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山河血(无语)-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

仔细打量着李璜,难道他想说是恶霸就要打倒吗?

“个税!”

“个税?”

“对!”

重重的点点头,李璜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

“专区自成立后,既征收个人所得税,所针对的是薪给报酬所得税、证券存款利息所得税以及投资收益所得税,后者所针对的企业主,通过高额税收迫使其将投资收益再次投资,从而刺激工商实业发展,既然我们可以向企业主征税,那为什么不能向地方上的财主征税!”

“向财主征税?”

微微怔了怔,管明棠示意李璜继续说下去。

“现在,邯彰的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为5。4亩,而截止至去年年末,实际最低拥有值是3。8亩,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一平均值,对户人均拥有土地5。4亩以上的土地征收土地所得税呢?”

“土地所得税!”

李璜的建议让管明棠的眼前一亮,这是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的办法,只是一瞬间,管明棠便想通了实施这一税制所带来的好处。

“如果能够顺利实施的话,他至少可以带来两个好处,一是将地利收归国有,通过累进税制,比如人均5。4亩以上,l0亩下,征收20%,l0亩以上,20亩以下,征收30%,以此类推,直至80%,而这一税额意味着,其拥有土地越多,不仅不可能获得地利,而且还要亏本!这样的话,就可以促成土地拥有者迫于高税负担,不得不售出土地,这也就是第二个好处,当然,实施这一政策,必须要降租,要额定地租。”

点点头,管明棠赞同道。

“对,的确会有这两个好处,而且,”

“而且,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土地过分所得征收实物税,获得足够的粮食储备,以今年夏收为例,战区可籍此获取不少于20万万斤粮食!”

“也许会更多!”

管明棠笑了起来,或许,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办法了,既可以使地利尽归政府,又可以不伤及法律,事实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法律的范围内解决的。

“不过,如果实施的话,估计会有很大的阻力!”

“阻力,他们无非就是指责一下我横征暴敛罢了?”

摆摆手,管明棠自信的说道。

“非常时期,就要行非常之法,现在全国几百万军队,一年所需军粮几十万万个到时候,中央不仅不会阻止我们,反而还会看到其中的利益!到时候,只怕,中央会比我们收的还高兴!”

“先生,到那时,恐怕全中国的地主士绅都能恨上你!〃

“有一天,他们会感激我的!他们会明白,相比于失去的,他们得到了更多!”

笑了,管明棠哈哈大笑了起来!而李璜也根着笑了起来

管明棠之所以会笑,是因为他开心,而之所以开心的原因,非常简单,李璜的这个办法如果能够顺利实施,那么,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一直以来困扰着这个国家的农村问题,将会得到根本上的缓解。

而最重要的是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并没有强迫任何人!

第一百九十八章南京风云

“在中日两国间的战争爆发之后,面临军事强国的入侵,一个随时可能崩溃、瓦解、灭亡的中国,展开了对抗强敌的“全面抗战”数以百万计的中**人,在战场上用血肉与生命铸就着这个国家的防线,他们要在一万个不可能中,寻求那一个可能……击溃敌人,这种情怀是悲壮的……”

《时代》l938年1月刊

四月的春风刚刚吹绿长江两岸,战争的阴云再一次笼罩了南京,这座中国首都的上空,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从上海方向撤入国防线的数十万官兵,依托防线展开了坚苦卓绝的防御作战,在皖南的山区,十数万官兵依托山地,拼命阻挡着日军的入侵。

几乎是在春节刚过,日军大本营就下达了进攻南京的命令,随即上海派遣军十余个师团开始从多个方向向南京发起进攻,尽管依托国防线、山地,数十万**官兵不计代价的阻止着敌军的进攻,但战线还是一步步的向着南京逼近。

尽管四月里春光明媚,但此时的南京却笼罩于一片阴雨之中,而南京,这座中国的首都的空气却比天气还阴沉,尽管早在去年l2月,在**撤出上海时,国民政府即已迁都重庆,同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这位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亦已乘永绥号军舰赶赴四川,也标志着南京迁都的开始,但南京于心理上依然是中国的首都。

“日军攻克防线,正步步进逼镇江,南京屏障尽失!”

