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袁绍的战略态势很好,南面的威胁都被曹操挡住了;河内的张杨是他的附属势力,也就是黑山军能给他找点麻烦,他可以集结冀州大部分的力量,对抗来自幽州的威胁。
反观公孙瓒,内部他与刘虞不合,后者还是他名义上的上司,此外,他的侧后同样暴露在敌人面前。
北方的鲜卑和东边的乌丸都和他仇深似海,就算没有这些仇恨,这些游牧民族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南下中原,烧杀淫掠的机会。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公孙瓒的强势只能是表面的。与冀州的战争,他即便打胜了一两仗,也没有时间和力量扩大战果,万一输了,更是兵败如山倒。
所以,王羽许可了徐庶的请命。
若能将吕布拉进同盟,让他从背后插曹操一刀,切断曹操和袁绍的联系,对整体的态势自然是大大有利。
让袁术早点从荆州抽身同样是件好事,保全了实力的袁术,能在豫州给袁、曹联盟制造更大的压力。
当然,以那二位的脾气,目标很难达成。王羽也没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他习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这种合纵连横的借势方式,只能是浅尝辄止。
徐庶的最终目的地是鹿门山,一方面传达泰山书院成立的消息,同时邀请荆襄名士们前往观礼,顺便将他的老娘接到青州来。
最后那条是王羽叮嘱的,使得徐孝子感动之余,王羽自己也松了口气。徐庶在军中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重要,他可不想重蹈刘备的错误,让心腹的家人落于敌人之手,进退两难。
对王羽的北攻西守,舍弱击强的战略规划,田丰倒是有些异议。
他认为公孙瓒实力很强,就算最终不敌,也能牵制袁绍几年时间,青州应该趁着这个空当。席卷兖州,与袁术、陶谦一道。将实力较弱的曹操彻底击溃才对。
如果顺利的话,说不定还能借着关中生变的机会,将天子迎到泰山来,这样一来,大义之名就彻底掌控在手中了。
贾诩则倾向于王羽的意见,他是从人心的角度上做的考量。
袁术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兖州战事要是打成胶着状态倒还罢了,若是一帆风顺的赶走了曹操,这位袁将军肯定是要抽后腿。甚至直接翻脸的。到时候,兖州战事就真应了那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老话了。
此外,陶谦虽然是个厚道长者,但徐州的地方势力太强,由地方势力主导的诸侯势力都有一个特点,即:守土强韧,扩张乏力。
这也很容易理解,地方势力更在意的是保全现有的利益,对扩张这种风险很大的行动完全没兴趣。一旦扩张失败,被敌人反扑,家业就难以得到保全;就算一切顺利,也会有新势力加入,或者新势力借着战功崛起,一样会分薄他们手中的权力。
因此,徐州内部的反对声浪就很容易理解了。
那未必是纯粹针对王羽的,更多的应该是对陶谦加入联盟,想将徐州卷入中原大战的决策的抗议。有这些地方势力拖后腿,徐州的助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不定会起到反效果也说不定。
情报显示,在泰山大战前夕,琅琊的泰山贼一度离开了老巢开阳,沿着武水,直趋费国,显然有意趁乱将泰山郡南部的几个县城揽入怀中。
吕布加入联盟的可能性也相当低,联盟之中,也只有公孙瓒是个靠得住的盟友了,如果任其孤军作战,不予救援,等到袁绍压制住幽州,就轮到青州孤军奋战了。
与其卷入不知何时才能有结果的中原乱战,还不如和公孙瓒一起压制袁绍,实打实的一步步占据河北,最终再回头来攻略中原。
至于奉迎天子,现在根本没那个必要,反正王羽有征讨不臣的大义之名,有没有天子区别没多大区别。再说,以青州目前的政治纲领,天子和朝廷的到来,只会添乱,而不会有任何助益。
若非朝中那些士大夫因循守旧,只知争权夺利,大汉朝又岂会落到今天这般地步?
