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疯狂(等候)-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在古代的庙观中,因为信徒的大量奉献,他们都积聚起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有些庙观为了增收竟然放起了高利贷和进行博彩。因此,如果有什么穿越者想要在古代进行这两个行业的话,他们面对的竞争对手往往就是那些光头大和尚和仙风道骨的道士。也就是说,将面临少林和武当的联合封杀。就不知道会不会遭到江湖追杀令?
吴世恭又喝了一口酒润润嗓子,接着说道:“其四、每年每座庙观的花销都列出陈目,再在每座庙观门口修造一座功德墙。把庙观的陈目和信徒奉献都一笔笔地记录在功德墙上。当奉献超过庙观所需,多余的部分全部救济百姓,做为开设救养堂、施粥送药、无主坟场等的花销,庙观不得私自留用,以做为庙观的功德。”
“最后,任何庙观僧道人员都将核定,不得随意超出。并且除留有农具和棍棒以外,不得留有丝毫铁制的兵器。一经发现,以造反论处。关于这点将是毫不留情的。”
邓启帆迅速地把吴世恭所说的默背了下来。邓启帆本人浸润于儒学,对宗教也是抱着种“子曰: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所以对吴世恭的宗教态度也没什么反对的。
再说,本来这个宗教政策就是有利于汝宁军统治,有利于宗教的健康发展。只要是不想造反的宗教领袖,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反对的地方。不过,邓启帆还是想到了好友智能的所托,于是对吴世恭说道:“长敬!你所说甚是!可这洋教刚来伊始,就把其放在与智能之庙宇同等地位,怕本地大德与民众不服啊!”
“没什么服不服的!”这时候的吴世恭就显示出了强势了,“就是因为目前卡雷拉神父听话。我们汝宁军来了这么久,本地道观的庙祝来过没有啊?就他们的这副样子,以后想顺利地传教?还是先向我们放下身段吧!”
不过吴世恭也知道智能的想法,因为智能也不是通过邓启帆这一条线向吴世恭打招呼的。而卡雷拉神父做得是风风火火,对于想要把汝宁军的控制区打造成为佛教圣地的智能,现在就有些心理压力了。
于是吴世恭接着解释道:“那小秃驴的老祖——达摩法师也是来自天竺的,也是一位蛮夷,那智能又怎么解释呢?所以看人要看内德,不能够光看外表。让那小秃驴可以下山啦!佛前奉行很重要,入世传播佛光也很重要啊!”
自从吴世恭下令剿灭豹子头,造成了大量无辜百姓死亡以后,智能一直在与吴世恭交恶着。之后吴世恭也几次拜访智能,想要弥补俩人的关系,可总是吃了一个闭门羹。这让吴世恭也挂不下面子了,所以提到智能的时候总有些火气。
“本来依照智能和咱俩的关系,总能够在传教的时候获得一些方便,但你看看这小秃驴都干了些什么啊?这次出征,途中生病和冻伤的兵丁也不少,我就想着成立一个医药司,把治下救治之事都统管起来。远尽兄!你与智能关系颇佳,就辛苦一下规劝一二,让智能下山先把医药司管起来。他救助了他人,不就是普撒了佛光吗?”
邓启帆立刻含笑道:“学生尽力去规劝!”有了吴世恭的安排,其实智能在传播佛教的时候已经占有了一个有利的位置,因为他也成为了汝宁军的高级官员了。所以邓启帆认为自己说服的难度不大,智能也基本上会答应下来。
不过邓启帆又想起了一件事,他对吴世恭拱手道:“说到教化!学生就在这里先恭喜一下大人了。汝宁军开设学堂以后,这次总算是出了二十几位优秀的学童。这次县试以后,有七人成为了童生。学生也考校了他们七人的学问,认为其中有一人在府试中机会较大,二人有一定的机会,我们汝宁军终于将培养出自己的秀才啦!”
第四百八十九章围炉小酌(四)
“哦?”吴世恭也是相当欣喜,这些培养出来的人才可都是汝宁军的嫡系人马啊,于是他立刻叮嘱道,“提高这些学童家中所有人的地位,如果能考上秀才,另有封赏。那些暂时落榜的也别放弃,安排良师重点辅导。就是他们在科举上再没前途,我们汝宁军也将把他们做为后续官员来培养。不过,他们也不能够光读经义,也要学些有用的实务啦!”
