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山河血(无语)-第2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耿光,如果恢复到去年战前状态呢?”
“这……”
管明棠的假设令杨杰沉默了下来,在沉默良久之后才语气略显沉重的说道。
“如果日本以恢复到去年的战前状态作为条件,鉴于我们两国并没有宣战,这个条件对许多人极具诱惑,尤其是中央政府中……”
沉默着,杨杰并没有继续说下去,这时他的心底却浮现出一种异样的悲意,如果就这么停战的话,那么上百万人军人的牺牲,还有什么价值呢?
“如果日本表明这种态度,英美德等国也会通过种种渠道希望政府接受,到那时……”
“到那时,一切就顺水成舟了!”
又一次管明棠抬头仰望着天空的明月,默默的说道。
“可是,如果停战的话,我如何能够兑现我许下的诺言呢?我曾答应过所有人,我们会打到东京,会……”
但是单靠中国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而自己对日本的所有的计划,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日军如历史上一样轰炸珍珠港,进而导致日美战争,美国的海军最终会对日本海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届时相对弱小的中国海军才有可能“摘桃子”,可是,如果日本从关内撤军的话,美国还有可能对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并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吗?
如果没有了太平洋战争的话……中国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报仇雪恨?打到日本本土呢?
难道自己要去阻止这一切吗?
去阻止中日两国间的和谈或者停战吗?
第二百四十八章莫斯科的变化
克里姆林宫。
原参政院大楼二楼,斯大林办公室。
有着“苏联各族人民慈父”之称的斯大林此时手拿烟斗,在厚厚的高加索地毯上踱步,他双眉微锁,细长的眼睑微合,盯着脚下的华丽的地毯思考着什么,他不时地把烟斗送到又浓又密且梳理得整整齐齐的胡须下面,不见他抽,只轻轻碰一下嘴唇又拿了下来,熟悉斯大林的人都知道,这正是他陷入紧张的思考,面对棘手问题反复斟酌时所特有的神态。
先前他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翻看着派往中国的军事顾问团汇报国内的密电,密文中详细记录着目前中国的形势。
一想到中国形势,斯大林不禁思绪万千起来。
原本中国看起来几乎不可能抵挡日本的入侵,即便是抵抗了日本的入侵,也会耗尽中国的力量,而这正是他所希望的,甚至也是主动提出向中国的“正义事业”提供援助的根本出发点,但是战争的结果越超人意料,从去年直到现在,战争的天平一点点的朝着中国一方倾斜着,而在这种倾斜中,苏联则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对华政策。
在邯彰保卫战前,苏联承诺提供的军火贷款仅能勉强维持防御,而在保卫战之后,意识到中国有可能击退日本时,苏联提供了巨额的贷款,在上海失守后,苏联的援助亦随之减少,而对东京的轰炸,再到现在第六战区的“夏季攻势”,使得中国已经显示了他们的力量,他们是能够击败日本人的,无论有没有苏联的援助,击败日本只是时间问题。
而这正是斯大林感觉到问题棘手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和平时期。这个和平只是前后两次世界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它实际上是下一次世界战争的准备时期。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所谓“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列强完成了一次对世界的重新瓜分。这次瓜分是和当时的实力对比相适应的。但是现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很快发生了变化,它们在战后形成的均势被打破,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再次提上日程。
在欧洲,德国已经再度崛起,东山再起的德国将在希特勒的率领下,很快就会回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三个月前,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无疑是吹响了德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号角。而在亚洲,日本已经占领了中国的东北,成立了受其控制傀儡政权,而在苏联的退缩下,日本开始全面入侵中国,试图将中国变成其进攻苏联后勤基本,但他们轻视了中国的力量,尤其是中国人抵抗的意志。原本,中日两国爆发战争,正是斯大林所希望的,甚至日本对中国的入侵也是苏联的远东政策一手策划、实施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日本深陷中国的战争泥潭。
但是现在,中国却显露出击败日本的潜力,
也正因如此,斯大林才会陷入现在的紧张于倍感棘手之中。
去年邯彰保卫战之后,在他的主导下,苏联调整了对华战略,以全面支援换取中国击败日本的可能,而甘新铁路也将为苏联的下一步的对华战略铺平道路。但在另一方面,斯大林又希望两国陷入战场上的僵持,因此才会在上海战役失败后,削减了对华援助。
而这种反复无常,正是基于对华战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依据中国表现出的力量,但是现在,最为棘手的事情发生了中国不仅表现出了超乎意料的力量,他们不仅将收复山东,而且在年末,还将利用苏联援助的武器,收复上海、浙江等地,中日两国的形势很有可能恢复到战前的态势。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苏联应该如何决择呢?
