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启禀皇上,袁大人他们已经完全控制了金州和复州,并不断向辽东以西推进,最多三天的时间,就能拿下旋城和岫岩,进而就能收复辽东以东的全部失地。”
“而且,由于袁大人前期的行动非常的顺利,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足,辽东水师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向金州和复州投送兵力,通过各个临海码头,支援袁大人后续的行动。”
“还有就是,水师的战船已经开始深入辽东湾,慢慢逼近盖州的连云岛,准备从那里登陆盖州,与袁大人他们,一起收复盖州等地。”
。。。。。。
每天例行了解袁可立等人的动向,前方的作战情况,这几乎成了崇祯的一种日常习惯,堪称是雷打不动,都是在同一个时间点,除非有什么突发事件,非常紧急之事。
知微见著,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冷晓磊心里也清楚,别看皇上一副风轻云淡、镇定的模样,似乎并不担心这次的用兵,实则却是,皇上担心不已,格外关心辽东的情况,深怕有什么意外发生。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辽东之患,历经四朝三代,尤其是从天启开始,问题越来越严重,几乎成了大明的一块心头顽疾,威胁越来越大,时刻威胁着大明的东北边境。
尤其是随着努尔哈赤的强势崛起,趁着皇权交接之时,朝廷的局面不稳,大明陷入内乱之中,威胁到皇权,朝局出现了短暂的动荡,正处于光宗登基时的风波,也就是当今皇上的父亲,使得建奴一举攻克了辽东的许多地方。
外敌入侵,丧失疆域。
这绝对是大明的莫大耻辱,所不能容忍的事情,自大明建国以来从未有过之事,所以,现在就要收复失地,就要一雪前耻,能够维护大明祖训。
在这一刻,皇上又怎么可能不紧张?又怎么可能不时时刻刻放在心上?
不为别的,单单是这一项,收复辽东失地,驱逐鞑虏,将建奴赶回老家,皇上就能名留青史,为后世人所敬仰!就能使得皇上的根基更加稳固,无人可撼动!
毕竟,尽管皇上的皇位来得名正言顺,合乎于法理,无可争议,但也需要政绩奠定个人的声望,征服朝野群臣,让天下百姓信服。
唯有如此,皇位才真正的是稳固!
文治武功,历来是每一个有志明君追求的完美境界,也是检验他们的唯一标准,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所谓的文治,自然是对内,指的是帝王的施政,能否使得天下得到大治,国泰民安,百姓能否富足;而武功,对于皇帝而言,当然是指的对外征战,不仅是开疆拓土,还有维护河山的完整性,收复旧河山。
当然,所谓的开疆拓土,维护山河的完整性,并不一定是君王亲自领兵出征。
不言自明,更是无可非议,一旦收复了辽东失地,皇上将会大放异彩,个人声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历代皇帝的武功方面,留下重重的一笔,也无怪乎皇上会如此看重!
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冷晓磊话语一顿,转而问道:“皇上,袁大人向你请示,滞留在辽东的那些女真人该如何处理?”
