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靖康雪-御炎-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谁是魁首?
大家永远只在意魁首,永远只在意最后的那个魁首,其他的都不重要,尽管这里张灯结彩,尽管这里人山人海,聚集了不知道从哪里赶来的众多人群,大家都在静静的等待着,欢欣鼓舞之前的最后的安静,整个东京城最后的安静,就要在唱名官员唱出最开始的那个名字之后,结束掉。
自然而然的,名次是从低往高报,从第三甲同进士出身的最后一名开始唱名,其实并不值得多么的欢欣鼓舞,这么多年了,同进士出身的人究竟混得怎么样,其实大家都清楚,百姓们也清楚,但是这终究还是一种荣耀,在那么多人面前让你的名字被念出来,当作一种荣耀,荣耀的本身已经超越了它的实际含义。
或许应该说同进士出身的人都是有所遗憾的,虽然被唱名了,但是同进士出身含金量实在是不高,所以被唱名者有的高兴一下,有的基本上就是叹息不已,百姓们也只是装模作样的喊上一两嗓子,装装样子,而到了进士出身的第二甲之时,大家才真的开始欢呼了。
每喊一个名字,就有一个满面春风的士子站出来,有大笑者,有痛哭流涕者,有洋洋得意者,也有怡然自得者,更有面色沉静者,无一例外,都是高兴的,在竞争极为激烈的大比里面取得进士身份,那就是最高的成就了,他们不追求更高的遥不可及的地位。
二甲前三名里面有一个相州举子周永斌,高兴的手舞足蹈,好一会人才平复心情,接下了属于自己的荣耀,享受着周围人们的呼声和羡慕的眼神,从此他的人生将与众不同。
二甲结束,最值得关注的,热度最高的一甲进士及第名次即将公布,不出大家的预料,那个最值得注意的名字,那个叫做岳翻的家伙还没有消息,三甲和二甲都没有他的消息,那么极有可能,他是属于一甲之列的,但是大家都很想知道的是,他到底能不能连中三元,成为那个最厉害的魁首——状元!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岳翻就会成为一个传奇,他的名字将被永远铭记,连中三元,这就是文人实力和荣耀的象征,岳家六郎名声很大,但是终究没有进士的身份,只要有了进士的身份,他将从山野村夫一跃成为大宋朝最顶级的文人和特权阶级,一切都将不再是梦,还是个最特别的梦!
连中三元!
一个又一个的名字被大声地唱出来,一个又一个手舞足蹈欢欣鼓舞洋洋得意的举子享受着人们的欢呼和羡慕,享受着美酒和鲜花,享受着属于他们最荣耀的时刻,而焦急等待的人群当中,岳翻很平静的站在那里,看着这值得铭记的一幕,无论结果如何,我来了,我见过,我努力过,那就够了。
而且他几乎可以预见,那个最让人瞩目的位置是属于谁的。
那个和自己一直不对付的相州举子吕文德得了一甲进士及第第三十二名,高兴的大声呼喊着冲向了自己的荣耀,流出了激动的泪水,等待着他的将是东京城里面的奢华生活和皇家的丰厚赏赐,他的人生将是荣华富贵的——只要他不在党争之中犯错误,而且也不会被金兵杀死,并且不会被秦桧破害死……
一甲进士第三名,王居正,字刚中,江苏扬州人,在未来,他会是一个坚定抗金的硬骨头人物,迎娶了曾经的宰相李纲之女,并且在遭受内部迫害之后,携带全家往海南岛而去,为王氏渡琼始祖。
一甲进士第二名,何涣,字仲浩,余干习太(今社庚)乡湾头何家村人,在未来,他会因为国家覆亡而痛心疾首,再也没有出仕,历经生死险阻回到了南方老家,着书立说,一直到去世。
最值得人们激动的时刻已经到了,不管是不是自己,人们都开始激动了,那个注定要名留青史的人到底是谁,大家几乎都可以猜测出来了,那个名字一直没有被念出来,但是明明他应该出现,他必须出现,他注定要出现,这是注定的,命中注定的!
大宋宣和三年辛丑科一甲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孝悌里岳家庄——岳翻岳鹏展!
