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芝龙能够想象得到,就算没有李魁奇导演的那件事情,朝廷也会对郑家忌惮非常,也会采取非常措施,严密监视一些人的家人的同时,更是会在郑家军上面打主意。
毕竟,就算除去李魁奇和钟斌等人的船队和部众,郑家军还有万余人,船只近千艘,如此规模的军队,却不在朝廷的掌控之下,而是由郑家所有,朝廷要是没有动作才怪。
李魁奇等人的降而复叛,只是给了朝廷一个由头,只是一个引子,一个针对郑家的切入点。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当头棒喝,给朝廷敲响了警钟,不能任由郑家军那样不管。否则的话,与养虎为患何异
遥想归顺大明之时,尤其是提出了那个条件,依旧率领原部,郑芝龙就有了这种心理准备,迟早有一天,只要崇祯是一个明主,是一个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帝王,迟早要对郑家下手。
;
第四百三十六章 黄粱一梦
只是郑芝龙没有想到,这一天来的那么快,朝廷的那些招数是那么的刁钻很辣,又快又准,一招接着一招,一环套着一环,绵延不绝,衔接的很是紧密,防不胜防,根本就不给他喘息的机会。
等到反应过来之时,一切都已经晚了,自己和部众的家人,悄无声息之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被严密监控了起来,而又毫无察觉,锦衣卫和东厂暗中早就有了行动。
停靠在晋江上的郑家水师,在福建水师的火器绝对优势之下,更是动弹不得,一旦有一个风吹草动,引起朝廷的误会,郑家水师所在的水域,瞬间就会化为一片火海。
一切变化的都是那么的太快太突然,让郑芝龙始料未及,与当初的计划背道而驰,而又无可奈可,无法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在某段时间里,郑芝龙郁闷的要死,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犹如一个孔武有力的高手,知道对手的存在,却看不到对方,也清楚地感觉到对方的逼近,以及不断地放出伤害,自己却有力无处使。
这种无奈,直至最后化为绝望,渐渐演变成习以为常,既来之,则安之。
在郑芝龙最初的雄途计划,有着官军这一层身份,背靠福建,郑家军就有了强大的后盾和底蕴,就能够突破原本的瓶颈,实力位置更上一层,进而图谋东南沿海的真正控制权。
东南沿海,海域就是那么大,岛屿就是那么多,再怎么说,地盘也是固定的,却有着各方的势力挤在一起,如此一来,先天之上,就限制了他郑芝龙的发展范围。
十八芝,虽然是结拜的十八个海盗巨枭,却也有各自的利益,代表着不同的势力,若是继续持着海盗的身份,即便再富有,即便再赚钱,发展的空间也有限。
不管是那些洋人,还是大明朝廷,亦或是其他海盗,都不可能任由哪个海盗一家独大,即便是十八芝之首,他郑芝龙也不行!
因此,若是想进一步地发展,成为东南海上的真正霸主,就只能归顺大明,换一个身份,才具备长足发展的潜力。
而且,虚与委蛇之下,趁着大明皇帝还太年轻,登基不久;趁着大明正处于多事之秋,四面环敌;趁着朝廷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弊病积重难返。。。。。。
如此情形之下,他郑芝龙完全有能力,也有实力,可以安稳地在东南等地发展壮大,不断地经营福建和广东,尽可能地招揽人心。
按照预期,朝廷根本就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顾及到东南沿海。
就是在这么一个空档期间,只要发展起来,实力再提升几个层次,他郑芝龙就能成为东南的无冕之王,就能逐渐控制住福建和广东等内陆。
