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流伐清(稀松)-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的明军士兵视若无睹,连挣扎反抗都懒得做了。

明军士兵不为所动,继续搜杀补枪。军中的宣教官经常向他们灌输的。清兵的罪恶行径,使明军士兵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什么不对,善恶有报,他们可不会同情这些王八蛋。

“尚逆的藩兵也不过如此。”总兵王三才站在高处,收起了望远镜。对身旁的副将笑道:“咱们这一团之兵,便这么依托阵地,尚逆就是再派几千人来,也让他血流成河。”

“大人所说甚是。”副将指了指远方,“还有水师呢,他们的大炮可是厉害。”

王三才轻轻点了点头,又露出一丝艳羡的神情。海战大胜,水师受到嘉奖的事情已经传遍全军。赏银还是小事,加官晋爵却使很多陆军将领又羡又妒,纷纷猜测在光复广州,或者击毙尚可喜之后,岷殿下会给怎样的封赏。

“不知道破名城、蹶名王的大功会被何人所得?”王三才喃喃地自语。

……………

江门一战,副将李之珍为明军舰船的炮火击中,当场阵亡,尚可喜派出的五千兵马被击败,狼狈撤退。此战规模虽不大,但明军能够守住江门,便依然能够切断广州与新会的通道,这对马上要展开的新会战役却是大为有利。

而番禺的周玉、李荣也得到了水师陆战队的援助,其势一壮,又向周边县镇进攻,顺德告急。

广东战局似乎在按着明军的计划进行,只有碣石苏利这边,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碣石苏利与明军达成协议后,便让出了碣石湾的金厢港,一个团的明军登陆后,与苏利的进攻方向相反,一个向西,一个向东。苏利占领海丰,明军则占领博罗(今仍名),然后发动百姓,开挖工事,并由金厢港运输物资,做出了建立基地,固守待变的姿态。

说到发动群众,可以说是明军致胜的一个重要因素。饱受迁界之苦的百姓在帮助解救者时,爆发出了惊人的热情和主动性。在江门,成千上万的百姓轮流施工,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帮明军挖好了壕沟,建好了胸墙,立好了鹿砦;在番禺,起义的百姓已达三万,武器虽简陋,但却很英勇;在博罗也是如此,推车挑担,人扛肩背,承担了把物资由港口运到城内的大部工作,并帮助明军挖壕沟、修工事。

民心所向,只有这四个字来高度概括。在无助的时候,人们祈祷救星,哪怕救星曾有斑斑劣迹,就象苏利,也会得到拥戴。何况是堂堂正正、纪律严明的王师,人们更不会吝啬自己的力量予以相助。

也许是突然得到如此多的百姓的支持和拥戴,苏利变得兵多将广,自信心爆棚,前来征剿的清军也变得可一鼓而胜。南塘埔,苏利亲率两万人马迎战参将高亮福、守备高亮祯所率的五千清军。

历史已经改变,但在此时却开了个玩笑,偏偏使苏利没有逃过历史的命运。两方正在激战之时,苏利不幸被清军的神箭手射中脑袋,跌下马来。一时间本占上风的苏利部众乱套了,高亮福、高亮祯马上冲上去。擒斩苏利,将苏利之军打得大败。残兵败将逃进碣石卫城,凭城固守,不敢出战,并派人向明军求援。

好不容易得到了明军的认可,朱永兴的承认。可惜这些全部化为泡影,苏利这个短命鬼终于为自己的自私和狂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果他抵挡清军时邀明军助战,如果他不是信心爆棚,如果——

苏利因为害怕郑成功攻打碣石卫,对卫城进行了多次加固和修筑。另外,他还修筑了海丰石塘都(现汕尾市海丰县可塘镇)龙牙营寨和海丰大湖高螺乡狮地山先生内营寨。远道而来的清军虽然获胜,但难以轻松攻取碣石卫城,又因为明军便在博罗,有外援可恃的苏利残军倒也是拼命抵抗。

……………

十月十六。碣石那边的战事还未有分晓,东征已经迎来了最为关键的战役,新会城下明清两军展开了殊死的较量。

此时新会城中已经有增援高州未果而转道至此的肇庆总兵许尔显,由广州前来加强新会防守的总兵由云龙、参将吴进忠,还有不久前入城的副将徐成功、盛登科,清军兵力共计一万五千上下。而明军攻城兵力为三万六千左右,又有乡民义勇近三万协助。

