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微臣有一事相求,还望皇上能够答允。。。。”
“哦。。。袁爱卿,究竟是什么事情,居然让你流露出如此之态?”
崇祯的心中很是好奇,看到袁可立这副模样,说话之时,那种近乎于哀求的神态,心中很是不解,尤其是对方神色中夹杂着的欲言又止之意,崇祯就知道,事情不小。
否则的话,袁可立也不会有如此之态。
扑通~!
忽然间,袁可立直挺挺地跪了下去,使得众人心里都是一惊,很是意外,面露错愕之色,接下来的话语,更是蕴含着沧桑古朴之意,那副动情的模样,几乎让人很难拒绝。
“还请皇上回京!”
虽只是寥寥六个字,袁可立却是一字一顿的从嘴中蹦出,不等崇祯作出回应,对于他的举动还没有反应过来,进而补充道:“皇上,此次收复辽东失地,臣等虽然有着十足的把握,但是,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充满着各种不测,如果皇上您的龙体稍有损伤,微臣等人,就算是百死,也是莫赎!”
这一刻,船舱里的文官武将深受触动,袁可立的这番进谏,再次唤醒了他们一直也在担心着相同的事情,皇上身处第一线,虽能鼓舞军心,提振士气。
但是,相应地,也会增加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也会使得他们这些人束手束脚,无法放开手脚的去指挥,去征战,不管如何,总会心系皇上的安全。
“请皇上回京!”
“请皇上回京!”
“请皇上回京!”
。。。。
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臣跪下,武将相继也做出了同样的举动,纷纷喊出这五个字,虽不是声若雷动,但叠加在一起,恭敬之中,又蕴含着某种磅礴的气势,滚滚而来,回荡在崇祯的耳边。
一个个直直地跪在那里,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一句话,就好像是在逼宫,就好像是在向崇祯强硬表态,就好像是在说,皇上,如果你不返京,我们就长跪不起。
看到这一幕,崇祯只觉得头皮发麻,没想到袁可立的请求,就好像一个导火索,引起了连锁反应,一时之间,自己好像别无选择。
“各位爱卿,快快请起,有话好好说,不必行如此大礼。。。。。。”
看着崇祯有一些手忙脚乱的模样,不断地扶起一个又一个人,袁可立此时格外的平静,眸子里闪过几缕精光的同时,心中暗道:“什么御驾亲征?在我看来,不管是古代,还是今时今日,凡是提出御驾亲征之人,全都该死,都应该被斩杀。”
“御驾亲征,或许真得能够提振士气,增加打胜仗的几率,但是,也等于将皇上暴露于危险之中,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一个绝杀的机会。”
“一场大仗的胜负,士气是很重要,但不是取决于某个人,而是取决于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主帅的指挥能力,让皇上御驾亲征,绝对是因小失大,鼠目寸光,大大限制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
袁可立这样想着,崇祯已经将所有人都扶了起来,似乎想通了什么,崇祯的神色不再凝重无比,而是乐呵呵的模样,笑着说道:“各位爱卿,朕知道你们担心的什么,无非是顾忌于朕的安危,放不开拳脚,不能全力的去对敌。”
一语中的,崇祯说出了众人的心思,他们虽然没有任何的表态,但如此模样,等同于默认了自己之言。
“朕能够理解你们的良苦用心,尤其是经过土木堡之变,朝廷就再也没有皇帝御驾亲征的事情,知道你们担心的是什么,而且,朕也不是英宗,更不会重蹈他的覆辙,将自己陷于危险的境地。”f
第三百二十九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三)
一直以来,在大明,土木堡之变,虽不是禁忌般的存在,但也是一个敏感话题,不管是朝中重臣,还是平常老百姓,最多也就是私下议论,却从未像今天这样,在公开场合谈论。
土木堡之变,不仅是大明的一个屈辱事件,后续的发展,更是牵涉到皇位的争夺,虽不同于成祖皇帝那样,但也是一个极为不光彩的事情。
这一刻,谁也没有想到,崇祯就这么大剌剌的说出了,隐隐透着批判之意,使得众人精神为之一紧的同时,但更多的还是心中略微一松。
毕竟,相比于土木堡之变的这个敏感话题,他们更关心的还是,崇祯不会只身犯险,真正的御驾亲征。否则的话,难保不会重演土木堡之变的事件发生。
“皇上,您答应臣等人的请求,返回京城了?”
