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冠绝新汉朝-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蔷夫又朝一个方向指了指,说着:“那个马贼的头领,就在那边,将军您要是有什么想问的,不如过去问问他吧。”
  马贼首领?牛门,都被留下来了?这人身上的赏钱可不少,而且对于名士来说,抓住一个贼寇,金银珠宝都在其次,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名声上的收获。
  收获了名声,好处之多,不胜枚举。
  但陈止将贼首都给留在这里,等于把这个名声都放弃了,要白白便宜后来者。
  “不对,也不是后来者,按照陈止的说法,这擒拿马贼的功劳,分明是要送给这个村镇的布衣,而且为了防止意外,还预料到了我等的到来,刻意交代给了乡官,这就是让我们来帮这里的村民作见证、撑腰。”
  而孙敏却想的更多,他从那乡官的话里面,听出了更多的味道。
  “武将、名士,提议在留言中点出这两个,莫非是想要相互牵制,不让一方彻底吞掉功劳?”
  在他思索之际,杨烁则走到了靠近里面的位置,到了牛门的跟前才停下。
  这位马贼头领,现在被困在一根柱子上,身上绑满了绳子,还有许多布条,生怕被他挣脱,两边还有几名胥吏在看守,这村中之人也知道,真正关键的乃是此人。
  杨烁走过去,看了这牛门一眼,见这位猛汉,此时却宛如霜打的茄子一样,散发出颓丧之气,见了自己过来,也没有多大的反应,只是抬起头看过来眼,跟着就再次低下头,嘴里念叨着什么。
  走进之后,杨烁隐隐听到了这牛门口中说着的,是什么奇门遁法、阴阳阵势之类的,不由心中一凛,随后淡淡问道:“你就是贼首牛门么,如今落网,可还有什么话说?”
  牛门再次抬眼看了他一眼,止住了嘀咕,冷笑起来:“你是驻军将领吧,不用在我面前逞威风,你又不是陈止,不过就是过来捡漏的,有什么值得威风的?”
  “呵?”杨烁眼中立刻就蹦出了冷色,却生生按捺,他如何看不出来,眼前的这个贼首是在有意识的要激怒自己,至于原因,倒不怎么重要了。
  所以,杨烁只是摇了摇头,给了牛门一个冷冽目光,就转过身来,找到乡官,想要了解更多的情报,尤其是陈止的去向。
  蔷夫则道:“这具体的情形,我等也不知晓,您不如问问楚老爷,他对情况较为清楚。”
  “楚老爷?”
  “叫我楚金就好了!”
  当那位楚老爷被带到几人跟前的时候,仍然是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看着面前的几人,更是手脚哆嗦,有所惧怕。
  杨烁皱眉说道:“镇定一点,我等又不是将你吃掉,你将当时的情况给我说一说,尤其是有关陈先生的。”
  楚金一听到这个,立刻露出了感激之色,连连说道:“陈君子实乃真正的大善人,不以我得过错为意,宽恕了我,只是要求我善待村民,经过此事,我也是有所感悟,今后一定会痛改前非的!”
  他的话颇为凌乱,让杨烁等人听得摸不着头脑,但看出此人心神激荡。
  孙敏上前来,笑道:“你不要急,先平复一下,等会再把事情说清楚,杨将军,诸位将士一路赶来,车马劳顿,不妨先休息一下,等会再问。”
  杨烁看了那楚金一眼,点了点头。
  ………………
  与此同时,在村镇往北的官道上,马车缓缓前行,刘纲坐在陈止身边,问了一个问题:“陈兄,我是真不明白,大好的功劳,为何要让出去?”
  陶涯却笑道:“这种事,争就是不争,让就是不让,本没有什么区别,真正让我在意的,反而是那个楚金,他昨夜落入贼手,听说村中没有一个人愿意相助,守一离开的时候,还给了他一番告诫,不知此人能否痛改前非?”说着,视线落到了陈止身上。
  陈止本在看书,闻言抬头,摇头道:“世家之势易改,而人之禀性难移。”


第218章 善恶在行?在心?
