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重建强大的大明海军,崇祯想到了极为适合的人选,担任负责人和海军的统帅,那就是孙元化。
历史曾有记载,担任登莱巡抚之时,为了应对后金的威胁,孙元化就曾经组建过一支海军,启用了不少的洋人,作为火炮和海战的指导,如果不是有后来的孔有德叛乱,这支海军早已成型,并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仅此一点,足可见孙元化的战略眼光,看到海军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第一百九十一章 组建新水师
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辽东半岛有那么一支海军,游弋在渤海湾之上,相应地,也就可以在黄海和日本海肆意而行,在东北海域,将会畅通无阻。
毕竟,如今这个时候,随着丰田秀吉的死亡,日本已经开始了闭关锁国,也就不存在什么像样的海军战斗力。
也就是说,这样的一支海军,即便初期的时候战斗力不强,也不会有来自于海上的威胁,当然,自然灾害除外,比如台风诸如此类的。
换而言之,有了这么一支海军,沿着渤海和黄海,可以在任何一个海岸驰援辽东的明军,速度还非常的快,远超陆地;沿着日本海,更是可以深入建奴的腹地,可以从任何一个港口或码头,登录到建州本土,兵锋直指后金的老巢,从而真正的威胁到皇太极的大后方。
也就是说,对于没有海军的后金而言,又不懂得海战的鞑子,这么一支海军,具有非常的震慑力,远比毛文龙的牵制效果要强得多,使得黄猪皮又无可奈何,而又无法分出太多的兵力,或是西征蒙古各部,或是南下袭扰明朝的边城。
毕竟,建奴的强盛,黄猪皮之所以可以放心地四处征战,主要还在于,他的大后方非常的稳定,已经收服了女真各族,形成了八旗子弟。
如果大明海军游弋在建州的海疆,就可以伺机而动,进行登录作战,攻打那些归顺建奴的部落,使得皇太极大乱起来,变得人心惶惶,分不出太多的兵力,听从皇太极的调遣。
如此一来,黄猪皮手中的军队将会大幅度缩水,原本就很松弛而脆弱的联盟,将会呈现土崩瓦解之态,那些蒙古部族很有可能再次背叛。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可言,随着孔有德的叛乱,这么一支精锐的海军也就毁于一旦,作为计划的筹谋者,孙元化也因此被下大狱,直至因为党争,而被权臣攻击和陷害,最后落得个被冤杀的下场。
想起这些历史信息,崇祯的心里就是一阵唏嘘,感慨非常。
从那以后,也就再无人提起,在辽东半岛,组建一支大明海军,袭扰建奴的后方,从而达到真正牵制住建奴的效果。
毕竟,孙元化被重新启用之时,被任命为登莱巡抚,辽东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丹汗被迫西迁,黄猪皮没有了这个宿敌的威胁,毛文龙又被袁崇焕矫诏斩杀,也就没有了最后一丝脆弱的牵制。
如此一来,孙元化组建的那支海军就显得非常及时,尤为重要,可以起到替换毛文龙与林丹汗的牵制效果。
一念及此,崇祯情不自禁地连连摇头,心里直呼:“可惜。。。真可惜。。。实在太可惜了。。。。”
转瞬间,崇祯的神色发生了些许的变化,夹杂着几分淡淡的笑意,一脸的沉吟模样,喃喃道:“还好,我不是那个朱由检,不仅知道大部分的朝臣,那些事忠奸之辈,那些是良善之徒,可堪重用,更是明白孙元化组建的那支海军的重要性,也就意味着,历史不会再重演,不仅如此,还会提前。”
一时间,崇祯的脑海里不禁浮现那么一幅画面,辽东的未来形势走向,势力分布区域,局势对大明越来越有利,建奴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建奴的西南,有着林丹汗的牵制与掣肘;南方,将会不断被加固和延伸的宁锦防线;东面的大海之上,将会有来自于大明海军的威胁。
最为阴险、也是最为致命性的一招,后金的都城沈阳,也就是后来更名为盛京,将会有大量的雷石存在,凭着铀的辐射性质,只要黄猪皮和他的那些心腹爱将居住在那里,势必会遭到辐射,直至统统染上白血病,最后不治而亡。
可谓是兵不血刃地就除去了后金的大部分高层!
