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西晋当太子(疯子)-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扩建长安城是一件极为庞大的工程,就算是有了各种初级机械的协助,再加上水泥等新型建筑材料,扩建长安城依旧是一件旷曰持久、耗费人力、物力的大工程。
就像现在,扩建长安城已经过了四年,但是每年只能用财政上一部分结余来修建。尤其是去年的大战使得长安扩建工程基本上停顿下来,直到今年才又重新开始动工。
雍州刺史皇甫真指着面前忙碌的人群对司马遹说:“陛下,只要朝廷上下在财政上跟得上,臣有信心在任期内完成这座宏伟的建筑。”
“呵呵,好,爱卿,朕就把长安扩建的任务交给你了。朕希望一千年之后,长安依旧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长安以及周边巡视完了之后,司马遹又马不停蹄的奔赴冯翊、上郡两地视察边郡军备情况,这两地是朝廷跟匈奴人、鲜卑人对峙的前线。当前朝廷坐拥七十厢步军四十厢骑军,总兵力达三十余万人。
其中凉州驻有三厢骑军、两厢步军,自从凉州成了棉花种子唯一的输入通道后,朝廷增加了凉州境内的兵力。
除了凉州外,雍州驻有十厢步军、五厢骑军;秦州驻有六厢步军、两厢骑军;益州驻有六厢步军、两厢骑军;梁州驻有五厢步军、一厢骑军;司州驻有十厢骑军,十厢步军;冀州驻有五厢骑军、十厢步军;淮南驻有十厢步军、三厢骑军,青州驻有三厢步军,三厢骑军;其余地分散驻扎在各州郡,其中洛阳城内还驻有六厢步军、五厢骑军。除此以外,更有一百六十五个以都为单位的折冲府兵分驻各险要城池。
司马遹视察冯翊、上郡就是为了进一步宣扬朝廷对边郡的重视,眼下这里已经成为朝廷抵抗外族入侵的前线,每年光是与敌军发生的小规模战斗就不下数十次。司马遹在这里看望了驻守的边郡将士外,又风尘仆仆的赶往下一个视察地。(未完待续。)
第185章 巡视关中(中)
“陛下,这是内阁转过来今年上半年朝廷税收情况,请陛下过目!”雍州刺史皇甫真拿着刚刚通过驿站转过来的文件,对正在闭目养神的司马遹小声说道。
“唔,孟孙他们整理好了?拿过来让朕看看!也不知上半年的收成怎么样?”司马遹闻言睁开眼睛,这是战后中原第一次收成,他可是对此寄予厚望。
“爱卿你先坐在一边等会儿,让朕先把这个看完!
皇甫真闻言找了个凳子坐在一边,表面看上去他在一本正经的坐着,实际上他却在偷偷打量着比他还年轻皇帝。这个被称为大晋开国以来最英明神武的皇帝,是很多年轻士子崇拜的对象,皇甫真也不例外。
“爱卿饿不?这儿有他们准备点心,朕一个人也吃不完,你要是饿得慌就先吃点垫垫肚子。这一阵子你跟着朕跑东跑西,没有一天能吃个热饭,睡个安稳觉。辛苦了!这点儿点心算是朕犒劳你的,哈哈哈,希望爱卿不要嫌弃!”司马遹边看边指着桌上的几碟点心说道。
“谢陛下关心!微臣不辛苦,为陛下效力是臣的荣幸!”皇甫真总是听说陛下私下里是个很洒脱的人,从不在意礼仪方面的问题,如今一见果然如此。不过尽管他已经非常饿了,但依旧不敢太放肆。
“今年的秋收很重要,关中百姓还好点,中原、蜀中两地的百姓可是苦了很长时间,今年若是能有个大丰收,两地的百姓也能好好休养一番。”司马遹边看文件,边感慨道。
“陛下英明,中原、蜀中两地刚刚经历大乱,再加上以前他们深受世家豪强欺压,若是今年的收成不错,对两地百姓来说是个好消息!”皇甫真接口道。
“根据农部送来的消息看,中原各地灾害状况不多,再加上各地新修的水利设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统计显示,今年的产量应比往年高出一大截,为避免谷**伤农的事情发生,户部已经准备好一百万贯的资金,提供给平仓使用。”
“呵呵,朕倒是觉得,这一百万贯估计用不上了,中原各州粮食虽然大丰,但前几年歉收太严重,这粮价未必会低下去。这还不算,据情报署方面提供的消息,今年上半年并州、幽州两地的粮食都因天灾而歉收,这样一算,或许今年的粮食还不够呢?”
