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流伐清(稀松)-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春缓步而行,巡视着刚占领不久的明军营寨。即便率领的皆是精锐,也已经露出疲态,这该死的气候,这该死的雨,这该死的……杨春不停地咒骂,万分想念永昌城中那宽阔的宅院,温暖舒适的床榻,连那平日都懒得多看、其貌不扬的丫环,似乎也变得可爱美丽起来。

妈x的,赶紧结束这令人厌恶的征讨,赶紧回永昌。杨春走进帐篷,没好气地把蓑衣扔给亲兵,解盔卸甲,一屁股坐了下来。

雷越响,风越急,雨越大,就说明这是白雨,不会久。杨春等清军将领多少也摸清了些雨季的特点,只等着雨过便拔营前进。腾冲城啊,总比这露营舒服得多吧!

果然,半个时辰过去了,雷走远了,风也弱了,雨点也稀了。乌云倒成了阵,看得出一团一团地象疯狂的狮子,在半空中,在变灰白的云底子上翻滚。

又等了半个多时辰,雨才彻底停了下来。一声令下,清军收拾行囊、装备,拔营起寨,向腾冲而去。

…………

尽管探马不断来报,腾冲人烟皆无,城门虚掩,多半是座空城。杨春和另一位汉军游击范国鳌也不敢掉以轻心,只是加紧打探,却不得轻易入城。

等到了腾冲城下,杨春和范国鳌命令士卒披甲列阵,做好了万全准备之后,方派出几十人进城。足足大半个时辰之后,终于确定腾冲果然是一座空城,杨春和范国鳌才放下心来,相视而笑,下令全军入城。

“……抢杀淫掠,情罪重大,禽兽不如也;杀良冒功,懦夫所为,人所不屑也;今已得城池,望勿伤吾民,上天有好生之德,也有报应之惩……”

哈哈哈哈,杨春看着腾冲官衙门前的木牌大笑不止,范国鳌虽然觉得这伪宗室留守有些幼稚可笑,但却不象杨春这样笑得失态,甚至还有些迷惑不解。

“范将军。”杨春终于止住了笑声,伸手指着木牌说道:“你可知这个木牌让我想起了什么?”

范国鳌摇了摇头,说道:“我只觉得这伪宗室留守很是幼稚,却不知杨将军为何大笑不止。”

杨春又笑了两声,方才说道:“这伪明的皇室都差不多一个德性,伪帝永历逃出昆明时,曾严禁不得焚毁余粮,怕我军向云南百姓报复。这样一来,我军如虎添翼,可以穷追猛打。若不是路途远,运输难,逃至边外的明军也可一鼓荡平。”

范国鳌恍然大悟,笑道:“妇人之仁,难成大事。伪宗室留守,不足惧也。”

杨春赞同地点了点头,指了指衙门,笑道:“范将军可在此地安歇,我另找一宅院即可。”

范国鳌也不客气,道了声谢,便与杨春一起,继续巡视全城。

登上城楼,杨春和范国鳌又生出了感慨。指着城北挖掘出来的壕沟,范国鳌很是鄙视地说道:“伪宗室留守不过如此,既要掘壕固守,又不战而退,徬惶不定,军心岂能不乱。”

杨春的目光转到城墙下堆积的滚木擂石,也不由得摇头。看来明军退意已决,不会再对腾冲有什么企图了。否则,哪有自己预备了滚木擂石却不用,留给敌人来砸自己的。再加上朱永兴在衙门前的留书,看似大义劝诫,细辨之,则如秋虫鸣泣,无壮烈之气,却有乞求之意。

“敌人退意已决,不复来也。”范国鳌也得出了和杨春差不多的结论,心中一松,但有些话还是要说,不管有没有用,“可令士卒好好休息,但巡查警戒也不可放松。”

杨春点了点头,说道:“范将军老成持重,所言正合我意。不如这样,西门、北门由范将军所部负责,东门、南门就交由我部防守警戒。”

“好,这样安排好。”范国鳌表示赞同,又巡视了一番,方才和杨春告别,各回各的住处。

命令一下,清军从上到下,都松了口气。虽然杨春和范国鳌还有不可放松警惕的命令,但却并没有得到重视,被选择性地忽视,疲乏的清军抢着挑选好房屋,为了没有露营之苦而笑逐颜开。

