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工科生-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致的范围,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张德印象中,好像这个地区虽然一直在种族仇杀种族对立,持续了几百年,但一直都是人口稠密区。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喀喇昆仑的一个口子,可以让西域的军队迅速地插入北天竺的核心地带。佛国再蠢,也知道填人抵挡,最好是控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佛国能够在兴盛期向着这条线路扩散,直到西域。
同时,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商道。
然而眼下控制这里的,却是勃律、西突厥还有于阗,当然较大影响力上,还要加上一个唐朝。
乌仗那国以西的波斯,眼下乱成一锅粥,时有叛乱发生,也因为地理缘故,到乌仗那就可以说是极限。
“这羊绒质量,比河套河东河北的羊,都要强啊。而且土地肥沃,油料作物居然产量这样高,按照臭道士所说的,他们的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看来,真的是土地好了。”
群山峻岭之间,恰好又一片肥沃土地,这实在是……让人忍不住不抢。
这不是老张的想法,而是勃律三十六方“法主”的想法,他们以前是不知道,后来是不想知道,现在是别让我知道!
“护国法师在上,小的坦驹岭‘法主’,由佛入道,如今始姓吕名宝象,愿为护国法师南行乌仗那,为我‘治民’灾荒借粮。”
“好!贫道借你一员猛士,乃大唐凉州梁猛彪,但有性命之忧,他自救你。”
“多谢护国法师,小的无所畏惧!”
几日后,乌仗那国国主嘴角抽搐,指着坦驹岭“法主”喝道:“住口!你这个无耻的卑贱的山中奴隶!你竟敢在我这样的王者面前说谎!这世上,哪有秋收之后的灾荒,哪有富庶之人的借粮!”
“我自叩拜‘帝诰’之下,承‘太昊天子’之感召,前来此地,是友非敌。只是借粮,乌仗那王为何要口出恶言呢?”
言罢,吕宝象将头冠取了下来,一屁股坐在地上,身旁站着一脸森然的梁猛彪,他突然抬头道:“乌仗那王,请允许我大胆地提个建议。”
第九十五章 放屁马
“十三郎,真去西域?”
瓜州,华润号的马料场内,穿着白袍脚踩木屐的削瘦汉子冲一个玄衫中年汉子拱手道,“去年科举,行卷走了邹国公门路,只是……总之,如今不比七八年前。”
开科取士虽然一度让李董念叨着“尽入彀中”,可实际上效果如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短短十年,还是沦为高门大姓的自留地,许多看似背景简单的士子,结果却是在豪门书院就读。
“宗长到底也只是农家专精……”
说到这里,中年汉子目光肃然,“不过,十三郎,只要有操之公在,我等亦不必自怨自艾。”
“我醒的。”
坦然一笑,有几分潇洒,“此行非是于阗、疏勒,而是直奔勃律。眼下‘黄冠子’真人乃是勃律护国法师,地位尊崇,当有一番际遇。”
“那老夫就祝你贾十三郎前程万里!”
“贾冲多谢,告辞。”
贾冲拱拱手,骑上一匹黑鬃马,扬了扬马鞭,不多时就追上了宛若一条长龙的马队车队。
叮、叮、叮……
勃律山口,驼铃又响了起来。
“真人,这《音训初本》,当真乃是将近百岁之人所著?”
“贫道之言是真是假,君上且不必信之。”李淳风一副淡然模样,“君上可遣使节朝贡中原,彼时在长安,自然知晓。”
“小王如何敢不信!”阎达赶紧提高了声音,有些激动道,“只是……只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世上几近百岁之老者,竟然还有此等伟力!”
虽说勃律像个联盟多过像个国家,然而阎达好歹也是勃律诸部认账的王,是唯一有资格代表勃律去朝贡唐朝的人。
临近腊月,开春阎达准备亲赴长安朝贡,此事已经先行布置,通知了远在高昌国旧地的侯君集。消息通过两条线,很快就到了长安。对李董来说,这些跟自家有合作关系的小单位,来大唐帝国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参观,也是很有脸面的事情。
气氛一定要搞好,门口花篮一定要灿烂绚丽,边上的大花瓶,必须得瓷的,没有三米高那就是丢人。大门一定是玻璃做的,从外面一定能看到五米长一米宽的横幅,上面写着四个大字:财源广进!
