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千里眼~”
  崇祯平静地吐出这三个字之时,右手一伸,冷晓磊已经取来了一个千里眼,也就是望远镜,将其递到崇祯的手里,而孙元化连忙也拿出了自己的千里眼,也跟着观察远方的情况。
  “嗯。。。。从对方的帅旗以及士兵的穿着来看,应该是咱们的军队,主将应该是祖大寿他们,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在没有完全确认身份之前,不可让他们过去。”
  “是,皇上——”
  孙元化轻轻点头,附和了一句,手里的千里眼已经拿了下来,看向崇祯,面有难看之色,再次出现了那种担心与忧虑之意,转而说道:“皇上,为了您的安全起见,还请皇上返回船舱之内。”
  然而,听到这番的紧张之语,看到孙元化那郑重的模样,崇祯不仅不以为然,还淡淡一笑,朗声说道:“孙爱卿,不用这么紧张嘛,没什么好担心的,除了你与这艘指挥船的相关人员,无人知道朕的身份。”
  “而且,就朕的这身装扮,还进行了一定的伪装,虽不至于容貌大变,但也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即便是极为熟悉之人,若不在身旁仔细观察,根本就发现不了朕的存在。”
  “何况,指挥船位于辽河的中央,随时都能进行移动,就算鞑子或者蒙古人有红夷大炮,凭着战船的机动性能,也休想伤到水师的任何战船。”
  “更何况,辽东水师又不是吃干饭的,战船上的那些红夷大炮和火箭,随时都处于攻击状态,若是真的有敌人靠近,恐怕他们还未发动袭击,就被咱们的炮火所覆灭。”
  轰轰轰。。。。
  说话之间,伴随着万马奔腾的声音戛然而止,从辽河套疾驰而来的大军已经停了下来,直直地停在河对面,距离岸边还有一两里的距离。
  这个时候,从那支大军之中,策马走出一名士兵,来到岸边,就是一声大喝:“我们乃是辽东前锋总兵祖将军的部众,速速让开,我们要过河,若是耽误了军事行动,不是你们所能承担的了的。”
  崇祯没有再说什么,依旧是那副风轻云淡的样子,整个人笑吟吟的模样,静静地看着对岸。
  孙元化无奈地暗叹一声,不管是现在的情况,还是崇祯刚刚的那番言辞,他已经没有时间纠缠在这个问题上了,让崇祯躲避一些,免得身份暴露,而是对着身旁的士兵使了一个眼色,后者心领神会,随即做出了行动,向着对岸喊话。
  “我乃辽东水师,我家元帅就在于此,朝廷有着明令,值此之际,在战争期间,要想渡过此河,必须验明正身,还望祖将军能够走出大军,让我们的瞭望兵看到真容。”
  “你。。。。”
  面对如此不通人情的举动,丝毫不给祖大寿面子,那名士兵为之气急,可是一看到河面上的景象,距离较近的中型战船之上,有数门红夷大炮。
  这还不算什么,尤其是离得最近的那些小型战船,不仅每一艘都有一门虎蹲炮,还有火箭,已经摆好了阵势,不难想象,若是真发生了冲突,对于他们这些骑兵而言,将会折损严重。
  刹那间,那名士兵倒吸一口冷气,愤怒般地只是吐出一个字,就将后面的狠话给收了回去,丢下一句话之后,就气鼓鼓的策马转身而去。
  “你们等着,我要回禀一下。。。。”
  不久之后,在那支骑兵队伍的稍靠前的位置,祖大寿一身的戎装,跨马而立,一手握刀,一手拉着缰绳,茂密而漆黑的胡须,配合着那张方脸,还有黝黑的皮肤,整个人显得粗犷不已,却有着不一样的威风。
  听到哨兵的回话之后,祖大寿策马就要走出,却被一旁的祖宽所阻止了,这位祖家曾经的家仆,即便已经是军中大将,依旧没有改变往日的称呼。
  “家主,不可!”
