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振南明-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皇明来说,精锐军队是最珍贵的资源,绝不能轻易的损耗。
  所以若真要出兵,时机就非常重要,必须卡在李闯和东虏大战焦灼的那一刻。
  ……
  ……


第七十六章 乾纲独断
  与文安之促膝长谈了一个时辰,朱慈烺觉得受益匪浅。
  虽说文安之的见识不可能比得过来自后世的朱慈烺,但对问题的剖析很有深度,可谓一针见血。
  朱慈烺虽然前世也是做学术研究的,但跟文安之比起来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他的优势更多来自于信息的爆炸式输入,以及对故有历史走向的了解。
  虽然朱慈烺很想继续和文安之聊下去,但考虑到文安之已经六十二岁高龄了,不宜太过劳累,便先叫文安之出宫歇息。
  反正文安之已经起复任职礼部左侍郎,以后有的是机会向他问策。
  文安之退下后朱慈烺立刻吩咐内侍准备肩舆,摆驾工部。
  上一次他将棱堡的结构简图画出,交给了吏部尚书高弘图。如今已经过去了几日,朱慈烺很想看看进展如何。
  天子出行绝不是一件小事,光是仪仗、护卫的准备就要用去不少时间。
  饶是朱慈烺强调一切从简,等他到达工部衙门时也已经过去小半个时辰了。
  圣天子驾临,一应工部官员纷纷跪倒行礼。朱慈烺抬了抬手示意他们都起来照旧处理公务,独叫高弘图伴驾。
  君臣二人一前一后来到内署,朱慈烺刚刚坐定便开门见山的问道:“朕那日交办的事情大司空办的怎么样了?棱堡可能大规模修筑?”
  高弘图冲朱慈烺深施一礼,恭敬道:“回禀陛下,老臣调来了南都手艺最精湛的泥瓦匠、石匠,他们看了陛下绘制的图稿后纷纷表示这棱堡比普通的堡塞难建造的多。”
  朱慈烺听的直皱眉,方才与文安之指点江山的好心情一扫而空。
  事情比他想象的要困难,若是连南京的工匠都觉得棱堡修筑困难,那要在整个山东北部修筑棱堡群恐怕会耗时甚长。
  其实,这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
  大明的匠人已经习惯修筑四四方方的城池,突然让他们修筑棱堡肯定会觉得不适应。这不是朱慈烺抛出一张棱堡结构图就能做到的。燧发枪也是这个道理,虽然看上去这种枪支的结构也不甚复杂,但匠人们就是捅不破那层窗户纸。
  对此,朱慈烺虽然很失望,但也不能太过怪罪于高弘图,好言安慰道:“大司空不必抱愧,朕也只是提一个思路。不过朕还是觉得棱堡的优势很明显,即便修筑困难,也一定要在德州外围修筑十几座,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封建王朝集权统治的好处在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君主可以调集手头一切能够调用的资源,集中起来办他认为最重要的事。
  工匠们不是觉得修筑棱堡困难吗?那好,修建的数量可以减少一些,由原计划的几十座减少为十几座。
  什么?十几座还嫌多?不好意思,这是圣旨。
  当然,朱慈烺也会把最优秀的泥瓦匠、石匠全部派到德州前线。既然在修筑棱堡一事上这些人都是新手,业务能力有限,那就堆人数好了。
  不管东虏会不会调整战略,将兵力向东线倾斜,朱慈烺都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若是孔有德等汉军真的用数门红衣大炮轮番猛攻德州,朱慈烺还真是心里有些没底。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棱堡来阻挡、延缓清军攻势。
  把棱堡修筑在清军前往德州的必经之路上,其要想攻打德州就必须拔除这些钉子。
  而清军想把这些棱堡拔除,没有个一年半载是不可能的。
  “老臣遵旨。”
  高弘图自然不敢再多说什么。
  虽然天子没有明着责斥他,但言语中已经隐隐表露出一丝不满。
  便是修筑棱堡再困难,高弘图此刻也必须咬牙把任务接下来。
  “陛下,火器司新制出的一批鸟铳、鲁密铳经过试射,极少出现炸膛,是不是可以列装神策军了?”
