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振南明-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情况下李过、高一功当然会心灰意冷,归降明廷也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的情况是明廷打算把对李过、高一功用的招数对田见秀等人再用上一次。
  一直沉默不语的高桂英突然朗声道:“文大人方才提出的招安方式我们愿意接受。不过某也想请文大人做一项保证。”
  “高夫人请讲。”
  文安之对高桂英还算是客气。
  “还请文大人保证今后不会让顺军的将士们去白白送死,还请把我们与嫡系官军一视同仁。”
  ……
  ……


第二百五十四章 君臣矛盾
  文安之长松了一口气。
  他还以为高桂英会提出什么条件,谁知只是这么简单一个要求。
  这个要求他都可以向高桂英保证。
  “这个你大可以放心,只要你们诚心归顺朝廷,朝廷一定会对你们一视同仁的。”
  高桂英点了点头:“既如此,我们愿意归降。”
  ……
  ……
  文安之第一时间将高桂英、田见秀等顺军残部归降的好消息向天子禀奏。
  朱慈烺在看到这份奏疏后也是心情大好。
  从九宫山大战后这支顺军残部就一路逃窜,是朱慈烺的一块心病。
  如今顺军残部归降,这块心病去除,短时间内他至少不用为这件事分心了。
  当然,如何安置这支顺军也是一个难题。
  让他们继续留在广东肯定是不行的。
  天知道这支顺军会不会哪天不高兴了又复叛。
  最好的选择是把其安置在前线。
  湖广本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现在湖广实在太拥挤了。
  原来的左良玉诸部、李过、高一功部、甚至是黄得功部都挤在湖广。
  实在是没有空间再容纳一支几万人的军队了。
  还有一点也是朱慈烺忌惮的。那就是李过、高一功万一与田见秀、刘芳亮汇合,会生出复叛的心思。
  毕竟他们单拎出来都不足以威胁到朝廷。
  但要是合兵一处至少可以达到顺军全盛期的六七成规模。
  这个兵力足以威胁到朝廷了。
  人的欲望都是在不断膨胀的。
  也许现在李过等人有个侯爵的封赐就觉得足矣。但当其实力接近朝廷时难保不会生出取而代之的心思。
  所以短时间内是万万不能让李过与田见秀有合兵一处的机会的。
  江西的话也不适合。
  一来江西目前不是抗清的最前线。
  这么利的尖刀自然要用在最紧要的位置,放在湖广太浪费了。
  二来郝摇旗已经投在了袁继咸的账下。
  而郝摇旗被田见秀等诸将认为是背信弃义的叛徒。
  如果让他们继续一起共事,很难保证不会发生内讧甚至是火并。
  所以有郝摇旗的地方最好不要再安排顺军。
  至于山东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高杰现在风头正盛,万一和顺军诸将发生争地盘的情况朝廷也不好调停。
  思前想后,朱慈烺发现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办法。
  最后还是兵部尚书路振飞给朱慈烺提出一个建议——让文安之带着这支顺军残部去四川。
  当然,眼下明军实际控制的也就是重庆地区,整个川西都在张献忠的掌控中。
  文安之接替陈世奇担任四川巡抚,主要任务就是守住重庆,夺回成都。
  前者是必须做到的,后者是可选的。能够做到自然最好,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先放一放。
  原本朱慈烺是想靠黔国公沐天波率云南士兵入川牵制张献忠,从而缓解重庆方面的压力。但是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只能拖住张献忠一时。而且黔兵入川会不会使得沙定洲之乱提前爆发也未可知。
  如果这个举动真的导致沙定洲之乱提前爆发,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综合考量了一番,朱慈烺还是认为调黔兵入川的风险太大,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相较之下命文安之率领刚刚归降的顺军余部去重庆驻守对抗张献忠就妙的多了。
  首先这支军队是“白得来的”。
  在原本的计划中根本就没有这支军队,不用白不用。
  其次顺军余部的战斗力并不比黔兵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调顺军增援重庆实际收益显然会更大,说不准连成都都能一口气拿下来。
  至于张献忠和李自成都是农民军出身,顺军将领会不会阵前放水则不必太过担心。
  首先西军和顺军的蜜月期早就过去了。
  后来为了争夺天下甚至一度反目成仇。
  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张献忠做了皇帝,李自成就做不成。反之也是同理。
  在这一点上西顺两军之间的矛盾一点不比西军与明廷之间小。
  只要朱慈烺能够给顺军公允的待遇,让他们看到希望,他相信顺军诸将是愿意给朝廷卖命的。
  至于文安之的能力更是不用怀疑。
  在原本历史中文安之出任四川督师期间很好的完成了永历帝交给的任务,将原本松散的“十三家”拧成了一股绳,一直抗击满清到最后一刻。
  现在的局势显然比永历年间好的多,文安之没理由办砸这个差事。
  对文安之和归降的顺军将领来说这次都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文安之需要这个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顺军诸将需要这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忠心。
  ……
  ……
  天子降下圣旨,命文安之率领顺军余部增援重庆。
  这道圣旨一下举朝哗然。
  在科道言官,都察院御史的带头下,一众朝臣纷纷上疏,责斥天子不负责任的举动。
  在诸臣看来天子是万民表率,理应把孝道放在首位。顺军是攻打神京,逼死烈皇的罪魁祸首。当今天子非但宽恕他们给其官军的身份,还对他们委以重任,把增援重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办了下去。
  这简直有违人子、人君之道,突破了他们的底线!
