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紫禁城内,文华殿。。。。
后殿之中,崇祯意兴阑珊的坐在那里,面带着些许的笑容,颇有慵懒之意,而户部尚书毕自严就站在对面,虽然一脸的小心谨慎模样,但还是难以掩饰他内心的激动,眉宇间的那股兴奋之情。
尤其是随着崇祯的讲述,看似闲谈无心之语,却往往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使得毕自严眼前一亮,神采连连,豁然开朗的同时,思绪被打开开来,心中愈发地激动与兴奋。
“毕自严,既然大范围发行宝钞,推广于天下,非常之难,阻力很大,那何不在小范围内搞一个试点,试验区?”
“譬如西南的茶马交易,完全可以作为宝钞的试点,以宝钞代替钱银的作用,进行货物交易的中间媒介,事过之后,若是不想持有宝钞,可以直接兑换现银,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了铜钱的使用,也能方便他们的交易。”
“而且,在兑换宝钞之时,不妨告诉那些商人,使用宝钞缴纳赋税,就不用再另行缴纳火耗费用,对于他们而言,将会节省很大一笔银子,尤其是他们这些商人。”
。。。。。。
这个时候,毕自严早已是思绪百转千回,想到了许多,要是按照皇上这样推行宝钞,不难想象,不仅反对的声浪非常小,那些商人更是趋之若鹜。
毕竟,使用宝钞的好处多多!
不用缴纳火耗,只是其中的好处之一,主要还是在于,前往西北进行茶马交易之时,他们不用再携带那么多的现银,如此一来,他们押运货物的过程中,也就会少了许多风险,还有就是,减少了交易过程中的许多麻烦。
尽管茶马交易的方式是以物易物,但是,这样极为原始的买卖方式,使得买卖的过程变得非常繁琐起来,尤其是小数量的交易,总会存在那么一点差额,是无法用货物进行抵扣的。
如此一来,在交易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相持不下的僵持局面。
毕竟,差额虽少,但积少成多,对于商人而言,利润往往就是来自于那些少量的差额。
现在好了,只要朝廷发行各种面额的宝钞,可以自由进行兑换现银,减少一些不必要麻烦的同时,也使得他们这些商人的交易更加有效。
第一百八十一章 保驾护航
“是,皇上,微臣这就着手准备宝钞的事宜,先在小范围推行,争取在明年的茶马交易市上,就让那些商人使用宝钞,作为交易的银钱。”
听到毕自严毫不犹豫地回答,话语里那饱含的兴奋之意,崇祯满意的轻轻点头,转而说道:“不仅如此,朝廷征收赋税的方式,也要有所改变,不能让官吏上门讨要,而是让百姓到指定的衙门缴纳,并给他们发票,作为已经交过赋税的凭证。”
“发票。。。。?”
尽管听懂了崇祯这番话的意思,毕自严还是纠结于这个新名字,忍不住地嘟囔了一句,吐出发票二字,脸上现出疑惑之色,刚想询问,却被崇祯给打断了,仿佛是早已洞悉一般。
“所谓的发票,就是由你们户部特制,类似于收据的一种,并在上面刻上户部特有的印章。有了这些收据,不仅可以作为百姓已经缴纳赋税证明的一种,更是可以作为你们户部查验与核对赋税的凭证。”
毕自严露出恍然之色,若有所思之色轻轻点头,紧接着,转而说道:“一旦改变收税方式,就少了一项官吏从中盘剥的环节,百姓也就避免了许多的苛捐杂税,那些官吏巧立名目而设,而非朝廷的课税。”
“不错,朕就是这样打算的,这样想的。。。。”
崇祯回应了一句,神色已经变得极为认真起来,郑重地继续说道:“那些贪官污吏之所以能够收刮民脂民膏,之所以那么多没有名头的苛捐杂税,乃是最底层的官吏胡乱摊派,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在于,官吏直接上门索要赋税,他们也就有盘剥的由头,瞒着朝廷增加赋税数目或课税种类的名目。”
此刻,毕自严已经反应了过来,明白了崇祯引入发票的真实目的,方便户部征缴赋税,只是顺带而为,主要还在于利民,遏制贪污之风,以更加温柔的手段,进行反腐。
如果让百姓就近到附近的州府县城,缴纳赋税,也就少了直面官吏的中间环节;应该征收的各种课税种类以及数量,也就更加的有章可循,而不是只听负责征缴赋税官吏的一张嘴,任由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该交什么税,该交多少税。
