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吃相-第3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将军似有退隐之心,对于裁军之事与爷爷看法并无二致!”王离赶紧回答。
  王翦捋着尺余长银白的胡须默默点头,“蒙恬驻守西北,统领三十万大军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抗匈胡,如今任务已经完成,他非是愚蠢之辈,自然也明白该怎么做,偃武修文,归马南山,示天下太平也,蒙恬若退,西北大军必然归于你手,此应是陛下早已筹划之事,往后……往后……唉!”
  王翦脸色纠结而疑惑,平日胸有千般谋略,但在这件事上似乎却怎么也看不清楚。
  “父亲因何叹气?”王贲很不明白。
  “本来此事很简单,但眼下多了一个清河侯夹在其中,老夫怎么都看不透,裁军似乎又并非老夫想象的如此这般简单!”王翦微微摇头。
  “爷爷,要不要偷偷去问问清河侯,我们怎么说和他也算是姻亲……”王离犹豫了一下说。
  而一提到王青袖,王翦身体微微一哆嗦,猛然咳嗽了几声站起来,脸色也带着一丝伤感说:“我们平日不要和清河侯走的太近,以免引起猜疑和误会,离儿赶紧回军营去吧,裁军之事这几日或许就会明朗……”
  就在王翦说话之时,一个侍卫从外面急匆匆走进来,站在房间外面禀报:“报,侯爷,有谒者前来传旨!”
  “贲儿去接旨,如若问起老夫病情,就言说依旧病重无法起榻!”
  “是,父亲!”
  王贲转身离去,不过半刻时间就手持一卷帛书回转,进门就脸色古怪的说:“爹,果然如您所料,陛下请我明天去参加早朝,听传旨的谒者透露,估计就是西北裁军之事!”
  王翦站起来看着王离说:“离儿赶紧回军营,明日朝议之后必然就会有谕令通传西北军营,若是你不在军营之中必然多生事端!”
  “还不快滚~”王贲低喝一声扬起巴掌。
  “是是,爷爷保重,父亲保重,我这就回军营去!”
  王离抱头逃出房间,很快几匹快马冲出侯府往西北方向而去。
  “小侯爷不是刚回来么,怎么还没一顿饭功夫就又走了?”美原镇口的牌坊下面,几个侍卫目送几匹快马绝尘而去。
  “就你特么多话!”侍卫头领狠狠一脚将说话之人踹在地上。


第737章 特殊朝会
  ……
  寅时,东方巍峨绵延的太乙山脉刚刚现出一抹亮白,整个咸阳城便已经开始热闹起来。
  大街小巷已经有人开始摆摊售卖早点,公交车也开始运营,和后世一样,许多准备去各处府署衙门上班的低阶官吏都身穿制式官服,在街边的小摊上吃着油条豆浆或者包子馒头,或者干脆用树叶包着春卷煎饼站在公交站台附近,一边吃一边等着准备乘坐公交车去上班。
  寅时中,随着天边一抹红红的光彩越来越亮,漫天红霞中,一轮红日从山峦之中跃出,驱散云雾,散发出靓丽的光芒照耀整个大地。
  而此时的咸阳城包括渭河两岸,早已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密密麻麻的商队来来往往,还有背筐挑担的平民从四门进出,特别是东门,人流如蚁完全如同一股黑压压的潮水一般通过渭河大桥来往于渭河两岸,而渭河两岸已经形成两个巨大的货物市场,里面货物堆积如山,无数黝黑的民夫在挥汗如雨的搬运货物,而一个挂着华夏钱庄大桥营业部的青石铁门房子门前,无数身穿华服的商贾进进出出正在交割货款,有取款也有存钱,哗哗啦啦叮叮叮当的声音中,一袋一袋的钱变成了兑票或者存单,一张一张的兑票或者存单变成了铜钱。
  自从渭河大桥修好之后,这个规划的市场便开始筹备建设,市场归内史府管辖,眼下虽然还没有完全修好,但每天的交易量都在不断的急速增大,鉴于市场巨大的交易量,陈旭让范采盈在市场专门设置了一个钱庄的营业部,以方便来往的商贾进行钱款交易。