  高弘图有心挽回在朱慈烺心目中的形象,便话锋一转说到了火器司新造制的一批火铳上。
  在他看来,这件差事自己办的十分漂亮。
  自万历末年以来,工部造制的火铳质量便无法保证。因为用材偷工减料以及打制的铳管内壁薄厚不均经常出现炸膛的情况。
  士兵们往往一开铳便把自己炸得半残,故而畏铳如虎。
  对此,工部的官员们也都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朝廷拨给工部的银子有限,要求打造的火铳数量又是定死的。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在材料上偷工减料,造出了一批批粗制滥造的火铳。
  这种火铳用来作烧火棍还差不多,但想要杀敌于百步之外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不过如今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当今天子不但成立了火器司,还从内帑中拨出大笔银钱用来打造优质火铳,如此造出的火铳质量自然很高。
  朱慈烺却是摇了摇头:“仅仅不炸膛可不行,火铳的威力如何不仅取决于火铳本身,还取决于火药。”
  既然眼下一时无法造出燧发枪,朱慈烺只能退而求其次把火绳枪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大明后期的火绳枪除了炸膛以外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杀伤力有限。
  三眼铳在三十步外就难打死着棉甲的士兵,鸟铳对甲兵的有效杀伤射程也在五十步内。
  而戚家军中所配备的火器,三眼铳的有效射程可以在五十步以上,鸟铳的有效射程更是高达一百五十步。
  简直是天壤之别!
  既然戚家军的火铳能够达到一百五十步的射程,为何过了仅仅几十年退化的这么厉害?
  除了一部分火铳本身的问题外,最重要的便是明末时朝廷对于火药的配置、保存不再重视。
  此时的火药不是后世的化学火药,而是黑火药。
  朱慈烺前世虽然不是学的工科,却也知道黑火药一定要干燥保存,切忌使其受潮。
  而此时的火药一般是粉末状,极易受潮。最要命的是,朝廷经常会将受潮的火药晾干继续使用。这时候火药一般会凝结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疙瘩,威力大打折扣。
  要想发挥出黑火药的最大威力,便需要使火药做到颗粒化。
  “从即日起,朕要大司空保证,每一桶火药随便舀出一勺都必须是颗粒状的。只有做到了这点,火器司新造制的火铳才能发挥出最大威力。”
  ……
  ……


第七十七章 颗粒化火药
  其实《武备志》中有对颗粒化火药制作方法的记载:
  制火药,每料用硝五斤,黄一斤,茄杆灰一斤。以上硝、黄、灰共七斤,分作三槽,定碾五千五百遭,出槽。每药三斤,用好烧酒一斤,成泥,仍下槽内,再碾百遭,出槽。拌成粒,如黄米大,或绿豆大,须入人手心然之不觉热,方可。
  可惜历史上这种颗粒化火药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官方造制的黑火药还是粉末状的。
  朱慈烺当然要改变这一现状。
  他把颗粒化火药的制作方法写了下来,交给高弘图道:“大司空让底下的人按照这个法子制作火药,便能达到朕的要求。”
  高弘图双手颤抖的接过颗粒化火药配方,心道皇帝陛下怎么会知晓这种东西?
  大明出了一个木匠皇帝,莫不是还要出一个药子皇帝?
  不不不,这个想法太可怕了。
  高弘图连着摇了摇头。
  一定是上天赐下的法子。陛下是天子,得老天爷亲口相传也在理啊。
  “老臣谨遵陛下之命。”
  朱慈烺对于高弘图的态度还是很满意的。此人虽然能力差了一些,但十分踏实肯干。所谓勤能补拙,只要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思把火器司办好了便不枉朱慈烺对其信任放权。
  “还有一点大司空需要注意。这个制作颗粒化火药的法子一定不能外泄出去,若是让朕知道有谁泄露配方,国法森严绝不宽恕!”