一个一个的收拾那些海盗,那些往日的兄弟,收服他们的部众,召入麾下的同时,更是吞并他们的财富,不断地扩充实力,收拾了那些海盗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轮到了那些洋人。
那个时候,或明或暗,兼并了所有的海盗之后,他郑芝龙有的是办法逼迫洋人低头,不得不按照他郑芝龙的规则行事,在东南沿海经商。
换而言之,在东南沿海的话,他郑芝龙,真真正正地拥有了海上的霸权。
得到了海上的霸权,那就等于有了滚滚的财源,可以支撑他郑芝龙的所有野心,一切计划。
到时候,裂土为王,割据一方,随时都能做得到,朝廷再想拿捏他郑芝龙的话,也几乎不可能,也不得不掂量一二。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那么的骨感,他郑芝龙的所有想法和计划,都化为了泡影,美好的计划,全部的野心,随着这一系列的变故,全都为之幻灭,成了黄粱一梦,遥不可及的事情。
这个时候,郑芝龙的目光看向了东面,台湾所在的位置,不禁想起了自己当初的一个暗手,实施那宏伟计划的第一步,也就是刚刚归顺朝廷,第一次示好。
闽南大旱,饥民甚重,为了缓解灾情,自己自掏腰包,招纳漳州府和泉州府灾民数万,人给三两,三人给一牛,通过海船,将那些灾民运到台湾,进行垦荒定居。
有了这一恩惠,在那数万灾民的心里,他郑芝龙就有了极高的声望,在台湾岛上,等同于培植自己的力量,若是什么时候想要占领台湾,他们将会一大助力。
在大明实行海禁之策的时候,毫无疑问,台湾成了多方势力交易的中转站,想要获得大明那些货物的平台,更是竟相谋求更多利益的目标,自然而然地,台湾岛势力复杂的同时,也就成为了一块肥肉。
谁要是控制了台湾,单单是每年的关税税收,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收入。
否则的话,又怎会有滨田弥兵卫事件?
“算了,既然所有的计划全都泡汤,都不可能再实现,那么,就不如送给朝廷,卖个好。有了台湾岛这个礼物,想必皇上对郑家的印象也会好许多,最起码也能改善目前的尴尬处境。。。。。。”
郑芝龙的声音很轻,虽然是念念有词,但嘴唇就好像没有动一般,再加上周围呼啸的海浪之声,以及海浪拍打战船之音,莫说周围的人离郑芝龙很远,就是近在迟只,恐怕也听不到他在说什么。
渐渐地,不难发现,就好像放下了某种心理负担,郑芝龙的神情明显放松了不少,显得很是开阔,等到目光再次转移到船队的前方,再次恢复了那副冷峻的模样。
一场大战,正在渐渐逼近。
福建。。。。
巡抚衙门,书房之中,熊文灿端坐于上方,东南水师的统帅朱一冯和福建都司洪先春列坐于左右两侧,福建最顶层的军方三位大佬,可谓是全都到齐了。
“两位将军,这段时间里,郑芝龙可是积极的很呐,围剿了不少的海盗,东南沿海的老百姓更是纷纷叫好,朝廷的公信力不断地上升,可是,虽然海盗的势头遭到了遏制,但福建和广东的匪患依然十分严重。。。。。。”
然而,对于熊文灿的这番言语,兴奋之中,带着几分淡淡的担忧之意,朱一冯和洪先春的反应却是很平静,就好像并不在意的样子。
第四百三十七章 第三祸患
渐渐地,看到两人的反应很是稀松平常,并没有多少重视,熊文灿的眉头微微蹙了起来,突然又抛出了一个话题。
“两位将军,福建的三大祸患,一红夷,二海盗,三山贼。”
“如今之时,随着郑芝龙的归顺,并渐渐控制住他的郑家军,海盗的祸患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想必再过不久,就能予以彻底解决,而红夷的事情,要等到第二个问题解决之后,看看洋人什么反应,才能采取相应的策略。”
“因此,现在的话,摆在咱们眼前的主要问题,就是盘踞在福建各个地方的山贼了,二位,对于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将其解决?”