从人数上看,明军占有绝对优势。这与当年晋王李定国攻打新会时差不多;从装备上看,明军没有象兵。但火炮、火枪的数量却是更胜往昔。特别是燧发火枪,经过这么长时间倾斜供应,全军装备率已达七成,长矛兵、刀盾兵虽未裁撤,也所剩不多。

在广州城外耀武扬威了一番的突击舰队也由西江而入,为陆军攻打新会提供配合。最主要是提供重型火炮。由船上卸下,推近城池,便可开炮猛轰。

明军连战连胜,军心固然大为振奋,城内的清军却也不过略显萎靡消沉。尚可喜已经下了死命令。倘若城池有失,守城将士无论职位高低,全部杀头。一句话,人在城在,人亡城亡。纵然不死于明军之手,也难逃尚可喜的军法问斩。

十月十七日,明军开始掘壕困城,数万乡民义勇只一天工夫,便在明军的掩护下,在四座城门外掘出三道半环形壕沟,最大限度地遏止了城内清军出城反攻的企图。

十月十八日,明军在南面、西面进行了试探性的炮击,以便测量距离,修正炮口。接着便是进行了掘壕、堆土等攻城前的准备工作。很显然,明军要在这两个方向进行主攻。

十九日,明军进行了最后一天的准备和休整,各部兵马皆已到位,数十门重型火炮分别排列于城西、城南,其他轻型火炮也准备停当,只等进攻时向前推进。

山雨欲来风满楼。城内的清军也没闲着,根据明军的动向作出了各项调整和分工。肇庆总兵许尔显故伎重施,征召城内青壮,在城内沿城墙挖掘深沟,防备明军的地道透入;由云龙、吴进忠等人则强抓百姓,组织起来,准备对付明军的“捆青”战术。

所谓“捆青”战术,是当年晋王李定国攻打新会城时使用的。起初的“捆青”法就是把树枝树干什么的捆扎成类似柴火的一团,先用它来塞平护城河,再叠高成架,借此攀爬登城。但城内的清军常常用易燃物投掷加以烧毁,后来便采用了不着火的葵树干扎成的“捆青”,让守城清将很是头痛。

而清军最后采用极其残忍、卑鄙的办法,驱赶威逼城中百姓从城墙上挖缺口爬出去,将“捆青”一一搬进城内。在这种用无辜百姓当肉盾的战法面前,李定国被迫放弃了进攻。

夜色已深,临时升任攻城总指挥的晋世子李嗣兴却依旧坐在营帐内没有休息。营帐内灯火明亮,李嗣兴注视着刚刚绘出的新会攻防图,不断地思索着,研究着。

父王李定国曾在新会城下遭到重挫,作为名将,这自然是难言的耻辱。作为儿子,有了替父洗刷的机会,李嗣兴当然不会放过。汝阳王马宝、参谋长吴三省隐晦暗示的话他也听得明白,却并不在意什么责罚。

“将军,几位大人已经到了。”侍卫入帐报告。

“快请。”李嗣兴站起身,走到帐篷口,作出迎接的姿态。

几个人迈步进了大帐,与李嗣兴一一见礼,虽然爵位都不高,李嗣兴却也谦逊得很,不敢拿大。

王谢,曾经的工兵队长,现在已经是讲武堂工兵科总监;钱邦宸,身为讲武堂炮科总监,与王谢是同等的分量。后面的几个将领则是东征军中炮兵与工兵的主官,却都是他们的学生。

两位总监到达军中的时间并不长,各自带着一批正在军校学习的军官,既是指导,又是观摩,也能看出朱永兴对此战的关心程度。

而炮兵和工兵,按照参谋部的作战计划,则是此次新会战役的关键,李嗣兴的希望所在。

众人见礼已毕,纷纷落座,直接开门见山地向李嗣兴汇报了各自的准备情况,以及攻城的布置。

钱邦宸说得比较简短,无外乎先远后近,随着向城墙的推进,将各型火炮按射程配置妥当,充分发挥炮火威力,既轰城,又杀伤敌人。

而涉及到工兵的工作,王谢则讲得较为详细。尽管根据历史经验和实地勘察,在新会实施地道挖掘、坑道爆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土质的差别,地下水位的深浅,选择爆破的位置,实施爆破的时间等等,却有很多的讲究。从这方面来看,工兵是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熟练了。

“这几天已经试着挖了几条地道,其中最有使用价值,最易成功的还属城西的两条。”王谢最后做了总结性的发言,“如果攻城时推进顺利的话,要挖到城墙下最多需要三天。”

