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振南明-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营果然是个磨炼人的好地方。刘三水相信朱文彬只要坚持下去,用不了多久也会变成一个钢铸铁打的汉子。
“你这次刺的很不错。”
刘三水拍了拍朱文彬的肩膀笑道:“继续照这么练!”
在校场另一侧,火铳手正在练习三段击。
工部造制的最新一批鸟铳已经配备至神策军中,极少出现炸膛的情况,让将士们欣喜不已。
“放!”
王富贵一声令下,第一排的士兵点燃了火绳引子,但听砰地一声几十杆鸟铳铳口青烟冒出,五十步外的稻草人大部分被射穿出大窟窿。
还有少量一些脱靶的,多是士兵自己的问题。
“第一排退至第三排后!第二排顶至第一排,第三排顶至第二排。”
王富贵沉声命令道。
此时第二排的神策军士兵已经装填好了弹药,走到前排端平鸟铳瞄准了五十步外的稻草人。
“放!”
又是一声令下,鸟铳齐射。这次效果更好,只有一人脱靶。
……
……
第八十三章 剃发圈地
活着真好啊!
陈顺才又盛了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狼吞虎咽起来。
打从德州回来,他每天都要吃到十成饱。仿佛不这么做就对不起自己似的。
德州之战给他留下的阴影实在太深了。战无不胜的大清八旗面对德州城竟然无可奈何,成百上千的精锐甲兵折损在这里,陈顺才在汉军镶红旗中最交好的几个旗人也都负了重伤。
所幸的是陈顺才本人毫发无损。这得益于他炉火纯青的装死本领。在入关之前,八旗军与辽西关宁军也有过不少交手。大凌河、锦州、宁远……
那时的陈顺才还没有抬旗,只是个低贱的包衣阿哈。在战斗中,他和其余包衣奴才一样是被驱驰在最前填壕的。
其余包衣奴才傻傻的往前冲,多数都被明军射死了。陈顺才当然不想死,虽然他活的很苦,吃不饱穿不暖时常还要挨主子的鞭子,但那也是活着啊。
人一死可就啥都没了。
于是陈顺才便学会了装死。
一开始他还不太纯熟,但随着经验的累积他已经成为了个中老手。不但明军发现不了,督战的满洲甲兵也察觉不出。
别管每次战斗死掉的包衣阿哈有多少,陈顺成总能够奇迹般的幸存下来。
也正因为此,他“累功”被抬旗,成为了汉军镶红旗的一员。
从多尔衮王爷带着大伙儿进驻北京的那刻起,陈顺才便觉得好日子来了,从未想过会有德州之战这么惨痛的失利。
这是陈顺才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一只流矢就射在他右眼一拳外的位置。那时陈顺才正一动不动的装死,若那流矢再偏差一分,他的小命便要交待了。
唉,明军抵抗如此顽强,照这么打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陈顺才如今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一无所有的包衣奴才了。现在的他有属于自己的宅子、金银、奴才,唯独缺的就是个女人了。
本想着去山东掳掠一个回来,却不曾想刚到德州就碰了一鼻子的灰。
罢了,想这么多作甚?还是吃好喝好睡好实在。
想通之后陈顺才便大口大口的往嘴里扒拉米饭。
他正吃得兴起,便听到屋外响起一阵阵马蹄声。
他分到的宅子临街,故而听得十分分明。
陈顺才好奇之下放下碗筷往院子里走。
包衣奴才吴狗子弓着腰凑到近前道:“主子,吃得可好?”
陈顺才摆了摆手道:“外面发生什么了?怎么那么多人跑马?”
“啊,主子还不知道?是朝廷下了剃发令了。”
剃发令?
