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宰辅(三问)-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此去金陵,一来是为祝寿,二来便是打探情况,这三来……若是能稳住南唐,暂时不动兵,那最好不过。”

呃……

赵铮只觉得任务繁重,压力山大,怕是不轻松!不过想想原时空的历史走向,李重进被平定了,南唐最后也亡国了。按照这个节奏,而今自己南下,应该能顺利完成?

“好吧,我尽力而为吧!”赵铮低声道:“只是很多事情我都不熟悉……”

“放心好了,既然是祝寿,去的肯定是使团,你作为鸿胪少卿为正使,重点的任务就是那三件事。至于其他礼仪上的事情,会派人帮你打点的。”

“那从哪里出发?什么时候走?”

“汴梁那边已经准备妥当,可能使团已经动身了。至于你……不必回汴梁,直接南下,走南阳到襄阳,与使团汇合,乘船顺江而下就是了。”

“呃,这也绕的忒远了!”赵铮忍不住抱怨。

“没办法,淮南被李重进占领,不方便,绕道也是为了安全。正因如此,所以才需要早些出发!”赵普道:“李重进的使者可能也会去南唐,必须早些去,及时掌握情况!”

“那好吧!”赵铮轻叹一声,重生大宋就是个劳累命,少不得又要舟车劳顿了,但愿不要步步惊心就好。

“南唐之事,若办妥了,回来之后,朕重重有赏!”赵匡胤面带笑意,一副你的懂得的表情。

赵铮不免感慨,哪怕是君临天下,赵匡胤也不过才三十多岁,性格中多少还有些活泼之处。

“争取不辱使命!”

“赵普祝赵少卿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说得好像打仗一样!”赵铮笑了笑;“赵学士,以后叫我五郎好了,不必客气。”

“五郎!”赵匡胤喃喃道:“自家人或长者可如此称呼,外人就显得太随意了。”

赵普心领神会,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

“五郎也该加冠礼了吧?可有表字?”

“没有!”

“今年十九,倒也是及冠的年纪了!”赵普道:“不若官家赐一个?”

赵匡胤点头道:“好,五郎,朕就赐你个表字。”

皇帝赐字是旁人求之不得的荣幸,赵铮虽不十分激动,却也不反对。

赵匡胤来回踱着步子,低声道:“年少有为,乃为俊彦;文武双全最好不过,五郎武功高强,谋略也不错,文采似乎需要加强。不若就叫‘文彦’吧,多读些书,也好名符其实,文武双全。”

“赵铮,赵文彦,不错!”赵普连声称赞。

赵铮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反正听着顺耳,意思也不差,又有皇帝钦赐这个殊荣在,挺好!

如此一来,大宋鸿胪少卿赵文彦就新鲜出炉了!

ps:第三更,有些太晚,抱歉!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五十章符家有女初长大

汴梁,魏王府!

假山小池,绿荫花香,两个年轻女子站在回廊边言笑晏晏。

“七妹啊,你能平安回来,全家都安心了;你不在的日子,母妃的眼睛都哭肿了。”说话之人正是赵光义的夫人符氏,魏王符彦卿的第六女,符璃的六姐。

“嗯,让你们挂念了!”符璃仿佛有些心不在焉。

符六娘看在眼,心知肚明。符璃自从潞州回来之后,就一直闷闷不乐,似乎有心事,王妃秦氏有些担心,特意委托她来探询开导。

“是赵铮救你回来的?”

“对,是他!”提起这个名字,符璃的神色中多了些许兴奋,兴冲冲道:“六姐,能给我讲讲那天晚上的事情吗?”

“哪天晚上?”符六娘迟疑片刻,反应过来,妹妹指的是陈桥兵变夜。

关于那日的事情,算是赵家隐秘,她虽然是符家的女儿,却也不敢随便多说,故而支支吾吾,沉吟不语。

符璃佯作不满道:“六姐,人多嘴杂,其实那晚的事情可能已经传开了,从别处也能打听到。我想知道的详细些,所以才问你这个在场之人的,要是有什么隐秘之事不好说,略过去便是了。”

“他自己没告诉你?”符蓉笑问道:“可是想听他的事情?”

符璃略微有些脸红,转身看着假山下的花丛,低声道:“他没多说,让我问六姐你!”

