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窝心)-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他讲理...

赵柽看着两员爱将争的面红耳赤,却没有制止,而是静静的听着。一个国家战略设计在横向上是一个整体,孤立的就军事论军事,就经济看经济,永远是盲人摸象。失去了居高临下的战略视野,看到的永远是碎片。而在连实际问题都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自然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纵向上,任何一个国家在理解现实时,都无法脱离自身的特殊经历以及思维习惯,而他们两人过去都是各管一摊,自然没有这种全局观念,但是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考虑问题也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对将来忠勇军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历朝历代的历史之中,每一个新兴势力的崛起、扩张、角逐的过程。首先是一部霸权斗争史。这种斗争固然是横跨文化、经济、政治诸多领域,但归根结底最重要、最终极的对抗依然是军事对抗。无论是实际使用军事力量的对抗,还是仅仅使用威慑、恐吓、其基本前提都是要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和有力的财政支持,两者并不矛盾!”可最终两人谁也未能说服对方,只好转向王爷来做评判,赵柽没有正面回答他们孰是孰非,而是活了稀泥,但是他的话并不差。

“王爷,既然西夏有可能在几年后重新崛起,那我们为何不干脆挥兵河西彻底将西夏打垮。防止他重新与我们为敌呢?”赵孝说道。

“因为现在的形势不允许,如今西夏也已经不是大宋主要的敌人,我们当前必须防范西夏重新崛起的同时,要看到一个潜在的强大的敌人已经出现,两国必将会发生起大规模的战争!”赵柽笑笑道。

“王爷是说女真人?”赵孝一下就想到了十年间迅速崛起的女真人,他们以势可阻的强势建立了国家,取代辽国只是时间问题。

“嗯!”赵柽点点头。

“王爷。我们大宋不是已经与女真人签订了海上之盟,与以其联合灭辽,夺回燕云十六州吗,他们应该是我们的同盟。怎么会是潜在的敌人呢?”赵智不解的问道,这几年宋金两国使臣频繁往来,已不是什么秘密。

“你们要知道自己现在还是一名军人,要有对手意识,否则一支军事力量一旦失去‘对手意识’,也就进入了堕落的下行线。所以纵使我们的国家没有设定对手,但是我们军队也要设定对手,甚至每个兵种都要有自己的假想敌,研究新战术、新战法,才能在战争爆发时立于不败之地!”赵柽说道。

“哦,我明白了!”赵孝转脸看看赵智也是一副恍然的样子,他们是忠勇军的‘元老’,猛然想到他们对西夏的战争胜利不是偶然的。那时他们还在远离千里之外的襄邑刚刚开始学习军事时,王爷就已经把夏军作为了自己的对手,而当时包括王爷在内他们才有不到百人。他们不但要对夏军的编制、旗号、兵种配置,还要了解西夏的历史,人文,其后的扩军在训练和兵种的设置上也是针对夏军作战的特点、地理环境进行的,只是那时他们还并没有理解王爷做法的深意!

“王爷,您之所以采用经济手段稳住西夏,急忙回军太原,朝廷是不是欲对辽用兵?”赵智问王爷道。

“不错,朝中伐辽之声又起,只怕明年就要对辽用兵,定然会抽调西军参战,咱们也要做好准备!”赵柽脸色黯然地说道,不管自己如何,种种迹象表明历史的车轮还在按照原先的轨迹滚滚向前...

......

京城中这半年热闹的很,首先是赵柽重回西北后,利用皇上的支持,他对王黼派出的括田使和官员强势打压,而那些人的贪婪同样让当地豪强不满,纷纷上访,他们在双重挤压下不得不灰溜溜的回到了京城,同样使他们的主子王黼感到面上无光,于是将气撒到了正意气风发的童贯身上。

童贯领兵南下三下五除二灭了方腊,将其押到京城砍了头,皇上很高兴,对童贯进行了封赏,此刻他晋升到太师,地位已经超越蔡京,太宰王黼也只能甘拜下风。但是王黼心有不甘心,刚在西北碰了鼻子灰,又让童贯踩了一头,于是便想和他干爹再次联手意图把童太师捣鼓下来。

恰在此时,皇上想重新恢复花石纲,因为将要建成的艮岳上还缺几块石头,对于追求完美生活的赵佶这是头等大事。皇上的这个想法和王黼不谋而合,王黼是花石纲的总纲头,是他比皇帝还要优越的生活的保证,他比谁都盼着让花石纲立即恢复。可是童贯反对,他长叹了一声道――东南人家的饭锅还没支稳,就又想干这种事了!

