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路隋行-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广一向对这个年纪最小的弟弟颇有好感,此时见他在自己面前有意摆出一副僚属领受上司命令的架势,忍不住走上前伸手刮了一下他的鼻子,存心逗他道:“我可记住你这句话了啊,要是日后你在并州捅下篓子,可别怪我事先没提醒过你啊。”

    和杨谅哥俩一通玩笑过后,杨广暂时将对高连升的怀疑抛在了脑后,逐一和前来送行的李彻、李雄、杜彦牵手话别,殷殷叮嘱他们在留任河北期间,务必要竭心尽智,辅佐汉王镇守好北境,确保一方平安。李彻等人也向杨广表示,他们会一如既往地替朝廷镇守好边关,以不负晋王所托的。

    眼瞅着日影西斜,经段达等人提醒,杨广这才正式辞别了前来送行的众人,翻身上马,回头朝并州城的方向深情凝望一眼,扬鞭策马,南下而去。

    就在杨广从并州启程,返回长安赶赴新任的第二天,虞孝仁陪同愁眉苦脸,满腹心事的高连升也离开了并州,一路向东,返回高句丽劝说高汤亲赴长安,朝见大隋天子去了。

    半个月后,当他们即将进入高句丽国界时,虞孝仁却被镇守边关的高句丽军士挡在了国门之外。

    “你是隋朝将军,未经国王诏准,不得擅入我国境内。”领头的一位高句丽将佐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话对虞孝仁说道。

    “我哪儿是隋朝将军,分明是你们王叔店里的伙计嘛。”虞孝仁眼巴巴地望着高连升,希望他能开口替自己说说话。

    孰料,高连升冷笑一声,只改用高句丽话向那将佐吩咐了几句,看都没再看虞孝仁一眼,就头也不回地带着随行的几名伙计扬长而去了,单把虞孝仁丢在了高句丽国界之外。

    “高连升,王爷真没错看你,你分明就是高句丽的细作,你快给我回来!”虞孝仁一急之下,冲着高连升的背影大呼小叫起来。

    而他的这通大呼小叫换来的,除了高句丽军士的几句斥责之外,却对高连升没有产生丝毫的效果。


………………………………

第578章 复设江陵总管

    杨广一行尚未返抵长安,朝廷就明发了一道诏旨:复设江陵总管。

    江陵本是后梁国都所在地,前朝宣帝执政期间,为防范后梁暗中联合南陈造乱,曾将后梁君臣赶到了随州,并在江陵设立总管府,统辖重兵,监管后梁。

    直至开皇二年间,后梁公主萧厄嫁给了隋朝的晋王杨广,两国既是宗主、附庸的关系,又成了儿女亲家,加之当时的后梁国主萧岿采取了亲隋远陈的图存策略,每年都要亲赴隋都长安朝见杨坚,贡献颇丰,所以,杨广和萧厄在并州成亲后不久,杨坚就下诏恩准萧岿将国都挪回了江陵,并撤销了隋朝的江陵总管及在江陵驻扎的重兵,以示对后梁的亲善。

    然而短短的三年之后,萧岿于开皇五年间驾崩,后梁质隋的太子萧综被杨坚送回江陵,扶持他继位做了后梁下一任的国主。萧综继位之初,犹对隋朝唯唯诺诺,时不时地派出朝中重臣来长安呈献贡物,但时隔数月,杨坚就屡屡接到密报,称萧综默许其王叔萧岩私下里恢复了和南陈的往来,并且一再拒绝了隋朝提出的要其向长安派出王子质隋的请求。

    后梁占地和兵力虽极其有限,却扼守长江中游要地,既能成为隋朝攻灭南陈的前沿,如其倒向南陈,则不免会成为妨碍隋朝突破长江天险的一道重要屏障,因此,杨坚果断地采纳了高颖等人的建议,做出了复设江陵总管,对后梁重新实施监管的决策。

    在江陵总管的人选确定一事上,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由于江陵总管手中握有重兵,担负着监管后梁的重任,杨坚原本想派自己的亲侄子杨雄出任此一职,却没想到镇守西北的秦王杨俊闻知朝廷即将复设江陵总管的消息后,竟率先上章,举荐其妻兄崔弘度出任此要职。

    崔弘度当时在出镇东都的太子杨勇麾下任许州刺史,政绩颇为突出,杨俊在自己上章举荐崔弘度出任江陵总管的同时,还写信给太子杨勇,请他也在这件事上多替其妻兄多说些好话,尽力促成此事。

