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唤抵岸眩暇怪笔舫す偎烙谧约杭抑校湮床斡耄材烟悠渥铩�
“兄长,若是家中、军中出了变故,可于不其侯府找吾。流川虽无官无职,但求吾伯父伯母,应有法护得兄长一家周全。”
“既如此,俊谢过贤弟。”
入城后,两人分别,伏泉带一众护卫回府。刚于府外下马,便听府中一片欢声笑语,问及苍头,才知刘悝已判无罪。家中声响多,盖因刘悝所带家属自诏狱出来,虽未受到廷尉酷刑审讯,但廷尉诏狱毕竟不是普通人都想呆的,是以出来后十分高兴。
伏泉入府见过伯父伯母后,便于此世第一次见到了这位曾姑父,其刚出狱,面容十分憔悴,但掩盖不住他那相貌堂堂的样子。见了伏泉后,已然知晓自己这次脱罪多亏于伏泉,是以对其十分喜爱,看着他连道几声“佳儿”。
第四十一章 伏诛
夜晚,月色宜人,不其侯府于府中设宴招待渤海王一脉亲戚。侯府宽大的前堂里,数排案几上坐满了人,伏泉正与连个堂兄弟跪坐在一起。他此时因年纪够了正在饮酒,伏德、伏雅两人年幼不能饮酒,自有家里奴仆得了命令一旁监督,他们眼巴巴的看着兄长,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希望知道那散发着香味的酒水味道,样子可爱,惹人欢喜。
堂上的刘悝坐在客人侧席,身边坐着一中年贵妇,便是曾姑母宋氏,看似皮肤已经开始松弛,但也别有一番风韵。他们之侧便是刘悝亲信韩靖,然后便是一帮伏泉尚未见过的亲戚。不得不说,汉朝的诸侯王生育基因强大,刘悝不算侍寝伎女,仅妃妾便有十一人,子女亦有七十余人,幸好侯府够大不然真不知如何安排这些人,一下子涌进这么多人,也难怪来时府中如此嘈闹。
纵观历朝历代,掌权的皇帝都十分忌惮宗室,特别是近支,一边安抚一边打压。西汉文帝时增立诸侯王,景帝时晁错削藩,至武帝时推行推恩令,都在不断打压削弱诸侯王,至东汉光武立国,也是严格防范限制功臣和宗室。刘秀无师自通便深晓马上得之马下治之的大道理,收敛刀兵而提倡儒学,奠定了东汉一朝的基本格调,即把功臣养起来,把宗室防起来,好酒好肉照看着,就是不让他们参与政事。
刘悝身为先帝亲弟,又有谋反前科,只能缩起尾巴在封国里享乐,每天不是吃喝就是纵欲,有这么多孩子也很正常,历史上若不是王甫一事,他死后说不定也能称为贤王。为何?想想看刘大耳一直挂在嘴里的祖宗中山靖王刘胜,其乃汉武帝异母兄,当时为了打消武帝忌惮,不也每日听音乐,玩赏歌舞美女,最后光儿子就生了有一百二十多个,如此喜好酒色,竟然最后也有贤王之称,由此可见历代贤王该如何去做。
后世总有人说所谓贤王就该文治武功,辅佐皇帝,在伏泉看来就是放屁,真让你辅佐,让人家想升官的做啥?立马就是一个图谋不轨的帽子戴给你,文人士子嘴上功夫一个比一厉害,任你有九张嘴也说不清。
前堂里,酒杯觥筹交错,刘悝此时正与伏完夫妇交谈,因坐的近,伏泉听得很清楚,只听刘悝道:“孤此番无忧多亏阳安告信,子全奔走,不然,恐必死于王甫之手。恨哉,当日若不与王甫提及复爵一事,必无今日之祸也。”
不提复爵?伏泉诧异的看了刘悝一眼,暗道这位渤海王眼界真的高不到哪去,如果你当初把那五千万钱给王甫,还会有谋逆之祸吗?现在还惦记着自己不该给王甫五千万钱,怪不得当初被诬陷谋逆能躲过去,一个只在乎钱的王爷谁会相信你有野心?
