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等候)-第3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李自成的顺军也有着自己的心病。

在顺军的南面,有着汝宁军和黑云军。虽然到目前为止,汝宁军和黑云军都是遵守着协议。未过黄河与顺军作战。但大家都是老江湖了,都知道最不可靠的也同样是协议,万一吴世恭撕毁了协议,进入到山西作战,李自成的顺军照样没辙。毕竟现在黄河已经冰冻。道路的阻碍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在顺军的东面,既有着清军。又有着护卫京城的明军。顺军在这时候也绝对不会踏入这个泥潭的。

而在顺军的西面和西南面,有着孙传庭的秦军,他们也正在对顺军在虎视眈眈。

所以说,现在李自成的顺军就有些举棋不定了。他们又要向着一个方向进攻,又害怕进攻的时候,被其他两路官军在背后夹击。所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会犯难。可就在这时候,孙传庭秦军的主动进攻,就为顺军解决了这个难题。

而孙传庭的秦军在入河南惨败以后,立刻就回陕西舔养伤口。而在此前。朝廷为了把每一份可以利用的力量抓在手中,于是先后加了孙传庭、侯恂和余子琏兵部尚书衔,改称督师,共同负责包括陕西、河南、四川、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江北各路兵马,负责统一指挥剿平农民军。当然,有着三位督师指挥,能做到统一指挥才会见鬼了呀!

而在其中,余子琏的黑云军兵力最少,朝廷的态度也是有胜于无,而余子琏也不是不折不扣地听从朝廷的命令的。

而侯恂,从名义上他统帅的部队最多,有着吴世恭的汝宁军和左良玉的楚军,人马数几乎接近到了四十万。可是在实际上,他却完全控制不住这两支部队,所以侯恂根本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唯一的希望也就是孙传庭的秦军了。

而孙传庭在河南惨败以后,一回陕西,他就努力扩军屯田。他不仅搜罗了西北附近所有的明军,而且给亦盗亦匪的地主武装大发赦令和官衔,把他们都编入到了官军中。就在这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内,秦军竟然在孙传庭的一番努力下,扩充到了十万人。当然,这种部队的战斗力水准也就不用提了。

而且在三个月的时间内,通过屯田供应粮饷,那肯定就是白日做梦,所以孙传庭不仅向百姓征用,而且要官绅捐输,搞得整个西安附近地区是民沸人怨。

不过在此时,孙传庭也是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认为:如果秦军倾巢出动真能取胜的话,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所有人也都知道这种侥幸取胜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可秦军在陕西不动的话,顺军无论是要攻京师,还是南下,都不免有后顾之忧;如果顺军打算先取陕西,孙传庭就可以不脱离自己的后方基地,固守陕西,这比孤军深入山西可要有利得多。

可是孙传庭也发觉自己顶不住压力了。

一方面,因为李自成的称帝,朝廷一定要惩戒这种叛逆行为,所以不能默许李自成在太原称王称霸;另一方面,陕西的本地官员和士绅,也已经忍受不了这么沉重的粮饷供应了。为了不加重了自己乡土的负担,也抱着以邻为壑的心理,他们也异口同声要孙传庭早早出陕。

所以朝廷催促孙传庭出陕的使者是接踵而至。到了最后,孙传庭只能顿足叹曰:“吾固知战未必捷,然侥幸有万一功。大丈夫岂复能对狱吏乎!”

就这样,孙传庭怀着渺茫的希望,率领着他那十万大军,于崇祯十六年正月初八日誓师出征。

第八百三十九章张献忠建国

虽然孙传庭自己信心不足,但是对秦军将士他还是要鼓舞一番的。在出征之前,孙传庭在西安关帝庙誓师。选择这个场所,自然是为了托庇于“武圣”之灵。

等到典礼既毕,孙传庭即命总兵马爌、秦翼明随陕西巡抚冯师孔率二万偏师;自己则统率总兵白广恩、高杰、牛成虎等部共八万人马,共十万大军出陕西。与此同时,孙传庭还檄调余子琏的黑云军、吴世恭的汝宁军和左良玉部北上,共同夹击顺军。当然,后面的檄调会否有效果,连孙传庭自己都不抱什么希望。

不过话也要说回来,孙传庭的上疏出关,固然是迫于朝廷严旨,他自己也确实存在相当的侥幸心理。他认为上次河南之败,证明秦军还是能打仗的,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才招致了失败。