    杨勇因欲拉拢同样曾立下军功的三弟杨俊(西北攻灭阿波一役)来牵制杨广,防止杨广一人独大,故而慨然答应了杨俊的请求,上章给杨坚,盛赞崔弘度文武兼备,不但精擅治州理政,更曾屡次率军平定过其治下的民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能臣。

    由于有太子杨勇和秦王杨俊的接连保举,加之考虑到崔弘度是杨俊的妻兄,朝廷至亲的外戚,杨坚便打消了册任杨雄来出任江陵总管的念头,下诏调任崔弘度为江陵总管,给其兵马三万,负责监管后梁朝中动静。

    客观论说起来,崔弘度的确称得上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州刺史,也不乏统军带兵之经验,可偏偏他身上有一条致命的弱点:过于自以为是,且对下属极其严苛、残暴,这就给了萧岩、萧综叔侄以瞒天过海的机会。

    崔弘度初到江陵上任之日,萧综亲率后梁群臣出城十里,迎接崔弘度,自执下礼尊奉崔弘度,并且主动让出自己的王宫以供崔弘度麾下的三万隋军驻扎。

    崔弘度在长安陛辞之时,曾听杨坚亲自嘱咐过他,称萧综为人行事与其父萧岿大不相同,与南陈朝廷颇多私下来往,提醒崔弘度切不可放松了对他的监管,甚至必要时可上章建言朝廷,发兵灭了后梁,以除后患。

    尔今崔弘度见萧综对他执礼甚恭,并且甘愿让出自己的王宫来给隋军当做军营,表现得像是惊弓之鸟一般,于是不自觉地便产生了轻视萧综的心思,向朝廷上章称,后梁国主萧综胆小怕事,一见朝廷大军压境,即吓得主动让出了王宫,据此观之,他即便有反叛之心,也无率军造乱之胆略、能为,请皇上尽管放心,有他率领的三万兵马在,后梁决不至有事。

    杨坚接到崔弘度的上章之日,恰逢杨广一行返抵长安,便传命杨广独自入宫,到临德殿见驾。

    依隋制,凡是藩王、重要的外臣回京,须先奏明皇帝,经皇帝允准后方可回自家府邸。因此,杨广命段达等人将王妃萧厄等家人护关回晋王府的同时,带着王韶等几位主要的行台僚属首先赶到了大兴宫门外等候皇帝传诏。

    如今听到父皇只命自己一人入宫见驾,杨广当即遣散王韶等人,独自跟随着前来传达诏命的苏仪儿到临德殿来见父皇杨坚。

    迈步进入大兴宫的正门时,杨广才倏地想起:那名首先发现张须陀的京兆衙门的狱卒不正和负责在此把守大兴宫正门的禁军将佐薛世雄是同名同姓吗?于是,便向苏仪儿打听道:“苏公公,不知这大兴宫的正门仍由薛世雄带人把守吗?”

    苏仪儿因原任长秋监使杨约新近调任到大理寺做了少卿,正一心巴望着能加官晋级,弄个长秋监副使什么的做做,又早已获知杨广此次回京前,已被任命为手握重权的雍州牧兼内史令,若得他替自己在皇上面前说上一句话,自然胜过他人十倍,便存心讨好杨广道:“王爷有所不知,薛世雄早在妖人高德上书,劝皇上退位的当日,就被娘娘下旨收监了,若不是后来有人在皇上面前帮他说话,皇上、娘娘格外开恩,只发落他到京兆府做了一名狱卒,恐怕他的脑袋早就搬家了呢。”

    杨广听了苏仪儿这番话,心下恍然:原来发现张须陀越狱的那个狱卒薛世雄就是原先带人把守宫门,行事十分认真刻板的那个禁军将佐啊。

    “咱家现给王爷道喜了。日后但有用得着咱家的地方,王爷尽管吩咐就是,咱家愿为王爷出力、效命。”苏仪儿趁机向杨广表白道。

    “苏公公是父皇跟儿前的红人,我哪敢吩咐公公办差、做事,公公客气了。”杨广心不在焉地和苏仪儿客气地寒喧着,加快了脚步,向临德殿大步走去。


………………………………

第579章 二王同日抵京

    出乎杨广意料的是,当他走进临德殿时,却一眼望见秦王杨俊也站在殿内。

    父皇杨坚正手拿一道奏章,向杨俊询问着什么,殿内除他二人之外,只有尚书左仆射高颖一位朝臣陪侍在侧。

    只听杨坚冲杨俊问道:“依朕观之,你的这位妻兄颇有些狂妄自大啊。此前,朕屡屡得报,查知萧综、萧岩确和南陈朝中暗地里往来密切,不无叛隋投陈之意。怎么,崔弘度到江陵上任还仅十几天的功夫,就上章给朕,信誓旦旦地宣称萧综决不会叛隋呢?”

