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为关键的是,古来有之,军队征服一个国家容易,但用武力要想征服一个国家民众的思想,使其真正地臣服,却是非常难,难于上青天。
因此,要想从心理上征服一个国家的民众,除了仁政以外,唯一的捷径就是,信仰与文化,通过两者,使其产生崇拜,心向大明。
征服了老百姓的思想,再使用武力的话,事情就简单多了。
有着历史学家的灵魂印记,崇祯更加的知道,中华文化的文化圈,辐射的范围有多广,影响有多大,尤其是在日本,这种影响更甚之,几乎到了盲目而疯狂的程度!
通晓汉语之人,必是日本的朝中重臣;若是能够获得大明皇帝的赐姓,即便不是国姓,但在日本,也有着无上的荣耀,地位也是极高,为他人所羡慕无比。
而且,若是能够拥有大明的皇室的血统,在日本,完全可以比拟tiān huáng的血统,有着近乎于相同的社会地位,可以被视为正统的存在。
如果大明的公主嫁到日本,绝对是tiān huáng后,有着莫大的地位!
“皇上——皇上——皇上——”
“呃~”
伴随着郑芝虎的轻声呼唤,连连叫了三声,崇祯顿时清醒了过来,从万千情绪中跳脱出来,错愕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之色,进而连忙补充道:“呃~郑将军,朕明白了,听你的意思,要想渗透到日本,最好的方法,无非是弘扬佛教和传播儒家文化。”
“是的,皇上,佛教与儒家文化,在日本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即便是现在把持着日本朝政的江户幕府的德川家族,家主德川家光,对于到日本弘扬佛法的僧侣,以及传播儒家文化的学者,都必须礼遇有加。”
“否则的话,一旦消息传播开来,德川家光对于来自大明的僧侣和大儒大为不敬,甚至是驱逐,将会直接影响到德川家族在日本老百姓心里的地位。”
“而且,德川家族的现任家主德川家光,也是一个极为虔诚的佛教信徒,更是对儒家文化痴迷不已,如果朝廷打这两张牌,运筹得当的话,将会很容易就能渗透到日本,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郑将军,你说得不错~”
崇祯轻轻点头,先是肯定了一句,进而继续说道:“嗯~从全国之中,招募有道高僧,以及盛名远扬的名家大儒,前往日本宣扬佛法,交流心得,传播儒家文化,作为先锋,打开局面。”
“毕竟,现在的日本,不同于室町时代,经过三代德川家族的家主努力,十几年耕耘,已经处于半锁国的状态,想要出入日本,并不是那么容易。”
“皇上英明~”
看到崇祯眉头紧锁,流露出思索之色,郑芝虎先是正合事宜的恭维了一句,进而补充道:“相比于他的祖父和父亲,德川家光的意图更加的明显,更加地激进,客商只能在日本制定的区域进行经商。否则的话,莫说挣不到钱,还会有着性命危险。”
“因此,由于佛教与儒家文化在日本的特殊地位,唯有大明的僧侣、得道高僧以及名家大儒,才能在日本最大限度地畅通无阻,最起码不会有性命之忧。”
“不错~不确实如此~”
崇祯微微点头,再次表示了肯定之意,心中也在暗想,历史之上,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在这期间,分别有两个人东渡到日本,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名家大儒,一个是得道高僧。
一个正是有着“西来孔子”之称的朱舜水,在日本创立了“舜水学”的儒家学派,也是日本“江户学派”的宗旨;另一个就是佛教的有道高僧,隐元隆琦禅师,应邀至日本,弘扬佛法,更是创立了“黄檗宗”,与日本本土的“临济”、“曹涧”,并称为禅宗三大派。
而且,隐元隆琦禅师,更是成为了后水尾tiān huáng的佛学师父!
