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有各种小道消息开始传出,这次要想赎回各自的子嗣,远远不是一笔银子所能解决的,而是要有良田,才能将人换回来,还要是北直隶的土地。”
  很显然,说到最后一番话之时,张维贤面有迟疑之色,对于那些小道消息并不是很确信。


第一百五十章 壮观的早朝

  在这一刻,听到英国公张维贤的这一番话语,这些勋贵暗暗直撮牙花子,几乎一种条件反射,脑海里同时浮现一个念头,这算什么?简直就是明火执仗的抢劫,在**的绑票勒索。
  然而,事情又让人生出浓浓的无力感,谁让始作俑者是他们最惹不起的人,没有之一。
  关键的是,对于这种“绑票勒索”,他们还是无可奈何,除了怪怪的进行“捐输”以外,做不了任何的事情,因为,子侄的被抓,不仅是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特务机构做得,他们还不占理,自己的子侄或多或少都有轻重不一的罪行。
  若是放在以往,最多也就是打一声招呼,就能摆平。
  当然,在大多数的时候,不要说是锦衣卫和东厂,就是顺天府衙门,亦或是其他衙门,都是置之不理,很少管的,毕竟,自己的子侄所犯之罪,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没有闹出人命。
  贪个污,受个贿,嫖宿,打架斗殴,勒索各地入京的办差之人。。。。。。
  这些事情太正不过了,根本算不了什么,尤其是最近几朝,根本就没有哪个官员或衙门管过,皇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听之任之,权当没有发生过。
  或许,这就是民间的一句俗话,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
  没曾想到,如今的锦衣卫和东厂那么认真,放佛是在骤然之间,来了一个大变样,全都弃恶从善,一副保国为民的架势,再无往日那种欺负良善之辈的姿态。
  让人有一种错觉,好像这一切都是假的,锦衣卫和东厂怎么可能会这么好?
  大厅里的这勋贵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别看英国公府如何的防卫森严,别看他们的谈话有多么的谨慎小心,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却没有一点的保密性可言,当天晚上就传到了一些人的耳中。
  深夜。。。。
  乾清宫之中,偏殿的书房里依旧亮着烛光,崇祯一脸的平静之色,正在看着一本奏折,翻阅之间,神色虽然没有变化,但却是眸光闪烁,似乎是酝酿着什么想法。
  曹化淳就站在对面的下方,满脸的恭敬之色,身体微躬,丝毫不敢直视正在的崇祯,稍稍埋着脑袋,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这位大明主宰者的发话。
  烛光幽幽,不时地晃动几下,映照地崇祯的面庞微微泛黄,片刻之后,这才抬起头来,年轻的面孔上泛起些许的笑意,显得是那么的突兀,喃喃自语道:“呵呵。。。这些老家伙终于按耐不住了,想要聚拢在一起,向朕施压。”
  曹化淳也抬起了头,他当然知道,所谓的“老家伙”是指的谁,适时地插话道:“皇上,英国公非常的识趣,那些勋贵虽然登门造访,苦口婆心的相求,但他并没有要参合的意思,反而劝说那些人,主动进行捐输,以及交出那些田地。”
  “有意思。。。真的很有意思。。。。”
  崇祯连连的赞叹,并未回应曹化淳的话语,同时,脸上的笑意更浓,漆黑的眸子显得愈发的深邃,进而继续说道:“既然这样,你们那么想要施压,那还不如朕主动出击,占据控制权,邀请你们相见。”
  说到这里,崇祯话语一顿,将目光投到了曹化淳的身上,转而说道:“曹化淳,明天早朝过后,凡是这些名单上的人,全都叫到乾清宫,朕要与他们话家常,聊一聊天。”
  “是,皇上,内臣遵旨。”
  回话之时,听着崇祯将“话家常”、“聊一聊天”咬字格外清晰,放佛是在强调一般,曹化淳一点都不相信,事情真的会有那么简单,将去英国公府的那些人全都叫到宫里,聚集在乾清宫,仅仅是一次寻常性的谈话?
