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于诸多原因,那些世家大族,几乎把控了辽东的全部经济,掌控了大半的军队,因此,历任前去辽东的官员,都不得不依靠辽东将领,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辽东将领。”
  “不知道皇上有没有注意到,即便强势如毛文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不得不向辽东势族低头,镇江建制之后,雄踞皮岛之时,不仅纳妾,从而建立与辽东势族的关系,成为辽东势族的女婿,还大肆收辽东子弟为义子义孙。”
  “否则的话,毛文龙很难在辽东站稳脚跟;在天启年间的时候,也不会能够做到免遭鱼池之秧,不为魏忠贤所害;尤其是与袁可立之争,后者也不会黯然离开官场。”
  有着历史学家的记忆,崇祯当然知道,孙元化说得这些都是事实,也很客观,历任的蓟辽督师,都很器重辽东将领。
  即便是历史上的“己巳之变”,皇太极打到了京城,朱由检虽然有着下错命令之嫌,很有可能冤枉了袁崇焕,但是,将袁崇焕下大狱,而祖大寿居然带兵离开京师,任由京城处在危险之中,其罪之大,法理难容,将其斩杀都是轻的,抄家灭族都不为过。
  然而,处理的结果却是,祖大寿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仅此一点,足可见辽东势族的势大,早已是尾大不掉,深深为朝廷所忌惮,就算是当时的皇帝朱由检,也不敢轻易动他们,更不用说治罪什么了。
  崇祯的脑海里只是略微浮现这些念头,转瞬就恢复了正常,身为为之一敛,变得郑重无比,沉声问道:“那么,孙爱卿,说了这么多,以你之见,觉得朝廷该如何做,从何处下手,才能解除辽东势族的威胁呢?”
  恍惚间,孙元化有一种错觉,总觉得,崇祯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着急,似乎并不把辽东势族的威胁放在心上,就好像早就有了应对之策一样,挥手间就能将其解决。
  轻轻摇了摇头,暂时压下了这个念头,面对崇祯那直视而来的目光,孙元化连忙回道:“皇上,古语有云,不破不立,而辽东势族的优势所在,就是因为他们的财力惊人,又掌控了一定的军权。”
  “因此,要想解决辽东势族的威胁,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下手,先削弱他们在军中的影响,再开放对辽东的商业互动,增加他们在生意方面的对手,从而不断地使他们的财富缩水。”
  “而且,现在这个时候,正是行动的最佳时机,辽东的人口骤然增加了近百万,朝廷又从山东、北直隶和山西抽调了那么多的兵力,进入辽东作战,赶走建奴之后,朝廷正好可以好好经营辽东,限制辽东势族招募兵力,扩充他们的武装。”
  崇祯笑了,却是笑而不语,充满深意,看得孙元化心里直发毛。
  这一刻,孙元化更是瞬间顿悟了,这才反应了过来,刚刚的那种感觉,并不是错觉,而是真的,皇上确实是早就有了应对之策,并且早就付诸了行动,已经暗中实施。
  之所以没有为人所发觉,没有被辽东势族所发现,只是皇上做得相当隐秘,有着光明正大的理由而已。
  c


第三百七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七)

  收复失地,赶走鞑子,迁移灾民,缓解关内赈灾压力,不管是哪一个理由,都能说得过去,都是光明正大,任何人都无法反驳。
  这是一个阳谋,一个"chiluo"裸的阳谋,莫说那些辽东势族还未发现,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算是他们察觉到了什么,又能如何?又敢如何?
