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流伐清(稀松)-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得胜心中喜悦,却还假作矜持,躬身施礼,说道:“皆是殿下运筹之力,末将岂敢居功。”
“有功就是有功,赵将军不必自谦。”朱永兴心中有些好笑,对赵得胜有了重新评价,觉得该让张国用也有一个表现的机会,毕竟情势不同,过于提防并不合时宜。况且从时间上来看,赵得胜和张国用投降是在两年后,比吴子圣、马宝等人要晚得多。
“殿下。”赵得胜犹豫了一下,转身指了指身后的一个士兵,说道:“昨夜厮杀之时,这个小兵十分勇猛,还替末将挡了一刀。末将想替他求个恩典,免了考验期。”
考验期?朱永兴目光一闪,望向这个士兵的脑袋,用青布包着,没有头发露出,他心中了然,定是俘虏兵无疑。杀敌勇猛,是想证明自己、得赏升官,还是真有悔悟之心,却是无从判断。但有功则奖,这个时候正好能给俘虏做个榜样。心中盘算已定,朱永兴却觉得有些面熟,不由得开口问道:“吾好象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也不知是不是看错了。”
“小人孙四顺,殿下曾教小人们唱梆子腔。”孙四顺左臂被包裹着,隐隐有血渍殷出,听到朱永兴问话,赶紧跪了下去。
“呵呵,吾想起来了。”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沉吟了一下,说道:“能够杀敌立功,可见你有悔悟反正之心。而且赵将军推茬,吾总要抬举一二。这样吧,就升你做个百户,希望以后继续努力,别给赵将军丢脸。”
赵得胜有些吃惊,没想到朱永兴的赏赐这么重,孙四顺一下子从见习兵被提拔到了统领一百二十人的军官。但这无疑也是给了他面子,张了张嘴,他又闭上,没说什么反对的话。
“谢殿下抬举,谢赵将军抬举。”孙四顺虽然身体不太灵便,还是连连叩头谢恩。
“下去好好休息养伤,你的兵很快就会有了。”朱永兴笑着摆了摆手,示意孙四顺下去。
等到孙四顺的背影消失,赵得胜开口说道:“殿下,骤然提拔过高,是不是有些草率。其实末将的意思——”
第九十章俘虏处置
朱永兴看了赵得胜一眼,淡淡地笑道:“不过是给俘虏树个榜样,日后还是要对孙四顺多加关注。你看——”他伸手指了指城下的俘虏,说道:“这么多人,如果运用得当,难道不是给咱们增添了力量?”
“殿下心中已有办法?”赵得胜试探着问道。
对于俘虏的处置,在不同的形势下也会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伪军中不少人都有多次当八路军俘虏的经验,可他们却不愿加入八路军,释放后还是去当伪军。为什么呢,因为日军很强大,他们没有胜利的信心,而且当八路军太苦,又没有军饷,不能养家糊口。
同样的道理,吴三桂可以把投降的明军直接编制成军使用,而朱永兴却不太敢,因为双方的实力和形势大不一样。清朝已经席卷全国,胜利之势似乎不可动摇;而南明呢,风中残烛,面临着覆灭的危险,要俘虏反正用命,谈何容易。
“杀军官。”朱永兴面色变得冷厉,“特别是那些抢掠**厉害的清军部队,军官一个不留,不是他们带头和纵容,岂能有如此恶兵。由愿意加入我军的俘虏兵行刑,算是赎罪,也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对清军也是一个震慑,谁再敢带兵作恶,日后就是这个下场。”
赵得胜点了点头,这也类似于入伙匪盗的投名状,手上沾了上司的血,退路也就堵死了大半。
“身上没有罪恶的俘虏兵,战后可以释放,能把咱们的政策宣传开。”朱永兴继续说着自己的想法,“有罪恶的俘虏兵,咱们也不杀,或者让他们以功抵罪,或者让他们服苦役赎罪。”
赵得胜想起了一个问题,问道:“军官少而要反正的俘虏兵多,如何处置?”
“谁说行刑便要一刀砍死?”朱永兴微微眯起了眼睛,口气森冷,“乱棍打死不行吗?”
