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阁老,李爱卿,朕觉得,你们一定是误会了,朕所讲的这个圣谕,并不是要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强制实行,而是基于自愿的原则,鼓励学子们和庶吉士们「实习生官员」,深入地方,磨练一番,真正地体会民间疾苦,知道百姓们的困难之处,而不是总是高高在上,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总之就是一句话,作为大明的官员,应该接地气!”
  “而且,随着诸多边境地区,裁撤卫所制,推行郡县制,朝廷越来越需要这样最为基层的县官,只要那些国子监的学子和翰林院的庶吉士愿意,绝不会缺少相应的职位,让他们前去磨炼。”
  “之所以裁撤‘两京制’,虽然有着节省朝廷开支的原因,精简机构,但主要还是因为,大明许多地方的职缺,尤其是县官,最需要人员填充上去。”
  刹那间,周道登到嘴的话语全都给咽了回去,心里有着莫名的感动,顿时就明白了,尤其是听到最后一番话,就知道,崇祯的这一个决定,并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仓促而为,而是在为自己铺路。
  毫无疑问,随着这样的圣谕颁发出去,不仅是在京师的翰林院和国子监,还有南京的翰林院和国子监,如此一来的话,就相当于是在试水温,为裁撤两京制打开一个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被崇祯犹如连珠炮话语打断的李邦国,也反应了过来,意识到了这一点,明白了这些之后,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相继保持了沉默。
  山西,大同府。
  阳和城内,宣大总督府的客厅之上,英国公张维贤端坐于上方,山西巡抚孙祖寿坐于另一侧,两人都是一脸的郑重之色,直直地看着对面的国丈田弘遇和驸马巩永固,倾听着前者的汇报。
  “两位大人,医治天花的那些药草,已经全部就位,全都储藏到了大同府、宣府等九边重镇的仓库之中,由重兵把守。满总兵带回来的那些士兵,以及辽东支援的那些军医、郎中等等,也已经深入各个边军之中,正在推展种痘,争取在互市开始之前,相应的关口开放之际,所有的边军都能种痘,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然而,随着田弘遇的讲述,紧张的气氛并未缓和多少,张维贤更是有一些迫不及待地打断道:“田国丈,关外已经出现了疑似天花的苗头,已经有蒙古人感染了天花,现在还要继续互市,是不是太过于冒险了?”
  “而且,难道就不能分发出一部分药,以防万一,让边民和边军能够更安心地应对天花的到来?”
  “到时候,一旦种痘没有效用,天花又大面积爆发,即便朝廷免费发放药材,恐怕也已经是为时已晚,来不及了,还不如让百姓的家里储备一些药,不至于到时候手忙脚乱,病急乱投医。”
  “而且,如果天花蔓延开来,解药不能及时发放到百姓的手里,很有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sāo luàn,恐慌之下,很有可能会发生哄抢事件,想控制都控制不住。”
  然而,听到这番话,即便张国维的身份超然,田弘遇还是不为所动,也没有任何的着急之色,而是街有耐心地回道:“英国公,你尽管放一百二十个心,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般严重,种痘绝对有效。”


第六百二十四章 狠辣劲儿

  说到这里,田弘遇的话语忽然顿了顿,有意无意间,和巩永固对视了一眼,紧接着,话风就是一转。
  “英国公,不妨直言,想必您也有所耳闻,关于这批药材的处理,并不全是免费发放出去,其中的一部分,是要卖给蒙古人,皇上想要收回购买药材的成本。”
  “不错,本国公确实是听说了这方面的消息。”
  看着田弘遇那认真的表情,张维贤适时地轻声回应了一句,就不再有任何的言语,摆出一副倾听之状,等待着对方的后面之言。
  “两位大人,这也怨不得田国丈,实在是圣命难违,不得不照做。”
  就在这个时候,感受到气氛有一些异样起来,巩永固站了出来,适时地插了一句话,进而又补充道:“而且,两位大人,想必你们也很清楚,一旦天花完全爆发,蔓延至关内,到时候,相应的药材价格势必疯长,遭到奸商的恶意哄抬,药材市场很有可能会发生失控的情况。”
  “如果咱们手里还有这些药材,在关键的时候,可以稳住市场,控制住相关的药价,若是现在全都免费发出去,先不说会有宵小之辈蓄意囤积,以低价收购,到了关键的时候,咱们也丧失了主动权,无法控制住药价。”
