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吃相-第5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若不改迟早要出问题。
但究竟该如何改,蒙恬虽然列出了一些方法,但在始皇帝看来还是不够好,而满朝文武对于军制改革大部分都是两眼一抹黑,何况军队就是天子家事,该怎么改轮不到其他人指手画脚,大家要做的就是等皇帝改制的谕令下发之后遵照执行就行了。
看着朝堂之上的官员都默然不语,秦始皇郁闷的长叹一口气站起来说:“今日朝议就此作罢,冯相、尉兵部、蒙大夫、狄道侯、靖武侯与朕去紫宸殿商议,其余爱卿散了吧!”
“臣等恭送陛下!”
在文武百官的齐声恭送声中,始皇帝拿着几本奏书拂袖而去,冯去疾、蒙毅、蒙恬、尉缭、李信则跟着两个宫人去紫宸殿。
朝议一般是解决已经提出来有了解决方法的奏书,而遇到一些皇帝无法拿定主意的事,私下找一些倚重的大臣讨论就是必然之事。
军制改革涉及的层面太多,涉及的东西太复杂,按照蒙恬的奏书所请,是要将目前的全民兵役制改成一种选拔似的兵役制度,贵精而不贵多。
对于真正精通兵法的将领来说,一支训练有素的精兵远比一群数量巨大的乌合之众强得多。
不过在目前的兵役制度下,精兵难得,因为服役的人员年龄参差不齐,身体素质也强弱明显,以前大秦的军队之中,下到十五岁的少年,上到六十岁的老者都有,而在战争之前还要再次大规模征召平民,这就是商鞅当初规定的三军,既壮男为一军,壮妇为一军,男女老弱一军。
壮男一军负责战斗,壮妇一军负责战场护送和救治,男女老弱一军负责后勤粮草运送等。
这是商鞅针对秦国意图征服六国一统中原的欲望特地弄出来的,为了获得足够的兵员,已经把女人都算在其中,正是在大秦这种穷兵黩武加军功赏爵的刺激下,大秦最终接连横扫六国,虽然代价巨大,还是让秦始皇满嘴喷血的笑到最后。
大秦不过区区五百万人口,等统一六国之后秦国老巢关中人口已经下降到三百万人,完全是用命熬出来的胜利。
统一六国之后,壮妇一军已经废止,但兵役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十五岁到六十岁的男子轮流服役,整个大秦依旧处于相当动荡的情形之中,而每年一月的劳役和每人两年的兵役也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产生活,也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而这种军制由来已久,从未有人提起过积弊。
如今北军西军接连出事之后,在蒙恬和李信等人诉说下,秦始皇终于意识到这个为题的严重性了。
眼下大秦如果要算精兵的话,西北两路马卒都算精锐,因为是从当初三十万大军之中精选出来的,数年的训练战斗之后,战斗力自然相当强大,但在这种超期服役的情况下军心相当不稳。
另外最精锐的要算是卫尉禁军和中尉禁军。
但这两支禁军同样是每年都在更换,只不过是从拱卫京师的四座军营遴选出来的年轻壮实的军卒罢了,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武器装备都要比普通的军队强大,但强大的基础并非是因为专业训练,而是因为精选和严苛的法令。
春秋至战国,中国诸侯在不断的战斗中不断壮大,诞生了一大批军事大牛,孙膑、孙武、管仲、吴起、尉缭、乐毅等等等等,华夏文明也在这种烽火不断的战争之中逐渐交融在一起不分彼此,留下了无数灿烂辉煌的战争案例和丰富的兵法知识,一直影响华夏两千余年甚至影响整个世界的战争历史。
虽然如此,但毕竟这些都是原始的战争,动辄倾国之战,因此所有兵法家都主张上兵伐谋,因此产生了战争的最高艺术,那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这种兵法的引领下,各种谋士开始穿行于诸侯之间,推销自己的各种屈兵之术,合纵连横被一群纵横家演绎的淋漓尽致。