    杨俊显然也是刚刚返抵长安,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又因才一入宫见驾就受到父皇的当面责问,一时不免有些慌乱,匆匆和走进殿来的杨广交换了个眼神,赔笑答道:“父皇明察,儿臣这就写信给崔弘度,问明个中详情,再据实向父皇禀明。”

    “不必了。”杨坚冲杨广招手示意,要他站到杨俊的上首去,这才拦阻杨俊道,“崔弘度既是你第一个举荐给朕的,且又是你的妻兄,朕还把他交给你来节制,再过几日,朕就有诏旨给你的。”

    杨俊虽碰巧和杨广同日抵京,却不知父皇传召他回京所为何事,此时听杨坚话中之意,颇有即将调他往南方任职的意思,误以为父皇要任他为帅,率军伐陈,头脑不禁变得兴奋起来,躬身应道:“儿臣决不负父皇所托,愿为父皇分忧、效命。”

    “你先莫急着讨好朕,阿纵既已到了,独孤,就由你先把朕的意思向他兄弟二人说说吧。”杨坚冷冷地瞟了杨俊一眼,转向高颖,吩咐道。

    “臣遵旨。”高颖从容向杨坚施了一礼,侧过身,正对着杨广、杨俊兄弟二人,开口说道,“皇上已决意择时举兵伐陈,传召两位王爷回京,正为委以伐陈重任一事。。。。。。”

    听高颖话说至此,杨俊倒还罢了,杨广头脑之中不禁犯起了糊涂:此前在汾河驿,五弟明明已宣读了父皇的诏旨,册任自己为执掌京畿军政庶务的雍州牧,同时兼任职在中枢的内史令,怎么高颖又说父皇传召自己回京,要委以伐陈重任呢?

    “皇上有意在寿春新设淮南道行台,在江陵新设山南道行台,不日即将下诏,册任两位王爷为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和山南道行台尚书令,主要负责筹划兴兵攻陈事宜。”高颖接着说道。

    杨广犹在沉吟之中,身旁的杨俊已忍不住向高颖开口问道:“那本王现在所领秦州总管一职,又该向何人交割公务呢?”

    “阿祗,你无须向任何人交割差使,暂时仍以秦州总管的身份兼任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坚主动向杨俊解释道,“但你与阿纵又有不同,待得三两日,朝廷册任诏旨下达之时,你就须立即赶赴江陵上任,至于秦州方面的差使,朕稍后自会调虞庆则和长孙晟二人前往暂代你打理的,你不必有所顾虑。”

    “父皇的意思,是欲要儿臣遥领淮南道行台尚书令一职,而不立即前往寿春赴任喽。”杨广也不由得冲杨坚抱拳问道。

    “朕不是已册任你为雍州牧兼内史令了吗?怎么,还没上任,就想着重新带兵打仗去了?”杨坚呵呵笑着对杨广说道。

    杨广越听越糊涂了:如果说父皇要三弟杨俊暂且不必交卸西北的差使,先行赶赴江陵就任新职,是为了迷惑南陈的话,那么依此做法,自己也该和杨俊一样,先不必卸任并州总管,径自往淮南上任去了呀,怎么父皇还要将自己先调回长安,改任雍州牧兼内史令,再下诏册任为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如此岂不多此一举了吗?

    “你的事,稍后朕自会单独向你交待。趁着阿祗现在还没卸任西北的差使,你把太子昨日所上奏章的主要内容转述给他二人听听,朕想瞧瞧,他们对那件事是怎么个想法。”杨坚似乎看穿了杨广的心思,不急不忙地岔开话题,又向高颖吩咐道。

    殿内君臣四人当中,唯有高颖一人深知杨坚如此行事的真正用意何在:在任用哪位皇子为伐陈主帅这件事上,朝中、宫中目前都存在着激烈的争执和较大分歧,杨广和杨俊虽然都是杨坚初步选定的伐陈主帅的人选,但太子杨勇近来一直紧盯伐陈主帅这个位置不放,迫使杨坚一时间还难以做出最后的决断,要杨广和杨俊二人身兼南北二处的差使,也正是由此而来,免得过早明确伐陈主帅人选,会冷落了太子那颗勇于任事,为国建功拓土的心。

