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3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六七零章得失之间

鲜卑,由来已不可靠,有说法是东胡人之后。

不过草原上势力更替很频繁,民族传承与文化、习俗、血脉都没关系,只要有实力,想自称什么都不会有人管。流传后世的名字有东胡、匈奴、鲜卑,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甚至不为时人所知的也有的是。

鲜卑真正开始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是在东汉初年的建武年间,当时鲜卑还是个小部落,从属于匈奴之下,和老大一起,趁着中原疲敝,南下抢劫。

东汉王朝很快展开了反击,匈奴的凶焰被压制,鲜卑这个小弟看出了老大的颓势,开始发挥墙头草的本质,投向了中原一方,开始攻击匈奴人。

努力得第到了回报,在章和元年,对北匈奴的那场决定性的胜利之后,鲜卑人终于成了草原上的新霸主。不但接收了匈奴人的地盘和部众,也继承了匈奴人与汉帝国的敌对关系。使得东汉王朝的对外策略,由原来的抗击匈奴,变成了联合乌桓、匈奴,共击鲜卑。

虽然鲜卑打败匈奴后,在很长时间内都没能完全消化战果,内部经常出现此和彼战的情况,导致实力完全无法与全盛时期的匈奴或东胡相比。但在光武帝之后,东汉王朝的实力也是每况愈下,鲜卑对中原造成的威胁,并不比当年的匈奴小多少。

特别是在桓帝在位的那二十几年里,东汉王朝内部弊端尽显,而草原上却有雄主崛起。

这是个跟后世铁木真差不多的人物。从一个弃婴开始,檀石槐一步步向上攀登。最终成为了统一鲜卑各部的霸主。

对蛮族或心羡蛮族的人来说,他的经历是个相当励志的故事,可对当时的中原来说,檀石槐带来的只有噩梦和灾难。

自西汉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汉王朝对草原异族的,最惨烈的几场惨败,都是发生在檀石槐统一鲜卑后的几场入侵战争之中,特别是熹平六年的那一仗。

当时。灵帝以鲜卑连年入塞抄掠边郡,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云中、雁门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

“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三战皆胜。大败汉军。夏育等军辎重尽失,战士死者十之七八,三人各率数十骑逃回,皆以败军之罪免为庶人……唉,正是老夫上疏,备言鲜卑之害。故而才导致了这场大败啊。”

面露沉痛之色,蔡邕喟然长叹道:“其后,鲜卑兵势更盛,边塞诸路军马皆以夏育为前车之鉴,战战兢兢。不敢迎敌。朝堂上和议亦是喧嚣尘上,最终陛下采纳段颍之议。欲封其为王,再提和亲之议,加以笼络,结果为其断然拒绝,致使虏焰愈炽,势大难治,若非檀石槐作恶太甚,惹得天心厌憎,诛杀此僚,迟早会是一场大祸。”

夏育等人虽然落败,但那场战争却符合汉王朝一贯的风格,和后世那些只求边疆没有大患,就得过且过的中原王朝不同,汉王朝对待草原异族的态度一向是犯我者,虽远必诛。

平时小打小闹且由着你,闹出太大的动静,就等着汉军的强力反击吧,这是汉武时代留下来的传统,几百年来也一直被奉行不悖。

不过,若非蔡邕说起,在场还真就没几个人知道,那场战争背后,竟然还有蔡邕的推动和朝堂上各方势力的角逐。

这些朝堂上的陈年往事,王羽听得饶有兴致,但却不是青州文武关注所在,鲜卑人的实力才是真正的重点。

“夏育等虽非名将,但也是领兵多年的宿将,久经沙场,经验丰富,麾下又是清一色的骑兵,装备精良,结果仍然败得如此之惨,胡虏的战力的确不容小觑。”

“关键还是他们的指挥调度能力,按照蔡中郎的说法,虏酋和各部族之间,不是严格的上下关系,更谈不上令行禁止,调动几百上千个部落的部众,四面合围,围攻骑军,这样的指挥调度能力,实在恐怖。”

“不过,依蔡中郎所说,檀石槐死后,鲜卑不是陷入内乱,正在自相攻伐吗?檀石槐之后是和连,和连被人从背后射死,侄子魁头上位,然后又有个骞曼与其相争……至少到现在,鲜卑应该没多大威胁才对。”

“怕就怕有人兴风作浪啊。蛮族也不笨,自己人争了这么久,一直争不出个结果,这时若有人告诉他们,中原已经很虚弱了,而且有人引路云云,你说他们会继续自相残杀,还是一起南下?”