  “毕竟,天花还未蔓延至关内,还未亲身尝试过这些药材的效用,在这种情况之下,百姓并不知道这些药材的珍贵之处,有多么的重要。”
  “还有就是,就算是按照两位大人所讲的去办,提前将这些药材派发出去,但也无法做到人手一份,并不能做到以防万一,还会惹得一身骚,引起一定的民怨,事情反而不美了。”
  听到两人的这番话,张维贤的神色变得不自然起来,流露出深思之色,当然明白田弘遇和巩永固的意思,如果种痘真得没用的话,就算不卖给蒙古人药材,储藏的这些药材虽多,但依旧是供不应求,那么多的边民和边军,根本就不够用。
  等到巩永固说完之后,面有沉吟之色的田弘遇,再次看了看张维贤和孙祖寿,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面露郑重之色,沉声说道:“两位大人,话说到底,还是你们不相信种痘有用。”
  不管是张维贤,还是孙祖寿,都没有接话,这副姿态,却是等同于默认,而田弘遇显然也明白了这一点,神情愈发的郑重了起来。
  “这样讲吧~两位大人,空口白牙的这样说,不管说出的话语怎样,还是太过于苍白无力,缺少相应的说服力,不如这样吧,让满总兵叫来,满总兵可以作证,种痘绝对有效。”
  最终,田弘遇还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看到张维贤和孙祖寿都是微微错愕了一下,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不等他们开口询问,他就已经开始解释了起来,点出其中的理由。
  “两位大人,满总兵刚刚从辽东返回不久,不仅所属的部队都进行了种痘,也对辽东的情况有所了解,用‘熟悉’二字来形容的话,也并不为过。”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根据辽东传来的军情邸报所述,辽东要更早出现疫情,尤其是那些刚刚逃回或潜入辽东之人,有不少人就是感染了天花,吃了这些药之后,完全康复了。”
  “田国丈,你的意思是。。。。?”
  孙祖寿最先反应了过来,明白了田弘遇的意思,问出这句话之时,充满试探性的味道,还是有所保留。而张维贤也相继反应了过来,心中认同了田弘遇的建议,并相信了十之七八,种痘确实有效。
  “孙巡抚,难道你还不明白本官的意思吗?”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这个时候,田弘遇却是卖了一个关子,先是反问了一句,不等孙祖寿做出回答,进而又补充道:“这都过去那么久了,辽东却没有任何的疫情发生,没有爆发大面积的天花,这就足以说明问题,种过痘之人,可以对天花产生免疫力。”
  尽管田弘遇说得简单,但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朝廷向辽东移民了近百万,加上原有的居民,以这种人口稠密程度,一旦出现一例天花感染者,那就会迅速蔓延开来。
  至于辽东全民种痘的事情,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早就传开来了,辽东有天花携带者潜入,却没有疫情发生,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说明,种痘有效。
  遥想当初,对于辽东全民种痘的事情,皇上强力推行,许多人还不能够理解,那么冷的地方,辽东怎么可能会有天花出现?
  纵观历史,根据各种记载,频繁爆发天花的地方,多以关内居多,尤其是南方,更是频发中的频发之地,这也就得到了一个经验,气候较为温暖的地方,更加容易出现天花。
  至于北方,这种气候恶劣的地方,千百年来,除了人为,也没听说过发生几次。
  即便如此,当时很不解,有着诸多反对的声浪,不过,现在看来,皇上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是多么的有先见之明,否则的话,若是没有全民种痘,恐怕辽东早就是哀鸿遍野,有无数人因天花而死。
  随着脑海里浮现出这些念头,联想到之前的一些事情,一些传闻,在这一刻,骇然之中,众人的心中一动,不禁相信了其中的一个传闻,这次的北方天花疫情,恐怕就是朝廷在幕后操纵的。
  确切的来讲,应该是崇祯所为,暗中推动着这一切。
  否则的话,这根本就解释不通一些事情,那么多的事情撞在一起,一环紧扣着一环,一件紧跟着一件,若是说这是诸多的巧合,恐怕鬼也不相信。
  一念及此,对于他们这些不了解内情的人而言,不了解整个人计划,有一些骇然于崇祯的对敌手段,可谓是极其的狠辣,颇有那种杀敌又杀己的狠劲儿!