而且,有了发票的存在,户部又留有底单,两相对照之下,年关统计税收之时,将会更加的方便、快捷,卓有成效。
即便是那些接收税银的官吏贪污,户部也是有迹可循,同时还牵涉不到百姓的身上,只要他们交了税银,就一定能够有一个收据,凭着手中的发票,足以据理力争,免遭二次重复征税,或者避免被诬陷,没有缴纳赋税。
当然,对于反腐,这种手段太过于局限,也太过于柔和,几乎是治标不治本。
毕竟,**的根源所在,乃是来自于官员,要想解决根本问题,唯有进行一系列的吏治改革,加强对官员监督的同时,还有对官员考核等的方方面面。
然而,显而易见,对于刚刚登基一年多的崇祯而言,还未完全掌权,还未完全控制住局面,没有绝对信得过的军队在侧,他还不能大刀阔斧的进行吏治改革。
否则,造成朝野动荡的同时,也将会威胁到他的皇权,乃至于个人性命。
所以,崇祯要想从源头上解决贪污之风,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彻底性吏治改革,必须有军队在侧,进行保驾护航。
就像后世的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也是有着非常大的阻力,阻力重重,反对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但是,邓爷爷说出的那句话,一下子就控制住了局面,将所有反对的声音都给压了下去。
三军将会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虽然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却有着无穷的威慑力,潜台词更是回味无穷,让人震撼与心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同时,也说明了一点,要想进行一个大胆性的改革,若无军权在手,若无军队在侧,那就是一场笑话,不然的话,恐怕改革刚刚开始,就会被那些老牌势力所阻断,最终无疾而终。
崇祯这样想着,对于军权的完全掌控,也就愈发地迫切起来,更加期待明年的班军,确切的来说,借助班军之名,对京师、乃至于京师周围的所有驻军,来一次彻底地换防,换成其他的地方部队。
唯有如此,才能够放心,崇祯才能够觉得,京师的禁卫军和周围的驻军,乃是为自己所用,不会在关键的时候,给自己掉链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崇祯并不是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明年的班军上面,还有另一手准备,那就是卢象升正在创建的军队,天雄军已经渐渐成型,初具规模,再给予一定的时间,必能具备一定的战斗力,拱卫京师的安全。
所以,在这京城之内,卢象升绝对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新星,乃是他崇祯最为宠幸和倚重之人。
“对了,毕自严,凡是朝廷向百姓征收的各种课税,必须将其昭告于天下,让百姓清清楚楚的了解到,他们要交的赋税有哪些?需要缴纳多少?如果没有朝廷的行文,任凭当地的官员如何。。。。。。”
毕自严看向崇祯,听着皇上还在侃侃而谈的讲述,心里愈发地折服,当然知道,崇祯为何使用这种几乎于拙劣的下下之策,减轻百姓负担的同时,进行反腐。
原因很简单,使用发票,触动的只是最底层差役的利益,官员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损失,如此一来,皇上面临的百官反对声浪,也要小很多,差不多是微乎其微。
“对了,毕自严,宝源局印制的宝钞,除了茶马司试点所需要的大面额的纸钞之外,多印一些小面额的宝钞,先印制个五百万两,其中的三百万,运到陕西,作为赈灾之资。”
“皇上。。。这个。。。那个。。。”
闻听此言,毕自严明显一愣,傻傻地看着崇祯,变得结结巴巴了起来,心里暗自着急,不禁心想,皇上挺英明的,怎么现在犯糊涂了呢?