说这话时,童贯表示自己很是失望,但却让皇上和王黼感到了难堪。他们都是‘聪明’人,怎么会听不出童贯这是在骂他们‘伤疤才好就忘了疼’,还搞花石纲,不怕东南百姓再闹事!赵佶还是有脸皮的人,感到些不好意思,而童贯又刚刚立了大功,便忍了。

可还没被怒火烧晕了的王黼却看到了机会,你老小子不仁,也别怪我不义了,拿着份东西便进了宫。那是一份童贯平叛之初以皇上御笔写的一份‘罪己诏’。里面的内容不外乎说花石纲的事儿是个误会,这些年的确从江南收购了很多的花木竹石,但都是官方特意拨了专款买的,同时三令五申要向民间公平买卖。可是没想到出了朱氏父子这样的败类,他们欺上瞒下,中饱私囊,不仅害苦了江南百姓,也欺骗了远在开封城里的皇帝。

赵佶一看既羞又愧更怒,还好他没忘记当初给童贯的‘御笔’,让他可以在江南以他的名义发布圣旨,但那是为了助你平叛,不是让你替皇上做自我批评的。他自任是完美的人,怎么能容忍自己犯了错,还向世人认错啊!于是童贯倒霉了,王黼满意了,他又成功地拆了一个人,搞倒童贯,他的势力会升得更高,甚至会渗透进军队里,成为集政、军一体的大佬,这是蔡京都没法比的。

童贯被王黼摆了一道,心中虽然气闷但也没办法,谁让自己在恰当的时候说了不恰当的话呢!但是久经考验的童贯不会被轻易打倒,他知道要重新赢得皇上的宠信和实现自己封王的梦想,只有一件事可做――伐辽,于是童贯上奏再提履行与金国的合约,收复燕京。可要想出兵不但要皇上同意,还得过宰相王黼这关,现在两人势同水火,按说这是件难度极高的事情,但是童贯一张小纸条就把王黼吓住了,逼着他想办法先说服自己再去说服皇上出兵...

其实自从与阿骨打签订了盟约后,赵佶着实高兴了几天,但到后来,阿骨打真的出兵攻辽时,他又有点反悔了,不想出兵攻打辽国了,主要原因是他以己度人,对金国的军事实力还心存疑虑,想想大宋自建国后与辽国打了近百年,结果都是败多胜少。这次宋金结盟共同对付辽国,如果打胜了那也就算了,一旦宋金联手不能战胜辽国,反过头来耶律延禧找自己算总账,那就麻烦了...

第七十章反差

赵佶是这么想的,几个宰执也有同感,于是对阿骨打和耶律延禧耍起小聪明,恶搞了他们一番。坐山观虎斗暂时按兵不动,如果金国取胜,那么宋国便乘机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如果辽国取胜,那就不承认与金国所签订的合约,继续和辽国和平相处。

这种坐山观虎斗的做法不能说不对,但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实力去打老虎,如果你的实力连病猫都打不过,还谈什么打老虎呢?因为以宋国目前的军事实力,根本不可能击败辽国,更不用提金国了。而且,赵佶的这种骑墙做法是两边不讨好将人都得罪了。

恰在此时方腊在东南起事,烧起了一把熊熊大火,‘镶外必须安内’准备用来伐辽的西军不得不南调平乱,这件事就放下了,而事情过了之后赵佶似乎也把伐辽的事情忘了,不再提起。王黼等人正对童贯高升怒火中烧,肯定也不想让他再建‘殊勋’,更是闭口不谈。这其实也不是坏事,如果真这么保持下去,大家还都能过几年好日子,可偏偏王黼的小算盘让童贯知晓了…

想来想去,王黼想到了一个利己利童贯也利赵佶的好办法。次日他便先去见皇上在他耳边吹风,他说:陛下,南方平定了,经济复苏了,花石纲恢复了,北方也传来了好消息,金国在与辽国的生死决战中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辽国的领土大面积沦丧。就连辽国皇帝耶律延禧也在四处逃窜,辽国快灭亡了,您还要燕云十六州了吗?如果想,那么得尽快,别被女真人都抢光了。

都说‘贪小便宜吃大亏’,赵佶被王黼描绘的蓝图迷住了,也觉得自己手中有战无不胜的西军这支王牌,现在去打一只丧家犬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点头同意了。王黼摸准了圣意,立刻联合少宰李邦彦一同上奏附议。同意童贯出兵伐辽,收复燕云,坚定不移的支持童太师北伐,完成统一大业!

