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显然,崇祯也深知这一点,从未想过能够得到众人的回应,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语气一顿,进而颇为强势的继续说道:“南宋苟延残喘的一百多年,但在朕看来,靖康之变时,居然还能安享于江南的繁华与富庶,就已经代表着,赵氏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这一刻,在众人不知道该如何接话之时,崇祯的神情显得是那么的孤傲,散发着属于帝王所特有的气质,接下来的言语,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是那么的铿锵有力,使得众人心神为之一振,变得哑口无言起来。
“苟延残喘的活着,还不如一战而死,帝王更应该如此!”
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一样的反应
刹那间,整个教室都变得极为安静了起来,针落地的声音犹可闻,唯有崇祯的那句话的余音还在回荡,缭绕于众人的耳畔,使得他们的心里更是翻起了阵阵波澜,骨子里的血性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在场之人,八成以上都是年轻人,其中的绝大多数又都是武者,相比于那些文官和读书人,极为尚武的他们,更容易被蛊惑,更容易被煽动,崇祯的短短一句,顿时撩拨地他们热血沸腾,纷纷山呼了起来,双眼里满是狂热之意,对崇祯倍加推崇。
“万岁,万岁,皇上万岁!”
“威武,威武,皇上威武!”
“我等谨遵皇上训示,宁可战死于沙场之上,也绝不会苟且偷生于世!”
。。。。。。
声若洪钟,又似海浪,喊声震天的同时,又是一浪盖过一浪,滚滚而来,气氛顿时沸腾了起来,被点燃到了极点。
崇祯的脸上也满是红光,兴奋了起来,但还是保持着镇定的姿态,理性犹在,挥舞着双手,上下起伏,热闹的场面再次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是目不转睛,等待着他后面的话语。
“你们马上就要进入大明的各个军中,进行历练,作为你们的第一个实战考核,毫无疑问,你们将会身处第一线,或是在地方剿匪,或是进入边军之中,与外敌交战。”
崇祯缓缓吐出这番话,神色再次变得冷峻起来,显得郑重无比。
“尽管你们的老师已经有过交代,但朕还是要再说一遍,每半年为期一到两个月的实战考核,不仅仅是体会军旅生活那么简单,而是有着生命危险,和普通的士兵没有任何的区别,现在后悔还得及。”
很显然,随着崇祯煞有其事的这番说辞,尤其是听到实战考核有着生命危险,和普通士兵没有区别,不会有任何的特殊照顾,下方顿时发生了小小的骚动,一丝极淡的恐慌情绪在那个小骚动区域弥漫。
崇祯的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嘲讽与鄙夷之意,对于这种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骚动,不仅不生气,还早就有了预料。
毕竟,产生恐慌的那些人,全都是拿着高价学费,进入皇家军事学院的贵族子弟,娇生惯养的生活过惯了,贪生怕死之心地作祟下,会有这样的表现,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之所以会有这些人,崇祯有着自己的打算,不仅仅因为他们拿出的那笔银子,加在一起,可以填补学院的不少花销,主要还是在于,将他们弄到这军事学院之中,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总好过让他们在外界寻衅滋事。
毕竟,他们的身份摆在那里,以大明如今的情况,一旦他们寻衅滋事,还是一个不小的麻烦,不可能使用强势手段,全都以罪论处,或是处斩,或是流放,亦或是变为庶民等等。
仅就现在的情形,这样做的话,很不现实。
崇祯明白一个道理,一些事情可以做那么一两次,却不能经常做,比如那种近乎于敲诈勒索的绑架行为,否则的话,将会引起那些贵族世家的极大不满。
一旦抵触与不满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将会影响自己的施政,将会影响整个大明王朝的正常运转。
人力有时穷,短期之内,大明的运行,还需要这些人的父辈,维持大明各个衙门的正常运转。
“好了,言尽于此,贪生怕死,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凡是不想参加实战考核的,不想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只需到学院的教务处备注,即可,不会泄露你们的信息的。”
这一刻,下方的众人顿时为之恍然,知道了,皇上的这番话,就是讲给那些花大价钱才进入皇家军事学院之人,毕竟,也就只有他们才有一个特权,就算门门考试不及格,不参加实战考核,还是可以继续在学院呆着。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按时交纳贵的吓人的学费!