  “……当时贼人胁迫,我不敢不从,只好违心带路,本来还想着带着贼人绕行,找机会通知陈君子他们,可惜那贼人太过狡猾和凶残,丝毫也不给我机会,无奈之下……”
  贫瘠小镇中,那位楚金老爷在定下心神之后,立刻叙述了当时的情况,但主要还是说着自己在被胁迫之下,做的带路之举。
  杨烁已经听得不耐烦了,他摆了摆手说道:“行了行了,别给自己开脱了,我等无意追究原因,你只管说陈先生跟你吩咐了什么?”
  楚金听出了话中的不快,不敢多言就赶紧说:“这陈君子有神鬼莫测之能,布下一个阵法,将贼人困住,有以家丁持着长枪盾牌,任凭贼军冲击而怡然不动!最终贼人力衰,被尽数擒拿!”
  孙敏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就问道:“布阵困贼,家丁阻挡?你详细说说。”
  楚金有心诉说,但他对局面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很多细节更是无法理解,所以从他口中叙述出来的,就更显得离奇了。
  “这是什么?演义话本么?”曹庆和荀折面面相觑,就连杨烁都是眉头紧锁,他对陈止那般推崇,但是建立在那篇兵策、以及朱守的欣赏上的,但按照这个楚金的说法,那简直就是从历史中走出的人物。
  “有意思,”孙敏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起来,“过去经常听闻武侯、陈侯的经历,其中就不乏这般描述,莫非真有传人在世?”
  尽管个人有个人的想法,但看着楚金一脸迷惑的表情,都知道从这位老爷的口中,是得不到答案的。
  杨烁跟着就问道:“那接下来呢?陈先生既然抓住了贼人,为何还要将这些马贼留在这里,提前离开?”
  楚金就道:“这是陈君子心好,想将这功劳留给村镇,他说自己若是留下来,这事就会变得复杂,不如离开。”
  “不如离开么?陈止觉得留下来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应该也料到了后面会有来人,”孙敏倒是第一个想通缘由的,“而且他北上,虽说有接受左家的文会邀请,但更多的还是游学,既然是游学,自然不愿意过多的搀和到地方事物中,这很正常。”
  杨烁也有类似的猜测,也看出楚金知道的不多,就放过了这位地主老爷。
  曹庆这时有些好奇的问道:“将军,按照这个人的说法,陈止先生他们的车队,应该刚刚离开这里,时间还没过多久,现在就追上去的话,可能还能碰上。”
  杨烁听了,心中意动,但旋即又摇了摇头,说道:“这群马贼既然在这里,那咱们就得先把这个事处理完了,否则放着他们不管,继续北上,被人知道了,难免会说闲话。”
  要说追上陈止去套交情,杨烁是一百个愿意的,可这也是分时候的,至少眼下他不能放任马贼在此,防止再节外生枝。
  他们和陈止不同,陈止是碰上的、算受害者,顺手将马贼平了,捆在这里,就算事后有什么波折,也找不到他的头上。
  但杨烁这一支人马,由魏欧等人牵头,汇聚了各方人手,打的旗号就是抓捕马贼,如果遇贼而不理,那就等于落实口实,这年头当官的,谁还能没个对头,自是得避免被人抓住把柄。
  不光杨烁,魏欧等人一样不能擅离,因为这次赶来的还有好些个世家家丁,人家是看在你的面上,才将人派过来的,结果你到了地方,见无仗可打,二话不说,拍拍屁股就走了,那些世家怎么看?这也是得罪人的。
  因此在明了局面后,杨烁所率领的这一队兵马就顺势停下来,开始整理马贼俘虏。
  这样的结果,让世家家丁们松了口气,他们虽然经历过操练,但上阵打仗依旧心中忐忑,能避免兵戎相见,总归是好的。
  这时候,乡官又带来了一个消息,说是那两个俘虏醒了,听说魏欧等人过来,要见他们。
  “我这两个友人,阵势受苦了!”
  魏欧一听这话,才猛然想起来,自己最初的借口里面,就有着救回自己友人的部分,只是随着队伍拉起来,里面各方势力勾心斗角,渐渐将这件事给抛之脑后,不过现在听人提起,还是赶紧做出了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然后第一时间就去问候了。
  按照乡官的说法,这两人被折磨的不轻,身上伤口众多,但好在没有致命伤,在陈止击败了马贼队伍的时候,这两个人终于放下心来。
  这心的心弦一松,原本强撑着的精神随之散开,人自然是昏过去了。
  事后,陈止稍微处理了两人的伤口,紧接着就安排了房间让他们休息,二人伤口处理之后,就有了伤寒的症状,被陈止给出了个药方,然后就在昏昏沉沉中迷糊,知道这会才略有好转。
  “两位,你们受苦了,我们来晚了啊!”