  他们选择犯言直谏,哪怕因此会被廷杖、杀头也在所不惜。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了他们心中的道,他们不介意血溅五步!
  朱慈烺却是没想到百官的反应会如此强烈。
  在他看来只要把顺军的责任全部推到李自成身上就可以了。
  随着李自成身死这笔债就可以随之一笔勾销。
  可现在看来,显然他把事情想的简单了。
  这个时代的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把孝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在朱慈烺的意识中只诛李自成这个首恶即可。但在士大夫眼中,所有顺军将领甚至是士兵都是逼死烈皇的帮凶、罪人。
  这些罪人是不能宽恕的,必须明正典刑以谢天下。
  君臣在这一问题上有着严重的矛盾冲突。朱慈烺将上奏的奏疏全部留中不发,这彻底激怒了百官。他们决定策划一场声势浩大的行动来劝谏天子!
  ……
  ……


第二百五十五章 左顺门哭谏
  一众朝臣见朱慈烺想要冷处理此事,顿时坐不住了。
  皇帝当他们是傻子吗?这简直是对他们赤裸裸的侮辱!
  最终经过一番合计,一共一百三十六名官员来到左顺门外哭谏。
  偏偏朱慈烺这个时候正在文华殿听大儒阁老们讲课,刚一下课就听说了这一噩耗。
  这帮文官真是毒辣,在哪里哭谏不好偏偏选在了左顺门。
  要知道左顺门可是回宫的必经之路。
  绕是不可能绕开的。
  朱慈烺要想回宫,就必须面对这些哭谏的官员。
  此前朱慈烺从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可如果看看历史就会发现这种事情毫不罕见。
  遍观青史,论给皇帝找不痛快的本事明朝文官绝对可以排在第一。
  一言不合就犯言直谏,引经据典把皇帝喷的体无完肤。
  最有名的便是海瑞。这位仁兄曾经给嘉靖皇帝上过一份奏疏,把嘉靖帝喷成了千载难遇的昏君。
  嘉靖帝恨得牙根发痒,当即命人把海瑞下狱。
  可他知道如果自己杀掉海瑞只能爽于一时,却会留下一个无道昏君的骂名。而海瑞则会因为死谏名垂青史。
  这样的赔本买卖嘉靖帝这种聪明人自然不会去做。
  所以嘉靖帝只把海瑞投入大牢让他吃牢饭,而并没有杀他。
  嘉靖帝死了之后,继任的隆庆帝立刻把海瑞放了出来。海润也因此成了所有直臣的偶像,虽然吃了一段时间牢饭但着实不亏。
  当然海瑞绝不是文官犯言直谏的开端,只不过这位骂的太狠,太出名了。
  一开始文官们可能还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可久而久之他们发现皇帝真正有问题的时候并不算多。大多数情况下皇帝还是挺靠谱的。
  可他们不能不犯言直谏啊!这可是捞取名声的绝佳机会。
  所以他们变成为了喷而喷,为了骂而骂。
  皇帝却惨了,明明什么出格事都没做却得平白是被骂。
  你说你骂的轻些也就算了,偏偏骂的那么狠那么毒,叫人实在难以接受。
  一般人被骂了还要回骂还嘴呢。皇帝是天子,自然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皇帝处理犯言直谏的臣子一般直接动手。
  当然不是皇帝亲自动手,而是由锦衣卫大汉将军代劳。
  触犯皇帝龙威的官员会被下驾帖压到午门廷杖。
  廷杖是学名,实际就是打屁股。
  在明武宗之前,廷杖时是不除去衣裳的。非但不除去衣裳,还会在臀腿上包裹一层厚厚的毛毡。
  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保护臣子。毕竟廷杖只是为了让皇帝出一口恶气,教训教训这帮迂腐文官便是了,没必要闹出人命。