“许攸这厮当真该死,当初怎么就没抓到他呢?”

“光是许攸尚不足为惧,他就是一个人一张嘴而已,蛮族可不吃他那套,关键还是幽州。刘虞极受当地豪族的推崇,鲜卑、乌桓也是交口称赞他的人品、威望,他若为害,比许攸的威胁可大得多了。”

“这么说来,主公出兵,也不仅仅是为了对付鲜卑了?若是鲜卑不来,就挥军扫平刘虞,炫耀武功,趁势奠定河北局势吗?嗯,这就有点意思了,到现在,张燕和公孙将军应该也看明白形势了,无论是军略武功,还是治政开拓的本领,他们都是望尘莫及,再顽固下去,就只能用个人野心来解释了。”

“不错,公孙军的将校对高唐趋之若鹜,除了单经等寥寥数人之外,两家合一,不会有太大阻碍,此番出兵,未尝不是平定河北的好时机。”

“既然如此,应该尽快行动才是,幽州的形势一日紧张过一日,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打起来。若是公孙将军抢先打败了刘虞,鲜卑人又没来,我军岂不是失去了出兵的理由?”

“各位,各位!你们不要光是嘴上说得痛快,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十万大军北上,耗费何其多也,咱们好容易积攒了两年的收获,搞不好就全部填进去了,这也是你们愿意看到的?”

“子尼言之有理,以目前的形势,依照主公先前制订的缓图之策,平定河北也就是三五年的事,大可从容计议。幽州之事,尚未有定论,遣一上将,将一旅精锐北上即可,何须如此大动干戈?”

众文武议论纷纷,各执一词。

王羽事先并不知道鲜卑人此刻的虚实,但他知道,百年后的鲜卑,将会成为五胡乱华的主力军,所以,他一直将其视为心腹大患。

通过蔡邕了解到鲜卑的具体情况后,更是加深了他的忧虑。中平年间,中山国相张纯谋反,勾结鲜卑、乌桓大举入寇,搅得河北四州天翻地覆。当时张纯勾结的鲜卑,不过是东部鲜卑的零散部落罢了。

草原和中原一样,也处于乱世之中,鲜卑的主力忙着自相攻杀,根本无暇南下。可以想象,如果鲜卑人突然达成一致,共同南下,造成的威胁,肯定比中平年间时大得多。

而公孙瓒在讨伐张纯的时候,就已经显得左支右拙了,现在的刘虞地位比张纯高,势力比张纯大,在草原上的口碑和号召力也远非后者所能比拟的,再有许攸这个搅屎棍穿针引线……公孙瓒能抵挡得住吗?

如果他抵挡不住,自己又与曹操纠缠不休,最严重的后果,会是五胡乱华提前上演都未可知!

所以,在吕布表明立场之后,王羽还是决定,安内须在攘外之后,先集中力量摆平了幽州再说。武将们对此没有多大异议,反正是打仗,只是敌人不同而已,但文臣们却顾虑多多,他们更喜欢王羽从前拟定的策略。

河北大战后,由于青州军需要时间消化战果,当时的形势也不足以让青州军吞并两家盟友,并解决刘虞这个对手。所以,王羽拟定了和平演变的策略,打算用几年的时间,通过发展和自下而上的融合,解决河北问题,最后才去平定幽州。

在这期间,他会将主攻的方向放在兖州,打击并削弱实力最接近的敌人曹操。

可人算不如天算,诸侯们不是泥雕的木偶,不会任由王羽施为。

首先是曹操看出了危机,扔下大半个兖州跑了,把吕布这个烫手山芋送到了东郡。同时,袁术也不甘寂寞,在徐州搅起了风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陶谦突然病死,令得王羽不得不放下兖州攻略,轻骑南下,去摆平江淮的一堆麻烦事。

在平定徐州的战役中,王羽一直不肯动用泰山军南下作战,其实就是因为他不打算放弃兖州攻略,时刻准备发动泰山、羽林二军,对兖州进行全面进击。

王羽作风一直很直接,打仗速战速决,直取要害,而且打下一块地盘,很快能安定下来,很少在什么地方进行反复的拉锯战。

兖州攻略遵循的就是这个原则,故而深得治政的文臣们推崇。

所以,尽管通过蔡邕的发言了解了鲜卑的危害,也明白王羽对外更重于对内的心态,可除了贾诩之外,文臣们仍然不是很支持北征。

当年武皇帝发动了全国的力量北征,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会战就打了不知多少场,依然没能完全解决草原蛮族的问题。现在的青州军虽强,能与武帝时代相比吗?军中虽然名将如云,但又有几人敢自称胜过卫霍李广?