  很难想象,如果御医们没有研制出相应的解药,还是用这种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辽东之患,将会是怎样的后果?


第六百二十五章 新难题

  呼——
  孙祖寿暗暗长松了一口气,以此平复内心的起伏的情绪,没有了后顾之忧,不在担心种痘无效的问题,心情也就随之轻松了许多,脸上漾出一股淡淡的好奇之色的同时,有一些突兀地问道:“田国丈,巩驸马,眼看着互市就要开始了,感染天花的蒙古人也是越来越多,你们准备怎么卖出那些药草啊?”
  此时,英国公张维贤也幡然醒悟了过来,神情的变化也是差不多,紧跟着问道:“是啊~皇上之所以卖出一部分药草,就是为了稳住蒙古人,不至于让他们将天花带入关内,四处传播。若是价钱过高的话,恐怕许多蒙古人都买不起,皇上的这一目的很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若是将价钱定的太低,一来,朝廷存储的药草,恐怕根本就不够,何况,咱们也要留一些,防患于未然,做两手准备;二来嘛,药价太低,恐怕根本就收不回本钱。”
  “呵呵。。。。两位大人所言甚是,多谢关心!”
  田弘遇大笑一声,显得是那么的自信而从容,没有一点担心的样子,弄得张维贤和孙祖寿为之一愣,满头的雾水,不等他们反应过来,说些什么,进而补充道:“两位大人,尽管放心,关于这个问题,皇上早就有了交代,在收回成本的基础之上,还要有所获利的同时,虽不能保证每个蒙古人都有药草,却能保障感染天花的蒙古人有药可吃,及时地遏制天花的蔓延,防止这一瘟疫再传播下去。”
  瞬时间,除了巩永固以外,张维贤和孙祖寿的神情都发生了变化,脸上那是满满的好奇与疑惑,暗暗猜测,就是怎样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么一个大难题?
  毕竟,由于种种的原因,蒙古人的富人并不多,再加上有着半奴隶社会的性质,许多人并没有什么私产,不管是放牧的那些牲畜,还是那些放牧人,都是头人或者部落首领的个人私产。
  因此,若是感染了天花,更多的可能是被抛弃,那些“奴隶主”不可能浪费太多的钱财,去为奴隶治病。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两人还未来得及深想,猜测什么,田弘遇就已经给了他们准确的答案。
  “皇上说了,那些药材的药价,还是按照正常的市价走,进行定价,那些有钱的蒙古人自不必说,至于那些没钱的蒙古人,却是有着两种解决方案,一是,以他们的牛马羊等牲畜抵扣;二嘛,那就更简单了,只要充当苦力两三年,到关内干活,用劳力还钱,期满之后,自可以任意去留。。。。。。”
  这个时候,听着田弘遇的讲述,两人暗叹崇祯的好算计之时,有着商人的精明,不管是什么时候,都能够想到赚钱,将利益最大化。
  毫无疑问,这种近乎于趁火打劫的交易方式,获取的利润最为丰厚,相应的劳力也最为廉价,同时,那些短期mài shēn的蒙古人,获救之后,还会满怀感激。
  毕竟,相比而言,活着最为重要,自己的生命最值钱!
  同时,心里有着这番的感慨之时,暗叹崇祯的好算计,众人不禁又有着新的疑惑油然而生,难道皇上就不怕太多的蒙古人迁入关内,闹出什么乱子吗?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如今之时,大明各地,尤其是北方,投入了大量的钱粮,虽然正在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工程极多,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然而,相比于汉人的庞大基数,大明有着近两亿的人口,这些工作岗位根本就满足不了需求,皇上又要这些蒙古人苦力干什么?
  毕竟,在这种情况下,就算蒙古人的劳力再廉价,但相比于汉人的吃苦耐劳而言,最擅长学习一些东西,几乎是一学就会,蒙古人就显得笨拙了许多,总不可能都让他们放羊牧马吧?