“日军攻克,占领广德……”

一个个战事不利的消接二连三的从前方传至南京,去年岁末,大上海开始在日章旗的阴影中黯淡下去了。在过去的几个月间,日章旗的阴影,迅速地掩盖了江南的田野,而此时日章旗的阴影,笼罩到南京来了。

四月一日,对于作为中国最高领袖的蒋介石而言,可谓是度日如年,在持续八个月的抗战之后,不过只有两百个师的中**队,为抵抗日军的入侵可谓是精锐尽出,而作为抗战中流的近八十万中央军更是伤亡惨重,仅中央军校毕业军官阵亡就多达上万人之多,军官是军队的灵魂,八个月的苦战,正在一点点的消耗着中国的元气。

虽说四月正值初春,按道理天气应正是宜人之时,但是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办公室内,身着军装的蒋介石却总不那么舒服,全身热得厉害,连他那光光的头顶上也渗满了细密的汗珠。南京,是守还是不守?自去年7月中日开战以后,尚不到一年时间,中国的半壁河山便已沦入日本人之手,尽管现在民心士气并未因半壁江山的陷落而人心沮丧,但如果作为中国首都的南京失守,那么会对民心造成何等重剑,会对……但南京如何守得?日军十一个师团从浙江、苏南两个方向南京进攻,占领山东的华北派遣军更是随时准备进攻徐州,如果不是邯郸的航空队不断对平沈铁路、津浦铁路突袭,且有数十万游击队于敌后实施破交战,只怕现在华北派遣军已经南下了。

万一华北日军南下,在徐州的李宗仁,指挥那一群杂牌军,又能挡住日军吗?如果他挡不住日军,华北日军兵进浦口,与南京隔江相望的话,面临三路夹击的日军南京又岂能守处住?那弃守南京呢?这个念头不过是刚刚浮现,蒋介石的心中便涌起阵阵不甘之意,更多的却是不服气,尽管现在看来战争爆发之初,中国的确高估了自己,但日本却严重低估了中国,在上海,日军伤亡愈十万余,在上海的一战,为中国赢得了声望,毁灭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在华北,尽管有着初期的失利,但是邯彰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更是震惊了整个世界,可以说,无论南北两个战线,都令中国一举扭转了“几千个外国人就能占领他们的首都……”的印象,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会产生再与中国签定不平等条约的幻想,这一切,都是这场战争所赢得的。

如果南京失守的话……想到弃守南京给国民心理,给国际舆论带来的冲击,蒋介石便知道南京必须要守,但又想到在上海前线,数十万军人用生命气血肉抵抗着日军的入侵,想到数十万军人的牺牲,他的心中便是一阵抽紧,眼角竟有些潮湿。

他的情绪从没像今天这么低落过。能建立起今天的大业,他虽然经受过不少次挫折,有几次甚至不得不一个人亡命日本,但那时的执着和热情似乎要比今天高。那时的他似乎已眼望光明,尽管有时也摔倒,但信心却极强。可今天,作为一国的领袖,国民党的总裁,他想问题,看事情却有些患得患失,反倒没当初那么洒脱了,他不愿中国亡在国民党手中,更不愿中国亡在他蒋介石手中。千世功名可无,千秋罪名却决不可有。

面对开战后的接二连三的败局和军队的伤亡惨重,他甚至怀疑全面对日开战是不是仓促了一点。不是怀疑,这根本就是事实,实在是太过仓促了,中国并没有准备好,整军计划没有完成,按照陆军的最终建军计划应该建成六十个德械师,计划是以今天完成,但是直到现在不过只完成了二十个师的调整,而其中只有六个师被调整为德械师,其它各师不过只走进行编制上的调整罢了,而这二十个师却是中央军的骨干,是实施这场抗战的骨干精锐,但他们现在却伤亡惨战,基层军官、优秀军士更是伤亡殆尽,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但即便如此,面对陶德曼的调停,面对日本开出的苛刻的诸如承认满洲国**、赔偿巨额战费的和谈要求,他依然选择了“不”他清楚的知道,国民是不可能接受如此苛刻的议和条件的,而他本人亦不可能接受。而拒绝意味着什么呢?现在日军向南京全线进攻,就是回答。南京是战,是守?就在这时门被轻轻地推开,走进来的是办公室主任陈布雷,一句话,把在思绪里沉浮的蒋介石拉回现实中来。

“委员长,军令部作战厅刘厅长求见……”

一听是作战部的刘为章求见,蒋介石的眉头却又是一锁,在先前的军事会议上,刘成章的一些见解,正是他心忧的根本。

“请他进来吧。”

“委员长!”