在黄昏的落日下,炊烟从腾冲城各处升了起来,在杨春和范国鳌等清军看来,伪宗室留守确实与伪帝永历是差不多的脾气禀性。不仅留书劝诫清军不要抢夺淫掠,还很天真厚道地留下了不少柴禾、菜蔬、蘑菇等物,可以让清军享受很多的便利。只是蘑菇比较少,只在一些比较好的房子里有。而且经过两个云南本地向导的辨认,蘑菇不仅没毒,还是云南的一个美味。

这样已经让清军比较满意了,十几匹跌伤腿脚的马匹被宰杀,马肉和着菜蔬、在汤中翻滚,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对于长时期露营,饱经风雨、潮湿、蚊虫等折磨的清军来说,这实在是久违的享受。

古往今来,弃城再攻的战例有,但却不是守城的一方。基本上都是攻城一方久攻不下,假作撤退使守军放松警惕,然后再突然杀个回马枪。或者派出伪装人员,混在出城的打柴收粮的敌人当中进城,再里应外合,夺取城池。

基于这样的思维,杨春和范国鳌虽然让士兵巡视警戒,更象是一种习惯,而不是在他们的心中认为明军真会再来攻城。

而紧绷的神经一放松,疲惫和困乏便不可抑制地袭来。这已经不是某个命令能改变的事情,而是人的身体的本能。

而就在清军自以为达到了作战目的,在温暖的房屋中放松身心,好好休息的时候,几支明军已经悄然出动,趁着夜色向腾冲掩袭而来。

第八十七章潜入袭城

月亮躲进了乌云,暖夜沉默的黑暗将四下的景物团团包围,但却不是千般一律的黑,山树林冈各有不同的颜色;有墨黑、浓黑、浅黑、淡黑……很象中国丹青画般的浓淡相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骑在马上的赵王白文选想到这次逆袭行动的代号“死于安乐”,不由得莞尔微笑。岷殿下也是个趣人,竟然给厮杀战阵起了个这么雅的名字。

不过,对于朱永兴,白文选还是很佩服的。这不光是朱永兴敢亲临战阵,而是他所想出的种种办法。在白文选看来,朱永兴就仿佛是一种飘渺难测的存在,能钻入敌人的脑袋,摸清他们的想法和思路,实在是令人感到骇异。

当时还没有逆向思维这个名词,更没有把这种方法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朱永兴给人们一种莫测高深的印象也就不足为奇。

一切假象都合情合理,营造出一个妇人之仁、胆小怕死、优柔寡断的宗室留守形象。这符合张勇和线国安的判断,也加深了杨春和范国鳌的固有印象,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放松了警惕。

而久经军伍的白文选知道,士气可鼓不可泄,疲弊的士卒一旦放松下来,就不是短时间内能振作起来的。就象爬山,中途再累也别停下来,一停下就不是一时半会能再向上攀登的。

困于城中,当然比在野战中取胜容易。清军又皆是骑兵,城中街道狭窄便限制了他们的优势发挥。而且事起仓促,能不能备好马作战,也是一个问题。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只要能顺利潜入,白文选对胜利还是很有信心的。

人衔枚,马裹布,数千明军悄然掩袭至腾冲城外。远远的已经能看见城墙模糊的影子,以及城楼上的几点灯笼光亮,方才停下脚步。

差不多快到丑时了吧?白文选估摸了下时间,面容冷肃,握紧了腰间宝剑的剑柄。几名将领赶到近前,简短报告了各自部队的情况,然后又一一领命而去。

…………

哗哗哗,随着一阵趟水声,一支火把出现在原本漆黑的地道中,在摇曳的光亮下,一队清军打扮的士兵在几个向导的引领下逶迤而行。

这就是朱永兴早就预备下的杀手锏,潜入城内的地道,在他还未前往高黎贡山的时候便让郑家招募的矿工开始挖掘。有了眉目,也就是挖通城墙下的地基后,他让易成继续派人秘密挖掘扩大,自己则放心地去了前线督战。经过一个多月紧张的工程,地道已经挖到了城外两里地左右的一片树林里,并且用木板、木柱进行了加固。

而就在撤出腾冲城的前两天,朱永兴又派人检查了一遍地道的状况,进行了排水作业。所以,今天的那场雷暴雨虽然在地道内积了些水,却并不影响使用。

趟着齐踝的积水,潜入的明军来到了一个岔洞口,这里已经是城内了。两个向导低声嘀咕了几句,各自引领着一队士兵分开行进。之所以要弄多个出口,也是以防万一。如果出现洞口被堵塞的意外情况,不至于前功尽弃。

低着头,半弯着腰,走在阴暗潮湿的地道中,赵得胜暗自心惊。所有迷惑终于全部解开,原来岷殿下早有筹谋,看这工程,岂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别说清军想不到,就是他,也是在战前布置时知道有这么一条直通城内的地道。看来,自己还没有得到岷殿下的完全信任。不过,岷殿下给了自己这个机会,自己可要牢牢把握住啊!