一直以来,众人风闻一个消息,就算是那些贵族子弟掏得起天价学费,要是不能完成学业的正常检测与考核,四年之后,依旧没有皇家军事学院的结业证书。
也就是说,那些人享受不到皇家军事学院的各种福利政策,更不用说,毕业之后,将会被朝廷重用,在军中担任要职。
换而言之,一旦他们放弃了有着性命之忧的实战考核,也就彻底失去了拿到毕业证书的机会。
想到这些,那些凭着真才实学考入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也就心安了许多,感觉心里平衡的同时,隐隐地,流出一丝轻蔑之意,有一些看不起那些流露出畏惧之色的世家子弟。
似乎是为了印证那个小道消息,印证那些学员的心中猜测,崇祯的声音再次响起,话语的内容,使得那些有一些恐慌的学员犹豫了起来。
“当然,放弃了实战考核,也就等于失去了获取毕业证书的资格。”
崇祯漫不经心地讲完这句话,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脸上浮现出一丝恶趣之色,转瞬即逝,故作一副正经的模样,声音加重了几分,沉声的又说出了一番惊人言语,还做出恍然地轻抚额头的动作。
“对了,对于皇家军事学院的实战考核,朕已经给各个军中的统帅打过招呼,没有死伤名额的限制,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常的军事行动,哪怕是你们全部折戟沉沙,死在战场之上,相应的将领也没有任何的责任。”
不得不说,崇祯的这番话,引起了一阵不凡的反响,不仅是使得那些世家子弟愈发的恐慌,更是使得旁听席的那些讲师震动不已,尤其是身为副院长的茅元仪。
在他看来,即便是真刀真枪的实战考核,对于这些朝廷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培养的学员,就算是允许折损,也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然而,崇祯的这番言辞,却是打破了他的想法,使得茅元仪暗暗着急了起来,有心插嘴,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好打断崇祯的讲话,扫了皇上的兴。
至于那些凭着真才实学进入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除了一开始的讶异,神情再无波澜,显得很是平静。
毕竟,不管是参加武举科考,还是参加皇家军事学院的入学考试,对于他们而言,早就有了进入军中的心里准备,早就有了为国尽忠而死的觉悟。
所以,在听到崇祯的这番言语,不仅不觉得以外,还有着一股莫名的冲动,心里更是暗暗亢奋不已,颇有摩拳擦掌的味道,恨不得立即奔赴战场,奋勇杀敌。
第二百六十二章 终于来了
冬去春来,新年刚过不久。。。。
皇城之中,文华殿,大殿之上,有着内阁四大辅臣周道登、来道宗、刘鸿训和杨景辰,以及兵部尚书霍维华等人。
此刻,崇祯意兴阑珊的坐在那里,一脸的平静之色,似乎是沉浸在朝政之中而无法自拔,头也不抬的正在处理着奏章,空旷的大殿之内,回荡着霍维华那谨小慎微的声音。
“皇上,新朝刚立一年多,由于种种的原因,以及前朝的诸多事故,朝廷的班军已经数年未进行,未在京城演练朝廷的军队,除了第一线的军队,许多军队都是数年到十几年未曾经历过战事,军纪早已涣散、松弛,更是缺少平常的训练,因此,今年是否举办班军,对朝廷的军队进行检验。。。。。。”
渐渐地,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崇祯已经停下了手上的动作,缓缓抬起头,双手交叉在一起,手背托着下巴,平静地看着徐徐讲述的霍维华,却有一丝饶有兴致的神色,打量着对方。
此刻,崇祯的面色虽然平静非常,但心里却是兴奋无比,霍维华这个时候提出班军之事,正中他的下怀,早就是他期待的事情。
毕竟,早在去年祭拜祖陵之时,也就是在凤阳,崇祯就想通了一件事件,要想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用强势手段除去大明的诸多弊端,最好的契机,就是在于班军。
不管是秦朝的商鞅变法,还是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亦或是后世的辛亥革命,等等。
无一不是说明,要想进行一次彻底地改革,要想彻底地治愈或推翻一个王朝,关成败的键所在,第一个条件,那就是在于是否掌握着军队的实际控制权?