“长敬可是不耐科举之弊处?想要改良一二?其实多少前辈早已发现科举之才很多不通实务,想改其科目,无奈八股选材已深入人心,所以这事难矣!”邓启帆笑着说道。
其实科举发展到明朝的八股文选材,虽然僵化了天下文人的思想,可也有着其无奈之处。
要知道,明朝的科举选材的录取率是相当低的。三年一次会试,也就三百多人能够上榜成为进士和同进士。相对于天下几十万秀才来说,那录取率也就只能够用恐怖来形容了。所以也就可以理解范进中举以后的发疯了。
可是在每一级考试中,要保证有个统一的录取标准,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批阅完考卷,而且需要尽量地防止作弊,那么在明朝当时,八股文还就是最好的考试方式了。
首先,八股文其实是标准试题的一种,很容易比较优劣。因此,阅卷考官的主观看法就很难左右考生的成绩。而且在这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佼佼者,其实他们都是全国的精英。所以换句话来说,如果这些进士投胎到了现代,基本上他们也是高考状元的获得者。无论是什么时代,学霸总是学霸!
其次,也因为八股文是标准试题。批阅起来的速度很快。要不然,象某些穿越小说中的科举改革一样,使用数理化的考卷,那么批阅考卷的考官可是要向你跪了啊!可能几个月都拿不出一个成绩来。这我们也可以比较一下,在现代的信息社会,还有这么多的高科技手段辅助下,从高考到考试成绩出来的时间有多么的长了。
最后,由于八股文写作的特殊性,造成了很难作弊。我们不去说那些夹带、抄袭等作弊手法,这在哪一个年代都不可能杜绝的。我们所说的是那种高层次的作弊。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试题中有大量的是非题、选择题和标准答案的问答题,那买通考官的考生,他的试题准确率有多么的高。甚至万一他做错以后,考官修改起来有多么的方便。
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有俩位考生,一位考生的八股文水平明显比另一位高上一个档次。就算是差生买通了考官得到了试题。如果这位差生不寻找枪手。而优生也不犯常识性的错误,那优生写出的八股文照样比差生好上许多。
这也就是八股文有着这么顽强的生命力的原因。不是没有大儒发现这个问题,他们也都认为八股文是做官的敲门砖,在实际理政上的作用不大。可是发现问题是一回事,解决问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考试方法以前。只能够维持着八股文选士的方法了。
而邓启帆显然以为吴世恭说到了这个问题。做为文人,他当然很喜欢学术讨论,所以开始与吴世恭讨论起科举来了。
可吴世恭这种人怎么知道这么高深的学术问题呢?再给他十八个脑子,他也想不出什么改变科举的方法。可是看到邓启帆兴致勃勃。他也只能够随口说道:“我只认为这么多秀才闲置在乡中有些浪费。如果在他们成为了秀才以后,让他们再学习些实务,不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在他们中不了举人以后,还可以做为我们汝宁军的基层官员来培养。”
“什么实务呢?”邓启帆有些不理解了。因为现在很多官员政务都是由师爷来辅助的,而且这种结合形式也有其可取之处,毕竟象诸葛亮这样的全能人才是很罕见的。
“也就是这样!等到中了秀才以后,开始让他们学习一些算、农、工等科目,在下次科举时就把这些科目也列入考题。中举以后也是如此,不过就是加深难度而已。这样的话,也能够为我们汝宁军培养出专科人才。”吴世恭也讲不出什么新思路,他也只能够把现代中学、大学的概念变换一下形式,穿插到科举中来。
可邓启帆一听以后就惊呆了,他没想到吴世恭的野心是这么的大,过了好一会儿,邓启帆小心翼翼地问吴世恭道:“难道长敬想私开科举啊?”
吴世恭根本没理解邓启帆的意思。因为科举可是朝廷选材,换句话来说,不是朝廷是不能够这么做的。否则的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造反。
但吴世恭只认为邓启帆是问自己该如何选拔汝宁军的官员了。于是他点点头说道:“先在我们汝宁府试试吧!什么事都是做了以后才明白优劣啊!”