而一旦伐谋失败,则就会进入伐交甚至攻城阶段,在具体的战争中则就是依靠武力和国力来支撑,兵精粮足撑得久就能获胜,而武力并非指的就一定是精锐的军队,而是指悍不畏死和令行禁止。
在春秋至秦汉时期,军训做的昨早的就是管仲,创有五教之法,后来这个方法很快扩展到所有诸侯国之中,由此诞生了各国不同的主力部队。
荀子曾言: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而被天下闻之色变视若虎狼的大秦锐士,真正算起来也不过是更加不怕死而已,都是一群为了军功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家伙,每一个敌人在他们眼中都是田产房产奴仆美女,一刀下去就能飘起来一个大大的+号,而且同时还有系统提示,“奴仆+1”,“田产+1”,“勋爵+1”。
只要足够勇敢加上运气足够好,一场战争胜利,无数人会因此得到丰厚的军功封赏,不分高低贵贱直至变成贵族,特别是那些戍边的刑徒和奴隶为了自由会更加卖力。
因此在改革头子商鞅的鼓动下,大秦强势崛起,普通平民忍受严苛的法令过的苦不堪言,但国力却强大无比。
但时移世易,支撑大秦崛起的各种严苛法令和兵役制度到如今已经慢慢走入了死胡同。
在大秦各种改革都不断推进,国力蒸蒸日上,平民幸福指数日趋走高,华夏在始皇帝的统治下即将迎来一个史无前例的繁华盛世的时候,让始皇帝最为骄傲最为放心的军队却接二连三的出事。
在朝堂听完蒙恬的陈述和李信的哭诉之后,始皇帝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因此在轻描淡写的惩罚西军将领之后,决定要好好的再听听几位肱骨大臣的意见,研究一下维护的大秦安危的这块基石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补救。
第1284章 空落落的失望
始皇帝换好衣服在紫宸殿等待不久,蒙毅冯去疾等人前来,始皇帝吩咐宫女端来冰粉与几位肱骨大臣慢慢分食。
“狄道侯镇守敦煌,这三年的确辛苦,朕也从信使递送的军报之中时有闻查,据朕所知,因为路途遥远通行困难,西军粮草供应虽不充足,但西域诸国尽皆接受西军节制调遣,应该不缺吃喝,只不过驻地的确风沙苦寒了一些,但还没有苦到你要在朝堂之上哭的如此肝肠寸断吧!”一碗凉粉慢慢喝完,始皇帝用袖子擦干净嘴巴轻描淡写的开口。
呃!李信手一抖差点儿把勺子丢了,脸色通红的看着始皇帝有些不知所措。
“狄道侯安坐无妨,这些年你与阴山侯等西军将士连续征讨匈奴月氏及西域诸国,为大秦开疆拓土打下如此辽阔之疆域,功高劳苦,朕一直记在心中,此次又逐月氏叛军于万里之外,如若放在数年之前,狄道侯积累的军功足够封赏彻侯之爵,但朕却一直不曾封赏,你可知为何?”
“臣不知!”李信尴尬的拱手回答。
始皇帝叹口气站起来,负手看着挂在墙上的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图,“这幅世界地图,清河侯献朕已经足足六年,朕每日都要看上数遍,本来征服西域之后,朕就打算继续翻越雪山高原进击西方诸国,但却发现距离太远,粮草军械都无法充足供应,清河侯也建议朕先征服百越再徐徐图之……”
“通武侯征讨百越大胜,但上将军与通武侯接连辞世,朕痛失两位柱国,北军因为雁门关之事也罢武城侯之职,朕因此有些焦头烂额,图谋西方之举便放了下来,本来按照朕之打算,是等派遣往西方的使臣返回,有了西方诸国详细的分布和实力底细之后,再安排让狄道侯与阴山侯两路大军同时出兵,先克康居大宛,再图大夏,得到充足的粮食和军械保障之后再与身毒或者安息一战……”
始皇帝的手指着世界地图,声音平淡而威严,蒙毅冯去疾等人皆都放下调羹仔细的看着这幅巨大的世界地图。
