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尤其是,随着崇祯的话风一转,他们的心里顿时就是咯噔一下,这种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不过嘛,问题虽然棘手,却也很好解决,关于吏制改革这件事情,完全可以仿照当初的土地改革,先在某个地方推行,进行试验,稳妥的同时,又能总结经验,可以给其他地方带来参考资料。”
“就比如说,新的行政区划分好之后,可以在某个省,或者哪两三个省之内,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推行这种吏治制度,如此一来,就成功解决了这两大难题。”
“而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这样进行试点的话,也着实可以降低许多风险,可以检验这种吏治制度,是否合理,是否对百姓有利,能否安定天下。”
有着前车之鉴,土地改革的事实摆在那里,众人一点也不会天真的以为,崇祯这样做,大幅度地缩小吏制改革范围,这种一种妥协。
他们深深地知道,崇祯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一种缓兵之策,正如当初的土地改革那般,先是在一地进行试验,随着军权的逐渐掌握,皇权不断地得到加强,最后却是将变相的土地改革推向于全国,全面实施。
关于吏制改革,现在是和当初的情况何其相似?
说白一点的话,这就是一种步步蚕食之策,凭着这种吏治制度的优势,对于百姓有着巨大的yòu huò力,将会带来极大的实惠,一旦在其他省实行,就会出现一种呼声,一种yú lùn,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呼声和yú lùn,就会愈演愈烈,逼迫的他们这些无法反驳,更不敢去阻止。
到时候,不得不向现实所低头之人,将是他们!
而且,这样做的话,小范围的试点,目前来看,像是赢了,皇上不得不做出妥协的举动。
然而,实际之上,却是于他们不利,对崇祯却有着一大优势,可以借助这么一个缓冲的时间段,培养大量的官员,当这种吏治制度推向于全国之时,就没有了那种人员不足的尴尬处境。
同时,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大明的财政只会越来越好,要是真得到了那个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有资金拮据的尴尬处境,单单是官员的薪俸,就几乎占了大明现在的财政收入的一半。
这个时候,手中拿着那张架构图纸,众人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实在是,最起码是在明面之上,崇祯已经做出了最大让步,所谓的吏治制度改革,只在一个省进行,由原来的二十个缩减到一个,他们又好说什么呢?
否则的话,就显得有一些得寸进尺,不知进退了。
毕竟,政治就是如此,在不断地妥协之中,达成一种默契的共识,从而好维持大局上的稳定,不可能某一方永远都占据所有的好处,而没有任何的退让。
就在众人保持沉默之时,陷入这种纷乱而沉重的思绪之际,崇祯将姿态摆的更低,声音都带着丝丝的祈求之意,让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更加不好拒绝,也不知道该反驳什么是好。
“好了,各位爱卿,事情就这么说定了,关于新的吏治制度,究竟选择在哪个省份进行试点,何时推行,其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就交给你们了,也拜托你们了,朕替全天下的百姓先向你们表达谢意”
“臣等不敢,皇上过誉了,折煞臣等了,这是臣等应做之事,何谈拜托二字?”
纷纷做出回应之时,看到崇祯那副低姿态的模样,众人的脑海里闪现出了同一个念头,以退为进,逼着自己等人不得不立即表带,否则的话,就是枉顾黎民百姓的福祉。
可以说,借助这种yú lùn声势,以皇上的行事习性,借助大明日报,在暗中推波助澜,操纵yú lùn,他们这些人很有可能会被描绘为天下的罪人。
实在是,对于这样的事情,皇上使用软刀子对付人,先在yú lùn上dǎ dǎo对方,搞臭对方,有着太多的前车之鉴,只是那么想想,就觉得全身发寒,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尽管脸上依旧很是平静,甚至是,隐隐带着几分苦恼与失落之意,但崇祯的心里却是早就乐开了花,高兴不已。
新的吏治制度,看似受挫,推行的地区大幅度的缩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一种胜利,不仅可以将这种想法付诸于实际,还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至于推行于天下,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毕竟,即便再如何完美的吏治制度,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检验,证实了它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也必须根据国情,进行一定的调整,不可能拿来就能用。
否则的话,就会出现大问题!
就在这个时候,相比于其他人的神情凝重,是那么的不自然,周道登却已经恢复了那种沉稳模样,陷入深思之中,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事情?
实在是,这一天发生了太多的事情,看似天马行空,没有什么关联性,却又是那么的明显,都是和吏制有关。
而且,事情的发生,前后间隔地还是那么的短暂,久经世事沧桑,老于世故的周道登,由不得他不将这些事情串联在一起,进行一定的联想。
。
第六百四十四章 联系之处
毕竟,前后的这三件事情,看似毫不相关,但在周道登的心里,却总有着那么一个感觉,觉得三者有着某种联系,只是他还没有弄明白而已。
“好了,各位爱卿,都回去继续办事吧,朕也该处理政务了。”
崇祯坐直了身体,面露微笑,开始下达了逐客令,众人也纷纷站起,向崇祯再施一礼,寒暄了一句话之后,相继走出了文华殿,而周道登却独独留了下来,整个人还是那种深思的表情,就好像没有听到崇祯的话语一般。
“周阁老,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啊?”