听了吴世恭的话,邓启帆是一咬牙。反正跟着吴世恭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了。再说,现在邓启帆的家人也都在汝宁府,就跟着吴世恭一条道走到黑吧。如果吴世恭成事的话,那邓启帆可是……,顿时,“开国功臣”、“宰相”等字眼就在邓启帆的眼前飘荡着呢。
可今天好象是吴世恭要考验邓启帆的心脏强度,吴世恭又笑着说道:“其实我认为儒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有些地方也要改良,不能够圣人云我们就怎么云,要吃透圣人的精义,开创出适合我们汝宁军的新儒学。”
其实象吴世恭这种实用主义的人,根本无所谓什么儒学不儒学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个时代儒学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吴世恭就想把儒学选择性地使用。
可邓启帆不是这么认为的。邓启帆也并不是一位迂腐的圣人门人,他也熟知儒学的发展史,也知道在儒学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变迁,而现在的儒学早就被历代大儒修改得面目全非了。
而吴世恭提出新儒学的想法,正是要进行一场儒家变革。于是邓启帆又是小心地问道:“长敬可是要做那董仲舒之事?”
大儒董仲舒可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可是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人物。而且他也对儒家学说也做了重大的改良。
要知道,孔子可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那时候诸侯纷立,推崇的是“尊王攘夷”的思想。也就是说,在保持各大诸侯独立的基础上,尊重周王的地位,共同讨伐以楚王为首的蛮夷。当然后来楚国也投入了中原的怀抱,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这具体的历史可以看史书,这里也不多说了。但关健的一点,孔子可是赞同诸侯纷立的。
可是董仲舒所在的汉武帝时期,正是汉武帝要收取诸侯国权力,达到天下一统的时期,这时候如果董仲舒还抱着孔子的老思想的话,不要说“独尊儒术”了,会不会被汉武帝再一次焚书坑儒都不知道了。
所以董仲舒就与时俱进了。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从而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而做为回报,汉武帝当然把这种能够维持自己君权、达到中央集权的新儒术独尊起来啦!
而现在吴世恭想要建立新的儒家学说了。做为这种新学说的实际操作者,如果汝宁军有这么一天,如果新学说成为汝宁军的主流,那邓启帆的地位可不仅仅是当代啦!那可是和董仲舒有着同样的地位啦!
沉浸在美好幻想中的邓启帆顿时走神了。不是我爱幻想,而是诱惑实在大啊!
而吴世恭和薛永利就奇怪邓启帆突然出现的失神了。他们也不管那心不在焉的邓启帆,接着开始商议起汝宁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
薛永利问道:“姑爷!这么多的兵,一直养着也有些浪费,下一步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吴世恭笑着向薛永利点点头:“永利叔也发觉这个问题啦!我是这么想的:南面湖广这一带,陕匪和官军在绞杀,我们不要冒然地杀过去,否则会把我们汝宁军也搅进去的。”
“东面大运河、凤阳和山东地区,我们过去也不可能。西面南阳府,那是陕匪南北流窜的要道,万一我们进入太深,挡了陕匪的道路,那狗急跳墙以后的陕匪必定与我们硬拼。那战祸也就天长日久了,也不符合我们休养生息的原则。”
“那就只有北面了。这次陕匪祸害河南,把河南腹地都打空了。现在虽说又建立了官府,可是他们也只能够在城中发号司令,城外的天地就是一片空白。”
“而我们就要通过垦荒商行去占有那些空白。我们的武力比那些流匪强,我们又躲在垦荒商行身后,与官府也发生不了什么冲突。”
“让常猛自由发展,可以多占有土地、可以多设立分行、甚至可以收编乱匪和结寨自保的乡绅,怎么有利怎么来,而我们汝宁军就做为他们身后的后盾。这样的话,即能够不显山露水,又能够自由发展,还不花费银两养兵。到时候,那垦荒商行的武力也完全可以编入我们汝宁军的。”
第四百九十章围炉小酌(五)
不管怎么说,薛永利总有些担心:“姑爷!如果常猛一直这么做的话,早晚官府要来找麻烦。毕竟我们汝宁军不能够亲自出面。”
吴世恭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不要说南阳府和汝州了,就是在汝宁和归德两府占了这么多的土地,也都是因为有着汝宁军的威慑,否则的话,那些地方官员早就象群恶狼一样扑过来了。
一劳永逸的方法当然是与当地官府勾结,可是汝宁军的短板正是在大明朝文官系统内没有势力,所以吴世恭只能够回答道:“走一步看一步吧。实在不行,就让垦荒商行的乡绅想办法。反正他们也得了好处,又是地头蛇,总有些办法可寻的吧!”