“末将明白了。”赵得胜恍然大悟,对于杀俘他其实并不反感,在当时也是常有的事情,对朱永兴的想法也就没有厌恶和反对的意思,反倒觉得朱永兴杀伐果断,是个成大事的人。
“这只是开始。”朱永兴的口气和缓了下来,说道:“还要制定一些政策,让士兵们得到实惠,军饷——”朱永兴苦笑着摇了摇头,手头紧啊,能让士兵们吃饱饭已经是竭尽所能了,哪还有余钱发饷。
赵得胜咧了咧嘴,也知道朱永兴没有多少财物,但也想不出别的办法。
“或许——”朱永兴若有所思地摸着下巴,“可以用别的东西代替,让吾再好好想想。”
……………
腾冲城大胜,六千清兵除了留守在腾冲城北面营寨的五百人跑掉了不少,几乎全军尽没。几千匹战马的缴获,使明军的机动能力提高了一个档次,是不是进兵与张勇和线国安进行决战,朱永兴有些犹豫。
好不容易聚集起几支南明残军,虽然暂时取得了胜利,伤亡也是不可避免,彻底击败清军当然可喜,但实力受损也着实令人担忧。毕竟以后的战斗不会少,朱永兴还要东去安南,没有比较强的军队,肯定是无法进行接下来的行动。
甄别俘虏,救治伤员,休整部队,扩大骑兵……连着两天都在进行这些工作,朱永兴也始终在权衡见好就收和穷追猛打的利弊。只是派出了咸阳侯、广昌侯各率一千骑兵前出,监视清军的动静。
天空是阴沉的,朱永兴的脸色也带着冷肃,注视着城外空地上血肉横飞、惨嚎不断的残杀景象。
“汉奸!”随着骂声,棍子狠狠地打在清军军官的身上,这个军官已经遍体鳞伤,手被吊着,腿已经没有了支撑的力气,象没有骨头似的软成一团,凄惨的叫声也嘶哑微弱。
“让你杀人放火!”一个俘虏兵犹豫了一下,偷瞟了一眼外围明军士兵闪亮的刀枪,咬了咬牙,上前抡棍又打。
“让你强x奸民女!”“让你抢劫百姓!”……骂声不绝,棍子一下下落在清军军官的身上,皮开肉绽,血溅了出来,惨叫声由尖厉变得低沉,然后是无力的呻吟,最后则悄然无声。
一群群的俘虏兵围着昔日的长官,骂一句打一棍,直到打得血肉模糊,声息全无。凄惨的死状,痛苦的哀嚎,应该会让这些俘虏牢牢记住他们所骂的罪名,不敢再轻易对平民百姓犯下罪恶了吧?
战场上的厮杀那是各为其主,可以原谅;对平民百姓犯下的罪行,就必须得到惩罚,不配享受战俘的待遇。
朱永兴微微转头,对赵王白文选问道:“赵王,您觉得补充了两千多俘虏兵后,对我军的战力有无影响?”
白文选沉吟了一下,谨慎地说道:“先放回一些没有血债的俘虏,并且让这些补充的俘虏兵知道,他们也就没有了退路。打乱补充进我军后,如果再有几天的磨合训练,应该没有太大的影响。毕竟这些俘虏兵也是精锐,身体强壮,战力不错。”
军队是得到了补充,但要进行大战,显然还需要时间。朱永兴听出了白文选的话中之意,暗自叹了口气。
“殿下。”白文选似乎看出了朱永兴的失落之意,又宽慰道:“虽然要竟全功有些困难,但清军实力折损大半,只能是黯然退兵。我军获得空前大胜,应可满足。”
朱永兴轻轻点了点头,说道:“清军要撤兵,我们也不能坐视。不如派出骑兵缀其尾,看看能否有扩大战果的机会。”
白文选想了想,说道:“就由本王率骑兵去吧,三千即可。”
“赵王这是跟吾争功嘛?”朱永兴开了个玩笑,又正色说道:“这样,赵王率骑兵先行,吾暂留腾冲整顿训练人马。如果三五日后清军仍然不退,吾就率全军前去增援。”
“殿下千金之躯,还是坐镇腾冲最好。”白文选笑道:“立功的机会还是留给众将领吧,象蜀世子,那可是急迫得紧哪!”