袁可立试探性地问了一句,脸上隐隐透着喜意,在他的心中,已经认定了崇祯答应了众人的请求,然而,不等他高兴太久,随着崇祯的一句话,就将他打落了深渊,心情跌落到了谷底,脸上的笑容比哭还难看。
“那倒不是,朕虽然这样说,却不代表朕一定就要离开这辽东。。。。”
“可是,皇上。。。你不是说。。。。。。”
不等袁可立神不自然的说完,就被崇祯摆手给打断了,更是转移了话题,那说话的模样,那侃侃而谈的架势,显得很是风轻云淡,透着浓浓的自信之意。
“袁爱卿,各位臣工,不是朕自大,对这辽东的局势,朕还是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即便是在辽东生活多年的将领和官员,也不一定比朕还要清楚。”
这个时候,袁可立和其他人很想插话,再进行最后的努力,劝说一番,然而,他们刚流露出这种意思,就被崇祯的眼神给制止了。
“在这辽东之地,敌我态势,无非就咱们、建奴和蒙古三方势力,最多也就再算上一个朝鲜,然而,在这四方势力之中,也就是咱们与朝鲜有水师,后者的水师要弱得多。”
“而朝鲜,不过是我大明的一个附属国,前年之时,由于建奴的强势出击,朝鲜不得不忍辱负重,假装臣服。还没到一年,随着建奴的式微,实力不断被削弱,朝鲜更是完全脱离了黄猪皮的控制,再次向大明表示臣服之意。”
“值此之际,莫说朕出来的消息还没有泄露,即便是朝鲜王李倧真得知道,朕到了辽东,就在黄海之上,难不成,他还敢对朕不利?何况,我大明的辽东水师又不是纸糊的,那么不堪一击?”
渐渐地,听到崇祯的这番言语,众人有一些弄明白了他那句话的意思,何为“不重蹈英宗的覆辙”?
意思非常明显,皇上是想坐镇于黄海,在水师的战船上遥控指挥,时刻了解辽东的战事发展,几乎毫无危险可言。
崇祯接下来之言,正好验证了他们的这种猜测,虽然不再那么的紧张,但还是有着莫名的不安情绪。
“所以啊,只要朕始终待在水师的战船之上,就算是真的行踪泄露了出去,让那些人知道,朕就在黄海之上,但他们也不会知道朕的具体位置。毕竟,战船可是在移动的,而不是就停在这里。”
“所以,只要朕不靠近辽东沿岸,只要战船不靠近朝鲜,只要不愿离黄海,到日本岛国的海域,就不会有任何的危险,除非天要朕亡,骤然来一个海啸。”
“不过,就算是有海啸,陈实功他们外科手术研究的岛屿,就在附近,只要登上岛屿,就算海啸来了,朕也不会有危险。”
这一刻,众人无法反驳,更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崇祯的身份摆在那里,不可能强词夺理的乱来,逼迫他返回京城,他们还没有这个胆量,只因为,那和崇祯寸步不离的锦衣卫和绝声卫,尤其是后者,更是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有任何的过激举动。
袁可立的神色凝重不已,更多的还是不甘,大脑也在高速运转起来,想着补救之策,使得崇祯的安全更有保障,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正如崇祯所讲,东北就是那么几个势力,只要皇上不靠近陆地,蒙古人和建奴就不可能会威胁到皇上。。。。。。
一念及此,袁可立忽然暗暗摇头,心道:“不对,建奴也不是没有威胁到皇上的可能,如果黄猪皮派出一支奇兵,长驱直入朝鲜境内,秘密行动,夺其战船,未尝不是没有可能威胁到皇上?嗯。。。。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黄猪皮无暇他顾,分不出那么多的精力。”
“皇上,既然您不愿意返京,如果皇上您能够答应微臣一个请求,微臣就不再有任何的反对意见。”
“哦。。。袁爱卿,说来听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请求?”崇祯来了兴致,适时地问了一句。
“启禀皇上,微臣的请求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增加毛文龙所部的火器装备,比如火箭、虎蹲炮等便于携带而又威力巨大的火器,增加他们在建州行动时的自保能力。”
崇祯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想了想,袁可立这样做的目的何在?自己所倚重的这位,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借助这次的机会,削弱皮岛军的实力。
否则的话,若是任由其发展下去,朝廷以后将会很难约束毛文龙,毛文龙将会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般的存在。
不过,崇祯又想了想,即便是给毛文龙配备了这些火器,孤军深入建州之后,直捣黄猪皮的老巢,势必会面临强势的围剿,如此情形之下,不仅所有的火器都会消耗一空,军队也会大幅度减员。
毕竟,毛文龙的火力越猛,威胁性就越大,相应地,黄猪皮的围剿力度也就越强,因此,袁可立的这个要求,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的通盘计划。
想通了这一点,崇祯随之也就做出了回复,答应了下来,没有过多的犹豫。
“行,袁爱卿,朕答应你,可以为毛文龙调拨这些火器,暂时从水师里面划拨。”
“谢皇上!”