陈顺才微微一愣。
作为一名辽东汉人,陈顺才对剃发令当然不陌生。满洲男人都会剃头,整个脑袋剃的精光,只留下后脑勺一小根辫子,细的能够从铜钱眼中穿过,故而又称金钱鼠尾。
老汗努尔哈赤时期在辽东严厉推行剃发令,不光满人要剃头,其治下汉人也必须剃头。陈顺才是包衣奴才自然不会有任何的犹豫,但辽东汉人中有不少反抗的,这些人都被砍了脑袋,尸体丢去喂狗。
不过八旗军进驻北京后却并没有立即推行辽东时期的剃发令,这是因为大学士洪承畴担心会引起畿辅地区百姓的反抗。
毕竟大清还没有拿下天下,如果态度太过强硬后院起火就不好了。
吴二狗见陈顺才一脸茫然,媚笑着说道:“奴才刚刚出门买菜的时候看到街角墙上贴的告示,朝廷正式在畿辅、河南推行剃发令了。据说是多尔衮王爷认为畿辅有人向伪明方面透露军情,这才导致德州大败。多尔衮王爷一怒之下,便要推行剃发令。”
陈顺才点了点头,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大门前。
往出走个百十步,他便看到街角墙上贴的告示。
告示上用满文和汉文同时写道:“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
陈顺才点了点头,心道早就该这样了嘛。不光要剃头,还要易服。既然当了大清的顺民,衣冠自然应当遵本朝之制。
“主子,您再看这张告示。”
吴狗子朝那张告示右下方点了点,陈顺才便移目一瞥。
要圈地了!
怪不得城中有那么多骑兵!大概是要出城圈占土地罢。
这种事情当然是赶早不赶晚。赶得晚了良田都被人圈占完了,能圈的都是劣地了。
对此陈顺才倒是不怎么上心。毕竟告示里说的很清楚,只许满洲旗人圈地,可没汉军旗人什么事。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段时间北京城内外有的乱了。
“这些日子少在外面晃悠,若是被当做奸细砍了脑袋也是活该。”
朝廷连下剃头令、圈地令两项政令,足以看出多尔衮王爷是真的暴怒了。
既然王爷认为北京城里有奸细,那么势必会有一番清洗。
陈顺才可不希望自己仅有的奴才被当做奸细砍了脑袋,是以才会刻意提醒一番。
吴狗子连忙点头媚笑道:“主子教训的是,奴才记住了。奴才这就把这个月的米面、菜果全买下来,不再轻易出门了。”
“对,快去多买点米面,弄不好过几日便要涨价了!”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京师的米价肯定会涨。陈顺才虽然不缺银子,却也不想白白割肉。
还记得在辽东时米价一个月能涨几十倍,即便手中捧着大把银子也买不到米。
北京眼下虽然存粮够用,但大败之际难保不会有人从中作梗囤货居奇。
……
……
南京,乾清宫。
朱慈烺看着内厂军情司递送的密奏,心情十分复杂。
清廷还是推行剃发令了。
在原本历史中,满清大规模推行剃发令是在灭掉南明弘光政权,基本掌控全国之后。但在这个时空却是提前了不少。
满清在剃发易服时宣传,“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更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在原本历史中这一政令一经推行便激起了民间强烈的反抗,热血男儿们纷纷自发抗清,打起华夏衣冠保卫战。
民心可用!
对朱慈烺和大明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
……
第八十四章 民心可用
历史上南明的内耗直接导致满清趁虚而入,不费吹灰之力席卷天下。
弘光、隆武、绍武、鲁监国、永历……
南明的政权更迭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却鲜有能与满清抗衡的。
眼瞅着满清就要坐稳江山,结果多尔衮出了一式昏招,便是剃发令。
本来对普通百姓来说,是朱家皇帝坐江山还是满清皇帝坐江山没有什么分别,他们也都做好了做大清国顺民的准备。
可剃发令一下,神州大地仁人志士纷纷揭竿而起,自发组织抗清。
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侮。
要他们剃发易服,披发左衽,简直是奇耻大辱。
起初他们只以为满清入关,亡的是朱明一家一姓。
直到剃发令的发布,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满清想要亡的不仅仅是大明,还有华夏文明,汉家衣冠。
亡国可忍,亡天下绝不可忍!