然而,问完之后,不等崇祯作出回应,进而又补充道:“皇上,随着朝廷收复一个又一个辽东失地,那些长期被建奴欺压的汉人百姓,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开始涌现一个呼声,声势越来越浩大,不管是军中的士兵,还是那些长期被盘剥的百姓,都希望斩除所有的女真人。”
“他们都希望,皇上您能够仿效十六国时期的冉闵,武悼天王,下一个类似于‘灭胡令’的诏令,清除所有建奴,以扬眉吐气,宣泄辽东百姓的恨意。”
这一刻,崇祯默然了,脑海里浮现关于冉闵的记忆,历史记载,一纸灭胡令,虽然畅快无比,为世人称赞,一时间,使得汉人扬眉吐气,宣泄胸中滔天怒意,但也埋下了祸根,使得冉魏政权非常短命,持续了不到两年,汉人政权再次跌落谷底。
当然,这并不是说,“灭胡令”是错的,不该有,而是时机选的不对,过于着急。
毕竟,当时的冉闵还未完全站稳脚跟,到处都充满不稳定的因素,最为关键的是,整个北方大地,汉人的数量要远少于胡人,如此情形之下,还明目张胆地大肆宣传“灭胡令”,实乃不智。
杀胡是必须的,但要讲究策略,方式方法,初期的时候,可以暗中针对胡人,不断削弱胡人的力量,以胡杀胡,同时提高汉人的地位,以便尽快恢复汉人的数量。
当汉人与胡人的数量等齐之时,才可以明目张胆的灭胡,一纸“灭胡令”发行于天下,一举灭掉所有的胡人。
如此一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纸“灭胡令”,初期的时候,确实做到了扬眉吐气,斩杀数十万的胡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渐渐流逝,胡人意识到,若是反抗的话,就还有一丝生存的可能,所以,冉魏政权迅速衰亡了。
呼。。。。
崇祯长呼一口气,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之时,心中已然有了主意,在冷晓磊期待的目光之中,神色凝重无比,缓缓说道:“告诉袁可立,现在还不是彻底清除女真族的时候。。。。。。”
“可是,皇上,辽东百姓的呼声非常之高,都快压制不住了,民意不可忽略啊~”
冷晓磊隐隐有一些着急,忍不住地打断了崇祯的讲话,进而又补充道:“而且,如今之时,只要是朝廷收复的失地,那些愤怒的百姓,或明或暗,都在斩杀那些女真人。尤其是军中士兵的有心纵容,坐视不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拦都拦不住。这样的话,还不如放开政策呢~”
崇祯的神色愈发的凝重了,等到冷晓磊说完之后,也没有责怪对方的唐突之举,长叹一声,语重心长地说道:“这样吧,告诉袁可立,可以斩杀一部分女真人,但要有目的的选择目标,不可乱杀一气,比如那些罪大恶极的女真人,那些臭名昭著的女真人,那些以前欺压汉人百姓的女真人,都可以斩杀。”
闻听此言,冷晓磊就是面色一喜,不等做出回应,崇祯又冷冷地开口了。
6
第三百四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七)
“对了,告诉袁可立,斩草要除根,那些要斩杀的女真人,除了女子之外,一个不留,不分老弱。”
“那。。。皇上,要那些女子何用?”
几乎是一种本能地反应,冷晓磊脱口而出,问出这句话之时,心里更是一惊,面带不解之色,直直地看着崇祯,样子有一些错愕。
“这还用问?”
崇祯反问了一句,满脸的不以为然之色,不等冷晓磊做出回应,更是风轻云淡地自问自答道:“当然是为那些光棍将士找老婆,让他们以后可以安心地在辽东生活,繁衍后代。”
刹那间,冷晓磊就明白了崇祯的用意了,此次对辽东用兵,收复失地,将会有不少的士兵留在辽东,那么多的大老爷们,要想让他们安心地待在辽东,这等苦寒之地,不仅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主要还是媳妇儿。
毕竟,不同于其他种族,汉人,尤其是对于一个男人,只要有一个家,有一个老婆,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就可以任何地方居住下来,不管环境有多么的恶劣,很容易就能满足。
这个时候,冷晓磊心中一动,想到了更多,随着从关内迁移更多的百姓,光棍将会更多,尤其是来自于陕西的灾民,这种情况将会更加的严重。
在崇祯身边的时间愈久,了解的消息越多,冷晓磊知道,西北的连年天灾,收成越来越少,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况,而妇女和儿童这样的弱势群体,更是首当其中,沦为别人攻击的对象。
而且,在河南一些地方,也不乏人吃人的情况。
否则的话,皇上也不会那么迫切地迁移百姓,转移天灾所带来的影响,让那些未受灾的地方分担一些灾情,所带来的压力。
容不得冷晓磊继续深想,回味崇祯的深谋远虑,后者再次开口了,平静的声音之中,掺杂着几分忧虑之意。
“对了,小磊,朝鲜那边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朝鲜王李倧,有没有答应朕的条件?”