伐辽之计再次在群臣的争论声中被定了下来,十一月,童贯重领陕西、河北宣抚使,经营北方,并作攻辽的准备。依照王黼的意思干脆好人做到底,将河东宣抚使一块夺了赵柽的。都让童贯干了。但此‘好意’却被童贯谢绝了,这时的他总算没忘了与赵柽之约。将河东宣抚使的职位留给了他,希望他与自己共建功勋...

圣旨虽然还未到,但此时的赵柽早已对朝中发生的事情清清楚楚,甚至连童贯写给王黼的那张小纸条的内容都了解。童贯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他告诉王黼你能把蔡京拉下马,那是因为我没有参与,未加干涉,别以为都是你的‘功劳’,真把老子惹毛了。我就亲自出马联络众臣,再把蔡京扶上台。那时就不要怪我们不客气了,头一个就是要对付你!而王黼也吃这一套,他一听就胆突了,自己也怕这两个老奸巨猾的家伙再次联合,当年蔡京被贬到前来之外的杭州,童贯都能想办法将他弄回来。如今也没准,于是他妥协了。

如今就算赵柽不知道历史上伐辽的结果,可就算对目前种种情况稍加分析,他也知道此战必败。在他看来宋明年的伐辽之败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宋夏战争爆发之时就已经注定。与西夏持续了数年的交锋,极大消耗了宋朝西军这支最后精锐元气,同时也使宋永远丧失了收复燕云的准备时间。当今年平息了方腊之乱,着手伐辽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的那么完美,虽然此时面对的辽国已经一分为二,燕京孤悬于外的绝好战机,但是这个战机已经很难把握了。

如果当宋金复燕云之议开始时能够借河湟之胜与西夏议和,缓和对夏关系,而把西军西北抽出,尽快完成陕西与河北、河东的军事调防,采取‘西和东备’的方针,集中主力于河北,养精蓄锐,勤加训练,完善军备,提高战斗力。而与女真接触而不结盟,从而使自身战、守、和都保留回旋余地,游离于战事之外,静观局势变化。同时政府应稳定内部,安抚民心,为对外用兵创造条件。

在辽金开战后,宋经过整军备武,加强了河北的军事实力,形成进可收复燕云,退可屏护河南的有利形势,一旦出现有利局面,便见机而动出兵攻辽,那么军事收复燕京还是有可能的!即使不能收复不能收复燕云,也可强化边防,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用以应对金国崛起后的最坏局面,这才是正确的策略。

反观金国就聪明的多,他们当时对宋了解的并不多,毕竟两国间还隔着地域广阔的辽国,只知道宋朝是堪比辽的大国,对宋的军事实力更加不了解,但他们在谈判中却能正确的看待当前的形势,始终把握着主动权,并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在辽国统治的燕云十六州中,西京道所属八州,燕京道所属六州,当两国相约攻辽时,宋的目标便是燕云十六州全部。当赵良嗣一经提出,金国便慷慨的应允十四州归宋,他们只要平、营两州,这看似吃亏其实却显示出金国的远见。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便能发现金国应允西京归宋,实际上却是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按照双方约定,西京由双方攻取,谁占了归谁,可如果金国不同意西京诸州归宋,宋自然不会答应夹击辽国西京,而且他们担心一旦与宋谈不拢,宋反而会与辽结盟,不但丧失了谈判的筹码,还可能平白无故的多了个敌人。所以金国聪明的提出西京归你宋,而你们只要增加二十万贯的岁币即可,这买卖在谁看都是有赚的,宋没有理由不答应。于是金国先以一张空头支票先换了二十万贯的真金白银,二十万贯对于过惯了穷日子的女真人来说却是笔巨款,能够办很多事情的。

至于平、营两州属于偏远地区,跟燕京一比就是农村,可他却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平州境内的榆关是中原通往金控制下的辽东地区的锁钥咽喉,战后燕京所属关隘,紫荆关、居庸关、古北口等按照条约都归了宋,金人入关只能经过榆关,这样看来平州的战略地位对于金是何等重要...两厢相较,反差巨大,宋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第七十一章‘真相’