岳翻稍微闭了一下眼睛,然后睁开,与此同时,响彻云霄的呼喊声和欢呼声响起,整个东京城沸腾了……
一百四十二安抚使是一个大官儿,然而…
一个传说就此诞生,岳翻成为了大宋朝继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之后第七名连中三元的状元,大宋朝文风鼎盛,前唐不过三人连中三元,而大宋就有七人连中三元,我朝文治已经完全超越了前唐!
拍马屁的人这样说道。
亲自观礼的徽宗皇帝哈哈大笑,不停的点头,怡然自得,显然为自己的统治时期出了一个连中三元的状元感到极为惊喜满意,看着面色不卑不亢不喜不悲,昂然挺立于众人面前的岳翻,不由得感到上苍眷顾,将这样的人才送给了自己,大宋朝中兴有望啊!若是用得好,此子就是终结党争之祸的重要人物。
所以在他成长的足够平衡党争势力之前,对他的保护也应该是不遗余力的,名次既然已经公布,他再想躲在屋里读书已经是没有用的了,各种请帖和邀请已经会像潮水一样将他淹没,各个文人实力派别都会不遗余力的拉拢这个横空出世不属于任何一派的超级文人,所以,在这之前,徽宗皇帝要把岳翻掌握在自己手中,使他成为皇帝的力量。
最好的办法还就是把他送到吉虔二州去,一方面保护他,一方面也是在考验他,不仅仅要以军略平定吉虔二州,更要用文略来治理吉虔二州,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活计,而是从各个方面去维护这块地方,使他从一个国中之国真正的变成一块国土,徽宗皇帝要的不仅仅是战绩,还有赋税。
这让徽宗皇帝想起了太宗朝名臣张咏,把四川从一片人间地狱重新恢复成了人间天堂,乃是整个大宋朝治理地方能力最强、政绩最突出的官员,没有之一,四川能在王小波李顺起事之后的千疮百孔中恢复出来,甚至第三年就能自给自足甚至是上交赋税而没有闹出饥荒,为当时国势颓唐风雨飘摇的大宋打了一阵强心剂,让太宗皇帝惊喜万分,这就足以体现张咏的能力。
另外提一下,最早的纸币就是张咏发明的,至今,英国英格兰银行的中央天井里还种植着一棵中国桑树,因为张咏最早制造的纸币就是以桑叶为原料。
岳翻,他会成为第二个张咏吗?或许徽宗皇帝对岳翻的期望还不仅仅体现于张咏,因为张咏只是地方官员,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直接影响到中央决策,虽然他真的很能干,但是他没有成为宰相,他是一个合格的分忧者,而不是一个可以让皇帝感到高枕无忧之人,甚至这样的人整个历史中都没有出现过一个,可是徽宗皇帝真的很想要。
他好累。
当然,如果没有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超乎他想象的事情,说不定,他的愿望真的会实现,可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无法预料到今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更无法预料他和岳翻会在未来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所以,他要开始培养岳翻,岳翻的年纪大概是十七岁左右,这并不算太年轻,因为大宋朝还有很多的臣子在考中状元的时候也是和他差不多的年岁,十七十八的样子,甚至还有十一二岁的,那都是神童了,岳翻还算不得神童,但是绝对是个优秀的年轻人,很值得塑造,很值得培养,把他丢到最残酷的地方,说不定真的是一件好事。
这就让徽宗皇帝下定了决心。
按照宋制,考取了进士之后,就可以直接被授予官位,而不惜要走前唐的那一套,可以直接把吏部踹到一边,由皇帝亲自授官,成为天子门生,一朝中进士,衣食自无忧,连官位都没有忧虑了,进士发榜之后,照理来说是有一个庆祝仪式的,这点徽宗皇帝也不打算违背,让他们去欢欣鼓舞,让他们去歌唱,让他们去享受鲜花和掌声,等到第二天,就是皇帝亲自主持宴会,宴请新科进士,然后当场授官。
当然了,按照大宋朝官职差三者分离的制度来看,新科进士们一般只能得到官和职,来见习,学习,熬资历,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才能得到真正做事情的“差”,这也是一个惯例,毕竟没有多少人敢于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毛头小子,当然这仅限于注定成为待遇最高的京城官员的一甲进士和二甲进士的一部分,二甲进士的后半段和三甲进士没有这样的待遇。
他们会被安排为地方官员,基本上都是差,什么知县通判之类的,而且肯定是没什么人愿意去的地方,那些地方缺乏官员,就不考虑什么官职差分离了,去那里都是去做事情吃苦受罪的,而且升迁的可能性不太大,不像一甲进士们可以留在京城享福,接触到最高权力核心,享受权力的滋润,然后慢慢被提拔为京城高官,享受最高待遇,甚至成为宰相。
所以才会有官职差分离,先积累资历,增长见识,然后再给真正的职位和权力,尤其是最高等级的状元们,甚至可以得到天子近臣的职位,虽然没什么权力,但是天天和皇帝呆在一起,只要不犯太大的错误,很有可能很快得到进入馆阁之地历练的机会,在历练几年,就可以登堂入室了,寇准可是三十岁就当了宰相了!
