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等候)-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不管怎么说,杨嗣昌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于崇祯十三年闰正月,调集的各路明军正式对张献忠部发起围剿。

而在这时候,罗汝才因为受不了张献忠盛气凌人,已经同张献忠分手了。罗汝才此人江湖义气很重,纵然屡次被张献忠欺压、出卖,但最多也就是散伙,决不闹翻脸,也不出一句恶言。他一贯拿的一个原则是:“朋友们好合好散”、“留下见面之情”。于是罗汝才在与张献忠同好商好量,赔了不少笑脸以后,在竹山境内分开。

就在此种情况下,杨嗣昌围剿农民军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第七百一十章新工坊区

在汝州城西二十里出,建造了一大批砖瓦房,这正是汝宁军新建造的工坊区。而这个工坊区,完全就是按照兵营的设置,外围建造了护城河、城墙,城墙上还有城楼、火炮。在工坊区内,一个个工坊也围起了单独的围墙,还有工匠、学徒及其家人的居住区。

为了这个工坊区的防御和保密,汝宁军调动了一个营的正规军和内务司的一个大队(二百人),分两层看守住,而且这两层的汝宁军兵丁和内务司兵丁也不能够相互接触,有什么事也只能够由军官联络,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保密。

之所以如此,因为这个工坊区是汝宁军新产业的生产基地。而在今天,这里将有三家工坊新开张,而吴世恭就与汝宁军的一些官员参加了此次工坊的开张仪式。

“长敬!我们既已夺汝州,何必再用话去刺余侍郎,不怕他想不开?”虽然被吴世恭拖着来参加开张仪式,但邓启帆还是与吴世恭聊起的公务。

“帮他养人已经不错了,还想听什么好话?难道说他两句,他还会哭鼻子?”吴世恭明显心情很好,因此俏皮话不断,“再说,又不是我让余傻子闲着的,他傻呆在南京,又去不了襄阳,又回不了汝州,他的那些屯田,我们不拿白不拿。还有,我们又没有亏待他那些兵丁的家人,他还想怎么样?”

到了南京以后,余子琏屡屡失望,根本去不了襄阳,没了用武之地。所以在前些天,灰心丧气地余子琏就写信给吴世恭,要他帮忙照顾好当时汝州军建立的。在汝州北部的那些屯田庄子。

可吴世恭会很老实、很听话地照顾吗?反正余子琏这位侍郎也不可能回汝州,汝州军也并入了京营,更不可能回河南,于是吴世恭老实不客气地把那些屯田庄子都占为己有了。

可吴世恭闷声大发财倒也算了,起码在面子上还过得去。可是他又怎么会放过这个打击、嘲笑余子琏的机会呢?于是吴世恭亲自执笔,确确实实是吴世恭亲自写的,而那封回信是这样写的:“余傻子!你放心,你就安心地在南京为国事操心吧!反正我是你的坚强后盾,汝州的事,你就别再管了。我已经接手,绝不会给你留下一亩地、一粒粮的……。”

估计余子琏见了吴世恭的回信以后,会被气得吐血。

邓启帆当然很了解吴世恭和余子琏的关系,对吴世恭时常发生的小孩子气也没办法,于是他笑着岔开了话题:“至年底。夺田两万亩,安置人口十七万。算是开了个好头。”

吴世恭知道邓启帆是安慰自己。苦笑着摇摇头道:“千辛万苦,就设了六个庄子,那屯田半数还是从余傻子那里拿来的,除了人口不少,没什么可得意的地方。倒奇了怪了,我们都收缩成这样。陕贼都不来。真是要他们来的时候不来,不要他们来的时候倒来,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

邓启帆被吴世恭的牢骚话给逗乐了。因为汝宁军的余威实在是太厉害,所以那些农民军怎么样也不敢靠近汝宁军原先控制的地盘。虽然汝宁军已经急剧收缩。可是依然没大股农民军靠近,使得汝宁军驱虎吞狼之计难以实施。反而在这块真空地带,造成了小股的匪盗横行,难民潮也再次出现,地方上也是一片混乱。

还有一个原因,随着杨嗣昌指挥的明军步步逼近,张献忠所部为了避免与明军正面冲突,已经转移到川、陕交界一带的山区。所以农民军的主力已经远遁,使得现在的汝宁军没了用武之地。

于是邓启帆安慰道:“杨阁老此次未必稳赢,说不定再来一次大败,民贼死灰复燃,长敬之计依然可行。再耐心等待几月即可。”

“希望如此吧!”