“呵呵,三天已经很快了,就是不知道新会的城墙够不够坚固,能不能抵挡住三天的炮火。”钱邦宸半是开玩笑,半是当真地冲着王谢挤了下眼睛,两人都在讲武堂,常相接触,关系已经变得十分亲密。

…………

第一百四十九章再战新会(二)

不管是轰开城池,还是炸塌城墙,明军基本上都放弃了云梯攀爬、蚁附攻城的传统且惨烈的方法,曾经有效的“捆青”法自然也在排除之列。

晋世子李嗣兴虽然以为父雪耻为重,不太在意责罚,但如果能攻破新会,且能减少平民百姓的伤亡,自然更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经过一番研究探讨后,确定了明日攻城的具体方案后,众人纷纷散去,营帐内只剩下了李嗣兴一人。

如果清军铁了心拿百姓当肉盾,无论是何种攻城手段都会造成百姓伤亡,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李嗣兴思索了一会儿,轻叹了一口气,转而脸上又露出坚毅冷酷的神情。不管怎样,这新会是要尽快攻取的,绝不能迁延时日。

尚可喜目前能指望的最近的援兵只有福建的耿精忠,而耿精忠应该也派不出太多的援军。但时间一长,江南的满洲八旗赶来解围,这东征的形势可就复杂了。给了自己这个攻城总指挥的职衔,不仅是要“背黑锅”,更有着巨大的责任。如果自己不干,有的是将领会来抢。

方方面面都思虑清楚,李嗣兴甩开那最后一点顾忌,决心明天便开始全力以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攻破新会。既然清军不择手段,那便以同样的方式回敬吧!

…………

“边外投顺蒙古各有部长,不便调发,应请敕兵部自今以后凡外省解到蒙古,不得仍送理藩院,但查照送到数目,将分咨送平王入伍效用”。

尚可喜把圣旨恨恨地拍在桌案上,对于他的求救。清廷给了他一张空头支票,不仅满军不能来援,连蒙古兵员亦没有抽调。

上一次满、汉八旗军来援,虽然耗时数月,但总算是来了,也终于在新会击败了李定国。现在,他却只能指望福建的耿藩了。

尚可喜与耿精忠是儿女亲家,耿精忠是尚可喜长子之信的妻兄,尚可喜次子之孝之女又是耿精忠的儿媳。凭着这层关系,他相信耿藩能够前来救援。只是上次耿精忠在信中说到正在调兵。准备处置郑家谋叛降将的事情,盼他坚持两、三个月。

两、三个月啊,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月,也就是说,再坚持一两个月便会有援军赶到。计算着上一次新会抵挡了李定国大军半年有余。再加上这次的明军主将不是令他感到十分畏惧的名将李定国,在心理上尚可喜多少感到了些安慰。

“王爷。”心腹幕僚金光在旁说道:“新会固然重要。但江门、海丰亦不可疏忽。一是广州至新会的通路,一是援军必经之地。”

尚可喜皱了皱眉,目光注视在地图上。江门且不必说,海丰、碣石则是福建援军经潮州至广州的必经之路,看来苏利反叛、明军登陆,并不只是牵制这一个作用。或者还有阻击之意。

只是广州的兵力又增援新会,又攻打苏利,又去镇压番禺乱民,又在江门新败。已经所剩不足两万。这还是藩兵、督标、抚标、绿营的总数,再次抽调有些让他不太放心。

金光,又名金隐君,在尚可喜还是明将时,名落孙山的金光便得到了尚可喜的赏识。后来尚可喜降清,金光初时还不愿为清朝做事,几次潜逃未果。但尚可喜总是以礼相待,屡加偏护,将其留在幕府中,委以文牍之事。士为知己者死。金光深感尚可喜大恩,于是便开始了忠心追随。

“王爷可是担心广州空虚,恐有桂林之祸?”金光一语道破了尚可喜的担心所在。

“不可不防啊!”尚可喜手指轻轻点击地图上广州临海的所在,舰船突至,炮轰城池,确实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

“绿营兵难堪大用,但守城或可。”金光皱着眉头,一一分析道:“督标、抚标可往番禺,藩下兵马可往江门,以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在广州周边用兵,回援亦能快速。”

