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等候)-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一月十二日,汝宁军誓师出征。两天以后来到归德。之后在归德停留了三天,等待到了陈中之和江澄率领的四千豫军,接着在三天后来到济宁。

在济宁,这支联军又等待了三天,等到了汝宁军不动,他就不动的,刘泽清的五千鲁军。之后,众人熟门熟路地去找济宁仓运大使。

那仓运大使一见众人,先是大惊!怎么这些爷爷又来了?接着就是大喜,终于把爷爷们盼来了。他立刻大开各仓门,任由各人尽取所需。

既然仓运大使识相,众人也爽快,他们大笔一挥,瞧也不瞧地在仓运大使拿出了领料单上签上了大名,把仓运大使今后几年的贪污账本都做平了。

接着就是一路北上了,汝宁军在运河以西,刘泽清、陈中之和江澄在运河以东,两军同速开进。重点指出:汝宁军已经吸收了上次勤王的教训,严格地遵守了非自己驻防区作战的条令。除了每位兵丁随身携带的干粮袋里装有十天的干粮以外,汝宁军还集中储备了二十天的粮草。

而以上的粮草储备一般是绝对不会动用的。日常的用度将通过地方征收和另外的储备来获取。

可是当联军在开进到济南附近,就获取了北面有清军出没的敌情,这让联军是大为紧张,立刻是派出了大量的侦骑。之后联军的行军速度是大为减慢,每一步的行动都是小心翼翼的。但直至行军到德州,都没碰上哪怕是一个清军探子。这让联军是大为振奋,立刻提高了行军速度过沧州。

而在沧州时,联军就分道扬镳了,刘泽清等人继续北上,而吴世恭却得到朝廷的诏令:原地待命,主动寻敌作战,但不得靠近京城。

朝廷对吴世恭的汝宁军也是相当提防的。而这时候已经是十二月十日了。

同日,松江府码头。

“郑千总!既然都送到这儿了,你就行个方便。你说你郑家的船着急着回去,有急用!那好,把我们送过江。这不耽搁你多长时间吧!”黄启发说道。

“对不住了黄大人。您自己想法子吧!开船!”那位郑家的船队首领下令道。

“你敢!抢船!”一旁的冈萨雷斯听不下去了。随着他的下令,水师陆战团的兵丁立刻举起了手中的兵器,围住了那位郑千总。

“呦!”那位郑千总是面不改色,他推开指着他的兵器,走到了冈萨雷斯跟前,“没想到这儿还有位佛朗机人啊?想看看爷爷的胆子?有种你就打啊?也不要说没给过你们机会,我再问一声黄大人,我家龙头的事你答不答应?”

第六百五十一章被牵制的汝州军

“你说什么?什么机会?”冈萨雷斯有些被搞糊涂了。

“那我就再说一遍。”那郑千总的态度是相当嚣张,“我家龙头很赏识你们,只要你们投过来,你家大人给你们多少,我家龙头给双倍。如果答应,那我们就是一条船上的弟兄了,我马上载船送你们去夷洲。”

“哐——!”冈萨雷斯就把腰刀拔出来了,“你敢再说一遍?看我不杀了你!你侮辱了我,侮辱了一名骑士的荣誉!”

“真是死脑筋!”那郑千总摇摇头,仿佛对冈萨雷斯的威胁视而不见,“你家大人都自身难保了,都昏了头了,竟然北上想和清国打仗?说句难听点的,就是凶多吉少。你们还不如跟着我家龙头呢。”

黄启发一下子拉住就要发怒的冈萨雷斯,沉着脸对郑千总说道:“为人留一线,他日好相见。黄千总,走着瞧!不送!”

……

眼见着郑家船队扬帆远去,冈萨雷斯对黄启发责怪道:“你怎么放他走了?我们怎么过长江?”