c
第三百三十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四)
连忙拜谢的同时,袁可立的心中也在暗想,毛文龙闹得动静越大越厉害,杀伤力与攻击力越强,就能牵制住更多的鞑子,让黄猪皮无暇分神。
即便是知道了皇上就在黄海之上,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力而为。
陕西平凉府,固原州。。。。
三边总督府,此刻,总督府的大厅之上,洪承畴一身戎装的坐在那里,散发着儒将的气息,孙传庭列坐于左侧为首之位,两人都在倾听着陕西布政使宋应星的汇报,更像是在倾听后者的牢骚和不满。
“洪大人,孙大人,如今之时,陕西的灾情日益严重,不断地蔓延,原本刚刚安置好的灾民,由于长期的旱灾,附近河渠的干涸,他们的田地已经种不下去了。”
“下官在求求两位大人了,即便是要招降那些乱军,暴动的百姓,但也不能再做出这样的允诺了,给予银子,自有朝廷保底,可是,那么多的土地,就是逼死下官,也拿不出啊?”
“如今之时,灾情日益严重,可耕之地,越来越少,除去那些士绅与权贵把持的田地,已经没有多余的可耕之田,用于安置那些接受招抚之人。”
“而且,随着旱灾的日益严重,连续数年,还没有缓解的迹象,恐怕可耕之田会越来越少,如果两位大人还做出相同的允诺,招抚那些反叛之军,若不能兑现承诺,恐怕会起反效果,激起更大的民变。”
。。。。。。
然而,任凭宋应星讲得唾沫星子横飞,多么的情恳意切,声情并茂,洪承畴和孙传庭都是不为所动,反应很是冷淡,唯一出现的一次变化,也仅仅是相互苦笑而已,却未有过多的表示,任由宋应星那么抱怨着。
身为陕西的最高的两名官员,虽然侧重于军事,但洪承畴与孙传庭又岂能不知陕西的情况?
经过赈灾,经过大肆兴修水利,尽可能地创造工作岗位,以此避免太多的人游手好闲,尽可能地稳定陕西。
然而,天不如人愿,事不与愿为,事情就是那么的不顺人心,灾情刚刚有所缓和,就来了连年大旱,旱情更加严重,连续几个月,几乎没有一场雨。
这种情况,除非是天神,有会下雨的龙王相助,方能解决问题。
最为关键的是,让他们头疼的不仅是旱灾,日益严重,还有就是,不知道这老天爷怎么了?陕西老百姓是否有冒犯上天的地方,居然使得陕西灾难重重,天气很是诡异?
诡异地让人心惊,诡异的让人心中无力,诡异地更是让人绝望。
天气忽冷忽热,非常的极端,夏天热的要死,更是少雨;冬天冷得要命,地里的庄稼全部冻死,大量的牲畜死于寒冬冷雨,如此极端而又恶劣的天气,陕西从未有过。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外如此。
这简直就是不给陕西老百姓留条活路,逼着他们去造反,哄抢那些权贵与士绅之家,否则的话,就得等着饿死。
这个时候,不知道是因为忍受不了宋应星的唠叨,还是胸中的怒意使然,气呼呼的贺人龙突然插话道:“三位大人,在末将看来,既然陕西的灾情日益严重,可耕之地越来越少,各位王爷又不愿意让出一些田地,以解燃眉之急,救助灾民。”
“那么,为今之计,咱们就只能改变对敌之策,招抚那些乱民与叛军之时,没有必要手软,直接杀了,一了百了,还能减轻陕西的负担,又能永除后患,震慑其他的人,何乐而不为呢?为何非要剿抚并济呢?”