“好吧,既然如此,我就和你说说!”符蓉略微沉吟,也便答应了,随后便开始娓娓道来。

符璃一直默默听着,听某个人在那座寺庙了是如何的舌灿莲花,是如何的勇猛威武。

听过之后,便是赞叹,也很欣慰,随后便开始想念,他怎地还未回汴梁?

不过有人将她的想念打断了,符家二郎符昭远回来了。

“二哥,你怎地回来了?”符蓉和符璃两姐妹都有些惊讶。

“当然是回来看你们了,尤其是七妹,从潞州的刀光剑影中历险而归,作为兄长,理当回来看看吧!”符昭远威风爽朗,确有王府贵公子的气度。

符蓉没什么反应,符璃却知道,二哥回家必有缘故。事实上确实如此,李筠之乱平定,北方各镇节度使都向赵匡胤投诚,表示重心。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在其中,他的身份特殊,更有必要回来了,而且已经在路上了。

至于符昭远,只听他愤然道:“其实啊,我原本是不必回来的,都是拜那个叫赵铮的小子所赐,父亲让我回来一遭。”

符璃顷刻间便了然于心,赵铮在潞州冒充符昭远使者,说的有模有样,哪怕是信口开河,也会引起皇帝赵匡胤的注意。

何况赵铮真的是信口乱说?哪怕真是如此,符家人也会猜想,会不会是赵匡胤变着法敲打符家?因此,让符昭远回来走一趟是很必要的。

“要是没这回事,二哥就不回来看我们了?”符璃小嘴一嘟,别有幽怨!

符昭远不明情况,忿忿道:“这小子,也忒大胆,竟然冒着我的名头在潞州行骗。”

“二哥,他那么做,也是为了救我,何况此事也是我的主意,还请兄长恕罪!”

“嘿,你还帮他说话!”符昭远愤慨道:“冒充也就罢了,还弄出抄家灭族的响动来,幸好官家圣明,否则啊……你说,我能不找他算账吗?”

“好了,二哥!”符六娘打个圆场道:“二哥消消气,赵铮也是为了救七妹,为了保护符璃从潞州逃出来,拼死力战,还险些丢了性命。”

符昭远笑道:“那好,既然七妹如此维护救命恩人,为兄也就不计较了。”

“何止救命恩人,这一路回来,是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符六娘这么一打趣,符昭远若有所悟,倒是符璃脸红,匆匆走开了。

符昭远与符六娘对望一眼,异口同声道:“七妹长大了!”

……

王妃秦氏也是如此认为,当着符彦卿的面说道:“女儿长大了!”

刚刚从魏州返回的符彦卿点头道:“江云和苦儿都告诉我了,在太平驿,北汉刘钧派人与那赵铮比武定符璃的生死……当时,符璃把那两颗琉璃珠交给赵铮携带。”

“果真?”秦氏有些惊讶。

“没错!”符彦卿道:“韩令坤告诉我,赵铮为了护着符璃,差点死在泽州。他在青天峡接应时,符璃安然无恙,赵铮却身受重伤,昏迷了整整五日,差点醒不过来。”

秦氏不禁感动道:“若只是奉命行事,不至于如此拼命吧……”

符彦卿叹道:“符璃很在乎他,那小子昏迷了五日,符璃衣不解带,照料了他五日。他们在潞州假称情侣,怕是要弄假成真啊。”

“这……”秦氏很了解女儿,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低声道:“可惜那赵铮是个和尚,哪怕是还俗了,这门楣……”

“那小子倒是不简单,这次兴许能混出点名堂,可终究还是差别很大!”门当户对固然重要,却也不绝对,符彦卿真正在乎的另有其事。小和尚看着倒是有些本事,可离那个标准还是差很远……

秦氏小声猜测道:“他姓赵?会不会和官家和光义他们有……”

听到这话,符彦神情微微一滞,旋即摇头道:“我派人查了,应该没关系!”

“那这……看来,还是得让开导下符璃,不能让她想太多。”秦氏沉吟道:“不过终究是符璃的救命恩人,什么时候见见,表示感谢……”

“这是应该的,听了江云的描述,以及朝野的传言,我对此子也颇为好奇,倒是真想要见上一面。”符彦卿颇为好奇道:“不过,他好像尚未回汴梁!”