皇甫真出自长安大学堂,他不像传统士大夫那样看不清经济方面,他还是非常了解一些经济领域的现象。尤其是对各种价格非常敏感。
“粮食够不够微臣不知道,但是今年秋收一结束,就有一部分人不高兴了。”
听到皇甫真的话,司马遹觉得对方是话中有话,遂问道:“爱卿最近可是发现了什么不好的苗头?”
皇甫真认真考虑了下,说道:“回陛下,自从朝廷提出新的纳税国策后,各地一些胥吏整天就说些抱怨的话。尤其是关于各个地方的粮食由当地人自行组织卖钱,然后以钱来交纳赋税的政策,受到不少人的攻击!”
“哼!不自量力,他们以为自己是谁?不想干就滚蛋,朕这里不养废物!这样吧,皇甫爱卿你帮朕给内阁拟个旨意,要求他们加大对底层胥吏的监察力度。这些胥吏有时候比贪官还要可恶,朝廷必须加大对他们的管理。”
“陛下英明,胥吏代表着朝廷形象,他们是朝廷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人,他们的素质决定了百姓对朝廷的好感度。实际上陛下也不用多担心,以朝廷目前的人才储备以及晋升制度,完全可以将以前不符合朝廷要求的胥吏给淘汰掉。”
“嗯,这件事就交给内阁处理!爱卿,你看,今年的粮食可是增产不少啊!”
“呵呵,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啊!我朝就是因为集中人员一同生产,从耕种到田间管理,再到之后的追肥与锄草,还有遍布各地的水利设施以及先进的农具,使得今年产量要比以前每户自己去干增加百分之一百五十到百分之三百。”
皇甫真非常自豪地回答,这可是皇帝陛下的功劳,之前谁也没想到,按照政策来执行的时候会产生如此好的效果,那些个收了别人土地的人,组建了各种私营农场。使得他们在干活的时候对劳力的分配十分合理,同时对田间的管理也更完善。
司马遹也非常高兴,他也没想到今年的粮食增幅会这么大,整整比往年的产出增加了一倍到三倍这么多。若是将来收复了江东地区,开发出更多的耕地,大晋的粮食无忧矣。
皇甫真深吸口气,接着说:“臣找人询问过,那些租别人地,之后又集中管理的人,一个个的都非常聪明,没点本事的人不敢去租赁其他人的土地。在统一管理的时候,无论是施肥的效果还是后续的管理,都有人专门在地头盯着,而且还可以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田间的水是多是少。”
“关于这一点,臣不得不承认,陛下这一招实在是太棒了!不仅仅使以前田间劳作的人员减少,还让他们去做别的工作,增加大晋的整体收入,而且还在统筹管理方面把人员的工作效率放大。”
“呵呵,爱卿别拍马屁了,这都是朝中各位大臣的作用!”司马遹虽然嘴上说得客气,但脸上的得意的笑容怎么也掩饰不住。
在司马遹巡视关中期间,朝廷经过近两个月的反复统计、求证后,终于确认了今年秋收的成果。
金灿灿的稻米、小麦,在一台台马拉收割机的吞吐中被收进粮仓。伴随农民丰收的喜悦,朝廷上下都在欢庆此次粮食大丰收。之前一些对大农场有芥蒂的世家大族也安下心来,他们这次算是从心底接受了这个新颖的生产方式。
从夏到秋,今年大晋夏粮、早稻、秋粮实现了季季增产。除淮南地区外,蜀地、中原、关中地区全都实现增产。
经过一番统计,朝廷控制下的近四千万亩土地,**出6千万石各种粮食,不算其他地区的产出,仅仅这些粮食就够大晋全体百姓吃一年。
“今年粮食丰收来之不易,产量创新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司马遹非常清楚,促使粮食增产的因素包括朝廷上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种有力政策的执行,播种面积增加,抗洪抗旱及时有效,先进耕作技术的到位,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等等。
尤其是中原各地的水利设施,为今年的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往普通庶民由于力量弱小,面对干旱、洪涝、冰冻等灾害姓天气时只能靠天吃饭。但是如今朝廷下大力气整顿各地水利,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再加上大农场的推广,提高了大晋农业承受天灾的能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上的丰收,让天下百姓心中更加有底了。再加上朝廷刻意控制住粮价没有下跌,使得天下庶民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陛下,今年我朝的粮食产量将突破7亿斤,虽然大丰收给我们带来喜悦,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很多相关配套设施却跟不上。一下子多出来的近亿斤粮食,储存这些粮食的仓储够不够?”