“人龙,休得胡言,此乃皇上下得死命令,难不成,你还想抗旨不尊不成?”
作为贺人龙的顶头上司,又是自己一路提携与推荐,洪承畴当仁不让地呵斥了一句,然而,即便是这番几乎于命令的言语,对于脾气火爆的贺人龙的作用,却是收效甚微,后者依旧自顾自的说着,进行反驳。
“洪大人,不是末将抗旨不尊,不是末将想那样做,对于一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举起屠刀,实在是现在的陕西情况使然,不得不那样做。若是放在以前,陕西的灾情还不算严重,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随着兴修水利,可以开荒更多的良田,也就可以安置更多的灾民。”
“可是,老天爷不长眼,就好像不愿意放过咱们陕西,一年多的时间里,灾情不仅没有得到缓解,旱灾反而越来越严重,莫要说安置那些乱民,就连原本安置好的灾民,也再次流离失所起来。”
“以我看来,末将认为,不如暂缓招抚之策,直接使用强势的镇压手段,以雷霆之势,将那些人全部斩杀了,如此一来,就不用再安置那些人,宋大人的压力也就少了许多。”
这个时候,孙传庭开口了。
“贺将军,您不明白,对于这种方法,孙某与洪大人曾经联名上奏,详细讲述招抚之策的利弊,现在这个时候,已经不适用于灾情日益严重的陕西。”
“然而,皇上下了死命令,孙某与洪大人只要照做就行,继续执行招抚之策,至于如何安置那些乱民,皇上自有打算,以后自会知道。”
贺人龙人虽然神经大条,行事鲁莽,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但他不是傻子,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心里明白,陕西的对待乱民之策,已经不是他们所能决定的,而是在当今的皇上。
话音刚落,孙传庭与洪承畴再次对视一眼,都流露出了淡淡的无奈之意,不用贺人龙提醒,他们就知道,为今之时,这何尝不是最好的解决之策?
将那些带头闹事儿的老百姓斩杀,无疑可以大大的缓解陕西的压力,不用因为安抚之策,而寻找田地,安置那些人,朝廷的财政压力也会小很多。
然而,可奈何,皇上就是不准,还下达了强制命令,逼迫他们不得不以安抚之策为主,围剿之策为辅。
“对了,两位大人,将陕西的灾民继续转移,安置到湖广一带,西南等地,你们觉得怎么样?”
。
c
第三百三十一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五)
在众人心情沉重而复杂之时,宋应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话音刚落,脸上满含希冀之色,直直地看向洪承畴与孙传庭两人,神情显得是那么期待。
“是啊,洪大人,孙大人,转移灾民,向西南迁移人口,相对而言,是目前最好的救灾之策。”
贺人龙惊呼了一句,满脸的兴奋之色,也满含期待地看向两人。
然而,回答他们的却是,洪承畴和孙传庭再次一阵苦笑,后者更是连连摇头的同时,沉声说道:“迁移人口的这个法子,本官和洪大人早就想到了,并向朝廷做出了奏请,然而,皇上却没有同意,只是做出了一个指示,新招抚的乱民,暂时收编,先不要放归,等待朝廷的后续处理。。。。。。”
河南,开封府。。。。
巡抚衙门,客厅之上,丘兆麟笑脸迎人的站在那里,双手不断地楫礼,对着面前的一人,朗声说道:“呵呵。。。恭喜祝兄,改任为浙江巡按御史,纠察地方官员,到如此富庶之地,足可见皇上和朝廷对您的重视啊~!想必再过不久,还会继续高升,得到皇上的委以重用!”