在这种思索中,办公室内只能偶尔听到几声咳嗽声和吸烟斗时巴哒嘴唇的声音。在远东难以决择的时候,现在欧洲的局势并不乐观,现在捷克苏台德区危机愈演愈烈,德**队已经在德、捷边境集结,而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英法很有可能会采取绥靖政策,他们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中出卖捷克,对于英法两国而言,他们更愿意将希特勒这股祸水东引,最好让法西斯和苏维埃这两大“恶人”拼个你死我活,进而从中渔利。
欧洲的局势紧张如此,而远东……,又一次,斯大林的脑海中继续思索着先前的问题,对于欧洲,他有足够的自信,自信通过外交渠道能够解决德国的问题,从而让德国将视线西移,但是远东,远东的日本人呢?
就在这时,门推开了,走进来的是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与其它人不同,李维诺夫是斯大林的“老朋友”,早在斯大林于高加索通过抢劫银行以获得革命经费的时候,正是李维诺夫将那些钱拿去兑换,一方面为组织提供活动经费,同时在国外购买武器以运往国内,多年合作,使得李维诺夫与斯大林早就结下了相对深厚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斯大林依赖李维诺夫用十余年时间为苏联构建的那个涉及到欧洲各国的共同安全体系。
“李维诺夫同志,”
在李维诺夫进入办公室后,斯大林立即开口说道。
“现在,外交的形势,远比任何时期都更为恶劣”
此时的斯大林语气显得极为凝重,他神情严肃的吸了口烟斗,在吐出烟雾后继续说道。
“从现在的形式来看,德国的扩张将是不可避免的,而英法等西方资本家国家很有可能会不惜代价的促成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在远东,中国人正在反攻,并不认为中国人具有收复满洲的实力,相比于此,我更担心的是,一但中国人的反攻取得战果,会不会促成中日两国间的谈判,从而造成中日两国间恢复到战前的态势呢?日本再次对我们的远东地区构成威胁呢?”
“斯大林同志,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
李维诺夫连忙赞同道,身处苏维埃政治高层之中,尽管作为斯大林的老朋友、老伙计,但目睹了太多的清洗之后,他非常清楚,眼前的这位,早不再是当年的“科巴”,而是苏联的领袖,而作为个人,必须遵从领袖的意志。
“因此,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同日本人有所接触”
看着李维诺夫,斯大林点点烟斗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当然,与日本政府有所接触的同时,亦需要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援助力度,从而使中国具备对满洲的进攻能力”
“你的意思是,我们要促成中国对满洲的进攻”
实际上,这也是最初的策略,此时李维诺夫不过只是旧事重提,毕竟这是斯大林制定的策略,同样也是外交人民委员会的策略。
“是的,”
“那么,中国击退了日本,收复满洲之后呢?”