  颗粒化火药的用处很广,不仅可以配合火器使用,还能制作炸药包。虽然黑火药爆炸性能不如化学火药,但只要使用得当还是能够发挥出不俗的威力的。
  不管是李自成,张献忠还是满清都不曾掌握颗粒化火药的制备方法,这是大明的一大优势。朱慈烺当然不希望这种优势因为人为原因丧失。
  故而他直接跟高弘图把话说明白,让他负责防间事宜。
  交代了这么一番,朱慈烺便离开工部,移驾皇明军校。
  一方面他想看看军校的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二来他要单独见一见郑成功。
  前不久郑芝龙回信,表示坚决支持天子皇明贸易商会的想法。
  朱慈烺虽然明白倚靠郑家走海不是长久之计。但眼下郑芝龙是必须要用的。
  郑成功无疑是朱慈烺手中最重要的一张王牌。虽然郑芝龙此人生性自私,但不到逼不得已还是不会六亲不认的。
  来到皇明军校后,朱慈烺便亲切慰问了在军校学习的学生。
  皇明军校的学生构成主要有两块,一块是各军阀头子的子侄,另一部分则是朱慈烺根据自己对历史的了解搜罗来的青年才俊。
  如张煌言、卢象观等人都是值得好好培养的对象。朱慈烺坚信这些人从皇明军校毕业后可以无缝衔接,直接委派至神策军中担当军官。
  当然,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接受系统的军事理论培训。
  这一部分的内容自然是由朱慈烺记下笔稿,再由专门的书吏编纂成册。
  如此,朱慈烺可以确保军校生接触到最纯粹的军事理论。
  天子驾临,所有人都很紧张,郑成功自然也不例外。
  尤其是天子还要单独召见他,这让他深吸了好几口气才把心情平复了下来。
  “朕今日来便是想问问,南安伯回信中所书可当真否?”
  “陛下,家父所言千真万确。我郑家愿为大明效死力!”
  郑成功并不傻,他明白皇帝问他这番话就是为了试探。
  虽然他明白父亲大人口上答应的好,实际执行起来可能会以各种理由藏私,但至少在对天子允诺时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至于父亲大人那里,只能多行规劝了。
  “听说你有个叔父叫做郑鸿逵。”
  朱慈烺不咸不淡的提了一句。
  “启禀陛下,这是学生的四叔。”
  “朕有意让他来负责皇明贸易商会在闽海一代的商贸事宜,好让南安伯专心于海防。”
  朱慈烺提出这一想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郑芝龙想要降清时,郑鸿逵和郑成功都强烈的反对,最终郑芝龙一意孤行投降清朝。
  从此看出郑鸿逵还是有底线的。
  朱慈烺不需要郑鸿逵能够站在朝廷这边。他只希望此人能够分走一部分郑芝龙的权力。这样即便郑芝龙将来真的生出二心,也不至于完全无法收拾。
  “这……陛下有所不知,学生这四叔一直是跟着家父赞画军务的。不过学生相信,家父一定能够理解朝廷的苦心。”
  事关重大郑成功不能直接回答朱慈烺,无奈之下只得编出个理由先应付过去。
  因为没有人比他清楚父亲大人是军权财权一把抓的。
  若是朝廷派一个人去福建总领皇明贸易商会事宜,肯定会遭到父亲大人的强烈抵制。但若是这个人换成了自己的亲叔叔呢?
  郑成功知道在自己诸多叔父中四叔是最得父亲大人器重的。或许父亲会同意吧?
  朝廷现在的威望虽然不比几十年前,但毕竟也是朝廷。
  若是父亲大人直接拒绝了天子的要求,郑成功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自处。
  是以他才没有把话说死,留下了转圜的余地。
  “嗯,朕是相信南安伯的。”朱慈烺给了郑成功一个台阶下,主动转换了话题:“听说你是在平户藩出生的?”
  郑成功听得一愣,下意识的说道:“陛下知道平户藩?”
  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
  向他问话的可是天子啊。
  自己那么回答若要深究,是有大不敬意味的。
  天子即便不知道也不能说出来。若是知道,更要高呼陛下英明。
  “你不必感到惊讶。朕虽然没去过日本却也看过舆图。平户藩是日本的大藩啊。”
  “陛下英明,学生确实出生在平户藩,不过六岁那年便应家父要求返回福建了。”
  郑成功思忖了一番措辞小心翼翼的答道。
  朱慈烺知道这一时期的日本基本只跟明朝、荷兰人做生意。明朝这方面基本就是郑家。
  “朕想知道南安伯往来日本的海船装的都是什么?”
