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了,回宫!”
  文华殿,崇祯刚刚返回后殿,屁股还未坐热,顺手刚从厚厚一摞的奏折中抽过一本,还未来得及翻看,就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自门外传来,紧接着,就是冷晓磊快步走了进来。
  “皇上,好消息!”
  “好消息?”
  崇祯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眉头微微蹙起,随即舒展开来,眉梢更是轻轻上扬,喃喃般的继续反问道:“这才过去没多久,火车应该还在半途,还未到大名府,所谓的好消息,应该是其他事情吧?”
  “皇上英明!”
  冷晓磊已经来到了近前,先是恭维了一句,随后从衣袖里取出一本奏折,双手捧着递给崇祯的同时,语带兴奋之意,朗声说道:“皇上,潞王连同其弟宝丰王,联名上奏,请求朝廷收回藩王称号和封地!”
  闻听此言,崇祯的面色就是一喜,心中暗叹,果然是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心里这样想着的时候,崇祯已经接过了奏折,迫不及待地就想要展阅一下,想要看其中内容的同时,更是为了最后的确认,尽管知道冷晓磊还不敢糊弄自己,谎报消息。
  忽然间,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崇祯手上的动作为之一顿,抬头再次看向了满脸笑容的冷晓磊,朗声说道:“去~晓磊,将周阁老给朕请过来!”
  “是,皇上,末将领旨!”
  尽管心中疑惑,有一些不解,为何现在要召周道登前来,一点也不奇怪崇祯对他的极为客气,还是连忙答应了一声,转身之间,抬腿就往外走,直奔文华殿南院的内阁而去。
  “有些意思——”
  崇祯很宽就看完了潞王朱常淓的奏折,一脸的意味深长之色,嘴角噙着一抹淡淡的笑容,合上奏折的那一刻,犹如呢喃一般,忍不住地赞叹了一句,透过窗户,深邃的眸子更是看向了远方。
  显然,从这一系列的表现来看,崇祯早就将主意打到了朱常淓的身上,将其作为自己削藩的下一个对象。
  正如朱常淓所分析的那般,崇祯之所以瞄向他的原因有二,正是那两个,一是老潞王的累累罪行,搞得百姓怨声载道,陵墓的规格完全超出了一个亲王应有的标准,绝对是师出有名。
  其二嘛,自然是因为潞王这一脉和皇室的血脉最为亲近,动起手来,那种震慑效果更强,更能让天下诸王有那种压迫感和危机感。
  就在崇祯思绪翻飞之时,在冷晓磊的带领之下,周道登很快就来了,像以往一样,先是一番的寒暄与客套,再就是赐座,最后才是主题。
  “阁老,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崇祯直视着刚刚看完奏折的周道登,神色很是郑重,似乎是觉得自己的问话过于模糊,进而又补充道:“你觉得,对于潞王和宝丰王,朕该如何处理?给他们怎样的一个待遇?”
  显然,周道登没有想到,崇祯问得如此直接,问得如此迫切,几乎没有留给他多余的思考时间,因此,周道登也没有立即作出回应,而是面有思索之色,短暂地沉默了起来。
  片刻之后,略微沉吟了一下,周道登虽然开口了,却并不是回答崇祯的询问。
  “皇上,恕老臣直言,对于天下诸王,您有一些过于苛刻了,几乎到了十分严厉的地步,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
  崇祯的眉头微蹙,随即舒展了开来,出于君臣的一种默契,并未插话,而是平静地看着周道登,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场白,对方后面还有话。
  “像蜀王、秦王、唐王等藩王,属于皇族极为偏远的分支血脉,皇上这样严厉的苛责,尚还能理解。可是,像福王、瑞王等人,都是圣上的亲叔叔,若还这样苛责的话,就显得有一些不近人情了。”
  似乎是看穿了崇祯的心思,心里想得什么,想要反驳的理由,就是在这个时候,周道登忽然转移了话风。
  “当然,像福王这样的藩王,祸害一方,为祸百姓无数,使得百姓怨声载道,那样处置的话,并无不可,确实可以让人拍手称快,一正天下风气,震慑其他藩王。”
  “可是,福王世子虽有一些罪责,却也不至于被剥夺爵位,以及那些福王子嗣,更不该深受福王连累,应该予以他们宽大处理,从而彰显圣上对皇上的宽大之心,那份血脉亲情。”
  听到这里,崇祯终于有一些不耐烦了,对于周道登的这种说法,持有了这种观点,心里越来越抵触,不仅是因为,从灵魂上来讲,他并不能算是朱家人;
  主要还有就是,“崇祯”的个人遭遇,就是被一群叔伯之类的所谓亲人害死。
