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斑白的头发,爬满皱纹的面庞,述说孙承宗苍老的同时,时刻提醒着这位老者已经六十五岁的高龄,也表明孙承宗经历了世事沧桑,阅历丰富。
双眼微眯,孙承宗认真地观察着贾亦韬,留意着这位年轻皇帝的言行举止,神情变化,所流露出的一些东西,看到对方不像是在作假,真的是想用袁可立。
这一刻,孙承宗的心里很是复杂,当然知道袁可立的难处,不愿意出山的原因,对于这位曾经的属下,抵御后金时的左膀右臂,并不想打扰他目前的平静生活。
然而,辽东的形势危急,迫在眉睫,和贾亦韬一样,心里非常的希望袁可立出山,坐镇于山东半岛,再现自己经略辽东时的格局,加固和延伸宁锦防线,使得建奴无可乘之机。
尤其是黄猪皮东征朝鲜,使得建奴的东面稳定了下来,毛文龙的牵制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建奴死了一个努尔哈赤,即位的皇太极却更加危险,不管是谋略,还是勇武,都远胜于他的父亲,从四大贝勒中脱颖而出,夺得汗位,以及一年多来的频频动作,足可见一斑。
皇太极比努尔哈赤更难对付!
最为关键的是,大明的新君只有十七岁,而皇太极却是三十六岁的老狐狸,正值壮年,又经历过多年的战火洗礼,深受儒家思想和努尔哈赤的熏陶、培养,孙承宗不认为眼前的这位皇帝是皇太极的对手。
尽管新皇表现出了非凡的心智与胆识,不到三个月,就清除了魏忠贤,阉党不断地被打压,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脑海里快速闪过这些念头之时,孙承宗脸上的犹豫之色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感慨,话语里充满沧桑之感。
“皇上,请不要责怪袁可立的不识趣,两次不听宣,以诸多借口推脱,袁将军也有他的难处,也是被逼无奈。如果可以的话,老臣相信,袁将军依旧愿意披甲上阵,为朝廷效忠。”
作为一个明史专家,贾亦韬当然知道袁可立的难处和无奈是指什么,但还是明知故问道:“喔。。。孙爱卿,袁将军有什么难处?”
“启禀皇上,袁可立和老臣一样,也是两党之争的受害者,不得不从辽东退下来,被罢官夺职,赋闲在家,其中有太多的心酸和无奈,无法用言语向其他人道也。”
“老臣相信,只要予以袁可立一定的信任,不让他再陷入党争的漩涡之中,只需负责对建奴作战,袁将军一定愿意再次出山,担任登、莱巡抚一职,统帅朝廷的水师,打击后金。”
“当然,孙大人,不仅是袁可立,还是老先生你,朕既然决定重新启用,就会予以十分的信任。总之一句话,关于辽东的局势,朕对你们只有一个期望,那就是稳定住目前的局势,遏制住鞑子的发展势头,如果能够将其削弱的话,那就更好了。”
说话之间,贾亦韬不禁想起了真正的那个崇祯皇帝,还是太年轻了,加上铲除魏忠贤所带来的成就感,被胜利冲昏了头,在年轻人的血性和意气用事的加持之下,朱由检就变得极为自负起来,你袁可立爱来不来。
贾亦韬暗暗摇头,心中连连叹息,自古以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明的猛将虽多,但对辽东了解的却极少。
像袁崇焕、孙承宗、袁可立等人,对辽东的地形地貌,岛屿分布,战略要冲,以及鞑子的骑兵作战习性,都是极为的了解,上任就能用,应付辽东时局。
此时,孙承宗兴奋不已,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皇上这么好说话,没有一点责怪袁可立的意思,并且给予了明确地允诺。
恍惚间,贾亦韬有一丝明悟,孙承宗看似是在为袁可立说情,又何尝不是为自己试水,为以后经略辽东铺路,这位年轻的皇帝会给自己多大的权力?