“吴大人!邓先生!”见到吴世恭一行人过来,游青尘拱手施礼道。

由于当时游青尘显示出亲于汝宁军,并显露出出色的商业才华,在吴世恭的一番考校、交谈以后,把他提拔为负责新工坊区的工坊司副司长。

当吴世恭勤王返归汝宁以后,有一天他闲来无事,突然想到了现代的一些方便的生活用品。可是吴世恭有着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发明创造,所以他就想让自己的工匠们群策群力。

于是吴世恭就列了一批现代商品的名称,并依靠回忆把这些商品的用途、性能等列出,并在自己的辖区公开悬赏,要奖励那些能够发明这些商品的工匠。

而且此次的奖励相当丰厚,除了“大匠”的称号以外,还依据不同的商品奖励几百两到几千两不等。除此之外,还能够凭着这些商品的专利,由汝宁军投资,建设新工坊,并给予那些发明者一部分股份。

在这样巨额钱财和荣誉的刺激下,汝宁军以及地方上的工匠们立刻爆发出了巨大的热情,很快的,就有三样商品被先后发明出来,分别是:火柴、铅笔和千里镜。而今天正是这三家工坊开张的日子。

“这些天你可辛苦了。”吴世恭向游青尘笑着招招手道。

“不幸苦!不幸苦!属下现在浑身是劲。”虽然这些天游青尘已经忙脱了形,可是骤然得到吴世恭的重用,又干着自己最有兴趣的事务,现在的游青尘是充满了干劲。

接着吴世恭一行人就在游青尘的陪同下先参观将要开设的工坊。一边走,游青尘还一边给吴世恭介绍着新工坊的情况。

这次的悬赏并不是动用汝宁军的公款,而是动用了吴世恭本人的私财,所以在这三家工坊中,吴世恭私人也占有了一定的股份。除此之外,工坊的建造费用则是汝宁军与对方上的士绅联合筹集的。地方士绅的那一部分是由游青尘主持募集。

按照游青尘的设想:汝宁军占有的那部分股票,将在工坊获利以后逐步上市交易,逐渐转到民间,为汝宁军套现资金。因为这三家工坊获利的前景将会相当美好。

第七百一十一章出征辽东

火柴就不必说了,那是家家户户都用得到的必需品。而铅笔也将在士林得到广泛运用。至于千里镜,那本来就是被西洋商人垄断的奢侈品,但是其在航海、军事上有着广泛的运用,销售前景也相当良好。

而且火柴和千里镜在军事上的作用相当巨大,更能使汝宁军的实力获得提升。并且这三种商品,除了千里镜以外,火柴和铅笔的制造都很简单,也很容易偷学仿造,所以吴世恭才下令建立这个新工坊区,集中所有新开设的工坊,并在这个工坊区进行军事化的管理。

而且此次悬赏发明的效果相当良好,花的银子不多,建造工坊又基本上都是地方官绅所募集,就能够得到这些会产金蛋的产业,而且以后还能变现获取巨额收益。

除此之外,这些工坊也将与四海商行签定长期包销协议,使得汝宁军依然能够获得丰厚的销售收入。简直是又发掘了一座“金矿”,让吴世恭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引得吴世恭在这些天,一直在回忆现代的那些商品,想要增加那些悬赏发明的种类、数量。

“吴将军!愿主保佑你!”卡罗拉神父划着十字向吴世恭行礼道。

“神父您好!”吴世恭连忙回礼。

当一行人经过千里镜工坊的时候,卡罗拉神父带着一群天主教神职人员迎接了过来,这家工坊的技术正是卡罗拉神父这些天主教传教士拿出来的。

在那些传教士中,恰好有一位知道制作千里镜的原理的。于是他指导了几位工匠把千里镜制作了出来。虽然没有玻璃,但是可以用水晶替代,所以这千里镜还是不逊于那些西方千里镜的。再说,这时候的西方千里镜本来就是千金难求,所以玻璃和水晶的差价也就忽略不计了。

而通过了这件事。吴世恭心中也有了恶趣味,是否能把那些西方先进技术都申请专利,让中国成为技术大国,去赚那洋人的钱。

“吴将军!前些日子刚给约翰洗礼,真是一个健壮的孩子,将来也一定能成为勇敢的骑士。天主的荣耀在上,是否能信奉我主?”因为与吴世恭的关系很亲密,所以卡罗拉神父再次拉拢吴世恭信教。而约翰则是卡罗琳给吴世恭生的小儿子,她给这小儿子也起了一个西洋名。