  朱慈烺半开玩笑的说道。
  ……
  ……


第七十八章 敲打郑家
  郑成功觉得皇帝陛下言语间有试探的意味,额头已经渗出了汗珠。
  他的父亲郑芝龙取代李旦的地位后基本垄断了前往日本的贸易。
  与南洋诸国喜好差不多,日本人对大明的生丝、绸缎、瓷器很感兴趣。
  郑家去往日本的海船上也基本都是装满了这些东西。
  郑家在平户藩有很广博的关系,这些瓷器、绸缎根本不愁卖,基本一卸货就能包销,价格是本价的三到五倍。
  这个利润看似可观,但和远渡重洋的高风险相比着实不算什么。
  真正赚钱的是返程时带走的“货物”。
  郑家的船队销货后会在平户藩停留一段时间,等候倭人把“货物”装船。
  他们返程要带走的“货物”不是别的,正是铜!大量的铜!
  日本产铜是举世皆知的事情,铜矿极多。
  郑家买铜当然不是为了给佛祖铸像,而是要造私钱。
  万历以前,白银还没有大量涌入,民间交易基本还是依靠铜钱。
  即便是白银大量涌入后,也基本是聚集在少数的商贾、地主手中。一般的农民、市井小民手中并没有多少银子。民间还多是依靠铜钱进行交易结算,只有在大宗交易时才会使用银子。
  是以铜钱的质量就成了普通百姓最为关注的东西。
  历朝历代,造币权都是统治者享有的特权。
  统治者若是心善一些,就把铜的比例提高一些。若是统治者心黑一些,铜四铅六的钱也是铸的出来的。
  崇祯初年,朝廷曾经铸造过一批良币,但最终因为消耗巨大而作罢。
  百姓不是傻子,良币劣币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有些朝廷官府铸造出来的铜钱实在是没法用,故而他们便会选择使用私钱。
  私钱的铸造需要大量的铜,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搞到的。所以能够铸造私钱的都是有头有脸的大商贾。
  这些人在官府也有关系,能够保证私币铸造出来后可以顺利的流入民间。
  要说起来铸币绝对是天下最赚钱的生意。即便铸造铜钱时不像朝廷那么心黑,也绝对有的赚,其间利润足以高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郑芝龙当然不会看不到这点。他在很久之前便利用自己在日本平户藩的关系,打通渠道,以低价收购大量的铜,再利用海贸的机会将收购的铜装船拉回福建。
  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郑芝龙掌握了一只数万人的军队,战船超过千艘,俨然福建的土皇帝。
  在这里他可以毫无顾忌的铸造私币,铸出的铜钱自然而然的流入寻常百姓家。
  铸钱本就是暴利的事情,又因为郑芝龙购得主要材料铜的价格极低,更是使其赚的盆满钵满。
  如此大的动静当然会引人瞩目,可闽地的大小官员有哪个敢不给郑家面子?
  所有官员都揣着明白装糊涂,对郑芝龙铸造私钱的行为熟视无睹。
  故而这么多年下来了,一封弹劾郑芝龙的奏疏都没有递送到御前。
  天子突然发问,让郑成功十分紧张。
  大明盛产之物无非就是丝绸、瓷器。
  这些尖货也多是海商装船走海的首选。
  郑家自然也不例外。
  天子不可能不知道这些,那么他问郑成功郑家往日本走海卖的是什么,显然就是试探了。
  郑成功勉强使自己镇静下来,恭敬答道;“启禀陛下,多是些丝绸、瓷器之物。”
  “哦。”朱慈烺淡淡笑道:“那返程时带的是什么呢?总该不会是空船而归吧?”
  轰隆!
  郑成功只觉得脑子一炸,整个人都有些懵了。
  他的推测完全正确,天子这么问看来已经知道郑家在日本买铜,带回福建铸造私钱的事情了……
  郑成功双拳紧攥,内心思忖着该如何作答。
  他也知道铸造私钱为大忌,父亲做的确实有些太过跋扈嚣张了。
  可再怎么样,郑芝龙也是他的父亲。只要父亲没有做出类似叛国等人神共愤的恶行,郑芝龙还是不忍大义灭亲的。
  一面是君,一面是父。一面是国,一面是家。
  他该如何抉择,该如何取舍?
  “朕不过是开了一个玩笑。”
  朱慈烺摆了摆手道:“南安伯走海多年,应该对日本的特产很清楚。倭刀、折扇、漆器都不错,郑家返程的海船上一定装满了这些吧?”
