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显然,不同于向云贵等地的移民,只需粮食,就能生存下去,迁移到辽东的百姓,事情将会更加的繁琐,一个弄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
“对了,孙元化,向辽东迁移百姓之时,不能让他们单一的聚居在一起,一定要与辽东人杂居,组成相应的村落。否则的话,在辽东没有任何的生活经验,若是在没有人从旁指导,他们的生活将会倍加艰难,很难生存下去。”
“是,皇上,末将明白!”
曾经在辽东待过数年,孙元化当然了解那里的情况,一些生活小窍门,乃是生存下去的技巧,否则,要只是将灾民放在那里,置之不理,没有人指导的话,恐怕一个寒冬过去,至少得有一多半人死于辽东。
不同于军队,任何事情,朝廷都是事前安排好的,又有着当地的官员负责,他们只需负责打仗,抵御外敌即可。
那些难民就不一样了,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绝对是两眼一抹黑,何况,辽东的气候条件,和中原的迥然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若是不能谨慎小心,若是不虚心求教,那可是要死人的!
显然,孙元化深知这一点,并有着亲身经历,看到过相同的场景。
不久之后,孙元化离去了,在崇祯的对面,却换成了冷晓磊。
这个时候,崇祯早已换成了另一副神采,没有了刚刚的心事重重,也不再那么的忧虑,脸上散发着若有若无的兴奋光芒,眸子里更是精芒闪烁,流出非常明显的贪婪之意。
“小磊,你准备一下,从锦衣卫里面挑选一些好手,暗中,再从民间征召一些挖坟掘墓的好手,组成一个摸金校尉队伍。”
“挖坟掘墓——摸金校尉——”
冷晓磊的神色有一些错愕,跟着念出这两个词语,联想到崇祯之前与孙元化所交谈的内容,就知道了对方这是想干什么?
显而易见,皇上这是想仿效三国时期的曹操,组建摸金校尉队伍,挖坟掘墓,大发死人财,从而弥补军费开支的亏空,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
跟在崇祯的身边,身处前线,看到各种军情邸报,冷晓磊当然比谁都知道,此次辽东之战的军费开支有多么的庞大,远超以往,单单是那不顾成本的使用火器,对敌之时,上来就是一通火箭密集轰炸,那绝对是在烧钱,用银子堆起来的战争!
若是放在以前,以朝廷的财政力量,大明根本就支撑不了这样的战争,这样的打法。
尽管心知这一点,对于辽东之战,在军费开支上面,皇上面临的压力有多么的大,但一想到挖坟掘墓,从而获取钱财,冷晓磊就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
“可是,皇上,如果让天下人知道这件事情,恐怕朝廷的声望将会大打折扣,将会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沦为世人指责。。。。。。”
冷晓磊虽然停了下来,但话里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不管是任何时候,挖人祖坟,获取冥器,以及陪葬的财物,都是极为不道德的事情,为后人诟病。
而且,一代奸雄曹操,之所以在人们的心里形象不佳,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奸诈,谋朝串位,还有就是,组建了摸金校尉,干起了丧尽天良的事情,掘人坟墓。
毕竟,在汉人眼里,死者为大,尤其是坟墓,更是占据着相当的地位。
盗取坟墓,历来就是为人所不齿的,在历朝历代的刑典之中,盗挖坟墓,就是重罪,虽不至于砍头,但也相差无多。
崇祯当然明白冷晓磊话里的意思,也知道对方担心的是什么,深怕自己的声望大受影响,被天下人嗤笑。
然而,出乎冷晓磊的意料,崇祯就好像没有听懂一般,不仅没有丝毫的担心之意,反而还神经大条的淡淡一笑,不以为然地说道:“放心吧,小磊,不会出现你担心的那种情况的。”
“可是。。。。”
冷晓磊心有不甘,是真的为崇祯着想,还想争取一番,劝说一下,然而,刚刚吐出两个字,话还未说完,就被崇祯给打断了。
“朕组建的摸金校尉,只是临时的,并不是一直都干挖掘坟墓的事情。而且,他们所挖掘的目标,并不是关内的坟墓,而是建奴的那些皇陵,比如沈阳附近的福陵,抚顺的永陵,等等。”
听到这番话,冷晓磊顿时长松了一口气,脸上的忧色缓和了许多,虽然还是在挖掘坟墓,盗取死人的陪葬财物,但目标却是非常的特殊。
若是真如皇上所讲,这样做的话,不仅不会为天下人嗤笑,还会让人拍手称快,津津乐道,有一种报复的畅快!