这幅图对眼下房间的人来说已经并不陌生,蒙毅冯去疾早已非常熟悉,而李信虽然驻守西域,但其实通过来往的商队和使臣,也早已知晓西方诸国的大致分布和情形,无所事事之时也曾在军营之中画出地图与一群将领分析攻击西方的策略和步骤。
因为西军的主要目的本来就是图谋西方,而不是驻扎在西域吃土。
“陆地征服西方之难,超出朕的想象,光是平日兵函来往都需要半年之久,如此远的距离,朕有些举棋不定,一旦大军翻越雪山高原去了西方,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情形复杂加上音信通传缓慢,或许还有水土不服之症,朕一直迟迟无法决定出兵,这就是你们驻扎西域三年的原因……”
“朕本是想等到征服大宛之后封狄道侯彻侯之爵,然朕绝没想到,三年时间西军便开始军心混乱动摇,不遵军律军纪,西军上下将领沆瀣一气盗卖军备欺瞒朝堂,欺瞒于朕……”
秦始皇转身看着李信,神情威严无比。
“陛下,臣罪该万死!”李信脸色苍白的单膝跪地,垂首不敢目视大秦皇帝。
“世界如此之大,朕虽有雄心壮志,但还需诸位爱卿鼎力相助,朕之希望,就是将我大秦龙旗插遍四洲之地,咸阳成就人间帝都,得八方来贺万邦来朝,天下万族皆都习我华夏之书,说我华夏之语,书华夏之文,知我华夏仁德礼仪,尊我大秦律令,此乃天下大同也……”
“但要完成此心愿,没有强大的军备和一支遵守军令的精锐之师万万不能,既然靖武侯与狄道侯皆都言说军制积弊日久,朕也觉得的确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今日,诸位爱卿就好好商讨一番,看看这军制究竟该如何去改,以免日后重蹈覆辙,我大秦锐士之名闻名天下,岂能就此堕落成为一支腐兵耶……”
始皇帝坐下,看着依旧跪在地上的李信摆手说:“狄道侯起身吧,朕已经惩罚过了,如若再犯,朕定然重处!”
“多谢陛下宽宥!”李信擦着额头的虚汗回到自己位置上坐下。
听始皇帝的口气,冯去疾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但片刻之后又颓然放下捻须的手。
今日朝堂之事有目共睹,负责执掌西军的大将军蒙恬以彻侯之爵为西军将士开脱罪责,陈情皇帝目前军制弊端,上书恳请改革军制,得到了兵部令尉缭在内的诸多文武大臣支持,蒙毅为了避嫌虽然一直未曾开口,但蒙氏兄弟这两天不断的私下联系交往诸多人物的消息并不隐蔽,今天朝堂上发生的事一切都在蒙氏兄弟的掌控之中。
加上还有狄道侯李信一番痛哭流涕的诉苦,满朝文武都被感动的稀里哗啦,抹眼泪的擤鼻涕的一起为李信打CALL,使得始皇帝最终不疼不痒的罚俸半年一年作为惩戒。
眼下,始皇帝召集五位重臣商讨军制,显然已经心动,冯去疾感觉在这件事上已经没有了太多转圜。
改革军制必然要从上到下一体而动,而如果按照蒙恬提请的选拔式募兵制度,则会让国家税赋少收一大笔免役钱,这笔钱一旦少了,朝廷的一些开支也必然会更加紧缩难以为继,但若是用这个借口来阻挡军制改革,怕是没有太大可能。
冯去疾倒并不是想阻止军制改革,而是想怎么才能弄到更多的钱,毕竟这个大秦总理不好当,除开会花钱的左相陈旭之外,如今朝廷每年的是税收都不够用,五亿国债发行之后每年要多付出两千五百万的利息,陈旭弄得这套寅吃卯粮的事对冯去疾压力很大。
而三年之后还有第二期十亿国债发行,朝廷每年要多支付五千万利息,冯去疾甚至感觉有些绝望,至于第三期二十亿的国债他都不敢去想,每年一亿钱的利息,朝廷诸多官员怕是要跟着吃土。
自己已经老了,是不是该辞职归家养老了!
冯去疾在心底叹息一声。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西军之弊,在于远隔京师,政令不畅,道不存,天不盈,地不满,将不行令,法不张主,五法皆都不存,是为大忌也,臣以为靖武侯奏请改革军制之事已经刻不容缓,还望陛下早做安排!”