拣了一口菜放到嘴里,吴世恭又问薛永利道:“永利叔,这些天军令司没什么事吧?”
薛永利笑着回答道:“都是事!不过都是些小事,没什么大事要麻烦姑爷的。就是人手少了一些。”
吴世恭考虑了一下,说道:“那就再招收一百亲兵吧。把亲兵队中的亲兵轮番到你的军令司去做事,让他们也明白一些军令司的章程。还有,那几个副手怎么样啊?”
“还行!就是书墨和楚格一直嘈嘈,他们俩是谁也不服谁。”
“咦?”吴世恭马上奇怪了起来,“这俩人负责的事又不同,有什么东西好争的啊?”
“也没什么!”薛永利也笑出声来,“他们就是要比大小呢,都想要压对方一头。”
“比什么大小?”吴世恭顿时来火了,“又不是内宅里的娘们,有什么大小好比的啊?告诉他俩一句:再不好好做事,让他们天天待在家里比大小去!”
薛永利点点头:“其实他俩办事倒也尽心。就是待在一起就要拌嘴。不过也看得出。他俩的私交还不错,小的也会看紧他们的。”
“那几套作战计划制定得怎么样啦?”吴世恭又问道。
“都制定得差不离了。有些地方最好还需实地观察一下。不过这事小的也安排存义去做了。”
吴世恭在军令司一成立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制定几套各个方向敌军来犯的防御计划。而军令司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显然这事做得不错。
可现在的汝宁军就是要争分夺秒,所以吴世恭又吩咐道:“等这几套计划完成以后,再制定几套进攻的。我们汝宁军也不能够光待在家里守着,看准机会也要跳出去咬上一口。”
其实在内心里,吴世恭准备把攻下河南全境的、攻下山东的、攻下湖广的,甚至攻下南京的计划都要制定出来,就是害怕太敏感。所以在军令司刚成立的时候还是先缓一缓吧!
就在这时,邓启帆终于从幻想中醒了过来,他对吴世恭道:“那长敬恩师——衍圣公那里也要走通啊!”
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把吴世恭和薛永利搞得是一愣。吴世恭有些纳闷地问道:“衍圣公那里什么事啊?”
感觉到了吴世恭的疑问,邓启帆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就是长敬所说的新儒学的事。学生认为由衍圣公出面最好。”
吴世恭也明白了过来,他也笑道:“这事不急!先做些预备事宜吧!”
邓启帆点点头。明白自己确实也太急了一些。接着又问道:“长敬!洪总督发文,让各地武官到信阳汇集。他的大军要从我们汝宁府走过。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管他干什么啊?”吴世恭被陈奇瑜吓过以后,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现在是白身,又不是武官!就给洪总督发文:说我没资格参加军议。还有,让洪总督的大军在汝宁府老实一点!告诉他们:汝宁府民风彪悍。别做些偷鸡摸狗的事。就算是汝宁府少了一个鸡蛋,也让他们想一想登州少了一只鸡的故事!”
“这样不太好吧!”邓启帆感觉到吴世恭的口气太强硬了。
“有什么不好的啊?”吴世恭还是这种态度,“我的地盘,任何外人都要老实!敢动我的人。就准备着火并吧!远尽兄!也不是我不通情理,不知道该怎么做人。这不强硬不行啊!如果我软一下,那左良玉的部队过来了会怎么样啊?与他交好的武官过来了又会怎么样啊?还是得罪在先吧!总比真的发生了火并好啊!”
聊到这里,那些公务上的事也基本聊完了。于是三人又开始聊起了家常,直到喝得尽兴,邓启帆和薛永利才告辞离开。
吴世恭也感到有些上头,想回屋小歇一会儿。可他刚想离开书房,就有名奴仆来禀告道:“老爷!张军团长求见!”
吴世恭顺口问道:“他来了多久啦?”
“有一个时辰了。听说您与俩位大人在饮酒,也不让小人通报,就在门房一直候着呢!”