“我汝宁军讲究的是信教自由,各位可在此地自由传教。遵循宗教局章程即可。”吴世恭笑着顾左右而言他。

卡罗拉神父这些传教士之所以献出千里镜的制作法,就是想要在吴世恭的地盘上自由传教,所以吴世恭的回答已经让他们很满意。至于吴世恭本人,卡罗拉神父也很有耐心,他无所谓再等多少年。甚至最后的等待没有结果也无妨,只要吴世恭本人保持着这种对天主教的友好态度就可以了。

当吴世恭离开千里镜工坊以后。一旁的邓启帆开玩笑道:“看那卡师傅如此锲而不舍。如果被智能瞧见了,他又要来缠长敬了。”

吴世恭立刻哈哈大笑了起来,他笑道:“那小和尚只知道深山念佛,这次回来后连医药司的差事都不做了。看传教的劲头,确实不如那些洋教士。不过我俩也不用为他瞎操心了。不过!尽远你是否信教?是不是信佛?”

“子不乱语鬼神!”邓启帆立刻板起脸严肃地回答道。接着俩人对视着大笑了起来。

像吴世恭和邓启帆这种身份的人,就算是自己信教。也不能够在外界显示出对某种宗教的倾向性,所以儒家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了标准回答了。

崇祯十三年闰一月,杨嗣昌命陕西总督郑崇俭率陕军由汉中的西乡入川,从农民军背后追剿;命左良玉率湖广方面的主力驻扎在兴安(今安康)、平利一线。等着张献忠回窜入陕后迎头痛击。

可是左良玉却不同意杨嗣昌的部署,认为张献忠如果不北上陕西而是西进成都平原,局面将无法控制。

应该说,在当时这种落后的通讯条件之下,作为前敌统帅的左良玉比较熟悉敌情。再说,左良玉的指挥才能也并不差,他的意见也比较正确。

可是杨嗣昌不满意了,因为这是他首次指挥围剿农民军的大战役,可遇到了左良玉的否决,杨嗣昌就感到自己的威信受到了威胁。

于是杨嗣昌严令左良玉按照自己所制定的计划行动。可是左良玉根本不理睬杨嗣昌的命令。也许他跋扈惯了;也许他坚持着自己的正确意见。于是左良玉在向杨嗣昌申报了自己的意见之后,不待命令,就自行入川,同陕军协同进剿去了。

二月初七日,明军在四川太平(今万源)县玛瑙山同张献忠部遭遇。农民军据守山头,明军分三路进攻。这一次明军养精蓄锐多时,以逸攻劳,大获全胜,击杀农民军三千多人,张献忠的军师潘独鳌和妻妾数人被俘,张献忠亲自用的“天赐飞刀”大刀也被缴获。一些跟随张献忠的小股农民军投降。

紧接着这次胜利,明军又在寒溪寺、木瓜溪等地连打了几个胜仗。张献忠屡受重创,处境十分危急,只得进入深山,迂回避敌。

玛瑙山之捷是几年来明军对付农民军的战争中少有的胜利,能取得这样的胜利未尝不是因为杨嗣昌集中兵力蓄锐而发的战略部署正确。

但这次胜利却成了明军内部失和,自我磨擦碰撞的新起点。玛瑙山战役之后,左良玉极为得意,以为此次大功是因为不听杨嗣昌的调度自行其是才取得的,从此不再把督师放在眼里。而杨嗣昌想趁着张献忠处境困难,乘胜穷追,彻底歼灭张献忠部,多次命左良玉进山搜剿。左良玉这时却带兵回到湖广的竹溪休整起来。杨嗣昌多次传檄严令,左良玉一概不听。

但这诡异的一幕,并不是左良玉不知道斩尽杀绝的道理。因为张献忠曾派人到左良玉营中劝说:“献忠在,故公见重于朝廷。公听任所部烧杀劫掠,阁部(杨嗣昌)猜忌专横,无献忠则公之灭亡亦不久矣!”左良玉为了自重而给张献忠留下了一条生路。