北征幽州,得不偿失啊。

第六七一章泰山压顶

众议纷纷间,王羽一直没发话。

他发话,很容易就能压下异议,但他不可能一直独断专行到底。时至如今,前世的见闻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除了刘表、刘焉之外,天下的各方势力都和历史同期大有出入。马腾都和曹操联盟对付起董卓来了,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吗?

青州未来的军事策略,也会逐渐开始变得和政务一样,自己只掌控其大略,具体的细节,则要更多的依靠名臣良将们的智慧。

集思广益的基调,必须从现在就开始确立下来。

不过听了这么久,王羽发现,文臣方面也没有太新奇的意见,说来说去无非两个方面,风险和收益。

北征风险大,收益小,西进风险小,收益大,所以大家都支持西进,而非北征。就算北方有事,遣一员上将去助阵就足够了,文臣们甚至提出了两个人选供王羽挑选:徐庶和张颌。

不得不说,这两个人选的确也挺合适,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上将之才,但王羽不打算改变主意。

“收益问题,本将是这么想的,征讨鲜卑的收益,未必便少,西进的收益,也未必很多。”王羽轻咳一声,缓缓开口:“诸君不要忘记了,当日的高唐之战,我军一战尽歼匈奴两万余骑,收益如何?未必比击破袁绍军的缴获少吧?”

议政厅内安静下来,一方面是王羽权威所致。另一方面,他的话也确实很有道理。

从匈奴人那里缴获最多的。就是战马!正是因为这些战利品的存在,青州军骑兵的扩充才这么快,不但风火骑兵得到了极大的补充,而且各军之中也都有了相当足备的骑兵编制。

更重要的是,民间的畜力使用率一下提升了近十倍!

商人需要马,即便有水运之利,但大部分商路还是要用脚踩的;农民也需要马,牛马都能拉犁。牛马犁翻地的速度比人力犁高出不知多少。高唐之战后,青州的繁荣,未尝不是因为匈奴人慷慨的馈赠。

“那一次,匈奴人是轻兵突袭,只带了马和干粮,没有其他牲畜,当日元直在河东用火牛阵。应该见证了匈奴部落的富庶吧?”

“确实如此。”徐庶起身应道:“因为在高唐折损了大量青壮,人手不敷使用,所以新单于很慷慨,拿了大量的牲畜出来,换土地、换粮食,结果被寿恩盯上。一口气都给端了,这才有了安邑城下的火牛阵。”

王羽笑笑道:“如果本将所知不差,鲜卑大举入侵,部落肯定跟在后面不远,所以。这一仗还是很有些赚头的。”

太史慈一拍大腿,高声附和道:“就是这个理儿。跟着主公打仗,从来就没吃过亏。”武将们都是点头,文臣们虽然觉得王羽这话只提获胜,没提战事不利或胶着该当如何,未免有些不妥,却也不好接茬。

田丰身为文臣之首,又是个直来直去的性子,倒是没那么多顾虑,皱眉道:“主公此言差异,您自己也说了,高唐之战比较特殊,匈奴人是受邀助战而来,只要面对面的打一场,从正面压倒他们就可以了……我骠骑六军都是百战精锐,装备精良,面对面作战,怕过谁来?”

“然而……”

他话锋一转道:“鲜卑人未必肯与您进行决战。正如熹平六年的那一场大战,汉军出塞,檀石槐立刻率众远遁,待汉军势头用尽,再大举合围。若是鲜卑人慑于主公威势,故技重施,我进敌退,我退敌返,这场战事势必旷日良久,纵有缴获,又焉能弥补消耗?”