毕竟,进行一场彻底性的改革,无一不是触动着最大利益既得者的利益,一旦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就会变得疯狂起来,奋起反抗,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
商鞅变法成功了,王安石变法失败了,改革开放成功了。。。。。。
这些成功的事例,无一不是有着强大的武力作为支撑,震慑着那些既得利益的势力。
正如后世的改革开放,改革之初,面对诸多反对的浪潮,邓爷爷有着那么一句话,鲜为人知,而又是那么的脍炙人口,三军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这句话里面的意思,不仅是针对外国诸多虎视眈眈的势力,更是对国内的一些人。
“皇上,按照以前的惯例,每年的班军不仅是在京师城外进行,轮流从中都、山东、河南与大宁都司分掉兵力,军队的规模更是在十六万人,因此,要是进行班军的话,必须要提前两到三个月,进行相应的准备,否则的话,将会出现不少的麻烦。”
首辅周道登突然打断了霍维华,说出了这番话,苍老的声音里面,底气十足,一副为君分忧的样子,再无担任内阁首辅之初的那种大智若愚之态。
“而且,正如霍尚书之言,朝廷的许多军队多年未曾经历过战事,更缺少平时的作战训练,尤其是京营,绝大多数的士兵居然不懂得如何使用火器,若有强敌来袭,骚扰京城周遭,恐怕他们难当大任,击败来犯之敌。”
“呵呵。。。。这才是内阁首辅应该有的表现,这才是朕想要的大明首辅之臣。。。。。。”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崇祯忽然爽朗地大笑一声,连连夸赞了周道登一番,进而神色为之一敛,显得十分郑重,若有所悟地轻轻一点头,沉声说道:“阁老说得不错,京师乃是军事战略的咽喉要地,乃是国门所在,紧靠着边境之地,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外族的入侵,京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算是说关乎着大明的生死存亡,朕的性命也在他们的手中,丝毫也不为过。”
听到崇祯的这番言语,话里话外透着大明的一条祖训,天子守国门,众人为之赞同与欣慰的同时,心里更多的还是忧虑重重,很是无奈。
尤其是经历过土木堡之变,一旦外敌打入关内,进入北直隶,可谓是长驱直入,严重威胁着京师,如此一来,就使得大明处于骤然危险之中,很有可能重演靖康之耻的那种情况。
毕竟,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之中,一旦帝王落入敌人的手中,形势将会急转直下,将会出现灭国的危险。
如果京师还是在南京的话,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中间存在着巨大的战略纵深,即便是一时不敌外族,朝廷也可以有着充足的时间,从中斡旋,商量对策,应对外族入侵的危机。
只要京师犹在,君主无事,以中原的地大物博,人口规模,可以化解一切的危机。
纵观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经历的次次危机,无一不是帝都率先失守,君王的安全受到威胁,才会使得形势急转直下,天下大乱。
唐朝时的五胡乱华,不就是如此吗?
这个时候,心里想到这些的时候,周道登的脑海里浮现一个念头,有那么一股莫名的冲动,想要劝说崇祯,进行迁都,返回南京,使得君王不立于危墙之下。
然而,不等周道登说出这种想法,崇祯再次开口了,平静的声音之中,隐隐透着几分激动与期待。
“嗯。。。第一次的班军,就从大宁都司开始吧~!”
一语落罢,虽然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但也使得大殿里的气氛变得有一些异样起来,周道登等人暗暗对视了一眼,心领神会之中,却又是那么的心照不宣,没有点出崇祯这样的目的。
无人不知,如今的大宁都司,都指挥使正是卢象升,又兼北直隶的十府巡抚,军政一把抓,可谓是深得皇上的信任与倚重,权力极大!