还不是被袭爵的承诺给弄的。朱永兴会心一笑,又不放心地嘱咐道:“杀敌建功当然没错,但过于心切恐怕会有冒失之举,这就要赵王监督提醒了。另外,如果清军要沿原路撤回,那就不要过于逼迫。高黎贡山的险恶,会让清军再付出沉重的代价,我军则不必因此而有损伤。”
“殿下放心。本王已有计策,清军想安然撤退恐怕不会这么容易。嗯,吾这就去组织人马,明日就出发。”白文选狡黠地一笑,眼中精光闪烁,似乎想到了什么妙计,躬身告退。
…………
第九十一章军队建设
曾经有这样一支军队,在历时两年的时间里,行程上万里,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却能翻越十八条山脉,渡过二十四条河流,占领过六十二座城市,突破了几十万大军的包围。而且,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还能保持平均每天行军达七十多华里,用近乎奇迹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这样的军队是怎样炼成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意志使这支军队不垮不溃,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朱永兴梦想着有这样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军队,但他也知道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可这并不妨碍他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严格的纪律,这已经有了,大多数的军队都不会把残民以逞当作信条,哪怕只是说说,也会装出一副仁义之师、救民于水火的样子。所以,重点在于细化军纪,以及严厉的执行和监督。只有军法官肯定不够,宪兵便成了需要组建的队伍。
在朱永兴的计划中,宪兵不仅要维系军纪,约束其他军人行为举止,处理军队中的各种刑事事件,还有押送军事物资,审讯战俘等职能。而且,日后有了较稳定的根据地后,宪兵还要行使地方警察职能,可谓是功能多样。
而信仰,或者称为理想,是一个能使士兵们摆脱当兵吃粮、浑浑噩噩的好办法。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并且看到了实现的希望,士兵们才会变得英勇顽强、忠诚可靠。
为朝廷,为皇帝,为国家,为人民,这些目标过于崇高和虚幻。对于普通士卒来说,为了自己和家人将来的美好生活,保卫自己的土地、房屋、财产,应该更能使人充满动力。
所以,军队中成立一个宣教机构是必要的,除了宣传、鼓动之外,还应该成为士兵诉说不满、发泄积郁的渠道,将一些矛盾在内部化解。宣教机构还要有一个功能,那便是教育,教士兵们识字,提高士兵军官的文化水平。水化水平高了,人的视野就会开阔,能更好地理解军令和操典,顺带着学习新武器、新技术的能力也会大大加强。
还有什么呢?朱永兴握着鹅毛笔,把鹅毛在脸上蹭来蹭去。哦,还有军校和参谋部,军校可是近代化军队的标志之一,也是掌握军权的必要手段。培养出一批具有新思想、新战术的军官,再把那些老军头塞进参谋部……
呼,朱永兴甩掉鹅毛笔,苦笑着轻抚额头。计划不错,但要落实得完美,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只能先把架子搭起来,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想来遇到的问题肯定不会少,就算自己,也是个半瓶子,并没有实际的经验,只是照葫芦画瓢罢了。
“殿下。”长史易成脸上带着喜气,快步走了进来,把手里的书柬递上来,“好消息啊,汝阳王马宝、叙国公马惟兴、汉阳王之子马自德、宜川伯高启隆率兵马六千余赶来相会,已过古永,不日即可到达。”
哦,朱永兴精神一振,接过书柬打开阅看,脸上露出了畅快的笑容。虽然不能使所有人都改变心意,而打消降清念头,但与历史相比,云南的降将降兵已经少了大半。此消彼长,明军兵势变强,吴三桂也就失去了大量扩充军队的机会。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马宝、马惟兴等人应该是云南最先投降的明将,他们能够从滇西北跋涉前来,说明自己真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没有郑家的传信儿联络,也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不管马宝是不是冲着郡王的谕旨和印信而来,腾冲大胜应该能振奋起他们的抗清意志吧?哪怕是暂时的也好。至于以后,就用一个个的胜利让他们心中的希望越来越大吧!
朱永兴本想亲自去迎,但犹豫了一下又摇了摇头,对易成说道:“请怀仁侯代吾去迎接一下,带上些粮草猪羊,犒劳远道而来的忠勇将士。这个郑昭仁,不错,很好,以后吾有大用。”
易成道谢后离去,朱永兴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郑家确实功劳不小,但身边皆是郑家人也非朱永兴所愿,只是可用之人太少,他又不得不示笼络亲近之意。显然,现在还不是搞平衡的时候,根本没那个条件。
那些个文官,朱永兴颇有些恨铁不成钢,都什么时候了,还觉得高人一等,瞧不起军人。也不好好看看自己,满肚子子曰子云,却手无缚鸡之力,可以说是狗屁用也没有。对,就让他们去宣教机构,不愿意干的,或者不好好干的,就边缘化,算是一个用人的试金石吧!