“活人还能被尿憋死啊?”黄启发回答的口气也很不善,“快些找民船吧!争取快些过江。”

直到冬季,郑家的船队有空的时候,他们才把黄启发他们送至松江府。可是刚靠岸,黄启发就得知吴世恭命令他们全军北上,连在码头等候的冈萨雷斯他们也不去台湾了。这一下子就把郑家船队的统领郑千总给惹毛了。

毫不奇怪,郑千总就不愿意送水师陆战团过长江了,并且还策反黄启发他们,要让他们转投郑芝龙。郑芝龙早就对水师陆战团的这帮人垂涎三尺了,他手下水手和水战好手很多,可陆战好手却很少。所以早就想把水师陆战团收至囊中。

本来因为与吴世恭的合作,郑芝龙的吃相还不能够太难看,但是在得知了吴世恭北上勤王以后,郑芝龙就按捺不住了,因为郑芝龙也通过海路与满清做着生意,很明白满清骑射的强大威力,所以这次就很不看好吴世恭的前景。

而在回来一路上,那郑千总就一直在劝说引诱黄启发,可是被黄启发断然拒绝了。所以今天在松江码头上,才上演了这么一场不欢而散的好戏。

之所以黄启发要劝说住冈萨雷斯。主要是因为还不想与郑芝龙翻脸,毕竟吴世恭还有许多生意与郑芝龙交杂在了一起,没有吴世恭的同意,黄启发就不想给吴世恭惹麻烦。

黄启发他们一千三百人在十二月十三日才全军过了长江,之后就开始了长达千里的长途跋涉。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日。成安县汝州军大营中。

“大人!离成安县城也就十几里地了。咬咬牙冲过去吧!”左吟建议道。

余子琏摇摇头:“鞑子就是等我们去县城呢。只要我们一拔营,鞑子就会用骑兵冲。根本没法抵挡。他们就盼着我们这样做呢。”

“那该怎么办呢?”左吟问道。

“以静制动!”余子琏微笑道,“据营死守,加固大营,如果鞑子来攻打,骑兵下马了就不怕了。鞑子希望我们如何,我们偏要反道而行。”

左吟想了想。也点头赞同道:“确实如此,我们的粮还可支撑二十几天,鞑子总不会围攻我们这么长的时间。要不然,其他的官军也会过来的。大人英明!”

“我可没什么英明的。跟先生说句心里话。其实我不怎么会打仗,之所以能支撑到现在,无非是一直遵循:敌之所望,我之所弃也。“余子琏笑着说道。

“大人说笑吧!”左吟立刻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见到左吟的表情这么夸张,余子琏也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一边笑,他还一边想道:“怎么我说的真话倒没人相信呢?”

远远地望着汝州军在挖壕沟、垒土墙,岳托笑着摇摇头对左右道:“没想到此处明军应对有方,没急着去成安,要不然,我们就可一鼓而下了。真是可惜啊!”

“贝勒爷!那就放过这股明军吗?”一位参领问道。

“不放过又如何?我们兵马只有四千多,又只是一支偏师,看管住这支明军即可。睿亲王那里才是主战之地呢。”岳托回答道。

“可这股明军也就万人左右,挡不住我们这些健儿的。“那名参领又请战道。

岳托的脸色一下子严肃了起来,他呵斥道:“你们也都试过,知道这股明军火器很猛,根本难以靠近。现又守于坚固之大营中,如若强攻,又有多少满洲健儿可以挥霍?休提此事,全军下马休息!”

听了岳托的话,这支清军偏师除了派了些探子观察着汝州军的营地,其余的人都远远地下了马,开始休息了。

在连续几次追击无果以后,余子琏也醒悟了过来,知道清军是在牵着他的鼻子走,于是余子琏就警惕了起来,想全军先靠近最近的成安县城,先休整一下,休整完再做打算。

可就在这时,在去成安县城的路上出现了一支二千人左右的清军,两军立刻爆发了一场遭遇战。

应该说,战斗的开局对汝州军很不利。虽然他们人数六倍于清军,但是他们处于行军状态,不能够很及时地应对早已排好阵列的清军骑兵。当然,这也是步兵应对于骑兵吃亏的地方,更是汝州军派不出侦骑的必然结果,因为汝州军不知道清军的动态嘛!

要不是刘古迁率领的汝州军骑兵拼死反冲锋,为汝州军排好阵列争取到了时间,说不定汝州军就要被截成数段,完全溃败了。不过刘古迁的反冲锋也让汝州军的骑兵损失过半。

但这个损失是值得的。汝州军迅速地把部队展开了,并且又全军癫狂般全体冲锋。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又留下了五百多骑清兵。似乎双方战了一个平手。

