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朕之所以在各地设立孤儿院,收养那些流浪孩童,不仅仅是减少天下的一些不幸,还是为了忠贞营,能够从中选拔一些合适的少年少女,充实到忠贞营,接受你们的军事训练和培养,让他们效忠于朝廷。。。。。。”
  四人听得连连点头的同时,心中也在暗想,果然如此。
  不难想象,从小就灌输忠于皇上、效力朝廷等思想的那些孩童,长大之后,成为士兵或将军,一定会对皇上忠心无比,自然而然地,皇上对于军权的掌控力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诚然,孤儿院的存在,皇上的资助,就相当于那些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孩子的再生父母,这份恩情,这份抚养之情,足以让他们忠贞,比其他的将领更加忠诚。
  这个时候,已经冷静下来的张凤仪,等到崇祯说完之后,神色郑重无比,不无担心地提醒道:“可是,皇上,先不说组建忠贞营所需要的饷银,单单是设立孤儿院,还是大范围性质的,恐怕这笔开销很大——很大——大到——”
  张凤仪的话语虽然戛然而止,但崇祯却是听得明白,知道对方后面想说什么,无非是,这么一笔巨大的开支,远超皇室所能负担的,尤其是随着孤儿院的越开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崇祯的脸上依旧挂着风轻云淡一般的浅笑,并未因为张凤仪话里的那个弦外之音,不自量力之意而恼怒,而是紧跟着朗声回道:“张将军,大范围的设立孤儿院,若是只靠朕个人出资,用皇家生意盈利去做,当然是不行的,也是决计做不到的。”
  “那——皇上——?”
  张凤仪面露迟疑之色,忍不住地问了一句,同时也说出了其他人的心声,都在等待着崇祯的回应。
  “朕将会拿出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先在陕西与河南设立孤儿院,进行试点,就像实行民兵制那般,也是天灾最为严重的两个地方。”
  听到这句话,四人的神色都是一缓,那种置疑之色已经少了许多,而崇祯接下来之言,更是使得他们相信,不管是孤儿院,还是忠贞营,都不是皇上的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得要那样做,还要推行天下,尤其是孤儿院。
  “当然,在陕西与河南各地设立孤儿院的过程中,朝廷也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也会拨出一些钱粮,用于救济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
  “而且,等到朝廷的财政紧张的问题,有所缓解之后,从各地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朝廷的扶持力度也会不断地加大,为之推广,不再仅限于河南与陕西两地。”
  “所以,张将军,关于钱粮的事情,不用担心,朕已经有了相应的准备,你们放心的去做吧~”
  就在这时,崇祯的话语忽然一顿,眸子里更是闪过一缕莫名的光芒,似乎想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新奇的主意,转而说道:“对了,凡是孤儿院收养的孩童,若是没有姓氏的话,或者个人愿意的话,都可以跟朕的姓,姓朱。”
  霎时间,四人再次震惊了,眼睛都是瞪得大大的,嘴巴更是微张,尤其是最后一句,带来的冲击力,要超过之前,提出“忠贞营”所带来的震撼效果。
  姓朱,那就是国姓,还是皇上亲口所言,虽未点名是谁,但也和赐姓无异。
  换而言之,那些孤儿院收养的孩童,相当于皇上的义子义女,地位一下子拔高了太多太多,犹如从地上爬上了云端,出身也变得高贵了许多。
  当然,随着孤儿院的也来越多,随着收养的孤儿越来越多,这种效果也变得不再那么稀奇珍贵,渐渐地,也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毫无疑问,这又是皇上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更是在培养日后的心腹和倚重之人。
  这个时候,就在四人震撼地目瞪口呆之时,崇祯再次开口了,开始布置他们的任务。
  “张凤仪,林四娘,你们负责拟定忠贞营的机构,以及一干训练事宜,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计划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组建出一支忠贞营,使其初具规模。”
  “是,皇上,末将遵旨。”
  “李过,高桂英,你们负责孤儿院的一干事宜,筹划孤儿院的基本机构,如何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以及对他们的教育,等等,也弄出一个详细的章程来,以便推行天下。”
  “是,皇上,末将领旨。”
  。。。。。。


第四百四十章 馊主意

  四人离去了,一直犹如泥塑一般的冷晓磊,不再保持平静,古波无澜的脸更是挂满了浓浓的担忧之意,看着神情自然的崇祯,那副毫无压力的模样,终于按耐不住心的那股蠢蠢欲动的冲动,身体微倾,准备开口,颇有死谏的味道。
  然而,冷晓磊的嘴巴才张开,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情绪波动,崇祯却是有意无意地抢先问道:“小磊,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皇——关于忠贞营和孤儿院的事情,您要不要再考虑一下,延期再办?”