对于始皇帝的问题,兵部令尉缭站起来陈述自己家的意见。
“尉兵部说的不错,军制积弊日久,的确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朕需要的是一个最完备的改革方略,要能够打造出来一支真正天下无敌的大秦锐士,征战西方,步兵战车皆都不合时宜,唯有马卒弓弩,而娴熟骑战者皆非是更役所能充任,需经过精心挑选和严格训练,因此靖武侯所说的精选募兵制就是最好的方法,但对于军功律的授爵制度,还需重新议定,当初商君推行的二十级勋爵已成常例,如若贸然改变恐会造成混乱……”秦始皇揪着胡须慢慢思量着说。
“陛下思虑周详,臣对此也尚有忧虑,二十级军爵都是根据将士作战积累而来,但要提振军心,就不得不改变这种纯粹依靠战场杀敌获得军功的方式,需要引入更多的考评方法,臣以为可以从入伍时间,训练优劣,演练对抗以及进行一些比武来综合考评,当然战场军功依旧最重,斩杀敌人才能获取大功……”蒙恬按照陈旭曾经提到过的一些方法说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臣以为目前的二十级军爵太过复杂,而且如今大秦已经定鼎中原一统华夏,战争会越来越少,这样我大秦无从打仗,自然将士也无法积累军功提升爵位,无从得军功封爵,则必然也会慢慢懈怠政务军事,既然要组建一支常备精兵征战西方国度,则军政可以完全分开,废止军爵律,重新制定专门针对军队军功授爵的军律!”一直从未开口的蒙毅站起来说。
“蒙大夫此言大善!”冯去疾都忍不住点头,“自商君提出以军功授爵到如今已经百余年,如今大秦国内几无战争,如若无法改变这种军爵律的限制,不光皇室无法授功,百官更不得为勋贵,再过数十年,我大秦岂非再无贵人乎?”
“唔,冯相言之有理,的确如此,看来要改军制,首先要改军爵律,而要改军爵律,必须先策划一套独立而完备之军爵体系,以取代目前的二十级军功授爵……”
秦始皇连连点头,思量一番之后习惯性的转头看了一下自己右边,发现此时是在紫宸殿,太师陈旭并未坐在自己上边,因此心里一阵空落落的失望。
第1285章 得天地造化之物
万事不决问清河侯,习惯了陈旭那种游刃有余的政务处理方式,哪怕是陈旭整个朝议都不说话,始皇帝也感觉心里比较踏实,甚至底下的文武百官也感觉比较踏实。
日常上朝,一旦遇到比较棘手难办的事,始皇帝最先想到的是征求陈旭的意见,其他人也同时会去想陈旭会如何去处置,而且每次只要陈旭在,总会给出一些完全不同于普通人思维习惯的答案和提议,有些看似天马行空甚至匪夷所思的答案,很多时候都能让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
但今天清河侯不在,始皇帝感觉自己微微有些焦虑。
虽然他知道陈旭不喜欢上朝,更不喜欢插手军队,但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恰好是陈旭的长项,若是他在的话,肯定会有一个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
“陛下,左相回乡省亲,需要三五个月才能归来,这件事拖不得!”兵部令尉缭轻声提醒。
“军制改革势不容缓,但若是没有完备的策划和新律法,恐会留下不少隐患,军爵制其实可以看做是我大秦军制的核心所在,若没有商君制定军爵律,我大秦将士势必没有战无不胜的勇气,此事必须慎之又慎,朕方才观看靖武侯之奏书,军制改革许多地方还有待商榷,诸位爱卿还需仔细思量拿出一个圆满的方案才行……”秦始皇眼神扫过房间几位大佬。
蒙恬冯去疾等人于是一个个都低头捻须开始沉思,而始皇帝也继续翻看蒙恬的奏书,但看着里面的内容,时不时的蹙一下眉头。
蒙恬的奏书写的许多方面不清不楚含混其词,与陈旭每次一目了然的奏书比起来,看得很费劲。
紫宸殿很安静,只能偶尔听见一丝轻微的咳嗽和翻页的声音,足足两刻时间过去,始皇帝已经看完合上奏书,冯去疾等人仍旧还是一副思考状。
说实在,今天蒙恬突然抛出军制改革让满朝文武都措手不及,就连皇帝都当场失神。
不过很多人稍后也就回过神来,蒙恬这是围魏救赵之计,必然是想通过军制改革来转移始皇帝的愤怒和满朝文武的关注度,以此减轻对西军的惩罚,果不其然,蒙恬一番陈述加上李信跟着一番痛哭流涕打滚哭诉,始皇帝果然转移了视线。
毕竟西军错误已经是过去,而军队的积弊将会影响将来,孰轻孰重始皇帝不可能想不明白。
但有些事只能点到为止,蒙氏和李信的目的已经达到,改革军制不是他们的事,是始皇帝和一群朝廷官员的事,这种事最好不要去沾手,插手越深将来有可能越是不得好死。
聪明如王翦,打完仗就回家养老,不问朝政军政,在家安享晚年,还年年得到皇帝不断的赏赐,到死都得尊荣,始皇帝还亲自去吊唁。
而凡是现在还在打仗的就没一个好的结局,通武侯死,武城侯被罢官,如今轮到西军,蒙恬、李信、江琥以及西军大大小小的将领都卷入了搪瓷事件之中担惊受怕,这就是武将的悲哀之处。
蒙恬蒙毅商量许久抛出这份改革军制的奏书,目的不过是为陈旭推动军制改革打开决口,后面不是他们的事了。
而冯去疾则是郁闷无比,他不是武将也不通兵法,让他来商量改革军制实在是太为难了。
至于尉缭,他精通的是兵法和谋略,并非制度,此时还在不断的思索蒙恬在朝堂上奏请的提议内容。
“报~~陛下,皇宫外有太师使者求见~”紫宸殿大门外,一位玄武卫疾步而来单膝跪下禀报。
“太师?”