王羽点点头,田丰的顾虑很有道理。

游牧民族,是真正的游击战大行家,骑射无双什么的,只是后世鞑虏的自我吹嘘罢了。全民皆兵,凭借机动力和敌人周旋,这是在先秦两汉时代,草原蛮族唯一的武器。

历数汉军对匈奴或鲜卑打的败仗,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反击,敌人且战且退,诱敌深入,等到汉军的补给线拉长到一定程度,四方援军齐至,汉军寡不敌众,补给也跟不上,最后惨败而归。

至于汉军为什么不吃一堑长一智,王羽也不是很确定,大概就是形势不容易判断吧?毕竟胡骑入寇,都是带着家小的,追击的汉军可能会有种很快就能追上的感觉。有的时候这种感觉是真的,有的时候是胡虏的计谋,甚或胡虏本身也不确定,到底会不会有援兵赶来帮忙。

这是王羽从吕布的描述结合以想象推断出来的。

如果被他猜中了,那仗就会变得非常难打,任何一个军事统帅都不会喜欢擅长游击作战的对手,何况还是在草原上和强大的汉军玩了几百年捉迷藏的胡虏呢?

“具体这一仗会演变成怎样的态势,现在还很难说。”王羽摆摆手,略过了这个很复杂的话题,延续着先前的话题说道:“不过,在减少消耗方面,本将倒是有些想法。”

“减少消耗?”田丰一愣,心念急转,军队减少消耗,无非是几个办法,在驻地屯垦,因粮于敌,减少出兵数量,除此之外,就没多少削减的余地了。但以北征的状况而言,这几个办法似乎都行不通,但主公说得这么有把握,难道……

他心中猛然一动,还没等出口询问,就听到王羽清朗的声音响起:“海路!”

“青州东莱、北海诸郡都修建了不少港口,通过海路,可以连接各地,将各地的产出集中向幽州输送。海路往来,只要有足够的船只和水手即可,相对陆路运输能节省很多,我青州临海之地很多。又有海船,不利用起来岂不是太浪费了?”

“嗡……”众人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

在天下群雄中。青州在航海上投入的资源是最多的,辽东虽然也有航海的船队,可连公孙度自己,都没把航海当做一回事,就只是当做了一个赚外快的来源,直到和青州展开海贸,看到了大量的收益之后,这才有些改观。

不过海贸和大规模的运输还是两码事。海贸一趟只有几十艘船,而且都是集中在一起出航,一年只走两三趟,可以规避掉不少风险。

但王羽现在的意思却是要全面展开海上运输,各个临海的郡县要自己组织船队,周而复始,毫不间断的向幽州运送粮草辎重……这是要把烟波浩渺的大海。彻底当成坦途阔道了吗?

“子义,你刚从海上回来,觉得本将的计划怎么样?”任由众人议论了片刻,王羽突然向太史慈问道。

“没问题!”太史慈拍拍胸脯,大包大揽道:“连东海的大风大浪都奈何不了咱们,渤海这点小波浪能吓得住谁?”

“很好!”王羽抚掌笑道:“日前本将已经送信与伯珪兄。言明北上与他会猎于幽州之意。特别向他讨了一个便利,将渔阳郡的漂榆邑要了过来。子义,这一仗,你就当个先锋官,带一支船队先行。抵达漂榆邑之后,在那里建几个港口出来。”

“啊?”太史慈当即傻眼。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先锋官的职责不错,但大老远的跑过去,就是建个港口,这哪是大军的先锋官啊?压根就是辎重部队的先头部队吧?

自己兴冲冲从三韩跑回来,就是为了领这么个差事?

“这差事就你最合适,元福麾下的船队不适合航海,何况我军主力北上之后,更要加强对黄河水道的控制,他分不开身。你有经验,水战也精通,暂且把水军统领的职责担起来,等大军就位之后,我再安排其他任务给你。”

他二人一问一答,说得极快,其他人没有插嘴的余地,也无心插言,纷纷去看议政厅内挂着的那副幽州的舆图,一看之下,顿时恍然,主公绝对是有预谋的。

漂榆邑,是渔阳与河间交界处的一个临海港口,也被称为漂榆津。此地正处清、漳二水的入海口,乃是诸水汇聚之所。

从这里,可以通过水路与幽州大部分地区相连通,如果在这里建个港口,做为北征大军的屯粮之所,还真的是挺方便的。

安抚了太史慈,王羽自顾自的解释起了他构想出的北征策略:“北征事关重大,可分成几步走,首先,我军以大义之名,罢了刘虞幽州牧的官职,让他回朝中述职,如此一来,就师出有名了,他不肯奉诏,吾自当代天伐之!”