对于伐辽之事,如今已经不是朝中的事情了,现在百姓们也都群情激奋,认为西夏都被大宋西军打的割地赔款,现在辽国也不在话下。在赵柽看来朝野上下这种狂热是十分危险的,他们不明事情的真相,却对胜利充满希冀,根本就没有应对失败的措施。

人家都是当爹的给儿子擦屁股,可赵柽却要想着怎么给他爹擦屁股,谁让他摊上这么个不着调的爹呢!对于伐辽之事赵柽也是经过考虑的,如果誓死力荐阻止伐辽,恐怕正睡着热炕头的他爹非给他踹到金水河中去洗澡,别说河东宣抚使,弄不好连王爷都得给他橹喽,但现在这个王爷和宣抚使对他还很重要,否则一个被圈在京城中的王爷又有何用;可如果不吭声看着他爹往一步步走向辽东睡凉炕,自己又觉于心不忍,毕竟他爹这些年对他不赖,跟重要的是不想看到中原再历战火!

矛盾之中的赵柽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做两手准备,先给他爹上一份奏表,开头当然是歌颂他爹收复十六州的决策,完成历代先祖的遗愿是如何如何伟大,接下来又是一顿‘爆锤’...此段文肉麻之极,极尽拍马之古今大成,写完后赵柽呕吐数次,三日不知肉味。最后他婉转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劝他爹暂缓伐辽做好准备工作,同时请求为伐辽先锋,替父出征。

赵柽上书请战,可他自己明白让他出征的可能性是小数点后的一百位了。但是他现在就像一个妄想狂,幻想着他爹能吃错了药、脑袋搭错了筋或是吃饱了撑着了,能答应此事,让他能做个先锋拯救大宋于万劫不复之中...

宥州到夏州之间多是荒漠,行军队伍加快了速度,五日之后便到了夏州。为了不惊扰居民,赵柽命大军在城外宿营,他自己也未入城。王爷驾临,新任夏州知府与兵马钤辖赵耻只能到大营中送些慰问品,寒暄几句后。各自汇报了情况,知府便回城了,而赵耻以要与王爷商议撤军之事留在了营中。

“唉,仁哥他们都走了,勇哥也不知所踪,当年热热闹闹的一群人就剩下咱们几个了!”按照过去的规矩,晚饭大家都凑到了王爷帐中一起用饭,看着桌上只有赵智、赵孝和自己,加上留守太原的赵义、赵礼。当年一同跟随王爷从军的十个人,吃饭都是一大桌子。如今只剩下三人难免冷清,赵耻抓着根羊骨头叹口气说道。

“是啊,都各奔东西了,都是些说话不算数的东西!”赵孝喝了口水道,如今西北缺粮,王爷下令西北禁止酿酒,军中也下了限酒令,待客也只能以水代酒了。他想起去年王爷曾跟大家说起战后去留的事情,那时大伙都信誓旦旦的要追随王爷。可现在走了一半。

“王爷,到现在我也不相信赵信会背叛王爷,没有理由啊?”赵智看看王爷不解的说道,赵信背主出走,王爷下令追杀,大家都很不解,可也一直不敢问个究竟。今天赵耻起了头,他忍不住问了出来。

“你怀疑是我逼走赵信的?”赵柽看看桌上的三个人笑笑,将手里的啃干净的骨头扔到几上反问道。

“王爷,属下不敢。只是心存疑问,也想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这么长时间了一点音讯都没有!”这个说法不止赵智就是在座的几位都不会相信,王爷对赵信的信任和宠爱那是有目共睹的,再说王爷现在都成了九指了,可见当初下令追杀王爷是多么痛心。

“唉,见喜上点酒!”赵柽苦笑着叹口气,回首对在一旁伺候的见喜说道。

“王爷,还是不要饮了,容易伤身,再说您身体一直未复原,改日吧!”见喜瞪了几个人一眼道,好好的说什么赵信他们,把王爷的伤心事又勾起来了。

“大家这么多日子没有在一起聚聚了,再说禁了这么长时间的酒,我也有点馋了!”赵柽对见喜做了个鬼脸说道,

“是,可王爷不许多饮!”见喜无奈只能命人搬来一坛酒,倒到壶中温好给王爷斟上。

“你们可能还不知道,赵信是契丹人!”赵柽看看见喜给自己摆上的小酒杯无奈地笑笑,端起来一饮而尽道。

“什么,赵信是契丹人?”几个人听罢,耳边无异于响了个炸雷,他们如何也想到一同长大的兄弟居然是契丹人。

“哼,张那么大嘴吃人啊,喝酒!”赵柽看看几个目瞪口呆的手下冷哼一声道,“赵信现在已经逃回了辽国,如今已官居原州节度使,成了我们大宋的敌人,说不定你们哪天还会在战场上相见的。”