  第二天。。。。
  皇极门,偌大的广场之上,仅仅是站着的官员,就足有千人左右,纵横分明,星罗棋布,根据品阶的不同,形成一个个官员区域,如此早朝场景,显得蔚为壮观,颇为让人震撼。
  广场的正北方,位于中轴线之上,崇祯就端坐在那座高台,俯视着百官,相比于穿越以来的第一次早朝,面对着文武百官,一千多人,坐于高台之上,“崇祯”已经没有了一开始的那份紧张与忐忑。
  此刻,对于“崇祯”而言,就像回到了现代,正在进行着一次公开演讲,所不同的是,场下之人不仅有一千多人,多了许多,“观众”的身份也很不简单,一个个都是精于算计的老狐狸,粘上毛就是猴子,狡猾无比。
  任由张彝宪在宣读圣旨,适应了如常气派早朝情景的“崇祯”,思绪早已翻飞了起来,心中莫名的有了一番感慨,难怪现代很少有明朝的古装剧,以清朝居多。
  不说别的,两者相比,就凭眼前的情景,前者的制作成本太大了,至少是清宫剧的十倍不止。
  仅仅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早朝,撇开环顾周围的锦衣卫和太监不算,单单是上早朝的官员,就有上千人,人数不可谓不多,若是拍明宫古装剧,就是这些群众人员,每人五十块,也要五万。
  何况,这些官员又不全是群众演员,早朝也不止一次,以及周围还有其他的角色,还没算上道具诸如此类的,更加烧钱的地方。
  所以,就是一个早朝,要想拍出明朝时的气派场景,少说也要十万!
  当然,仅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清朝的格局远远比不上明朝,或许这也是众多的原因之一,为何前者千方百计的抹黑后者,几乎是不择手段,颠倒黑白,不惜扭曲历史,因为后者的极度自卑心里。
  所以,在后世的历史研究领域,有那么一种说法,清朝时的汉家文化,就是在明朝的基础上阉割而来,不仅虚假的历史非常多,真实记载,十不足三四,还很不完整。
  张彝宪宣读圣旨结束了,崇祯却还在浮想联翩,沉浸在这些想法之中,随着一连串的声音相继响起,几个官员奏报,崇祯的思绪被打断,整个人猛地清醒了过来。
  “启禀皇上,陕西连年大旱,继续大笔的银两进行赈灾;还有河南,根据地方上报上来的行文,河南今年也出现了大旱,恐怕秋收将会大幅度减少。”
  “皇上,微臣也有事要奏,天下的河道年久失修,不仅需要加固两岸的河堤,还有进行疏浚,清理河道里的淤泥。否则,一旦出现汛期,原来的河堤不足以阻挡洪水,漕运也将会受到影响。”
  “皇上,根据西南送来的紧急军情,蛰伏于水西的安邦彦变得蠢蠢欲动起来,颇有卷土重来之势;还有偷偷潜回四川的奢崇明,聚集旧部,袭扰就近的城镇,已经连续屠杀了好几十个村落。”
  。。。。。。。

第一百五十一章 疑惑

  寂静而空旷的广场之上,回荡着一个又一个官员的奏报之声,周围的那些朱红的厚厚墙壁,就好像有回音效果一般,不断地将声音放大,又维持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强度,能够在每个人的耳边响彻。
  在这个过程中,后面的官员,虽然有许多人看不到是谁在奏报,他们却能够从话语内容有一个大概判断,六部都有人在奏报,如此情形,不像是在早朝,更像是在进行一场饕餮盛宴,纷纷争取各自的利益。
  因为,那话里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就是在向皇上要钱!
  确切的来说,六部的官员,都想从查抄福王府和唐王府的事情上分一杯羹,无人在意两个藩王该不该不彻底被除爵位,在意地只是查抄而来的惊人财富!
  此时,崇祯的坐姿不再那么郑重,变得有一些懒散起来,目含戏谑之意,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莫名的笑容,静静地看着这些官员在尽情地表演,就像是在看一群小丑表演一般。
  渐渐地,广场上开始安静了下来,奏报的官员越来越少,终于有人察觉到气氛的不正常,皇上的反应也太平静了,平静的有一些诡异,心思让人捉摸不透。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百官之所以很难察觉到崇祯神情变化的细微之处,主要还是在于那座高台,不仅差别与两者的高度,还有距离。
  试想一下,若非细细端详和紧盯着,又怎能发现崇祯的神态细微之处?