毫无疑问,一旦皇上从大宁都司抽调十六万兵力,在京师城外操演,在那段时间里,皇上想干什么,都不必有所顾忌。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京营大半都在皇上的控制之中,如果假借整饬军纪之名,调离或者淘汰军营,进行更新,大肆换血,也就意味着,在这北直隶,尤其是京师,皇上有着无可置疑的话语权,有着真正的绝对权力。
毕竟,卢象升手中的天雄军,绝大多数都是新兵,农民出身,有深得皇上的恩惠,以军饷的形势,他们的家人都得到了田地与耕牛等牲畜。
自然而然地,这些新军对皇上绝对是拥护无比,异常的忠心!
而且,之所以让这些人有这种想法,并不是无的放矢,一时的心血来潮,有着一定的根据。
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亏为盈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从皇上的种种布局来看,让孙传庭在陕西组建新军,名曰秦军;在河南,鼎力支持河南巡抚丘兆麟的施政,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更是有着超乎想象的支持。
北直隶有着卢象升的天雄军做后盾,西北有着孙传庭的秦军,南边有着丘兆麟正在大肆整饬军队的河南兵,辽东的形势渐稳,对朝廷越来越有利,北面有着英国公张维贤主持大局,钳制刚刚经历过一场恶战的土默川等蒙古各族,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皇上的种种布局,现在细细回味,不难发现,时机把握的刚刚好,着眼点非常精准,现在呈现的局面,就好像是都在等待这一天,以京师进行班军为契机,可以名正言顺抽调卢象升的天雄军,入驻京城,和秦良玉的白杆兵形成拱卫之势,护卫皇上后面的行动。
若无意外的话,操练过后,皇上将会天雄军填充到经营之中。
毕竟,皇上将三千营与神机营给了秦良玉之后,同时也撤销了他们的藩号,让他们彻彻底底地成为了地方军队,驻扎在云贵等地。
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地,三千营与神机营的藩号也就空了下来,正好可以给卢象升的天雄军。
“好了,关于班军之事,就说到这里,就这么定了,具体的细节,就由刑部与礼部去操办,朕就不管了。”
这个时候,不等众人继续深想,崇祯以总结性的口吻,来了这么一句,进而目光放到了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身上,询问道:“对了,一直以来,朕都无暇过问户部的事情,毕尚书,年终盘点过后,关于朝廷去年的财政收入,大致是一个什么事情?”
毕自严刚想要回答,崇祯似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补充道:“朕所讲的财政收入,仅限于朝廷的各种税收,那些罚没款项和查抄两王所得,不在其内。”
一时间,随着崇祯问出这番话,众人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来了兴致,对于朝廷去年的财政收入情况,有着极大的好奇。
毕竟,去年不同于往年,不仅对魏党大肆清洗,有许多官员得意沉冤得雪,主要还是在于,陕西、河南和北直隶三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改革。
因此,相比于以往,就算朝廷的财政收入还未扭亏为盈,但收支两者的差距,一定有着相当的缓解,趋向平衡。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皇上那一连串的施政和用人,成效如何?
很显然,虽然毕自严早就想到了崇祯会问财政的问题,却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问法,略微迟疑了一下,更像是在组织语言,沉吟了片刻之后,就缓缓地予以了回答,那副侃侃而谈的模样,显得很是自信。
“启禀皇上,由于徐大人在陕西推广了新的农作物,再加上诸多的水利工程,陕西的灾情明显有了一定的缓解,所需朝廷赈灾的粮银,相比天启年间,有了大幅度缩减,若无意外的话,只要继续坚持这种赈灾方式,最多两年,陕西的灾情就能够得到大治,不仅不用朝廷再赈济,还能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税赋。”
毕自严话语一顿,就在这时,兵部尚书霍维华瞅准时机,上前一步,连忙插话道:“而且,皇上,由于朝廷在陕西兴修水利,进行许多的水利工程,用到了许多的劳力,由于参加之人,不仅享有朝廷的赈灾粮,还有少许的工钱,如此一来,极大稳定了陕西的民情,相应地,民乱也少了许多。”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心里是那么的喜不自胜,油然而生一股踌躇满志的感觉,脸上的满意之色更是越来越炽盛,眸子里神采连连,霍维华刚一说完,退回去的时候,毕自严连忙接过了话题。
“皇上,至于河南,由于裁撤两王的原因,大量的土地返还于民,再加上河南巡抚丘兆麟的施政,坚持一鞭法,凡是以百姓的利益为主,单单是河南今年的盐税、粮税等税收,相比于往年,就已经翻番。”
“而北直隶的形势,由于还给百姓的土地要多得多,因此,朝廷在北直隶的粮税,增长了近五倍。”
“总结而言,相比于以往,朝廷的财政收入,不仅没有了亏空,还略有盈余,收入有五十万两。”
这一刻,大殿里一片寂静,却不是那种紧张的氛围,而是处处透着喜悦的气息。
五十万两虽少,却胜在没有财政赤字,户部不再是入不敷出,对于朝廷而言,众人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年出现过收支平衡,更谈不上还有盈余?