门轻轻被推开,梦珠探进脑袋张望,正对上朱永兴似笑非笑的脸庞,不由得轻轻吐了下舌头,轻盈地闪了进来。
“看,我都写了这么多了,可够你抄一气的。”朱永兴拍拍桌案上的一沓纸,笑着说道:“思威族长又派人给你送东西了,还是又让你当密谍?”
梦珠咯咯一笑,说道:“是送给我的,也是送给殿下的。好多金银珠宝呢,这回殿下该不会因为赏赐的事情发愁了。”
朱永兴不由得苦笑,自己宗室皇亲,却还要未来媳妇儿拿嫁妆来撑门面、渡难关,着实有些伤自尊。那思威倒也知情知趣,知道自己大胜之后肯定要论功行赏,便送来了金银珠宝,定是攻破蛮莫土府时缴获的。再者,自己身边的军队越来越多,又胜利在望,思威巴结一下,也是很正常。
“金银珠宝的数量都记下来,日后吾是要还的。”朱永兴示意梦珠坐到身边,握着她的小手说道:“替我谢谢你爹,这雪中送炭、危难相扶的情义我会加倍回报。”
“还给谁?是我爹,还是我?”梦珠调皮地笑道:“这算是我的嫁妆,以后要还也还给我吧!”
“你这丫头,一点都不知道害臊。”朱永兴最喜欢梦珠这种活泼无忌的性子,轻轻拍了拍她的小手,说道:“这些金银珠宝不能全花出去,而且也不够,还得想想别的办法。”
“什么办法?”梦珠眨着秀目追问道。
……………
第九十二章举棋不定
腾冲大败的消息传到固东清营后,张勇和线国安第一时间就是难以相信。败就败了,怎么会败得这么惨,六千人马只逃回来几百人,说是全军覆没也不为过。而且这时间上也不对呀,从接到杨春和范国鳌送回来的占领腾冲的情报,到逃兵回来报信儿,只有一夜多的时间,这一夜发生了什么?就算是明军逆袭围城,几千人连一夜都守不住?这实在是令人大惑不解。
但不相信又怎么样,事实摆在眼前,等到咸阳侯、广昌侯率领的明军骑兵出现在龙川江,才终于打破了张勇和线国安的最后一丝侥幸心理。
“撤兵吧!”张勇盘算良久,终于打破了沉寂,面色凄然地望着线国安,“敌人隐藏了实力,却又坚守,又弃险,还破路袭扰,使咱们产生了错误的判断,终于抓住了咱们孤军冒进的破绽。现在我军已经折损过半,无法再与敌军作战。”
咱们,咱们!线国安听着张勇话中的字眼,明白了张勇的意思,责任两人担,反正损失的六千人马两家各一半,谁也脱不了干系。现在形势逆转,撤兵当然也符合他的心思。
“没错,敌人确实隐藏了实力。”线国安叹了口气,附和着说道:“当面之敌有伪晋王李定国,伪巩昌王白文选,还有好几个侯伯,应该向昆明报告,请调大军合围进剿。”
张勇点了点头,夸大敌势是个办法,这样战败的责任会小很多,他推开桌上的地图,指点着说道:“那我军就马上做撤退的准备,从原路返回永昌休整待命。线提督,你看如何?”
线国安苦着脸直皱眉,看着地图想了一会儿,说道:“山高路险,我军伤病者众多,从原路返回怕是困难重重。如果绕路龙陵,远是远了些,路却好走得多。”
高黎贡山的险峻,丛林的雨季,狭窄的隘道,吸血的蚂蝗,要命的瘴疠……这些确实让张勇也感到头痛无比。就算是能够撤回永昌,估计现在营中的几千伤病也多半要变成山中的白骨。但张勇沉吟了片刻,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线提督,路险难行是没错,但敌人追击起来也是困难极大。”张勇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动,“而绕道龙陵,再走松山、惠仁渡,路途太远,我军有伤病拖累,速度也快不起来。敌人若是追击包抄,我军恐有覆灭之虞,岂不是更加危险?”
追击包抄?敌人有那么强的实力,能够连续作战吗?夸大敌势,那是给昆明方面听的,难道还真把自己给吓住了?