  是以在明武宗之前廷杖打死人的情况很少见。
  可到了明武宗,廷杖的风气随之大变。
  这就不得不提正德朝呼风唤雨的八虎之首,有名的刘谨刘公公了。
  刘谨出身并不算好,不然也不会进宫当太监。
  不过刘谨运气不错,被弘治帝派去东宫侍奉太子。
  朱厚照可是弘治帝的独子,明眼人都知道弘治帝驾崩之后大明帝国下一任圣天子便是朱厚照。
  刘谨当然也很清楚这点,是以他早早就抱紧了朱厚照的大腿,只等着朱厚照登基他就能随之飞黄腾达走向人生巅峰。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朱厚照登基后刘谨成了东厂提督太监。
  一些文官看刘谨不顺眼,觉得这个老阉货成天没事就怂恿皇帝吃喝玩乐,实在不是个东西。
  所以他们计划一次联名上书,逼皇帝杀掉刘谨。
  可惜他们低估了刘谨在正德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正德帝最终没有下决心杀掉刘谨,反而被刘谨一顿忽悠转而命锦衣卫把这些弹劾刘谨的官员廷杖。
  而负责监刑的就是刘谨。
  这可不得了。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刘谨为了报复,不但不给这些官员屁股上裹上毛毡,还命人直接扒掉了他们的裤子,光着屁股打板子。
  如此一来平日里高高在上的文官们颜面扫地,直是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而且如此一来板子直接打在光屁股上,伤害呈指数增长,被打死的人也越来越多。
  自正德以后几乎每朝都有因为廷杖被打死的人。可以说皇帝和文官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这其中自然有皇帝的原因,但文官阶层也有很大的责任。
  毕竟很多人就是为了沽名钓誉,留名青史,一味的卖直犯言直谏。
  皇帝又不欠你们的,忍无可忍之下自然就会用暴力手段。
  朱慈烺现在就必须做出抉择。
  这么多文官堵住宫门,哭天喊地个不停,也太不吉利了。
  他们不要脸朱慈烺还要脸呢。
  经过一番初步的调查,东厂的人奏报说参与左顺门哭谏的都是五品以下的京官,并无大小九卿、六部内阁要员。
  朱慈烺不由得冷笑。
  果然是一群为博出名不要命的主。
  真正的大佬都知道有几样事绝对不能乱掺和。
  首屈一指的便是皇帝的家事。
  看看历史吧,万历立储,嘉靖认爹。
  哪一件不是闹得惊天动地,最终闹事的臣子都被狠狠廷杖,很多人当即被杖毙。
  但若是细细的筛查,却会发现这其中却没有太多的高品级官员。
  因为这些高品级官员往往都上了年纪,官场经验、人生阅历丰富,知道这是皇帝的逆鳞绝对不能拂逆。
  这种强出头的傻事就留给愣头青们去做好了。
  而这一次,文官们做的更过分。他们等于直接骂朱慈烺是不孝子,比骂嘉靖和万历的那套说辞更诛心。
  朱慈烺若是忍了这次,今后便会有更多文官蹬鼻子上脸。
  是以他绝不能忍。
  这些人想靠着踩朕出名上位?真是太年轻了!
  朱慈烺当即下旨给锦衣卫,命其将左顺门外哭谏的文官全部逮拿至午门执行廷杖。
  既然这些人找死那朱慈烺就成全他们。
  天子的权威绝不能以这种方式被文官挑战。便是为了抗击满清,朱慈烺也必须做到说一不二,乾纲独断。
  ……
  ……


第二百五十六章 廷杖
  左顺门哭谏的文官见锦衣卫气势汹汹的冲了过来,瞬间就明白了。
  皇帝已经被他们谏的哑口无言,只能选择廷杖来泄愤。
  他们虽然会挨上一顿打,但却会因此青史留名。
  这波不亏!