。:
第五百五十五章 趁虚而入的机会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郑芝虎的话语一顿,面有迟疑之色,有一些吞吞吐吐地转而说道:“不过,皇上,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即便朝廷派出的人,多是有道高僧与名家大儒,进入日本之后,恐怕也会遭到监视,被xiàn zhì人身zì yóu。短期之内,恐怕难有成果。”
闻听此言,原本神情有一些雀跃的崇祯,顿时为之一滞,流露出疑惑之色,但并未多问什么,而是极有耐心地保持着沉默,就那么地看着郑芝虎,等待着对方的解释。
崇祯还是有几分自信,在自己面前,郑芝虎还不敢话说一半留一半,最多也就是稍稍卖一下关子,彰显一下自己的才能。
显然,郑芝虎也是明白这一点,看到崇祯流露出询问之色,点头示意自己,也就没敢再迟疑,当即就予以了解释说明。
“启禀皇上,事情是这样的,不管是曾经的丰臣秀吉,还是如今的德川家族所控制的江户幕府,在他们把持日本的朝政之前,在崛起的过程中,打压与征讨其他姓氏家族之时,背后都有着宗教的影子。”
“尤其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结束日本的战国时期,还有德川家族取代丰臣家族的过程中,都有着jī dū jiào与天主教的支持,在背后提供钱粮与武器支持,才会使得他们的行动如此顺利。”
“也正是如此,不管是丰臣家族,还是德川家族,都是更加地深有体会,更加地明白那些宗教的巨大能量,在一定的时期,几乎可以左右日本的朝局走向。”
不得不说,归顺大明两年多,又在京师为将那么长时间,更是跟在孙元化和袁可立的身边那么久,郑芝虎变得圆滑了许多,更加明白了“察言观色”这四个字。
整个过程中,郑芝虎都在留意着崇祯的神情变化,以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说辞,从而避免惹得崇祯不悦,龙颜大怒。
因此,看到崇祯的神情那么的自然,流露出的赞许之意,郑芝虎心里微微一松的同时,也不敢太过得意,表现地也更加卖力起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不管是丰臣秀吉的一统日本,结束战国时代,还是德川家族取代丰臣家族,洋人传教士都有着莫大的功劳,从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掉的馅饼,同样的道理,洋人传教士也没有那么的好心,并不是那么的单纯,也有着他们的目的,也想让天主教或者jī dū jiào,成为日本的主流宗教信仰,取代日本本土的佛教与道教。”
“然而,与佛教、道教不同的是,不管是jī dū jiào,还是天主教,都有着非常严重的排他性,更是有着霸道的一面,几乎是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地位。”
“因此,在丰臣秀吉统治期间,亦或是在江户幕府时代,对于天主教或者jī dū jiào,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遏制,甚至于是变相的打压。”
“喔~原来如此,朕明白了~”
崇祯忽然插了一句话,轻轻点头的同时,更是露出恍然之色,进而补充道:“就像咱们汉人的一句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深受外来宗教威胁的日本当权者,对所有的外来宗教,也就产生了猜忌与怀疑之心。”
“因此,在民间,即便老百姓对于中原文化和佛教,有着近乎于盲目的推崇,有着疯狂的追捧,但作为日本的实际掌控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于任何外来的宗教,都会采取难以想象的监视。”
虽是在回应郑芝虎之言,但更像崇祯在自言自语,若有所悟一般。
在这个时候,在崇祯平静的外表之下,心里也有着极大的感慨,不管是在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在任何一个地方,作为外来者的宗教,天主教或者jī dū jiào,都将会遭到当地zhèng quán的打压和排斥。
原因再简单不过了,不管是天主教,还是jī dū jiào,谋求的不单单是发展教徒,传播教义,更是想拥有着无上的权力,想要和当地的当权者并驾齐驱。
因此,这也注定了,两教的发展不顺利,最终的悲剧结局!