另一个因素是孙传庭正好接到诈降了顺军,并窃据了顺军兵政府侍郎要职的丘之陶的密报,说待李自成领兵迎敌秦军时,他将捏造汝宁军北上进攻太原的情报,迫使李自成退师,然后乘衅而起,内外夹攻,可以一举打败顺军。

此外,在山西还在坚持抵抗的一些大明官员,他们也派人到孙传庭处询问出师日期,表示要配合作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传庭觉得可以碰一碰运气了。

可是孙传庭根本不知道,他的此次出征就根本没有运气而言。当孙传庭接到丘之陶表示愿意充当内应的密信后,欣喜异常,除了转报朝廷外,他还亲自给丘之陶写了一封回信,加意联络。但这封回信却被巡逻的顺军士兵截获。当这信上呈到李自成手中以后,李自成是不动声色。只是暗中加以提防,而丘之陶之计也就立刻变成了水中花,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永利叔!东边和北面就交给你了。”吴世恭郑重地行礼相托道。

“必不负姑爷所托!小的最差也要保住汝宁、归德安宁。”薛永利也郑重地回礼道。

崇祯十五年腊月十四日,当汝宁军回返大军开到汝州时,惊闻清军再次入关。接着汝宁军又得知了李自成火并罗汝才的消息。

与朝廷不同,汝宁军立即就判断出,李自成和罗汝才的这次火并会大大增强闯营的实力。不过这也源自于吴世恭在上个时空对李自成的印象。因为吴世恭依稀记得:闯营将会席卷半个中国,直至攻占北京。那么说来,李自成和罗汝才的这次火并肯定不会产生什么内耗,并且也会很快地平息下去。

可这么一来。河南的北方和东部防线立刻遇上了极大的压力。为了保证河南不再受到侵犯,汝宁军只能分兵,薛永利将率领包括飞马镇的三个镇到豫东北,之后汇合杨如松的虎吼镇和梁辉、陈永福的新编镇共七万余人,随时防备清军可能从北直隶或者山东方向来的进攻。

而吴世恭将会率领赫飞率领的汝宁军直属部队一万余人。再汇合汝宁新动员的一万新兵,联合南阳张彪的熊捶镇、赵德功的南阳独立协五千。商行护卫六千余。共二万四千人;开进到六安的薛勇蛟击镇、常猛的六安驻军及商行护卫七千,和县收编的革左五营护庄队四千余,共二万五千人;在均州江澄率领的独立协七千人马;在黄冈的冈萨雷斯水师陆战队两个团近五千,还有水师炮舰等,共八万四千多人马,围剿以襄阳为中心的张献忠部农民军。

此外。汝宁和归德除了原先留下的驻守部队以外,再次动员了近二万新兵。而这次动员就把汝宁军最后的底子也压榨出来了,连赵铭也都把他归德卫的三千余军户都动员了起来。

之所以汝宁军这次分兵后,还是把主力对准了张献忠。那是因为张献忠的威胁是眼前的,而清军和顺军的威胁只是将来,因此汝宁军也只能先解决最紧迫的问题了。

由此可以看出,河南这四战之地确实很难成为王业所在。虽然这里的交通是四通八达,但也很容易受到敌军的四面围攻。而汝宁军虽然扩军也已经到了十五万人以上,本来觉得已经绰绰有余了,可是现在这局面一出现,兵力又变成了捉襟见肘的窘境。

尤其令人烦恼的是北方。

由于顺军要再入河南,还需先击溃在河南府的黑云军,所以有了前面“这堵墙”,汝宁军还能做出及时反应。可是入关的清军可就不同了。

薛永利手中的七万多人马看起来很多,可是要防御住河南黄河以及山东的大运河防线,兵力根本调配不过来。而且面对十数万清军,汝宁军也只能集中兵力,不可能分兵去驻守每一个城池。

更为不利的是,汝宁军因为是以步兵为主,机动性也远远差于清军。如果清军绕过汝宁军集团准备的决战地点,突入到河南腹地,甚至开进汝宁、归德,那汝宁军将会完全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甚至在疲于奔命中被清军围剿埋伏,受到难以忍受的损伤。

这也就是为什么吴世恭叮嘱薛永利:只要确保住汝宁和归德就可以了。实在是因为兵力不足。但汝宁军也不可能把时间和兵力都浪费在漫长地等待清军到来中,因此,吴世恭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解决盘踞在襄阳的张献忠部,接着率领主力北上,与薛永利部一同抵御清军的进犯河南。