不要忘了,在皇上的种种政策之中,有着一项重大的财政措施,无论官职大小,所有官员的俸禄都是翻倍,也就是说,户部的财政压力又大了几分。
不过,众人一想到另一件事情,也就释然了,相比于那件事情给户部带来的减压,百官的俸禄加倍,也就不算什么了。
所有皇室宗亲的待遇减半,勋贵亦是如此!
撇开那些拥有爵位的勋贵不讲,单单是上百万皇室宗亲的待遇减半,就搬下了一直压在户部身上的一座大山,最大的一个负担,相比而言,因此节省出来的银子,官员增加的那些俸禄,反而不算什么了。
与周道登等人想的不同,崇祯高兴的却是另一件事情,大明王朝的财政紧张问题,关键症结所在,就是土地兼并过于严重,茶税、盐税等商业税,大部分都把持在藩王的手中。
崇祯高兴的关键所在,从陕西、河南与北直隶的土政策,再到收回福王的盐引税,事实证明,大明的财政之所以连年出现赤字,收入逐年递减,就是在于,土地兼并过于严重,朝廷财政来源的一些税收掌握在藩王手里。
随着这两个问题得到缓解,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去年的略有盈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一念及此,崇祯的嘴角微微上扬,不自觉地,心里又打起了其他藩王的主意,毕竟,如今之手,纵观天下藩王,最有钱的就属蜀王朱至澍、鲁王朱寿镛和晋王朱求贵,三者不仅富得流油,还握有大量的税收,比如盐税、矿税、茶税等等。
尤其是蜀王朱至澍,单论财富而言,那可是能够与福王朱常洵比肩的存在,从某种程度而言,前者反而更甚之。
毕竟,蜀王朱至澍的藩地更具有优势,向来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
不仅盛产丝绸、茶叶等物,还有金银矿分布。
第二百六十四章 凡事以稳为先
转瞬间,崇祯又压下了这个念头,强打着精神,看向众人的同时,以打发的口吻说道:“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吧,各位爱卿,你们先下去吧,朕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好好想一下。”
说话之时,崇祯深邃的眸子里闪过点点精芒,转瞬即逝。
“是,皇上,臣等告退~”
周道登等人躬身回话的同时,深施一礼,缓缓退了出去,神态与行动显得异常的恭敬,就好像面对亲政多年的一代明君,让人捉摸不透的老帝王,拘束之中,倍加的谦卑,一点都不像面对新皇时应有的表现。
尤其对方还是一个十九岁的新皇!
看着众人离去的身影,消失于大门口,崇祯的脸上浮现出深思之色,脑海里再次出现了那个念头,想要动动天下藩王,大明历代皇帝留下的丰厚“宝藏”。
“不可以。。。”
崇祯呢喃了一句,重重地甩了甩脑袋,极为坚决地否定了这种想法,并且在心里暗暗警告和提醒自己。
现在还不是时候,前有裁撤唐王与福王,后有削减皇室宗亲一半待遇,两件事情叠加在一起,虽然有着放宽对藩王等限制的政策,但也是建立在他们放弃自己的爵位基础之上。
后者早就成为了惊弓之鸟,皇室宗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