可就在这时候,清军又来了几队共二千多骑兵马,而天色也近黄昏。于是汝州军也后撤了一段距离,开始就地扎营了。

可是在第二天,汝州军却惊讶地发现,这四千清军竟然让开了去成安县城的道路,反而在自己大营的其他三个方向游弋,仿佛是要送给汝州军一条生路似的。

其实这是指挥这支清军偏师的岳托的诡计。他就是要让汝州军产生有了退路的错觉,在慌乱中全军逃往成安县城。如果汝州军那么做的话,只要清军趁乱紧逼,汝州军很可能溃不成军,到时候再顺势掩杀,就算是有一部分汝州军可以逃掉,可这支让人棘手的明军也将再也构不成威胁了。

可是余子琏却看穿了岳托的诡计。余子琏的理由也很朴素,就像是拿破仑曾经说过的一样:在战场上,只要敌人希望我们去做的,我们就绝对不会去做。他反而加固营盘,要和清军长期对峙起来。

这倒让岳托有些手足无措了。不过让岳托有些安慰的是:自己这支部队毕竟只是偏师,并不是一定要把此支明军给击溃。只要牵制住了汝州军,可以让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主力,彻底解决了卢象升部就行了。

自从崇祯皇帝勒令卢象升和高起潜戴罪立功以后,两军不断南进,在敌丛中周旋。但是很奇怪的是,两军却既不合兵,又不配合夹剿。

之所以不合兵,因为谁也不愿意主动与对方部队汇合。因为谁采取了主动,那就是一种示弱的表现,那么这支联军的主帅就要送与对方了。就是在这时候,卢象升和高起潜还在勾心斗角呢。

而不夹剿,又是出于了作战理念的不同。卢象升认为:忠君就该不惜自身,就算是全军覆没,也要与清军战斗一场,要轰轰烈烈地去死。

可高起潜却认为:现在两军实力相差太悬殊了。而且明军军无斗志,在城池内防御还好一些,可是与清军野战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全军崩溃。

要知道,有了卢象升的宣大军团和高起潜的关宁军团,虽然还是不敢与清军作战,但起码也可以起到纸老虎的作用,吓唬着清军不敢为所欲为,还可以确保一些大城的安危。如果没有了这两支明军,那清军真的是如入无人之境了。

其实这俩人的理由,一个是热血,一个是理智,说不上谁对谁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俩人还不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

更因为高起潜与杨嗣昌的政见接近,导致了卢象升也把高起潜算作了“款和派”,他认为:高起潜还在梦想着与清军谈判呢。

你看这成见有多么的深?所以两军是老死不相往来。还有一点:这俩人压根不知道附近还有余子琏的汝州军。当然,余子琏也并不知道附近还有着这两支明军。

这就导致了,在十一月,卢象升部在庆都(今河北完县)等处同清军交锋过几次,双方互有杀伤。而高起潜部则完全就是消极避战了。

而且卢象升部面临的局势也是越来越危险了。

第六百五十二章绝望

首先就是卢象升完全失去了崇祯皇帝的信任。

因为明军的连连受挫,崇祯皇帝是信心全失,茫然不知所措。又在他极其信任的杨嗣昌和高起潜的吹风下,对于卢象升已经抱有很大的恶感了。

这时候卢象升名为督师,实际上能统辖的只有自己的宣大军团,而且这个军团的兵力也越来越少。十一月,因陈新甲北上任职,兵部命卢象升分一部由陈新甲统率;十二月,大同方面有警报,兵部又命大同总兵王朴率部回防。这样,卢象升部下本来的二万多人只剩下了五千多,将也只有虎大威和杨国柱两总兵,虽然多是百战之兵,又是卢象升的嫡系天雄军,却更难有所作为了。

接着就是高起潜不断地玩弄龌龊的手段了。很简单,不供粮,也不让地方官府供粮,让卢象升拿着军中银子都没处买去,就是要逼着卢象升就范。

如果说原来卢象升和高起潜的不和是都有过错的话,现在高起潜的做法就是下流无耻了,甚至可以说是犯罪。这导致在腊月初八清军追上来的时候,卢象升部已经完全断粮了。

卢、高两部现都到了河北南部的顺德府(今邢台)一带,这里正集结了大批清军。连日作战不利已经让卢象升认识到:面前的清军同他过去对付的农民军大不相同,是很难战胜的。再加上兵部不断减少自己的人马,皇帝又多次严旨切责,他深感悲愤而无奈,决心以死战来报达皇上。

十二月十日,多尔衮率领着清军主力一万六千余人与卢象升部八千人马发生激战。而这时候的卢象升部已经断粮三天了。在卢象升身先士卒地冲锋下,拼死作战的大明官兵都是饿着肚子在打。居然还不落下风,这完全就是被卢象升的壮烈战意所激励的。