没有了黄猪皮的指挥,统领全局,没有了那些勇猛的虎将,亦或是病死大半,鞑子的情形可想而知,恐怕不用大明出兵讨伐,他也会随之土崩瓦解。
到了那个时候,建奴的威胁也就不足为虑,东北之患,随时都能够予以拔除,永除后患。
不久之后,在冷晓磊的带领之下,茅元仪缓缓走了进来,崇祯轻轻点头示意,冷晓磊心领神会的转身退了出去,消失在后殿的门前,就好像从未出现过一般。
“皇上,不知召微臣前来,所为何事?”
“既然茅爱卿快人快语,那朕也就不藏着掖着了,开门见山。”
崇祯爽朗地回应了一句,流露出些许的笑意,定下了基调之后,进而继续说道:“茅爱卿,朕准备在辽东半岛组建一支大明水师,你觉得如何?”
很显然,茅元仪愣了一下,没想到崇祯找自己,会是为了这件事情,转瞬就反应了过来,略微思忖了一下,满脸的沉吟之色,片刻之后,沉声答道:“皇上,在辽东半岛组建水师,微臣是十二分的同意,举双手赞同。”
“可是,皇上,水师不同于步兵、骑兵,是一个极为消耗钱粮的兵种,单单是战船的配备,想要让其初具规模,形成一定的战斗力,没有个数百万两银钱,很难促成此事。”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组建一支新的大明水师,相比于战船的建造、火器的配备和兵源的选拔,统帅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谓是举足轻重,决定了水师的战斗力,能不能打胜仗?能不能打好仗?”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脸上的那一股有一些轻浮的神色早已经收起来,却而代之的是,满满的郑重之色,适时地问道:“不错,茅爱卿,你说得非常对,你觉得这支大明水师的统帅由谁担任最合适?”
“嗯。。。皇上,微臣以为,蓟辽督师孙大人的幕僚孙元化,最适合这一支水师的统帅,就非常地能够胜任。”
茅元仪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坚定地予以回答,看到崇祯一脸平静的样子,古波无澜,心里没来由的就是一突,有一些忐忑和紧张,进而又补充道:“孙元化虽是孙督师的幕僚,但早年之时,也曾经驻守过辽东,协助袁崇焕击退努尔哈赤,有着相当丰富的对敌经验。”
“最为关键是,此人不仅深谙边防、兵备之事,对于火器也是极为了解,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而水师的战斗力,主要就是取决于火器的应用和搭配。”
“如果由孙元化作为新水师的统帅,兵卒可以更快地掌握各种火器的用法,以及如何配合,从而形成一定的战斗力,能够在海上牵制住敌人。”
第一百九十二章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看到崇祯终于有一丝动容,流出一丝淡淡的赞同之意,茅元仪的心里顿时就是长松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略微缓和了一些,没有那么紧张,话语也显得更加自信,从容不迫起来。
“而且,皇上,如果微臣所料没错的话,既然是在辽东半岛组建新的水师,您之所以这样做,组建这么一支水师,应该就是针对建奴而为的吧,从而扭转朝廷在辽东的颓势?”
“不错,朕就是这个意思。”
崇祯没有丝毫的犹疑,径直予以了肯定的回答,说出了自己心里的真实打算,更是进而继续说道:“不管是驰援辽东,还是向辽东运送补给,通过水师,经渤海和黄海,都要便捷快速的多,也更加的安全,不用担心建奴的偷袭。”
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好像心有顾忌一股,茅元仪的神情变得有一些怪异起来,一副吞吞吐吐的样子,似有难言之隐,不该怎么说出口。
“茅爱卿,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
崇祯极为敏锐的扑捉到茅元仪的神情变化,那一丝异样之处,连连问完之后,进而补充道:“茅爱卿,你应该知道,朕是一个极为爽快之人,最为受不了别人的磨磨唧唧,有什么话尽管直言,即便是说错了,也没有关系。”
“皇上,是这样的。。。。”
呼。。。
茅元仪礼貌性的回应了一句,话语略微一顿,暗暗长吐一口浊气,以此缓解心里的紧张,转而继续说道:“皇上,水师的统帅虽然是至关重要,但一些将领的选拔和任命,也决定着水师的组建速度,士兵的训练进展,能不能尽快适应海战。”
崇祯的眉头微蹙,对于茅元仪有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有一些不满,但还是忍了下来,紧接着问道:“嗯,不错,这又怎么了?”