  这是崇祯的自信所在,也是冷晓磊深深地为之折服之处。
  随着近百万灾民涌入辽东,辽东人所占比例将会大幅度下降,那些世族大家的影响力自然会被稀释掉了,尤其是随着民兵的组建,更加制衡了世家大族的私人武装,由家丁组成的军队。
  最为关键的是,有着朝廷的支持,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除了实战经验不行,那些民兵的战力并不比辽东势族的私人武装差,隐隐还强那么一丢丢。
  毕竟,民兵侧重于防守,保护自己的利益,又有着朝廷装备的火器加持,自然无惧于辽东势族的私人武装,只听命于朝廷的政令。
  最为关键的,有着朝廷从其他地方抽调的军队,居中镇守,那些辽东势族更加不敢像以前那般,明面上去吞并土地,几乎于强抢。
  当然,崇祯一点也不担心两者会同流合污,一致对抗朝廷。
  毕竟,豪绅与普通百姓本就处于对立面,两者本就有着矛盾,根本就无法融合,前者之所以势大,源于后者的过于分散,很难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与之对抗。
  不难想象,只要刻意引导,再辅以一定的兵器支持,不是不敢与当地豪绅一较长短。
  毕竟,如今大明的疆域之内,其中的十之七八,关于土地的问题,说白一点,那就是一场零和游戏,非此即彼,只能是一输一赢,不可能共赢,百姓所分到的土地,必然是朝廷从那些豪绅权贵那里剥夺而来。
  如此一来,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用于过活的土地,那些分得土地的百姓,自然不可能站在豪绅的那一边。否则的话,和与虎谋皮何异?谁又能保护他们的利益?
  当然,这种矛盾并非是不可调和,也不是完全对立,问题的根源所在,百姓要得是活下去,能够吃饱穿暖;而那些豪绅权贵想要的,无非是财富,只要满足了这两点,自然矛盾就得到了缓解,甚至于是化解。
  此时,崇祯明眸闪动,暗暗思忖,心中已经有了主意,怎样化解势族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却又深知一点,还不能立即付诸于行动,现在还不是化解两者之间矛盾的时候。
  原因很简单,他崇祯还要借助于民意,以土地为诱饵,让豪绅处于百姓的对立面,从而制衡辽东大姓和世家大族,直至消除了后者的实力,在朝廷的可控范围之内,才是缓解两者矛盾的时机。
  这个时候,崇祯的目光缓缓转移,最终落在了冷晓磊的身上,朗声说道:“告诉孙督师,朕答应了他的请求,可以将那些学员留在辽东。不过,那些人依旧是学员的身份,还未毕业,每年依旧要考试,只是他们可以自学,学院将会将相应的书籍发给他们。”
  “是,皇上,末将明白,这就派人回复孙督师。。。。。。”
  两人对话之时,一旁的孙元化深深地明白,崇祯提出这个看似要求的条件,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换而言之,那些学员只要没有毕业,没有结业证书,那就是还未获得皇家军事学院的完全认可,也就无法获得皇上的完全认同。
  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便他们在辽东军功赫赫,得到上司的提拔,一旦到了游击将军这样的军衔,就只能是暂代二字,若不能顺利毕业,那他们就不能得到相应军阶的荣耀与待遇。
  仅此一点,足以说明,皇上有多么的重视军队,变着法的增强对军队的控制。
  自古以来,不管是对外的战争,还是对内的诸多政策,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也就是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一刻,随着想得越多,随着思维的打开,孙元化越发的明白,皇家军事学院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灌输忠君的思想,皇上想要从观念上控制武将,更是为了掌握一种话语权。
  而且,随着皇家军事学院地成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兵部的权力得到了一定的削弱,被分权了。
  毕竟,尽管兵部虽然是各地大军的直辖衙门,有着调动的职能,更是可以调动一些将领,予以任免,但随着皇家军事学院的出现,就等于给兵部带了一个紧箍咒,在将领的升迁方面。