最终田丰被说服了,青州新政都是他的心血,他如何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新政是以强国富民为纲领,伤害的是豪门世家的利益,朝廷的到来,只会带来无数涌动的暗流,有弊无利。
在接下来的几次军议中,王羽将麾下众将也召集了起来,并很快达成了一致。
于禁是个纯粹的军人,奉行的是主公指哪儿,他就打哪儿的信条,很少会考虑军队以外的事情,自然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
徐晃认为军队一直处于扩张和战斗状态,也应该适当的修整训练。等到屯田和新兵制有了成效之后,再以不可阻挡的势头,一口气打出去,席卷中原。而不是打打停停,把战争打成烂仗、拉锯战,最后得不偿失。
黄忠则大力支持贾诩的说法,尤其是袁术不可信这一点。王羽也因此发现,这位老将看似随和,其实是个相当记仇的人,他也是暗自提醒自己,前往不要得罪这个老家伙。
至于太史慈,这个好战分子根本就没参加军议,只丢下一句:‘主公旌旗所向,就是慈刀锋所指’的漂亮话,就带着刚和黄忠交接了的新部下去剿匪了。
按照王羽的理解,太史慈那句豪言的意思就是:有仗打就行,敌人越强,就越能显示出咱的勇武。所以,太史慈的意见,不问也罢。
达成了共识之后,王羽开始整编部队,做出战略部署。
首先,将原来的泰山军一分为五,然后将各地的郡兵汰弱留强,加以扩充。
任黄忠为泰山郡都尉,以原河内郡兵和泰山兵为主干,扩军为三千,据守奉高城,以守御为主。泰山境内的豪强势力暂不理会,由得这些人维持原有实力,作为保障地方安全的存在。
任徐晃为济南国都尉,以麾下直属的重步兵和丹阳兵为主,组建新军,扩军五千,济南国最西边的历城为据点,威慑周边势力。
历城就在济南国与平原郡交界的地方,距济北国的治所卢县不过百多里,若是急行军,一日夜就能兵临卢县城下。若沿着济水西南而向,两日就能进入东郡境内,对周边的各方势力来说,都是个重大威胁。
泰山军的本部在年后将转移到青州治所临淄,经过黄巾军的破坏之后,临淄的人口已经不足昔日的一半,不过城墙还在,重建起来倒也不难。
王羽将主力部队部署在这里,以当日收降的御林军和北军将士为主,恢复御林军的名号,扩军为八千,以于禁为主将,驻守临淄,随时可以支援泰山、济南两个战场,同时也可以威慑琅琊国的泰山贼寇。
骑兵单独成军,由于耗费太大,所以暂时没有扩建,只是补充了新血,恢复了战前的编制。太史慈手下的特战队扩充到了三百人,这次的要求比先前放宽了不少,不仅限于箭术高超者,而是纯粹以个人战力,以及特殊本领为选拔标准。
各郡县的郡兵大幅裁汰,除了上述的主力部队之外,只保留了最低限度的治安部队。所以,虽然主力部队扩充了近倍,但以整个青州来说,军队规模是大幅减少了的。
在王羽入主青州之前,单是孔融的北海,就能拉出来几万大军与黄巾军作战,现在青州、泰山两地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两万,将王羽的精兵政策体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知道这两万军队的战斗力,远在原来的青州军之上,可与王羽接壤的各路诸侯还是松了口气。
据闻刘岱接到情报的当日,便摆下了酒席,邀请鲁国、济北、东平的郡守国相前往饮宴,宴席上,宾主尽欢,气氛热烈之极。
同时,一直处于临战状态的琅琊国,也接触了紧张的状态。除了主将臧霸之外,泰山群寇离开了开阳,各自返回了驻地。
北边的平原属于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倒是没有什么影响,只有一直躲在治所平原的刘备,终于记起了自己的职责,渡过黄河,回到了他的领地高唐。
他在泰山之战中捡了不少便宜,通过收编溃兵,将部队扩充到了三千。虽然王羽没有表示要追究,可刘备心里还是有些没底,所以一直赖在田楷身边,让后者烦不胜烦。
稳定了内部,王羽本待将目光投向河北战场,结果,刚安抚了遇告辞返回幽州助战的秦风,后院就失火了,已经将剿匪战线推进到东莱一带的太史慈,传信求援!