“孙大人,为了以示诚意,朕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不管是你,还是袁崇焕与袁可立二人,朕都不会派出监军,辽东的事宜全权交给你们处理。还是那句话,朕只有一个要求,稳住辽东局势,遏制建奴的发展。”
“是,皇上,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朝廷尽忠,完成圣上的嘱托。”
孙承宗已经跪了下来,连连叩首,整个人显得很是激动。
第四十一章 扣下茅元仪
“对了,孙承宗,转告一下袁可立,根据山东的锦衣卫上报的消息,莱阳县城一带有白莲教的教众出没,这个邪教有抬头的趋势,一旦他就任登、莱巡抚,不仅要配合辽东的官军抵御后金,还要清除邪教教徒。”
“什么?白莲教这等邪教再次出现了,还是在山东莱阳?”
闻听此言,孙承宗心里就是一惊,惊呼过后,进而难以相信的说道:“天启二年的时候,白莲教不是被山东总兵杨肇基剿灭了吗?邪教头目悉数伏法。”
“孙大人,难道你没听说过,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吗?”
反问了这么一句之时,贾亦韬明显楞了一下,更多的是惊讶,孙承宗会有如此天真的一面,会问出如此没有营养的问题?
贾亦韬当然知道天启二年的白莲教的造反,表面上来看,是邪教蛊惑人心,带头闹事,实则却是山东的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失去土地的百姓越来越多,造反乃是必然结果,白莲教只是一个引子,头目徐鸿儒不过是带个头而已。
在这个时候,土地兼并的问题愈发的严重,再次出现白莲教,贾亦韬一点都不奇怪。
相比于白莲教的抬头,再次出现在莱阳县,隐隐有祸乱之势,贾亦韬关心的却是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也是大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加重,越来越多的百姓流离失所,加入起义的大军之中。
毕竟,相比于白莲教的小打小闹,犹如疥癣之疾,随后的陕西民乱,起义军四起,层出不穷,波及数省,更加的让人头疼,而土地兼并就是其中很大的诱因。
当然,还有一点不可否认,还有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和加剧,天灾不断,使得流离失所的百姓大幅度增加,双重作用之下,陕西民乱的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孙承宗当然也知道民乱的深层次原因,当然也明白流民是滋生邪教的土壤,张了张嘴,结果一句话也没有说出。
这时,贾亦韬笑了笑,没有继续再在白莲教这件事上纠葛,忽然抛出了一句话,让孙承宗惊喜莫名,而又意外不已。
“对了,孙爱卿,此去辽东之后,除了总兵之职,需要向朝廷报备、批准,自总兵以下,你可以任意任免武将。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不可超出军中的编制。”
“而且,赴任之前,朕赐你尚方宝剑,以及蟒袍加身,带朕巡视辽东。”
孙承宗激动了,兴奋了,布满褶子的面容颤动了起来,整个人就像吃了药一般,全身充满了干劲儿,当即就再次磕头谢恩,同时也完全相信了贾亦韬之言,这位年轻的皇帝真的是给予十二分的支持。
“老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对于明朝的武将而言,最大的憋屈之处,莫过于身边有一个监军之职,还都是以宦官充当,这些人阉人根本不懂兵事,还好瞎指挥,严重影响了武将的作战。
此刻,得到皇上这样的允诺,不再派出监军,孙承宗说不完的高兴,同时心里愈发的自信,对于经略辽东更有把握。
新皇的年纪尚青,智谋或许尚显不足,无法与老狐狸般的黄猪皮正面交锋,但孙承宗相信,只要这样下去,予以足够的信任,他孙承宗就当得住后金骑兵的铁骑,并在数年之后,收复整个辽东,兵锋直指建奴的老巢,建州。
适当的放权,一定的信任,不管是奸佞之臣,还是名将干吏,都是他们最想从皇上那里获得的东西。
这时,似乎想到了什么,贾亦韬露出古怪之色,淡淡一笑,意味深长的看着已经站起的孙承宗,询问道:“孙大人,朕听闻你有一幕僚,文武双全,精通兵事,既有研究,年纪轻轻,就著有兵书《武备志》,自天启元年开始,名声大振,对于辽东的局势更是极有了解。”
听着贾亦韬的徐徐讲述,孙承宗已经知道说的是谁,但还是不确定地问道:“皇上,您说得莫非是茅元仪?”
“不错,正是此人!”贾亦韬轻轻点头,爽朗地脱口而出,回应了一句,进而又说道:“孙爱卿,虽然茅元仪对辽东的战事很是熟悉,对你督师辽东大有裨益,但朕还是想将其留在身边,以作大用。”
“皇上,这是为何?”