  作为朝廷的重臣,身处前线的主将,孙元化更是明白一点,一直以来,各地的军队虽然不乏骁勇善战的大将,却是极为缺乏文武双全的主将。
  原因无他,虽然历朝都有武举科考,但却非常的不固定,往往是根据朝廷的需要是否紧急,是否有战事发生,才会临时开设武举科考。
  如此一来,就使得武进士的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得到系统性的培养,自然而然地,出现良将的可能性并不高,非常之少,并不能缓解朝廷对主将的需求。日积月累之下,这种问题愈发地严重。
  而且,军中还有一大问题,就是承袭父辈的将领很多,有一些是直接在父辈的帐下效命,占据了相当多重要的位置,因此,明军里面存在了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家族很容易控制一个军队。
  而这样的军队,在如此氛围之下,升迁之路,多是靠裙带关系,战斗力自然不强。
  因此,不管是他孙元化,还是像孙承宗、袁可立这样的朝中重臣,有识之人,对于文武双全的将领,格外的渴望,尤其是皇家军事学院里面的学员,更是寻求的重点。
  刹那间,孙元化为之明白,豁然开朗,反应了过来,这又是皇上的一个阳谋,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是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相比于他人,对皇上更加的忠心,其他人很难控制,但也不得不用。
  当然,相对于祖大寿这样的大将,自然会相当排斥和抵触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到他的帐下任职,但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傅宗龙、朱燮元等人,他们就不一样了。
  毕竟,他们所统领的军队,家族性质微乎其微,并不在乎是谁充当偏将,只要能征善战、精于谋略就行,用起来顺手。
  正如流传千古的一句话,主将无能,累死千军。f


第三百七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八)

  沈阳城内,到处都弥漫着一股大战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一队队的鞑子士兵游走于各处,在大街小巷之上四处巡逻,抓捕着年轻壮丁,前往城墙之上,充当民夫,抵御明军的到来。
  “nnd,将这些汉人全都给我抓起来,弄到墙头上,如果明军强攻沈阳城的话,这些南蛮子都必须给老子出力,扔掷滚木礌石,死守这沈阳城。”
  “快快。。。将城里的百姓全都给我统计上来,记录在册,尤其是那些女人和孩子,集中到一处,为守城的士兵埋锅造饭,他们也得出一份力。”
  “快~尽可能多的往城墙上运石块,准备好火油,本贝勒就不相信了,离了他皇太极,就守不住这沈阳城,打不退南蛮子,还真不信这个邪!”
  。。。。。。
  阿敏一身的戎装铠甲,手握剑柄,不断地指挥着四周经过的士兵,下达一系列的命令,同时沿着青石路,继续向前走,另一只手在空中指指点点,眉宇间萦绕着一丝愤怒之意,更像是不满。
  “二哥,六弟那边传来话了,他不会来这沈阳城,还劝说咱们,大势不可挡,沈阳城根本就守不住,意思意思就算了,只要您诚心向大汗认个错,低个头,他就能够向大汗求情,不再追究丢城的责任。。。。。。”
  阿敏回头望了一眼图伦,自己的这位四弟,还在叨叨个不停,试图说服自己,并肩而行的同时,继续向前走,有一些不耐烦地打断了对方的讲话。
  “图伦,不要再跟二哥提那个济尔哈朗,没有骨气和血腥的东西,居然忘记了咱们的父亲和几位兄弟为谁所杀?”
  “不错,努尔哈赤确实对咱们有养育之恩,但也莫要忘了,咱们之所以成为没有父亲的孤儿,沦落到那种境地,也是拜他努尔哈赤所赐,之所以留咱们兄妹几人一命,不是他仁慈,而是咱们还有利用的价值。”
  “我,你,还有那个济尔哈朗,为他努尔哈赤一脉四处征战,扩充疆域,巩固他们的汗位,否则的话,又怎么可能留咱们兄弟到如今?”
  “至于咱们的那几个姐妹,你看看,哪一个不是沦为了他努尔哈赤和亲的对象,拉拢下属,以及其他女真各族的首领,还有那些投降而来的汉人。”
  “现在让我完全听命于他的儿子,向皇太极低头,充当走狗,绝不可能!”