  一见这两个友人,魏欧的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了下来,似乎是被两个友人的惨状所惊,悲戚难忍。
  那两人见状,也很感动,然后说道:“魏兄,你可见到了陈先生,我二人这次能够得救,全靠他的援手,事后又给了调养身子的法子,实在是大恩啊,算上在卧冰楼中的那次,这已经是第二次了,岂能不有所表示?”
  魏欧眼泪还在打转,表情则突然僵住,随后勉强挤出了一个笑容,点头道:“我知道你们二人的想法,只是陈先生高风亮节,不愿意居功,已经离开了。”
  “啊?”二人露出意外表情,随后转为遗憾,一人摇头道:“唉,陈先生的胸怀,果然不是我等能比得上的,但此恩此德,绝不能忘。”
  “两人真是心怀恩义之人啊!”
  杨烁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处理了大概的情况后,就甩手给了亲兵副官,自己则过来探望这两人,正好听得此言,就大步走来,止住了想要微微起身的二人,笑道:“两位知恩念报,这是和魏欧先生一样的品质,今后传出去,必然也是一段佳话。”有意无意间,他都在强调魏欧先前所言的救命之恩。
  对此,魏欧无可奈何,尽管表情尴尬,眼角止不住的跳,却不得不摆出一副同意的笑脸。
  杨烁又道:“魏先生,我过来除了探望两位,还打算跟你提一提,这个奏功书的事,虽说陈先生要将功劳都赠予此地村民,可谓宅心仁厚,但这件事我们却不能这么写,必须得提及陈兄,然后为了不留下被人攻讦的借口,须得由魏先生你来执笔。”
  “我来写?”魏欧脸上还有着眼泪,表情却越发僵硬了,“为何要让我来写?”
  杨烁一本正经的道:“这自是有缘故的,陈先生让功,别人难免不信,万一借机生事,那又是一场麻烦,但魏先生执笔,情况就不同了,一来此次剿贼,是阁下倡导,由你来说明,旁人无法置喙,这二来嘛,你可以言及陈先生对你的救命之恩,这等恩情一旦传扬出去,旁人自然不敢多想了,因为你是不会对陈先生不利的。”
  听着这些,魏欧眼睛里,似乎又湿润了许多,但注意到杨烁咄咄逼人的目光,感受着两边有人的殷切希望,他最终迎着头皮答应下来,可心中的苦涩,真是难以尽表。
  魏欧如何还看不出来,一旦这封请功书被传上去,自己今后就只能以受恩之人来面对陈止了,无论心中是如何想的,但必须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否则的话,就会被世人指责是忘恩负义,败坏名声。
  ………………
  “既然陈兄觉得楚金本性难改,为何还要留下那样的话,给他告诫呢?”
  另一边,陈止的车队上,陆映问出了一个问题。
  陈止则笑道:“一个人的本性如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是怎么做的,即便一个人内心狡诈,但如果一生都在为善,不以恶小而为之,难道因为对此人的揣测,就去否定他的人生么?”
  赵兴一拍手,说道:“不错,因为无端推测,就否定了一个人,看似睿智,但普通世人闻之,就会以为此乃潮流,为上所倡导,认为为善就是伪善,久而久之,自是移风易俗。”
  陶涯则若有所思,跟着笑道:“原来如此,守一你说外则好擒,潜在之意,就是心贼难降,但你的做法不是帮助那楚金降服心贼,而是放出消息,让他的作为被世人知晓,难怪你要让功,如此一来,此事必然传扬,世人都要知晓他楚金所为,当然不敢再像过去那样苛刻、吝啬,哪怕他日后想旧态复萌,也不得不考虑他人之言了,因为此镇今后就不会闭塞,而是传扬周围了。”
  刘纲也想通过来,忍不住笑道:“原来如此,这可比我在武原县,给那一家人求了三字帖,更为有效、治本!说不定,日后这村镇还会因此得名!陈兄,你这才是善举啊!”