第二二九章辽东公孙度
“子义居然也会求援?”秦风瞪大了眼睛。就连刚刚王羽亲口对他说,来年要提兵北上,去和公孙瓒并肩作战时,他都没这么惊讶。
自家主公没看错人,冠军侯是个重情重义的好汉,性情中的豪爽,更是不比幽燕男儿稍逊,在青州无战事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倒是太史慈求援这事儿,着实令人吃惊。
尽管相处的时间并不太长,但秦风对太史慈已经非常非常了解了,那个喜欢单骑踏阵,战必突前的太史子义,岂是个会主动求援,邀请友军来分战功的人?青州境内还有这么强大的势力,强大到让太史慈求援的程度?
秦风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开来,目光死死的钉在王羽脸上,希望从对方的神情变化中窥得一丝端详。无关军情,纯粹是因为好奇。
“君侯,莫非事情很棘手?”看到王羽的神情,秦风心中愈发惊异,先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太史慈求援,然后所向披靡的冠军侯居然也皱起了眉头。
秦风清楚的记得,当初面对徐荣这个令群雄退避的恐怖对手时,君侯都没皱过眉头,很快就做出了决断,可现在,他的神情居然这般凝重!
这小小的东莱,到底藏了什么妖怪?
“的确有些麻烦……”王羽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求援信。
最初的惊异已经过去了,他知道为什么连太史慈都要求援,他遇到的对手比较特殊,是以管承为首的海贼,再加上一路诸侯!
选定青州作为根据地的时候,王羽就有建立海军,或者说海上运输队的打算了。
海路比陆路便捷得多,运输量也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与幽州的往来上。
幽州与青州之间。隔着渤海和乐陵两国,这两国相对偏远,袁绍的控制力不强,但毕竟是在冀州辖下,袁绍想发兵攻来,也是很容易的。
因此,这条运输线不但耗时耗力,而且风险也大。走海路就轻松多了。
船队从东莱起航,可以横穿渤海湾,取直线到达公孙瓒的辖地右北平。渤海是华夏近海中,最平静的一片海,相对于风高浪急的东海、南海,渤海就像是个小池塘一般。
据王羽所知,这个时代对航海应该不是很重视,只要他抢到这个先手,想成为海上的霸主应该不难。谁想这一次他的先知又落了空。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东莱这种地方有海贼并不奇怪。汉朝在航海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但也没有禁海令一类的东西。
王羽记得前世的三国时代。孙吴势力还曾到过琉球,以至于更远的吕宋,不过那是在南方。江南水乡的航运本来就很发达,延伸到航海领域,有些特别的成就也没什么可稀奇的。
在北方突然出现一个很重视航海的诸侯就很奇怪了,尤其对方还来自那么一个地方。
辽东?
在王羽的印象里,中原王朝从来就没重视过那里。一贯是把那里当做蛮荒之地遗弃着的,以至于这里养出了诸多恶寇,如隋唐时代的高句丽。宋代的女真,明代的满洲鞑子等等。
但是,按照太史慈来信中的说法:辽东太守公孙度占领了东莱的东牟、牟平等诸多县城,将整个东莱南部都囊括其中,并设立了一个营州刺史职位,这就有些超出王羽的想象了,也难怪太史慈会求援。
单是管承的数千海贼,构不成太大威胁,顶多花点时间就是了,但再加上公孙度,就很麻烦了。
尽管王羽对这个时代的辽东了解甚少,但有些基本的常识是不会变的,公孙度是一方诸侯,独立性比中原的诸侯还强,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支成熟的海军!
对方跨海而来,兵力应该不会太多,以目前青州军的实力,收复失地应该不难。但战事一起,想收尾就难了。
万一公孙度也是个不认输的,正面打不赢,就采取反复骚扰的方式,那么,青州全境都会面临威胁。原本的天堑变成了前线,王羽的精兵简政、休养民力的计划就会彻底破产。
如果公孙度再和管承那些海贼勾结起来,问题的棘手程度更是会成倍增长,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只能设法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出来。
然而,在所有兵种当中,海军的消耗是最大的,无论时间还是精力。
目前,青州的资源有限,想建海军就只能削减其他部队的开支,建立起来的海军,对于攻略中原又没什么帮助,实是得不偿失。
况且海军的建设周期太长了,在海军成型之前,要如何处理与辽东的关系?放任对方占据自家的地盘?还是先打了再说?