  然而,在如此庄严而隆重的场合之上,谁又敢这么看着大明的主宰者?
  否则,就有了冒犯之意。
  何况,仰脸观察着对方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神情举止变化,对于站在最前方的这些老狐狸,又怎么会让自己身处不利之地,主动让皇上看到自己每一刻的神情变化?
  毕竟,自古帝王多猜忌,一个不小心,就会招致皇上的怀疑。
  “各位臣工,关于你们说奏之事,稍后票拟一份奏折,呈送上来,朕好好观澜一番,想一想,随后再予以答复。”
  “皇上,微臣已经将事情写入奏折之中,这就是微臣的折子,还请皇上御览。。。”
  “启禀皇上,微臣也已写好。。。”
  “皇上,微臣也是。。。”
  崇祯的话音刚落,随着兵部尚书霍维华的这句话,从衣袖里取出奏章,其他官员纷纷效仿,符合的同时,也取出了各自的奏章。
  见此情形,颇有群臣以自己为首之意,霍维华心里就是一紧,变得忐忑起来,还未来得及深想,崇祯那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响起,回荡在广场之上。
  “嗯,不错。。。不错。。。”
  崇祯赞叹了一句,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转而看向司礼监太监张彝宪,点头示意的同时,更是说道:“张彝宪,让人将各位臣工们的奏折收上来吧~!”
  “是,皇上~!”
  答应一声,张彝宪连忙对着身旁的数名太监使眼色,一同走下了高台,人人的手里都捧着一个类似于托盘的木板,接过官员手里的奏折。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百官的早做准备,觊觎从两王府邸查抄而来的钱财,一副想要分一杯羹的架势,崇祯的神情没有一点的不自然,没有流露出哪怕是一丝的不满,反而始终保持着一副和煦的笑容,如此拿捏的姿态,就像成了精的老妖怪,格外的有城府,恰到好处。
  “各位臣工,大家也知道,如今之时,朝廷乃是多事之秋,东北有建奴虎视眈眈,觊觎中原:北有蒙古的林丹汗,也流传到漠南一带,图谋察哈尔右翼的势力范围;西北有连年的旱灾,需要大批的钱粮赈灾;西南有奢安二人野心不死,妄想割据称雄一番,东南也不太平,那些洋人心怀叵测。”
  “而且,根据朝廷的密探上报,白莲教这等邪教,也有死灰复燃之势,渐渐抬头,妖言惑众,再次开始蛊惑民心起来。”
  “还有陕西的大旱,颇有蔓延之势,就像刚刚户部尚书崔景荣所报,河南与山西也出现了干旱的征兆,恐怕来年的情况将会继续恶化,更加的严峻起来。”
  。。。。。。
  崇祯的声音很轻,已经收起了笑容,讲话的过程中,神情很是平静,不急不躁,使得他的话语有一种欲扬顿挫之感,让人情不自禁地也跟着平静下来,凝神倾听着。
  此刻,百官虽然是一副恭敬的模样,但心里的震动很大,可以说是翻起了惊天骇浪,皇上说得这些事情尽管不是什么秘密,要想知道,只需稍微打听一下,就能够洞悉。
  然而,令百官震动的不是天下形势的严峻,越来越不好,而是在于,皇上对于朝政极为熟悉程度,对于朝廷面临的诸多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
  否则,也不会如数家珍的这般讲出,语气还是那么轻松自如,尚有余地,一个刚刚继位不久的新皇上,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仅仅不过是一年,几乎很难做到这一步。
  可是,事实摆在眼前,皇上就那么做到了。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从登基皇位开始,到今年的三四月份,皇上处理朝政还很晚,但自此以后,却从未有过像之前那般勤政与节俭。
  如此一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皇上是如何做到洞悉天下之事的呢?。。
  毕竟,别看说得轻松,洋洋洒洒不过数百字,但它的信息量却极大,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和了解的,必须有一个吸收的过程,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和处理办法,将其整理、简化,简单的表达出来。
  何况,皇上又不是一直都在京城?也不是一直都只是处理奏折,不干其他事情?
  如此一来,时间将会更短!
  这样的话,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皇上是如何做到的,一下子吸收掉那么多的信息?