一时间,崇祯的思绪翻飞了起来,在那么一段时间,他更像是一个历史学家,对于历史事件颇有考究,有着更加深刻的深思,发人深省。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亦或是在亚洲的其他国家,jī dū jiào与天主教的快速发展阶段,都必然发生在战乱的年代,国家处于动荡的状态。
一旦国家稳定下来,处于一统的状态,也就意味着,天主教或者jī dū jiào灭顶之灾的到来,将会遭到巨大的打压,不断地倒退,最终回到了原点。
心里这样想着之时,对于那些洋人传教士,崇祯愈发的忌惮不已,实在是,他们将“见缝插针”与“收买人心”八个字,运用地太娴熟了,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明朝末期,小冰河时期的顶峰之时,关内之地,到处都是兵荒马乱,无数的难民流离失所,这也造就了天主教,使其信徒一下子激增了将近百万。
施以小恩小惠,再加上朝廷赈灾的缺失,甚至是加赋加税,进一步地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两相对比之下,更加衬托了洋人传教士的高明之处,虽然洋人的小恩小惠不能解决灾民与难民的处境,却可以为他们带来心灵慰藉,以及精神的寄托。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一系列的变化,给洋人传教士带来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然而,随着dá zǐ的入主中原,一系列的惨绝人寰、毫无人性的大tú shā,不仅使得汉人的数量锐减,更是使得洋人传教士的所有努力,付诸流水,毁于一旦。
尤其是后来的闭关锁国之策,更是杜绝了洋人宗教信仰输入的可能。
这一刻,崇祯的神色有些难看,心里憋闷的慌,都快喘不过气来,dá zǐ的大tú shā,虽然阻止了天主教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却也使得汉人的人口锐减了数百万,甚至于上千万,四川几乎是被屠戮殆尽。
因此,在后来的历史上,有那么一个说法,清朝以后的四川人,多是来自于两广之地,迁移的百姓。
第五百五十六章 宴请名单
想到这里,崇祯毅然而决然地掐断了这个念头,对于在东北散播天花源,再无任何的心理负担,更不用说那种大肆屠戮之后的负罪感,愈发的坦然起来,很是心安理得。
毕竟,相比于数百万的大屠戮,一座又一座的繁华城池成为死城,杀个几十万人,反而不算什么了。
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是在响应崇祯的其中一个想法,日本的闭关锁国之策越来越明显,郑芝虎的话题为之一转,突然说道:“对了,皇上,相比于德川家康和德川秀忠,身为第三代征夷大将军的德川家光,对于锁国之策,愈发的情有独钟,可谓是动作频频。”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德川家光先是赶走了英国商馆等外国的办事处,只留下荷兰人的商馆,随后更是自废武功,自三浦按针去世之后,停止了建造大型的西式战船。”
“至于那些传教士,更是被威胁,不得踏足日本领土,否则的话,就会被处死,而国内的那些洋人和传教士,要么bèi pò离开日本,要么就是被以各种理由残害,余者寥寥。”
即便心知郑芝虎所讲的这些是真的,很符合他所了解的历史信息,但崇祯也并不是很在乎,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如果历史没有发生变化的话,德川家光继续这样做下去,正好,最起码是对大明最好不过了。
毕竟,闭关锁国的日本,最为附和大明的利益,最起码少了倭寇这一大祸患,也少了一个海上霸权的竞争对手,崇祯反而是乐见其成。
“对了,郑将军,我听说,郑芝龙将长子郑森{郑成功}过继给你了?”
就在这时,脑海里浮现出这些念头之时,崇祯忽然问了这么一句话,使得郑芝虎为之一愣,错愕了那么片刻,满脸的疑惑之色,不解对方何意,本能地回道:“嗯,是的,皇上,确实有这么回事儿。”
“呵呵。。。。郑将军,不要这么紧张嘛,朕并没有其他的用意,只是一时的兴之所至,顺嘴那么一说而已。”
崇祯淡然一笑,安抚了一下看似紧张的郑芝虎,进而又补充道:“朕只是告诉你一个人好消息,若无意外的话,根据使团从日本送回来的消息,最迟年底之前,郑森他们母子就能返回大明,来到京城。到时候,在这京城之内,你就不是孤独一人了,可以有一个亲人陪同过年。”
“谢皇上隆恩!”