吴世恭就有些奇怪了。不过他也担心张彪找自己有什么要紧事,于是立刻吩咐道:“那快请进来吧。”
见到张彪以后,吴世恭立刻询问其来由,可张彪吞吞吐吐的,一直打量着送茶的奴仆。吴世恭一见其神情,认为他有什么机密事相告,于是就把奴仆都给打发了下去了。
“现在可以告诉我什么事了吧!”吴世恭问道。
“大人!”张彪连忙一躬身,说道,“小的已经找了两个婆子服侍那对主仆。检查一番后,那对主仆也是一切安好。小的又在府城为那对主仆找了家僻静的宅子。这些天大人一直在忙,见今日大人有空,小的就过来禀告一声。”
为了安排这对吴世恭看中的姑娘,张彪着实花费了一番心思。为了避人耳目,那对姑娘就不能够和汝宁军的大队人马走。而到了汝宁府以后,也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够让吴世恭的内宅知道。所以直到现在,张彪才安排妥当这一切。
可吴世恭顿时糊涂了。他喝过酒的脑子也有些迟钝,什么主仆、安好、安顿的,吴世恭对张彪的话一点儿也没有听懂。于是吴世恭问道:“你说的是什么啊?”
第四百九十一章悲从中来的小姑娘
张彪有些疑惑地看了看吴世恭,接着解释道:“就是大人在颖州遇上的小姐啊!”
“哦!”吴世恭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回来以后忙着这么多的事,早就把那位姓叶的朱姑娘给忘记了。不过现在凤阳已经收复,是该找个机会见一面,接着把那位姑娘送回凤阳去了。
不过吴世恭也不会与张彪说透,就笑着夸奖道:“你做得不错!等我有空就会去的。”
等张彪走后,吴世恭离开书房走回内宅。突然他看到角落里有两个人影,定睛一瞧,原来是陶辛和小洁的丫鬟在一起,他们俩正在交换着什么东西呢。
吴世恭的脸顿时板了下来,重重地咳嗽了几声,这俩人也立刻发现了吴世恭。那丫鬟就被吓得呆若木鸡了,可那陶辛看了看吴世恭,愣了一下以后,接着就装作没看见,飞奔着向着门外逃了出去。
吴世恭的肺顿时都要气炸了,陶辛这小子,竟然不过来求饶,却做出了逃跑这种动作,想掩耳盗铃啊?难道以后他就不会与吴世恭再见面了吗?到时候看自己如何收拾他。
可是吴世恭没想到的是,他以后也没功夫收拾陶辛了。因为他很快将面临着内宅和朝廷掀起的两重轩然大波。
当吴世恭进入梦乡时,李馨在几位丫鬟的服侍下上了马车。在马车开动前,李馨问一位婆子道:“你打听清楚了没有,那个外室是在那里住吗?”
那婆子立刻行礼道:“夫人,绝对没错的!您就跟着老奴走吧!”
等马车开动以后,陪着李馨在车厢里的丫鬟就抱怨道:“夫人对老爷这么好,老爷都要在外面偷食,真是太伤夫人的心了。”
李馨立刻喝止道:“别胡说!我也不是那种善妒的人。可是老爷这么……”说着说着,李馨就忍不住掉泪了。
虽然确实有些妒忌,但这妒忌是一回事,可是李馨自问也隐藏地挺好,也从来没有阻止过吴世恭往内宅里带女人啊?可这次吴世恭竟然会养外室,那自己善妒的名声传出去以后,李馨可就真的没脸见人了啊!
吴世恭没有料错,朱绮兰确实是皇家中人。不过她的经历也确实有些坎坷。
朱绮兰今年才十六岁。她是老蜀王的孙女,现任蜀王的侄女,按明朝的皇家等级来说。她的身份应该是位县主。
当时老蜀王在世的时候,朱绮兰的父亲与现在的蜀王,也就是当时的蜀王世子发生了一场宫斗。这具体过程也就不多叙述了,反正朱绮兰的父亲是败者,而且被蜀王世子找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罪名。
这时候还是万历年间。既然有了罪名,那么老蜀王也保不住自己的这个儿子了。就把这事报给了万历皇帝让他处理。
可万历皇帝一听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