而在这个军事计划中,吴世恭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北渡黄河,参与围剿顺军或者到京城去勤王,因为随着形势的改变,现在汝宁军的军事战略一下子转变成为了北守南攻了。

而在此时,张献忠部的声势也更加的浩大了起来。当吴世恭在腊月二十九日等待在南阳府,准备着与南阳、汝宁开来的部队汇合的时候,他即听说了李自成将要建国的消息,又听到了张献忠将要在襄阳建国。

从崇祯初年各路农民军造反到了现在,或战死、或被俘、或投降、或火并,到了今天,天下造反的农民军也只剩下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俩位枭雄了。

第八百四十章与侯恂合作

虽然现在从实力和威望上,张献忠要差上李自成一筹,但只看野心,张献忠绝不会比李自成少上分毫。因此,当李自成称帝建国的消息传过来以后,张献忠立刻是不甘人后,准备也同样的称帝建国。

再怎么说,张献忠也要先过上一把皇帝瘾!

在襄阳,张献忠正式建立大西政权,主要的措施有:改襄阳为京城、铸西王之宝、改襄阳府为天授府等。张献忠住进襄王府,门前树立两面大旗,上面写道:“天与人归,招贤纳士!”;襄阳各座城门也都树起两面旗帜,上写:“天下安静,威镇八方”。

在政权机构方面,中央设六部、五府;京城设五城兵马司;升常顺州知州周文江为兵部尚书,以张其在为总兵前军都督。地方以李时荣为巡抚,谢风洲为守道,萧彦为巡道,陈驭六为学道,均颁给敕印。

此外还任命了二十一个州县的官员,分别给以官印,赏给白银一百两或几十两。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在官制上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名称。

接着就是开科举,重学校,是大西政权中值得一书的事情。由于各级政权建立了起来,需要许多知识分子。张献忠为了争取他们为大西政权服务,曾经一再举行开科取士。而参加考试的士子相当踊跃。张献忠也非常重视学校,除了任命学道等专职官员负责管理外,自己还亲临视察。

此外,大西政权还曾发银赈济饥民。而兵饷来源,基本上是依靠没收明宗室和官僚地主的财产筹集的。

从本质和框架来看,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都差不多,都想要改朝换代。也都是建立封建王朝。但是李自成因为人口众多,光靠没收官绅财产已经维持不了自己浩大的粮饷供应了,所以他们已经开始主动地恢复地方生产,有了一个国家政权的雏形。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却因为四周都有官军围剿,部队数量也少,可以靠没收维持住自己的经济,因此,大顺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国家,而大西却还没有脱离流寇的范畴。

而在建立了大西政权以后,张献忠就想要顺江而下。攻克湖广重镇——武昌。

从襄阳逃至武昌的左良玉,根本无心在武昌防御,他依然大造舰船,抢掠百姓,要把这些家财运送至“安全”的地方。而见到了左良玉是如此模样。武昌城内的文武官员也都对保住武昌没有了任何信心。连督师侯恂也都是每日吟诗作画,根本无心于武昌城的守御。

不过在武昌城内。还是有官员想要挣扎一把的。见到了武昌城内一片混乱。缺兵缺饷,朝不保夕。他们一边向汝宁军求援;一边想要整备兵事,守住这岌岌可危的武昌城。

而想要整备兵事,首先就要有粮饷,于是就有人想到了分封在这里的楚王。而分封在武昌城的楚王,他累世搜括。积聚了庞大的财富。而省城里留下的文武官员唯一的指靠,就是希望楚王朱华奎拿出钱来养兵设防。

湖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的官员们齐集王府,跪在朱华奎面前请他借给几十万两银子充作军饷。家居的原任大学士贺逢圣也面见朱华奎,商量措饷事宜。朱华奎却叫人搬出洪武年间分封诸子时赐给楚王的一张裹金交椅。说道:“此可佐军,他无有!”