  虽然这个营业部开张才几天,但每日的交易量便突破了百万钱之巨,而且钱庄如此体贴的做法也获得了来市场交易的所有商贾得交口称赞。
  除开大桥两边的市场热闹之外,桥下如今也自发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码头,大量货船依托桥头市场装货卸货照样热闹非凡,数百条木船停靠在桥下的河岸两边绵延排开数里,大量的民夫赤裸着上身喊着号子肩扛背驮的在搬运货物。
  沐浴着浓春的温暖阳光,渭河两岸花香鸟语,整个咸阳就像一个苏醒的巨人一般开始活跃起来。
  而在商贾平民的忙碌之中,咸阳城中心的朝议大殿门前的广场上,一辆接一辆的崭新四轮马车陆续而来。
  今日除开平日上朝的官员之外,还多了许多平日不曾见到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并不时常露面,但却都是大名鼎鼎的王侯公卿级别。
  再加上一些暗中传说的小道消息。
  今日这场朝议,恐怕会是一次大秦有史以来最为特殊的一次朝会,商讨的是裁军问题。
  裁军……从未有过。
  从春秋至战国,所有的诸侯国都是在拼命的发展军力,不断的扩充军队,不断的制造战车,逐渐都从周天子初期的百乘之国增长到千乘万乘的地步,而随着军力的逐步提高,所有诸侯的野心也越来越大,都开始蠢蠢欲动问鼎之轻重,继而逐鹿中原年年混战。
  穷兵黩武就是春秋至战国所有诸侯的共同表现。
  因此裁军是不可想象的,哪个谋臣要是敢建议诸侯王裁军,估计直接就会被诸侯王塞进夜壶里面憋死。
  没有兵将,夹在四面八方虎视眈眈的诸侯之间,很快就会被吃的骨头渣子都不剩。
  但这一次,裁军之事竟然如此隆重的提上了朝堂的议事日程,而且从蒋步提前裁军奏书至今,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而且听闻皇帝对于此事也非常慎重。
  最近关于裁军之事所有人都讳莫如深不愿意去讨论。
  因为军队是一个禁忌,除开皇帝外,任何人都无法染指。
  “快看,通武侯来了!”
  还没到上朝时间,朝议大殿门口聚集了大量的文武百官和受邀而来的王侯公卿,此时都站在台阶上三五成群的低声讨论。
  几匹骏马沿着大街嘚嘚而来,为首一个身穿黑色锦袍,头戴武冠腰挎大剑的壮汉气场十足,身上的血色大氅随着骏马的奔跑不断迎风翻卷,身边几个家将侍卫也皆都是皮甲罩体虎背熊腰之辈,霹雳顾盼之间充满了煞气,四周驱车赶马之人皆都纷纷避让,即便路上上朝的侯爵公卿也皆都纷纷让行。
  王氏一门三位彻侯,已成为大秦不可触摸的最顶级的勋贵,没有之一,就连三位上卿都不敢有任何不敬,路上遇见都要恭恭敬敬的让行。
  台阶前面,王贲甩镫下马,把缰绳丢给身边的侍卫,然后整理一下衣服和头冠之后往朝议大殿走去。
  “通武侯好!”
  “见过通武侯~”
  一路前行,上朝的文武百官皆都站在台阶两边拱手行礼问候。
  几个武将聚在一起,有江琥李信蒋步章邯赵佗屠睢等人,此时正围在一个须发花白身穿二品绿色官服的老者四周。
  老者乃是尉缭,虽然没有武职,但却是一位兵法大家,以前一直就是皇帝的军事顾问,在没有三省六部改革之前担任国尉,但却并不领兵打仗,只是为皇帝的军事部署和战争提供意见和建议,后来三省六部改革之后,尉缭便被启用,并且授职二品兵部令,替皇帝掌控天下兵将的征召和功职考核,所有的将卒要想升官发财,都得看这位老者的眼色。
  因此一群武将和尉缭套近乎,目的也是想弄清楚皇帝陛下关于这次裁军的具体细节。
  “诸位将军勿要打听,老朽的确不知细节,通武侯来也,我等赶快迎接!”