  冷晓磊的声音有一些发颤,更像是结巴的表现,吞吞吐吐地刚一说完,还想要进一步地补充,却被崇祯给打断了。
  “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说话之间,崇祯微微侧头,看向了旁边不远处的冷晓磊,神色依旧那么的平静。
  轻飘飘的两句话,制造了一个短暂的缓和时间,使得冷晓磊得意平复心的情绪,去观察对方的神情变化,看到崇祯那一脸平静的模样,显得很是温和,冷晓磊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心里已然没有那么紧张,自然而然地,说话也变得流畅了起来。
  “启禀皇,如今之时,大明四境,虽然恢复了平静,刚刚收复了辽东失地,又平复了西南之乱,西北的民乱也得到了极大的稳定。”
  “但是,同样地,天下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旱灾的蔓延,自不必多说,单单是两场战争所带来的钱粮消耗,组织民兵的投入,军队正在进行的改革,还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东南之战,对洋人宣战,若是再进行这两个事情,恐怕朝廷的财政支撑不了多久啊?”
  “而且,在两场战争之牺牲的士兵,以及在西北平乱而战死之人,都需要一笔不菲的抚恤金,以安置战死将士的家人,这些事情加在一起,算有秦王府和衡王府的财货,算很快将其变现,国库的银子还是会显得有一些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忽然间,冷晓磊的话语戛然而止,眸子里光芒闪烁,有一丝刹那的精明萦绕其,却是转而说道:“皇,现在这个时候,宝钞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认可,绝大部分人使用的都是宝钞,要不然,咱们多多印制一些宝钞,从而缓解财政紧张的。。。。。。”
  “小磊,你想什么呢?这么烂的馊主意,你也好意思说得出口?动动你的脑子,能这么干吗?胡乱出主意~”
  崇祯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冷晓磊的提议,模样有一些气呼呼,进而沉声说道:“你这根本是一个馊主意,根本是在杀鸡取卵,想让大明宝钞成为一堆废纸。”
  “不错,加印宝钞,短期之内,见效很快,确实可以缓解朝廷的财政紧张问题,却也是在让宝钞走覆灭之路,迅速贬值,最终成为一不值的废纸,失去了它的效用,和更大的用途。”
  “宝钞的数量,在天下人手里流通使用,印制的多少,是有一套相应的规则,并不是想印多少,可以印多少。否则的话,没有人再用宝钞。”
  。。。。。。
  嘴这样说着,崇祯的心却是也在暗想,莫说是现在,是放到以后的将来,那个科技发达的存在,只要是一个大国,只要还是一个正常国家,谁敢胡乱加印本国货币?
  即便是头hào强国,最起码是在本国境内,也不敢胡乱发行本国货币,算是大量的加印,也只是仅限于国外,用于其他的国家,国内的货币数量,还是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最好的一个反面教材,是非蒋家王朝莫属,大溃败之时,大量的印制纸币,兑现金银等贵重物品,使得老百姓手里的纸币成为了废纸,用于擦屁股,都会觉得硬。
  冷晓磊听得一知半解,不是很明白,但还是知道了一点,胡乱加印大明宝钞,确实是一个馊主意,使得皇好不容易架构出的纸币体系,随时都会崩溃。
  也是说,关于推行大明宝钞的诸多努力,要是真得无节制的加印宝钞的话,全都付诸流水的同时,还会予以民生重创,天下很有可能出现动荡。
  毕竟,现在这个是,不管是权贵人家,还是普通百姓,有不少人的手里都握着大明宝钞,若是宝钞变成了废纸,仅仅是这么想想,冷晓磊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一念及此,冷晓磊是一阵心虚,暗流冷汗,有一些吃力的说道:“可是,皇,如今之时,面对这么多、这么大的开销,朝廷确实需要大量的银钱,填补这些窟窿。否则的话,您的那些想法,很难付诸实施,为之实现。”
  闻听此言,崇祯并未回应,而是沉默了下来,露出思索之色,不无赞同地轻轻点了一下头,整个人也已经恢复了正常,没有了刚刚的那种紧张,由于冷晓磊提出加印大明宝钞的事情。
  “嗯。。。小磊,有一点你说得不错,加印宝钞,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朝廷的财政问题,推动朕的那些想法,也不是未尝不可以?”