宝钞还未在全国流通,还未获得百姓们的认可,商人更不可能接受它作为购买米粮之资。
如此一来,说白一点,所谓的三百万两宝钞,在现在这个时候,宝钞还未大规模流动,还未获得完全认可之前,就是形同于一堆废纸,而不是具有货币功能的纸钞。
毕竟,宝钞的发行与流通,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天下人接受的过程,它真的具备流通和购买功能。否则,突然发现,强制使用,反而起到副作用,不利于宝钞的流通。
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范围宝钞试点
看着毕自严一脸忧心忡忡的模样,那副吞吞吐吐的样子,似乎洞察了他的心中所想一般,不愿意泼自己冷水,崇祯淡淡一笑,忽然转移了话题,却极为巧妙地解答了毕自肃心中的疑惑与担忧。
“毕自严,你应该知道,如今的陕西,所谓的赈灾,并不是像过去那般,纯粹的发放赈济粮,简单地让灾民不至于饿死了事,而是使用更加卓有成效的救灾方式,双管齐下,赈灾与抗旱相结合。”
“发放赈济粮的同时,启动更多的建造工程,从而提供更多的出力之处,以此提高受灾百姓的收入,或是架桥铺路,或是挖河造渠,或是清理河道淤泥,等等,凡此种种,都需要征调大量的民夫,参与其中。”
“对于征调的这些民夫,朝廷也不再是仅仅提供吃食,没有任何的工钱可言,现在却不一样了,凡是参加的民夫,都会给予一定的工钱,虽然不多,却也能聊补家用,作为赋税之资。”
渐渐地,毕自肃陷入深思之中,听得频频点头,心中有了某种猜测,联系到那三百万两的小面额宝钞,大概猜到了崇祯想干什么,如何发挥宝钞的妙处?
尽管心中有了某种猜测,但毕自严还不是很确定,心里还是有一些没底,自然而然地,也就进行了一番试探性的询问。
“皇上,你的意思是,作为赈灾的这三百万小面额宝钞,就是作为那些民夫的工钱之资?”
“不错,朕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可是,皇上。。。。”
崇祯毫不犹豫地就予以了肯定的回答,看到毕自肃还有忧虑的模样,不是很放心,进而又补充道:“或许,一些商人还不认可宝钞,那些百姓还不能用其购买日常生活所需,却可以用于缴纳赋税,作为现银抵扣。”
“可是,皇上,如果当地的州府衙门不接受宝钞,作为缴纳赋税之资,百姓手里的宝钞不就是一无是处,没有任何用处了吗?不就是形同于一张废纸了吗?”
“哼~”
崇祯冷笑一声,眸子里闪烁着丝丝寒芒,看似轻松的神情为之一敛,紧跟着,沉声说道:“他们敢。。。?”
“朝廷发行的宝钞,如果当地的衙门胆敢拒收百姓手里的宝钞,作为抵扣赋税之资,轻则罢官夺职,削为平民;重则捉拿问罪,发配到苦寒之地,朕倒是要看看,凡是朝廷设立的衙门,哪个官吏胆敢拒收宝钞?”
冷冷地吐出最后一个字之后,崇祯的身上迸发出一股强烈无匹的气势,寒意渐浓,转而看向毕自严,进而补充道:“朕随后就让内阁起草一份诏书,将宝钞之事昭告于天下,凡是有人居住的村落,必须有那么一则告示,介绍宝钞的用途之时,一旦被拒收,使用的百姓可以直接举报。”
毕自严恍然了,皇上这是准备从两个方面进行推广和发行宝钞的小范围试点,其一,自然是用于茶马交易,结束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其二,就是用于赈灾,作为民夫的工钱,让那些百姓可以使用宝钞,进行缴纳赋税。
毕竟,每个人都要缴纳赋税,谁也拖沓不了,尤其是那些小老百姓,更是不敢。
如此一来,使用宝钞缴纳赋税,也就没有了火耗税,即便百姓还是持着怀疑的态度,对于宝钞还是不置可否的样子,他们肯定还是愿意一试。
毕竟,从古至今,朝廷征用民夫,又有几个人能够拿到工钱的?
多是以徭役的名义,无偿征用!