最好出洞以后碰上的是汉军,而不是甘陕绿营的兄弟。王蔫儿走在队伍中,心中暗暗祈祷。尽管已经加入了明军,但毫不留情地砍杀曾经的袍泽,他还是有些心理障碍。

而另一个因为梆子腔唱得好,而由苦力升级为明军的孙四顺,也走在队伍之中,却是另一番心思。都是烧杀抢掠的罪犯,都是该受到上天惩罚的坏蛋,这种鬼神难测的招数使出来,清军已经注定失败,正是我赎罪和立功的好时机。

队伍停了下来,所有人的胡思乱想都被打断,精力集中了起来,各自握紧了手中的刀剑。

向导小心地打开顶盖,拿着火把顺着梯子爬了上去,地道中一片漆黑。过了半晌,出口处出现了光亮,向导把火把伸过来,插在梯子旁的一个孔洞里,轻声招呼着士兵们。

“将军,这里就是出口。”向导低声对赵得胜说着,然后听了听动静,用肩膀顶着慢慢推开了夹壁墙上的出口。

赵得胜提着宝剑当先而出,这里是一间破烂的屋子,抬头都能看到天,透过半倒的破门,外面是一个荒废的院子,杂草有半人高。这样的地方自然对清军没有什么吸引力,但作为明军的集结地点倒是相当合适。会不会是故意把这房子弄得这么破烂,这个念头在赵得胜的脑海里闪现了一下,随即便被抛开,他开始布置鱼贯钻出的士卒。

一队巡视的清兵松松垮垮地走了过去,在他们看来,这完全没有必要。但他们也只能自认倒霉,羡慕那些在屋子中安然沉睡的士兵。

院门被轻轻推开,完全是清军装束的潜入部队列队而出,大摇大摆地走上了街道,向着南门而去。

…………

南门还是没有动静,白文选握着剑柄的手出了汗,湿漉漉的有些难受。难道是出了意外,但城内安静得很,并没有喧嚣之声。如果地道不通,也应该有人回报,怎么一点消息也没有。

更远的地方,朱永兴也是忐忑不安。计划很巧妙,潜入的又都是精锐,再加上有俘虏帮助,在口音上可以骗过清军而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但万一有什么别的意外呢?要是致胜之招没有作用,反倒白白让出了腾冲城,那可真是闹笑话了。想到这里,朱永兴不由得苦笑了一下,抬起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腾冲城。

火光?南门城楼上的光亮让朱永兴蓦然睁大了眼睛,没错,是火把的光,在不停地划着圆圈。

成功了!白文选拔出宝剑向前一指,喝道:“发信号,攻击。”命令发出,他才发现嗓子干得厉害,刚才的喊喝都有些变音。

…………

第八十八章毒蘑

南门洞开,赵得胜意气风发地立于城楼之上,手中的宝剑还滴着血,周围是横七竖八的倒卧的清军尸体。夺城之功,当以自己为首吧!

马蹄声轰鸣,城外的明军呐喊着冲进城来,在各自将官的指挥下,沿着街道奔驰砍杀,向着各自的目标攻击而去。

惊叫惨呼不断,睡梦中的清军乍然惊醒,昏头胀脑地不明所以。反应快的拿着武器冲出房屋,盔歪甲斜地仓促投入战斗。

“将军,将军——”亲兵连声惊呼,奔进了范国鳌的房间,却见到范国鳌已经醒了,呆怔怔地坐在床上紧皱着眉头,连忙禀告:“大事不好了,敌人冲进城里,不知用的什么办法?”