这时候的卢象升就盼望着几十里外,高起潜的关内军三万多人加入战场,这样明军兵力将会超过四万,也许有可能把清军打退。可是卢象升失望了。在这一天的战斗中,高起潜一直在按兵不动。

当天晚上,巨鹿县贾庄,天雄军大营中。

“督师!督师!王朴那个杀千刀的竟然真的跑了。督师,快些拦住他啊!”急匆匆冲进大帐的杨国柱大叫道。

大帐内的所有人都是脸如死灰。没有了王朴的三千兵马,现在就只有了五千人。那还怎么与清军作战啊?更不用说这行为对军心的打击有多么沉重了。

卢象升也是脸色铁青,沉默了好一会儿,最后才长叹道:“让他去吧!能陪本督至今,王总兵也算是有情有义了。兵部调诏至此已三天,他还能陪到今天。与我们并肩一战,也无需责怪太多了。哎——!杨、虎二位总兵。你们俩也都随意吧!”

“督师说的是什么话?我老虎可没有临阵逃脱的习惯。”虎大威很不满地说道。可他毕竟是一名高级武官。不是一名被几句话一激,就头脑发热的热青,因此他就很冷静地劝说道:“这必败之战,再打也无甚意义。督师!我等也需留有用之身。撤吧!”

“是啊!撤吧!”一旁的杨国柱也是一脸期盼。

“君辱臣死耳,君辱臣死耳!”卢象升反复重复着这句话,说话的声音很小。仿佛是在自言自语。接着他又提高了一些声调,毅然而然地说道:“象升已非孝子,就盼做一忠臣。我意已决,明日再战。众位无需再劝。”虽然这话说的是中气十足,但卢象升那求死的味道却怎么样也掩饰不住,看起来也就是回光返照而已。

大帐內是一片死寂。众人也看出了卢象升的心意。过了好一阵,虎大威才叹道:“末将紧随督师吧!”

杨国柱也点点头道:“也算上卑职的一份吧!哎——!”

没想到一直没有声音的参赞主事杨廷麟却突然爆发了:“卢公!还未到绝路啊!给学生几个人,护卫着学生去高公公那儿,只要他肯出兵,未必没有转机啊!”

“可是……可是本督素与……”卢象升是相当犹豫。

“卢公!再怎么说都是朝廷兵马,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说不定……,不!高公公一定会顾全大局。”杨廷麟急着打断了卢象升的话。

“那……那好吧!”卢象升犹豫道,“给廷麟准备二十壮士,一定要把他安全送至高公公处。廷麟!一切小心!”有生的希望,卢象升当然不愿意就这么去死,他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高起潜的救援上了。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午。

卢象升手持着刀盾已经满头大汗,他与近百名亲兵已经深陷敌阵之中,也已经浴血拼杀了一个上午了。趁着又抵挡住一波清兵的进攻空隙,卢象升抬头看了看空中的太阳,心中恨恨地想道:“高起潜那个阉人肯定不会来了。”暗骂以后,卢象升心中又猛然升起一股绝望。

其实在今日开战前,卢象升已经有了预感。当杨廷麟去搬援军时,卢象升还是抱有一线希望的。可是杨廷麟是上半夜离开大营的,到凌晨还没有一丁点消息传回来,卢象升就已经知道凶多吉少了。

可是卢象升明白,自己已经不能够避战了。不说清军逼得这么紧,就是现在自己的军队想逃跑都没有力气了。因为兵丁们已经缺粮几天了。

于是卢象升率领着全军出营列阵。虎大威在左路,杨国柱在右路,而卢象升在中路,刚列完真阵,他们就齐刷刷地朝着清军发动了攻击。

清军倒被天雄军的气势弄得吓了一跳。对于和大明官军多年征战地清军来说,敢于这样死战的大明官军确实是太少见了,尽管先行求战的是清军,可双方开战之后,清军却被打的步步后退。

可是天雄军毕竟只有三板斧。天雄军的气势维持的时间相当短暂,当清军稳住阵脚以后,他们就再次围了上来。

第六百五十三章光彩和耻辱的全军覆没

天雄军立刻是身陷重围,并且被清军分割成了几段,卢象升也和亲兵一起投入了与清军的肉搏。卢象升是大明文臣之中的异数,他精通战场之技,身体强健,武艺高强,今日被他手刃的清军已经有了十几人。可是单虎难斗群狼,卢象升身边的部队也是越来越少,现在就剩下这百来号人了。