  祖宽已经策马挡在了祖大寿的前面,不等后者呵斥什么,进而继续说道:“家主,对方的装备太强了,您也听到了士兵的汇报,对方几乎是清一色的火器,都是目前朝廷目前最为先进、威力巨大的那些火器,若是你走出大军,就等于暴露了身份;若靠得太近的话,在那么密集的火力瞄准之下,太危险了。”
  “祖宽,休得多言,让开~”
  祖大寿呵斥一声,更是一挥马鞭,指了指对方,看到祖宽一副固执而又倔强的模样,感念于对方的忠心,进而语重心长地说道:“放心吧,不会有危险的,本将军已经确认过了,对方确实是辽东水师,孙将军就在其中的一艘战船上面。”
  “可是,大哥,虽然是孙元化,但他将大炮和火箭对着咱们,就说明来者不善,不可不防啊~?”
  祖大寿的堂弟祖大乐策马走了上来,脸上尽是担心之意,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大乐,你多心了,虽然孙将军将火器对着咱们,但那也是职责所在,不得不那样做。否则的话,若是蒙古人和鞑子冒充咱们,一旦靠近,凭着战马疾驰的速度,很快就能通过那座桥。”
  看到两人依旧心有所虑,一副不愿意让开的样子,祖大寿暗叹一声,不得不进一步解释道:“时间已经没有多少了,辽东的失地就快全部收复,如果再这样耽搁下去,吃亏的还是咱们,不仅有贻误军机之险,还将会丧失许多立军功的机会。”
  “而且,如今这个时候,就算借给孙元化几个胆,他也不敢做出那样的举动,袭杀本将军,否则的话,将会引起很大的乱子。”
  “莫要忘了,咱们祖家能否更进一步,在这辽东之地,在这辽东诸多势力之中,能否拥有更多的话语,全都在此次的收复失地之战,立的军功几何?”


第三百七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四)

  显然,听到这番话,不管是祖宽,还是祖大乐,尽管心有不甘,还是不愿意祖大寿只身犯险,但一想到辽东如今的形势,祖家并不占据绝对的优势,隐隐还有着下滑的趋势,态度就是明显一松。
  尤其是从辽东传来的诸多消息,随着收复的失地越来越多,以往辽东的那些世家大族,或是保持中立,或是依附后金,现在就像是墙头草一般,纷纷向朝廷示好。
  不难想象,如果朝廷接受了辽东的那些世家大族的示好,不再追究他们往日的种种罪行,祖家的地位将会直线下滑,尽管手握军队,也改变不了那种情况。
  “驾~”
  祖大寿轻喝一声,一拨马头,就从两人的身边绕了过去,缓缓而行,在插肩而过的那一刻,看到他们还是面有愁容,进而补充道:“放心吧,本将军不用去辽河的岸边,只需走到大军的前面,能够让对方的瞭望兵看到就好,并不会有什么危险。”
  听到这句话,祖大乐和祖宽这才神色微微一松,轻轻一夹马腹,伴随着一声低喝,向后退去,完全将路让了出来。
  踏踏踏。。。。
  不久之后,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马蹄声,在祖大寿率领大军渡过辽河的过程中,通过那座桥梁,崇祯却在甲板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幕,而冷晓磊也在汇报着一些信息。
  “皇上,孙督师和袁大人那里传来消息,锦衣卫和东厂在辽东的各个据点也予以证实,两位大人统领着南北两路大军,已经分别打到了长胜堡和辽阳城,还有其他的各个小队,正在扫荡周边的地区,拔出鞑子一些汇聚的相对小的地方。。。。。。”
  随着冷晓磊的讲述,不仅是崇祯的脑海里,还有孙元化周围这些将领,渐渐浮现出一个画面,以营口为点,形成一个南北直线,而大明的各路大军就是在这个直线之上,相继行动,兵发辽东的西部区域。
  而在这个过程中,袁可立和孙承宗所统领的大军,就是两支主力军队,负责建奴盘踞的主要地方,重兵把守之地,其他各路相对小的军队,就是在配合,在策应,扫除小股敌人。
  同时,从辽河套返回的大军,或是与袁可立、孙承宗会合,或是兵锋直指沈阳、抚顺等地,亦或是直接镇守辽东的西部区域,夺取那些重要关卡。
  这一刻,众人也明白,辽东之战,虽未结束,但也已经临近尾声,只要收复沈阳城,抚顺和铁岭等地的鞑子也就不足为虑。
  渐渐地,随着冷晓磊回报的信息越来越多,崇祯的神色虽然依旧平静无比,只是多了几分凝重,但孙元化等人却是听得暗暗心惊,心里波澜起伏,很是意外。
  尽管早就知道了皇上派出了使臣,前往朝鲜,向朝鲜王施压,并许以一定的好处,让对方出兵建州,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朝鲜王居然那么卖力,一下子就出动了数万大军,进入建州。
  或许,相对于大明动辄就是数十万大军,这点朝鲜兵力并不算什么,但对于这么一个小国而言,虽不是倾国之力,但也是国内所能调动的大军的一大半。
  所以,对于孙元化这些了解朝鲜之人而言,朝鲜王会有这样的举动,很是心惊,更是意外。
  “对了,小磊,还有毛文龙那边,他们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有没有平安地撤出建州?”