  大量雇佣蒙古人的廉价劳动力,这样做的话,尽管可以加强蒙古人与汉人的交流,可以间接地削弱蒙古人的威胁,从内部瓦解他们,但并不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还是存在着非常大的隐患。
  毕竟,如果有太多的蒙古人进入关内,聚集在一起,在中原的某个地方生活,那可是很容易出乱子的,这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着前车之鉴,巨大的历史教训的。
  西晋的灭亡,就是因为过多的游牧民族内迁,尤其是关中等地,最为巅峰之时,少数民族的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这也就为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
  否则的话,如果没有人口的优势,五胡乱华之时,那些胡人又怎敢以汉人为食?又怎敢大肆灭绝汉人?
  可以毫不客气的讲,由于政策的不完善性,毫无节制地内迁北方游牧民族,那就是一种近乎于愚蠢的行为,很有可能给华夏民族再次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自西晋以后,中原的王朝,对于内迁北方游牧民族的政策,都是极其谨慎而小心,几乎是避之唯恐不及。
  即便是以民风最为开放的大唐盛世,对于这一点,也是慎之又慎,轻易不会尝试,内迁北方游牧民族,充实关内百姓,缓解人口稀少的问题。
  有着这样的历史教训,两人不明白,更多的还是好奇,随着越来越多的游牧民族内迁中原,皇上又如何应付这个问题?解决其中暗含的隐患?
  五胡乱华的惨痛教训,熟知这一历史的那些文官,又怎么可能坐视不管?又怎么可能会答应?皇上又怎么面对他们的谏言?
  毕竟,纵观历史,纵观历朝历代,大明言官的不怕死,敢于直谏,都是古今罕见的,史上罕有的。
  无巧不成书,就在这个时候,在文华殿上面,崇祯就在与兵部尚书霍维华、户部尚书毕自严和商部尚书林宗载讨论着这个问题。
  “还请皇上三思,前有五胡乱华之鉴,晋朝因其而衰,那些游牧民族靠不住,万万不能将其内迁,根本就无法予以教化,只会祸乱中原,成为dòng luàn的根源,野性难驯,朝廷很难予以有效的管理。。。。。。”


第六百二十六章 渐变的过程

  渐渐地,随着霍维华那近乎于苦口婆心般的侃侃而谈,大殿里的气氛变得有一些异样起来,相对于毕自严等人的忧心忡忡,一副誓死反对的样子,崇祯的神情却要洒脱、坦然的多,对于“五胡乱华”这段历史,给华夏民族所带来的的沉重历史教训,并不是很放在心上。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霍维华的话音刚落,出乎三人的意料,崇祯却是有一些突兀的问道:“三位爱卿,朕且问你们,五胡乱华之祸,几乎是给汉族带来了灭顶之灾,究其根本的原因,真的是因为内迁政策吗?”
  突然的转移话题,思维跳跃的天马行空性,使得三人有一些跟不上崇祯的思路,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当他们反应过来之时,就要做出回应之际,崇祯那慢悠悠的话语再次响起,却是充满某种深意。
  “在朕看来,其实不然吧?”