想到这里,李董不由得又笑了。
李淳风旗开得胜,给大唐第二代皇帝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收益,勃律这个紧靠箇失蜜的聚落国家,就是一颗钉子。
再休整八个月左右,到贞观十一年的夏秋之交,夏粮收上来,沙州、西州、伊州,这新设三州,也该消化的差不多。这种体量的西域小国,摧毁起来相当的容易,只是摧毁的时候,没有过得去的借口,是不行的。
大唐不是强盗集团,仅仅是征服,并没有意义,因为强盗集团,哪怕显赫一时,最终也只会成为历史垃圾堆中的一员,然后……万劫不复。
征服之后,需要思考的是统治。
三州新定,已经宣告大唐彻底没有了外部的军事压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搞内部建设。然而贞观十年大唐,已经不纯粹是靠天吃饭的农家乐帝国。皇家内帑就能支撑洛阳宫、大明宫、禁苑、太原宫、九成宫的翻新修建,这说明什么?
皇帝需要西域,但贞观三年的需要和贞观十年的需要,根本是两回事。
勃律王阎达在赞叹曹宪智力伟大的同时,更是发现了极大的商机。对他们这种连文明都算不上的部落国家而言,君王率众行商,根本不算个事。此刻的西天竺,更有信奉一支专门吃素的教派,其教派成员,多是商贾,诸土邦可谓富得流油。
《音训初本》的好处在于,他可以很快地掌握,然后尽快地学会汉人之语。这相较于掌握僧侣专精的佉卢文,更加便利。
为什么?
因为这世上最好卖的商品,全在大唐!
一百张宣纸,换一匹无杂色的波斯马。四尺六七寸的大马,只要一百张宣纸,诃达罗支的僧侣就会拿来交换。罽宾国的大臣,甚至坐船进入信度河的主流,然后转道健陀罗,再北上勃律,拜见勃律护国法师之后,再见阎达王求购宣纸。
而一头四尺七寸的大马,只要不饿死,到沙州就能脱手。这样一匹马,在罽宾只卖十贯,到乌仗那,变成十五贯,到勃律,变成二十贯。
但是,只要到了沙州,它就值三十贯,然后到凉州,它就变成五十贯!而这个价钱,在五年前,长安就是这个价。
如今想要获得毛色纯一的大马,在长安,轻松破百贯,而顶级权贵可能只是派出家奴来竞价,自己顶多就是询问一声,如是而已。
便是李淳风这个道士也不得不承认,一头四尺七寸或者五尺高的波斯一色马,它放一个屁,能蹦死不知道多少西域小民,也能蹦死不知道多少矿山之间的奴隶奴工。
正因为如此,能够和唐朝进行最高端的交易,才是阎达真正兴奋的地方。而《音训初本》,则是助推剂。
他甚至想要把《音训初本》压下来不传播,只是怕惹怒李淳风,而不敢这样做。但是阎达想要把《音训初本》延后几个月再传播,这是没问题的。那样一来,勃律会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比别人多不少能沟通唐人的自己人。
只这一条,勃律人说他们的宝马放屁声音大,唐人也听得懂听得明白,至于诃达罗支人,至于健陀罗人,哪怕他们的马屁声如雷,唐人不知道你在比划什么,还能和你做生意?
生丝卖谁不是卖?与其卖给瞎比划的智障胡人,还是卖给能说两句的智障胡人……
有着傲慢本钱的唐人,显然会这样想,且正常情况下,大概率的会这样做。
一年,只要一年,阎达相信,一年的积累,就足够他碾死勃律那些不听话的军阀、酋长、头人……
只是护国法师李淳风却有一天找上阎达:“君上,听闻乌仗那国之附庸,曾怠慢大唐僧人玄奘,还望君上发兵,讨伐惩戒!”
“这……真人,小王斗胆问一句,那玄奘,不是浮屠么?真人和佛门……”
“佛本是道。”
“小王明白!”
第九十六章 放马屁
汉阳,临漳山学堂,和汉阳学社那时不时的琅琅书声不同,这里总是显得静谧,只有水钟到点,才会有孩童的喧哗。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曹冲定理》,或者说是浮力定律,那么,还有人记得浮力和什么有关吗?”