范国鳌抬头看了亲兵一眼,眼神十分怪异,竟是充满了厌恶,然后斥骂道:“滚,小人,别缠着我。”

亲兵被骂愣了,报信儿还有错嘛,怎么还成了小人,还叫自己滚。

“将军,敌人杀进城了,您,您快指挥反击啊!”亲兵硬着头皮又报告了一遍,实在是情况紧急,他也是没有办法。

“滚,小人。”范国鳌愈发烦躁,光着脚蹦下床来,抽出床头的宝剑,咬牙切齿地胡乱挥砍,嘴里还骂道:“让你们惹我,你们这些小人,杀光你们,杀——”

亲兵左躲右闪,惊叫连连地蹦出了房间,其他赶来的亲兵也都莫名其妙,一时不知如何处置。

…………

“将军,将军,您怎么了?”城中杨春的宅院内,几个亲兵围着杨春,也是不明所以,情势危急,主官却是这般模样,急得他们差点哭出来。

杨春刚刚还涕泪横流,转眼又不停地傻笑起来,还好象看到了什么好笑的东西,舞动着双手,不停地在空中抓着。

“妈x的,什么东西,老子就是不给。”亲兵队长如痴如呆、步态蹒跚,从屋中被几个手下扶了出来,也是满嘴的胡言乱语,“你是我老子,爹,爹。”

中邪,鬼上身,巫术诅咒……几个亲兵骇然相视,不同的想法,但结果都是差不多。

“护着将军,咱们冲杀出去,奔北城门。”外面的喊杀声越来越响,一个亲兵还算清醒,眼见着指挥反击是没指望了,只好选择这个下策。

……………

不光是杨春和范国鳌,在清军中有不少军官和士兵在沉睡中被惊醒后,都出现了奇怪的症状,影响了城内清军的应变,使清军的有组织抵抗大大削弱。

这是朱永兴的小花招儿,给清军留下的蘑菇是有毒的。这种蘑菇在云南叫美牛肝菌,味道鲜美,每到雨季,正是人们大饱口福的时候,而每年也有不少人因此中毒。因为美牛肝菌不是一种蘑菇,而是一个家族,相互之间十分类似,所以有毒的和没毒的很难识别,本地人凭着经验采摘也不能避免中招。

而且这种蘑菇中毒之后一般不致命,还有数个小时的潜伏期,按照通常的办法难以发觉。

中毒之后,病人的反应则多为精神症状及幻觉反应,比如兴奋、幻觉、喜怒无常、哭笑皆非,或如痴如呆、步态蹒跚、胡言乱语。更有一些人会出现“小人国幻视症”,中毒者如同进入了小人国里,到处皆是不及一尺高的小人,面目多样,穿红着绿,性格活泼,极为调皮,不断对病人挑衅、围攻、纠缠不放,令病人暴躁、烦恼。

这些知识是前世朱永兴的好友李常奇介绍给他的,算是提醒他不要光想着吃各种云南美味,也要注意风险。也正是李常奇告诉了朱永兴一个识别毒蘑菇的小窍门,那就是看牛肝菌的菌柄有没有红色网纹,如果有,多半是有毒的,最好不要食用。

当然,朱永兴也没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蘑菇上,本着能成就成,不成也没啥害处的想法,布置了这个小阴招。没想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是必胜的结局,但却减少了明军的伤亡,加速了清军的失败。

因为毒蘑菇不多,朱永兴在其中又掺杂了一些无毒的,并把这些蘑菇放到城中比较好的房屋内。而这些比较好的房屋自然大多是那些清军军官住的,所以中招儿的多是清军军官。

喊杀声震天,城内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一方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指挥顺畅,直指要害;一方是仓促抵抗,指挥失灵,各自为战。战斗的结果显然在破城的时候便注定了。

南门、东门、西门相继被拿下,明军不断涌入,占领各个要点,并沿着熟悉的街道攻杀敌军,把匆忙抵抗的清军分割包围。

“杀,杀!”两百多亲兵护着杨春冲杀而出,这些亲兵不仅忠诚,而且战力不凡,趁着明军还未完全控制城内局势,冲破了两支明军的阻拦,也丢下了百来具尸体,终于从北门冲了出去。