虽未完全挑明,但在场的三人都很明白,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现在有郑芝龙甘当马前卒,在前面打头阵,围剿那些海盗,东南水师不时地再从旁策应一下,打个辅助。
那么,这个相当于一个问题的问题,就不那么急切了,按照既定的计划,之前的商议,还要再过一段时间,红夷才是桌面上的议题,众人讨论的重点。
自然而然地,剿灭福建的山贼,就是目前最主要的任务了。
在福建为官将近十年,在场的三人,恐怕无人能够比朱一冯还了解福建的情况,尤其是那些猖獗的海盗,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熊大人,闽粤两地,情况极为特殊,民风极为彪悍,百姓更是不比中原的百姓,往往是亦民亦盗,白日为普通百姓,耕耘田地;夜晚为盗,劫掠过往的商旅与行人,尤其是穷乡僻壤之地,这种情况尤为严重。”
朱一冯的神色依旧很平静,就好像在阐述一件再平常的事情不过了,紧接着,洪先春接过了话茬。
“所以,熊大人,围剿那些啸聚山林的匪寇,相对还容易一些,只要火器配备得当,兵力充足,轻易就能将其剿灭。”
“然而,那些亦民亦盗的山贼就不一样了,不仅很难区分开来,往往还是那些大的山贼匪寇滋生的土壤,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先解决这个问题,就算彻底剿灭了那些山上的土匪,那也是剿灭了一茬又一茬,层出不穷,治标不治本而已。”
熊文灿听得频频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对于福建与广东的民情,他又不是一个小白,或多或少,还是有所耳闻,洪先春的话音刚落,脸上就浮现了沉吟之色,语气不仅轻,语速也很慢。
“嗯这样的话,根据两位将军所讲的这些,要想从根本上除去福建的山贼这一祸患,已经不单单是使用铁腕手段,铁血围剿,其中还牵涉到民风的开化与教化的问题。”
不可否认,朱一冯与洪先春的轻轻点头,虽未有言语回应,但这细微的动作,却表明了一切,认可了熊文灿的这一观点。
一时间,三人都沉默下来,接下来,谁也没有再言语,就那么静静地坐在那里,就好像等待这什么,而熊文灿再次认真地思索了起来,朱一冯和洪先春并没有打扰,两人也不着急,就那么极有耐心地等待着。
“呼——”
好像是过了好久好久一般,实则却是片刻之间,伴随着熊文灿长长地吐出一口气,面露凝重之色,目光缓缓扫过两人的过程中,也在沉声地说道“教化百姓,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非是咱们几人之力能够完成的,还要有朝廷的政策与配合。”
说到这里,熊文灿话语为之一顿,语速更是放缓,神情愈发坚定地同时,颇为无奈的继续说道“因此,现在的话,只能是围剿山贼为主,招抚为辅,教化之策次之,多举并行,缓缓推行。”
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熊文灿的话题忽然一转,看向朱一冯的同时,询问道“那些海盗好解决,恐怕用不了多久,凭着郑芝龙对他们的了解,分化瓦解之下,再加上强势围剿,应该很快就能予以剿灭。”
“解决了海盗之后,朱将军,你准备怎么对付那些洋人啊?”
然而,不等朱一冯作出回应,似乎是很热衷和关切这个事情,熊文灿进而又补充道“若只是使用军事手段的,兵对兵,将对将的打法,不仅需要的时间更长,也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有一些蛮干的感觉。”
朱一冯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波澜,尤其是听到熊文灿的最后一番话,更有一些动容,出于礼貌和敬重起见,等到对方说完之后,这才缓缓回道“熊大人,你说得不错,本将军也是这样想的,单一的宣战,算不得上上之策。”
朱一冯先是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以示认同,进行定性,随之沉吟了一下之后,又看了看洪先春,都是福建的军方最高层,也就没有再迟疑。
“所谓的红夷这一祸患,并不是指得全部洋人,而是更加具有侵略性的荷兰人,而要更好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尽可能地降低代价,最好从文武两方面双管齐下。”
“武的方面,自不必多言,自然就是一个字,战!”