  “诸位同僚,我们今日哭谏左顺门,已经尽到人臣之本分。可惜陛下被奸佞蒙蔽,要杖责忠良。呜呼哀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我们今天便要血溅午门,为天地正道!”
  兵科给事中刘道也振臂高呼道:“谏君父,取正道!”
  一众文官也纷纷高呼道:“谏君父,取正道!”
  这些参与左顺门哭谏的文官都是五品以下的,平日里在各自衙门里基本上都属于被驱驰的那一类人,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可在此时此刻他们仿佛化身为大明朝最英武的那一类人,比他们的上峰更敢于拂逆鳞,谏君父。
  即便因此而身死命陨也在所不惜!
  “带走!”
  锦衣卫千户马利大手一挥道:“带去午门行刑!”
  “厂卫鹰犬不得好死!”
  “都是汝辈奸佞小人蛊惑圣上,苍天有眼不会放过你们的。”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邪不压正,邪不压正呐,看你们还能猖狂到几时!”
  马利冷哼一声,丝毫不以为意。
  锦衣卫不像文官,他们只需要直接对皇帝负责。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锦衣卫与文官阶层就是天然对立的。
  锦衣卫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监视文官,替皇帝背黑锅。
  反正他们也背了两百多年了,不介意再多背这一次。
  这些文官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跟他们打嘴炮占不到便宜。
  反正一会就要把他们拖翻在地廷杖,马利就不信到时他们还能喊的出来。
  一百多余官员被锦衣卫压着来到午门准备处刑。
  监刑的便是司礼监秉笔提督东厂太监刘传宗。
  作为当今圣上还在东宫时就伺候在身边的老人,刘传宗明白天子就是他的一切。所以朝堂内外你来我往,他只认准一点,那就是效忠天子。
  如今这些文官竟然以下犯上,跑到左顺门哭谏,给天子添堵。
  绝不能忍!
  “着实打!”
  刘传宗的脚尖向外张开朗声道。
  廷杖中的学问很深,监刑太监如果脚尖向外张开表示要着实打,受刑人最多伤残不会致死。
  但如果监刑太监的脚尖向内收,则意味着用心打,受刑人必死无疑。
  要是刘传宗自己的意愿,肯定会命锦衣卫用心打。
  但圣天子仁厚,特意嘱咐刘传宗“着实打”,算是给这些犯颜的臣子一条活路。
  “去裤!”
  刘传宗一声令下,早已等候多时的锦衣卫校尉将受刑人按趴在地上,撩起官袍扒掉中裤。
  放眼望去,一排白花花的屁股煞是壮观。
  “搁棍!”
  刘传宗十分解气的说道。
  “呵!”
  锦衣卫校尉齐喝一声,将粗重的木棍压在了犯颜官员的臀上。
  这廷杖用的木棍比一般公堂用刑的板子粗很多,又包有铁皮,几棍下去就能叫人皮开肉绽。十几棍下去必定血肉纷飞。
  几十棍下去若还能不咽气的要么是行刑的锦衣卫校尉放水,要么是自身体质极好。
  “打!”
  随着刘传宗一声令下,锦衣卫开始行刑。
  每一名犯官两侧都立着两名锦衣卫,他们保持着极佳的默契,一个人挥棍的时候另一个人则静静等候,如此反复。
  这些犯官自知受刑不可避免也不挣扎,只高声痛骂着厂卫。
  刘传宗心道这些人真是一帮贱骨头,上杆子的抢着受廷杖。
  仿佛有了廷杖的经历就能光宗耀祖一般。
  十棍下去,犯官的臀部已经裂开了几道血口子,鲜血顺着口子流出来,染红了他们身下的青石板。
  这些犯官的斥骂声渐渐变弱,有的已经开始哀嚎。
  二十棍下去,有的犯官臀上的皮肉已经被打烂,身子娇弱的直接昏死了过去。
  锦衣卫校尉取来了清水泼在了昏死官员的脸上。这些官员一个激灵又醒了过来。
  “接着打!”