崇祯朗声唤醒了周道登,使得后者愣了一下,有一些错愕,本能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看到那些内阁同僚已经zǒu guāng了,顿时有一些尴尬起来,但怀着心事之下,连忙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回道“没没,也没有什么事情。”
然而,嘴上虽然这样说,但依旧站在那里,根本就挪不开步,还有那满脸的复杂之色,一副迟疑的模样,不管是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周道登回答地是那么的勉强,口是心非。
“说吧,周阁老,以咱们君臣现在的关系,有话尽管直言,无需这般藏着掖着的,顾忌什么。”
有着两年多的相处,尤其是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相比于其他绝大多数的人,周道登对崇祯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更加的正面,更加的积极。
因此,相比于其他人,他对崇祯的钦佩,乃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真正的折服!
虽然手段有一些欠妥,有失风度,缺少属于帝王的那种光明磊落,有时候,更像是市井流氓,然而,那些种种的手段,却有着特定的对象,皇上从未对老百姓使用过那些手段,近乎于bǎng jià的勒索。
而且,在最近的一年,周道登对崇祯又有着另一个认识,这位年轻的帝王,不仅有着极其老练的识人眼光,还对忠臣和干臣有着极大的忍耐限度。
这一刻,怀揣着这些情绪,再一想自己的疑惑,略微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开口了。
“皇上,您今天频频有着大动作,相继提升钦天监和太医院的规格,又要推动吏制改革,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附和朝廷目前的情况,但老臣总是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皇上您一定有着某种重大而深远的打算。”
崇祯读懂了周道登的意思,明白对方想问什么,然而,崇祯接下来的话语却是答非所问,颇有转移话题、搪塞周道登的意思。
“周阁老,放眼于天下,纵观大明各地,到处都弥漫着一股腐朽的味道,为了考取功名,那么多的读书人废寝忘食的钻研八股文,学习儒家经典,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甚至于直至老死。”
“还有就是,自从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在这片华夏大地之上,儒家就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到了近代以来,更是达到了巅峰。”
“因此,不管是在大明的疆域之内,还是在周边的藩属国,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除了儒家之外,其他学科都是旁门左道,不入流的存在。”
渐渐地,周道登眼中的迷惘之色越来越淡,直至最后消失,整个rén liú露出豁然开朗之态,心中更是一动,之前的种种谜团,也为之一一解开,瞬间想通了一切,三件事情的联系之处!
确切的来讲,应该是四件事情的联系之处,还要加上一个商部。
结合着崇祯的这一番言辞,不管是成立商部,还是相继提升钦天监与太医院的规格,亦或是后续的吏治制度改革,细细思索之下,无一不是指向着一点,皇上准备对儒家动手了。
简而言之,就是撼动儒家在文化界的霸主地位,使大明的文化界更加的多样化,
而且,还有着不容忽视的一点,根据崇祯所流露出的意思,历朝历代以来,朋党之争之所以能够持续千百年,成为朝廷的一大毒瘤,其根源就在于,儒家的地位太过于超然,没有了竞争对手。
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朋党之争成型的时候,也是儒家地位再一次的达到巅峰之时,也就是在盛唐。
隋朝不过三十几年的寿命,在其之前,直到汉武帝时期,在这之间,兵荒马乱居多,自然而然地,时局越混乱,越有利于百家争鸣,不利于儒家的发展,反而还会走下坡路。
毕竟,儒家的理念,更适合太平之下的治世,而非是一统天下,后者需要的是王霸之术的铁血手段。
就在这个时候,在崇祯的刻意话题引导之下,周道登的脑海里浮现这些念头之时,崇祯忽然转移了话题,抛出了一个问题,使得周道登一呆。
“周阁老,你久经世事沧桑,见到了太多的人生起起伏伏,在朝中为官,又经历了四朝三代,以你之见,作为一个帝王,该如何治国?”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文官和读书人经常讨论的事情,尤其是儒家,否则的话,又怎么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经典名句?