而范国鳌的亲兵反应较慢,被明军阻击成功,无奈地退回衙门,被明军团团包围,只能是负隅顽抗,徒劳地拖延覆灭的时间。

“驾,驾。”从北门逃出的清军没命地抽打马匹,甚至很多马匹都没来得及安上马鞍,骑手在上面只能是紧搂马颈,以免被颠下来。

从腾冲到明军为缓冲时间所设的营寨之间并没有破路,主要是考虑到明军快速撤退的缘故。眼见身后并没有追兵,大路上又可以纵马狂奔,百多名清军不由得暗呼侥幸。

但事情显然没有他们想得那么简单,处心积虑、蓄谋已久的计划怎么会让他们轻易逃脱。

啊,啊……随着几声惊呼,跑在前面的清军连人带马纷纷摔倒,一道道绊马绳在路上突然绷紧,使清军人仰马翻。紧接着从路旁的树丛中又不断投射出标枪,射出弓箭。

一棒战鼓,蜀王世子刘震率领着上千明军冲了出来,堵死了清军逃跑的道路。一排排的长枪斜向前指,组成了一道令人心悸的枪尖之林,冷冷地对着一片混乱的清军。

“降者免死,弃械不杀。”刘震的手臂猛地落下,明军发出了胜利的呐喊。

逃跑的清军面对着前方的严整队形和闪着死亡之光的枪林,个个面色灰败,自知再也难以逃出生天。

……………

第八十九章胜利

空气中还弥漫着破晓时的寒气,草上也已点缀了灰色的露水,早起的鸟儿高啭着歌喉,雨季中难得的一个新鲜幽丽的早晨。

腾冲城中的战斗还未结束,明军基本控制城中局势后便加紧戒备,天亮之后才分出若干小队,挨屋搜剿残余清兵。到这个时候,真正的厮杀已经很少,往往是几遍“降者不杀”喊过之后,躲藏起来的清兵便战战兢兢地举着刀枪走出来。

败局已定,没有了军官的组织,抵抗已经没有意义,大多数的清兵都没有拼死的勇气。只有少数清兵在幸存的军官逼迫下顽抗,但很快便会被优势明军包围消灭。

这么多俘虏啊,朱永兴站在城楼上,看着清军俘虏不断被押送到城墙下,密密麻麻地足有千人,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俘虏中的军官则被单独圈了起来,个个脸色灰败,身上泥土、血污混杂,显得特别狼狈。

金钱鼠尾,朱永兴虽然早已看过这丑陋的发型,但触目所及,依然心生厌恶,鄙夷地转过目光。

在后世的清宫戏里,看见的都是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然而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形如鼠尾,实在不堪入目。

“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改朝换代能够忍受,但被迫把“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却令无数炎黄子孙甘愿流血牺牲。

或许,你们的血不会白流,或许,我能还华夏大地一片光明……但这条路,实在是坎坷难行啊!朱永兴暗自苦笑,把这些南明残军聚拢到一起,靠的是自己的不畏艰险,靠的是自己皇明宗室的身份,靠的是装神弄鬼的手段,靠的是不断取得的胜利。但要是放眼天下,想把其他抗清武装统合起来,专心对付清军,却是千难万难。

李定国,抗清之心勿庸怀疑,但却把永历和小朝廷放在首位,屯兵于滇缅边境,进取之心颇为不足。

郑成功,私心自用,所属部队可谓是郑家私军,名义上拥戴永历,却并不服从调遣。在西南永历朝廷明军兵势尚盛时,他几次爽约,不肯出兵配合作战;在清军大举进攻,永历朝廷已经无招架之力时,他才大举进攻南京。他自以为最聪明的战略是西线明军败退已远,又还牵制着清军主力时,大举出兵收取江南是最佳方案。

张煌言,占据舟山,实力较弱,既要抗清,又要提防郑成功的吞并,更重要的是还有个鲁王,使张煌言在永历朝廷之间形成了一层隔阂。

夔东十三家,倒是坚决抗清的,能发动重庆战役策应朝廷,也是顾全大局的。但以原大顺军为主体的这支抗清武装在南明朝廷内一直遭到歧视和排挤,而且与云南大西军为主体的南明军队素有芥蒂。而且,十三家的弱点也很明显,在爵位上,都是地位相当的公侯,加强了分立倾向,也就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南明之未能中兴,关键正在于许多实力集团的首脑视本集团的利害高于抗清大业。朱永兴早就知道这一点,但思来想去,暂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等自己折腾得大有起色之事,才能着手加以解决。而且,能让大家同心协力,可能比对付清军还要困难。

嘿嘿,也别说郑成功私心自用,在这风雨飘摇的乱世,有实力便有野心,自己难道就忠于朝廷,忠于永历吗?朱永兴自嘲地摇了摇头,随即把目光转向了登上城楼,疾步而来的赵得胜。

“赵将军辛苦了。”朱永兴率先笑着打招呼,“这夺城首功,非将军莫属。”

赵得胜心中喜悦,却还假作矜持,躬身施礼,说道:“皆是殿下运筹之力,末将岂敢居功。”

“有功就是有功,赵将军不必自谦。”朱永兴心中有些好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