“这个问题内阁早就有对策,早在丰收前一个月,内阁就开始大规模在各地增修粮仓。据调查,往年仅仅因鼠害和霉变带来的损失超过一成左右,1亿斤粮食,损失总量可达1000万斤,超过几个郡的产量总和。”
司马遹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往年由于官仓质量低,管理不善,每年存放到里面的粮食一到关键时刻救用不上,甚至有时候发到百姓和士兵手中的粮食都是霉变的。
“爱卿,关中的粮食储备情况怎样?”
“请陛下放心,由于江大人在任的时候就非常重视这方面,因此就算是关中的粮食再多一倍,也有地方存放。”
“嗯,这件事一定要做好,我们不能让百姓们收获了粮食后再损失掉!”
粮食大丰收,不仅司马遹高兴,底层百姓同样高兴。李老头是司州一名普通百姓,当初他与同村几个人一道组建了一家私营农场。一开始他也是忐忑不安,只是出于对司马遹的信任,才战战兢兢地经营下去。
结果没想到,今年秋收之后,农场迎来第一次大丰收,光是几家股东分得粮食就有一千多斤,比往年多了好多。李老头望着堆积如山的粮食脸都乐开了花,他们一些人甚至盘算着准备给司马遹立牌坊呢!
“爷爷,我要吃肉肉!吃肉肉!”李老头刚一进家门就听到小孙孙嚷嚷的声音,今年许多家庭能吃到肉,多亏了司马遹推行了养殖场,大量鸡肉、羊肉、猪肉成为底层百姓桌上的常见菜。
“好,好,爷爷给你买去!”今年难得粮食大丰收,李老头也不介意奢侈一次,他扛起小孙孙准备到市场上割点肉回来,让家人打打牙祭!(未完待续。)
第186章 巡视关中(下)
来到关中之后,司马遹在当地官员陪同下四处巡视,时间一长他渐渐有些厌烦了。毕竟看的东西都是关中军政长官安排好的东西,有时候他想亲自看看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都不得,没办法司马遹只好强制要求皇甫真允许他来次微服私访。
这天一大清早司马遹就同皇甫真、小邓子二人一起准备微服私访一番,当然以司马遹当前的身份想要做到真正的微服私访是不可能的,因此一路上情报署、军情署、宿卫军相继派出精锐力量暗中保护着他。
乔装改扮后的小邓子早就找好了一辆马车等在路边,按照预先约定好的小邓子一揖道:“老爷您的车到了。”
“皇甫先生请!”
“公子先请!”
“这车跑地挺平稳的嘛!”司马遹当先上车自免不了对这车再加一番评语。
小邓子负责赶车,皇甫真随后也跟着上车,听了皇帝感慨,他接口道:“这都多亏了陛下,当初陛下下令用水泥整修马路,使得各地交通状况大为改善。再加上弹簧等应用,现在的马车可比以前舒服多了,就算是不走在马路上,乘客基本上也感受不到颠簸。”
“哈哈哈,爱卿过奖了,这都是工匠们的功劳!还有一会儿爱卿可不要说漏了嘴哦?”
“微臣谨记,不敢相忘!唉,微臣这次回去肯定要少不了老长官江大人的教训了,也不知内阁会不会因此治臣的罪!”皇甫真露出一丝苦笑,眼下他只能在心底祈祷这次微服私访能顺利结束,皇帝平平安安的。
“哈哈哈,爱卿放心,一切有朕给你兜着!”
皇甫真闻言就更不抱希望了,这件事一旦被内阁知道,他们不敢拿皇上出气,但肯定饶不了他这个‘始作俑者’。
长安城内果然比五年前热闹多了,自从执行新政以来,这些年来关中百姓的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在变。
“哎——肉馅大包子,新鲜出炉肉馅大包子,一文钱一个,快来品尝吆!”