因此,听到崇祯的询问,深受儒家经典熏陶的周道登,不假思索地就想要张口回答,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然而,周道登这才刚一张嘴,却又被崇祯给打断了。
“俗话说,人有好坏之分,亦有地域之别,官也有清官与贪官之差,总不能以一句‘性本善’或‘性本恶’去判定是非吧?否则的话,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大明律》。”
“律法的出现,不断地完善和演变,本身就意味着,要想维持一个国家的稳定,就必须有一个相对公平的规则,维护绝大多数的利益,而律法,却又体现法家的存在。”
“因此,在朕看来,帝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想民众安享太平,不能只信儒家,还要有墨家、法家、杂家、农家、医家、兵家等诸子百家。”
“说白一点的话,教化民众,离不开儒家的那种慈爱观念;维持社会秩序,维护某种公平,离不开法家的理念;要想农业发达,离不开农家;要想天下人身体健康,离不开医家”
{呼——暂时完成一更,今天去检查了一下身体,结果却是耳朵发炎,有可能会恶化,反正得看看这三天挂吊水的情况。因此,如果只是挂吊水的话,应该不会断更,要是恶化的话,就不得不到市里的医院检查了,到时候,很有可能就得断更了。所以说,先打个招呼,如果断更的话,希望支持的朋友们能够理解,耳朵现在还堵得慌,嗡嗡的耳鸣。}
。
谨记:完本神站 网址: 防丢失
第六百四十五章 厚重的信任感
以前的时候,虽然表现的很是迂腐和刻板,却不代表周道登真的就是这种人,之前的那些种种表现,近乎于愚鲁,不过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手段而已。
在大明这种民风开放的大环境之下,尤其是泰山学派的兴起,李贽、汤显祖、袁宏道等人对儒家的批判,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周道登并没有那么的腐朽,反而还有着某种开放的思维。
尤其是“务实主义”,越来越占优势,影响了不少的官员,越来越有市场。
而且,在崇祯的这种详细述说之下,耐心地晓以诸子百家的重要性,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就算周道登有心反驳,也找不到攻击点。
毕竟,崇祯说得没错,治国没有那么简单,不能只靠一个儒支撑家,还要兼顾法家、佛家、兵家、道家等等诸子百家发展。
“因此,周阁老,朕觉得,但凡是忽略了哪个学派,大明都将成为一个跛脚鸭,日积月累之下,发展的只会越来越畸形,越来越不平衡。”
“而且,诸多的历史事实,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存在一个学派,其他的学派渐渐式微,几乎快到了销声匿迹的地步;要么就是被刻意的归类为不入流的存在,登不上大雅之堂。”
“随着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即便再如何强大的国家,也将走下坡路,也将处于一种病态的发展之中,毕竟,一个正常的国家,不仅需要治国的读书人,也需要能征善战的武将,还有善于兴修水利的专才,以及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
“就拿火器来讲,若不是万岁山火器研究基地的官员,研制和完善那么多的火器,朝廷的军队也不可能么快的一改颓势,占据绝对优势,打得那些叛军和外敌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获得大胜。”
在这个时候,周道登竟然有一些无言以对,也完全明白了崇祯的意思,总体而言,并不是打击儒家,而是撼动他的超然地位,依旧还会使用儒家思想治国。
不同的是,手段要柔和的多,通过提升各行各业的地位,提升其他学派的社会地位,从而给儒家制造一种压力,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环境,而非是一家独大!
因此,这也就意味着,他周道登不用担心,当今的皇上会效仿秦始皇,干出“焚书坑儒”的惨绝人寰之事,只是想再现春秋战国时的那种百家争鸣盛况,各个学派鼎足而立,那种文化氛围而已。
这一刻,脑海里浮现出这些念头之时,周道登更加无法说什么了,心里那是满满的钦佩,皇上这样做,虽然是为了动摇儒家的霸主地位,却也体现了一个帝王的胸怀宽容和大度之心。
否则的话,就不只是提升其他学派的社会地位,而是使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去打击儒家学派了。
而且,毁坏容易建设难,要想提升其他学派的社会地位,能够和儒家学派鼎足而立,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
还有就是,儒家如今的地位,不可能说消灭就消灭,
不过,在这个时候,周道登的心里多了一份感动,感激崇祯的这般开诚布公,对自己的信任,若非是极为倚重和信任之人,一个帝王怎么和臣子说这些?
与此同时,对于崇祯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周道登感觉又是那么的厚重,更加意识到,这件事情的艰难性。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儒家的地位早就是根深蒂固,一些观念早就深入身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整个社会的观念,整个华夏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儒家的基础之上。
因此,若是这件事情传了出去,皇上要针对儒家学派,绝对会引起轩然dà bō,引起极大的反响,使得天下处于一种混乱慌乱的状态,以此来形容也并不为过,毫不夸张。
毕竟,先不说别得,单单是天下的读书人,包括大明的官员在内,十个至少有八个就是儒家学派,在儒家经典著作的熏陶之下,长大chéng rén。
更不要讲,天下的各种伦理体系,君臣关系,也和儒家有着莫大的关系。
毫无疑问,就凭这些,一旦消息传了出去,皇上想要废除儒家正统地位,就算不会使得天下大乱,也会引起莫大的恐慌,到处都是人心惶惶的景象。
思及于此,想到问题的严重性,周道登的神情也变得极其凝重了起来,更是知道一点,虽然对方信任自己,重视自己,但在这么一个档口,尤其是听到这么一个极其敏感的消息,自己也要有所行动,才能对得起对方的这份信任和倚重。
否则的话,若是没有任何的表示,就显得太过不识抬举,有一些不识趣了。
“皇上,老臣也赞同这样做,提升各个学派的社会地位,让各行各业没有尊卑之分,只有是否对朝廷、对百姓有用之别,不知道老臣该如何做呢?”