孙承宗着急了,忍不住地问了这么一句,除了袁崇焕、袁可立,茅元仪和孙元化是他最想用之人,督师辽东的左膀右臂,刚想为他们某一个总兵之职。
很显然,贾亦韬并认为孙承宗的置问是一种冒犯,反而很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对于一个主帅而言,文武兼备的部将将会大有助益,太难找了,尤其是对辽东战事。
因此,贾亦韬表现的极有耐心,缓缓讲述了其中的原因。
“孙大人,天启年间,你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之职,那么就应该知道,兵备松弛,不仅是边军,中原的驻军也是一样,其中以京师的三大营和禁卫军尤为严重。”
刹那间,孙承宗心领神会,有一丝明悟,皇上之所以要茅元仪,是想干什么了,贾亦韬接下来之言,正好验证了心中的猜测。
“据朕所知,由于常年缺少真正战争的洗礼,没有打过仗,更是几乎没有演练过,京师的三大营和禁卫军都快变成一群草包,莫说战斗力底下,就连一些火器的使用方法都不知道,谈何御敌?谈何拱卫京师?”
“所以,再过段时间,朕准备整顿一下京师的防务,整顿三大营与禁卫军的军纪,将那些不合格的兵卒剔除出去,而这就需要一个懂得兵事之人,而不是兵部的那些年纪一大把之人,精于世故,碍于人情,只会阻碍改革,不利于整肃军纪。”
孙承宗已经没有了一开始的着急,听得是频频点头,深以为然的样子,对于禁卫军和三大营的战斗力,堪比草包,尤其是武将,这已经不算什么秘密了。
否则,不管是谁督师辽东,却鲜有人要三大营陪同,前去辽东助战,与建奴厮杀。
当然,相比于孙承宗对三大营和禁卫军的直观认识,深有体会,贾亦韬之所以知道这些,要简单得多。
己巳之变,是每个明史专家必知的事件,对于禁卫军与三大营的表现,抵御建奴兵围京师之时,居然不会使用火器,仓促现学之下,反而伤了自己人。
越是到了后期,三大营与禁卫军越是不堪,只能用作剿匪,镇压起义军。
尤其是李自成攻打京城之后,更是将三大营与禁卫军的无能暴露无遗,让后世之人嗤笑。
第四十二章 推迟
呼。。。。
贾亦韬的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之时,心中长松了一口气,神情变得坚毅起来,缓缓说道:“所以啊,孙大人,你就不要想着将人带到辽东了,相比于京师的防务,整肃三大营与禁卫军的军纪,茅元仪更应该留在京城,听朕使唤,来得更加重要。”
此刻,孙承宗已经没有了一丁点的抵触情绪,反而很支持贾亦韬的决定,作为卫戍京师的军队,就应该是精锐中的精锐,如果再放任自流下去,那也太危险了。
“皇上,老臣明白,相比于辽东的战事,京师的防务更加重要,这里距离边塞太近了。”
说到这里,孙承宗话语一顿,略微犹豫了一下,转而说道:“启禀皇上,如果人手不够用的话,老臣这里还有一人,也是文武兼备,精通兵事,可堪重用。”
贾亦韬当然知道这个人是谁,明末有名的儒将孙元化,但却拒绝了。
“算了,不用了,只是整肃军纪,用不了那么多人。而且,此去辽东,鞑子彪悍,你还需要一些得力的助手,如果留在京城,就有些浪费了。”
“是,皇上。。。。”
很显然,虽然嘴上这样说,但孙承宗心里还是有一些不舍,不愿意将孙元化留在京城,听到贾亦韬之言,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有一种庆幸之感。
相比于整肃三大营与禁卫军的军纪,孙承宗所不知道的是,贾亦韬之所以将茅元仪留在京城,还有另一层意思,为大明帝国培养更多的名将做准备。
这一刻,贾亦韬有一种身心舒泰的感觉,从未有过的放松,回想崇祯皇帝登上皇位之后,在位的十七年,不像是一个皇帝,更像是一个救火队的指挥员,而那些武将就是救火队员,四处灭火,在镇压起义军与抵御建奴循环往复。
现在好了,自己成为了崇祯皇帝朱由检,现在就打破这个魔咒,改变历史,使得大明军不再陷入循环往复的死胡同之中。
相比而言,抵御外敌,对于现在的大明王朝来讲,攘外必先安内更加的实际,来得更加重要。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贾亦韬深知这一点,所谓的安内,不仅仅是镇压起义军,还有彻底清除或削弱党争之患,使得大明王朝迈入正常的运转轨迹之中,向前发展,而不是开倒车,或者停滞不前。