  “可是,皇,你不是说。。。。。。?”
  忽然间,面对崇祯没来由的说出这番话,冷晓磊本能地提出了质疑,心更是不解,刚刚还不同意,反应还很激烈的样子,现在怎么又改变主意了呢?
  这变得也太快了吧~?
  然而,冷晓磊的这种心思还未持续多久,被崇祯紧接着的话语给打断了。
  “小磊,你想多了,朕所讲的加印宝钞,和你说的不同,而是xiànzhì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大概预判朝廷的财政收入之后,根据这一基本点,从而提前印制一定数量的宝钞,流通于天下,便于百姓缴纳赋税,这与胡乱印制宝钞,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如此一来的话,不仅不会影响宝钞的价值,还会提高它的流通性,可以方便民众及时地换取或者得到宝钞,用于缴纳赋税,商人用来交易。”
  “可是,皇,如今之时,天灾不断,百姓本受灾严重,收成锐减,能够缴的税银本很少,因此,能够用到的宝钞,相应地也不会太多。”
  “而且,在河南与陕西的不少地方,尤其是那些重灾区,予以了一定的赋税减少,还要投入大笔的钱粮,予以赈灾,朝廷很难从这些地方得到多少收入。”
  “还有是,江南的那些士绅的赋税,还未征收来,迟迟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章法,恐怕今年,朝廷也很难从他们身增加财政收入。”
  。。。。。。


第四百四十一章 更深层次用意

  渐渐地,冷晓磊进入了某种状态,思维活跃无比,发挥的很是不错,再无刚刚的顾忌,侃侃而谈的过程,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起来,如此这般,赢得了崇祯的暗自赞叹。
  这个时候,崇祯的神色已经恢复了正常,还是那么的平静,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显得是那么的含蓄,不时地轻轻点头,以示赞许之意,看似是在表达认同,实则却是变相的一种鼓励。
  崇祯的一连串表现,那看似赞同的鼓励微笑,给了冷晓磊一种错觉,以为崇祯被他的这番滔滔不绝打动了,因此改变了主意,想到这里,就不禁高兴了起来。
  然而,冷晓磊暗自还未高兴太久,就被崇祯的一句话给浇灭了。
  “小磊,仅就看待问题的视角,你的视野还是有一些过于狭隘,太过片面了,缺少一种总揽全局的那种大局观,往往只能看到局部问题,事情的表面,却未察觉到大的发展趋势。”
  习惯使然,冷晓磊立即收敛起了所有的心思,没有辩驳,没有解释,只有一副恭敬之态,摆出一副等待教导的架势,就像课堂上的小学生一般,那副乖巧模样,与刚刚的那番滔滔不绝,纵论天下时事,品评大明诸多问题,显得是那么的违和,就好像换了一个人。
  “当然,你说得那些都不错,确实是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若是以目前的朝廷财力,国库里面的财力,即便是有两王的财产充实,也不能同时进行这么多的问题。”
  尽管是摆出一副听受谆谆教诲的样子,但冷晓磊还是格外在意自己刚刚的那番言论,是否能够从崇祯那里获得认可,因此,一听到这番话,心里的小火苗顿时燃了起来,眸子里迸发出希冀的神采,但随着崇祯接下来的话语一转折,再次起伏不定了起来。
  “可是,在这诸多问题之中,你却忽略了一点,随着唐王和福王的封地相继回归到百姓手里,随着他们手里的盐税、茶税等税收收归到朝廷,今年下半年,朝廷的财政收入将会激增。”
  “朕所讲的财政收入,不仅仅是收回两王手里的那些税收,还有得到那些藩地的百姓,他们缴纳的赋税,以往之时,两王也是偷税漏税严重,如此一增一减之下,收取上来的税银自然非常可观。”
  “而且,建奴的那两座祖陵,其中的陪葬品,也攫取的差不多了,正在往京城押运,料想再过不久,就到京城了,若是能够将其全部变现为银子,又是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