“至于文的方面,就是泛指谋略,先破坏荷兰人在东南沿海的根基,使其成为无根的浮萍,随后再使用战争的手段,就能一举将其击溃,让其屈服。”
话说到这里,在场都是明白之人,当即就明白了朱一冯的意思。
要想解决掉荷兰人这一祸患,让其屈服,向大明低头,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占领台湾岛,将其驱逐出去,如此一来的话,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冲突,荷兰人的水师就缺少了后勤保障,根本就坚持不了多久,最后只能认输,服软。
毕竟,根据各方反馈的情报,除了台湾岛以外,荷兰人其他的盘踞之地,距离东南沿海都很远,短时间之内,根本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无法救援汉斯·普特曼斯他们。
不像西班牙人,另一个窝点就在吕宋岛,距离台湾岛很近。
这也是为什么,相比于荷兰人积极在台湾岛上的经营,西班牙人要冷淡得多,并不那么迫切。否则的话,如果能够像荷兰人那般殷勤,恐怕西班牙人早就成为了台湾岛上的第一大势力。
毕竟,西班牙来得更早,在相当程度上,还获得了朝廷的一定认可。
。
第四百三十八章 忠贞营
京师。。。。
乾清宫之中,崇祯像以往那样端坐在那里,却没有再处理政务,而是望着对面的几人,分别是李过、高桂英、姽婳将军林四娘和秦良玉的儿媳张凤仪。
此刻,除了崇祯的神情平静之外,脸上还挂着和煦一般的笑容,李过等四人的脸上却满是疑惑,心中更是好奇无比,四人之中,也就张凤仪还有一些地位,一身的武官装束,足以说明她的地位最高,有着相当的品阶。
至于姽婳将军林四娘,随着衡王的削藩,也就是一个普通女子,尽管服饰华丽,眉宇间有一丝英气,显得是那么卓尔不凡,自有一股不一样的气质。
“四位,想必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朕将你们之中的人千里迢迢地召到京城,究竟是所为何事?京城有的是名人雅士,各种人才,为何偏偏选中了你们?”
刹那间,四人都屏息凝神了起来,竖起了双耳,倾听着崇祯后面的话语。
“朕是一个爽快之人,不喜欢那种藏着掖着的磨磨蹭蹭,总是打哑谜的那种谈话与做事风格,若无必要的话。”
虽然这样说,崇祯还是弄出了这么一句废话,但四人也没有当一回事儿,而是极有耐心地等待着,谁让人家的身份摆在那里呢?
“实话告诉你们,朕准备建立一个忠贞营,主要由女人和十几岁的少年组成,而朕准备交给你们处理,你们之中,有人是军中的将军,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有人学富五车,有着极为渊博的学问;有的人虽然出身于普通人家,但也是自有的优势,对于民情更为了解。。。。。。”
随着崇祯的讲述,张凤仪等人从一开始的恍然,渐渐又为之迷糊了,新的疑惑爬满心头,让她们这些人组建忠贞营,这不难理解,毕竟,每个人的身手还算不错。
最为关键的是,忠贞营是由女人和少年组成,由他们负责,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毕竟,同为女人的张凤仪、高桂英和林四娘,训练那些女兵,要方便的多。
可是,听到最后,皇上居然说,还要走到底层,了解民情,这就和组建忠贞营有一些风马牛不相及了。
然而,众人的这种疑惑并未持续多久,随着崇祯又抛出了一个话题,顿时使得他们明白了,皇上为何这样做?想要干什么?
“你们也知道,如今之时,天下各地,各种天灾不断,时有发生,即便有着朝廷的全力赈灾,但也有鞭长莫及、力有不逮的地方,无法做到周全,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纰漏。”
“比如,或是兵荒马乱的原因,或是天灾使然,亦或是家庭不幸福,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使得各地都有很多的孤儿和苦无依靠的妇女,后者还好一些,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总能够找到一些事情做,养活自己。前者就不一样了,完全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因此,在组建忠贞营之前,朕准备从个人腰包里,拿出相当一部分银两,在一些重灾区,或者某些地方,弄个孤儿院,专门收养那些流浪街头的孤儿,让他们能够活下去的同时,也能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可以读书写字,免得误入歧途。”
。。。。。。
这一刻,尽管知道了崇祯的意图,为何设立孤儿院,四人还是动容了,身体里涌现一股莫名的情绪,让他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不知道该说什么?