  陈止摇摇头道:“这些和我无关,乃是社会风气所致,重名之世自有其法。”
  话音落下,车外传来了陈举的声音——
  “少爷,几位君子,左家安排的人过来了,就在前面等着。”


第219章 东海王
  “这兰陵县在东海郡颇为有名,除去郡府所在的剡县,能与兰陵相比的县城,整个东海郡也就一两座。”
  兰陵县城的南门外,一名器宇轩昂的青年正立于车前,指着那县城做着介绍。
  此人名为左清,是临淄左家之人,论辈分乃是左渊的弟弟,不过是庶出,他就是这次被派过来,迎接陈止的人。
  先前陈止一行从贫瘠小镇离开,沿着官道北上,随后在途中村镇见到了等在那的左清。
  按左清的说法,他们是因为接到消息太慢,耽误了时日,但看那风尘仆仆的样子,确实是一路急赶,为防止和陈止走岔了,就在必经之路的镇上等候,还要时时刻刻派出人去,防止错过,好在最终等到了陈止。
  跟着,左清这一行七人,就加入了车队,除了左清之外,还有六人,包括了四名护卫,和两名左家子弟,论辈分比之左清要低上一辈。
  左清作为青州之人,对沿途之地颇为了解,他这一加入进来,沿途的风土人情说的是头头是道,一直说到了兰陵县城。
  听着他对县城的描述,刘纲却问道:“宣武之时,不是将东海郡一分为二了么?东边为王族封地,而这西边包括兰陵县在内,不是独立出来了么?”
  左清一听,就笑道:“刘公子问得好,宣武皇帝英明神武,一统天下,他将东海一分为二,自是有着用意的,不过东海王贤名远播,如今在朝中主政,世人敬仰,就是这西东海的百姓也早就心向往之,所以这里的人,也是以东海之人自居的。”
  此言说的颇为隐晦了,但背后的潜台词,却表露无遗——
  由于东海王如今权势滔天,当年宣武皇帝的布置,已经是形同虚设了。
  说到这里,就能看出新汉朝皇族诸侯王的特点来了,他们被册封为王后,不光在地方上享有一定程度的权柄,同时还能参与朝政、兼任朝臣。
  若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但凡是总要考虑当时的局面。
  这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根源要追溯到新汉班子草创之时,陈止也曾参与其中,所以他很清楚,当初刘备集团南下的时候,为站稳脚跟,过多的向世家让步,导致世家权重,后来为了平衡,不得不重用宗族之人,给他们实权,加以制衡。
  这样的情况,在宣武一统之后同样存在,加上北方新定,需要信的过的人镇守,册封了多个同姓王,这些王爷同时在朝中担任职位,正是为了给皇族撑腰。
  这个举动,在后世看来,肯定是弊端众多,但在当时却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且宣武帝本身镇得住场子,他总不能为了避免今后的隐患,就无视近在眼前的危机,那样的话,可能就没有今后了。
  “我等已在城中备好了客栈,就等着陈先生你们过来。”左清这边说完,和城门守兵交涉的仆人也回来了,同行的还有城守头领,后者一脸讨好的笑容,跟在边上。
  简单的交谈过后,车队驶入城中,等他们进了客栈,兰陵县令的请帖也发了过来,邀请他们参加晚宴,但在这封请帖上,主要标注的人是赵兴,而是不是陈止。
  越往北走,消息流通的越慢,陈止的影响力逐步衰减,最能明显的表现出一个人家族、背景和根基程度。
  陈止不会将这些放在心上,一到客栈,就休息了起来。
  左清挑选的这家客栈,乃是兰陵县中顶尖,布置尚可,众人经过几天的车马劳顿,此时安歇下来,格外让人有舒畅感,陈止也不例外。
  所以他就连春秋枕都不用,直接小睡了一会。
  到傍晚时分,陈止才重新起身,整理了一番后,到了下面的大堂,和几名好友聚首。
  赵兴笑道:“我刚才在城中转了一圈,这兰陵县还真繁华,比之武原要胜上几分。”
  左清就附和起来:“赵君好眼力,兰陵之地,自从宣武之后,就是沟通东西东海的要地之一,所以多商贾,自是繁华。”
  陆映则道:“我看到几个布告栏中,有不少都是东海王府发布的消息,东海王在此地的影响力,还真是不小。”
  “东海王是有名贤王,他的话当然有很多人听从,”左清倒不觉得奇怪,显然是见得多了,早有耳闻,“不光是东西东海,再往北的琅琊郡,也对东海王很是推崇,那位琅琊王年纪还小,很多政务都是请示过东海王,才会施行。”
  “东海王竟有如此威势?”