面对楚王如此无赖作风,贺逢圣是彻底绝了指望,他大哭着出府,心死如灰。直到张献忠大军逼近了武昌,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之时,朱华奎才拿出金钱来,收募从承天(令钟祥)、德安(今安陆)逃窜而来的散兵游勇,指定楚府长史徐学颜统领,号称楚府新兵,不让其他文武官员插手。实际上这批“新兵”,全是败在农民军手下的惊弓之鸟,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

到了这时候可能楚王朱华奎还在玩小心眼呢,难道他想靠这支新募之军,为大明王朝来个绝地翻盘,自己再登上那九五至尊的宝座?如果这么说,那他宝藏的朱元璋所送的椅子,倒也派得上用处了。

崇祯十五年腊月二十日,武昌城内总督行营。

“侯公!舍弟兵戎在身,不能到武昌拜年。晚生来此前,舍弟曾特意叮嘱,要向侯公告罪!望侯公海涵!”吴世礼向上座的侯恂恭敬地行礼道。

“客气了。”侯询客套了一句,接着说道,“不过老夫也老了,精力不济,很多时候说话都没人听了。”

这话一说,就让吴世礼有些尴尬。不过这也怪不得侯恂有些怨气。他这个总督,虽然被人高高捧起,但吴世恭和左良玉都不放权分毫,只在表面上都很“尊重”他。而朝廷也不敢针对手握重兵的吴世恭和左良玉,有什么事也都要侯恂来负起责任。侯恂甚至有些怀疑:要不是朝廷高估了自己对吴世恭和左良玉的影响力,可能自己早就被一道圣旨锁回京城,到诏狱内再次“修身养性”去了。

这样的两头受气,让侯恂早就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要不是他的涵养功夫还算到位,今天就不是阴阳怪气几句,而是要把吴世礼乱棍打出去了。

“咳咳!”为了掩饰尴尬,吴世礼忍不住咳嗽了几声,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情绪,接着对侯恂说道:“舍弟一直说:侯公人品高洁,是为其楷模。他与朝宗兄又是莫逆。侯公现无所事事,真是朝中有眼无珠也。”

侯恂微笑着点点头,心想道:“我无所事事,应该怪不了朝廷,而是应该怪吴长敬和左昆山这俩人吧!”不过他的耐心依然很好,所以还是忍耐着听着吴世礼的继续。

“舍弟让晚生前来,一来是为了给侯公拜年,二来就想问侯公一句话:侯公与朝宗兄是否愿意一展所长?”吴世礼接着说道。

这话一说,侯恂立刻感觉到,自己这几十年练出来的高官气度都一下子粉碎了。他发觉自己的眼皮在跳,耳中也是在“嗡嗡嗡”地作响,脑海中就一直在盘旋着“造反”这两个字。

“来人啊!看管住书房周围,休得让闲人靠近。”侯恂立刻大声下令道。

不管吴世礼接下来要说什么,侯恂都对这个话题有着很大的兴趣。

……

在两个时辰后,当吴世礼被侯询亲自送出总督行营时,吴世礼对今天的交谈是相当满意。因为侯恂已经答应:他将与吴世恭展开紧密的合作。

此次汝宁军围剿张献忠的大西军,如果能全歼当然最好,不能全歼,也要把张献忠远驱湖广。要不然,汝宁军可能根本就来不及返身去支援在河南北部的汝宁军。

可是这么一来,汝宁军很可能会落得一个大锤砸蚊子的下场。面对着汝宁军的围剿,狡诈如狐的张献忠肯定会远遁而去。更令人不甘的是,等到汝宁军离开之后,左良玉部官军也会卷土重来,重新占领湖广的这块地区。

而对于汝宁军来说,即没有消灭张献忠的大西军,又没有获得攻打下的地盘,而且让左良玉渔翁得利,这怎么算也是件吃亏的事。

既然如此,不能剿灭张献忠的大西军了,那就剿灭掉一部分左良玉的官军吧!所以汝宁军此次的湖广之战,也将把左良玉的一部分部队席卷消灭。

可是这么一来,就需要对朝廷有个说辞了,毕竟汝宁军和左良玉部,现在还都是官军。而最合适向朝廷解释的人选,无疑就是督师侯恂了。

于是吴世恭就给了侯恂这样的选择:让其在吴世恭和左良玉之间二选一。如果侯恂选择左良玉或者置身度外,那么吴世恭也将与侯恂没有什么将来了。

如果侯恂选择支持汝宁军,那么吴世恭将会保证:无论汝宁军将来会走到哪一步,侯恂和侯方域父子的前程,都将由汝宁军来保证。而从目前来说,就会保证侯恂的个人安全。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就是朝廷来了圣旨,要锁拿治罪侯恂,但只要侯恂逃至汝宁,汝宁军也绝对不会把侯恂交出去。