先不说设立孤儿院,收养流浪街头孩童的诸多繁琐,单单是所需要的银子,也是一笔极大的开支,即便皇上有着皇家生意作为后盾,就算是“两行一口”的获利不菲,生意兴隆,但无疑,也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
与此同时,身为女子的张凤仪、林四娘和高桂英,心中更是震动不已,相比于设立孤儿院的种种艰难,更是对组建忠贞营震撼不已,心里有着莫名的情绪,或困顿,或希冀,亦或是兴奋,等等。
自古以来,不乏女子当兵,为将一方,统兵打仗,但却鲜有女子军队,即便是有,也不过是权贵们为之取乐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的用于对敌打仗。
说是女子军队,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侮辱与调笑。
当然,这种体会,以林四娘最为深刻,最为心酸。
忠贞营就不一样了,听皇上这意思,和大明的其他军队一样正规,一样有编制,要在兵部报备,具有军籍,而不是皇上一时的心血来潮,只为取乐。
若是真这样的话,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完全打破了千百年来的固有观点,对于女人的某种桎梏,提高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
其他三人或许还没有反应过来,但身为军人的张凤仪,心中更加震撼的同时,凭着对军队的了解,更能体会到这意味着什么,比林四娘和高桂英更加知道,忠贞营的存在,女子地位的提升,有多么的大。
按照如今大明的军规军纪,正在推行的改革,更加侧重个人的能力,而非是出身什么之类的,一旦女子从军,也就意味着,她的个人婚姻,不再像传统那般,任由摆布,具备了一定的个人话语权。
毕竟,对于朝廷的忠义,要大过一般的孝义人伦。
因此,有着官职或者爵位在身的女子,已经脱离了父母的完全掌控,有了一定的个人自由,父母不可能再像过去那般指使着她们,决定着她们的前途与命运。
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之时,就在其他人还处于震惊之际,没有反应过来,张凤仪的一颗心却是“砰砰”直跳了起来,紧张的同时,有着莫名的兴奋。
崇祯的话音刚落,为了确定自己的猜想,张凤仪忍不住地试探性的问道:“皇上,那个,您所讲的忠贞营,组建之后,是有编制和军籍的吗?也是和其他男子军队同等待遇吗?”
随着张凤仪的连连抛出问题,冰雪聪明的林四娘和高桂英顿时就反应了过来,已经知道了对方想要表达什么,刹那间,也是满怀欣喜,带着期待之色,双双跟着望向了崇祯,一颗心也“砰砰”直跳了起来,紧张不已。
“当然~!”
第四百三十九章 赐姓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对于三个人而言,就如仙乐中的两个音符,敲击出最美妙的乐章,刹那触及了她们的心灵,引起了某种共鸣,接着一阵狂喜,伴随着的还有心神的猛然一松,不住地长松一口气,就像压在心上的一颗大石落下。
此刻,若不是身处乾清宫,若不是有着崇祯在面前,狂喜之下,恐怕三人早就抑制不住地跳起脚来,一阵欢腾,一阵雀跃,来发泄一下心里的那份激动与兴奋。
不得不说,乾清宫的宏伟威严,崇祯的高居于上,还是使得她们保持了冷静,没有过多的出格举动。
然而,看着三个女人的彼此互望,神情与眼神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那种兴奋与高兴,几乎掩饰不住,就好像无声的在相互庆祝一般,崇祯并未多言,而是极为体贴地保持了沉默。
有着历史学家和现代人的灵魂加持,“崇祯”又怎能不明白“忠贞营”意味着什么?
虽然都叫忠贞营,组成也一样,但由谁发起,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将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毕竟,他崇祯成立的忠贞营,虽是个人出资,但却带着官方性质,影响力更是全天下,历史上的那个李自成,组建的忠贞营,不过是一时的拉拢人心,提高实力,并不具备普适性,更不代表一种官方认可。
说白一点,他崇祯成立忠贞营,不仅仅是新组建一个新兵种那么简单,更象征着女子的社会地位提高,具有官方性质的认可。
渐渐地,随着三人冷静下来,激动的情绪得以平复,她们看向崇祯的目光也随之变了,不仅仅是敬畏那么简单,还有发自于灵魂深处的那种感激与忠诚,就好像是在无声地述说,皇上,我们一定会办好这件事情。
“还有,朕之所以在各地设立孤儿院,收养那些流浪孩童,不仅仅是减少天下的一些不幸,还是为了忠贞营,能够从中选拔一些合适的少年少女,充实到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