毕竟,最为关键的是,建奴乃是大明的敌对之国,努尔哈赤还曾经是大明之臣,挖其坟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名正言顺,完全可以看作对叛臣的一种惩处。
毕竟,不管是因为敌对的关系,还是努尔哈赤背叛的身份,朝廷都可以将其从坟墓里挖出来,告诫世人,以儆效尤。
何况,皇上又不是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
魏忠贤的朋党,原先的兵部尚书崔呈秀,罪恶滔天,妄想通过自杀逃过惩罚,想要体面的死去,然而,他却被从坟墓里挖了出来,还将其尸身斩首。
而这,就是明旨做得,当时就无人反对,更何况现在?
这个时候,相比于冷晓磊的思绪翻飞,寻找各种说得过去的理由,崇祯想得却是另一件事情,努尔哈赤东征西讨数十年,四处劫掠,势必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就算福陵和永陵的陪葬品不多,但也足够填补此次辽东之战的军费开支。
毕竟,作为后金的缔造者,努尔哈赤的陵墓福陵,也就是东陵,不仅规模巨大,他的陪葬品也不会少。
。
c
第三百五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七)
尽管心中还是耿耿于怀,并不是完全同意组建摸金校尉,但忠君的思维使然,尤其是这一年多时间的跟随,崇祯予以的重视和无以伦比地栽培,都使得冷晓磊无法拒绝,唯有执行。
更何况,崇祯的英明决断,深谋远虑,那份为国为民之心,使得冷晓磊为之折服,也就没有再迟疑什么。
“是,皇上,末将这就着手筹建摸金校尉,尽快为朝廷开辟一个财源,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
“嗯,好。”
崇祯轻轻点头,回应了一句,露出满意之色,这个时候,冷晓磊就要转身离去,似乎想到了什么,又将其给叫住了。
“对了,小磊,朝鲜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朝鲜王还没有答应朕的条件吗?”
说到最后,崇祯那原本轻松的神色,微微蹙眉,隐隐有一些不满,冷晓磊知道,对方的这番神情变化,并不是针对自己,而是觉得朝鲜王太过不识抬举。
皇上开出的那些条件,虽然近乎于苛刻,甚至于有一些无礼,但给予的好处,相比于要做的事情,就算是在建州的边境地区匆匆转悠一圈,应付一下,抢掠建奴的百姓,也算完成任务,朝鲜王还是占便宜的。
一念及此,看到崇祯的神色变得有一些不耐烦起来,冷晓磊连忙回道:“启禀皇上,姜大人和王大人在朝鲜的行动,还算顺利,之所以迟迟没有结果,朝鲜王还未答应,两位大人是想,尽可能地让朝鲜王出更多的兵力,尽可能地深入建州腹地,牵制住更多的建奴兵力,从而策应朝廷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减轻毛将军在建州的压力。”
不得不说,崇祯变脸比翻书还快,他也明白,姜曰广与王梦尹的行为,看似擅作决定,但却是用意颇深,远远不只是自己当初的那个目的。
听到这番的解释,崇祯那不满的神色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现出笑意,不无赞叹的说道:“不错,不错,姜曰广和王梦尹真是深得朕意,知道如何使得大明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刻,崇祯还有话为明言,姜曰广和王梦尹之所以那么做,让朝鲜王更加的卖力,出更多的兵力,更建奴更大的伤害,不仅仅是上面的原因,还有更深一层次的用意。
一旦朝鲜真得大举进犯建州,对建奴宣战,深入之下,朝鲜军的折损势必大幅度增加,如此一来,势必消耗朝鲜的国力,这样的话,若是大明将来想吞并这个附属国,也容易得多。