    可是,即连高颖也不明白,今日两位初步选定的伐陈主帅人选刚刚返抵长安,入宫见驾,皇上为何要急于拿出太子昨日新上的一道奏章,叫杨广、杨俊兄弟二人当场表明对太子在这道奏章中所禀陈及建言之事的态度。要知道,太子杨勇在这道新上奏章中谈到的是和目前所议的伐陈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件事:移民。

    只因东都辖下的关东诸州府地少人稠,加之在近一年来朝廷推行的大索貌阅过程中,经过重新登记造册,增加的编民数量几乎占到了大隋境内的三成左右。如依照高颖先前所献输籍之法列下的章程,朝廷须按人丁百亩的数目给授这多达二十多万新增加的丁壮田亩,供其耕种,但是,关东诸州府面临的形势是,当地的世家豪右霸占着约九成的田亩,可供朝廷给授新增丁壮的荒地极其有限,这就给出镇东都的太子杨勇带来了一个难题:一旦朝廷不能拿出足够数目的荒地(或称之为无主之地)授予二十多万新增出来的丁壮,那么在客观上这多达二十多万丁壮(连同他们的家小,远不止二十多万)就将成为无地可依,无地可种的浮民,浮民一多,民间难免产生动荡。

    基于这种情况下,杨勇才上章,请求朝廷准许将关东新增加的这二十多万丁壮连同他们的妻儿家小一并迁往关内、西北人烟稀少之地,以解决无田可授的难题。


………………………………

第580章 迁平民,还是迁豪强

    杨俊作为镇守西北的秦州总管,杨广是已回京赴任的雍州牧,执掌关内诸州府,二人管辖的地界都是太子杨勇在奏章中建言移民的主要去处,因而,杨坚征询二人对此事的意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听高颖转述罢杨勇奏章的主要内容后,杨坚首先把目光投到了秦王杨俊身上,希望能先听听他的见解。

    “父皇,儿臣对太子的建言并无大的异议,只是担心骤然将多达数十万的新增编民都迁至西北诸州,恐怕会引发西北当地百姓的不满,造成关东移民和当地百姓之间的冲突。”因前不久太子杨勇帮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忙,举荐他的妻兄崔弘度调任江陵总管要职,杨俊略一思忖,即对杨勇提出的建言表示了基本赞同。

    “西北诸州地广人稀,从关东迁移大批百姓到那里,虽然能够解决无田可授的难题,但也确实容易引发当地百姓对关东移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那么,依你之见,该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既能解决新增编民的授田问题,又避免当地百姓和移民之间的冲突呢?”杨坚认为杨俊所说不无道理,紧盯着他又问道。

    “这个嘛。”杨俊没想到父皇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凝神考虑了片刻,方开口答道,“依儿臣之见,不如将少部分的关东新增编民迁移至关内、西北诸州,把其中大部分的人户迁往更遥远,人烟更加稀少的西疆,甚至可考虑将其中一部分迁往关外新拓的疆土上安居,这样一来,在解决无田可授难题的同时,也能使这多达数十万的新增编民为朝廷开疆拓土做出贡献,可谓一举两得。”

    杨坚点了点头,不经意地瞟了站在下首的高颖一眼,见他面色凝重,若有所思,遂改向杨广问道:“阿纵,朕听说河北道治下也新增了十几万编民,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阿祗方才所言及的将一部新增编民迁往关外为朝廷拓边的做法可行吗?”

    杨广因之前在并州时就和王韶、张衡等行台僚属详细讨论过此事,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故而立马抱拳答道:“在儿臣答复父皇的垂询前,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高仆射,不知可否?”

    见杨坚点头无话,杨广遂转向高颖问道:“我听说高仆射在向父皇建言推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人丁户口后不久,又向父皇建言实行了输籍之法。对推行大索貌阅以期增加朝廷贡赋的做法,我并无异议,唯一感到不解的是,若按朝廷实行输籍之法的本意,理应就是推行‘均田制’,实现人尽耕其田的目的,然则为何高仆射要向父皇建言,只将无人耕种的荒田授予新增编民呢,这岂不是同推行‘均田制’的初衷自相违背吗?”

    高颖听此一问,心中不由得暗自赞叹道:晋王能有此一问,足见其已领悟到了朝廷推行大索貌阅和输籍之法的真正用意所在!