  随着崇祯又抛出一个问题,众人的目光再次回到冷晓磊的身上,面有期待之色,更多的还是好戏,对于孙元化等人而言,主要还是不解,如今这个时候,让毛文龙撤出辽东,势必使得野猪皮可以腾出更多的兵力,或是围剿朝鲜军,或是救援莽古尔泰和阿敏。
  “启禀皇上,毛将军他们已经安全地撤出了建州,现在大部分都在附近的一座孤岛之上,正在向辽东转移,返回皮岛。不过,经过此役,在建州四处征伐,被建奴围追堵截之下,折损了不少的兵力。。。。。。”
  尽管听到了这些信息,孙元化还是不相信,还是不能理解,皇上让毛文龙等人撤出建州战场,尽可能地牵制住建奴的大军,会是这个原因。
  毕竟,若是有毛文龙在建州的话,在野猪皮的老巢搅风搅雨,势必会使得女真族人心惶惶,到处都笼罩着一股紧张的阴霾,再加上朝鲜军的配合,遥相呼应,朝廷再攻克沈阳、抚顺等地的话,将会更加容易,不会再有鞑子前来的隐忧。
  何况,作为一名主将,孙元化深深地明白一点,辽东之战,收复所有的失地之后,朝廷要想有一个相对平稳的辽东边境,就必须给建奴予以重重一击,使其元气大伤,再无力进犯辽东。
  很显然,现在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毛文龙与朝鲜相互配合,尽可能地绞杀女真族人,使得建奴的人口锐减,实力不断地削弱。
  如此一来,十年之内,即便野猪皮有着惊天之能,再如何的雄才伟略,也不可能扭转一个劣势,那就是人口严重不足,兵力难以得到恢复。
  这个时候,孙元化刚想要出口询问,确切的来说,更像是去提醒,然而,崇祯并没有给他这个开口的机会。
  “孙将军,传令下去,立即将附近的几座桥梁击毁,沿着辽河,继续向西行动。”
  “呃——”
  孙元化明显楞了一下,有一些错愕,但更多的还是不解,不等他做出回应,崇祯再次开口了,看向了冷晓磊。
  “小磊,立即传信给袁崇焕,告诉他,之后返回的大军,行动的路线,全都向西面偏移,从静远堡一带的桥梁通过。”
  “是,皇上!”
  刹那间,孙元化为之顿悟,瞬间明白了崇祯的用意,为何要摧毁那些桥梁?
  原因很简单,就是尽可能地争取时间,尽可能地拖延蒙古人,确切的来说是林丹汗的插汗部,进入辽东,干扰辽东的战场,这也说明了一点,若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皇上并不想与林丹汗撕破脸,立即开战。
  轰轰轰。。。。
  在一阵炮火之声中,一座座大桥被摧毁,崇祯的目光却是辽东的方向,祖大寿所率的大军已经没有了踪影。
  c


第三百七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五)

  然而,崇祯依旧有一些失神的看向那里,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当战船开始缓缓行驶之时,似乎想到了什么,再次问道:“对了,小磊,那些进入辽东的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他们表现的如何?目前为止,大概有多少伤亡?”