同时,别看崇祯一脸的冰冷之色,一副愤怒的样子,但他的心里却是十分的自信,宝钞必将受到天下人的追捧,尤其是老百姓和商人。
前者的收入本就有限,哪怕是一文钱,都是来之不易,使用宝钞缴纳赋税,也就没有了火耗,可以节省不少的一笔银钱。
至于后者,商人的生意做得越大,所要缴纳的赋税也就越多,如果按照正常情况下,使用现银缴纳赋税,他们的火耗也就越多,可谓是很大的一笔。
所以,崇祯相信,只要宝钞推行成功,百姓和商人发现,它确实可以作为缴纳赋税之用,不用再另行缴纳火耗,一旦消息传开,就算不用朝廷的刻意施为,也会有许多人主动兑换宝钞。
自然而然地,宝钞流通于天下,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也不会太久。
这一刻,作为户部尚书,又深知天下百姓之坚,毕自严心里清楚,关于宝钞的那些改革,一旦得以贯彻执行,最多三年,宝钞将会流行于天下,为天下人所接受,将会争相追捧。
因此,到了那个时候,宝钞也将会替代金银,作为一种交易方式。
“对了,毕自严,你离去之后,不妨找一下工部尚书李长庚,你们二人商议一下,讨论出一个具体方案来,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顶尖一般的人物,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设计出新的大明宝钞,增加他的防伪功能,让人很难仿冒的同时,又能容易辨识真假。”
“是,皇上,微臣遵旨!”
毕自严离去了,沉稳的神态之下,暗藏着一颗激动之心,全身都充满了干劲儿,他明白,大明宝钞的再次发行,不同于从前的那种,将会给大明朝带来一场大的变革。
尽管这个变革是缓慢的,初期的时候,大明宝钞的推广可能是困难重重,可是,一旦它的优点显现出来,让百姓眼见为实,大明宝钞真的可以兑换为现银,并能在现实中使用,大明宝钞将会大规模普及,为天下人所接受。
到时候,也就是大明宝钞真的发挥它的货币功能,等同于金银和铜钱,可以购买各种生活所需。
“啊哈。。。处理了一上午的奏折,又和毕自严谈论了这么久,真够累的,终于可以休息了。。。”
崇祯长长地打了一个哈欠,如此自语了一句之后,随即站了起来,舒展了一下四肢,扭了扭有一些僵硬的脖子,看了一下守在门外的冷晓磊,继续活动着身体,迈步向外走得同时,漫不经心地说道:“冷晓磊,去换一下便装,等一下,随朕出宫一趟,在京城里转一转,好好游玩一番,感受一下武举科考之前的气氛,正好散散心,换换心情。”
“是,皇上,末将这就去!”
第一百八十三章 积分制比武
这是一个金秋的季节,也是武举子值得高兴的好日子,随着一个消息从皇宫里传出,迅速在京城内蔓延,传播开来,刹那间,整个京城都为之沸腾了起来。
尤其是那些参加武举科考的习武之人,就好像吃了chun药一般,全都兴奋地跟一只只发情的公狼,就差嗷嗷直叫了。
这次的武举科考,将会打破常规,不仅有乡试、会试,还有殿试。
也就是说,皇上将会钦点前三甲,武举科考,将会出现状元、榜眼和探花,完全比拟文人的科考。
换句话讲,这将是有史以来,大明朝的第一个武举状元,将在今年诞生,必然出自于他们这些武举子之中。
这一刻,习武之人兴奋了,兴奋地难以自抑,胸中充满澎湃之情,颇有那种终于可以大展拳脚、被重视的感觉。
一时间,武举科考成为了京城的主旋律,最热门的话题,大街小巷之上,到处都充满着关于武举的议论,兴奋之中,又不失羡慕之意。
“呵呵。。。看着吧,今年的武举科考绝对会非常的热闹,那些武举子绝对会争得头破血流不可!”
“这可不一定,参加的武举子,不仅只有那些来自于各地的普通之人,还有将相、官宦人家的子弟,那些出身于贫寒的习武之人,如何与那些世家子弟相争?不用说,前三甲必然出自于将门之后!”
“嘿嘿。。。这可不一定哟~你可能还不知道,虽然武举科考是按照旧例举行,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骑马射箭,兵法战策,这些这些自不必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仅仅是比武这一关,却和以往大大的不同。”
“哦。。。能有什么不同?”