……

符六娘在娘家吃了顿团圆饭,便回了自家府中。

丈夫是当今皇帝同母胞弟,身份尊贵,自己的地位也因此水涨船高,现如今已经是汴梁城里,一等一的贵妇人了,将来王妃的封号肯定跑不掉。

正因如此,她对丈夫赵光义也是更加的依恋。最近官家御驾亲征,丈夫作为大内都虞侯,留守汴梁,事情千头万绪,着实劳累。因此回家之后,亲自下厨炖了羹汤,等着丈夫回来。

赵光义回来时果然已经很晚,皇兄赵匡胤御驾亲征,平定了李筠叛乱,不日就要回到汴梁。必然需要一个欢迎和庆祝的仪式,此事少不得他参与安排。

李筠一死,震慑宵小,许多节度使一下子涌入汴梁,要求朝拜皇帝。而今赵匡胤尚未回来,少不得他先安排接待。同时他还得小心着汴梁城的风吹草动,大宋立国之初,经不起折腾。

诸多事情,赵光义确实有些忙碌,回家时也确实有些疲惫。面对妻子送上的羹汤和关切,心里顿时暖暖的。

符六娘是他的填房,两人成婚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夫妻间倒也颇为恩爱!赵光义一边喝汤,一边问道:“你今日回娘家了?”

“嗯!”符六娘喜滋滋道:“父亲、二哥和七妹都回来了,所以回去了一趟。”

赵光义问道:“哦,符璃可还好?”

“安然无恙!”符六娘道:“多亏了皇兄派去的那个赵铮,是他拼着命保护七妹回来的。”

“我知道,都安然回来就好!”

符六娘上前道:“夫君,那个赵铮是何许人也?”

赵光义神色一动,问道:“你问这个做什么?”

“七妹近来茶饭不思,神思倦怠,可今日和我说起赵铮,立即眉飞色舞,精神奕奕!”符六娘笑道:“七妹长大了,与赵铮一路患难与共,怕是……”

“是吗?”赵光义很是惊讶,显然不曾料到这样的事情,问道:“那岳父和王妃怎么说?”

符六娘道:“没说什么,不过赵铮是那样的出身,门楣又不高,父王和母妃估计不会同意……”

“是吗?”赵光义突然神色一变,目光也复杂了许多,呆呆地坐在桌前出神,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嗯,不过父王和二郎都想见见赵铮,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人物!”

赵光义笑道:“想要见他,怕是得要过上一段时间喽!”

“为何,他不会来吗?”

“不是!”赵光义摇头道:“而今他已经在南下的路上了。”

“他要去哪?”

“南唐!”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五十一章南唐

符璃在小池边念念不忘时,赵铮已经从襄阳登上了大船。

去南唐最便捷的道路自然是顺汴水运河到淮南,然后渡江南下。奈何现如今的淮南节度使是李重进,虽尚未起兵,但蠢蠢欲动,距离叛乱已经不远了。

使团走淮南,并不安全,更会耽误事情。

绕道荆襄,由汉水入长江,然后顺江南下,反而更方便安全,这也是赵匡胤为何让赵铮在洛阳等候的缘故。

此行中间有一段途径南平(荆州)高家的地盘,但赵匡胤登基之初,高家就已经派人朝贡了。南平可以说是五代十国中最弱小的国家,高家也擅长左右逢源,如何敢怠慢了上国使团,惹怒了大宋这个庞然大物?

因此一路畅通无阻,等过了鄂州,实际上已经进入南唐的领地了,只是其都城金陵还在东方,颇为遥远。

南唐在历史上给人的印象是弱小颓废,尤其是后主李煜,词名传颂,人尽皆知,是个难得的才子,却也是最窝囊的皇帝。

国破家亡,“囚”居汴梁,愁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以至于南唐在世人印象中就是风花雪月,靡费羸弱。

实际上,初期的南唐还是很强大的,烈祖李昪于公元937年建国,雄霸南方。在东南曾攻取了闽南一带,向西也曾占据过楚国(湖南一带)。北方则是以淮水为界,与中原王朝相对峙,可谓是国势煌煌,显赫一时。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如今国主李璟在位的后期,先是丢掉了闽南,楚国也得而复失。最要命的则是在北方,后周王朝建立之后,世宗皇帝柴荣三次南征,终于占领了淮南。

对于南唐而言,他们在江北的十四州之地全部沦丧,国界线也从淮水变成了长江。中原王朝的兵锋可以隔江而望,虎视其都城金陵。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日,对南唐而言,代价是极大的。虽说有长江天险,却也不是绝对保险的,否则当年南朝的陈国就不至于灭亡了。