刚一进入办公室,刘成章即看出委员长面色阴沉,一副心事颇重样子,于是便开口询问道。

“委员长,您还在考虑南京之事?”

盯着远方,蒋介石好一会才缓缓说道。

“辛亥军兴,我革命军不过是初刚组织,除部分起义新军,其它皆为各路人士,可谓是训练不精、装备不良,而南京张勋领两万清军防守,且南京附近亦有不少炮台工事,可谓是兵多械精,虽是如此,不过7天,南京既为我革命军光复……”

想到南京这片实在是无法有效防御的防御死地,蒋介石的心里便是一阵叹息,当看堂堂三省首府的南京,不过只是7天,既被一群乌全之众的革命军强攻而克,而现在,南京需要面对的却是数十万日军的多路夹击。

“南京地形实为兵家防御之死地!”

刘为章点头说道,而这一点早已经为高层所共知,否则也不会有迁都之举,南京附近无法防守,只能守外围。**随即修筑了从上海到南京的几道防御工事,包括直接防御北方上海方向杀过来的吴福线和锡澄线两条防线,这是人工修建的防御工事。**必须依靠这些工事和**决战,一旦这些阵地丢了,南京就相当危险,而现在……

“既然吴福先和锡澄线马上就要失守,也就意味着南京正面防御已经失败,再死守南京已经没有意义,从军事上来说也是不合理的!”

看着委员长,刘为章又一次提出了在先前的军事会议上他的看法。

“况且日军此时并不是仅仅为了攻占南京,更是为了合围歼灭从上海撤退的近40万**大军。日军从东面分南北两路杀来,北路沿着苏州,无锡,镇江,南京这线从正面攻打南京,同时追击上海撤退的**部队,而南路日军则全力试图包抄从上海撤退**的退路,同时完全包围南京,它的目标是占领南京的南面的溧水,西南面的芜湖……”

“嗯……”

听着刘为章提及日军进攻南京的目的所在,蒋介石踱回沙发前缓缓落座。

“日人野心,一为夺取南京,以雪华北兵败之耻,二为歼灭我军主力,从而为下一步进攻铺平道路……”

中日之战在于持久,非一城一地之得,而在于兵力是否难够维系,中国非工业后现代国家,没哼哼效的战争动员以及兵力补充体系,一但主力损失,到时中国以何抵抗日本入侵……摇着头,蒋介石默默的闭上眼睛,然后说道。

“可,若是不守南京,于国于民只怕……”

知其所指,刘为章含笑而立,再一次提出他的见解。

“委员长,南京弃不得,守亦不得,既然如此,那为何不作象征性抵抗?”

第一百九十九章左右之择

“象征性抵抗……”

于唇边念叨着这句话,蒋介石却是沉默着。

早在淞沪会战打响之前,政府就已经做出了必要时迁都的计划和准备,同样也作好了南京失守的打算,但迁都重庆没有问题,那么有问题的就是南京保卫战要怎么打,是否要打了?

而在淞沪会战打至11月,各部显出疲态的时候,他便召集白崇禧,何应钦,徐永昌,刘斐,以及德国顾问团团长法尔肯豪森将军等人第一次商讨南京保卫战的情况,让蒋介石有点吃惊的是,几乎所有与会将领都一致要求不能死守南京,一部分将领甚至提出主动放弃南京,只留下警察维持治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南京从军事上来说是绝对的易攻难守的城市!南京周围的地形决定了这一切,作为防御上的死地,自然无从防守。

“委员长,南京北面和西面都是长江,虽然江阴要塞通过乘船和炮台暂时阻挡了日本联合舰队,但不可能长时间阻挡住,现在广德已经陷落,日军正集兵准备向芜湖一带进攻,以切断我军之后路,而南京北面和西面都是长江,虽然江阴要塞通过乘船和炮台暂时阻挡了日本联合舰队,但不可能长时间阻挡住。一旦日军军舰突破江阴封锁了南京附近水域,等于封死了南京北面和西面,加上被日本陆军封死的东面,南面,南京等于已经被包围,完全是一座死城!”