  就在不少的官员沉还浸在这个疑问之时,容不得他们继续深想,崇祯的话题再次一转,接下来的内容,再次让他们心神一震,心里为之一惊,脸上随之也浮现出了惊容,一副难以相信之色。


第一百五十二章 收买人心

  “所以,各位爱卿们,在如此多事之秋,朝廷面对的问题日渐弥坚,更需大家同舟共济,共渡时艰,尽可能地削减不必要的财政开支,从即日起,皇家和皇室宗亲就率先做一个表率,除了一些紧要之事,各宫的花销统统减半,皇室宗亲的禄米也统统减半,以便大明暂渡难关。”
  此言一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一片哗然,更多的还是错愕。
  不过,仅仅是失神了那么一瞬间,很快就有人反应了过来,做出了回应,其他人也跟着附和,纷纷躬身行礼,以表达心中的敬意。
  “启禀皇上,微臣愿意与朝廷共渡时艰,自愿将俸禄减半。。。。”
  “皇上,微臣也愿意将薪俸减半。。。。”
  “微臣也愿意。。。。”
  。。。。。。
  看到如此情形,百官自愿削减薪俸,崇祯绝不会单纯地以为,这些人都是绝对的忠臣,是真心的,在关键的时候,能够体恤朝廷的艰难。
  否则,要是每个官员都那么好,都是忠臣,大明也不会衰败,直至最后亡国了。
  之所以如此,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不过是被裹挟了,并不是自愿而为。
  当然,也不能否认一点,其中也有心甘情愿之人,真的是忠臣。
  群臣的附和之音,宛若山呼海啸一般,声势极为浩大,却又蕴含着某种律动,一浪跟着一浪,让人情不自禁地生出怅然之情,那种几乎于压抑的澎湃之意,有着莫名的激动与悸动。
  轻轻点头,崇祯露出满意之色,待到恢复安静之时,又抛出了惊人之语,使得百官再次错愕之时,也浮现出了刚刚的难以相信之色,更有甚者,还有人揉了揉眼睛,掏了掏耳朵,确认自己不会听错了吧?
  “各位爱卿,你们的好意,朕心领了,薪俸减半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朕不会答应的。”
  崇祯施施然来了这么一句,不等百官反应过来,紧接着,露出一个神秘的笑容,进而又说道:“而且,关于你们的俸禄,不仅不会减半,朕还会予以提升,进行翻倍。毕竟,你们的那一大家子,都靠着朝廷的俸禄养活。如果接受你们的自愿削减俸禄,不等同于也要接受你们日后的贪污**行为。”
  就在这时,最先反应过来的几名官员就要说些什么,却被崇祯摆手阻止了,后面的话语更是让那些武将一阵感动。
  “禄米减半的事情,不仅是皇室宗亲,还有那些勋贵。当然,凡是出身于武将,凭着军功获得爵位的勋贵,却不在禄米减半的范围之内。”
  “毕竟,这些人都是用命换来的军功,那些赏赐与禄米,都是他们应得的,当之无愧。否则,若是同样如此,日后谁还会愿意保家卫国,为大明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
  寥寥几句话,顿时激起了那些武将的血性,唤醒了属于他们的骄傲,以及沉埋着的记忆,不再那么自卑,从未像今天这般,以自己身为武将为荣。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武将成为了文官的附属,以军功获得军功,不再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形成了一种氛围,反而以武职封爵为耻!
  令这些武官心中憋屈与郁闷的不仅如此,还是在于封爵标准的变化,由原先的军功赐爵,变成了现在的武官难封,再大的功劳,也罕有获得爵位者。
  当然,这些都是撇开那些世袭的爵位不论的,皇家子嗣的封王,也不在此列。
  此刻,听到崇祯的这番话,他们沉寂的心,再次躁动了起来,满血复活,这是对他们最大的认可与肯定,也是朝廷开始重武的征兆,他们的内心怎么可能不高兴?怎么可能不兴奋?
  一时间,随着崇祯的话音落下,广场上再次变得无比寂静起来,针落地的声音几乎都可以听到,气氛甚至有一些诡异。
  像周道登这样的老狐狸,不同于其他官员,想得更深、更远,结合着这些日子发生的事情,他们当即就反应了过来,皇上今天这番做法的真实意图。
  这是在为对皇室宗亲动手做准备!