表达感激之时,郑芝虎的双手抱拳,深深施了一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绝非是矫揉做作,而是发自内心的那种。
郑芝虎高兴地离去了,心里满是期待之意,期待着嫂子和侄儿早一点离开日本,返回大明。尽管还是犹如人质一般,滞留在京城,但也好过被扣留在日本太多。
看着郑芝虎离去的身影,崇祯摇了摇头,似乎想要甩出脑袋里的那种沉重感,好整以暇,整理一下思绪,整理刚刚的谈话内容。
就在这时,崇祯还来不及进行总结,在司礼监太监张彝宪的带领下,商部尚书林宗载缓缓走了进来,后者的手里拿着一份奏折。
“林尚书,怎么了?有什么事情吗?”
不等张彝宪开口汇报,崇祯率先发起了询问,直接选择了无视,后者也极为识趣地咽回了全部的话语,欠身地略微施一礼,默默地退了出去。
显然,林宗载早就习惯了这一幕,看到张彝宪有一些黯然的离去,始终都没有开口的机会,并未多说什么,而是连忙回应崇祯的询问,并递出了手中的奏折。
“启禀皇上,这是臣与毕尚书商谈过后,确定的最终名单,乃是今年交税最多的前十商人。”
“哦~原来是这件事情啊,朕都快给忘了。”
回话之时,崇祯露出恍然之色,右手接过那份奏折的同时,左手伸出了食指,轻轻点了点太阳穴附近的位置,脸上再次现出了淡淡的微笑。
林宗载并未接话,就那么静静地站在那里,保持着沉默,等待着崇祯看完奏折。
就在这个时候,崇祯浏览着名单的过程中,看着上面的内容,随着一个又一个名字映入眼帘,以及后面标注的诸多信息,崇祯脸上的笑意愈发的明显,嘴里更是发出了啧啧之声,喃喃自语了起来。
“不错嘛,没想到,这些商人缴纳的税银如此之多,相比于朕登基之前,占据了那个时候的财政收入,将近四成左右,在近几十年里,恐怕朝廷还未收到过如此多的商税。”
“仅仅是这十人,加在一起,就有五六十万两白银之多,朝廷在商业方面的总税收,恐怕更多,至少也得有三四百万,将近是过去的财政收入的两倍了。”
“不错,不错,朕非常满意~!”
自语之间,啪的一声,崇祯已经将奏折合了起来,再次抬头看向了林宗载,朗声询问道:“对了,林尚书,通知这些人了没有?他们什么时候到京城?”
“还没有呢,皇上~”
林宗载老老实实的回答了一句,满脸的恭敬之意,在这一刻,他好想说,以往之时,不是商税少,而是因为,以前的那些商人,只要稍微富裕一些,就会被杀鸡取卵,被朝廷的一些大人物查抄家产,以各种名义没收。
而黄山惨案,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证明,最能说明这一点。
最终,话到嘴边,林宗载还是将话咽了回去,转而解释道:“由于这些商人,主要集中在南方,遍布于江南各地,再加上刚刚统计好,所以,臣与毕尚书商量了一下,皇上您肯定了这个名单之后,我们商部才会下发一个文书,通知这些商人。”
崇祯恍然地点了点头,就想要回应什么,却被林宗载接下来的话语给打断了。
“而且,皇上,如果不是您的一再嘱咐,皇家店铺缴纳的税银,不计算在内,恐怕这份名单还要少上几人,取而代之的是,巩驸马和刘国丈等人。。。。。。”
“好了,林尚书,无需多言,按照朕说得做就行~”
第五百五十七章 矿监税使
崇祯摆了摆手,打断了林宗载后面的话语,进而补充道:“好了,就按照这份名单办,通知上面的那些商人,让他们在元宵节之前,到达京城,朕好一块宴请他们。”
“是,皇上,臣领旨~!”
然而,林宗载的话音刚落,就要接过那份奏折之时,就在这个时候,户部尚书毕自严走了进来,就好像两人事前商量好的一般,并未与林宗载有任何的眼神交流,不等崇祯率先发问,毕自严却是先开口了。
“启禀皇上,臣有要事相奏~!”
“哦~什么事情?”