  皇帝陛下说不要打死人,刘传宗自然不会违背圣意。
  可他也不会轻易的放过这些犯官,至少也要把他们打一个半死不活。
  “奸佞莫要猖狂,你便是打死了我,还会有后来人继续劝谏圣上,你们休想蒙蔽圣听!”
  如今只剩下刘道也一个人痛骂了。
  对此?刘传宗自然极为不爽。
  这些文官一个个自诩清正刚直,仿佛全天下只有他们是好人。
  实际上这些人肚子里满满的男盗女娼,着实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咱家劝你还是省省力气吧,留着些力气继续给皇爷写奏疏才是啊。”
  面对刘传宗阴阳怪气的挑衅,刘道也猛然抬起头,啐出一口带着血沫子的浓痰。
  “阉狗,你不得好死!刘谨魏忠贤就是你的下场!”
  刘传宗的神色突然一变。
  刘谨和魏忠贤都是大明朝曾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只是这两个人的下场都不怎么样,一个被正德帝凌迟处死,一个被崇祯帝下旨赐死。
  刘道也把刘传宗比作刘谨、魏忠贤,刘传宗如何能不气。
  哼,你咒咱家不得好死,咱家便咒你生不如死。
  刘传宗冲马利使了个眼色,他立刻心领神会。
  刘公公不叫打死人,却可以打残人啊。
  打伤与打残,这其中恐怕就是施刑时的位置、力道的一些变化。
  反正这些文官都不是好东西,便是打残了也没啥。
  马利走到刘道也身边,冲身旁的锦衣卫校尉低声耳语了一番。
  那锦衣卫校尉轻点了点头,将刑棍往下偏了偏,继而用力砸去。
  “啊!”
  粗重的刑棍狠狠的砸在了刘道也的左大腿上,原本一直在痛骂厂卫的刘道也骂声戛然而止,继而发出一声惨呼。
  这喊声实在太过惨厉就连行刑的锦衣卫都有些不忍,生出了一丝恻隐之心。
  毫无疑问,刚刚那一棍子打折了刘道也的大腿骨,那锦衣卫校尉甚至听到了骨头碎裂的声音。
  不过这丝不忍稍纵即逝,他还是要继续行刑。
  ……
  ……


第二百五十七章 做皇帝不能甩锅
  廷杖是残酷的,一轮下来文官们皆是掉了一层皮。
  刘道也最惨,被生生打断了两条腿。
  他吃了暗亏可没地方说去。毕竟行刑的是锦衣卫,监刑的是东厂厂公,下旨的更是天子。
  这种官司找谁去打?谁又敢接?
  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毕竟这都是他自找的。
  行刑结束后,锦衣卫校尉们抬来许多门板,把受刑的犯官全部拖到了门板上,然后两人一组抬起门板往外走。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廷杖过后受刑人是不可能走的动路的。
  当然锦衣卫最多把受刑犯官抬到皇城门外。
  一般情况下都有犯官的家眷、仆人来接人。别管是用马车还是轿子,总归能把人弄回去。
  至于没人来接的,锦衣卫也不会再管,因为他们的职责已经完成。
  马利要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奏报给指挥使,再由指挥使奏禀天子。
  ……
  ……
  朱慈烺接到锦衣卫指挥使赵信的奏报后轻点了点头。
  这次廷杖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至少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人再因为朱慈烺招降顺军余部的事情犯言直谏了。
  犯言直谏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是耍流氓。
  偏偏文官十分擅长这点。
  文官真正耍起流氓来是六亲不认,且品级越高甩流氓的本事越强,手段越高端。
  还好这次左顺门哭谏的文官中没有这种老流氓,不然朱慈烺还真的不好应对。
  无论在什么时候国家的稳定都是最重要的。朱慈烺可以因为东林党贪污、勋贵谋反而大开杀戒,却不能因为臣子们劝谏他弃用顺军余部而挥下天子剑。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次文官集团占着理,至少以这个时代的评价标准来看确实是如此。
  大明以孝治天下,天子更应该作为表率。
  朱慈烺重用顺军余部在士大夫看来就是不孝,是与儒家的那一套思想相违背的。
  朱慈烺当然有他的理由,本来南明现在的实力就比满清弱,要是在这个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