负手而立的张德,看着年龄不一的学生,有的是从大河工坊带来的,有的是长安城西大讲堂带来的,有的则是本宗子弟……
学生数量,还不足以分班教学,学社之中,各分三等,只是基础知识,却和年龄没太大关系。七岁孩童学的浮力定律,和十七岁少年学的浮力定律,没有任何区别,理解深度同样没有山高海深的差距。他们只存在是否消化是否接受是否发散。
“只和排出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和水的体积水的密度……”
“密度和体积。”
……
乱糟糟地回答,张德并没有阻止,听到了答案,有对的,有不对的,有大差不差的,这其中的区别,就是七岁和十七岁。
“你们现在很疑惑,物质的密度,该怎么确定呢?这是你们一直以来疑惑的。在长安时,有个叫尉迟环的,他时常追问我这个事情。然后有一天,他做了一个一尺长一尺宽一尺高的立方体土堆,然后把土堆的份量称了一下,他得到了那堆土的密度。”
张德看着一脸惊异的学童,“但是,又有一天,他拿另外一堆土重新测量,发现数据对不上。那么,我的问题来了,为什么?”
停顿了一会儿,有人问道:“是不同的土有不同的密度吗?还是说测密度的方式不对?”
“测的方式是对的,如果物质密度不变,那么我们日常所见,物质增加体积也增加,可见是有道理的。”
“那么就是物质是复杂的,就像先生说过的那样,黄河水和长江水,密度就不同。我家大人去过青海,听说那里有些盐池,人在其中,不游自浮。”
看到他们在那里讨论着,张德笑了笑:“尉迟环的方法并没有错,这也是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但这只适合我们现行条件下能掌控的物质。密度,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单位体积内的质量。我之所以把密度留到现在来说,就是要给你们引入一个东西。”
说着,张德拿出了一枚华润商号专用尺,又拿出了华润商号的公平秤,这是一个天平。
“度量。”
随着水钟响起,已经到了午休,除开吃饭,还有午休。不管是贞观年还是武德年还是说往前上千年,“昼寝”都是相当懒惰的事情,会被时人抨击。
但是在临漳山学堂,午休就是午睡,这是鼓励但不强迫的事情。除了午睡这件事情,临漳山还有一件反潮流的事情,那就是给学生提供午膳。
通常情况下,这是贵族和官吏才有的生活水准。正常人家,只有一个朝食,再加一个补食。土地产出还不足以支撑全社会一日三餐,且顿顿做菜。补食,也只是把朝食吃剩下的,再拿来吃。
“你堂堂沔州长史,竟然跑来教书?你有这资格吗?”
“你管我有没有资格?”
老张斜眼看着李德胜,这厮越发地黑了,来回在工地上跑,秋收之后,就要开始抓紧时间拦截沼泽,排淤这件事情,一个冬天应该也够了。荆襄这里,冬天要找到厚厚的冰,也是不容易。
“对了,怎么上个月的倭奴,没有来汉阳?”
“发往交州去了。”
“李道兴那老匹夫有甚用?这些倭奴用来缫丝、开河,都是政绩啊!入娘的,我备了五千贯,准备走走克明公的门路,别人可不敢招惹我那伯父。”
“眼下要等桑田成熟,再者,今年迁徙来的人口有点多,倭奴用不上了。”张德随手拎起一只鸡腿啃了起来,很是放肆地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跟李德胜道,“高达国那个王子明年要朝贡,东天竺香料黄巾极多,听李淳风说,健陀罗那里,还发现了一个大银矿。”
“大银矿,能有多大?”
“大到还有金银铜铁铅煤……”张德瞄了一眼一脸呆滞的李德胜。
只见老李猛地把手中的排骨一扔,瞪圆了眼珠子,“李淳风那臭道士是如何发现的?”
“那银矿,听他描述,大概在健陀罗西南,矿洞之内,居然就是密布的露天白银,规模应该是丰州银矿的几十倍。”
“入娘的!”
猛地拍了一下桌子,“这一时间,也无甚气力去勃律。听说于阗还在整军,西突增兵疏勒,那豳州畜生想要混个安西都护府大都护的位子,不过朝廷会不会用兵,都是两说,三十年后用兵不算啊。”
“此事已经在长安有所相传,倒不是李淳风所为,而是且末商人干的。”
“亡国之人倒是会做事,怕是居心不良。”
“当然是居心不良,此时若用兵,乃是不义。军中士卒即便善战,战后只怕也会不服。再者,三州未稳,且末王公贵族,总有漏网之鱼,若是背后一刀,大军前行,就是行险。几年经营,就是毁于一旦,一个糜烂的沙州,于大唐又有何用?”