杨嗣昌并不是很有气量的人,对左良玉的桀骜不驯是相当愤怒,一度奏报朝廷要解除他的平贼将军职务,改由陕西总兵贺人龙担任。而崇祯皇帝仍然完全听从杨嗣昌的安排,很快就下了命令。但左良玉的实力和威望毕竟不是贺人龙所能比的,杨嗣昌犹豫了一番,又请朝廷收回了成命,仍用左良玉。

这样一来,左良玉的怨气更大,而贺人龙因为平贼将军得而复失,也对督师十分不满。此后,杨嗣昌不但调不动左良玉,连陕军都不服从命令了。

而张献忠就趁着明军统帅部里一团混乱,无人围追堵截,悄悄率军返回到湖广的兴山、房县一带,不久又同罗汝才部汇合了。

围剿农民军到了现在,虽然明军获得玛瑙山大捷,可导致了明军的将帅失和,农民军两大主力再次汇合,使得局面是一片复杂。而在此时,辽东关外也传来了“隆隆”战鼓声。

崇祯十三年三月,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辽宁义县),“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也就是说,清军按照了大凌河战役的故计,以壕沟战围困锦州,长期屯田围困,准备用断粮的方法攻下锦州。

而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于是明廷严令洪承畴早日赴锦州救援。

而这时候的洪承畴身边已经调来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等八大总兵,拥有了步骑十三万,可他依然嫌实力不足,再次向朝廷要求调吴世恭的汝宁军。

而朝廷接奏报以后,向杨嗣昌征询意见,是否能够调动汝宁军。

这时候的杨嗣昌觉得已经接连战胜了张献忠等农民军,形势是一片大好。再说,汝宁军也一直在磨洋工,不怎么肯出力,这支军队有也似无。因此,杨嗣昌就答应了洪承畴的要求。

四月二十一,传旨的钦差来到汝宁军,宣读了让吴世恭带兵七千赴辽东作战的圣旨。为了防止汝宁军的抗诏不遵,他们连汝宁军的监军叶忠都叫了过来。

此外,钦差还很有人性化,更为吴世恭带来了京城家中的私信,这含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而汝宁军也立刻商议了眼前的局势,最后吴世恭一锤定音,准备率军出征。除了受制于家人为质以外,吴世恭还觉得,要在外界产生汝宁军主力外出的假象,吸引着农民军的靠近,使得汝宁军能够施行驱虎吞狼之计。

但谁也没想到,就是此次出征,却完全改动了原来的历史,使得天下的局面一下子变得模糊不清。

(第六卷完)

第七百一十二章通州休整

崇祯十三年六月,通州。

看着今天进行训练的兵丁归队,吴世恭对余继这些军官们吩咐道:“这一路上你们辛苦了。在这里休整两天,好好调理一下,之后再去山海关!”

“诺!”

此次汝宁军出征辽东,吴世恭带着骑兵的一个协三千五百骑,步兵一个协七千五百人,亲兵队一千五百骑(首锋营留守汝宁),工兵团二千和炮兵一个加强团一千五百人。其中火炮团更加强了六门九磅火炮和二门十二磅的火炮。总兵力为一万六千人马。

不过这次出征汝宁军的装备可就夸张了。加上亲兵队的战马,共有战马五千多匹,其他的骡马也超过五千。车辆超过了二千辆,其中战斗车辆超过三百辆。大小火炮八十七门,骑兵的火铳人手一支,步兵、工兵和炮兵的火铳超过四千。

防护精良的板甲超过了三千具,还有五百具也在汝宁加紧生产,要在汝宁军出关之前紧急运到。次一等的铁甲也超过了一千具。而每位兵丁身上起码都有丝绸内甲和改进型用棉甲改装的乞丐盔甲。而毛毡马甲也超过了一千套。另外,装备侦骑的皮甲也超过了一千具。

之所以决定出征,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吴世恭不想在这时候和朝廷翻脸,要给朝廷一个自己还听从调遣的假象。当然,吴世恭也认为此次出征是利大于弊的。

除了京城家人的安危和吸引农民军靠近,扩大农民军的活动范围以外,吴世恭还认为,汝宁军此次至辽东的危险性不大。这时候朝廷在辽东的兵力也已经超过了二十三万,能够机动野战的兵力,更是有八大总兵的十三万四千兵马。加上汝宁军的一万六千,可以有效地给予清军极大的杀伤,而且混在这么庞大的大军中,汝宁军的损耗也不会太大。