崇祯本能地反问了一句,脸上现出一丝好奇之色,没有像往常那般,先是寒暄一番,说什么“有话直言”之类的话语,就这么大喇喇地问了出来,也打了毕自严一个小小的措手不及,确切来讲,应该是意外。
此刻,不知是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意外,崇祯的不按套路出牌,还是由于某种顾虑使然,毕自严明显迟疑了那么片刻,而崇祯也没有察觉到他的异常表现之处,神情举止的细微变化。
这个时候,毕自严的双眼变得迷离起来,犹如手足无措一般,左右打量了一下,看到林宗载捧在双手里的那份奏折,顿时眼前一亮,转瞬即逝,又恢复了正常,心里已经有了计较。
“皇上,相信您已经看了林尚书的那份名单。”
“嗯~是的,已经看到了,对于你们草拟的这份名单,朕非常满意。”
看着毕自严吞吞吐吐的模样,唯唯诺诺的说话方式,崇祯终于从他那平静的表情里,察觉到了一丝异样之处,但也并未询问什么,而是极为耐心地配合着。
“皇上,如果朝廷能够做出一些改革,臣有着十足的把握,明年之时,这份名单,不仅有着大幅度的更新,在税收方面,尤其是商税方面,最起码能够增加十倍有余。”
“哦~毕尚书,什么样的改革?”
崇祯依旧很平静,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反问了一句之后,进而又补充道:“说来看看,让朕听听,是否有理。”
随着谈话的气氛越来越融洽,林宗载明显知道毕自严要说什么,神情也跟着一松,焕发出不一样的神采,但更多的还是莫名的紧张,忍不住地又偷偷地打量了一眼毕自严,犹如做贼一般。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容不得林宗载观察他的神情变化,毕自严暗暗长呼一口气,“吁~”,随之已经开口了。
“启禀皇上,是这样的,万历年间的时候,神宗皇上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派遣了大量的太监,担任矿监税使一职,增加各种税种,虽然朝廷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但也使得大量的商人为之破产,不堪重负,许多机户纷纷倒闭,致使大量的雇工失业,苦无生活的来源。。。。。。”
渐渐地,随着毕自严的讲述,讲话越来越直白,崇祯终于听出了对方的来意,毕自严所要奏报之事是什么,神色依旧是平静无比,极有耐心地保持着倾听之状。
毫无疑问,有着历史学家的灵魂印记,崇祯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明末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尤其是江南等地,手工业更是极为发达,出现了雇佣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机户和机工,专门从事纺织业的人户或者作坊。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比于毕自严,对于矿监税使的事情,身为后世的一个历史学家,还是一个明史专家,崇祯当然了解的更加全面,要更加的详细。
万历派太监担任矿监税使之后,这些太监渐渐控制了天下各地的税务机关,几乎到了明火执仗地掠夺财富,宦官在经济领域横行肆虐,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名义之上,虽是矿监税使,但监视的范围,可不仅仅是在矿冶采炼业方面的税收,还涵盖了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更是在沿江、沿河以及道路桥梁的关键要道,设置了重重关卡,征收税银,更像是明目张胆地抢劫,收取过路费。
因此,在这期间,那些太监巧立名目,增加大量的税种,行为大胆之极,没有他们不敢做的,增税、烂税等方式,大肆收刮银两。
自然而然地,既然敢这样做,在收税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伴随着中饱私囊。
因此,宦官毫无顾忌地这番施为,毫无节制地掠夺,自然会引起极大的民愤和民怨,自然也激起了民乱,暴动之下,有不少所谓的矿监税使,被商户或者民众打死。
一系列的民众bào luàn,一时间,引起了朝野的震荡!
就在这个时候,容不得崇祯继续深想下去,回忆这方面的诸多历史信息,毕自严的侃侃而谈已经停了下来,而他却是反问道:“毕尚书,你有些过于夸大了吧?”
毕自严刚想接话,进行解释,却被崇祯一摆手给打断了。
“先听朕把话说完,你再论述自己的观点。”
崇祯顿了顿,露出思索之色,更像是在整理思绪,组织语言,并未让两人等待多久,崇祯那不急不缓的声音,再次回荡在这偏殿之中。
“毕爱卿,朕再问你一句,造成那些问题的原因,真得就在于‘矿监税使’这一制度上面吗?”
看似在询问毕自严,但崇祯的言语方式,近乎于自问自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