始皇帝与冯去疾等人都从沉思中惊醒,始皇帝愣了片刻站起来大袖一摆说:“速请使者入宫!”
“喏~”玄武卫退去。
冯去疾等人面面相觑,陈旭回南阳探亲,回去半个月突然派人回来见皇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始皇帝同样是心情忐忑古怪,不知道陈旭突然派来一个使者是几个意思?
很快使者跟着玄武卫来到紫宸殿外,是一位身穿青衫头戴武冠相貌英俊身形俊朗的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始皇帝和冯去疾等一群大佬全都认识,乃是陈旭捡来的弟弟韩信。
“臣韩信拜见陛下,拜见冯相、靖武侯、狄道侯、蒙大夫、尉兵部!”
韩信站在门外对着始皇帝和一群大佬拱手,不卑不亢礼仪周全。
“哈哈,朕道是谁,原来是韩爱卿,快请入座,上茶!”始皇帝看见韩信,笑容满面的站起来摆手吩咐宫人引韩信入紫宸殿,冯去疾蒙恬等人也都笑着拱手打招呼。
俗话说宰相门子七品官,韩信是陈旭的弟弟,虽不是同胞血亲,但名义上还算是至亲,而且陈旭也很器重自己这个捡来的弟弟,有时候出席一些重要场合都会带着韩信混脸熟,尤其在跟着通武侯征服百越之时听闻出谋划策智谋百出,深得通武侯夸赞,还立下不小功劳,如今陈旭回想探亲突然安排自己的弟弟回京师拜见皇帝,必然不会是小事。
一番行礼问候之后,韩信并没有入座,而是对着始皇帝再次行礼说:“陛下,兄长路过鲁山,特上鲁山拜访赤松子前辈,下山之时带回一些紫云仙茶,特让臣回转京师,为陛下送来一些,兄长临行前还有一封书信与陛下,陛下一看便知!”
韩信说完从衣袋之中拿出来一封书信恭恭敬敬呈上。
“快快将太师书信呈来!”始皇帝赶紧吩咐。
“喏~”有宫人上前,很快将书信转呈到始皇帝手中,始皇帝略微激动的打开信封,取出来一页洁白的书信打开细读。
“陛下见信,臣已归乡矣,前些日路过鲁山,特地上山拜访赤松子前辈,前辈云游四海不得相见,只得臣八年前制作的五十筒紫云仙茶,这些茶叶经年历岁已经发生了变化,冲泡出来茶汤红亮醇香浓郁,饮之如同甘霖,实乃得天地造化之物,臣不敢独享,特让弟信携茶入京献于陛下,五十筒茶叶臣私藏二十,其余三十归陛下,还请陛下勿怪臣之吝啬,实乃此茶难得,臣恐以后不能再得也,冲泡之法一如往常,趁热饮之口味更佳,为安全计,还请陛下召御医察验……臣旭揖首,恭祝陛下万安!”
信不长,正是陈旭的手迹,始皇帝一字一句很快看完,然后心情畅快的看着韩信说:“韩爱卿,紫云仙茶在何处?可否带入宫?”
“回陛下,茶叶臣已经带来,就在殿外!”
“哈哈,好好,来人,把太师敬献的仙茶送进来!”
始皇帝大笑着站起来,冯去疾和蒙恬等人也都面面相觑的站起来看着殿外,片刻就看到两个内侍抬着一个藤筐进来,上面遮盖着一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