“启禀皇上,臣素有耳闻,朝廷招抚不久的海防游击郑芝龙,尤善海战,所以,微臣以为,朝廷可以召郑芝龙进京,作为孙元化的副将,协助组建水师,训练水兵,如此一来,定能对水师的组建大有裨益,加快进程。”
“不错,如果有一个极为熟悉海战之人从旁协助,可以极大地加快辽东半岛水师的组建,也能更有章程的训练水兵,尽快形成战斗力。”
回话之时,崇祯轻轻点头,整个人陷入沉思之中,对于召郑芝龙入京,却是不置可否的态度,没有给予一个明确的答复。
这个时候,看到崇祯有一些犹疑的样子,茅元仪却是非常不解了,不管怎么说,征调郑芝龙入京,都是一举两得事情,心中疑惑归疑惑,但茅元仪并没有催促,也没有继续追问。
“茅爱卿,你有没有想过,现在这个时候,刚刚招抚郑芝龙不过两三月,就将其召来,其中会不会有什么不妥之处,因此而带的影响?毕竟,郑芝龙可不是一般的将领,说召进京就召进京。”
问出这句话之时,崇祯抬起头,直直地看着茅元仪,满脸的意味深长之色,静静地等待他的回应。
“皇上,将郑芝龙召进京,难道有什么不妥之处吗?”茅元仪还没有反应了过来,疑惑的反问了一句,迎向崇祯那幽幽的目光,宛若条件反射一般。
“茅爱卿,你可要知道,郑芝龙可不是寻常的武将,在东南有着极为深厚的根基,可谓是根深蒂固,有着极大的势力和威望,刚刚招抚没多久,就将其召进京,难保他不会起疑。”
闻听此言,茅元仪的心里就是一惊,咯噔一下,听出了崇祯的弦外之音,若是操之过急,硬要郑芝龙入京,很有可能使得后者降而复叛,再次成为东南的一大祸患,要是事情真得那样发展,可就真得得不偿失了。
从这一点不难发现,皇上不仅极为重视东南的情形,更是对郑芝龙忌惮不已,并未因为他的归附而又丝毫松懈,一直都在防备着他。
然而,容不得茅元仪深想,崇祯的声音再次响起,话语里的内容再次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而且,茅爱卿,切莫忘了一点,东南的形势并不比东北的好多少,恰恰相反,反而更加的严峻,更需要郑芝龙坐镇于福建,从而震慑那些西洋人和海盗等居心叵测之辈。”
“如果贸然地将郑芝龙调到京城,协助孙元化,负责组建和训练新的水师,东南就缺了那么具有足够分量的将领,可以震慑得住那些宵小之辈,保卫朝廷的东南海疆。”
“也是,皇上果然思虑周全,想得更加深远,微臣远远不及。”
茅元仪附和了一句,满脸赞同之色的同时,又是那么的郑重无比,进而沉声说道:“对于东南的那些猖狂海盗和居心不良的西洋人,福建与广东更加需要一个懂得海战之人,唯有如此,方能与那些宵小之辈周旋,保卫沿海百姓的安全,保证东南的相对稳定,不出现太大的乱子。”
嘴上虽然这样说,崇祯心中何尝不想按照茅元仪的提议那样做,以训练新水师之名,将郑芝龙调出东南,弄到这他人生地不熟的北方,从而削弱郑家的势力,巩固朝廷在东南的统治。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如今的东南,福建、广东等地,还离不开郑芝龙。
否则,没有郑芝龙的郑家海军,战斗力将会大幅度下降,再也无法与那些海盗以及西洋舰队匹敌。
毕竟,不管是在海军的指挥上,还是对海盗和西洋人的作战方式上,亦或是个人的威望,没有人比郑芝龙更更合适,能够指挥的动郑家水师,也没有人比他加的熟悉和了解那些洋人和海盗的海战风格。
可是,崇祯又心有不甘,不愿意放弃这个大好时机,适当地削弱郑家在东南沿海的势力,总想做些什么。
“皇上,难道就这样算了吗?”