“皇上——这是姜曰广大人和王梦尹大人从朝鲜送来的密折。”
听到崇祯的询问,突然地转移话题,冷晓磊稍稍错愕了一下,本能地回应之时,更是从怀里取出一份奏折,脸上流露出恍然之色,一副刚刚想起的样子。
这个时候,在崇祯浏览密折的过程中,冷晓磊再次开口了。
“皇上,据袁可立袁大人所讲,自仁祖反正之后,尤其是朝廷予以正式的册封,朝鲜王李倧就打起了另一个心思,想要为其生身父母正名,进行追封,奈何国内反对的声音极为强烈,一直没有做成。”
“而且,在对待建奴的事情上,朝鲜虽然对朝廷的政策阳奉阴违,处于消极和抵触的状态;自建制东江镇之后,对于毛文龙开府于皮岛,在朝鲜境内,朝鲜朝野虽然颇有微词,很不乐意。”
“但是,一直以来,即便如此,朝鲜王李倧也没有停止过对东江镇的支持,目前为止,仅仅是对毛文龙部的支持,单单是米谷一项,累计就达到了二十六八千七百余石。”
。。。。。
崇祯早就看完了姜曰广和王梦尹的联合密折,听着冷晓磊的汇报,忍不住地再次看了一眼密折,心中已然有了主意。
很显然,袁可立的建议与姜王二人不谋而合,同样是这样的观点,以这两个条件为基础,威逼利诱朝鲜王答应自己的条件,出兵建州,哪怕只是在建州的边境溜达一下?
能够追封自己的生身父母,父亲定远大院君为元宗大王,母亲启运宫具氏为仁献皇后。
奈何,作为一个藩属国,要想进行这样的追封,不仅要获得国内的文臣武将的同意,更要获得宗主国大明的认可,进行相应的册封,否则的话,那就是非法的,名不正言不顺。
对于一个藩属国而言,尤其是像朝鲜这样国土面积不大的国家,每月不间断助饷东江镇,绝对是一大负担,若是能够予以相应地削减,朝鲜王绝对是高兴不已。
以这两个条件为筹码,进行谈判,崇祯知道,成功的可能性,至少在七成以上。
然而,崇祯虽然开口了,却未对这两个条件进行回应,而是转移了话题,颇有天马行空的味道。
“小磊,据朕所了解到的消息,这个朝鲜王李倧很不简单,颇具才能。如今的朝鲜的朝堂之上,和以前的大明很相似,也是党争不断,处于一党独大的局面。”
“由于仁祖反正的原因,拥护李倧登基成功,通过政变,西人党成为朝鲜的当权朋党。”
“而朝鲜王李倧吸取其叔光海君时期的教训,避免再次出现大北派垄断朝政的弊端,在倚重西人党功臣势力的同时,也登用了南人党的李元翼、李圣求、李敏求等和小北派的南以恭金荩国等人,以及未参加‘废母庭请’的大北派李庆全等人,以此制衡西人党。”
。。。。。。
看着崇祯那若有所思之色,语气里带着的那种切肤之痛的感觉,冷晓磊知道,别看皇上这么平静,虽然是在述说无关之事,却也表明了心迹,对于党争,那是深恶痛绝。
同时,冷晓磊也非常的疑惑,心中很是不解,崇祯为何对朝鲜的政治局面那么了解?
渐渐地,听着崇祯的讲述,冷晓磊的神色一敛,心中涌现一种莫名的感觉,就差那么一点,犹如隔了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只要捅破这层窗户纸,就能洞察皇上的深意,为何不厌其烦的说这些话?
然而,不等冷晓磊继续思索下去,崇祯再次转移了话题,接下来的话语,给他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整个人为之豁然开朗。
“冷晓磊,告诉姜王二人,在朝鲜汉城之时,让他们根据朝鲜朝堂上的局势变化,利用朝鲜国内的党争,尽可能地促成那件事情,至于那两个条件,朕答应了,他们可以以此去执行,暂且不必再向内阁汇报。”
“而且,朕还知道,一直以来,朝鲜还希望大明能够解禁在辽东的硫磺和硝石输出,为了促成这件事情,朝鲜王若是答应朕的条件,也是未尝不可以。”
“就算是不能解禁,也可以放宽硫磺和硝石的输出,但也只是仅限于朝鲜。”
“皇上,如此一来的话,办成那件事情,王大人和姜大人,至少有八成以上的把握。”
冷晓磊情不自禁地附和了一句,满脸的兴奋之色,激动地还想说下去,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神色为之一敛,变得凝重无比,忽然改口,可是,刚刚吐出两个字,就被崇祯给打断了。
“可是。。。。”
“当然,朕给予的这个允诺,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输出到朝鲜的硝石和硫磺,若是流落到建奴,不管是以那种形式,若是出现这种情况,朕不仅会改变主意,还会加强对硫磺和硝石的管控,大幅度缩减对朝鲜的输出。”
“皇上英明!”