  更何况,有着后世历史学家的灵魂印记,崇祯更加的知道,明末农民起义之时,天下到处都是乱军之际,这些所谓的“皇室宗亲”,天下诸王,没有一个伸出援助之手的。
  面对朝廷的财政拮据,军饷都发不出来,那些富得流油的天下诸王,没有一个慷慨解囊,帮助朝廷渡过难关,任凭那些粮食霉烂在仓里,就不肯拿出来,一解朝廷燃眉之急。
  因此,对于周道登的这套说辞,崇祯很是不感冒,颇为的不以为然。
  然而,就好像没有察觉到崇祯的神情波动一般,对于自己的言论嗤之以鼻,周道登的面色如常,依旧在侃侃而谈,述说自己的观点。
  “所以,老臣觉得,就算是要削藩,要惩治天下的藩王,那些皇室宗亲,朝廷完全可以采用更加柔和的手段,更加平和的惩治措施,就拿潞王和宝丰王来讲,鉴于两者的良好主动态度,王府可以收,封地也可以收,但完全可以保持爵位,成为一个徒有虚名的亲王。。。。。。”
  渐渐地,崇祯的神色变得平和了起来,更是眼前一亮,犹如呢喃一般,近乎于是在一字一顿,复述了“徒有其名”四个字,脑海里一抹灵光闪过。
  与此同时,崇祯对于周道登的观点那种抵触心理也随之消失不见,轻抚下巴间,不时地轻轻点头,以示赞同之意。
  对于那些不是罪大恶极的藩王,如果只是保留爵位,徒有其名,没有任何的亲王待遇,崇祯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对于朝廷而言,并没有任何的实际损失,只是爵位变得有一些泛滥而已。


第六百五十八章 最为合适的处理方式

  崇祯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周道登的这个构思,对于天下诸王的处理办法,保留相应的爵位,却没有相应的皇族待遇,完全是参考自己对待皇族族女的处置态度,保持封号,而周道登只是稍加改良了而已,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给予了更高的生活津贴补偿。
  “因此,皇上,老臣觉得,为了彰显皇族的尊贵性,以及特殊的社会地位,在原来的分封制度上,可以进行一定的改良,皇家的爵位分封和继承,具有一定的限制。”
  “比如说,爵位的继承,最多只可以传至第三代,不能兄没弟及,除了帝王的直系血脉,如无特殊的军功,若无对大明有着特殊的贡献,就无法获得相应的爵位。”
  “否则的话,若无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全都是一撸到底,又怎能彰显皇族血统的至高无上呢?又如何彰显皇权的神圣不可冒犯呢?”
  。。。。。。
  渐渐地,听到周道登的这一番言辞,崇祯对其愈发地赞赏有加起来,对方这完全是在为皇家着想,若是按照自己的那种办法做,对于皇族子嗣极其严苛,鲜有封王者,皇族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样对待皇族宗亲的态度,并不会给朝廷带来太大的负担,不过是给一个亲王的爵位,外加少量的安置费而已。
  像神宗那般,安置自己的儿子,到地方就藩,每一个的花费都在上百万以上,加上藩地以及各种收税权,给朝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担,那是在一点一点地侵蚀大明的根基,不断地在激化社会的矛盾。
  无疑,周道登的这种方法,是最为合适的处理方式。
  还有就是,保留天下诸王的爵位,保留一部分的家产,使得自己的削藩之策的阻力将会更小,更容易成功,也更能体现一个帝王人情世故的一面。
  毕竟,保留爵位,至少让那些藩王在面子上过得去;保留一部分家产,能够让他们过上小康般的生活,不至于流落街头,也不会过那种骄奢淫逸的醉生梦死的生活。
  “好,阁老,就按照你说得这么办,朕也退一步~”
  这一刻,崇祯已经恢复了那种风轻云淡的样子,那副镇定自若的模样,显得是那么的自信而从容,对于削藩之事,就好像已经成竹在胸一般,有着莫大的把握。
  相比而言,心里长松一口气的同时,周道登的心里又有一些莫名的小激动,兴奋不已。
  作为一个侍奉四朝三代的老臣,周道登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可是亲身经历过的,神宗皇帝对自己的那些兄弟以及儿子的偏爱,几乎到了极其骄纵的程度。
  就拿当时的潞王朱翊镠来讲,那可是神宗皇帝一奶同胞的亲弟弟,再加上当时太后的宠溺,就藩之后,更加的肆无忌惮,无人敢管,就连当时的福王朱常洵,神宗最为溺爱的儿子,也不敢掠其锋。
  不管是当时的潞王朱翊镠,还是福王朱常洵,在各自的封地,都可谓是累累罪行,搞得民怨沸腾,下到当地的衙门,上到朝廷,都是拿其无可奈何,都不敢管,何也?
  无他,还不是因为依仗神宗的宠溺!