  冷晓磊听得很认真,心中更是为之恍然,这才想起了崇祯的土地改革,相比于大明的疆域,实行的地方虽小,却也不止河南一地,还有北直隶,陕西和山西的部分地区。
  何况,不同于税赋,不管是什么时候,哪个朝代,盐、茶、丝绸等,都是最为挣钱的买卖,尤其是盐一项,可谓是一本万利,乃是人的日常所需,缺之不得。
  显然,掌握在福王手中的那些税收,收回之后,朝廷的财政收入当然会大幅度增加。
  这个时候,随着脑海里浮现出这些念头之时,冷晓磊想到了更多,崇祯在这将近两年的种种作为。
  经过皇上的各种手段,软硬兼施,还有卢象升的从旁配合,在这北直隶,以往那些权贵巧立名目而吞并的土地,不仅全部都被收了回来,还将那些皇亲贵族的固有田地,生生给弄下了一半有余。
  仅仅是这些田地,那些为之受益的百姓,所缴纳上来的税银,至少是以前朝廷收入三四成,六十万两到八十万两。
  何况,今年查抄山西八大奸商之时,得到的不仅是有大量的钱财,囤积的大量粮食,还有他们的田地,分给士兵的家人,以作饷银,但还是要向朝廷交税,又是一笔从未有过的收入。
  而且,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举措,皇室宗亲的禄米削减一半,对于近百万皇室宗亲,节省而出的钱粮,也是不难想象的,极大地缓解了朝廷的负担。
  这一刻,想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冷晓磊只觉得自己的脑袋都不够用了,根本无法计算出,这么多的赋税和商税加在一起,还有节省的那些钱粮,朝廷的财政收入,将会增加多少?
  总之,在这一瞬间,冷晓磊明白了一点,除了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东南之战,皇上其他所有的用钱措施,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急促,一下子用掉很多银子,中间有一个时间差,有一个缓冲过程,相继去推行。
  不管是孤儿院和忠贞营,还是三个地方组建民兵,亦或是军队的改革等等,自己虽未参与,却亲眼看到了这个过程,皇上与众文武大臣的讨论。
  可以说,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徐徐图之,前面有一个谋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足够国库再次充实起来,有钱可用。
  虽然没有什么经济头脑,更不知道如何算账,但冷晓磊还是有一个大的认识,等到年底之时,朝廷固定而稳定的财政收入,将会暴增,由原先的二三百万两,增加到近千万级!
  当然,这还是他这个不懂经济之人的初步估计。
  这样的初步估计,并非是无的放矢,原因很简单,持续而稳定的收入,不仅仅是之前所想所讲的那些,还有东南沿海开放的两个码头,那也是一项巨大的收入,一旦全面解除海禁,在未来的某一天,单单是东南的关税收入,将会占据朝廷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而且,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北部互市的时间延长,次数增加,互市的地点也在增加,朝廷委实征收了不少的商税。
  同时,随着大量的牛马羊涌入关内,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手段,这些牲畜到了百姓的手里之后,大明的农业耕作效率,有着明显的提高,大大缓解了百姓对牛马等牲畜的需求。
  这一刻,冷晓磊的脑袋有一些恍惚,更多的还是明悟,不禁想起了诸多事情,有一些明白了崇祯的更深层次用意,为何弄出忠贞营和孤儿院这两个的存在?