这倒是个办法。番禺的乱民能把各县的绿营打败,却未必是督标、抚标的对手;江门是明军,却非得藩兵出动不可。打通与新会的联系,则战局更有把握。

“善,便依先生之策。”尚可喜点头应允,又与金光商议了一番,主要是加强广州城防,并决定采取在海岸滩涂栽桩、港口沉船等措施,阻遏明军水师袭攻广州。

………………

朝阳的鲜红已经褪去,在空中放出明朗的光芒,但另一抹鲜红却开始出现在新会的城头。

伴着震耳的巨响,一股股浓烟夹杂着火花喷薄而出,几十门海军用的重炮发出了怒吼,将炮弹射向新会。耳朵在嗡嗡作响,脚下的土地亦是不停地颤抖,城头上砖石飞扬,腾起团团的尘灰。

在炮火的掩护下,乡民义勇挥动锹镐,挖掘着一条条之字形壕沟,象一条条蜿蜒游动的长蛇,向城墙逼近。随挖随进,火枪兵向前依壕防守;土堆横亘,天威炮即将进入阵地。

红夷大炮最适攻城,一颗颗实心炮弹砸下,城墙上碎石横飞,渐渐露出了缺口。城上也有火炮,但射程威力都不够,无法与海军所用的重型火炮对射。等到几百米之内,土堆后的天威炮又开始发挥曲射的威力,开花弹飞上城头,飞入城内,摧毁着城上的炮台,杀伤着城上城内的清兵。

晋世子李嗣兴举着望远镜观察着,嘴角微微上翘。清军的火炮在稀稀落落地开火,但对明军的伤害却非常小。缒绳出城来战,成千的火枪将把敢于这样做的清兵打成筛子。攻城的方式经过在滇省的演练实战,已经越来越完善。火炮的梯次使用也越来越成熟,三日之内轰塌城墙,并不是钱邦宸的狂妄之语。

再向前推进数百米,连轰天炮也可达到射程了,李嗣兴无声地吐出一口长气。可就在他要放下望远镜的时候,突然身体又紧绷了起来,因为他看到了最不愿看到的景象。

……………

第一百五十章再战新会(三)

历史上的一幕重新出现,新会城头上出现了大群百姓的身影,在清兵的的监督下,冒着炮火搬运砖石填堵缺口。

明军的炮火明显地停顿了一下,但随即又继续轰击着城墙。李嗣兴抓着望远镜的手上迸出了青筋,但阴沉着脸,却没有下达停火的命令。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炮兵虽然惊愕,但看主将的旗号未变,便继续开炮。

城头上,不断有人在炮声中倒下,多数是城中百姓,然而这些百姓似乎没有逃散的意思,依然象多年前那样,冒死为守城的清军效力。

清军威胁百姓的话也差不多与多年前一样,“一旦此城失守,我朝势将派兵反攻,重夺之日,此地将为扬州!”

战争使人的心理完全扭曲,朱永兴研究过新会百姓的反应,百思不得其解,只好用这个比较笼统的概论。

将来的屠杀压过了现实中对死亡的恐惧?对明朝完全失去了希望,认为将来新会肯定会再落入清军之手?或是清军的凶狠残暴更胜明军,本着欺软怕硬的心理?又或者……

不可能是单一的理由,才能使新会百姓充满了“视死如归”的精神,充满“主动性”地为清军服务。不仅仅是修补城墙,还包括从城墙上爬下去,将“捆青”一一搬进城内。这些百姓利用的是明军的心软和仁慈,效力的却是食人恶魔。

明军的炮火渐渐停息,不是李嗣兴下达的命令,而是火炮要降温休息,要前移位置。看着城头上愈加忙碌的百姓,李嗣兴既忿恨又悲哀,却也无可奈何。炮轰还要继续。但轰塌城墙已经是次要目标,压制并摧毁城上的清军火炮,才是主要的目的。

时间过去了很久,过了中午,明军依然没有再进行炮轰。城墙上不大的缺口已经全部被修补完毕,清军将领也是弹冠相庆。认为卑鄙无耻的招数又奏效了。

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清军的意料,午时未过,雷鸣般的炮声又隆隆地响了起来。红夷大炮不仅被推近了,而且炮口也调低了,炮弹带着呼啸,猛地撞击在城墙的中下部,砖石横飞,烟尘弥漫,大地又开始颤动。

几十门红夷大炮。集中轰击很短的一段城墙,威力非同小可。很快,城墙上便出现了缺口,并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天威炮也在发射,将开花弹或实心弹送上城头,摧毁着清军的火炮,杀伤着清军的生命。

缺口旁又出现了“不畏生死”、“埋头苦干”的百姓。扛着土木砖石,填补着破损的城墙。但明军的炮火并没有停息。地面的战线顽强而执着地向前挺进,清军的火炮稀稀拉拉。最后完全失声。