  “哦——那个——”
  冷晓磊愣了一下,没有想到崇祯会问这个问题,明显有一些准备不足,也就吞吞吐吐了起来,但转瞬就恢复了正常,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随之缓缓表达了出来。
  “启禀皇上,由于将领在战场伤亡情况,乃是归兵部所管,加上,如今的辽东,局势十分的动荡,还有那些学员四处征战,行踪飘忽不定,很难得到他们具体的消息,末将也不甚了解,有多少学员伤亡。”
  “不过,末将所得到的消息,从锦衣卫反馈回来的消息来看,目前表现最为突出的几人,分别是吴三桂、曹变蛟、李信等寥寥几人。”
  “根据最新所得到的消息,他们虽然只是一名小将,统帅的小队不过百人,但战果颇丰,斩敌已达上百,而且,孙督师希望皇上您能够准允,让他们继续留在辽东任职,统帅部队,镇守一方。”
  。。。。。。
  此刻,相对于崇祯听得频频点头,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一旁的孙元化却是心神震动,震动的不是冷晓磊的汇报内容,而是他这个人。
  从这段时间的接触来看,孙元化印证了一个由来已久的传闻,皇上非常倚重冷晓磊这个小将,在锦衣卫之中,,虽然不过是一个千户,只有正五品的官阶,可奈何,身处的位置却极为敏感,随时都能见到皇上,能够和皇上说得上话。
  如果说,当今之时,朝廷之中,卢象升和孙传庭等青壮派,乃是当之无愧的红人,深受皇上的倚重和信任,那冷晓磊就是红人中的红人。
  毕竟,不管权力多么大,那也是皇上赋予的,随时都有可能被拿走,被剥夺,而在皇上身边就不一样了,权力虽然不大,却极有影响力,朝中的重臣也轻易不敢得罪。
  否则的话,像魏忠贤那样的宦官,权倾朝野,又怎么可能存在?
  这个时候,冷晓磊的话音刚落,孙元化紧跟着站了出来,缓缓开口了。
  “皇上,也难怪孙督师会有这样的请求,一旦辽东之战结束,收复全部失地之后,辽东势必急需大量的将领,以此拱卫边境的安全,防卫蒙古人和女真人。”
  “因此,随着收复的那些城池越来越多,都必须有将领镇守,再加上一些边境关口要隘,自然而然地,相对而言,原本的辽东将领也就明显不足了。”
  “而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尤其是像吴三桂、曹变蛟和李信这些将领,都是文武兼备之人,经过皇家军事学院的培养,又经过数次的实战,更是精通各种火器,因此,将他们充实到辽东的军队之中,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回应孙元化的却是,崇祯的淡淡一笑,颇含深意地看了他一眼,却是转而问道:“对了,孙爱卿,对于辽东的局势,你知道多少?”
  话音刚落,崇祯立即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话有歧义,不等孙元化做出回应,进而补充道:“当然,朕所指的局势,并不是现在的军事行动的态势,而是指辽东盘根错节的各方势力,所形成的局面,更确切的来说,就是辽东大姓和世家大族。”
  很显然,孙元化有一些吃惊,更像是为之忌惮,顾虑重重,原本高兴的神采随之消失不见,凝重无比。
  尤其是听到崇祯后面的言词,更是将到嘴的话语生生给咽了回去,变得有一些吞吞吐吐起来。
  “孙爱卿,怎么了?难道这个问题让你为难了,不方便回答?”
  “不不——不是,皇上,微臣没有什么为难的地方。。。。。。”
  孙元化的话语带着颤音,在崇祯那满含深意的微笑之中,情不自禁地深深咽了一下口水,显得有一些艰难,略微有一些犹豫,迟疑了一下,打量了一下四周,见都是崇祯的近卫,暗暗一咬牙,也就下了一个决心,不再那么顾忌。
  “皇上,说起辽东局势,其中所蕴含的盘根错节的势力,就不得从头谈起,说起来有一些枯燥,恐怕皇上你。。。。”
  “没关系,孙爱卿,但说无妨,反正在这战船之上,也是闲来无事。”
  “好吧,皇上,那微臣就说了。”
  孙元化忽然停顿了一下,面有思索之色,并未再言语,看到他这副模样,崇祯也没有出言打扰,催促什么,而是既有耐心地等待着,因为他明白,其中的事情牵涉极广,信息量很大,必须进行一番组织语言。
  许久之后,面有沉吟之色的孙元化,终于开口了,缓缓的言语,显得很是沉稳。
  “启禀皇上,辽东与中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不设州县,只有卫所这样的军事机构,带有浓重军事色彩的城镇,以兵戍之,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个现象,这里非官而军,非军而官,这也就是辽东势族有一个明显特点。”
  “辽东势族,大多是以地主与军阀相结合,可称其为军事势族,就其形成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就是世代在辽东任军事要职的大姓,利用手中的权势,兼并土地,盘剥地方,成为巨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铁岭的李氏。”
  “其二,就是本地的豪富,因为募兵而被朝廷授以军职,从而在政治和军事上获得一定的优势。由于朝廷曾经多次号召辽东豪富募兵,并授以军职,因此辽东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军事势族。这类势族,别看他们官职不高,势力不大,但却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至于最后一个,就是辽东的大商巨富,他们虽然不在军中任职,但却与地方的官员和将领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控制着本地的经济,也就有了影响地方政治的资本,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就是佟家,现在正为建奴卖命,专门负责打理着建奴的钱粮。”
  。。。。。。
  渐渐地,随着孙元化的叙述,气氛变得越来越沉重,甚至于有一些压抑,崇祯那年轻的面孔有一些难看起来,眸子里更是幽光闪闪,隐现杀意。


第三百七十二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六)

  此刻,作为崇祯的心腹,冷晓磊能够明白,皇上为何这么的生气,怒意汹汹?