“老爷!鞑子又上来了。”身边的亲兵队长提醒卢象升道。

卢象升收回了自己的目光,看了一眼自己的这位家丁出身的亲兵队长,又环视了一圈身边的亲兵,这些亲兵都是面容焦黄的,都是饿了几天的人了。他们都弃了平时惯用的重兵器,换成了刀枪这些轻些的武器。

卢象升在心中长叹了一口气,沉稳地说道:“关羽断头,马援裹尸,在此时矣!”接着大喊着首先冲杀了过去。

卢象升骑马冲锋的身形是相当得慷慨激昂,可是他是一位总督天下兵马的大明朝大臣啊!现在却要自己拿着刀盾去和清军兵卒拼杀,那身影,也是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悲壮、多么的落寞啊!……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天雄军孤军作战,主帅卢象升也亲自挥刀冲入阵中,杀敌十余人,最后身中两箭两刀,坠马身亡,其时年仅三十九岁。卢象升死得很慷慨壮烈,也为世人所称道,但他的牺牲却没有对整个战局造成任何影响。甚至在原来的历史上,清朝的史书上都没有把贾庄之战当作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没有做出任何记载。

随着总督卢象升战死,虎大威、杨国柱也领着亲兵仓惶逃窜,最后五千余兵收拢起来的不足千人。而卢象升一手创建的天雄军也在此战中全军覆没。相比较而言,清军在此战中的伤亡还不到二百人。由此可见双方实力相差之悬殊。当然,其中高起潜的断粮也是“功不可没”的。笔者还是首次见到友军断友军粮的奇葩事。这明末真的是疯狂啊!

卢象升是明末一位人品、能力都相当杰出的大臣。但是因为当时士林风气和卢象升自己的意识形态等原因,在此次的入口之战中,他还是犯有不少的污点的。不过到了最后,卢象升也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把这些污点都洗刷干净了。

然而已经长眠地下的卢象升不知:还有人想让他死不瞑目呢。暂时不提这点,这也将在文后详叙。

就在卢象升殉国的时候,在顺德府高起潜大营中,杨廷麟还在苦苦哀求着高起潜:“高公公!望您伸出援手,调兵接应卢督师来此吧!”

在百般求援未果后,杨廷麟已经把条件放到了最低。只希望高起潜派些兵马,把卢象升个人救回即可。高起潜也被杨廷麟逼得没有办法,他嘴唇蠕动了几下,刚想答应,就听闻帐外急匆匆跑进来一名亲兵。那亲兵一入大帐,就跪禀道:“监军大人!探马回报。卢督师全军溃败。鞑子已集全军,围攻而来了。”

帐内的人都是大惊失色,连高起潜也惊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他扯着公鸭嗓子叫到:“快些集合!卢督师不听杂家劝,才会如此。要不然……”

话刚说到这里,一旁的杨廷麟就红着眼扑了上来。立刻与高起潜纠缠在了一起。帐内的军将连忙上前分隔开了俩人,杨廷麟还是在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阉贼!这大明天下就是亡在尔等手里的。你不得好死!你断子绝孙!”

接着杨廷麟挣脱出了军将的手,指着大帐内的军将也是破口大骂:“你们也都见死不救!真是三军无壮儿,满营皆阉人。吾与尔等羞为同伍。”

“哈哈哈——!”杨廷麟疯癫般地仰天大笑了一番。接着一整服饰,说道:“卢公,等着学生,学生单骑陪您来了!”说完以后,杨廷麟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大帐,带着卢象升安排给他的护卫,头也不回地奔赴了战场。

随着杨廷麟的离开,大帐内是一片寂静,那些军将心中都有些羞愧的感觉,许多人都是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一股兔死狐悲之感也是油然而生。

见到帐中的气氛是相当沉闷,高起潜嘶哑地说道:“杂家……,杂家……!”可是他也觉得说不出什么解释的理由。最后高起潜只能够岔开话题:“集合好了部队,连夜撤退吧!”

卢象升率领的天雄军一溃败,首先就导致了高起潜的惊恐不安。事实证明,他可能是位公关高手,也是一位军事理论家和福将,但他绝对不是一位合格的统帅。而且在这时候,高起潜一直依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