正因如此,南唐面对中原王朝乖了许多,丢掉

了江北十四州之后,便奉后周为正朔,李璟也放弃了自己的年号,以后周王朝的“显德”为年号。赵匡胤登基建立宋朝,立即赐书南唐,并放南唐降将周成等人归国。

南唐国主李璟很识趣,遣使以御服、锦绮、金帛朝贺,表示对赵匡胤的拥戴,奉宋朝为天下正朔,启用年号“建隆”。

南唐如此态度,与局势有关,也与统治者的态度和决心有关。李璟大不如其父李昪,缺乏英武之气和进取之心,面对宋朝的威势,他更多的是畏惧,低声下气。

不过人的态度是会改变的,有个事实不得不承认,南唐人肯定不服气,如果有机会反击宋朝,夺回江北十四州,李璟会放弃吗?

而今李重进正好给南唐送上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一个可以再次涉足淮南的理由,一个再次出兵江北的可能,一个反败为胜,重新崛起的机会,南唐能不动心吗?

虽说李璟懦弱,却也保不住大臣的劝谏和怂恿,南唐一国,总会有几个明事理,目光长远的官员。

记忆中,在原本的历史上,南唐似乎并未出兵。时空转换,从自己在定力院醒来的那天起,这个世界已经有变化了。

潞州之乱加快,韩微没死,宋庭局势的微妙变化等等,只需要一个微小的石子,滚滚历史车轮的方向就会有偏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谁敢轻视一个微小的变化?谁又敢断定历史走势不会改变?

南唐会不会出兵,已经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也正是自己出使最重要的任务。

赵铮不明白,赵匡胤为何要选自己去?

这个问题,他问过赵普,听话里的意思,似乎是赵匡胤对汴梁的某些官员不放心,同时也是为了历练自己。赵普一再强调,这是个机会,让自己重视。

历练?赵铮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皇帝器重?君心难测,赵匡胤到底是什么想法,谁知道呢?机会倒是没错,是得珍惜。

貌似还有一层意思,自己籍籍无名,南唐那边估计没人重视,反倒容易行事。同时还交代自己探查南唐的朝政、军事,甚至是国计民生等问题,多了解一些,为将来渡江平定南唐做准备。

唉,江南虽然风花雪月,可此去估计也没机会享受,一堆的麻烦事,很苦恼。

不过赵匡胤说话算话,给自己派了帮手,鸿胪寺丞董仲彦已经知天命,却也是老当益壮。最重要的是对礼仪与邦交方面的事情比较熟悉,很有经验,这些事情基本上都交给他一手打理。

说实话,董老先生有些失望,鸿胪少卿出缺,他期待了许久,认为自己这个鸿胪寺丞顺势升迁乃是情理之中。

结果出了意外,突然之间空降一位鸿胪少卿,凌驾于自己之上。赵铮是何许人也?董仲彦确定周、宋两朝没听说过此人,心中难免忿忿。尤其是听说赵铮才十九岁,奉旨出使南唐,让他随行辅佐,就更不淡定了。

开什么玩笑?一个十九岁的毛孩子,乳臭未干位居高官也就罢了,竟还为出使他国的使节,未免太过儿戏了吧?

董仲彦本来还打算上疏官家,反映下情况的。不想留守汴梁的大内都虞侯,皇弟赵光义单独召见,一番叮嘱,主要说了两件事。

其一,出使南唐,礼仪不可废,却也不可失了上国天使的威风;其二,此去南唐,一切事务均听从赵铮调遣!