  连陆映听闻此话都有些意外了,他长居江东,对朝廷的事情也有了解,也听过东海王的大名,甚至知道武乡侯北上,就有东海王在背后主导,但主导是一回事,那毕竟是朝政,东海王的位置摆在那,但眼前是地方上的郡,还算不上东海王的封地,却是这般光景,不得不让人感慨。
  要知道,当年宣武册封,曾明文限制诸侯王的权力,如今一听,对东海王竟是完全不起作用了。
  按新汉的规矩,亲王也好、君王也罢,乃至王族郡公,封地最多只有一个郡,而且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诸侯王只能署理郡府之地的人事任命和政务,郡中其他县城的人员留任,还是由朝廷统领,最多给予王府部分税收,至于军权,更有着严格的限制。
  赵兴则道:“东海王乃是当今圣上的皇叔,先皇驾崩之时,特地嘱托了他来理政,辅佐今上,有这样的权柄也不足为奇。”
  新汉的帝系,源自昭烈帝刘备,刘备庙号烈祖,昭烈是他的谥号,刘备之后就是仁宗刘禅,谥号孝怀皇帝,刘禅传位给第七子刘谌,庙号睿宗,谥号孝德皇帝。
  刘谌有子三人,穿位于长子刘敏,这刘敏庙号成宗,谥号宣武,一统天下,在位十九年,留下诸多丰功伟绩,对整个新汉影响深远。
  刘敏有子五人,皇位传给了第四子刘衷,也就是今上之父,但这位先皇并无庙号,谥号孝僖。
  孝僖皇帝刘衷的兄长、宣武第三子刘裘,被封为东海王,镇守此地,如今在朝堂之上担任要职,长年不在封地,但对封地、连同周围郡县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确实惊人。
  这个事,不由让陈止也有些在意起来。
  “东海王的权柄,未免有些超标了,不知朝中可有制衡之力?”
  想到这,他又摇了摇头,清楚的意识到,如今的朝廷架构,其实较为粗犷,弹性有限,真有两个势均力敌的人物政争,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说了几句和东海王相关的话题,左清见气氛酝酿的差不多了,就适时说了正事:“诸位,在下此来,除了是要迎接几位,方便跟我们左家在沿途的关系打好招呼,防止发生意外,另外就是要通报各位,我左家的文会,要改在琅琊郡的临沂县举行。”
  刘纲很是意外,忍不住问道:“改地方了,为何要搬到琅琊国?”
  琅琊国就是琅琊郡,乃是琅琊王的封地,这位王爷是今上的幺弟,但并非皇后所出,其母为琅琊王氏之人,而琅琊郡自然就是琅琊王氏的大本营,在北方的影响力很大,左家文会要改地举行,还选在这样一个地方,背后自然有所考虑。
  那左家所在临淄,在琅琊郡的北方,跟琅琊之地还隔着一个郡,这样的地理位置,左家在琅琊国不可能有多少根基,但既然改地举行,里面必然也有联系。
  陈止还记得,左渊、左荆找到自己的时候,可是说过,说是家中后辈得罪了朱守的侄子和王家之人,怎么转脸又跑到王家的地盘上开文会了?
  左清并不瞒着,实话实说道:“一方面,是为避开几个大族的打压,另一方面,也是被王家所迫,琅琊王家有心举办一场盛会,挟势入那杏坛,因为前段时间的矛盾,我左家向王家低头,就被提出了这个条件,说是将文会迁到临沂县举办,听说还有其他几家,也都将各自的文会迁过去了。”
  “哦?”陶涯有些意外,“没想到王家这么好说话。”
  “本来是不好说话的,”左清苦笑一声,“实不相瞒,得罪人的那人,乃是在下族弟,他得罪的,有一位是扬州刺史王敦的侄子,其人不依不饶,逼得我等几乎没有办法,幸好后来王茂弘派人过来,居中调节,给出这个法子,才让事情平息,否则的话,唉……”说着说着,他叹了一口气。
  “王茂弘?那是王导了。”赵兴听了此名,露出笑容,“此人乃是温润君子,与他谈话,如沐春风。”
  王导?
  陈止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