一时间神州大地处处打起抗清旗帜,有星火燎原之势。
就连李自成余部、张献忠余部也和南明朝廷精诚合作,共同抗清。
他们虽然曾经想要推翻大明,但此一时彼一时。
此时满清已经张开了獠牙,显露出其凶残的面目,若想不被亡国灭种,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若再醉心于内斗,则必定被满清各个击破。
是以郑成功站了出来,张煌言站了出来,李定国站了出来,文安之站了出来。
在抗清的这面旗帜下,不分大西军,不分大顺军,不分明军,不分义军。
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驱逐鞑虏,恢复神州!
昔日的个人恩怨放了下来,各个阵营精诚合作,甚至一度转守为攻。
抗清联盟势头最盛时便是全面反攻湖广,携李定国两撅名王之势,若能一鼓作气打下去,说不准就能一路打回神京,光复神州。
可惜因为各种猪队友拖后腿,最终功败垂成。
眼下的形势远比原本历史要好。朱慈烺是崇祯嫡传血脉,是名正言顺的大明帝位继承人。只要朱慈烺在,南明就不会陷入帝位争夺的泥潭之中。
满清提前颁布剃发令和圈地令,无疑是最大的昏招。
如果朱慈烺没料错的话,逃人法和投充政策很快也会颁布。
他只要借助这股势头多加宣传,就能让满清治下河南、畿辅等地统治不稳。
这个任务他准备交给内厂军情司来做。
如今内厂军情司在畿辅、河南的番子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人,稍稍显得有些不足。朱慈烺准备命韩赞周再增派几百人潜伏,利用世人对满清剃发令的厌恶打一场轰轰烈烈的舆论战。
这也是内厂复建军情司设立以来第一次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正好借此机会检验一番军情司的成色。
至于东厂和锦衣卫还是对内监视为好。同类型情报部门同时执行一项任务很可能会出现相互掣肘的情况,这与朱慈烺的初衷完全相悖。
再说南京城内的文武,南直隶的缙绅阶层只是这段时间稍稍安稳了一些,天知道他们心里打的什么鬼主意。若是没有专门的番子监视,朱慈烺可睡不好觉。
当然,军队的训练也不能落下。神策军现在已经增编到了五万人,如此多的人数操练起来也是一个大问题。最严峻的问题是军官人手紧缺。即便第一批神策军四营中的佼佼者全部充为军官,还是有很大的缺口。
朱慈烺在犹豫要不要调集一批皇明军校的毕业生前往神策军中任职。如张煌言等人已经经过了初步的培训,对军事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唯一的问题是他们还没有任何实战经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兵新将新,组建新军必须经受这一阵痛期。
最好的办法是调集新军去前线作战,战斗可以使新兵迅速变为老兵,也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涌现出来。
可惜现在神策军中稍有战力的不过是最早组建的四营,区区八千人实在是杯水车薪。把这些人放到山东战场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朱慈烺在等待机会,若满清真的孤注一掷猛攻山西、关中,便可以调集神策军与秦拱明部、高杰部等一道直取京师。
是时候和股肱之臣们好好商议一番了,朱慈烺神色一正道:“宣兵部尚书路振飞、礼部左侍郎文安之觐见。”
……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句出自刘禹锡《乌衣巷》一诗,意在感慨东晋时期繁华无比的乌衣巷已经变得荒凉破败。
这其中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事实上,直到本朝乌衣巷仍然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
乌衣巷位于秦淮河南岸,从文德桥往西南走不远便能看到。
其与南京贡院仅仅隔着一条秦淮河,如此文风鼎盛之地,怎么可能少得了文人雅士。
在乌衣巷深里一间不起眼的小院中,便住着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
侯方域是复社领袖,前户部尚书侯恂之子。
这位风流倜傥的佳公子今年不过二十六岁,却早已没了五六年前的意气风发,如今常常眉头紧锁,尽显老态。
神京陷落,其父侯恂被闯军从狱中救出。李自成本想任命其为官,但侯恂坚决不受,最终辗转来到南京。
本想着新皇即位,父亲能够重新起复,谁曾想几个月过去了,天子完全没有想起这位崇祯朝的重臣,父亲仍然赋闲在家。
这让侯方域十分焦急,不停的奔走于父亲的门生故旧之间,希望能够找到机会让父亲起复。
可前不久朝廷刚刚平定了一场预谋叛乱,钱谦益等东林党人牵扯其中,被连根拔起。
加之史可法致仕,如今东林党元气大伤,能够站出来的大佬少之又少。剩下的多是些虾兵蟹将,即便想要替侯恂运作,也是有心无力。
难道父亲真的没有机会起复了吗?