赵光义提及此事,语气极为严厉,董仲彦骤然联想到,新任的鸿胪少卿十九岁不假,可是他姓赵啊,这可是大宋国姓。

董仲彦自动脑补了很多,不由暗责先前太过冒失,心中的非分之想全都收了起来。官家英明神武,这般任命自然是有道理的,一心一意照顾好这位小爷才是正经。

尤其是在襄阳见到赵铮,虽然年轻,却气度不凡

,董仲彦便彻底老实了,态度恭敬,小事处理的妥妥帖帖,大事则请少卿大人决断,配合默契。

赵铮对此十分满意,礼仪上的事情压根不需要自己操心。除了鸿胪寺的随员之外,还有三百禁军随行,作为使节护卫,带队的校尉正是李景元。

上次在潞州有过配合,赵铮和符璃从太平驿溜了,李景元见势不对,立即与楚昭辅汇合,成功逃出。

这次赵铮出使南唐,他又奉命随行,用赵普的话说,彼此熟悉,便于配合。赵铮只是呵呵一笑,是否还有其他意思,心里明白就是了。

值得注意的是,赵匡胤还特意让李景元改了名字,省去了中间的景字,直接叫李元。

南唐国主叫李璟,还有两个弟弟叫李景遂和李景达,都是“景”字辈的。虽说宋朝是上国,但李家兄好歹是一国之主,适当避讳,顾及情面也是必要的。

赵铮不由觉得好笑,李璟是南唐国主,是得注意,不过他感兴趣却是另外一个人。

李从嘉,南唐六皇子,也就是未来的后主李煜。还有他的两位皇后,周娥皇和周女英,据说是人间绝色,艳名更留于青史。

赵铮很好奇,想看看这对姐妹花到底美到了什么程度?

第五十二章李从嘉

大船顺江而下,速度很快,几日后便到了湖口,也就是后世的九/江附近,因鄱阳湖与长江交汇于此而得名。

水波滔滔,浩浩汤汤,风景秀美,十分壮观。

不过赵铮之所以关注湖口,并非为了看风景,乃是因为此地有大量南唐水军驻扎。

从战略上而言,湖口是金陵在长江上游的一道屏障。唯有在湖口守住长江水面,不至于让敌方大军顺江而下,才能确保都城金陵安然无恙。

这是多次实战后得到的教训,东汉末年,三国争霸,吴主孙权在建业(金陵),周瑜则经常驻守柴桑,正是今日的湖口。

乃至后世的朱元璋和陈友谅之战,太平天国与曾国藩之间的水军交战,湖口的得失对战局变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将来大宋想要征伐南唐,湖口水军必是强敌,这是赵普特意嘱咐过的,因此赵铮有特别留意。

南唐水军的营寨没看到,但是战船却出现了,因为宋军船只出现,南唐例行派出战船来监视。

虽说是出使南唐,但这一路上,赵铮的座船都是靠着北岸航行的。南唐战船前来也只是远远的监视,没有靠近,更不会进攻。

大宋与南唐以长江为界,按照后世划分国界的标准术语来讲,是以长江主航道中心线来划分的。大宋船只靠着北侧航向,南唐根本没有干涉的理由。

就目前而言,南唐水军还是很谨慎,看看对方战船的阵型,以及反应速度,便知不可小觑。

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其水军主将林仁肇,临走时赵匡胤特意提及此人。

当年周世宗柴荣带着他征讨淮南,寿州久攻不下。此时周军在正阳建起一座浮桥,只要过河,就能扼守南唐援军的进攻路线。

结果,这个林仁肇亲自率领一千敢死士,船载薪柴牧草,乘风放火,欲焚毁浮桥。不料,风向转变,不利火攻,周军大将张永德趁机反攻,南唐军大败。

危急时刻,林仁肇单枪匹马,负责殿后,并将张永德射来的箭矢全部挡开,成功阻止了周军的追击。

正阳桥一战,林仁肇一战成名,深受南唐国主李璟器重,也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嘱咐赵铮留意此人,也不知道此番在金陵能不能见到?

两岸青山飞速掠过,船只顺利过了湖口,不久之后就到了安庆、池州,到了当涂附近。正好是黎明之时,赵铮特意站在船头,注视着江边的一座小石山默默出神。

那里就是采石矶,与岳阳城陵矶,金陵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大名矶。采石矶就更为特殊了,历来北朝征伐南朝,进攻金陵,渡江之处大都选在采石。

此处江水平缓,渡江确实有便利之处。只要在长江南岸站稳脚跟,距离金陵城也就不远了。

重生而来的赵铮知道,历史上宋灭南唐,曾在采石矶的江面上架起一座浮桥。

但此刻,看着眼前浩浩汤汤的江水,赵铮有些难以置信,凭借这个时代的技术,真的能做到吗?

过了采石矶,金陵已经在望,赵铮穿戴起大宋鸿胪少卿的官服,站在船头喊道:“南唐,我来了!”

……

七月初,夏日炎炎,但在湿润的金陵,倒也不是格外炎热,尤其是一场夜雨后的清晨,更多了几分凉爽。

郑王府的花园,湖面上碧绿的莲叶随风摆动,一朵朵荷花映日而红,幽香远远飘来,沁人心脾。

一阵阵清脆的琵琶声从湖边的柳树下传来,曲风婉转,悦耳动听,着实美妙。

柳荫之下,端坐着一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