    “王爷容禀,确如王爷所说,在推行大索貌阅,重新检校核实人丁户口之后,配合推行输籍之法,究其初衷是为了效仿前贤,实行‘均田制’,但因考虑到关东、河北世家豪右的势力过大,倘若朝廷在大索貌阅之后,立即从他们手中拿回可观数量的土地授予新增编民,极易引发他们的激烈反对,甚至引起民间动乱,所以,我才向圣上建言,采取过渡的方法分步推行输籍之法,先将荒地授予新增编民,待时机成熟,朝廷有了安抚关东、河北世家豪右的妥当办法之后,再正式推行‘均田法’。但不知王爷赞同某此说否?”高颖郑重地向杨广做出解释道。

    “父皇,今听高仆射一番话,令儿臣毛塞顿开,颇有拔云见日之感。”杨广朝高颖略施一礼,表示感谢,即转向杨坚说道,“然则据儿臣出镇并州期间了解到,前朝武帝在攻灭前齐后,便将前齐境内相当一部分世家高门迁往关内居住,目下父皇何不仿效此做法,改将关东世家高门迁往关内诸州安家,以便朝廷能逐步从这些世家高门手中收回其占有的大量田地,重新授予新增编民来耕种,以达到推行‘均田制’的目标呢?”

    “阿纵,独孤公方才不是已经说了嘛,朝廷直接从世家豪右手中收回土地的时机尚不成熟,极易引发民间动荡。”杨坚带着几分不耐烦,提醒杨广道。

    “父皇,儿臣以为,目下正是朝廷从世家豪右手中收回土地的最佳时机,其依据主要有三点:

    其一,父皇已决意兴兵攻陈,实现南北统一大业,东都辖下的关东诸州府地接江淮,一旦两国开战,必多依赖从关东诸州府运送军资、粮草至江淮前敌,而运送军资、粮草至前敌又多依赖人力,因此目前不宜从关东迁移大批的丁壮至西北、关内;

    其二,据河北道治下近两年推行大索貌阅的结果观之,新增编民大多原为租种世家豪右田地的客户、佃户,这些人一旦经过朝廷重新登记、核实其户口,成了编民,便具备了脱离世家豪右,自行耕种朝廷授予田地养家糊口的身份和条件,反观世家豪右,一旦失去了为数众多的客户、佃客为其耕种田亩,向其缴纳租粮,其名下即便占有大量的田地,又当如何继续过锦衣玉食的生活呢;

    其三,倘若朝廷颁布法令,限定新增编民在朝廷无田可授的情况下,暂且仍须租种原主家的田地,同时,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关东世家豪右迁往关内定居,待日后再按品秩、爵位高低限定世家豪右占有土地的上限,分步将其占有的田亩转移授予新增编民,不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实行‘均田制’了吗。”

    杨坚听得精神为之一振,旋即注视着高颖,想听听他对杨广迁世家而不迁平民主张持何意见。

    高颖也没想到在今天商议攻陈事宜的会上,杨广却提出了关于分步推行“均田制”的崭新思路,出于谨慎起见,遂拱手向杨坚说道:“臣初听之下,以为晋王所说颇具新意,兼顾到了世家豪右和新增编民两方的利益,如能照此实施,必将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然则也须经过详细考证后,方可得到定论。”


………………………………

第581章 裁撤京兆府

    杨坚听高颖对杨广的建言表示了赞同,显得很是高兴,当即对他吩咐道:“朕另有差使交给阿纵去做,就由尚书省协同太子详细对阿纵方才提出的迁世家,不迁平民的办法加以考证,一月后,上道奏章给朕。”

    高颖当即拱手答道:“臣遵旨,明日就亲往东都面见太子,遵照皇上的旨意行事。”

    “阿祗,你今日回府后,即须写封书信给崔弘度,代朕提醒他,切不可疏忽大意,被萧综叔侄蒙蔽,坏了朕的大事。”杨坚说到这儿,稍做停顿,才接着向杨俊吩咐道,“另,前些时杨素奉诏回京,给朕献上了若干打造攻陈战船的图样,回头朕命人送到你府上,你用心揣摩揣摩,攻陈之役多赖水军,你须提前有所准备。你先退下吧。”

    打发走杨俊,杨坚独对高颖叮嘱道:“朕有些话要单独同阿纵说,独孤,你切记,明日到东都面见见地伐之时,不可向他提及迁世家、不迁平民是阿纵向朕提出来的。没有别的事,你也告退吧。”

    高颖目光一闪,什么也没说,向杨坚、杨广父子分别施礼后即转身退出了临德殿。

    “朕前些天听说,你府中的一名侍卫跑到老城的东宫别院,偷窥东宫宫人沐浴,你可知道此事?”待临德殿内只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