茅元仪忍不住地再次问了一句,满脸的忧心忡忡之色,不等崇祯回答,进而继续说道:“组建水师,如果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孙元化,其中的担子重,暂且不说,没有一个熟悉水师的将领从旁协助,进度进展地将会非常缓慢。”
“就算不能征调郑芝龙,哪怕是他身旁的偏将,从中借调几个,也不错啊,也能减轻孙元化的担子,加快进度啊。”
第一百九十三章 跛脚鸭
闻听此言,崇祯的眼前顿时一亮,心中有了主意,暗道:“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既然郑芝龙动不得,却可以调离他的几名心腹偏将,如此一来,不仅最大化的不影响郑家水军的战斗力,还能削弱郑芝龙的实力,一点一点的将其蚕食,不断地削,弱,直至最后实质性的收回军权。”
一念及此,崇祯的心情顿时大好,变得非常愉悦起来,但还是很好地掩饰住了,平静地看着茅元仪,沉声说道:“不错,确实应该给孙元化找几个得力干将,协助组建水师,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得水师初具规模,形成一定的战斗力。”
“那。。。那。。。皇上。。。。”
茅元仪迟疑地还未说完,却被崇祯给打断了。
“好了,茅爱卿,你先回去吧,至于给孙元化配置的副将,朕自有安排,一定会给他寻到得力的干将。”
“是,皇上,那微臣先行告退了。”
看着茅元仪离去的身影,崇祯一脸的凝重之色,喃喃自语道:“朕的心里也很迫切,又何尝不希望,在辽东半岛的水师尽快组建起来,形成一定的战斗力,如此就能更快而有效的遏制建奴的发展势头,不断地袭扰他的大后方,搞得皇太极焦头烂额,疲于应付。”
话语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抬头看向大门之处,对着一片虚无之处,喊道:“冷晓磊,通知洛养性,让他立即派人前往江南,到秦淮河畔,给名ji杨宛和王微赎身,将其带到京城来,直接送到茅元仪的府上,就说是朕赏赐给他的妾室。”
“是,皇上,属下遵旨。”
那片虚空中传来冷晓磊的声音之时,崇祯的脑海里浮现一些信息,茅元仪不仅是文武兼备之人,年纪轻轻,二十几岁,就编撰除了兵书巨著《武备志》,还是一个风流人物,那两个秦淮名妓,也就是他的红颜知己。
下午之时,刚刚用过午餐不久,崇祯就在文华殿的后殿召见了兵部尚书霍维华和户部尚书毕自严以及礼部尚书刘鸿训。
“刘尚书,想必你已经看过了武进士的名单,应该也知道前三甲都是谁,此次武举科考,将会不同于以往,规格和文举科考一样,也要举行盛大的传胪大典,百官要与朕齐聚金銮殿,听鸿胪寺官员传唱武状元和武进士的姓名,事过之后,金殿传胪的第三天,朕还要御赐恩荣宴。”
“身为礼部尚书,不管是传胪大典,还是事后的恩荣宴,以及整个过程的礼仪,事无巨细,刘尚书,这些可都是你要负责的,如果有什么纰漏,朕可要拿你是问。”
“是,皇上,微臣一定将所有的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不出现丝毫的纰漏,敬请您放心。”
此刻,不管是回话的礼部尚书刘鸿训,还是其他两人,平静而谨小慎微的神情之下,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震动不已,愈发相信京城里的那些传言,皇上将会大幅度提高武将的地位,最少也要与同样品阶的文官齐平。
换句话说,以前的那种情形将会一去不复返,文官再难将武将压下去,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属。
身为朝中的重臣,六部之一的尚书,三人的心里都很清楚,自大明建国以来,尤其是经过几代皇帝的打压,大明虽已强硬著称,从不向外敌屈服,但武将并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地位反而大幅度的下滑,一日不复一日。
大明就像一只跛脚鸭,而武将就是那条瘸了的腿,发展越来越平衡。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相似的道理,有时候,换一个官员,比如更换一省的总督、巡抚或提督,往往那里的诸将也会被继任者的官员所更换,换上自己的心腹。
如此一来,将会严重破坏一地的军事防御体系,出现重复**费建设,毕竟,每个将军的理念不同,布置的防御和对敌的理念也就不同,这样就破坏了当地的既定战略。
如果每个将领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去构筑防御体系,那还不得全都乱套了,缺乏一种长远性的战略性防御体系。
若是被替换上去的将军是良将倒还好,能够体会前任的良苦用心,并予以延续,否则的话,将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后果将会难以预料。
尽管深知这一点,也知道皇上做得对,应该扶正武将的地位,三人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失落,那种说不明的异样之感,总之就是,心里有一些不舒服。
毕竟,一旦这样的话,武将的地位得到应有的提升,也就意味着,他们这些人很难再控制那些武将,使得他们以自己马首是瞻。
“好了,刘尚书,你去操办这些事情吧,先行退下。”
“是,皇上,微臣告退!”