  现在好了,当今的皇上虽然年轻,却是年少有为,富有远见,制定了一系列的律法,用于束缚那些藩王,使其不再是法外之地,不管是当地的衙门,还是朝廷的各个部门,都可以查处相应的罪行,而不是皇族犯法,都要由宗人府来审判。
  如果说,建国之初,太祖皇帝对自己的子嗣进行分封,奠定了朱氏一族的皇族地位,那种超然的存在,却也为天下埋下了祸乱的根源。
  在这二百多年里,历代皇帝虽然对天下诸王略有束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削藩,却也是收效甚微,很有限,并不能对那些藩王有多少限制。
  对于皇家而言,不管那些藩王怎样胡闹,也是权当养了几个不肖子,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对老百姓来讲,不啻于一场灾害。
  毕竟,任何事情放到天下这个高度,都会被无限的放大,皇家无小事,或许也有着这一层意思。
  如今之时,皇上这样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等同于给那些皇族戴上了紧箍咒,戴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再也无法像过去那般肆意妄为,视律法如无物。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远在河南卫辉府的潞王和宝丰王就收到了相关的消息,三人再次相聚于王府的书房之中,相比于上次,这次谈话的氛围那是非同一般的愉快,再也没有了那种紧张至极的压迫感。
  “大哥,真是没有想到,果然被你猜中了,第一个放弃藩王待遇之人,不仅极大地获得了皇上的好感,还能得到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没曾想到,咱们还能保住各自的爵位。”
  “虽然这种亲王爵位只能持续三代,郡王只能持续一带,以后只能靠获得军功,亦或是其他贡献,才能获得,但是,这已经最好的结果了,总比黯然收场,锒铛入狱,要好的太多。”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虽然没有了这些王府宅院,但皇上却能恩准,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咱们都可以选择一个价值万两以下的宅院,以作生活之地,还有十万两的补贴,尽管这些都是从王府的家当扣除,却已经十分不错了。”
  “说实话,王弟,王兄我也没有想到,结果要比预期的好,好的太多!”
  朱常淓那俊朗的面容满是笑容,颔首点头回应间,愈发显得儒雅起来,进而继续说道:“我还以为,咱们主动放弃爵位以及朝廷对待皇族的相关待遇,换来的是不予追究,不再追究父王的种种罪行,再多也就是还有几万两的生活补助。”
  “却没曾想到,不仅有十万两的津贴补助,还能保住咱们的爵位,完全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皇上还念及血脉亲情,还不是那么冷酷无情。”
  这个时候,宝丰王忽然面有羡慕之色,直直地看着朱常淓,紧接着说道:“王兄,王弟我可是听说,皇上有意邀你入朝为官,到国子监或哪个学院,担任音律教授,研究音律的同时,也负责教授其他人音律,也算是发挥王兄你的所长了。”
  “嗯,确实有这件事情~”
  朱常淓轻轻点头,证实了宝丰王的说法,进而又补充道:“就在两天前,王兄我就接到了皇上的圣谕,征询我的意见,希望我可以到京师述职,担任有关音律方面的职务,为大明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规则(大结局)

  转眼之间,又是数年过去了,如今的大明王朝,随着蒸汽机的推广,大面积应用,小冰河所带来的诸多影响,正在不断地被削弱,在对抗天灾方面,大明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虽不敢说世界第一,但国家的综合实力,却已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顶峰,比盛唐更甚之,有过之而无不及。
  毫无疑问,随着整体实力的加强,崇祯的皇权也随之达到了一种巅峰,这种巅峰,不仅仅是指在大明的历史之上,还包括整个封建君主时代。
  然而,即便如此,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已经完全恢复过来的大明,并未因为这种强大,就变得安静下来,以京师为中心,一股暗流再次涌现,不断地在酝酿,开始影响这个朝局,
  在这一天,朝会即将开始的前一个时辰,文武百官相继入宫,在奉天殿的院门外候着的时候,而在后宫之中,却已经开始了各自的谋划,又以皇后和田贵妃为主,暗暗争锋。
  坤宁宫。。。。
  “父亲,事情办得怎么样了?人都联络好了没有?”
  “女儿,为父办事,你尽管放心。”
  不仅是大殿,就连周奎与周皇后两人所在的偏殿之中,除了他们两人以外,再无第三人。
  此刻,谈话间,周奎那是满脸的笑意,充满某种自得之感,看到自己的女儿依旧一副忧心忡忡、忐忑不安的样子,进而又补充道:“女儿,让慈烺能够名正言顺地登上东宫储君之位,不仅是你一个人的事情,还是整个周家、乃至于整个周氏一族的大事儿,为父我怎么可能粗心大意呢?”