而侯询根本未多加考虑,就选择了与吴世恭的合作。对他来说,这个选择相当简单。不说侯恂的整个家族都在归德了,光说说他作为归德出来的高官,就很熟悉汝宁军在地方上所做的事。所以侯恂对吴世恭的信誉和汝宁军的实力都是相当有信心。

再加上侯恂还有着吴世恭“恩师”的身份呢,归德侯家也从汝宁的生意中获益巨大,族中子弟也有很多在汝宁军中办事。所以怎么样,侯恂也会在吴、左二人之间偏向吴世恭。

而侯询也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左良玉此人,虽然对侯恂还算是恭敬,但其所作所为,比造反的农民军都还恶劣,甚至可以称之为是官绅阶级的害群之马。所以从心底里来说,侯恂对左良玉是相当鄙视的。

这样一比较,侯恂也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吴世恭了。至于吴世恭将来会怎么样?侯恂和吴世礼也都很有默契地未提起分毫。

而在搞定了侯恂以后,汝宁军也就开始出兵湖广。可是对左良玉的动手,还需要一个借口。幸运的是,这个借口立刻就送到了汝宁军的手中了。

第八百四十一章私人恩怨

武昌的码头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而在那些船只上,早就装满了城内有身份的官绅大族和他们的财产。因为张献忠的大西军已经开到了离武昌城不到二百里的地方,那些官绅大族就想要通过水路,先逃至下游的九江,远离那咄咄逼人的大西军。

可是没曾想到,当这些官绅大族刚想出发之时,下游突然开过来二十几艘炮舰,这些炮舰鸣炮警告,让武昌城内的船只不得向下游行走,违者就要后果自负。

这意外的情况,就让那些官绅大族有些措手不及。当他们得知那些炮舰是汝宁的吴将军的时候,有些还残留有文贵武贱思想的人就立刻怒发冲冠了。有些不信邪的人就想要硬闯关。毫无疑问,那些闯关的愣头青立刻就见到了水龙王了。

见到炮舰真的敢动手,那些官绅大族也就立刻抓了瞎。可不管怎么样,先搞清楚汝宁吴将军的发火原因吧!于是那些官绅大族一合计:他们一边派人到督师侯恂处询问个究竟,一边派遣了个胆大的,举着白旗,上炮舰了解一下阻拦江面的原因。

对于那位交涉的人,炮舰上的人倒也挺客气。并且他们还告知了原因:原来是汝宁的吴将军要湖广的左将军交出府中的一个女人来。至于那个女人是谁?反正左良玉绝对会心知肚明的。

一得知原因,那些官绅大族立刻是炸开了锅。尼玛你们俩人争风吃醋抢女人,为什么就要阻了我们逃跑的路?使得我们受到无妄之灾呢?

而督师侯恂听闻此事后也做出了官方表态:此乃私人恩怨,官府不会插手。不过希望两位将军以大局为重,早日解决这桩私人恩怨。到了最后,侯恂甚至隐晦地点出:让左良玉交出这个女人,都什么时候了。送走一个女人又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呢?

唯一郁闷的就是左良玉,他现在是纳闷得不行。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汝宁军点名的那个女人到底是谁?

到了现在,左良玉再怎么样也不想与吴世恭交恶下去了。所以他一直对汝宁军在湖广的商队和商行分号保持一种忍让的态度,甚至在这次抢掠民间的过程中,左良玉都没去碰汝宁军的这些产业。因此,他怎么也想不起自己哪里抢过吴世恭的女人了。

说实话,现在的左良玉也被堵在了武昌城,虽然他可以带着自己的骑兵部队从陆路往下游撤,可没有了船只,大部分靠步行的部队和这么多的家财女子却运送不了了。在内心中。左良玉甚至愿意送几个自己的女儿给吴世恭为妾,以此来拉拢关系,难道还舍不得府中的几个妾婢吗?可问题就是在这里,他根本就不知道汝宁军点名的那府中女人是谁?

那女人到底是谁?当然是山川司的密探——唐媚了。

从结果来看,唐媚这个密探并不算是很成功。因为当时的人们都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一般内宅里的女人打探不到什么有效的情报。所以山川司最后发现,这样的美女密探。还不如安排在花楼里的姑娘。她们倒能在花楼中那些夸夸其谈炫耀的官员处得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