“圣旨?这还不简单,让人给董卓送个信,告诉他,要是不乖乖的,就等着河东的商道断绝,喝西北风吧。如果他足够乖,本将还可以免费送些机密情报给他。本将从前在洛阳和董卓有些交情,他应该会卖我这个面子。”

文臣们听得一头汗,这么威逼利诱的,董卓不答应才怪呢。不过这也也好,刘虞最让人顾忌的就是宗室身份,圣旨没办法剥夺他的威望,但打成糊涂官司还是没问题的。

“与此同时,子义率队勘测海路,在漂榆津建设港口,这方面,田将军会予以配合,不须担心安全问题。但也不排除刘虞探知情报后,先下手为强,所以子义,你身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

“怕的就是他不来。”一听这话,太史慈乐了。

“很好,就是要有这样的气势。”王羽微一颔首,又转向了徐晃:“公明,你率部为第二梯队,等关中圣旨一发出来,便即刻率军北上,与关校尉合兵一处,经渤海、河间,往泉州与子义汇合,与易京城一道,对蓟县的刘虞形成夹击之势。”

“若是刘虞乖乖就范,此战便到此为止,待本将与公孙将军会谈之后,公明便可回军。但以我想来,刘虞不会这么容易放弃,所以,待泰山军就位之后,本将将亲率风火骑兵往易京与公孙军会师,最后羽林军做为后卫部队,沿清河北上,进抵拒马河……”

说着,王羽站起身,在舆图上指点出了几个战略方向,然后手猛地向下一挥,断喝道:“待粮草足备,无论鲜卑、乌桓来犯与否,我军都会向蓟县发动全面进击,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平定幽州!”

第六七二章天下震动

计议既定,青州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

徐晃的部队最先行动,与吕布结盟之后,泰山军正当面已经没了敌人,即便不进行北征,也得考虑移防问题。

经过屡次扩充之后,泰山军已有战兵两万两千之众,正是四方诸侯关注的焦点,才一动作,情报就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洛阳。

“在仓亭津陆续渡河?目标呢?终于要北上了么?这下可以松一口气了。”曹操的将军府中,幕僚们奔走相告,弹冠相庆,连荀彧这样的稳重人,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情。

这一年间,王羽固然多次历险,浴血奋战,曹军上下又何尝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青州的防御,西征,这两桩大事都关系着曹操军的命运,也都险到了极致。

对青州的防御,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许攸的阴谋,刘备的野心,吕布的骄傲,袁术的贪婪,陈登父子的智谋,乃至刘虞在蛮族心目中的名望都成了曹操军的救命稻草。

只有身在局中,才知道曹操这一年有多苦。

先是被王羽打得抱头鼠窜,然后被徐庶在河东戏耍的西凉军,并不像传说中那般孱弱,李傕、郭汜用兵锐气十足,樊稠、胡轸所部彪悍凶猛,就连废物似的牛辅,在得了李儒的帮助之后,也变得生猛无比。

武关之战,夏侯渊本来是要诈败的,想着西凉与南阳离得那么远。只要打了败仗的消息传出去,再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就可以迷惑住马腾、韩遂了。

哪曾想李儒用兵机敏,发现破绽之后便穷追猛打,毫不放松。

夏侯渊在曹军内部,也有飞将军之称,就是因为他用兵迅疾,来去如风。让他诈败诱敌,也是处于尽量保全实力的考虑。结果夏侯渊使尽了浑身解数,却怎么都摆脱不掉李儒的追击。于是诈败变成了真败,夏侯渊差点连老命都送在了李儒手中。

噩耗传到洛阳时,曹操和他的幕僚们都惊呆了。

曹操的家底本来就不如王羽厚,结果夏侯渊这一仗又赔了上万兵马出去,实力变得更加不成比例了。要是王羽收到消息后趁机攻来,他真是不知道要拿什么抵挡了。

马腾离得太远,虽然有专人传递消息。但等到对方得到消息,并采取行动,怎么也得等到冬天。再等董卓闻讯,与马腾交战,露出破绽,形成战机。至少也要等到明年春天……

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南阳被围,陕县在对峙,若是青州军西进,曹操可能连四分之一的兵力都拿不出来。而同时。王羽已经到了濮阳,吕布似乎有意抛开骄傲。和青州联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