。。。。。。
这个时候的,乔装打扮的崇祯在街上漫步而行,感受着这热火朝天一般的气氛,脸上挂着轻松的笑容,说不尽的得意,而在他的身旁,不仅有冷晓磊,还有一身女扮男装的田秀英。
“尤公子,朝廷此次的武举科考,尤其是其中的比武一关,不再是单一的论成败,而是采用击败对手数量的方式,获得积分,从而进行排名,如此一来,就能最大化的减少那些将门子弟投机取巧。”
说话之间,田秀英虽是女流之辈,配合着她那一身的男子装扮,那股属于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丝毫不输男儿郎的那种洒脱的英雄气概,目光灼灼地看着崇祯,一脸的笑吟吟之态。
“这个自然,朝廷颁布了这么一个新规,不就是为了防范那些官宦将门子弟投机取巧,从中作弊吗?”
崇祯报以微笑,边走边回了一句,进而又补充道:“若是单以成败论输赢,进行排名,很容易让那些世家子弟取巧,只需要找一个好手,打败了一些人之后,再输给他,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排名。”
“公子说得是。。。。”
田秀英轻轻点头,赞叹了一句,进而继续说道:“采取积分制,以取胜的次数,进行排名,对于那些习武之人而言,也就更加的公平。毕竟,如果武试没有改变的话,两个身手卓绝之人相遇,进行比试,肯定会有一个人落败,不得不退出武试。”
这个时候,“崇祯”想到了更多,相比于那个朱由检,自己直接将武举科考提前了足足三年,可谓又是一个可大可小的改变历史举动。
相比于朱由检的病急乱投医,面对后金的威胁,天下四起的起义军,大明朝的第一个武状元,直接受副总兵之职,到山东赴任,自己可不会那么儿戏。
那个获得第一名之人,武状元王来聘,或许真得有真才实学,武功了得,但是,毕竟没有带过兵,没有打过仗,没有任何的战场经验可言,上来就给予这样的重任,根本就是在拿江山社稷开玩笑,不将士兵的性命放在心上。
崇祯这样想,愈发坚定了之前的打算,不管那些武举人有多么的了得,身手有多么的好,又取得怎样的骄人成绩,都必须从最底层开始,经过一番摸爬滚打之后,经历过真正的战争洗礼,方可委以重任,凭军功进阶。
当然,在那之前,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将他们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军人,不仅具备一定的军人素养,该必须对大明王朝绝对的忠诚。
“哎。。。尤公子,素闻习武之人,多是好勇斗狠,喜欢找人比试,切磋武艺,怎么今天这么平静,没有见到一个比武的?”
田秀英边走边说着,张望着四周,一脸的疑惑之色,进而又补充道:“按理来讲,街上比斗的习武之人应该许多,随处可见,才对啊?走了那么久,也没有碰到一个切磋和比试武功的,真是奇了怪了。”
闻听此言,崇祯也是露出疑惑之色,但并未接话,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身侧的冷晓磊。
“尤公子,田公子,是这样的,再过两天,就要开始大比了,如此这个时候,谁也不愿意露出自己的真实实力,全都憋着一股气,好在未来的武试之中,一鸣惊人,取得一个好名次。而且,比赛之前,也要好好的养精蓄锐”
“说的也是,这个时候与人比试,实乃不智,等于将自己的看家本领告诉自己的对手,武试的那一天,也就少了一份胜算。”
听到冷晓磊的解释,田秀英附和了一句,轻轻点头的同时,露出恍然之色,转而侧头看向崇祯,询问道:“那尤公子,现在没有热闹可看了,咱们去哪里呢?”
“皇家拍卖行。。。。”
就好像早就有准备一般,想到了田秀英会这样问,崇祯毫不犹豫的吐出这五个字,没有再有任何的停留,改变方向,径直向京城最为繁华的方向而去,正是皇家拍卖行的位置。
与此同时,坤宁宫之中,皇后周氏腆着一个大肚子,在宫女的搀扶之下,缓缓而行,正在散着步,而其父周奎就在一旁,紧紧跟随着,嘴里更是喋喋不休地说道:“女儿啊,你的身子都这么重了,将近六个月的身孕,还乱跑什么?好好躺着,静静地养胎,不好吗?”
第一百八十四章 打压
“父亲,你不懂,女儿懂得一些医理知道,深知孕妇应该多多走动,每天进行适当性的锻炼,这样做的话,不仅对孕妇本人有莫大的好处,生产之时,更加的顺利,对腹中的胎儿也是好处多多。”
回话之间,周氏有一些气喘,擦了擦鬓角的一些汗珠,脸上满是母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