一系列的问题涌现出来,王羽只觉一个头有两个大。
“秦校尉,你对辽东可有了解?”将事情简要说了一遍,王羽想先收集点情报再说。
理论上来说,辽东指的是幽州辖下的辽东四郡,其中包括玄菟、辽东、乐浪和带方。其中的乐浪和带方两郡,辖地其实是在后世的朝鲜境内,后世的平壤,正是乐浪郡的治所。
“没有。”
秦风晃了晃脑袋,“除非追杀乌丸的杂碎,否则谁去那荒僻地方啊?那边地方倒是很大,就是没人,在野外走几十里都见不到多少人烟,也就是襄平和玄菟左近才有些人。不过,听说去年刚上任的公孙度有些手腕,一上任就灭了百多家当地豪门,收拢了不少流民。”
想了想,他拍拍脑袋,又补充道:“还不止这样,他去年还跟高句丽打了几仗,趁着乌丸人西侵,掏了丘力居的老巢,把老货给气的一病不起,眼看着就要呜呼哀哉了。这公孙度为人倒是不错,是个狠角色,咦,君侯。你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是个狠角色为人就不错?幽州人的逻辑让王羽觉得好笑,从秦风话里了解到的讯息却让他更犯愁了。公孙度这个小说里的龙套,怎么看,怎么像是个有大志的。
军事上,他西击乌丸,东侵高句丽,建水军,南下山东半岛;政治经济上。他诛豪强竖立权威,趁势聚拢财富,安顿流民,招纳人口。也就是辽东太偏远,没人注意到他,否则此人早就名扬天下了。
有大志的人,一般心性都很坚韧,想凭借名声吓倒对方是不太可能了。正如秦风说的那样,辽东什么都缺,尤其缺人。他来山东想必也有趁乱掠夺人口的意思。
“难怪……”王羽心中突然一动,突然想到。太史慈自述经历的时候,也说过,当年他避祸去了辽东。
当时王羽还纳闷,天下这么大,太史慈放着徐州、兖州这些地方不去,干嘛非要大老远的跑去辽东,现在他终于明白了。太史慈并不是舍近求远,他去辽东是坐船去的!
难怪发现公孙度占了地盘后,太史慈要向自己请示了。他去过辽东,应该知道公孙度水军的实力。
除了太史慈,东莱郡守已经弃官跑了,现在也只能找孔融等当地人问问详情了。
“秦校尉,你先去休息吧,训练新兵的事就拜托你了。”
“君侯客气了,末将自当效力。”东莱的事涉及太多,秦风知道自己帮不上忙,应诺一声,转身离去。
王羽也不耽搁,随即命人去请孔融。
无论什么时代,上层社会的夜生活都是很丰富的,所以,王羽的邀请虽然有点晚,但孔融来的很快,他和他那些幕宾本来就是夜猫子。
贾诩来的比较晚,他一向崇尚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在洛阳时,戎马倥偬还觉如何,到了泰山几个月将养下来,老狐狸又胖了一圈,多走几步路都要喘大气。
王羽猜想,老狐狸这是故意做给自己看呢,因为他不想跟自己去冀州。不过也没啥,自己本来就要留人看家,田丰为人有些反正,只留他一个人,自己可不放心,诸侯们的阴谋实在防不胜防,没老狐狸坐镇怎么行?
寒暄见礼,宾主落座,王羽直入正题。
“早在几年前,辽东就有船只和东莱往来的,开始只是采买粮食,后来有人在中原惹了麻烦,或者为了躲避黄巾,就随船去了辽东,后来往来船队的规模就越来越大,往来的人也日渐增多。”
回答王羽问题的是名士管宁:“说来惭愧,老夫当日也打过这个主意,要不是当日君侯及时排出了援兵,老夫可能已经在东莱等着出海了。邴根矩去年曾捎信回来,邀老夫往辽东一行,说当地虽然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但却政通人和,大有世外桃源之象。”
孔融也笑道:“所谓营州,是公孙度去年冬天设下的,刺史是他的心腹柳毅。当时境内黄巾闹得正凶,牟平等地都被海贼管承骚扰,刺史府一时无暇顾及,念在同为大汉臣子的面上也就随他去了。本以为君侯旌旗一到,那柳毅就该明白进退之道,现在他竟要螂臂挡车吗?这真是太不自量了。”
听他这么一笑,众名士也是七嘴八舌的附和起来,祢衡更是当场请命,要出使营州,以三寸不烂之舌,喝退柳毅。
王羽哪里肯答应,只有一种情况需要祢衡当使者,那就是开战或者挑衅,他这张臭嘴,也就适合干这种活儿了。
随着对辽东的了解越来越多,王羽哪有心思开战挑衅?