  。。。。。。
  等到阿敏近乎于愤怒般的牢骚完之后,图伦满脸的凝重之色,忧心忡忡之色说道:“二哥,我知道,你很不满济尔哈朗对皇太极那么忠心,凡事都是唯命是从,拿咱们兄弟当外人,但他有一点没有说错,如今之时,随着明军越聚越多,咱们根本就守不住这沈阳城。”
  “而且,这些日子以来,从辽阳城那边传回来的消息,如今的明军,完全改变了以往的攻城方式,不再是单纯的以云梯为工具,用人命去填,攻取城池,而是完全使用火器和火药。”
  “因此,咱们准备的那些滚木礌石和火油,几乎没有任何用处,根本就无法给明军造成伤害。”
  “毕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明军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火器,尤其是红衣大炮,就好像将宁锦一带的大炮,全都调了过来,用于攻克辽阳城。”
  “大哥,不是我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你是不知道,明军的那几十门大炮同时引燃,攻击一处城门,城墙上的守将根本就抬不起头来,睁不开眼,更谈不上进行反击。”
  “那些城门虽然坚硬,耐得住大炮的数次轰击,可是,在大炮攻击城头之时,明军派出了数支小队,不断地往城门下搬运火药,足足有数十斤,上百斤,轰的一下,城门就为之大开,根本就守不住。”
  不得不说,图伦讲得非常形象,渐渐地,阿敏的脑海里形成一个画面,明军不再是以往的攻城方略,四处围堵,而是只攻一点,集中全部的火力,攻克一处城门。
  在隆隆的炮火掩护之下,不断地有士兵身负火药,将其聚集在城门之下,点燃之后,巨大的破坏力,瞬间就能将城门炸得面目全非,为之洞开。
  阿敏默然了,不再下达任何的命令,自顾自地向前走,而图伦依旧没有放弃劝说,只是改变了策略,开始从另一个角度下手。
  “二哥,你可要想清楚,咱们与莽古尔泰不同,要是与皇太极硬碰硬的话,吃亏的可是咱们。而且,他们可是亲兄弟,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闹到最后,莽古尔泰也不会有什么性命之危,最多也就是被褫夺爵位,咱们可就不一样了,不能只听他莽古尔泰的话,也该为咱们自己想想了。”
  这一刻,阿敏终于不再保持沉默,但依旧是那副固执而倔强的态度。
  “即便如此,就算是放弃这沈阳城,我也不会向皇太极低头,大不了仿效咱们的父亲,与努尔哈赤分道扬镳,我也不再去皇太极那里,也去铁岭东南的黑扯木自立门户,建立属于自己的地盘。”
  闻听此言,图伦就是心里一惊,满脸的难以相信之色,有一吞吞吐吐地问道:“二哥,难道你向投降明军?”
  “当然不是!”
  阿敏回答地那是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的犹豫,进而又反问道:“图伦,当初之时,咱们的父亲反出努尔哈赤,自立门户,他投降明军了吗?”
  “当然没有啊~”
  图伦讷讷的回了一句,犹如条件反射一般,进而又补充道:“父亲当初那样做,并没有投靠明军,只是借助明军的威势,以及东面的乌拉部落,好与努尔哈赤分庭抗礼,从未想过,帮助大明,打咱们女真人。”
  “所以啊,图伦,父亲都没有那么做,二哥我又怎么可能投靠大明,做出对不起咱们女真族的事情呢?”
  “那~二哥你。。。。?”
  此时,阿敏少了几分倔强与固执,多了一些怅然之色,似在回忆一般,看向西北的方向,缓缓开口了。
  “图伦,如果沈阳城真的守不住,二哥我准备,带领着自己的部众,前往铁岭一带,像咱们的父亲那般,建立属于咱们家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再寄人篱下,不在皇太极那里讨生活,天天看他的脸色,小心行事。”
  6


第三百七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九)

  建州卫。。。。
  赫拉阿图,后金的都城,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汗庭之中,弥漫着一股死气沉沉的氛围,皇太极神色难看的端坐于上方,身侧再无其他贝勒并肩而坐,共理朝政,更像是后金大汗应有的做派。
  大贝勒代善站于一侧,位列众人之首,一起看向皇太极,倾听探子汇报情报的同时,和众人的神情异样,一副等待皇太极拿主意的架势,显然,诸将有一些不安,人心惶惶。
  “大汗,在贝勒爷岳托、济尔哈朗、萨哈璘、豪格等人的围追堵截之下,毛文龙可谓是损失惨重,不得不向北狼狈而逃,却没有想到,明军的水师早就在鲸海盘桓等待,接应他们逃出建州,因此,由于缺乏水师的支持,没有战船的配合,让毛文龙那些残兵败将偷跑了。。。。。。”
  然而,紧张的气氛,并未因为这个“捷报”而缓和多少,众人的神色依旧是那么的凝重。
  这个时候,皇太极的眉梢微微扯动了一下,转而看向一旁的代善,询问道:“对了,二哥,朝鲜军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有没有遏制住他们的攻势?”