  皇帝陛下主动给郑成功一个台阶下,郑成功自然十分感激。
  他就坡下驴道:“陛下英明,船队确实主要从日本带回这些东西,都很好卖。”
  大明并不对民间禁刀,故而售卖倭刀是可以拿到明面上说的。
  郑成功见天子并没有追究到底的意思,心情放松了不少,冲朱慈烺礼道:“陛下,听说龙江船厂造出的第一批海船已经可以下水了。不知陛下是想将其充作海船还是商船?”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郑成功的一个试探。天子的作答在某种程度上就暗示了朝廷今后的动作。
  “兼而有之。”
  朱慈烺似笑非笑道:“朕准备拨出一些做商船,留出一部分做战船。”
  郑成功心中长叹一声。天子只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把他的试探推了出去,当真是高明。
  不过他还是想不明白为何天子方才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究郑家走私铜铸造私币的事情。
  难道天子想要借此敲打郑家,令其在与朝廷海贸合作一事上本份老实些?
  郑成功越想越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
  不然皇帝陛下为何要把龙江船厂造制的第一批海船分为两半,一半充作商船,一半充为战船?
  这不就是表明天子想要组建一只由朝廷掌控的船队进行海贸吗?
  至于战船则是炫耀武力了……
  炫耀武力给谁看,郑成功十分清楚。
  虽然朝廷现在可能没有合适足够的兵将组建水师,但若天子真的下定决心,招募人手也不过是几个月的事情。
  最好的人选便是渔民,其熟悉水性又吃苦耐劳,出身又清白,不似海寇会引朝廷顾忌。
  郑成功心中感慨道,陛下恩威并施,真乃雄主之为!
  ……
  ……


第七十九章 抱团取暖
  “贼你娘,好事不想着额,要诈降了倒念起额的好了!”
  金声桓得知左良玉想让自己和马进忠诈降白旺以做内应助他打下襄阳四府后,直是暴跳如雷。
  多年积攒下来的窝囊气一股脑的发泄了出来,茶杯盘子不知道砸了多少个。
  当年金声桓投靠左良玉,本想着可以捞个美差,坐享荣华富贵。谁知左良玉根本不把他当作心腹看待,甚至都不让其所部驻扎在武昌城内。
  这让金声桓感到不可接受。
  他虽然曾经做过贼,但既然已经反正了,就应该按照官军对待。
  凭啥左良玉自己的嫡系各营可以在武昌城里花天酒地,他就得跟部下在城外吃土?
  这便也罢了,偏偏在军饷发放,甲胄兵器配备上左良玉也区别对待,让金声桓觉得甚为屈辱。
  当兵吃粮天经地义。
  大伙儿做营兵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不就是为了那每月发下的一两银子吗?
  皇帝还不差饿兵呢,他左良玉凭什么克扣军饷。
  至于甲胄兵器更是一只军队最需要的东西。
  往往一只军队战斗力的高低就由这些东西直接决定。
  当然,左良玉也不会做的太过火,完全不给金声桓部配备甲胄兵器。只是会把淘汰下来的旧甲胄,兵器配给金声桓的属下,凑合着也能用。
  金声桓虽然心中恼怒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强自忍了下来。
  可这一切屈辱慢慢积累下来,在左良玉命他诈降做内应后彻底爆发了。
  他娘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想的倒是美!
  金声桓本想着直接去找左良玉把事情说清楚,但转念一想这样岂不是和左良玉撕破脸了。
  虽然他麾下所部是左良玉三十六营中最强大的,但毕竟人数有限。真要闹翻了,恐怕占不到什么便宜。
  胳膊是拗不过大腿的,这一点金声桓十分清楚。
  是以他准备和马进忠商讨一下该如何行事。二人若能联合起来,左良玉也不敢过于催逼。
  “禀大帅,马将军前来拜访!”
  便在金声桓盘算对策的时候,亲兵在帐外抱拳禀奏道。
  金声桓直是大喜,心道老马啊老马,还是你先沉不住气了。
  当即大手一挥道:“把马将军请进来!”
  金声桓虽然和马进忠同是陕西人,但此前并没有走的太近,只是略有交情罢了。
  马进忠此次突然登门造访不用说肯定和诈降之事有关。
  见马进忠风风火火走进来,金声桓立刻迎上前去,拽住马进忠的胳膊寒暄道:“哎呀老哥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