“说说那个银矿。”
李德胜又拿起排骨,喝了一口酒。
“在银矿东北,有个煤矿,不大,但是是露天煤矿,煤质褐色,算是上等。”张德说着,又道,“保利营造的大工去了几个,发现有些陶土质地不差,可以制瓷。”
“总不能运土回国吧?难不成就地烧制?”
“眼下不行,倘若烧制,早晚烧瓷手段流露出去。”
张德扒了一口米饭,吞下之后有些迟疑,“就看明年朝廷用兵不用兵,用兵的话,就把大河工坊的那些突厥奴,牵走。”
“全部?”
老张摇摇头,压低了声音道,“我和李凉州说过一些事情,眼下诸羌虽然震怖于大唐,不过地盘就那么大,粮食就那么多,总要死人。现在,有些大部族,都是灭了小部族才能稳住族人。”
“甚么意思?”
“羌人愿举义从,为大唐皇帝放马啊。”
“放何处的马?勃律的?健陀罗的?”
两人颇有默契,只这三言两语,李德胜就知道,张德良心大大的坏。这李大亮一句话下去,得有多少人倒了血霉?
破家县令,灭门令尹,那算个屁。凉州都督什么都没干,那些羌人自己就干起了贩卖自己同族之人的生意,而且还非常的兴奋勤快。
“你这何曾是放马,你这是羌人放屁,放的还是马屁……”
李德胜摇摇头,还是有些吃不准,“羌人到了勃律到了健陀罗,又能如何?”
“一群羊是赶,两群羊是放。既然都放马勃律,不如勃律人也放马西行南下好了。”
“……”
一时间,老李把意大利……面,端出来给老张尝了尝。
第九十七章 我管他
临漳山,又忙了一天的老张换上便装,带了几个随从,就骑着夜飞电在山南集市巡视。此刻的临漳山集市,严格地说已经不是集市,而是一个集镇。有几条大小不一的水道,可以直通长江。
往来竹篾做的船篷,挂晒着鱼干之类,风一吹,便能闻到那些微的咸腥味。
“七郎,那里是什么?”
张德举起马鞭,遥遥一指,不远处竟然有人在破土动工修着什么。仔细一看,似乎还有配重式起重机,巨大的木制长柄,不断地将石块从船内提到岸上。
“莘国公家大公子的物业。”
“窦孝慈?他不是还在读书吗?”
莘国公是窦诞,老董事长的二女婿,当年和张叔叔算是各自代表一支势力。河南窦氏算是老牌世族外加军头,而张叔叔、程知节、秦琼之流……土鳖逆袭的光辉写照。
稍稍有些画风不对的,大概就是张叔叔摔到掉渣,秦琼猛到狂暴,程知节名字取错完全没节操。
不过窦家算是失势的,尽管荣誉一大把,不过都是看着很美的东西。玄武门事变之后,李董给窦诞的同父异母二哥赏了一个信都县男,而张德,就是那个时候,张叔叔狮子大开口讨要来一个梁丰县男。
这里面的事情相当复杂,比如说窦诞的父亲窦抗除了是干死西秦霸王论功第一外,更是太穆皇后的族兄,跟老董事长李渊也算是老铁,加个裴寂就能组个“风尘三侠”浪迹天涯。
从窦抗的封国名头就能看出深浅,窦抗被封的是陈国公。
然而就是这样的家世,因为一场玄武门,统统烟消云散,李董给窦氏的,都是好听的玩意儿,正经实权,那是半点不给。
就这,还是看在太穆皇后这个老妈面子上。
眼下的窦诞,虽说是个国公,然而早就停职好多年,讲起来还是光禄大夫停职,实际情况呢,简直是笑柄一样。
这个在老张眼中的倒霉蛋,是从右领军大将军外加宗正卿的位子上,被李董用“昏聩衰老”为理由辞退的。
那么窦诞“昏聩衰老”时几岁呢?反正老张只知道,窦诞现在才三十三岁……
外戚混到这个份上,也是让人无语凝咽。
在长安时,窦诞的儿子窦孝慈想要找张德买诗,那都得托长孙冲,自己根本不敢过来。“忠义社”的活动,几乎都是不参加,整个一隐形二代。
不过自从长安的白手套一年比一年多之后,窦孝慈为了给自己老子弄点冰炭孝敬,那真是费了苦心。
他是个孝子,这一点倒是没取错名字。
老张也曾想过拉他入伙,但这个念头被张公谨给掐灭了。很显然,窦氏是个坑,和别的外戚不太一样。
不过又因为张叔叔和窦诞是连襟,偷摸着帮忙,倒也时有的事情。
“窦公子这几年都在谋个军中出身,这次西征,多了不少缺额,顶了个旅帅,明年就要去凉州。”
“你怎么知道的?”