  “放心吧,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为父我不仅在外面制造这种舆论,给皇上施压压力,更是暗中联络了许多的朝臣,极力促成此事,争取在今日的朝会之上,确认慈烺的东宫太子之位。”
  “而且,也已经有不少的朝中文武重臣,答应相助,一助咱们一臂之力,让皇上立慈烺为太子。何况,这也是名正言顺之事,众望所归。”
  。。。。。。
  承乾宫。。。。
  田贵妃和其父田弘遇,也在商议着有关储君之事,相对而言,气氛要紧张得多,沉重得多。
  “父亲,你说照儿有机会问鼎东宫储君之位吗?毕竟,按照大明祖制,立储的原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有着这样的继承法,照儿几乎没有一丁点的胜算。”
  “放心吧~女儿,事情远非你想得这么简单,咱们的这位皇上,可非是寻常君主,更不会为祖训之类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将会更加的务实,将会看谁更合适,才会确立最佳的储君人选。”
  “而且,如今的皇上,风头正盛,不管是在朝中,还是在民间,都有着极高的声望,尤其是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
  “尤其是诸多决策的正确性,频频有拯救朝廷,犹如挽救大厦将倾之壮举,更是奠定了皇上一种绝对的威信地位,哪怕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群臣的第一反应,不是置疑皇上的决定是否正确,而是自省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偏差,不能理解皇上的别有深意,其中更深一层次的企图。”
  。。。。。。
  奉天殿。。。。
  文左武右,百官云集,在清风的吹拂之下,插在奉天殿广场上的旗帜随风而舞,徐徐摆动,而崇祯端坐于丹陛之上的正上方,略靠边缘之处,面对着文武百官。
  在崇祯面前的小书案上,摆满了两个厚厚一摞的奏折,分为左右两侧。
  此刻,整个广场上一片寂静,似乎是感受到了气氛的凝重与肃穆,就连清风也变小了许多,所有的目光都汇聚在了崇祯的身上,而他却摆弄了一下面前两侧的奏折,动作是那么的随意,显得是那么的漫不经心,随后才抬头看向文武百官,这才缓缓开口。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虽然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立嫡立长,以此为确立储君的依据,然而,这却不是唯一的一条,其中还不乏立子以贤和立储以爱这两条。”
  刹那间,就好像空气全都被抽离了一般,气氛瞬间变得凝滞了起来,尤其是以周奎为首的官员,呼吸更是变得微微急促了起来,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实在是,崇祯的这一番话犹如石破天惊,倾向太明显了。
  然而,即便如此,文武百官各怀心思之下,却没有一个人胆敢打断崇祯的讲话,进行反驳。
  “在最近一段时间,面对立储的风波越来越大,呼声越来越高,朕忍不住地翻阅了一些古籍,深入了解这三条的立储历史由来,有关他们的所有记载。”
  “相对而言,三条立储的标准之中,朕最为推崇第二条,立子以贤,从诸多皇子中,择选德才兼备者,入主东宫,担任大明的储君。”
  “当然,立储君,国之大事也,不可操之过急,亦不可以不察,不可能以个人的喜好去评定皇子的好坏,是否有资格问鼎东宫太子职位,而是要交由事实去评判。”
  。。。。。。
  渐渐地,崇祯的态度越来越清晰,关于立储的基本准则,越来越明显,随着讲话的深入,文武百官不禁听得痴了,听得入迷了,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这绝对是一种全新的立储准则,突破了先贤的思想,打破了既有的规则体系,废除立嫡立长的基本原则,以德才为立储标准的同时,又将皇储之争,化不利为有利。
  首先,在十五岁之前,皇子接受文武教育之后,就是到军中匿名服兵役,进行磨炼,累积军功,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到地方为官一任,做出成绩,一路升迁,唯有达到知省、巡抚或总督等这样的二品大员,才具有问鼎储君之位的资格。
  也就是说,在军中磨炼一个储君的坚毅心性,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既能享得起荣华富贵,也能吃得下苦,过苦日子,能够体会到军人的不易。
  至于为官一方,从最底层的县官做起,直至升为封疆大吏,那就更简单了,这是在锻炼他们的施政能力,了解民间的疾苦,知晓百姓的心声。
  确切的来讲,就是一步一步地培养那些皇子的实际处理政务能力,而非是纸上谈兵,空谈一些政策,缺乏对天下实际情况的了解。
  说白一点的话,如此培养出的太子候选人,更加的务实!
  而且,相比于这两点,百官更为佩服之处,崇祯改良之后的新的立储原则,将皇子之间的勾心斗角,转移到其他方面,将他们的聪明才智用于造福百姓的事情上。
  如此一来,对于储位之争,少了几分阴暗,多了一些光明正大!
  随着立储准则的变化,整个大明的吏制体系,也在推动着新一轮的改革,效仿后世的一些制度,再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得官员处于一种双轨制的监督,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全书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