  太祖朱元璋,义子义孙无数,打下了大明江山;辽东的毛文龙,同样是义子义孙无数,并且由这些人组成了亲卫兵,如此才在辽东站稳脚跟


第四百四十二章 掺沙子

  这个时候,容不得两人继续交谈,讨论相关的事情,在张彝宪的带领之下,锦衣卫指挥使洛养性和东厂提督曹化淳联袂走了进来,并肩站在崇祯的对面。
  看着走进来的三人,崇祯对冷晓磊轻轻点头,示意了一下,就好像是在说,晓磊,有什么事情以后再说吧。
  很显然,贴身跟随了那么久,仅仅是一个眼神,冷晓磊当即心领神会,读懂了崇祯的意思,微微欠身,缓缓推到了一旁,再次恢复了那副犹如泥塑的模样,面无表情地站在那里。
  “皇上,洛将军和曹公公带到了。”
  “嗯,张彝宪,你先下去吧~”
  “是,皇上。”
  崇祯象征性地回应了一句,就没有再理会躬身缓缓退出去的张彝宪,而是将目光不断地转移,在洛养性与曹化淳两人的身上来回打量,满含深意。
  “说说吧~”
  崇祯没来由的抛出这么一句话,显得很是突兀,是那么的毫无来由,使得曹化淳与洛养性一阵的错愕。
  这个时候,张彝宪的脚步声也已经完全消失,看到两人疑惑的表情,崇祯进而又补充道:“你们两个商量一下,看看谁先汇报一下辽东的情况?尤其是毛文龙和孙元化的行动。”
  刹那间,洛养性与曹化淳的心中为之豁然开朗,明白了崇祯所问的问题是指什么,相互对视了一眼之后,还是曹化淳最先开口,予以了回答。
  “启禀皇上,根据安插在皮岛的暗探来报,自从辽东之战结束之后,毛文龙还算老实,差不多跟换一个人似的,不仅一改以往的张扬姿态,为人骄悍的毛病,对于朝廷在皮岛上的诸多安排,由文官负责政务,也没有任何怨言。”
  就在这时,洛养性想要接过话茬,汇报孙元化的计划,却被崇祯给打断了。
  “小磊,毛总兵的长子毛承祚以及次子毛承斗,还有他的老母沈氏到京了没?相关的事宜,有没有准备好?”
  听到崇祯的询问,冷晓磊连忙上前,站在对面,回道:“启禀皇上,毛承祚已经到了京城,至于其他人,由于毛将军的老母沈氏年事已高,次子过于幼小,行动的速度比较慢,还未到达京城,不过,根据沿途锦衣卫的汇报,也是这两天的事情。”
  “而皇上您赏赐的那些日常用品、诸多礼物以及丫鬟下人,毛府一应具收,并让微臣代替表达感谢圣意,毛承祚也已经进入皇家军事学院报名。”
  尽管早就知道了这些事情,洛养性与曹化淳还是忍不住地对视了一眼,心中暗叹,皇上行事真得是滴水不漏,也难怪毛文龙那么老实,再无传闻那般的嚣张与狂妄,整个人就像蔫了吧唧的小鸡仔一般。
  这个时候,冷晓磊刚一说完,曹化淳似乎想到了什么,紧接着说道:“对了,皇上,由于毛文龙的处境微妙,不比从前,孔有德、尚可喜与耿精忠相继离开皮岛,前往山东,投入了袁可立袁巡抚的麾下。”
  “因此,皮岛军的改革,整合为四协,就显得兵力有一些不够了,人员无法达到相应的编制。”
  “无妨,小事一桩。”
  崇祯淡淡回应了一句,满脸的不以为然之色,进而又补充道:“让孙承宗抽调一部分人马,充实到皮岛军,一样可以筹够四协的兵力。”
  掺沙子——
  这是曹化淳与洛养性的第一反应,当即就明白了,这是皇上的惯用伎俩,不仅仅是在对待毛文龙的皮岛军上面,还有辽东的那些军队,带有家族性质的军队,比如,像祖大寿统领的军队。
  “好了,洛养性,说说孙元化那里的情况吧~”
  “是,皇上~”
  洛养性先是应和了一句,这才缓缓回道:“启禀皇上,孙大人已经准备好了数支小队骑兵,每队骑兵在二百人到六百人不等,虽不是个个都是能征善战之辈,但却是与dázǐ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只要能够杀死dázǐ,连自己的性命也不在乎。”
  “而且,这些小队骑兵,全都成功种痘,对天花有着相当的免疫能力,不会再次感染。”
  “只要到了深秋,冬天到来之前,在辽东水师的战船接应与投送之下,将会相继往返建州,不断地骚扰建奴的老巢,抢掠的同时,还会大面积地散布天花源。”
  然而,听到这些话,崇祯只是微微动容,并未有太多的情绪波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