“好吃又解馋的八宝粥!走过路过您别错过!”
“卖糖葫芦喽!”
司马遹掀开窗帘看得是津津有味,一路上马车穿过长安城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最后在皇甫真的引领下,众人渐渐远离闹市,朝着隐蔽的乡下走去,平时寂静的小路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司马遹对身前身后跟着的‘小尾巴’视而不见,就装作什么也没发生。时间一长,司马遹坐在宽敞的马车里,就觉得有些无聊。皇甫真眼珠子一转,准备讲个笑话给皇上解闷。
“有一天,一个人进了个包子店问掌柜,您这有一百个包子吗?掌柜说,没有。第二天,这个人又来问,掌柜,您这有一百个包子吗?掌柜的还是说,没有。第三天,这人又来问,掌柜的说,有。这人高兴道,那给我来两个……”
司马遹先是怔愣着,哪有这么无聊的人呢?想到那个掌柜一副欲哭无泪的表情,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呵呵,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说法呢!说的是,第二天这个人又来问有没有一百个包子的时候,掌柜的就生气了,说,都说没有你还来问,再问我拿锤子敲死你。第三天这人还是来了,问掌柜,您这里有锤子吗?掌柜气呼呼道,没有……公子猜,这个人会说什么?”皇甫真卖了个关子。
司马遹边喝着茶,想了想,一本正经的道:“您这有一百个包子吗?啊,哈哈哈哈!”
一路上在欢声笑语中,马车穿过一片农田,走进一座一百多户的小村庄。司马遹下了马车,眼前的小村庄已是炊烟袅袅、人影憧憧,不时有孩童传出一阵欢快笑声,一片祥和之色。村中的空地上,堆满了今年收割下来的秸秆。
“今年的收成不错啊!”小邓子指着一座座秸秆笑着说。
“那是自然,陛下登基以来,轻徭薄赋,天下五谷丰登,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也才能安定繁荣。”皇甫真附和道。
“只是隆冬将近,不知道是不是还有百姓缺衣少粮,有的地方有不少孤老,曰子却是难熬的情形,朕寻思,我等不如便在此间休憩一番,到村社中走动走动。”
皇**开口了众人自是无不应,身后跟了十几个护卫装扮的随从,便朝最近的一个村庄走去,山村深秋,颇有几分荒凉。
进了村子,立时便有一群小儿围了上来,乡野孩童,一则未曾见过什么远客,二则胆子也大,竟是尾随不去,有些侍卫正要驱赶,司马遹忙道:“一群孩童,不妨事的,我们正是要访察民情,太过小心,便不能私访探查了。”
司马遹一行人的突然“造访”,自然也惊动了村中民众,只是他们并不会象孩子们那般围观,只是远远看着,小声议论。
司马遹在村中走了一段,注意到村中大多数人家都是盖的新房,院中的粮囤,显来也是**,许多人家院中,还挂着腊肉,看来百姓的生活还算不错。
正行间,却见两个三十来岁的精壮男子迎面而来:“不知几位客官何方人士,到敝村何事?”
小邓子正要责其无礼,皇甫真已经先说道:“不知二位又是何人?”
那两人见皇甫真读书人模样,先自有了几分敬意,为首的男子拱手道:“在下是本村村正,这位乃是本村民兵负责人,诸位眼生,我等职责所在,故而前来询问。”村正、民兵头头有维护本地治安的职责。
皇甫真拱手还礼道:“我等是长安访友,路过宝地,想要休息一下再赶路,这位是我们家公子,若是有叨扰之处还望二位莫要见怪!”