“报告,我军已经推进至二百步以内,请将军示下。”

李嗣兴听到通信兵的报告,轻轻点了点头,终于下达了停止炮击的命令。这个距离已经在轰天炮的射程之内,清军要缒城反攻。明军也有了缓冲,可以用火枪攒射大量杀伤敌人。

……………

太阳向着西边慢慢沉落,象一面红得象丹般的大圆镜,愈向下走愈是鲜红。红光染红了周边的蓝天白云,笼罩了经过一天攻防的新会城。红得象血。刺痛人的眼睛。

“在三百步左右挖掘地道,要通到城墙下,并且做好爆破准备,最迟也能在明日黄昏前完成。”王谢说完便埋头吃饭,等着李嗣兴的定夺。

“若是把火炮集中使用,轰塌城墙不是问题。就是不集中,耗费的时间长些,也应该没问题。问题是——”钱邦宸欲言又止,苦笑了一下,也低下头去。

帐内众将以眼神交流,都不说话,只听到一阵咀嚼之声。

李嗣兴面无表情,咀嚼着,咽下了嘴里的饭菜,才开口说道:“麻烦工兵部队加紧挖掘,越快越好,请王总监负责掘进和爆破事宜。”

“末将领命。”王谢拱了拱手,此时不是在讲武堂,在战场上听从命令,是一个军人的本份。

“明日便将火炮移至城南,请钱总监派得力军官指挥,集中轰击。”李嗣兴又转向钱邦宸,“就算不能轰塌城墙,也能吸引敌人兵力,为城西爆破后进攻提供有利条件。还麻烦钱总监亲自坐镇城西,待爆破城墙后,指挥炮兵用天威炮、轰天炮先行轰击,掩护步兵冲锋。”

“末将领命。”钱邦宸学着王谢的样子,也给了李嗣兴面子。

李嗣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随即又严肃起来,扫视着其他将领,沉声说道:“魏君重、张国用、雷朝圣、阎惟龙、彭应伯——”

“末将在。”五个人起身施礼。

“你们各率本部,做好攻城准备,明日爆破成功后,阎惟龙所部率先冲锋,先控制城墙缺口两侧,保护其他部队入城。”李嗣兴的目光在五个人身上慢慢扫过,一个个地点名下令,“魏君重率部向北攻击,张国用率部向南攻击,彭应伯、雷朝圣率部向城中扫荡。”

“末将遵令。”

“入城攻击要勇猛向前,出现任何情况也绝许不后退半步,否则军法论处。”李嗣兴霍然起身,目光咄咄。

阎惟龙犹豫了一下,试探着问道:“若是清军驱赶百姓——”猛然间,他觉得有人踢了他一脚,他赶忙收住了嘴。

“末将等明白。”魏君重上前一步,代表几个人表态,响亮地说道:“无论敌人使用何种手段,也阻挡不了我军攻击前进的步伐。”

李嗣兴嘴角向上翘了翘,颌首道:“占领新会,消灭敌人,这是第一要务。其他的,作为军人,还是不要考虑过多。”

“末将明白。”这回五个人算是统一了思想,阎惟龙暗骂自己笨,差点逼着李嗣兴说出那实在不应该明说的话。

……………

夜色深沉,城内的衙门内灯火通明。几个清军将领面色沉重,坐在一起商议守城事宜。

“没想到明军的火炮如此多,如此犀利。”副将徐成功皱着眉头,非常苦恼。

攻防的第一天便打成这样,实在是出乎了众人的意料,即便是面对晋王李定国那层出不穷的攻城战术时。也没有在密集炮轰下来得震撼。

“是明军水师的红夷大炮。”参将吴进忠精神有些萎靡,他是负责西城防守的主将,一天的炮击,使他备受打击。

“不管是哪来的红夷大炮,明军似乎改变了战术。”总兵由云龙思索着说道:“难道要全靠着火炮攻破城池?”

“敌人不是火炮多吗,让它狠劲的轰,咱们狠劲地堵。倒要看看,是城内的百姓多,还是他们的火炮更厉害。”盛登科的眼中射出一道寒光。阴冷地说道。

总兵许尔显眼睛转了一下,几不可察地瞟了盛登科一眼。由云龙、徐成功、盛登科都曾参加过当年的新会战役,可谓是心狠手辣,毫无人性。相比之下,许尔显在肇庆却是以防守得法而取胜,倒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