这就是一甲进士们的特权,进士也分三六九等的,三甲进士和一甲进士之间的差距就不是一点点的大,岳翻可以选择在皇帝身边做事,而三甲进士就只能选择去外地做官,虽然得到的是实际的差遣,但是注意,中央的差遣和地方的差遣也是有天壤之别的。
更别说宋代地方官员根本捞不到什么油水,每年除了少部分税收可以留作自用,大部分都要上交给转运司转运到中央,一没兵二没钱三没粮食,动不动还来个通判就能把知州知县管得死死的,宋代地方官的日子过得比唐代地方官的日子差得太多了,所以一般来说宋代官员出任地方官都是“贬斥”“左迁”之类的。
所以二甲进士里面靠后的和三甲进士们就没有太大的想法,只是想要走走门路,找找京城里的高官,看看能不能去一个风景优美富庶之地去做官,好歹享受一下在东京城里面享受不到的感觉,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最低的要求了,没人会反对,这个时候,也就是文人各大派别势力拉拢进士扩充实力的关键时刻。
而最让人瞩目的自然是一甲进士们,他们可以留在京城做皇帝的近臣,尤其是连中三元的状元郎岳翻,据小道消息称,官家对岳翻非常上心,本来就喜欢他的才华,现在他还有真本领,那就更喜欢了,所以这个时候结交岳翻肯定是很好的战略,哪怕凭着岳翻的聪明不能把他拉入己方阵营里面,说说好话结个善缘也是可以的。
但是他们好像有些失望,因为在庆祝进士们考取进士走上人生康庄大道的大聚会上,从一甲第二名到三甲最后一名,六百二十九个人都齐了,就是没有那最重要的一个,第一名岳翻,人们发现没有第一名的时候还有些惊讶,不过很快他们就得知,名次公布完结之后,岳翻就被官家召入宫中了,大家心里面也就只有羡慕嫉妒,然后忍着满肚子的酸水继续庆祝活动,整个东京城人声鼎沸。
其实和一个连中三元的家伙混在同一时代是挺惨的经历,因为你无法超越他,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他,这是一种悲哀。
想要拉拢岳翻的各方势力也扑了个空,心情郁闷,没想到官家居然对岳翻如此上心,直接把他叫进了皇宫,不过转念一想也对,毕竟是连中三元的状元,古今罕有,皇帝高兴一些也难免,大不了等今后他被授予官职了,再去结交也不迟。
不过他们注定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岳翻已经提前得知了徽宗皇帝想要给他的官职,虽然他之前已经做好了相关的心理准备,但是得知了这个职位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的有些惊讶,毕竟,安抚使这样的官职,不是一个小职位,也不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荣誉职位,那是一个有实权的真正的差遣……
一百四十三如此,岳翻向未来急驰而去
太中大夫、集贤院学士、权知吉军州事、江南南路安抚司安抚使岳翻。
这是岳翻在科举考试最终名次公布之后第二天得到的官职差。
太中大夫是官,文散官第八阶,从四品;集贤院学士是职,其实原本徽宗皇帝想把岳翻任命为昭文馆学士的,甚至成为大学士,不过岳翻年纪太轻,而且注定不在京城任职,只能给个学士算作给文人的荣耀,权知吉州军政事、江南南路安抚使是差遣,也就是实际职位,有实权的职位。
权知吉军州事好理解,就是吉州知州,但是江南南路就让不少人觉得费解,大宋什么时候有江南南路这个路了?经人一解释,哦!原来是这样!把原来隶属于江南西路的吉虔二州和南安军划分出来,成为一个新的路,就是江南南路……
等等,好像有什么不太对劲的地方……
吉州知州?江南南路?安抚使?安抚司?这……岳翻不在京城任职?他不在东京城里面过日子?要去江南任职?吉州?卧槽!那个鬼地方?!吉虔二州?地狱级副本?把那个三不管百余年的鬼地方交给岳翻来做安抚使?官家是要做什么?