对侯方域来说,他与父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崇祯十一年南都乡试,他因为在策论中讥讽时政而落第。若是父亲起复他还有可能借势而起。若是父亲再无希望,他这辈子怕也就是这样了。
……
……
第八十五章 侯方域拜会高弘图
侯方域不甘心。
凭什么?凭什么因为一篇策论就断送了他的大好前程?
他还年轻,他的父亲也是老当益壮,绝不能闲云野鹤般过一辈子。
通过他的一番努力,终于搭上了工部尚书高弘图的线。
高弘图虽然不能算是东林党一派,但却是与阉党势不两立的。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是侯方域信奉的不二准则。
加之自己父亲在崇祯朝与高弘图的私交不错,更让他下定决心拜访这位政坛大佬。
侯方域对着铜镜整了整衣衫,又往面上敷了些脂粉,这才满意的踱步往外走去。
过文德桥,沿着秦淮河岸一路而行,至徐府街,绕过中山王府去到承恩寺中拜了一柱香,侯方域心中才稍定了几分。
他现在是在南城,而高弘图的宅子是在中城大石桥一代,颇有一段距离。
侯方域思量了一番,还是决定步行前往。
这并不是因为他坐不起轿子,凭借他复社领袖和江南风流才子的身份,主动给他送钱的红粉知己不计其数。也正是靠着这些银子,他才能买下乌衣巷中的那套小宅子。
但侯方域不想太过招摇,免得引起小人嫉恨使坏。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侯家现在处于最低谷,有无数人想要看笑话甚至是落井下石。
侯方域绝不会让这些人如意。
所幸侯大才子的脚力还算不错,在天色彻底黑下来前抵达了大石桥北的高府。
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高弘图如今是工部尚书,虽说不是宰相,也是差不了多少。
侯方域振了振袍服,阔步朝大门走去,方是敲了两下,便有一个身材浑圆满面油光的门子打开大门。
侯方域主动将名帖拜上,和声道:“晚生求见高尚书,还请通禀则个。”
侯方域?
那门子翻看了一眼名帖,见是著名的风流才子侯方域拜见自家老爷,心头的轻视稍稍淡了几分,清了清嗓子道:“还请侯公子稍等片刻,容某前去通禀一声。”
侯方域索性闭上眼睛养神,心中默默念着准备好的说辞。
过了约莫半柱香的时间,那门子去而复返,轻声唤道:“侯公子,请随某来。”
侯方域微微颔首,小心翼翼的跨过门槛,跟着那门子一路前行。
自打父亲下狱问罪后,他是多久没有进过这等高门大院了?
官场上的事情有时就是这么现实,人还未走,茶便已经凉了。
侯方域想起当初为父亲奔走时受到的冷眼,在心中长长叹了一声。
眼下父亲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至少不再是罪臣,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吧。
侯方域跟着门子一路穿庭过院,来到一处月亮门前。
那门子恭敬道:“侯公子,进了这道门就是后宅了,小的不便前往,侯公子请自便。”
侯方域轻点了点头,从荷包中掏出了些碎银子递给那门子道:“这是侯某的一点心意,还望笑纳。”
那门官见到银子立刻喜笑颜开,一把抓了来。
“公子请便。”
侯方域再次振了振袍服,深吸了一口气,这才昂首阔胸穿过月亮门。
一进院子先是一面影壁,绕过之后是一段抄手游廊,沿着走到尽头有一方假山,曲水蜿蜒而过,汇聚到一汪清澈见底的池塘中。
侯方域沿着石桥走到池塘中心的凉亭中,见一身着墨蓝色深衣的老者在捧卷而读,便断定此人是高弘图了。
其实他和高弘图有过一面之缘,只不过那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侯方域不过是个十六岁的秀才,跟着父亲与一众朝中大佬在一次文集上小聚,瞥见过高弘图一眼。
如今十年过去了,他对高弘图的印象早已模糊。
但看亭中这人闲适自得的样子,不是高弘图又能是谁?