  尉缭被一群莽夫围在中间七嘴八舌问的头昏脑涨,看见王贲走过来,顿时像见到救星一般,赶紧迎上去拱手。
  按照尉缭的身份和地位,整个大秦值得他恭敬的也只有皇帝和王翦父子。
  秦灭六国,首先有这个想法的并不是秦始皇自己,而是尉缭,而这个想法一下就戳中了秦始皇心底最深处的一根痒痒神经,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完成这个统一华夏结束诸侯混战的混乱局面,因此就授尉缭国尉之职,向他请教灭六国的方法,而尉缭也没有让皇帝失望,制定一系列详细的军事计划,辅助皇帝排兵遣将最终一统华夏,完成千古未有之霸业。
  后世传说尉缭是鬼谷子的弟子,但这个说法太过于玄幻。
  因为传说李斯王翦也都是鬼谷子的徒弟。
  但陈旭与尉缭和李斯不算陌生,一起吃过饭喝过酒吵过架甚至还怒怼过,对于王翦更熟,因此感觉这种说法很不靠谱。
  鬼谷子陈旭也见过了,的确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人物,和赤松子这种半仙差不多,在没有弄清楚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神仙以前,陈旭不好贸然下定义神仙都是假的,但李斯、尉缭、王翦这些现实人物却是有血有肉的存在,陈旭可以确定,这些人就是很平常的人类,除开名声比较大权势比较高之外,并没有超脱出普通人类的范畴,属于可以用仙家弟子这种身份蔑视一下甚至欺负一下的存在。
  “缭拜见通武侯!”尉缭对着大步而来的王贲拱手行礼。
  “我等拜见通武侯!”李信江琥屠睢等一群武将也都赶紧站好拱手迎接。
  “国尉好,诸位将军免礼!”王贲脸上露出爽朗的笑容左右拱手还礼。
  今天早朝皇帝特邀所有王侯公卿上朝议政,而且是商议裁军之事,通武侯作为皇帝手中的镇国神兵和帝国军队的柱石受邀前来是理所当然之事,因此也没有人觉得奇怪,何况以王贲的地位来说,这眼下一群武将除开尉缭之外没有谁敢拿大,包括李信在内。
  随着广场上的车马越来越多,前来上朝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许多都是平日难得一见的隐藏人物,但所有人到达之后却都不急于进殿,而是全部都聚在朝议大殿的门前低声谈论,时不时的还会扭头向广场上张望。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今天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没有出现。
  “快看,清河侯的马车!”一个眼尖的官员突然指着广场外的街道嚷嚷。
  而看到这辆马车,几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有清河侯坐镇朝堂当盾牌,一会儿皇帝问到裁军之事,必然只能让清河侯顶在前面,因此所有人都感觉心里一下轻松起来。
  皇帝一般是内事不决问丞相,外事不决问清河侯。
  但眼下,满朝文武都觉得无论内事外事都可以问清河侯,而且也必然能够得到令皇帝满意的答案。
  最主要的是清河侯的答案一般虽然令人匪夷所思,但不得不说效果都是杠杠的。
  “哈哈,好,好,诸位大人早上好!”
  陈旭从自己的豪华四驱版的城市越野中下来,顺着台阶一边走,一边和站在两边行礼的官员拱手笑着打招呼。
  “哈哈,数月不见,清河侯别来无恙?”王贲撇下一群武将迎上来。
  “数月未见,通武侯越发英武矫健了,看来最近一定过的非常舒心!”陈旭笑着拱手行礼。
  一群武将此时也都围上来七嘴八舌的打招呼,陈旭也都挨着一个个还礼,就在有人准备询问陈旭关于裁军之事的时候,随着当当几声,朝议大殿之中传出来钟声。
  寅时末,文武百官该上朝了,于是一群人只好散开走进朝议大殿,分别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等待,而李斯冯去疾和蒙毅三位上卿早已在座位上坐好,眼观鼻鼻观心满脸的严肃认真,对于涌进来的百官公卿视若不闻。
  很快,随着谒者一声通传,后殿一群侍卫和宫人簇拥着皇帝大步而出。


第738章 裁军的困难
  “臣等恭迎陛下!”数百人同时拱手弯腰行礼。
  “诸位爱卿免礼,请入坐!”秦始皇大袖一摆在龙椅上坐了下来。
  “谢陛下!”一阵轻微的熙攘之后,文武百官和受邀前来的王侯公卿皆都坐下,然后一起看着高坐九层台阶之上的皇帝。
  秦始皇面容威严,眼神慢慢扫过整个大殿之后最后落在陈旭身上,脸色放松下来微微点了一下头之后开口。
  “今日朕召集诸位爱卿前来上朝议政,只为半个月前大庶长蒋步提请裁撤西北大军之事……”
  朝堂上无比的安静,就只能听到皇帝平淡而威严的声音在回荡。
  “西北大军乃是我大秦最为精锐的一支部队,对抗匈胡护佑中原,乃是保证我大秦稳固的基石,一旦裁撤,必动摇我大秦民心,但又如同狄道侯和阴山侯所言,如今匈胡已靖,西北百十年之内将再无战事,留下这三十万大军徒耗钱粮,因此朕反复思虑十数日,还是未有一个两全之策,今日朝议,便是希望众位爱卿群策群力替朕想一个良策,既要保证民心安定的情况下把西北三十万军卒妥善安置,还要保证我西北边境的安稳,不能导致匈胡叛乱另生祸端!”