  给百官的加薪,对于武将的肯定与认可,就是在收买人心,从而将那些皇室宗亲孤立起来,减少对皇室宗亲动手时的阻力。
  毕竟,这些官员增加的薪俸,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从那些皇室宗亲剥离而来,他们也是受益者,不可能会反对皇上,从福王与唐王的被削藩,就可见一斑。
  当然,对于看清楚时局的周道登这些老狐狸来讲,还是非常认同和赞赏崇祯的这种做法,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仅仅是皇室宗亲的禄米一项,就占据了大半的朝廷财政支出。
  而且,这还是建立在拖欠许多皇室宗亲禄米的基础之上。否则,仅仅是养活那上百万的皇室宗亲,也能彻底拖垮朝廷,无钱可用于他处。
  想到这些,明白过来的精明官员,愈发佩服崇祯老辣的手段,风轻云淡之间,在文武百官的拥护之下,就那么硬生生地将皇室宗亲的禄米砍掉一半。
  这不是阴谋,根本就是**裸的阳谋,让那些皇室宗亲无处申诉!
  然而,随着皇室宗亲禄米的庞大财政支出得到缓解,又生出新的难题,禄米减半的那些皇室宗亲,还有那些好久没有拿到禄米的宗亲,如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饿死,或者落草为寇吧?
  毕竟,每个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兔子逼急了还咬人,何况,还一个个大活人?
  周道登等人的心里刚冒出这个疑惑,崇祯的声音再次响起,接下来的话语,使得他们的眼前一亮,不易察觉之间,彼此对视一眼,脸上的佩服之意愈发地明显。
  “还有,从即日起,凡是自动放弃爵位的皇室宗亲,愿意成为普通老百姓,将不再受以前的政令约束,可以走出封地,可以游走天下,可以四处经商,更可以参加科举,入仕当官。。。。”


第一百五十三章 宴请

  渐渐地,百官的神情早已不能用吃惊所能形容,一个个嘴巴都是大张着,几乎可以放一个鸡蛋进去。
  对于皇室宗亲的新的管理政策,不可谓不大胆,气魄不可谓不大,在一些人的眼里,开放皇室宗亲参加科举,入仕当官,参军入伍,根本就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毕竟,那些皇室宗亲一旦树立了威望,或者掌握了军权,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那将会严重威胁到君王的皇位,历代造反的藩王,其中的大多不就是具备了这些条件吗?
  然而,拥有这些想法的人,仅限于一小撮,但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崇祯那迷人的笑容,透着浓浓的自信,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应对那些从政、从军的宗亲造反。
  早朝终于落幕了,但今天的早朝,可谓是一波三折,上的让人惊心动魄,使得文武百官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失神的走出了皇宫,还不时地甩甩脑袋,感觉今天发生的那些事情,是那么的不真实,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乾清宫。。。。
  大殿里可谓济济一堂,摆放着一桌桌酒菜,昨天英国公府客厅的那些人,一个不漏的全部到齐,或是一人独桌,或是两人公用一桌,分别坐于两侧,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端坐在上方的崇祯身上。
  此刻,随着全部人员入席,像荣昌大长公主这些先到之人,等了许久的权贵,这才意识到,在场的全都是昨天聚在英国公府的那些人,心里就是咯噔一下,油然而生一股不好的感觉,不免心慌起来。
  即便上座的那个是自己的亲侄儿,荣昌大长公主朱轩媖,心里也不免紧张起来,越来越没底,好像有一个阴谋正在逼近。
  有着同样不好的感觉之人,不只是朱轩媖,还有刚刚下朝、就被请到乾清宫的英国公张维贤、成国公朱纯臣、定国公徐希等人。
  对于这些人而言,尤其是一想到今天的早朝内容,心里骤然紧张了起来,比朱轩媖等早来之人,更多了一份莫名的情绪,特别是成国公朱纯臣,还是驸马,更加的心绪不宁起来。
  相比于下方紧张而忐忑的众人,上了时辰两个左右早朝的崇祯,不仅神色坦然随意的多,更没有那种疲累之感,仿佛一上午的早朝,并不是什么极为耗费心神的事情。
  “姑母,真是不好意思,今天早朝的事情实在太多,侄儿让你久等了。。。。”
  最终还是崇祯打破了平静,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