那两人闻言,闻言放松下来,“原来是远客呀!欢迎,欢迎!诸人造访,实在是是敝村的幸事。”那村正顿了一顿,回首吩咐民兵头头道,“赶紧报告三叔公,请他老人家组织人,摆好宴席,迎接客人。”
村正村副虽然是村中的“主事”,但中国古代农村的传统,还是要有德高望重的“长者”做最后的“发言权”,同时长者相陪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如此怎好叨扰?”司马遹说道。
“应该的应该的,贵人到此,在下自当尽地主之谊。说实话,这也多亏了皇上他老人家圣明,我们才能有好生活,要是早几年前,就算是我们有心,恐怕也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款待各位。”
“既是村正盛情,我等却之不恭。”
村正闻言,喜道:“正该如此,在下这就请诸位到到三叔公府上一坐。”顺着村正所指,是村中最气派的一栋大宅子,看来这三叔公也必是村中的富户。
皇甫真知道司马遹此行的目的,因此他开口建议道:“谢过村正,只是我等初来乍到,事事新奇,观贵村民风淳朴,正想要四处走走,眼下用饭尚早,不如便在村中转转,不知可否。”
那村正忙道:“如何不便?在下这便引诸位到村中转转。”
于是司马遹等人便由村正陪了,在村中走动,有孩童继续尾随,那村正忙挥手:“去去,都回家去。”孩子们便笑着哄散了,但散了不远,却又聚齐来,只是这番却不敢离近了,远远跟着。
“在下看贵村,倒是富庶,想来是村正治村有方。”司马遹第一次开口问话。
闻言村正面上颇有些自得,口中却道:“岂敢岂敢,还是当今皇上圣明,而今这十里八乡,老百姓的曰子可是好过多了,我们这李家村,在本县也就是个中等。”
“村中起了不少新屋?”
“不瞒诸位,元康六年蝗灾、洪灾大爆发,中间又有乱民四起。我们这儿倒了不少房子,后来闹匪患,自然也毁了不少,剩下的,十家还不剩三家。原本大家以为,只好盖间茅屋,将就着过了。不想当时都督关中的太子亲自下令减赋免税的,又给众人找了不少出路。这些年风调雨顺,家家户户都有了富余,咱们老百姓有了钱,自然是要盖新房娶媳妇的。”
村正说完,颇为得意地笑道,司马遹闻言心中自然也是又得意又高兴,也是哈哈笑起来,其他人自然也跟着笑。
过了许久,司马遹终于将李家村逛了个遍,总体来说普通百姓的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新政执行五六年后,成效已经初现。
最后一行人来到三叔公家里,这儿已经摆下了几桌酒宴,三叔公是个六十来岁,一脸富贵之象的人,边上两个年青人,一个四十出头,一个三十来岁,分别是三叔公的两个儿子。
村正介绍过,大家互相行了礼,三叔公和他的长子,还有村正陪着司马遹、皇甫真二人。在后堂另有一桌,小邓子、侍卫们则由民兵头头和三叔公的二儿子陪着,在堂下用饭。
当下宾主寒暄,聊了一些,自然又说到村中收成,百姓生活之类,那三叔公是个行事老到之人,说起话来可谓滴水不漏,那长子也是谨慎,除了敬酒,基本上不说话。
吃过饭之后,司马遹等人告辞,一行人继续朝其他村子走去。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司马遹走访了不下百个小村庄,各个村子的生活水平参差不齐,不过大体上都已经实现了温饱问题,这一点让司马遹感到十分欣慰。(未完待续。)
第187章 西都之围(上)
洪武元年,11月初九,司马遹起驾离开长安,前往西北凉州武威郡治所姑臧。三千宿卫军、三千龙骑兵,共六千兵马护驾。皇甫真因为要处理雍州政事,未能同行。
此次出行队伍,是司马遹出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声势极为浩大,甚至连周边的割据势力都知道大晋皇帝正前往凉州视察。
临行之前,司马遹下了一道诏书,令七品以上文武官员上书言事,题目是“论安边定番策”,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处理西北边患问题的法子。西北边患太严重了,自汉末以来就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十一月二十五,圣驾过雍州安定郡。
二十七曰,圣驾抵凉州武威郡,凉州刺史兼任凉州都督张轨领文武官员在此恭迎圣驾。
二十八曰,队伍进了凉州姑臧城。
说起来,凉州乃是西北重镇,是朝廷抵御西北羌族入侵关中的第一线。这里自东汉末就是**的代名词,汉末几次征讨这里都未能彻底平底羌人叛乱,十几年来,司马遹还是第一次来这里。
“士彦,这次能顺利找到棉花,朝廷要给你记一大功!”一见面司马遹就夸上了凉州刺史张轨,“呵呵,爱卿,你来西北也有几个月了,给朕介绍一下西北的具体情况。”
“这都是陛下的功劳,臣不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