大治的时代即将到来,贾亦韬相信,抓住军权之后,只要推行改革,什么小冰河时期,什么鞑子过万不可敌,什么朝廷的国库亏空,财政入不敷出,统统都是不是问题的问题,迎刃而解。
宫门之外,贾亦韬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孙承宗离去的身影,心情从未有像今天这样好,贾亦韬相信,只要孙承宗回到辽东,袁崇焕和袁可立归位,若无意外的话,辽东的局势可稳。
只要不主动出击,凭着孙承宗的本事,将会为朝廷节省不少的钱粮,辽东军能够自给自足,军饷能够自筹大半。
毕竟,辽东不仅有建奴的威胁,还有肥沃的土地,只要恢复军屯田,收回那些被侵占的军田,孙承宗就可以像天启年间那样,一边率军抵御建奴,一边囤地种粮。
曹化淳就陪在一旁,神色要复杂的多,似乎有什么顾忌一般,一副吞吞吐吐的模样,最终还是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快。
“皇上,张瑞图辜负了你的一片好意,不思悔改。”
“怎么回事儿?”
贾亦韬的神色一僵,转头看向曹化淳,眉头微皱地问了一句,有一些不耐烦地等待对方的下文,所有的好心情被一扫而光。
“启禀皇上,二月份的会试结果出来了,其中所取得考生多以中官、勋贵的姻戚门人为主,根据东厂的探子来报,此次的会试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关于朱由检的记忆如泉水般涌来,贾亦韬明白了曹化淳的那句话意思了,二月份的会试考试官正是施凤来与张瑞图,这样的结果很说明问题,不仅是为了讨好那些勋贵、维护自己的部属,更是不断地向朝廷输入他们的人。
“而且,皇上,李维垣、李恒发和袁弘勋那些人已经松口了,牵涉出许多的魏党官员。尤其是田尔耕,更是咬出了黄立极、张瑞图这些人,与魏忠贤同流合污,陷害了许多的忠臣良将。”
除了一开始露出的怒容,贾亦韬已经恢复了正常,神情不再有任何的波澜,回过头来,看向西南的方向,忽然转移了话题,使得曹化淳稍稍楞了一下。
“化淳啊,先封锁消息,暗中搜集好证据,暂时不要动那一些人,再过几天,再收拾那些魏党余孽不迟,要么不出手,出手就要直至要害之处,一招制敌,解决所有的问题。”
“是,皇上,奴才明白了,会做好保密工作的。”
尽管心中不解,不明白皇上为何放缓了追杀魏党余孽的节奏,非要再过一段时间,证据明明已经非常齐全,但还是老老实实地照做了,似乎察觉到贾亦韬的心中不快,进而又说道:“皇上,工部那边传来了消息,颜继祖说奏之事属实,李大人一下子查办了二百余名冗员,为朝廷节省不少的钱银。”
“而且,有了国丈大人和黄立极的公子做‘表率’,被当众打得鲜血淋漓,那些被关在锦衣卫大牢和东厂大牢的公子哥家人,再也没有一个人以为那些放出去的消息是谣言,纷纷缴纳罚款,国库一下子增收了三百万两的收入。”
贾亦韬笑了,眼睛微眯,发自内心的高兴,嘴角微微上扬,心中暗道:“嘿嘿。。。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李自cd能从这些人手里盘剥七千多万两银子,如果不从他们身上弄到一千万两,就算我输。”
就在这时,似乎想到了什么,曹化淳面有犹豫之色,但最终还是说道:“皇上,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处理,恐怕南下微服私访要推迟了。”
“确实。。。”
贾亦韬轻轻点头,漫不经心地吐出两个字,进而补充道:“不管是禁卫军和三大营的整肃军纪,还是秦良玉的即将到京,亦或是即将到来的魏党定案,朕都脱不开身,必须在京主持大局,推迟就推迟了吧。”
很显然,贾亦韬看似说得轻松,表现的不以为意,微服私访不能成行,言语之间,还是难掩他心中的那种失落感。
第四十三章 立军威
此刻,曹化淳却是兴奋不已,心中暗喜,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即便知道皇上还是会南下,但留给他与洛养性的准备时间变却多了,每多一天,皇上南下微服私访之时,两人将会更加的有把握,保障贾亦韬的安全。
贾亦韬并未理会、也不在乎曹化淳的反应,话题再次一转,询问道:“对了,那些东林党现在怎么样?”