  皇帝的话听得满朝文武的脸皮都在抽搐。
  这到底是裁军还是不裁军呢?
  满朝文武大臣和受邀而来的王侯公卿皆都和四周的同僚互相看看,苦笑着交换眼神的同时开始小声窃窃私语的交流。
  保证西北的安全并不麻烦,眼下还有四万精锐马卒,这支征服匈奴和东胡的部队肯定足够护佑西北边境的安全,也对匈胡降奴拥有足够的震慑力。
  最困难的是剩下近三十万老式将卒,这些才是要慎重处置的重点,皇帝头痛的是这些人。
  裁撤容易,不好安置。
  这些为大秦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将士,不是当初那百万六国降卒,说遣散就遣散,需要妥善安置,一旦退伍就必须按照军功大小分发田产房产,补齐入伍期间的俸禄,而这笔俸禄,大秦已经欠了许多年了,发放不起。
  一个普通兵卒每天一斤粮食。
  一级爵位,既公士,除开粮食之外冬夏还各有一套衣物,每年还有五十石粟米的俸禄。
  往上随着爵位级别增加,每一级俸禄增加五十石粮食,田产房产奴仆等另有定例封赏。
  虽然军功很难得到,但三十万大军皆都是参加过六国之战的兵将,其中有爵者至少过半,因此除开无爵的普通兵卒可以像六国降卒一般发给一些钱财遣散归家之外,有爵的将卒必须妥善安置,田地好说,归家之后自然有当地官吏按照军功分配,但俸禄和奴仆是个大问题,大秦虽然以军功为荣,但其实对于士兵军功的兑现并不完备,拖欠非常严重,这也为大秦后来的倒塌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甚至可以说是祸根。
  因为扫灭六国之后,国内经济状况一塌糊涂,修长城驰道陵寝消耗了大量的民力,导致各种物资奇缺,大秦根本就兑现不了如此多的军功。
  这件事不光满朝文武明白,皇帝也明白。
  但只要军人还在军中,还有军籍在身,那么这些军功就可以一直拖着,但如果裁军,这些军功必然要兑现,不然恐怕这些将卒心有怨恨而引起祸端。
  当初分化遣散六国百万降卒,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也曾经闹麻了,皆都认为遣散不安全,还不如坑杀以绝后患,当然最后皇帝还是采纳了陈旭的计策,分成几部分遣散,如今一年多过去,百万降卒早已烟消云散,大秦不仅没发生丝毫混乱,反而是更加安稳,从全国各地传来的奏章和玄武卫探查的消息来看,遣散的百万降卒老实的不得了,大部分人甚至对皇帝和清河侯感恩戴德。
  因此在经过近一年的关注和监视之后,皇帝现在已经不太关心当初让他提心吊胆遣散的降卒了。
  这些降卒,大部分都只是普通百姓。
  他们也只是想混口饭食,许多都是被迫征召到军队之中打仗的,能过安宁日子,没有人愿意提着脑袋造反。
  而眼下西北三十万大军也是一样,许多人都是被强行征召入伍的。
  虽说大秦以军功为荣耀,但毕竟上战场是要死人的,而且军中法令异常严苛,惩罚也异常严厉,犯下错误虽然可以用军功抵消惩罚,但不打仗也就得不到军功,因此其中有许多军卒的身份等同于刑徒在军中服役,过的非常凄惨。
  中原十年战争下来,大秦伤亡不下百万人,要知道十年前整个秦国人口也不到五百万,十年战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伤亡,余下皆都是老弱病残和孤儿寡母,一些乡镇除开工匠乡吏之外,基本上看不到多少成年男子的身影,除开女人就是孩童。
  即便是在战场上得到军功,但如果战死,家里分配的田地也没用,有田孤儿寡母种不了,有地也盖不起房子,数年下来便沦落到当初陈姜氏的境地。
  因此就像李信所说,既然没有了战争,解甲归田享受太平才是对于这些将卒最好的奖赏。
  蒋步当时提出裁军奏章之后,皇帝的确瞬间有一种热血冲昏头脑的愤怒,认为蒋步是想动摇大秦的根基,毁坏他的江山社稷,但很快他就冷静下来。
  三位刚刚参与了征服匈胡的大将军提请裁军,虽然看似不合理,但实际上又很合理,因为他们非常熟悉西北军营的情况。
  去岁春秋两次征讨匈胡和东胡的战争,主力作战部队都是新式马卒,余下近三十万本来作为大秦稳定基石的大军基本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最多就是在战争结束之后去接收战利品,实际上变相成为了一支辅助和后勤部队,和民夫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有了新式马卒这种以一当十的精锐部队,是否还有必要保留这三十万普通军卒?