在桂军长期服役,又留学日本多年,在日军中也服役过,使得刘为章对中日两军非常了解,看着依然沉默不语的委员长,他知道,现在委员长仍然在犹豫不决,于是便继续解释道。

“现在就算国府还有50万新到战场的精锐部队,也不能放在南京死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部队也会被日军切断后勤路线,随即压迫在不适合防御的南京附近遭受惨重打击,这对**来时是极为不利的。更不要说现在南京根本没有一支比较完整的部队来防御!淞沪会战**损失惨重,参战部队基本都是伤亡近半,元气大伤,急需要修正补充。如果将这样的部队放在南京死守,无疑于负薪救火,是得不偿失的。不但南京守不住,如果在南京附近集结重兵防御,反而会被日军合围歼灭,导致**大伤元气,这对未来的持久抗战是极为不利的。实际上,从军事上来说南京已经无法防守,也不应该防守,不然就是中了日军的计策。”

又一次,当刘为章在那里讲述着他的长篇大论时,蒋介石却只是沉默着,刘斐的观点是非常准确的,其实他的观点也是大家的观点,在会议之后,他曾给陈诚和顾祝同两人打电报,两人也都通过电报和电话表示同意,只有陈诚说出于政治上的影响,放弃南京可能不可取,可以在南京象征性的守一下。

其实,对此蒋介石同样极为了解,但正像陈诚说的那样,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南京却又不得不守。放弃南京,这个责任没有人愿意承担,在之前的会议上同样也是,所有人都沉默了。最后甚至还是法尔肯豪森将领打破僵局发言说仿效欧洲向全世界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

但所谓的不设防城在欧洲或许行得通,但东亚人看来就是开城投降,等于是孙子所说的最差的结局,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对防御一方等于是无条件投降了,这对蒋介石而言,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是他刘为章硬着头皮提出象征性的守一下,算是对国民有所交待了。

而现在……

或许,南京是守不住的,早已在国民政府内形成了共识,否则也不会有迁都之举,实际上从去年岁末,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而林森本人迁移到重庆,也就是表示国民政府从行政上已经完全放弃首都南京,全面撤往四川了。

但对于蒋介石而言,他却还存在一丝的希望,希望能守住南京,守住这座中国的真正的首都……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有这番反应,而这种反应却恰也证明了他内心里的矛盾,一方面,他希望守住南京,而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却早已迁都,其实早在在政府机关迁移之前,国民政府也开始对南京的市民疏散工作。在淞沪会战开始时候,政府就大肆宣传持久抗战,让有条件的市民尽量离开南京地区,撤往后方。

南京是守不住的,甚至,至多只做象征性的抵抗……

又看了蒋介石一眼,见他紧皱眉头,刘为章知道他有些犹豫,甚至有些松动,而他为什么会犹豫呢?原因非常简单,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在来的时候,对于劝说委员长,他早已经是成腹在胸了,他深信自己有足够的理解说服委员长接受他的建议。

“委员长,日军为何在占领上海后,稍事修整便不计代价的欲夺占南京?”

“其欲雪华北第一军团之耻!”

冷静下来的蒋介石,默默的说道,第十六集团军不仅重创了第一军团,而且全歼其王牌第五师团,这可是日本的六个初建王牌师团之一,那一仗不仅未把日本人意识到中国不可轻辱,反而令其恼羞成怒,先是进攻山东,随后又欲进攻南京,无不是为了掩盖其在华北的失败。

管哲勤守住了看似无险可守的邯彰,而现在,若是中央守不住南京……想到这里,蒋介石的心里泛起了苦水来。

“现在是敌强我弱,南京不可守,但如果随便放弃,政治上的代价太大了!”