即便没有这种打算,国力遭到大幅度削弱的朝鲜,势必更加依赖大明的庇护。
“不过,也要告诉他们,如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当然好了,但也要在一个基本的条件之上,就是不能超过原本规定的日期。”
“是,皇上,末将这就让人将口谕传达给两位大人。”
看着冷晓磊离去的背影,崇祯打开了尘封的历史记忆,关于明末的历史研究,脑海里涌现许多关于朝鲜王李倧的记忆,神色很是不以为然,隐隐有着轻视之意。
这个朝鲜王李倧,看似胸怀大志,具有一定的治国之能,尤其重视本事,但却是一个军事白痴,胡乱指挥,特别是“丁卯胡乱”之后,非常的神经,大改朝鲜国内的防御体系。
不错,这个朝鲜王确实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看到了火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于实际,普及火器在军中的应用,更是重用洋人,将漂流到朝鲜的荷兰水手朴渊等三人弄到军中,让他们制造包括大炮在内的各种火器,以及训练新兵,为朝鲜效力。
然而,李倧却做出了一个十分荒谬的军事决定,那就是千不该,万不该,提出了一个新的防御理念,什么“让出大路、修筑山城、配以火器”的防御战略。
如此一来,面对强敌来犯之时,朝鲜就等同于放弃了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可以肆意在朝鲜境内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大军直接兵临汉城城下。
按照这十二字方针,朝鲜军的驻防之地,不是在山上的山城之上,就是驻守于城池之中,等于主动让出了许多军事要地,隘口和关卡。
简单而言,这样的军事部署,看似提高了一城一池的防卫力量,却削弱了朝鲜全境的防御力。
毕竟,谁都明白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那就是擒贼先擒王,不管山上的城池防御力有多么惊人,凭着地势之险,外敌难以攻克,但是,人家没有必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攻城略地,可以直接绕过,直抵京师,捉住朝鲜王,战争就结束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丙子胡乱期间,这种防御体系是有多么的荒谬,犹如将朝鲜军束缚在山上的山城之内,眼睁睁地看着清军长驱直入,一路东进,畅通无阻,很快就打到了汉城。
若不是火器发挥了作用,给予清军相当程度的创伤,恐怕“丙子胡乱”持续的时间将会更短。
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之后,崇祯平静的神色忽然波澜阵阵,现出一丝丝笑容,透着贪婪之意,嘴角更是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满含深意的弧度,更是喃喃自语了起来。
“如此也好,那就让朝鲜王这样胡乱折腾去吧,便宜了鞑子,还不如便宜我大明,到时候,我大明的军队就可以长驱直入,一举将朝鲜纳入大明的版图之中,增加一个朝鲜省,就让他李倧当第一任朝鲜省高官,省得再为一个藩属国费心思。”
云南,沐府。。。。
大厅之中,弥漫着一股离别的萧瑟氛围,一名中年妇人站在那里,身边跟着一个十岁多的孩童,对面站着两名管家穿着的家仆,交谈的声音是那么的无奈,而又充满担心之意。
“太夫人,国公大人不过是十岁多一点,还不满十一岁,就让国公大人孤身一人,赶赴京城,一路之上,虽有官军护卫,可是,太夫人,你真的放心吗?”
“阮管家,老身又何尝不明白,愿意如此?”