把岳翻所得到的差遣换作其他的地点,或许给人们的感觉都不太一样,但是现在的差遣职位,瞬间让那些想要拉拢岳翻的人寒了心,这不是荣耀,这不是高官厚禄,看起来很荣耀,刚刚考中状元就能得到四品职位,这是要送命啊!
吉虔二州是什么地方大家心照不宣,这些年来都没什么人愿意往那里去,除非是犯了错没地方去了才被赶到这些地方送死,岳翻得罪了官家?还是得罪了谁?难得的一个连中三元的魁首居然被派到那个人间地狱?为什么?告诉我为什么!
大家的心情都非常复杂。
朝会上,枢密使、大学士张英提出异议,认为岳翻年轻,刚刚考中状元,立刻授予四品职位有所不妥,而且岳翻是文人,不通军略,让他贸贸然的成为一路之安抚使实在是不妥,而且吉虔二州不服教化百余年,难以处理,岳翻乃国之大才,万一在未成长起来之前有个三长两短,并非大宋之福。
枢密副使张叔夜也提出异议,岳翻年纪太小,资历太浅,没有威望,贸贸然身居高位,恐非其之福,应该按照惯例授予馆阁闲职,让其历练一段时间,等年岁稍长,见识稍强,再授予实际职位。
其余官员也多有异议者,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心里,这种异议的强度并不大,尤其是在张英和张叔夜相继出马之后,这种异议的力度就更小了,而徽宗皇帝的态度则前所未有的强硬,认为岳翻是个有军略的人才,也是个忠肝义胆的臣子,值得托付这样的职位和事业,皇帝很信任他,决定把吉虔二州这些不服教化的地方交给他狠狠地收拾一下。
官员们的态度越来越诡异,代表着不同利益派别的官员们在这场莫名其妙的博弈中纷纷闭嘴了,似乎原本像是一坨金灿灿的黄金的岳翻瞬间变成了一坨便便,人人都不愿意接近,以至于徽宗皇帝让大家商讨通判人选的时候,大家纷纷默不作声。
知州是中央外放的官员,通判则是必须要符合皇帝利益的臣子,因为通判名义上是知府知州的副手,实际上也是监视知州知府的人,所以对皇帝一定要忠心,一般而言,通判是个很吃香的职位,有在外地任职通判经历的官员就有很大的机会入东西二府,执掌最高政权和军权。
但是这一次,大家都沉默了,给一个十七岁的小毛孩子做通判,还是去吉虔二州那种鸟不生蛋随时都有性命之危的地方,谁愿意?不说小毛孩子随心所欲的做事情,随时都有死掉的可能,作为通判,也随时都有送命的可能,还别说吉虔二州那种民风凶悍的地方,更兼贫穷,过习惯了锦衣玉食日子的大官们,谁愿意?
尽管这个毛孩子是个三十年难得一遇的连中三元的大才,但是即使是如此,也没有大家的性命重要,为岳翻说话的就是西府的两位老大,靠着平叛军功的张英和张叔夜,倒是听说岳翻曾经随着他们一起去平叛,他的兄长现在已经在西军效力,而他没有丝毫消息,再看看张英和张叔夜的面色,就知道这小子性命难保了。
自认为聪明的官员们纷纷作出了一幅叹息的神情,叹息一位不世出的文人才子即将陨落,还是在前无古人的时代里,皇帝为何如此心狠,他不是很喜欢岳翻的字画吗?
张英和张叔夜都很想帮助岳翻,但是他们身居枢密院高位,枢密院又是国家重要职能部门,相当于国防部,他们就是国防部的正副部长,无论如何于情于理都无法请求外放吉虔二州为通判,他们已经达到了这个位置,不需要这块垫脚石,除非是被贬斥。
张英和张叔夜痛苦的思索着方法和理由,一直没能开口,却不曾想徽宗皇帝看到眼前这一幕,心里反而轻松了不少,要是真给岳翻弄去一个老家伙做通判,他还真怕岳翻施展不开手脚,异心?一个十七岁的小娃娃要造反?你信吗?我不信!