感叹一声,蒋介石的视线投向远处,而后默默的说道。

“日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才会以两路进逼南京,形成切断我军后路之态势,若是我军留于四十万主力,死守南京,那么其退路必为日军所断,我四十万大军或战死或为俘虏!然,若我不守南京,其于国民心理冲击更大……”

在大多数时候,蒋介石喜欢“听”别人讲话,而非像现在这样侃侃而谈。

“很多人会说,连首都都不守,还能去守什么地方?首都**见到日军就跑,那什么地方还不能跑,靠什么一直打下去?”反问一声,蒋介石看着刘为章说道。

“到时候老百姓会说,你们整天宣扬要牺牲救国,现在连首都都不打,不愿意在首都牺牲,还让老百姓怎么信任你?”

又是一声反问,只让刘为章的心头一颤。

“所以不防守而放弃南京从政治上是不行的!”

“委员长,可以作一下样子!”

“作样子?”

站起身,蒋介石踱了几步,在他又一次凝视着墙上的南京地图时,又开口说道。

“用十几个团,几万人去守南京,即便是全损失了,对于我们而言,也伤不着筋骨,可要防守南京,让全国全世界都知道我们是有决心抗战的,那么防守南京至少要守几天吧,不至于守了比没守还差!但是……”

看着地图上的南京,蒋介石只是随口反问道。

“南京有多大?南京的外围阵地有多大?两三万人能守多长时间?”

不过只是三个问题,只让刘为章的心下苦笑了起来,南京城墙长达30公里,外围阵地至少80公里,按照战前的估算,守南京外围一线至少要15个满员师,加上二线阵地和预备队,至少需要30至40万人,如果低于这个数量,连阵地都无法控制,整个防线会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漏洞!如果只用十分之不到的兵力恐怕只能在南京几个城门口守一下,到时候,能守一天,都算是奇迹了。

但……看着委员长,听着他的这三个反问,刘为章在心里思索开了,委员长到底是倾向于守,还是弃?还是?

守,显然不可能,委员长这点常识还是有的,弃,政治上的风险太大,那么……看着委员长,刘为章猜出了,现在委员长实际上仍然倾向于自己提出的那个“抵抗一下”,只不过,他需要一些“理由”,以“说服”他。

可……用什么样的理由呢?

“委员长,前次于邯彰保卫战期间,白副总长了解到,一但外线防御作战失败,管长官将转入城市作战,以城市防御作战,抵抗日军进攻。”

管哲勤!

怎么又提到了他?就在蒋介石心下疑惑不已时,却又听到刘为章说道。

“城市街巷纵横,建筑物高大、坚固、密集,地下工程设施复杂,作战条件恶劣,据我军于上海作战之经验来看,城市作战,于防御方有利,而管长官所拟定计划,即是以邯彰一带城区、工业区为阵地,引日军进攻城区内作战……”

在蒋介石尚心存疑虑时,刘为章的话声再一次传入他的耳中。

“委员长,以上海作战经验,我军最具城市作战经验的部队,即为新一军,若新一军防守南京,以南京城内为主战场,那么,以新一军官兵意志之顽强,其必可坚守南京!向全世界表明我军防御首都之决心,再者……”

第二百章下关之乱

几辆满是泥污的吉普车沿着江畔的公路朝着南京的方向行驶着,飞驰的吉普车不时的在泥泞的道路上扬起阵阵污水,在公路上到处都走向着乡间或是后方疏散的民众,婴孩的啼哭声、人们的哀叹声,更是不时的传到车队上的军人耳中o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听着耳间婴孩的啼哭声,高胜仑的心底不禁感叹一声,尽管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对于难民的遭遇,他早已经麻木了,但此时,目睹公路上的难民,心底还是难免产生些许悲意

为了避免目睹这一切,他将视线朝着江面上看去,在江面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绵延千米的拖船队,那些船上满载着各种物资,金陵兵工厂的兵工设备、永利铔厂的生产设备,在过去的半年间,数以万吨的物资从上海、南京内迁,直到现在,内迁工作仍然没有完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