曾经,按照斯大林的估计,中国人应该在三至四年之后,才有可能收复满洲,这意味着苏联有充分的时间去调整,去应对这一切,但是现在,中国的反攻提前了,而这正是他担心的地方。
“在中国人的眼中,无论是蒙古或者我们的远东,都是他们的,如果他们收复了满洲,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通过击败日本,德国会看到中国的价值,相比于日本他们或许没有强大的海军,但是他们却有一支可以牵制我们力量的陆军,而且中国又拥有向苏联进攻的意愿,不仅仅只是出于防御上的需要或者国家的敌意,而是出于民族的自尊心出于共同的利益,德国很有可能同中国结盟,而到那时,我们的远东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呢?中国取代了日本我们依然无法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
“斯大林同志,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支援中国政府”
李维诺夫依然坚持着他先前的看法。
“如果中国人的肌肉不结实,他们很有可能会止步于长城,甚至会不惜同日本签定一些条约,以使得日本可以安心的向苏联发起进攻,当然,当他们拥有力量的时候,在日本的力量在远东受到重创的时候,他们仍然会进攻满洲,中国人是不可能放弃满洲的。而这意味着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苏联的远东必然将遭到入侵所以,我们的远东策略制定是如何避免远东遭到入侵”
望着斯大林,李维诺夫接着说道。
“所以,我们才应该进一步武装中**队,让他们的肌肉结实起来,让他们拥有进攻满洲的力量,从而避免他们同日本进行和谈,而当中**队越过长城与日军在满洲南部决战的时候,我认为,红军应该帮助所有遭受侵略国家反抗侵略,这种帮助不应该只局限于武器上的支援我相信莫斯科的中国同志一定期望着我们的帮助”
李维诺夫的回答,使得斯大林明白了他的意志,他拿起了烟斗为烟斗重新装了些许烟丝,点着烟丝吸了两口后,看着李维诺夫说道。
“李维诺夫同志,同日本方面进行勾通,必须要使他们相信如果条件合适的话,我们可以停止对中国的援助,当然,现在,我们必须要加大对中国的援助,我认为应该尽快召开一次会议,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援助,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总之,现在我们的远东政策就是绝不能够让中日两国媾和
(先前曾犯过一个错误,先前曾出现了莫托洛夫,但实际上,莫托洛夫取代李维诺夫是39年的事情,现在苏联的外交人民委员是李维诺夫,而非那个奢华公子)
第二百四十九章华盛顿的选择
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特区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如茵的草坪后方耸立着一座维多利亚风格的宫殿式建筑,这便是美国的总统府——白宫,此时一场午后的夏雨后,白宫漂亮的草坪上的水珠在的灯光的映照下,反射出些许美丽的反光。
此时的白宫的过道和楼梯显得寂静如常。秘书们和身穿制服的听差们步履轻徐。一如过去一般,自从五年前,那位坐着轮椅的总统先生入主白宫之后,美国便开始实施着“轰轰烈烈”的新政,一场前所未的风暴席卷着整个美国。
“惟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尽管在罗斯福所有的新政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民众保持乐观——危机总是从过于自信开始,又从信心重建结束。或许在理论上这是正确的,但事实上呢?
从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开始实施“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在过去的五年间,美国人依然在勒紧裤腰带的苦熬着,甚至在去年,在实施“新政”的四年后,罗斯福仍然不得不承认:三分之一的国民长年衣不蔽体、居无所安、营养不良。一句话,饥寒交迫,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的日常现象。
或许,直到现在美国依然没有走出大萧条的影响,但是这并不妨碍美国在国际事物中充分发挥他的影响力,毕竟即便是大萧条影响到了他的国力,相比于许多国家,他的工业、他的经济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
而国际事物中发挥影响力的,就是这座白宫中的椭圆形办公室,在办公室张大写字台上,乱糟糟地放着一些小摆设和舰艇模型,看上去就好似将近两年来从未动过一样。坐在写字台后,罗斯福依如过去一样坐在轮椅上,他的神情中依然带着浓浓的自信,他必须要通过自己向美国人传递自信的信号。
而此时内阁成员们大都直挺挺地坐在长沙上,只是斜眼朝进来的战争部长哈利·伍德林,只是点头致意一下。
在伍德林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罗斯福那张宽下巴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神色。
“啊!哈利,你应该已经知道了,中国人的反攻进展的非常顺利!”