“他来买临漳山这块地的时候,我打听到的。”
“旅帅……嘿。”
这可是正经公子,而且是莘国公的嫡长子,将来是要袭爵的。居然会去做旅帅?实在是让人有些唏嘘。
“他做的是什么买卖?”
“茶叶、生丝、骡马。”
“嗯,是个长久买卖。”
看着窦氏地块上逐渐垒起来的屋基,张德突然道,“去批三万块瓦给窦大郎。”
“青瓦还是红瓦?”
“红瓦,大的。”
“郎君,瓦窑场的大红瓦江夏王那里可是定了两百万块,咱们现在都要烧到明年,给三万块窦公子,要是被江夏王府知道,只怕又要吵嚷。”
一万块大红瓦烧制,要烧掉煤三千斤。鬼知道李道宗怎么会这么大胃口,三家瓦窑场不间断开工,也要十个月以上。光江夏王府的大红瓦采购,就是一万两千贯的单子,张德卖给李道宗的价格,是六文钱一块瓦。
给窦孝慈三万块,一家厂十天产量,两百贯不到的货。但眼下的行情,却不是说钱的问题,而是汉阳江夏两地的富豪权贵,有钱也买不到,基本被江夏王府包圆。
老张要是拨给窦孝慈三万块,那绝对是面子给足,而且还能让窦孝慈在沔州站稳脚跟,地头蛇根本不会过来盘道。
“恁多事?让你去就去!江夏王要是派人来过问,我自有答复。”
“那好,我这就去安排。”
过了几日,眼见着窦氏地块起了几间客舍,多有茅草做顶,大多是外墙和门头,唯有中间有个大屋,则是大红瓦做顶,让这便的商旅啧啧称奇很是羡慕。
“你怎么给了窦孝慈三万块瓦?”
只要眼睛没瞎,都知道这是张德在关照窦孝慈,李德胜听到消息,就过来询问。这事儿可大可小,张德到底是沔州长史身份,窦孝慈那倒霉蛋老爹又在长安不受待见,被中枢传播一下,落李董耳朵里,肯定没好事。
“早晚都要来这么一遭,与其给柴令武那样的货色,倒不如给窦孝慈这个孝子。”老张的意思李德胜懂,长安权贵子弟来这里落脚,早晚都要和地头蛇碰面,到时候张德是要给人撑腰的。与其给柴令武那种白痴恶狗,倒不如给窦孝慈这个孝心可嘉的良人。
美中不足的是,没太大收益,李德胜对这个有点怨念。
“我也不说‘千金买马骨’,窦孝慈也的确是个好人,可你这事情要是传扬起来,必惹皇帝不快。”
“我管他?”
老张无所谓地回道,却不经意间,让李德胜整个人炸毛一样瞪圆了眼珠子,死死地盯着张德看了许久,“你……刚才说什么?”
“我说我管他,皇帝不快就不快,要不他撤了我这个长史职,正好无事一身轻,去临漳山教书。”
“你有种。”
老李长长地吐了口气,除了给老张一碗意大利面之外,还竖起了大拇指。
刹那间,秋冬寒风吹来,虽处荆襄大地,李德胜一时间也觉得浑身冰冷。
第九十八章 西域钱粮
临近年关,却又下了一场大雪,收到了敦煌的最新一批物资后,且末短期内将会没有补给。不过耐寒的漠北马,却还在这里忙碌着,磨面、驮物、送信……它们很好用。河套的杂交马,比漠北马更加耐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