冷晓磊恭维的同时,心里为之长松一口气,知道自己白操心了,皇上早就想到了这一点。f
第三百四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八)
朝鲜,汉城内。。。。
都承旨{朝鲜的一种官名}金府,金尚宪正在接待明朝的一名官员,正是使臣之一的姜曰广。
“姜大人,真是没有想到,自京师一别,,这才一年多一点,这么短的时间里,你我二人居然这么快就相见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不管是主国大明,还是我朝鲜,都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世事多变,不禁令人唏嘘啊~!”
金尚宪颇为感慨地说完这番话之时,人已经坐了下来,看着旁边的姜曰广,不等对方作出回应,再次开口了。
“姜大人,打开天窗说亮,本官也知道您此行的目的,可是。。。。”
金尚宪忽然话语一顿,故作一副为难之色,迟疑了一下,颇有推心置腹地说道:“仅仅是皇上的一句话,就要我王答应那个条件,近乎于苛刻的要求,让朝鲜派大军,独自出兵建州,对建奴宣战,恐怕我王很难答应啊。而且,就算是最终答应了,也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
“金兄。。。”
姜曰广张了张嘴,刚吐两个字,却又被金尚宪给打断了。
“姜兄,来到朝鲜,已有数日,想必你也有所了解,金某前年出使宗主国,进行朝拜之时,还在大明的京师,朝鲜发生了‘丁卯胡乱’,国力遭到重创,损失惨重,若不是我王暂避于江华岛,可就。。。唉。。。。”
姜曰广微微皱眉,一时弄不懂金尚宪了,不明白对方叨叨了这么多,究竟想说什么?
“而且,如今的朝鲜,可谓是积贫积弱,国力日衰,民生凋敝,土地兼并极其严重,《大同法》极难实施,由原来的江原道、忠清道和全罗道,变成了只能在京畿道实施。”
“即便是先前的请求,希望与宗主国组成联军,共伐建奴,所出的兵力也极其有限,能够有一万人,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
“毕竟,想必姜兄你也能理解,国内总要留下一部分兵力,维稳的同时,也要拱卫京畿的安全,保卫我王。”
这一刻,姜曰广心中一动,忽然明白了,金尚宪说了这么多,究竟想干什么,根本就是在为朝鲜争取更多的利益,少出兵,甚至于不出兵,在一旁摇旗呐喊就行。
想通了这一点,姜曰广微微一笑,并未立即作出回应,而是忽然转移了话题。
“金兄,既然你这么痛快,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据在下所知,仁祖反正之后,朝鲜王尤其重视军事,登基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更是组建了两支新军。”
说到这里,姜曰广语速稍稍放缓,语气变得颇为凄凉和同情了起来。
“当然,贵国经历过‘丁卯之乱’后,兵力折损了不少,国力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但是,朝鲜王并未放弃强军之路,尤其重视火器,每年更是从日本购买了不少鸟铳,装备于军中。而且,单单是朝鲜国内,每年就能制造一千柄鸟铳。”
“恐怕,以朝鲜军目前的实力,仅就火器的普及程度,丝毫不逊色大明的军队,战斗力一点都不比鞑子弱多少。”
“何况,早年之时,朝鲜王就有凌云壮志,扬言要亲征建奴,灭了后金,现在不过是让朝鲜对建奴宣战,出一些兵力,骚扰一下建奴的边境,劫掠一番,不知贵国又为何如此推脱呢?迟迟不肯答应我皇的要求?”
此刻,金尚宪心神震动,心里早就翻起了惊天骇浪,但还是故作一副平静之色,却在暗自猜测,想到了许多。
姜曰广居然如此了解朝鲜,尤其是军事方面,不得不让人心惊,为之忌惮。关于鸟铳军队,绝对是朝鲜的最高机密,机密中的机密,然而,对方就这么知道了,了解的不仅清楚,还很细致。
鸟铳军队的走漏,究竟是朝野官员的行为,为了讨好大明官员,而故意告诉的,还是大明在朝鲜的间谍而为?