  以权谋私,借机吞并土地,组建私人武装,等等,这些都在皇上容忍的范围之内,还不至于如此暴怒,真正令其如此生气的是,最后一种辽东势族的所作所为,已经不单单是控制住辽东的经济命脉,从而影响时局走向那么简单。
  真正令皇上所不能容忍的是,真正暴怒的根源所在,以佟家为首的这类辽东势族,千不该万不该,就是不该勾结外敌,秘密为后金政权输入大明所禁运的东西,进行资敌。
  一怒之下,一举灭了山西八大奸商全族,从这件事情上不难看出,皇上有多么的痛恨通敌叛国之人,尤其是通敌叛国的商人,更是为之严惩的对象。
  原因无他,通敌叛国的商人更是可恨,明面之上,还是大明的子民,实际之上,却是暗中干着资敌的勾当,于朝廷没有丝毫益处。
  虽有万贯家财,虽然巨富无比,但朝廷却从未见到过他们的赋税。
  与江南的那些士绅、商人不同,后者也就是没有缴纳赋税,又或者缴纳的极少,虽然对大明有着难以言明的危害,却未卖过的行径。
  这一刻,冷晓磊暗暗摇头,心中一阵腹诽,颇有同情之意,辽东的一些势族要遭殃了,一旦被皇上盯上,为之记恨,遭殃的不仅是哪一家,而是其全族!
  任他权势滔天,任他富可敌国,碰到不择手段而又老谋深算的皇上,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像山西八大奸商一样,落得一个灭族的下场。
  忽然间,冷晓磊的脑海里有一丝明悟,联想到之前的事情,皇上为何那么关心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在辽东的表现如何?为何突然问起这件事情?
  原因已经非常明显,皇上早就瞄上了辽东的那些世族大家。
  这个时候,孙元化侃侃而谈般的刚一讲完,话音刚落,崇祯问出了更加直接的问题,使得前者有一些措手不及,也让冷晓磊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心中猜测。
  “孙爱卿,平心而论,以你之见,若是解决辽东大姓和世族大家所带来的问题,你有什么良策?”
  此言一出,对于孙元化而言,不可谓不直接,不可谓尖锐,是那么的左右为难,答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答之,就得罪了辽东势族;反之,将会引起崇祯的反感。
  若是投机取巧,蒙混过关,应付了事,更是落了下乘,于己不利。
  孙元化脑海里只是闪过这个念头,就做出了决定,同时暗怪自己行事过于小心,太过想要左右逢源,有了之前的那番言论,就已经是站在了辽东势族的对立面。
  “皇上,微臣不敢言自己有什么良策,但深知一点,一直以来,辽东势族,之所以越来越强大,朝廷越来越难以掌控,主要的原因所在,就是他们的家族势力。”
  “孙爱卿,你再说明白一点。。。。”崇祯微微蹙眉,催促了一句。
  “皇上,是这样的,说白一点的话,朝廷之所以拿辽东势族没有办法,最多也就是杀鸡儆猴,拿其中的一两家开刀,以示惩戒,却不敢一下子全部惩治,关键症结所在,主要在于两点。”
  “由于诸多原因,那些世家大族,几乎把控了辽东的全部经济,掌控了大半的军队,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