侯方域走到近前一揖到底,恭敬礼道:“小侄侯方域拜见世伯。”
他没有称呼高弘图为高尚书、大司空,而是以世伯相称,就是想要尽可能的套近乎。
毕竟他是有求于人,若是公事公办的说反而不容易达成所愿。
不过这样做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万一高弘图不卖他这个面子,直接甩了脸子,侯方域怕是就只能无地自容,仓皇而逃了。
但侯方域想要赌一次,他要赌高弘图不会羞辱于他。
“贤侄来了?坐吧。”
高弘图朝身旁点了一点和声道。
侯方域连忙道:“小侄不敢。”
“唉,你这孩子还跟老夫这么生分作甚?罢了,既然你不愿意坐便随老夫走一走吧。”
高弘图站起身来往外走去,侯方域紧紧跟在其半个身位之后。
“说罢,这次来找老夫,可是为了令严之事?”
侯方域心中咯噔一声,心想高尚书还真是开门见山,快人快语。
他将准备好的说辞一股脑说出:“世伯,家父打从神京来到南都,便一直未接到朝廷起复的诏令,一腔报国热情无处施放,日日愁眉紧锁,茶饭不思。小侄这个为人子的看在眼中,实在是心痛。还望世伯能够念在昔日同僚之情,向朝廷举荐一二,以成全家父拳拳报国之心。”
侯方域这番话说的极为漂亮,从亲情入手,以同僚之情加注,最终以报国之情收束,端是滴水不漏,让人挑不出一丝毛病来。
说完之后侯方域静静等着高弘图答复。他当然知道这种事情高弘图不可能轻易的答应下来,但只要高弘图表露出举荐意愿来,侯方域就能把准备好的说辞继续说下去。
过了片刻,高弘图喟然叹道:“令严的事情,怕不是老夫能够左右的。”
侯方域脑子翁的一炸,整个人都有些懵了。
什么?连高弘图都感到无能为力?
他可是堂堂工部尚书啊!
若是连他都不行,这朝中还有谁有这个能力?
见侯方域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高弘图安慰道:“贤侄啊,你可知为何令严来到南都之后朝廷没有任何反应?这是陛下的意思啊。”
陛下的意思?
侯方域这下更是有些茫然了。当今天子刻意冷着父亲,这是出于什么目的?
……
……
第八十六章 你也配叫人渣?
高弘图叹了一声道:“陛下对令严另有安排,旁的话老夫也不能再多说了。”
侯方域还想再问,可话到嘴边生生咽了下去。
既然事关天子,想必高弘图能说的也有限。他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很给侯方域面子了。
侯方域可不想惹恼了高弘图,把这仅有的一根线断了。
“是小侄孟浪了。”
侯方域冲高弘图拱了拱手,便要告辞。
高弘图嘱咐道:“令严未必没有机会起复,但能否复官全在圣天子一念之间。老夫劝贤侄这些时日少去烟花柳巷,须知勾栏中人多嘴杂,祸事往往起于此。”
侯方域点了点头:“多谢世伯关心。”
便拔步而去。
高弘图摇了摇头道:“希望他是真的听进去了。”
……
……
南京乾清宫。
朱慈烺看完一份湖广急递的奏疏,心情直是大好。
奏疏是堵胤锡写的,内容大体是遵奉圣命,拉拢分化左良玉部。
堵胤锡在奏疏中写道,左良玉三十六营中,属金声桓部与马进忠部实力最强。二人所部因为都是陕西兵,故而很受其余各营的排挤。
堵胤锡利用了这点,借何腾蛟之手巧施了一计,使得金声桓和马进忠对左良玉不满情绪达到顶峰,如今二人与左良玉已是貌合神离。
这正是朱慈烺想要看到的。
左良玉麾下军队是整个南明人数最多的一只,足有几十万之巨。
朱慈烺若想抗衡满清,仅仅靠组建的神策军是不行的,必须收编左良玉的部众。
若是一切按照历史发展,左良玉还有不到一年的寿命,届时左部必定分崩离析。若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