于是吉州暂且不派通判,让岳翻自己监管,等有了合适的人选再派过去,岳翻麾下的人马和官员就在当地招募或者在京城选择,官家特别开恩,允许岳翻选择一些在京官员或者他们的子弟随岳翻一同前往。
吉虔二州正是需要这股烈火介入的时候,弄个老儒去,有个毛用?该让年轻人去做的事情,就必须要让年轻人去做,让一个老家伙去做没有任何效果,就吉虔二州那种穷山恶水之地,岳翻又能如何?等他把那里平定了,治理好了,再让他回到京城,出任一个馆阁职位,然后再等几年,直接升到参知政事啊之类的职位,还是很可行的。
吉虔二州军事民政早已糜烂,这一点徽宗皇帝心里有数,国家主要精锐兵马不是在北方就是在西北之地,江南有个屁的精锐兵马,那些平叛之后变得精锐的禁军被徽宗皇帝北调至北京大名府,随时准备伐辽,岳翻这个名义上的江南南路安抚司安抚使什么兵马都没有,而且江南南路刚刚设立,什么转运司和监司都没有,监司还好说,转运司要是没有,岳翻想打仗都没有钱粮。
于是徽宗皇帝给了岳翻便宜行事之权,允许岳翻在必要条件下自己调动兵马打击吉虔二州悍匪,并且允许岳翻使用吉虔二州和南安军的赋税和钱粮三年,自己想办法对付吉虔二州的悍匪。
这本身就是个考验岳翻的事情,吉虔二州的军事和民政都已经烂了,根本不成体系,每年的赋税就是平安钱,给朝廷死掉的官员做抚恤的,不多,粮食也不多,兵马基本没有,户政完全瘫痪,行政机构就是个门面,里头乱成一团,虽然只有二州一军之地,但是若要将其整理一番,其难度不亚于一次微缩版的建国大业。
没有监司,没有转运司,只有安抚司,安抚司还只有一个安抚使,原先的吉州州府、虔州州府和南安军知军府的官员系统都是乱七八糟的,岳翻又如何能从京城里这些家族子弟里面选出他需要的人才?估计没人愿意和他一起去,而且明天,京城里就会多出一大批病倒的年轻官员或者他们的孩子。
此去千头万绪,岳翻究竟该怎么做,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想知道,他们只是在暗地里计算着,什么时候会从吉虔二州传来岳翻身死的消息,然后给他写挽联。
诡异的沉寂之下,岳翻马不停蹄,如同逃离灾厄一般,迅速逃离了繁花似锦的东京开封府,奔赴了早已确定的未来,临走之前,留下了三封信,其中两封拜托暂时停留在开封的宋江立刻转交给张英和张叔夜,另外一封,则交给一个在开封做小官的二十五岁年轻官员,他的名字,叫做刘子羽。
一百四十四你只有在我这里才能发光
当刘子羽接到宋江送来的信件,并且展开阅读之时,宋江看着这个年轻的官员,是有些不屑的,毕竟自家六郎已经成为了连中三元的魁首,计划也在稳步实施,而在京城里一个人都没找,就找了这个刘子羽,到底是什么意思,宋江也不太理解,不过六郎做事一向都有自己的考虑,只是这个刘子羽看起来实在是没什么特别的,还是个官二代。乐…文…
对的,说起这个刘子羽,还真是有些难以启齿,这家伙不是正规科班出身,没参加过科举,不是进士,而是靠着父亲的知州官职荫补获取职位,然后在镇压方腊起事的战斗中打了一场胜仗,立下了一些战功,靠着父亲的活动,给刘子羽从江南小镇调职到了东京城过日子来了。
这年头你要不是个进士出身或者是权贵子弟,还真不好意思在开封城抬着头走路,刘子羽的老爸倒是个科班出身的,混到了知州的职位,刘子羽一开始是跟着老爸混资历的,所以一开始就接触到了很多的实际政务,他的能耐不是从书本中学来的,而是从实际工作中体验的。
跟着老爸混资历,自己跑到江南趁着岳翻带去的一股春风打了胜仗,获取了资本,这才让他抵达了京城做了京官,到了京城才发现自己的身份和经历实在是难以启齿,大家都在讨论进士和科举,他不是进士,也没参加过科举,而是靠着父亲的身份才得到了官职,他有什么可说的。
七品小官做得很不舒服,进士出身的老大根本瞧不起他,也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