刘鸿训躬身退出去之后,紧接着,崇祯将目光投到了兵部尚书霍维华的身上,询问道:“对了,霍尚书,察哈尔右翼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林丹汗有没有退去?”
“启禀皇上。。。。”
霍维华迟疑了起来,一副吞吞吐吐的样子,似乎感受到了崇祯的不满,紧接着继续回答:“林丹汗还未退去,正与以卜失兔为首的蒙古部落打得正酣,陷入胶着状态,已经有了取胜的趋势。”
“怎么回事儿?”
崇祯的眉头微蹙,心中油然而生一股疑惑和着急,忍不住地问了这么一句之后,进而继续说道:“按理来讲,林丹汗不是一个愚蠢之人,形势所逼之下,面临我们与察哈尔右翼等蒙古部落的联手,他们不可能还继续发动这场战争,应该不会做出这样的不智之举啊?”
“除非,他真的是破罐子破摔,不想返回辽东,非要与咱们死磕,可是,以林丹汗狡猾的秉性,这也不可能啊?”
“何况,朕还做出了允诺,只要他退回辽东,将会予以一定的补偿,协助他收回在辽东失去的地盘,助他平息一些部族的叛乱,如此利害攸关非常明显的情况下,难道林丹汗还要非取察哈尔右翼不可?”
“皇上,事情是这样的,英国公的大军并未开出关外,与卜失兔等人的会合在一起,现在还在大同府与宣府停留,处于观望之态,因此,才会给了林丹汗一种错觉,朝廷不敢、也不会插手他们之间的征伐。”
第一百九十四章 兵出塞外
这一刻,崇祯有一种用错人的感觉,不该让英国公张维贤担任宣大总督,主持那么重要的防务,但还是忍了下来,强压下心中的不满与怒意,极为耐心地问道:“英国公为何按兵不动?难道他就没有什么解释吗?”
“启禀皇上,这里有英国公刚刚送到京城的邸报一份。”
霍维华并未解释什么,而是很是突兀的来了这么一句,更是顺手从宽大的袍袖里取出一本奏折,同时继续说道:“皇上,英国公确实做出了解释,全都在这份奏报里面,还请皇上御览。”
不用任何的言语,只需一个眼神,在崇祯点头的示意之下,侍立在一旁的张彝宪连忙走了下去,接过霍维华捧在双手里的邸报,转身交给了崇祯。
渐渐地,翻开展读之后,随着浏览的深入,崇祯眉宇间的那一丝不快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喜意,整个人变得很是愉悦起来。
不言自明,仅仅是看崇祯表情的细微变化之处,霍维华就知道,皇上认同了英国公的那种做法,以夷制夷,借助这个机会,消耗察哈尔右翼的实力,如此一来,宣府和大同府日后的防卫压力也就小很多,可以分出更多的精力,整饬军纪。
在两者打得难解难分,丧失一定的元气之时,英国公再带兵出击,逼退林丹汗,恩威并施之下,林丹汗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退回辽东。
除非,他真的是破罐子破摔,不想活了,不想再东山再起。
毕竟,马上就要进入冬季了,要是再这样拖延的话,双方僵持下去的话,时间拖得越久,对他林丹汗就越不利。
“行,就按照英国公提议的这样做。”
崇祯爽朗的吐出这么一句话,整个人显得很是神清气爽,就在霍维华领命、做出回复之时,进而补充道:“如此一来,马上就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