半个月前,当中**队在山东开始反攻日军的时候,罗斯福发自心底的为此而高兴,终于有人可以去教训一下那些自大而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人了。
“当然,直到现在,这场战役中**队的表现就像奇迹一样!总统先生。”
点了点了头,作为战争部长的伍德林当然关注着这场战役,同样也关注着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充满了太多让人感兴趣的东西,而且充满了戏剧性。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相比于其它国家,我们的反应是多么的滞后。”
罗斯福说,同时微带些许无奈的笑容。
“尽管我们都不希望看到弱国受到强国的入侵,但是我们能做的却非常有限……”
不是能做的太少,而是不能做亦不会做,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不愿卷入中日战争,因为他与日本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从30年代以来,美国对日本的出口平均占其对远东总出口的40%,从日本的进口占美国从远东总进口的21%。正是因于商业利益,才使得美国拒绝禁止向日本出口机械设备、石油等产品。
不过现在却发生了一个非常奇妙的事情——自中日战争爆发以来,战前逐步恢复的机械制造业开始萧条起来,而究其原因非常简单——战争导致中国停止在美采购机械。
“两年前,根据“中立法案”的要求,我签署法令“凡属美国政府的商船一律禁止向中国或日本运送任何种类的军火、军用装备或军需品”,但是众所周知,这对日本是无害的,对于中国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日本拥有庞大的商船队,而中国则不然,可以说,我们的法案对于日本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因为日本并不需要美国的军火,他们需要的是美国的棉花、废铁和石油!直到今年3月,我们才扭转了这一局面。”
听着总统的话,国务卿赫尔只是沉默不语,现在美国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缘自于极为简单的利益。在33年至37年,中国在美国采购了超过十亿美元的机械设备以及大量汽车和工程机械,而现在这一切都停止了,在华盛顿,许多机械、工程设备制造商,通过种种渠道游说政府,准许商船队驶往中国,并向商船队提代外交保护。
而在另一方面,通过香港以及广州等港口,中国制造的丝袜、化妆品以及药品仍源源不断的向美国出口,从去年战争爆发至今,造成美国外流资金超过4亿美元,而这些外流资金大都变成了中国的军费用于购买欧洲的军火以及工业设备,对于美国本就脆弱的经济而言,无疑是致命的,甚至在纽约,中国对美贸易的最大的商社——北方公司驻纽约公司,以战争原因中止了总额高达7。5亿美元的机械和工程设备采购,这笔巨额定单的暂时中止,直接造成了美国工业集团对华盛顿的不满。
“当然,总统先生,事实正是如此,我们的中立政策,更有助于日本,而不是中国,而且,我们的中立政策对商业的重创,也是不可挽回的。”
国务卿的回答让罗斯福扬起双眉,他看着赫尔等待着他继续说下去。
“总统先生,我想如果这次中国人的反攻顺利的话,不仅能够重创日本军队,而且还有可能迫使其正视不可能短期击败中国的现实,而在这个时候,外交解决中日战争的契机也许就可以出现,因此,我们应该要充分发挥出美国的作用,从而促成中日两国的和谈。”
去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态,美国政府首先采取了中立、静观其变的消极姿态,主要以道义劝说的方式阐发自己对国际关系原则的主张,鼓励双方停止敌对行动,实现和平。作为美国的国务卿,赫尔曾两次发表讲话从道义希望中日两国停战,但同时几次拒绝了英国提出的与美国联合调停中日冲突的建议。
“哦!”
罗斯福把头一抬,看着国务卿,同时面容变得严肃起来。
“哈利,你认为日本人有可能接受从中国撤军的可能吗?”
“问题不在于他们是否从中国撤军,而是在于从中国的那里撤军!”