“可是,太夫人,那您又为何。。。。?”f
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八)
说话的中年妇人,正是当代黔国公沐天波的母亲,陈太夫人,而旁边的小孩就是沐天波,只有十岁的年纪。
此刻,陈太夫人难掩那股不舍的神情,颇为留恋的看向自己的儿子沐天波,然而,这种近乎于柔弱的神情转瞬即逝,随即变得格外坚强起来,更多的还是心有余悸。
她无论如何也无法忘记,丈夫的肆意而行,给沐府带来了极大的危机,惹得朝廷非常不满,婆婆更是为了沐府上下,为了沐氏一族,免遭鱼池之苦,狠下心来,亲手毒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沐启元。
一年之内,沐府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故,丈夫的死亡,婆婆被朝廷问罪,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结束沐府所发生的变故,而是一个开始。
接踵而来的是,朝廷对沐府的刻意打压,儿子沐天波虽然继承了黔国公的爵位,当上了云南总兵官,可奈何,年纪尚幼,这些都成为了虚名。
总兵事务,由云南巡抚代摄;府内事务,由自己和管家阮氏兄弟主持,为了惩戒前两任黔国公的无作为,不敢镇压吐司的叛乱,还有为祸百姓之罪,沐府的田产一下子就被没收了一半,两万多顷地。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朝廷命令沐府,新任黔国公沐天波,必须到京接受教育,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使得沐府在云南的威望一落千丈,蒙上一层阴霾,实力遭到大幅度削弱。
陈太夫人明白,名义上,儿子是入京接受教育,实则却是人质,进一步地钳制沐府,使得余下的沐家军不敢有太大的动静,只能听从朝廷的改编。
“可是,太夫人,如果国公大人离开云南,返回京城,沐家军非得大乱不可,更谈不上收拢那些散落在各地的游兵散勇,到时候,沐家军势必会一落千丈,遭到更加严重的削弱,不堪一击,相应地,沐府在云南,乃至于整个西南之地的地位,也会大受影响。”
“阮管家,这已经不是老身所能够操心的了。。。。”
此刻,陈太夫人的神情是那么的落寞,言语之中,充满无尽的沧桑之感,不无感慨地继续说道:“如今之时,沐府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黔国公府,经过最近数代的传承,一再的折腾,沐府逐渐失去了朝廷的信任,沦为朝廷猜忌的存在。”
“尤其是在上两代黔国公期间,经历了数次大的吐司叛乱,小的更是不计其数,特别是安奢之乱,沐府所掌控的军队,要么遭到了极大地削弱,要么就是为朝廷所控制,真正对沐府忠心耿耿之人,已经是寥寥无几。”
“若是再有违皇命,天波不去京城,恐怕天下再无黔国公这个国公,恐怕天下再无云南沐府这个存在,沐氏一族,也将会遭到波及,婆婆的努力和付出,也就白费了。”
陈氏的声音越来越低,双眼有泪花在流动,管家阮氏兄弟默然了,竟然是无言以对。
两人明白,正如陈太夫人所言,如今的沐府已经是大大不比从前,再也无法使得朝廷深深为之忌惮,轻易不敢让沐府世子弄到京城,充当人质。
更遑论还是当代黔国公?
不过,在这之前,黔国公沐天波要到京城“学习”,沐府就已经有了衰败的迹象,最有力的一个证明就是,上任黔国公沐启元暴毙,被自己的母亲所毒杀。
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沐府早已式微,不复从前!否则的话,宋老太夫人,也不会亲自毒杀自己的儿子,从而获得朝廷的宽恕与原谅。
遥想沐府当年,也就是第九代黔国公沐朝弼的时候,沐府的实力可谓是如日中天,达到了顶峰,即便是当时的神宗皇帝,也不敢轻易动沐府。
虽然当时的黔国公立下过赫赫军功,但犯下的罪行也是累累,可谓是人神共愤,事母嫂不如礼,夺兄田宅,隐匿朝廷侵犯,私自调用兵火符,潜入京城,打探消息,侵占百姓田地,虚报军功。。。。。。
哪个不是砍头之罪?
可是,沐朝弼的最终结局,也仅仅是被囚禁在南京的大牢里,幽禁而死。
很显然,当时的黔国公能够保住一命,就是因为,当时的沐府有上万训练有素的军队,在西南有着非常的威望,除了沐府,无人可以压制得住云贵等地的少数民族。
想到这些,面对日渐式微的沐府,阮氏兄弟对视了一眼,神色都是那么的凝重,难掩那一丝焦虑之意,转而看向陈氏,身为哥哥的陈忠问道:“那。。。太夫人,咱们如今该怎么做啊?总不能就这样不管不顾,沐府越来越没落吧?”
“没有用。。。。”
陈氏摇了摇头,神色越发的难看,没有再理会阮氏兄弟,而是微转身体,缓缓蹲了下来,双手扶着一脸懵懂的沐天波,看到那副天真而稚嫩的模样,心中就是一疼,但还是强装一副镇定的模样。
“天波,一定要记住,到了京城之后,切莫惹事,好好读书,不要与他人起冲突,争执什么,沐氏一族,沐府上下,就全靠你了。”
“母亲,我不想离开沐府,不想离开母亲你的身边,更不想远离云南,前去千里之外的京城。”
沐天波泪眼朦胧,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一般,哗哗的往下流,小脸满是不舍的同时,一副委屈的样子,看到陈氏无动于衷,进而继续央求道:“母亲,儿子不想一个人生活在京城,那里无亲无故,孤苦无依,天波不想过那样的生活。”
“天波,你要听话!”