线国安这样想着,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张都督,咱们派出的那六千人马可都是精锐,虽然中了诡计被包围消灭,但敌人肯定也损失不小,连续作战恐怕力有未逮吧?如果再走一遍那该死的山路驿道,想来是敌人所希望的,不用他们动手,几千人就要白白地扔在山里。”
张勇也不知道腾冲城那边的具体战斗情况,对线国安的说法缺乏反驳的依据,但总觉得顺原路返回固然会再有损失,但和被敌人包抄围攻的风险相比,还是要保险一些。
两个人都是胡乱猜想,不了解腾冲的具体情况,也就都无法说服对方。说来辩去,虽然下令部队做撤退的准备,但一天的时间里就这么争论不下,举棋不定。
“竖子不足以谋。”张勇回到自己的帐篷中,不由得恨恨咒骂,“迟疑不决,心存侥幸,畏险路而无远虑,恐怕这大军便要葬送在这匹夫手中了。”
“都督,形势未必会有如此严重吧?”清军游击胡显策虽然是张勇的亲信将领,但也不认为目前的境况很危险。
张勇叹了口气,说道:“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明军未大举行动,应该是在整顿兵马,毕竟要消灭我军的六千精锐,肯定也要付出不少的伤亡。但你想过没有,这次失败会让明军缴获很多的战马,机动速度已经大大提升。而我军呢,损失了这么多马匹,伤病者也日益增多,撤退的速度能有多快?不提早行动,岂不危险?”
胡显策听了张勇的分析,露出恍然之色,但还是有些迟疑地说道:“若是绕道龙陵呢,道路要顺畅得多。如果再走高黎贡山,那些伤病之兵怕是大半要丧命山中。”
“绕道龙陵,那些伤病之兵就能大半存活了?”张勇冷酷地一哂,“走高黎贡山虽然艰难,但处处险要可守,明军也不会穷追不舍;而道路顺畅,可时间难道不会拖长?明军依靠骑兵追击、包抄、迂回,种种手段尽可使用。哪怕就是衔尾不放,不断骚扰邀击,也足以使我军陷于困境,损失哪里就会小了?”
“都督考虑得细致周密,属下愚钝。”胡显策这才全明白过来,苦笑着叹了口气,说道:“线国安想是心存侥幸,认为明军也损失不小,守有余而攻不足,就盼着咱们撤兵罢战吧!”
“已经吃了大亏,还不长记性嘛?”张勇坐在椅子上,无力地抚着额头,喃喃地说道:“对面的明军将领到底是谁呢?怎么就让人猜不透,又好象咱们肚中的虫子,所思所想尽皆知晓。一步一步,牵着咱们走到了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唉,也是咱们大意了,轻视了这云南气候环境的恶劣。”
“是啊,这云南的瘴疠、丛林和雨季,还有那些该死的虫蚊——”胡显策身子拧了拧,好象正在蚊子、蚂蝗叮咬一般,好一会儿才苦着脸说道:“病的倒比伤亡的多,越拖下去越严重,这仗没法打了,最少不应该在这该死的雨季动兵。”
“借天地之威以御敌,未战便已经操三分胜算,对面的明军指挥官厉害呀!”张勇紧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猜测道:“会是那个伪宗室留守所为吗?倒是与其他明军将领不同,战术虚虚实实,真假难辨,十分的诡异。”
……………
第九十三章三马来会
诡异,如果朱永兴听到了张勇的评价,不知该做何想?
而刚刚到了中和的马宝等人,得到了怀仁侯吴子圣的迎候,听到了腾冲大捷的消息后,却是诧异和震惊,还有那么几分庆幸。
“清军已经无力再战,撤兵只是时间问题。”怀仁侯吴子圣笑着解说道:“赵王已经率骑兵前出,不使清军轻松退去。其中,蜀王世子刘震最是积极,想要再立战功,岷殿下已经说定了他袭爵的事情,等到论功行赏之时,一个郡王是跑不了的。”
“岷殿下真乃宽厚,刘震若得封郡王,足慰蜀王殿下了。”马惟兴向着腾冲方向拱了拱手,表示对宗室留守的尊敬。
汉阳王马进忠已经病死,其子马自德徬徨伤痛之际,正好接到马宝和马惟兴的书信,再加上郑昭仁的巧舌说服,便率领残军一起来腾冲相投。一路上冒雨跋涉,翻山渡河,损失了不少人马,也吃了不少苦。但此时一听刘震有袭爵之望,不由得精神一振。
“侯爷,不知吾等还有没有杀敌立功的机会?”马自德到底还是年轻,立刻拱手问道:“虽然士兵远道疲弊,但为了朝廷,为了大明中兴,我部也堪驱驰。”
马宝微微皱了皱眉,对这小辈的急切和失礼有些不满,但毕竟是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