“哎。。。邱兄,都是自己人,何必还如此客套?改任为浙江巡按御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虽然也是一种升迁,但还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儿。而且,浙江可不同于山西,那里的水更深,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一个不小心,很有可能再难归来。”
祝微连连摆手,笑声之中,夹杂着几分苦涩之意,更多的还是对未来的无限担心。
北方的藩王虽多,但却有一系列的大明律例和皇室宗亲的族规约束,极为严格。然而,那些江南士绅就不一样了,虽然地位不显,没有什么爵位,但是他们更加的危险。
如果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
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祝微的神色一敛,变得凝重不已,又有几分担心之意,直直地看着丘兆麟,轻声问道:“邱兄,在山西时,我就曾经听说,由于改革的过于厉害,因此得罪了河南当地的豪强,使得他们背地里下狠手,买凶行刺,您没事儿吧?”
“呵呵。。。没事儿,没事儿,有劳祝兄挂心了。”
丘兆麟笑得灿烂,一副风清云淡的样子,就好像被人行刺的不是他一样,显得很是不在意,更是身体微微一侧,右手前伸,朗声说道:“祝兄,来来,咱们坐下说,不说这些不高兴的事情,邱某还有一事,想要请教一下,想要寻求祝兄的解惑呢。”
“哦。。。邱兄,究竟是何事情,让你说得如此兴师动众?”
询问之时,祝微已经坐了下来,虽然同为临川三大名士,还是为丘兆麟的这份洒脱,无惧于地方豪强的报复,钦佩不已。
这个时候,丘兆麟也做了下来,等到侍女上完茶,离去之后,神色变得郑重无比,这才缓缓张开了口,说出了自己的疑惑之处。
“祝兄,是这样的,您也知道,陕西的灾情开始蔓延,河南首当其中,最先受到波及,灾情已经凸显出来,虽然不像陕西那么严重,但是,以邱某之见,仅就灾情而言,恐怕河南将会成为第二个陕西,连年陷于旱灾这个泥沼之中。”
“为了避免像陕西那样,河南出现大规模的民乱,因此,邱某就起草了一份奏章,请求皇上能够颁发一道皇室宗亲旨意,让河南的诸王尽可能地让出一部分藩地,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天灾,安置灾民。”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皇上好像并不着急,好像并不觉得,河南的灾情会演变成陕西那般严重,给予的答复更是让人奇怪,不仅没有答应,还让我起草一份名单,凡是受灾百姓,让他们随时做好准备,前往最近的山东,登莱等地。”
看到祝微的神色渐渐凝重起来,露出淡淡的思索之色,并未作出回应,丘兆麟面有焦虑之色,继续说道:“迁移灾民,安置到他处,虽不是救灾的上上之策,但也是历代常做的应对之策,这没有什么好置疑的。”
“可是,最为关键的是,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山东也渐渐有了灾情,情况不会比河南好多少,邱某实在不明白,皇上为何那样做?”
“去年之时,从河南和陕西迁移百姓,前往西南等地,邱某还能理解,虽然云贵那些地方,比不得江南,但也算是气候适宜,不缺少耕地,罕有天灾,非常适合安置灾民。可是,可是,山东完全是不一样的。。。。。。”
“邱兄,我大概猜到了皇上的用意了。。。。。。”
这个时候,祝微忽然打断了丘兆麟的讲话,尤其是听到后者的最后一番话,眼前一亮的同时,露出恍然之色,意味深长地吐出几个字:“邱兄,恐怕皇上属意的安置灾民之地,不是山东,而是另有他处。”
“还请祝兄解惑~!”丘兆麟心中一动,直直地迎向祝微那充满莫名味道的目光。
“邱兄,你想,去年之时,迁移的百姓之中,以陕西的灾民为主,表面上来看,虽是为了缓解陕西的灾情,为了减轻孙传庭他们赈灾的压力。”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朝廷解决了西南经久未绝之患,为今年彻底平叛安奢之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及彼,细细分析和对比的话,恐怕皇上的安置之地,不是山东,而是。。。。。。”
祝微的话音戛然而止,在这个时候,卖了一个关子,嘴角噙着丝丝笑意,满含深意地看着丘兆麟。
“而是辽东!”
丘兆麟本就是一个极为聪明之人,经此一点拨,顿时豁然开朗,打开了思绪,紧跟着吐出这四个字之时,眸光闪烁,亮晶晶的,有了进一步的猜测。
“祝兄,邱某还有所耳闻,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