  “大汗,目前为止,已经有效遏制了朝鲜军的攻势,并夺回了通化城,赫拉阿图的北方再无威胁。”
  说到这里,代善的语速微微放缓,为之一顿,转而继续说道:“不过,由于兵力相差悬殊,咱们的大部分兵力无法抽调回来,不是被毛文龙所牵制,就是在辽东还未回归,因此,很难将朝鲜军全部消灭,短期之内,更是无力将其击退,赶出建州。”
  “不过,朝鲜军也并未站到什么便宜,我军占据着地利之优,熟悉建州的地形,往往能够做到出其不意,以少胜多,不到十天的时间,已经斩杀了数千朝鲜士兵。”
  “而且,随着毛文龙的溃败,被赶出辽东,我相信,济尔哈朗他们回来之时,就是全歼朝鲜军之日,赫拉图啊将会再无危险,建州随之也就能稳定下来。”
  然而,回应代善的却是,皇太极微微点头,含而不语,一副模棱两可的样子,并没有准确地答复,但在众人的眼里,犹如默认一半,更加安心了许多。
  一时间,随着讨论的进行,紧张的气氛渐渐有了起色,众人不再那么的紧皱眉头,神色略微缓和了一些。
  可是,代善心里却很清楚,以他对皇太极的了解,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对方并未认可自己的说法。
  不久之后,众人相继离去,代善依旧是眉头不展的模样,还站在那里,看着缓缓起身的皇太极,在自己的面前踱步,来来回回地走着,看似是在伸展身体,更像是想着某件事情,处于犹豫不决之中,一时无法做出抉择。
  “大汗,辽东传来的消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大明不仅从关内迁移了许多百姓,安置在他们所收复的地方,与当地的辽民混居在一起,更是相继从辽河套抽调部分兵力,返回辽东,进行作战。。。。。。”
  代善有条不紊地汇报着,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都在留意着皇太极的神色变化,细细观察之下,不像是在汇报,更像是某种言语试探。
  很显然,皇太极一眼就看出了代善的试探之意,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用意何在?
  “二哥,尽管毛文龙损兵折将,损失惨重,被咱们赶出了建州,但是,毛文龙部依旧盘踞在鲸海的一座孤岛,距离建州很近,因此,短期之内,济尔哈朗还无法回来,依旧要防备毛文龙他们,直至其离开鲸海,返回辽东。”
  皇太极忽然停了下来,不再多言,扭头瞥了一眼侍立在旁边的范文程,微微点头示意,转而返回汗座的同时,后者缓缓走了出来。
  “贝勒爷,济尔哈朗等诸位贝勒、贝子,短期之内,他们不仅回不来,抽调回来的兵力有限,为了击退朝鲜军,恐怕还要从辽东调回来一部分军队,也要在建州其他地方招募士兵,击退朝鲜军,如此才能稳定建州,应对明军随时都有可能的大军压境。”
  尽管没有打断范文程的讲话,也未有任何的不满之意,但代善也没有理会范文程之言,等到对方说完之后,再次看向了已经坐下来的皇太极,有一些急促地开口了。
  “大汗,既然无法向辽东增兵,那大汗你就下达一纸汗谕,让莽古尔泰和阿敏他们回来吧,后金现在正是用人之际,继续兵力,围剿和打退朝鲜军,从而尽早的稳住建州局面,以安民心。”
  “二哥,我又没有不让莽古尔泰和阿敏他们回来,想回来就回来就是了,至于汗谕,那就算了。”
  代善的千般言语,夹杂着求情之意,却被皇太极的这句话给噎了回去。
  看到代善的神色难看,有一些下不来台,一想起自己争夺汗位之时,对方的鼎力支持,皇太极的语气随之缓和了一些,进而又补充道:“二哥,你也知道,不管是阿敏,还是五哥莽古尔泰,他们都是脾气暴躁之辈,性格极为的倔强,轻易不肯认输,就算我亲自下达汗谕,也不见得有用,他们也不一定听。”
  “可。。。。”
  心有不甘之下,代善还想争取,却只来得及吐出一个字,就被皇太极摆手给打断了。
  “二哥,无需多言,再等等吧,等到莽古尔泰和阿敏他们在明军那里吃一点亏,受到一些教训,我再让他们回来。”
  “好吧~”
  代善长叹一声,连连的摇头,满脸的无奈之色,双腿似有千斤重一般,转身而去,缓缓迈着步子向前走,离开了汗庭。
  他心里哼清楚,别看皇太极的这番言语别有用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