唯一值得担心的是,朝廷长期把这支出征的汝宁军放在辽东,不让吴世恭返回汝宁。但是这一点吴世恭并不害怕,在汝宁的汝宁军架构已十分完整,没有了吴世恭,根本没有一个将领可能独立。再说,当天下有变的时候。吴世恭带着自己的军队强行返回汝宁,又有哪一支明军阻挡得了自己?而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吴世恭显示出不轨之心也是无关紧要了,反而因为离京城近,能够很快地救出在京城里的家人。

当然。吴世恭和汝宁军的高层文武根本不知道此次大战就是赫赫有名的松锦之战,要不然。绝对没有一位会赞同出征的。

因此。按照这次出征的特点,汝宁军就这么调配了部队。骑兵多,火器多、车辆多。这也正是吸取了上次与清军作战的教训。

而此次明军作战目标也很固定,就是要救援被围的锦州。因此,明军的探骑作用也不大,不需要查探清军的位置。反正清军肯定出现在山海关到锦州的道路上。而且辽东的关宁铁骑环境熟悉,派出的探骑也应该以他们为主,所以汝宁军的骑兵不会陷入到大规模的绞杀战中。

所以这次汝宁军的作战思想就是抱团作战,以步兵方阵为核心。四周的骑兵和战车配合,再加上火炮的火力支援,以远程火器的大量杀伤,防止清军的大集团骑兵的冲杀。一句话:就是以运动中的防御战,吸引着清军冲阵,并给予清军大量的杀伤。

当然,如果清军不敢冲阵,汝宁军也将顺利地运动到锦州城下。虽然不能够杀伤大量的清军,但战役目的总是达到了。反正汝宁军也从来没想过通过此次战役,完全地把清军歼灭。另外,这样的运动也可以防止被清军的火炮锁定,防止出现血岭战役中,被清军大将军炮“犁地”情况的出现。

而且这样的战术也是可进可退。万一明军大败,汝宁军也可以依托车阵防御,顺利地撤退。并且车辆上还能够携带大量的粮草、辎重,把汝宁军的给养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在此次汝宁军的出征序列中,特意带上了工兵团,那正是为了撤退时的开路搭桥的。

所以这次汝宁军核心战术就是防御,要充分发挥吴世恭所开创的“乌龟流”,就是要最大程度保存自己,消灭敢与来进攻自己的一切清军。

因为汝宁军此时的重点还是在河南、湖广,所以那些大将都有各自的战略目标,不可以轻动。因此,吴世恭就挑选了防御战水平第二的余继作为了副手。说实话,那书墨也太没统帅的样子了,吴世恭实在不放心他成为副手。而余继的防御战水平也不比其他大将高上多少,之所以点到他,除了他的地位也比较高以外,谁让他的绰号叫“刺猬“呢?

在四月接到圣旨,准备出征以后,汝宁军就把调来准备出征的部队集合训练了一个月,接着在出征的一路上也不断地训练着防御战术。所以到通州的时候,全军已经对这样的防御战术练得滚瓜烂熟了,这情况也让吴世恭相当满意。

唯一的缺点就是:汝宁军此次携带的骡马也太多了一点,所以粮草供应的压力极大。幸好吴世恭与山东巡抚颜继祖和山东总兵刘泽清还有交情,在他们的一路供应之下,汝宁军能顺利地到达了通州。

而吴世恭见一路上兵丁的训练十分辛苦,因此就准备在通州休整两天,要为出关后的大战养精蓄锐了。而且吴世恭还有一个私人原因,崇祯皇帝的私人代表——秦公公和吴世恭的夫人——薛雨霏已经在通州等候着了。

一见吴世恭,薛雨霏就抱着吴世恭哭了好一阵,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她红着眼解释道:“这次夫君又见不到麟儿了。”

“我知道!我明白!”吴世恭连忙安慰道。崇祯皇帝肯放薛雨霏与吴世恭见面,但绝对不会放吴世恭的嫡长子薛呈麟出京城,对此吴世恭也有心理准备。

第七百一十三章交底

长期未见面,所以在说了这句话以后,薛雨霏除了在吴世恭怀中温柔,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亲热了好一会儿,薛雨霏才有话没话地问道:“夫君怎么换马了?那匹人来疯怎么这次没看见?”

“人来疯受了几次伤,口齿也高,已经做不了战马了。不过它也闲不住,本来这次我让它在汝宁别出来,可它吵着闹着要跟着,所以现在它正在军营中呢,等会儿我让人把它牵来拜见主母。现在我骑的这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