陈氏摆出一副铁石心肠的样子,以命令的口吻说这句话之时,更是摇了摇沐天波的肩膀,双手不自觉地加大了力度,更是呵斥道:“天波,你是沐家的男儿郎,就必须坚强起来,支撑这个家,更是不能哭,也不准哭,必须谨遵皇上的圣命!”
这个时候,不等沐天波作出回应,陈氏猛地的站了起来,更是将沐天波推到了阮忠弟弟的身前,喝道:“阮诚,带着天波走,不要有任何的停留,耽搁的时日已经够久了,若是再这样下去,恐怕整个沐府都将不保。”
“是,太夫人!”
回应之时,阮诚已经接过了沐天波,就要牵着沐天波的小手离去,却又被陈氏给叫住了,后者又是一番的交代。
“阮诚,一定要记住,切莫在京城里惹事儿,若无必要的话,尽可能地不要让天波离开府邸,即便是受人欺负,只要没有性命之忧,就不要与他人发生冲突,能忍则忍,能让则让,京城的水很深,有的是人,不是现在的沐府所能招惹的。。。。。。”
{转眼间,八月过去了,新的一月,求张保底月票,希望巨巨们多多支持啊,俺才能更有动力的写下去!自新书发布以来,从未断更过,更为少更过,成绩虽然非常不理想,但看到还是有朋友支持,俺心里就有着莫名的欣慰,觉得坚持下去值了。。。。。。}
。:f
第三百五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三十九)
辽东。。。。
三岔河的河面之上,漂浮着一艘艘中小型的船只,彼此连接在一起,在它门的上面,更是铺着一块块的木板,犹如一个巨大的木桥,将三岔河的两岸连接在一起。
此刻,在一支支明军渡河之时,在“木桥”上面缓缓前行,而三岔河的上下游,有一艘艘大的战船游弋不定,密切监视着河面上的动向。
“孙将军,你这一招真是绝了,颇有三国时的赤壁之风,铁索横江,极大地方便了我军的行军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更多的大军渡过三岔河。”
看着眼前的一幕,大军如履平地的渡过三岔河,山海关中部副总兵尤世威转而看向了旁边的孙元化,不无赞叹了一番,不等对方最初回应,紧接着,再次开口了。
“若是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像以往那般渡河,使用战船,一点一点地将人员和马匹运到对面,费时费力不说,还很危险,很容易遭到建奴的偷袭。”
“尤将军,过奖了,使用这办法,将众多船只连接在一起,孙某确实是仿效三国时期的曹操,却又与后者远远不同,在河的上下游,有着水师的战船,保护着渡河大军的左右两翼,对岸更是有着袁大人的大军驻守,确保渡口附近二十里以内,不会有任何敌军能够靠近,否则的话,若是没有这些条件,孙某也不敢使用如此冒险之策。。。。”
随着孙元化的讲述,尤世禄听得频频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这种渡河办法,看似有一些愚鲁,甚至于非常的危险,但实则却是,安全至极,非常的实用,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正如孙元化所讲,上下游都有战船在巡逻,警惕东西两个方向,更有铁链横亘在三岔河之上,距离木桥足有五六里,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重蹈曹操覆辙,任何的火攻都将无效。
而在三岔河的对岸,北方的一段距离,更是有着数万大军严阵以待,部下了层层防线,为渡河的大军保卫护航,建奴根本就没有靠近的可能,更不用说偷袭?
“孙将军,按照现在的渡河速度,恐怕用不了三个时辰,数万大军就能全部到达对岸?”
孙元化没有回应尤世禄的询问,整个人站在岸边,顺着大军渡河的方向,望向对岸,目光最后停留在西北的方向,那是辽阳、沈阳等地的位置,神色有一些怅然所失,话里颇有感慨之意。
“尤将军,此次辽东之战,收复失地,我辽东水师,几乎没有参与什么战斗,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渤海上飘荡,就是正在运动兵力和押送粮草的路上,感觉自己不像是大明水师的统帅,更像一个粮草辎重的押运官,还不如那些小卒来得痛快,可以与敌厮杀一番。”
“孙将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