  因此散朝之后,秦始皇回到紫宸殿仔细想了几个时辰之后,突然一下悟透,裁军竟然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只要保留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新式马卒,足够保证西北的安稳,同时朝廷在钱粮方面的压力要减轻至少一半。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蒋步提请裁军建议的前几天,陈旭给皇帝送了一副世界地图和一个地球仪。
  这个地球仪已经让皇帝的目光看到数万里之外去了,两个已经被打残的渣渣胡蛮他已经看不上眼了。
  天地广阔,如果坐井观天一般继续把目光放在华夏这个小地方,不足以体现他人间帝王的威仪,更不能施展他帝王之道的抱负。
  凡日月所照,皆是秦土,江河所至,皆是秦臣。
  陈旭当初初入咸阳之时说的这句话,突然就像一个魔咒一般从秦始皇的脑海中翻腾起来,如同熊熊烈火一般将他燃烧的热血沸腾。
  因此皇帝急切召见王侯公卿商讨裁军之事,心情异常迫切。
  但所有的王侯公卿都不敢在裁军之事上表态。
  支持裁军,一旦将来大秦动荡就会成为顶锅的罪臣。
  但不支持裁军,从皇帝急切的行动来看,此事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苗头,不能为皇帝分忧,这也是一个不合格臣子的表现。
  因此在裁军之事皇帝已经要有定夺,事情开始变的明朗的前提下,所有大臣都有些惴惴不安。
  而皇帝仍旧犹豫的原因,那就是裁撤下来的军卒如何安置。
  毕竟军功奖励制度才是大秦兵卒悍勇的前提,一旦积累的军功奖励无法兑现,皇帝的威信将在将士的心目中大打折扣,这是秦始皇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而且每天盯着旋转的地球仪观看,秦始皇也似乎猜测到此事背后有陈旭的影子,心里也略微有些芥蒂。
  如果真的是陈旭让蒋步和江琥李信提请裁军之策,清河侯为何又不进宫直接上奏呢?
  这件事皇帝最终没有猜透陈旭的打算,因此也一直就没有召集他进宫商讨裁军之事。
  不到三十余万将卒罢了,前有安置六国百万降卒的经验,秦始皇相信在朝堂之上群策群力自己可以搞定这个有些烫手的问题。
  于是便有了今日这场包括所有王侯公卿在内的朝议大会。
  而陈旭自然也无所谓皇帝的安排。
  裁军之事他不能直接上奏,毕竟他不是三公九卿,也不是领军的大将,手伸的太长必然会让满朝文武对他不满,甚至和皇帝之间也会产生裂痕。
  这就像两个好朋友,一个知道另一个的老婆在给好朋友戴绿帽子,但又不好直言相告,直接说,必然以后两个好朋友也做不成了,因为明显管的太宽了,好朋友知道了一定会猜测自己和他老婆是不是也有一腿,不然为什么会那么清楚,但如果不说,心里总有不忍心,毕竟是好朋友,于是就只能拐弯抹角隐晦的发一个绿帽子图标提醒一下。
  “兄弟,我有一个好朋友买了一顶帽子,好不好看?”
  如果好朋友够灵醒,必然会有所悟,问题解决之后照样在一起喝酒吹牛装作不知道,心照不宣的还可以继续做好朋友。
  同样一件事,通过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都可以达到目的,但产生的结局差别很大。
  因此即便是皇帝最后知道提请裁军是陈旭的意思,也只能装聋作哑不知道,两人还是一团和气的君臣,还是关系良好的翁婿。
  而如果是陈旭当面上奏裁军,秦始皇在还没有明白裁军的好处和必须的前提下,可能会当场翻脸,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君臣二人之间必将产生裂痕,即便是日后皇帝明白过来,这种裂痕也无法消弭。
  让皇帝低头认错这种事都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人干的。
  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