  再次反问了一句的同时,崇祯的目光再次转移,缓缓扫视着三人,整个人自问自答了起来。
  “不管三位爱卿是怎么看得,但朕一直有一个看待问题的基本原则,任何事情的发生,除了特殊情况,都不可能是骤然发生,而是有着一个渐变的过程。”
  “别得不说,就拿军队哗变,或者是民众zào fǎn来讲,绝非是一时之功,一定是贪官污吏经年累月使然,毕竟,不管是哗变,还是zào fǎn,那都是抄家灭族的大罪,不可能因为一时的气愤而为,一定是长期的被欺压,才会导致这种结果。”
  “同样的道理,五胡乱华之事,虽然有着诸多这般的原因,胡人野性难驯,难以教化,生性凶残,但酿成这一事件,必然还有其他的原因。”
  尽管崇祯说得模糊,几乎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到了贪官污吏的头上,但三人还是听得明白,对于哗变和zào fǎn这样的事情,朝廷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起码也有着失察之责,让那些贪官污吏横行了那么的久。
  作为大明的官员,尤其是像他们这些身居要职之人,罕有是买官而来,几乎全都是科举出身,自然而然地,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功底,对于一些有名的历史事件,虽不至于了若指掌,但也算是知之甚详,有所研究。
  因此,听到崇祯这番话之后,略微沉默一下之后,露出深思之色的同时,户部尚书毕自严紧接着说道:“皇上所言甚是,任何恶性事件的发生,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有着一个渐变的过程,而是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在某个时间,因为某个事件的诱发,才会结出那么一个恶果。”
  “在当时,尤其是胡人聚集的北方,由于土地兼并极其严重,还有买卖人口的日益泛滥,汉人与胡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而当地的官员却是无所作为,任由这种情况发展。”
  “再加上,西晋实行的还有分封制,致使诸王有着莫大的权力。即便是那些没有实行分封制的地方,当地的官员,也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利用胡人与汉人的矛盾,也就衍生出了后来的五胡乱华。”
  虽然嘴上这样说,但并不代表毕自严就认同崇祯的做法,话语顿了顿,话风忽然为之一转,前后相差却是那么的大,几乎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
  “可是,皇上,西晋的时候,之所以实行少数民族内迁之策,就是因为,经过三国时期的频繁战乱,北方的人口为之锐减,不得不内迁那些少数民族,从而好充实北方的人口。”
  “可以说,少数民族的内迁之策,若非是实在太过于无奈,对于胡人抵触的态度,堪称是畏惧如猛虎,西晋绝不会允许那么多的胡人内迁。”
  “如今之时,虽然朝廷向辽东移民近百万,但大明的总人口却是将近两亿,就算只是北方地区,现在少说也有一千万,这种情况下,朝廷根本就没有必要内迁关外的蒙古人啊——”
  “毕爱卿,霍爱卿,谁跟你们讲,朕要内迁蒙古人了?”
  崇祯笑吟吟地打断了毕自严的同时,目光再次转移,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三人,慢悠悠的语气,不以为然的样子,还有话语里带着的深意,都使得三人为之一愣,一时有一些摸不着头脑。
  “朕不过是说,那些付不起药钱的蒙古人,可以用他们的劳力作为抵扣,充当苦力,为大明做一些事情,为期两到三年,工期到了之后,可以任意去留,决定是否定居在关内,朕何尝有说过,朝廷推行少数民族内迁的政策?”
  “可是,皇上,这有区别吗?”
  商部尚书林宗载接过了话题,问出了三人共同的心声,更是补充道:“毕竟,蒙古人那么的穷,十之七八都买不起那些药材,最终还是不得不出卖个人的劳力,抓药治病,如此一来的话,等同于内迁蒙古人。”
  “呃——”
  这次轮到崇祯有一些无语了,一副被他们的这种逻辑所打败的样子,也没有再分辨什么,而是转而说道:“好吧~就算是如此,但那些蒙古人也弄不出什么乱子来,根本就不可能再次出现五胡乱华的那种情况。”
  “试想一下,五胡乱华的时候,胡人的人口有着数百万,和北方的汉人数量相差不大,再加上西晋内部的原因,在匈奴和氐族叛乱之初,才没有得到有效地平叛,才会给胡人以可乘之机。”
  “如今的大明王朝,已经渐渐步入正轨,国力日隆,莫说是漠南的蒙古人只有百万左右,即便全部内迁,也无法对大明造成任何的威胁,更不可能会出现五胡乱华的那种情况。”
  “何况,朕购买的那些蒙古人,作为短期的雇工,又不是聚集在一个地方?”
  听着崇祯的侃侃而谈,言语中所散发的那种自信气息,霍维华三人不禁有一些动容,可是,听到最后的反问之语时,被问住的同时,都露出了一副疑惑之色,越来越不明白崇祯想表达什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脑回路?
  似乎是看穿了他们的心思,崇祯的解释随之而来。


第六百二十七章 罂粟

  “既然这样,朝廷反对的声浪这么大,你们这么抵触,那么,朕就不相瞒了,提前将一些事情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