再说,跟辽东开战,一点好处都没有。人家有成规模的海军,自己连块舢板都没有;就算有也没用,难不成打一场渡海登陆战吗?公孙度能左右开弓,打得高句丽和乌丸叫苦连天,再弱也有限,想在短时间内,打得对方服软,怕不是一般的难。
如果光是防御……
王羽暗叹一声,这时代,没人比他更了解防御海岸线的难度了,那真是处处防守,处处都是漏洞。
王羽一直不表态,名士中那些反应快的,立时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他们很惊讶,原以为东莱的变故只是芥癣小患而已,泰山军连百万黄巾都给收拾了,直接碾压过去不就结了?可现在看来,王君侯似乎有些为难?
孔融长身而起,笑道:“不如这样,由融走上一趟,探探那柳毅的口风,谋得一个妥善的解决之法如何?”
“那就有劳文举公了。”孔融名声既大,性情也宽和,他请命出使,正合王羽的心意。
第二三零章大婚之期
没捞着出使的机会,祢衡很有些失望,王羽被他拉住唠叨了好一会儿,等他从议事厅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月满中天的时分了。
再过三天就是除夕,又在大捷之后,王府内张灯结彩,喜庆的气氛,连凛冽的寒风都遮挡不住,一股暖洋洋的春意扑面而来。
“郎君安好。”过往的仆从大多都是府中旧人,看到王羽的时候,面上都带了敬畏之色,但用的却还是从前的称呼。
这时代就是这样的风俗,对城内男子都以君称之。如王羽这样的大户人家的少年子弟,通常都被称作郎君,若是有官职在身,就以官职名称之,如:使君、令君等等。
王羽开始听了还有些不自在,后世‘郎君’代表的可不是‘少爷’的意思,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某某君,总比后世那些大人、小人的来的自在。
奉高城不大,王羽处理军政要务分的也不那么清楚,能在家处理的,就在家处理了,具体划分,等重建临淄时再说。
现在,王羽要去寻王匡。
不得不说,老王匡的主动退让,给王羽省了很多麻烦。若不然,无论他是想办法把老爹架空,还是用其他手段,都会对名声大有影响,孝道,毕竟是华夏的传统道德。
投桃报李,除去有关天子的那些内容,王羽会一直将青州的决策说与老爹听,老王匡对军事、计略不在行,但累计的人生智慧还是不少的。
几次长谈下来,王羽有了意料之外的收获,自家老爹对军务并非一窍不通,而是个技术型的人才。他在何进幕府任职的时候,掌管的就是军中器械。所以,接到何进募兵的指令后,他想也不想的就招募了五百强弩。
由于公孙度的意外出现,建设水军也要提前筹备了,王羽一时找不到船匠。只好先找老爹商量。
结果,他扑了个空,王匡去找蔡邕喝酒了,不在家。
摇摇头,叹口气。王羽也是苦笑不已。大家都进入过年的状态了,只有自己在东奔西跑,这就是成就功名的代价吧。
想一想,从来到时间开始。自己就注定是个劳碌命。去年的新年,老爹正率兵在河阳与牛辅对峙,自己降临伊始,就开始张罗着与西凉军对敌了,完全不记得有过年这回事。
没找到王匡。王羽打算去拜见一下母亲,说起来他也有点纳闷。记忆中,王母和儿子的感情很好,自己怕被识破,有些不敢面对对方,但对方好像也在刻意躲着自己,这就有些奇怪了。
先前大战将临,无暇多想,今天正好去看看。如果有误会,也好把话说开。
刚迈进后院,就听到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循声看过去,正见貂蝉被一群女子众星拱月般围在中间。脸红红的,娇嗔不已。
“诶呀,你们这些碎嘴婆,再乱说。我就不介绍公明将军他们给你们认识了。”
“嗨,那有什么的?公明将军为人太严肃了。脸一板,就跟道观里的天神似的,要多吓人就多吓人,不是良配,不是良配。”
“可不,子义将军也不好,他长得倒是很俊,可性子太凶了些,听说他在北海的时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