听到周道登的话语,崇祯先是含笑点头,露出一副极其满意的样子,也并未持续多久,随后就缓缓说道“对于这件事情,重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得大明的文化圈呈现多样性,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不可操之过急。”
“因此,在这么一个过程中,真希望你,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多多鼓励其他的各行各业,唯有其他行业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他们所代表的的学派,才能水涨船高,身价见长。”
“而且,也不能揠苗助长,不然的话,反而不利于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只会适得其反。”
“你是内阁首辅,无需做的太多,也不用太过明显,只需稍稍照顾一下商部、钦天监以及太医院等衙门,在适当的时侯,进行一定的明确支持,就行了。”
“是,皇上,老臣明白了~”
崇祯的话音刚落,周道登就连忙回应了一句,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似有所悟一般,进而补充道“平常处理那些奏折之时,在不违反《大明律》和朝廷规定的情况下,优先处理他们的折子,对于一些政策,也予以一定的放宽,就能极大地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不错,周阁老,朕就是这个意思!”
。
谨记:完本神站 网址: 防丢失
第六百四十六章 解决之策
崇祯先是赞叹了一句,愈发地欣赏周道登的办事能力,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忽然转而说道:“周阁老,完成了撤销‘两京制’,你没必要急着致仕{辞官},平息什么所谓的舆论风波。”
“朝廷现在正处于多事之秋,正是用人之际,在不久的将来,官员将会严重的不足,尤其是像你这种经验与资历都很老道之人,更是其中的最大需求,最为短缺的官员。”
“而且,大明虽然渐渐步入正轨,但局势依旧很不明朗,充满着太多的变数,再帮朕打理朝政两年,到时候,朕不仅会准许你的辞官,还会让你风风光光地离开京城,返回家乡养老,安享晚年。”
听到最后一句话,周道登的心里就是激动不已,更多的还是感动之情,获得帝王的极其信任,本就是莫大的荣幸,若是再有了这么一个允诺,他周道登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臣名将为之而努力,文死谏,武死战,能够做到这一点之人,哪一个不是豪气干云的光明磊落之辈?哪个不是想在青史上留下忠臣良将的一笔?
为得无非是,君王对自己的认可!
这一刻,心里满满感动的同时,周道登只觉得这一生都值了,虽然真正有价值的只有这寥寥数年,但却做了那些忠臣名将梦寐以求的事情,辅佐明君,为天下黎民做一些事情,使得这个国家富强起来。
有时候,甚至付诸于一生的努力,绝大多数人也很难有着这样的成就。
毕竟,能够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熟记的名人,除了那些令人发指的mài guó、祸国之人,就只有一个国家最为鼎盛事情,亦或是在这么一个路上。
周道登很快就从这种莫名的情绪走了出来,崇祯的话音刚落不久,余音还在缭绕,就连忙回道:“是,皇上,老臣遵旨,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明的兴盛献出最后一丝力!”
有着这样的态度转变,并不是周道登因为一时的感动而心血来潮,也不是冲动之举,而是有着相当的理性,随着行政区的划分,多了那么多的行省,裁撤掉南京的帝都头衔之后,足以安置那些南京的官员,不会引起什么怨言。
毕竟,相比于那些虚职,不管是总督、巡抚,还是三司的各个主政官,亦或是知省、知府、知州等这样的地方主政官,那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实缺,有着实权,完全可以有一番作为,实现自己胸中的抱负。
最为关键的是,品阶也没有任何的下降,反而还很有潜力,有了进入内阁的可能。
看着崇祯那满含笑意的面庞,周道登有一些恍惚,这个看似年轻,年仅十九岁的帝王,却让他始终看不清,摸不透,一些看似离经叛道、荒诞的行为,往往会带来出奇好的意外之获。
用人更是极其大胆,深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道,往往还总是用对了人,几乎从未用错过,启用的官员和武将,总能解决相应的问题,就好像早就知道了那些官员和武将,并对他们极为了解。
而且,还有最为关键的是,那些官员和武将,有着很强的实干精神,几乎鲜有参与朋党之争,更加的务实,对皇帝更是忠心不已。
周道登只是恍惚了那么一瞬间,很快就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