“啊...”几个人的嘴张的更大了,要不是有耳朵挡着恐怕就咧到后脑勺了。

“这...如果我们战场上相见,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了!”赵智喝了一杯酒,压了压惊才缓上气来,脸色凝重地说道,看王爷认真的样子知道王爷不是再开玩笑。

“我见了他一定大骂他一顿,他把我们大家都骗了!”赵孝愤愤地说道,兄弟背叛让他怒火中烧。

“赵信如果真成了我们的敌人,必是大患,他熟知我们的战术,用兵也是我们其中的佼佼者,除了王爷恐怕无人能对付得了他!”赵耻脸色黯然地说道,这点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赵信在王爷身边日久参与过征西的几次大战的谋划,他的判断能力和组织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王爷下了追杀令,他对我们的威胁太大了!”赵智这时也明白了王爷的苦心,自己一心调教的部下却投了敌国,对王爷的打击也太大了,“不过我不相信赵信敢对王爷或者兄弟们动刀,他一点不念旧日情分!”

“你们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得了,以后不许在背后骂我不仁不义就行啦!”赵柽摆摆手制止了他们的争论道,却没发现他身后的见喜暗自撇了撇嘴,王爷还是说了一半藏了一半,如果大家再知道赵信还是个女的,就真明白她为何要走了,不过王爷不说他也不敢提,只能暗自腹诽。

“耻哥儿,勇哥还没有消息吗?”赵智又问赵耻道,赵忠到京中参加王爷婚礼,因为夏州重要,便调赵耻暂时主持大局,而赵勇那会儿就在夏州编练降军,奉命北上的时候全军失踪。

“没有,得知他失踪后,我也曾遣人深入大漠搜寻,却没有发现一具尸体,甚至一件遗物,一万多人就这么消失的无影无踪,过去几个月了他依然生死不知!”赵耻悲伤地摇头道,他知道按照常理如果赵勇或是其中还有幸存者早就应该有消息传回,虽然知道他们生还的希望渺茫,但是心中还依然存着丝侥幸。

“王爷,他处也没有勇哥儿他们的消息吗?”赵智又问王爷道,得知赵勇失踪后,王爷只是传令各军及地方让他们抓紧搜寻,此后便没了下文,这不符王爷的脾气也不合忠勇军的惯例。

“你们几个都不要猜了,本打算到了太原再告诉你们的,看你们一个个愁眉苦脸的样子就索性都告诉你们吧!”赵柽点着几个人笑道,“赵勇没事儿,他现在也在辽国呢!”

“赵勇率军叛逃了,他想要干什么?”赵孝手里的筷子‘啪嗒’掉到了地上,他颤声说道,这是怎么啦,一个个的都跑到辽国去了,难道那里比大宋还好!

“别胡说,我看你是玩儿炮玩的时间太长了,人也变成了炮筒子,脑子都不会转弯儿了,勇哥儿定是受了王爷的命令去的辽国!”赵耻将筷子捡起来在身上随便蹭了蹭塞到赵孝手里道。

“那他是去追杀赵信啦,可勇哥和赵信最好,他如何下的去手啊!”赵孝又看向王爷,情急之下脸上不免露出责怪之意,他想着王爷一定是觉得忠勇军的人和赵信多多少少都有些关系,所以才命赵勇带着那些降军去追杀赵信的。

“说你是炮筒子你还真成炮筒子啦,赵勇去辽国就是追杀赵信啦?听王爷说!”赵智拍了赵孝一巴掌说道,王爷真想杀赵信也不会派出一万人的大队人马去啊,那可真成了兴师问罪了。

“呵呵,赵勇是奉我命到辽国打前站的,一是趁乱在辽国占据一块立足点,为我们日后介入辽国战事提供支援;二是摸清辽军与金军的作战特点,搞清楚他们的真正实力,以便我们与他们交战时还摸不清他们的路数!”赵柽笑着说道,赵勇入辽这件事知道的人甚少,赵柽出于保密也一直封锁消息,今天看这些人的表现,知道他们兄弟情深,如果自己再瞒下去,这几个小子肯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