刚刚来到椭圆型办公室的战争部长伍德林,听着赫尔的话,隐约猜出了他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促成日本从中国关内地区撤军的话,我想在日本遭遇军事上的失败之后,鉴于目前日本政府在经济上以及军事上的困况,如果我们联合英国、法国共同行动的话,日本政府是可以克服在政治上的困难,接受从中国华北以及扬子江地区撤军的条件的,”
“但是哈利,即便是日本同意从华北和扬子江地区撤军,又有什么改变呢?不要忘记中日两国问的争端具有必然性。日本与中国目前在华北的冲突是1931年日本入侵满洲的必然结果。对于日本而言,他们必须面临的只有两种选择,在华北建立完全的统治,或者准备最后退出满洲。而中国也不得不应对日本的挑战。”
对于海军部长克劳德·斯旺森的反驳,赫赫只是微笑着说道。
“你应该知道,两天前,驻东京的格鲁大使发回密电,他认为现在美国调停中日战争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哦!”
赫尔的话让斯旺森一愣,一直以来在对日问题上格鲁和华盛顿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这种分歧正是在于对日态度上,格鲁希望华盛顿继续保持中立,主张更谨慎的避免美国和日本的摩擦,同时更重视调停中日战争的机会。
“早在战争爆发之初,格鲁就指出日本终将陷入困境而需要回头。在他看来,存在一个可能的和平机会,即战争陷入僵局或者日本取得局部军事胜利以后,此时中日双方尤其是日本不愿再战:首先,日本的最大假想敌始终是苏联。如果在中国陷入持久战,将会把侧翼完全暴露给苏联;也削弱了自身的实力;同时也给苏联以更充分的备战时间!现在日军这样完全被拖住,甚至相应被削弱之后,苏俄会怎么样》”
办公室几个人的目光相互对射了一下。而战争部长伍德林则张嘴出了微弱、沙哑的声音。
“我想也许,如果确实有调停的机会的话,我们应该同英国人一同调停中国的战争,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够更谨慎一些!”
伍德林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
“毕竟,我们不能冒着美日爆发战争的危险,去干涉远东的事物?”
“嗯,既然如此!”
话声稍顿,罗斯福摊开自己的双手,竖起手巴掌,远远分开。
“既然大家都认为我们应该调停中日冲突,而且现在的契机已经出现,那么就让我们这么做吧!”
罗斯福看着赫尔又特意补充道。
“当然,我们需要谨慎一些,可以把我们的态度告诉中国方面,嗯,还有英国方面,他们应该会欢迎我们的介入,至于调停契机,我想格鲁大使会就调停的时机,给我们合适的建议。”
第二百五十章东京的客人
东京,
如果说1937年盛夏的东京,是一片喧嚣而沸腾的,到处都是欢庆大捷的游行的,那么1938年6月的东京,虽处盛夏之中,却被浓浓的阴云所笼罩。
“北支军总进击受挫!”
“邯彰军全面反攻!”
“北支军山东兵败!”
等等,诸如此类的、战事不利的消息,不断的通过报纸被告知了每一个日本人,即便是最狂热的日本人,此时也很难再狂热了,尽管他们依如过去一样,叫嚣着“支那总进击,一雪支那之耻”,但是在另一方面,北支传来的消息,却让人实在提不起什么底气。
相比于东京遭到轰炸之后的喧嚣与怒火,在东京遭到轰炸的一个月后,此时,报纸已经看不到“雪耻”的新闻了,除去偶尔的提到对中国战时首都武汉的轰炸外,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好消息。
是的,确实没有什么好消息,而在另一方面,持续近一年的战争,已经影响到了日本的经济,或者说,日本的经济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爆发而复苏,反而因为巨额的军费开支,而进一步恶化了。
“伯爵阁下,就现在中国的局势而言,似乎中国正在慢慢的扭转过去的劣势!”
面对牧野伸显伯爵,作为他的朋友,格鲁并没隐瞒自己的来意,六年以来,他和像西园寺公望元老、牧野伸显伯爵等支持国际协调的“稳健派”之间建立了极为融洽的友谊,也正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之行,
对于日本的细微变化,一直关注着日本局势的格鲁自然不会忽视,尤其从年初开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