“启禀皇上,那些东林党越来越活跃起来,随着朝廷空出的职位越来越多,就像上跳下窜的猴子四处走动,暗中商量,想要将自己的人推上位,填补魏党被革职查办之后的那些空缺。”
“而且,尤其是孙大人的此次入京,他们似乎听到了风声,猜到了一些什么,想要阻止孙大人出仕,让袁崇焕接替蓟辽督师一职。”
“嗯,朕知道了。”
平静地回应这有些话之时,贾亦韬暗暗摇头,对那些东林党官员愈发的失望,一点大局观都没有,心里不禁又是一阵感叹,这些沉迷于党争的官员真是无可救药,蝇营狗苟,该杀该斩,个人的私利,党争,胜过了一切,凌驾于江山社稷之上,也难怪崇祯没有一开始就重用孙承宗。
崇祯的自负是一回事儿,但朝中的重臣从中作梗,推波助澜,极力的阻挠,却起到了很大作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贾亦韬在等,在等秦良玉的白杆子兵到来,就能一下子将魏党余孽全都收拾了,还有部分的东林党官员,尸位素餐之人,使用雷霆手段,即便不能彻底肃清党争,也要将其压制到最低点。
留给贾亦韬的时间不多了,西北的连年大旱,天灾不断,积累到现在这个时候,已经滨临全面爆发的临界点,危机就像燥热天气下的一堆干柴,只需要一丁点的的火星,就会全面爆发。
而那些零星地起义军就是火星,就像历史上的那样,一开始只有很少的民众造反,随后愈演愈烈,呈现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起义军之中,袭击附近的州府县城,抢夺粮食。
一想到这些历史,贾亦韬就冒出一阵冷汗,那种急迫感愈发的强烈,同时也有一些庆幸。
如果不是有孙传庭镇守于陕西,担任巡抚之职,开始赈灾,安抚百姓,贾亦韬无法想象,会有多少老百姓颠沛流离,为匪为盗,陕西的情形更加的糟糕。
如果这种情况再不改变的话,没有缓解,历史将会重演,陕西将会出现大规模的起义军,军队哗变不断,波及十几个省。
还有洪承畴,相比于孙传庭对起义军的态度,表现的更加的强势,更加侧重于血腥镇压,以绝后患,鲜有招抚怀柔手段,只要遇到乱军,就是一个字,杀!
历史证明,洪承畴的策略是对的。
一刚一柔,交相辉映,即便灾情愈发的严峻,陕西的局势还是有了企稳的迹象,孙传庭与洪承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都让贾亦韬略微松一口气。
陕西,延绥镇。
巡抚衙门,此刻,后衙大厅之上,聚集着许多的武将,洪承畴与众人相对而站,正在训示。
“各位将军,本官虽然到任没有多久,但在陕西担任督道将近两年,对陕西的民情和军队的情况,还是有一些了解。向诸位交一个底,本官是一个赏罚分明之人,此次担任延绥巡抚之职,皇上不仅给了洪某三十万两军饷,更是有一项重要任务。。。。。。”
刚开始的时候,下方的许多将领还都是一副昏昏欲睡、不耐烦地样子,但是一听到三十万两的军饷,顿时就是一个激灵,来了精神,所有人都兴奋了。
对于这些边兵而言,不仅时时刻刻都要防范来自于河套的匪寇,那些游牧民族的袭扰和入侵,更是时常为自己的肚皮而忧虑。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他们对于朝廷不满的情绪开始滋生,不断地酝酿,拖欠军饷是常有的事情,长则一年半载,短则两三个月,这些都埋下了一个隐患。
边军,按照朝廷的规定,都有相对的军屯田,每个边兵都有几亩自留地,几乎不用缴纳多少皇粮,生活完全没有问题,身体能够承受任何强度的操练。
然而,这些都变了,边兵沦为了那些将领的佃农。
每个将领的眼中都冒着精光,直直盯着洪承畴,一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