若是前者的话,情况还好一些,事情没有那么严重,只需追查相关官员的责任,加强保密即可。
可是,若是后面的一种情况,事情就非常严重,足见大明在朝鲜构建的情报系统之强,情报人员已经渗透到朝鲜的各个角落,分布于各个衙门。
换句话讲,也就是说,对于大明这个宗主国而言,朝鲜没有什么秘密。
只是这么想想,就让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一时间,金尚宪不知道该如何接话了,而姜曰广彻底掌握了这场谈判的主动权,以势压人。
与此同时,领议政府,大厅之上,作为朝鲜的宰相,类似于大明内阁首辅的存在,金鎏正在招待着王梦尹,尽管后者只是大明的一个大理寺少卿,正四品的官职。
然而,即便是两者的官阶相差悬殊,金鎏乃是正一品,但金鎏却没有丝毫的官架子,显得很是随和,将王梦尹看成平级论交,仅此一点,足可见大明在朝鲜的影响力。
最为关键的,不管是金尚宪与姜曰广的交谈,还是此时的金鎏和王梦尹,全都是一口的汉语,尽管朝鲜早就有了自己的语言,将近一百九十年。
在朝鲜国,汉语绝对是一流的官方语言,每个士大夫和官员必须掌握的,而朝鲜的本国语言,朝鲜语却只是二流语言,大多时候都是在普通百姓之间使用。
“金大人,关于我皇的提议,不知朝鲜王考虑得怎么样了?”
问这话之时,王梦尹的神情有一些倨傲,丝毫不将金鎏这位朝鲜领议政放在眼里,不等对方做出回应,进而语带咄咄逼人之势,看似提醒地继续说道:“这已经耽搁了好几天,我皇还在等着消息,如果朝鲜还没有动作的话,,没有准确地答复,不准备对建奴出手,我大明也好早作行动。”
王梦尹的强势之态,使得金鎏很是不爽,但还是露出和善的笑容,作为朝鲜的领议政,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便是在朝鲜王面前,何曾受过这等鸟气?
然而,摄于大明的yin威,金鎏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大明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在辽东,还有辽东水师从旁相佐。
不难想象,明军只要稍稍分一支军队,将兵锋对准朝鲜,那就是覆国之危!
毕竟,大明远远不同于后金,不仅步兵强大,军队众多,占据绝对的优势,更是有水师相佐,若是覆灭朝鲜的话,朝鲜只有灭国的危险,绝不可能再像丁卯之乱那般幸运,大王可以躲到江华岛,暂避风险,凭着朝鲜境内的水系众多,可以阻拦后金的铁骑,无法长久作战。f
第三百四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九)
脑海里浮现这些念头之时,金鎏微微蹙眉,苍老的面孔凝重不已,看着笑吟吟地王梦尹,正在等待着自己的回复,心中感慨良多,真是小国无外交,只能被动地接受宗主国的号令。
“王大人,你不是来朝鲜了,你也知道,朝鲜国小民寡,就算是能够拿出那么多的军队,也不可能全部派出。否则的话,国内的防卫就会非常的薄弱,无法维持国内的社会稳定,若是再有倭寇来犯的话,几乎没有任何抵挡的能力。。。。。。”
尽管王梦尹的脸上依旧挂着笑意,依旧摆出一副上国之官的架子,但心里已然清楚,通过这些天的频繁打探,接触朝鲜的文武群臣,以及收集到了全部相关消息,就知道,要想指望朝鲜举倾国之力,讨伐建奴,几乎不可能。
而且,朝鲜王李倧虽然年轻,不过三十四岁,但像皇上一样,都是那么的务实,凡事以本国利益出发,并不是一味地支持大明这个宗主国。
“可是,金领相,你也知道,我大明也不是只是说说而已,只要朝鲜王答应我皇的条件,全力出兵建州,讨伐建奴,不仅可以减免朝鲜对东江镇的助饷,还可以下发一道圣谕,认可朝鲜王对生身父母的追封。”
金鎏的神色愈发地难看了,尽管表面上耐住了性子,不敢发作,但心中却是在暗想,两个条件,看似对朝鲜有好处,却没有丝毫的实利。
尤其是第一个条件,助饷东江镇,乃是朝鲜对宗主国大明的示好,现在却反过来了,以此为要挟,免除东江镇助饷,倒成了大明对朝鲜的恩惠。
想到这一点,金鎏的心里就是愤懑不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