未几,几人又谈到伏泉,刘华令家仆传信伏泉前去谈话。
刚站几人面前,刘悝下首韩靖便道:“大王,小郎君早慧异常,大王此番脱险多为郎君之功也。”
刘悝道:“此事孤已尽知,虽有檀奴之功,但先生亦尽力也,孤谢过先生。”言罢,举起案几上耳杯,与韩靖敬酒。
韩靖受宠若惊,连忙站起,激动道:“靖本穷困潦倒之人,若非大王看重,恐已饿死他乡,此番入京为大王奔走乃是本职,何来言谢。”语罢,端起耳杯与刘悝痛饮。
刘悝随后又看向伏泉,点头赞道:“真乃佳儿,有胆有谋。”其身边的美妇宋氏亦点头道:“大王所言极是,不知檀奴可有婚约乎?”说完其看伏泉眼神愈发炙热,伏泉感觉有一种后世丈母娘看女婿的感觉,暗道古人送妹子真如此急迫。
伏完还未答话,刘华却言道:“伯母莫戏言也,檀奴尚幼,此事为时尚早。”一语说完,算是回绝了宋氏之言,也给双方留有余地。
夜幕沉沉,宴会业已结束,伏泉早已回屋就寝。伏完刘华拜别了刘悝以后,便于府内游走。
按耐不住心中的疑惑,伏完问道:“适才外姑言及檀奴婚事,汝为何阻止?”外姑便是岳母的意思,宋氏乃刘华亲伯母,便如岳母一般,故如此称呼。
刘华道:“一则,檀奴早慧,又得陛下看重,且出自伏氏,他日前途不可限量,纵是封侯拜相易不难也,娶王叔女已不合适;二则,王叔虽已脱险,然身份依旧敏感,不其侯府若与渤海王结亲,外戚与藩王联姻,恐遭外人所疑,王叔已遭宦官记恨,其若从中作梗,恐非福也。故宴会时吾婉言谢绝,相信王叔亦懂吾心。”
伏完听后便未再提前事,若非刘华所言,他真是想不通此中所言。他如此急迫刘华拒绝,盖因兄长唯留伏泉独子,此时伏泉仕途无忧,若能尽早为其成家,也算慰藉兄长在天之灵。琅琊伏氏不其侯一族因经学兴盛,亦因外戚显贵,宋氏提出联姻意向,他当然十分赞同,只是此刻听了刘华之言,才明白此事危险。
对于这种无缘无故给自己塞妹子的事情,伏泉还是很抗拒的,毕竟自己也不知联姻之人,若是长的漂亮倒也罢了,若是一般还是个母老虎,那可就糟了。要知道刘氏的诸侯女翁主嫁人后多数也与皇帝公主类似,于家中跋扈惯了,等闲之人轻易收拾不得。
不过,此事很快便被伏泉忘了,因为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传了出来。
皇帝刘宏突然制诏,赐死王甫,罢曹节,独袁赦赦免,王甫、曹节抄家,亲属门生为官者尽皆罢免,此事未开朝会,便已明旨发出,三公九卿皆未阻拦。
因段颎于袁赦书信未被提及,是以未被责罚。据传,其上书言,袁赦书信所提,此案主犯乃王甫,曹节、袁赦皆为王甫所骗,以至犯下大错,是以曹节、袁赦未该死也。而后王甫死了,于诏狱里自杀,而曹节,被廷尉放出后,回到府中业已自杀,被人发现尸体于其房内。想来曹节亦知道,失了皇帝信任,没了权势,他若活着必遭士人惦记,恐亲族尽会遭难,是以死了一了百了。
刘悝一案的结果发展至此,已然出乎意料,伏泉记忆里王甫、曹节这两大宦官可是以后又为祸数年,今番死了,历史会改变吗?黄巾之乱还会有吗?三国乱世还会出现吗?五胡乱华还会在吗?
第四十二章 江东生乱
对于朝廷处理刘悝一事,结果不公,伏泉后来亦未想通,直到主动结交贾诩,听其所言才知这其中牵连。
王甫三人本该都被处死,然袁赦毕竟为袁氏族人,汝南袁氏靠袁赦与皇帝亲近,从而显贵,怎会轻易让其死去。更何况此事多由王甫主导而为,曹节、袁赦只不过为其附庸,袁氏必会力保。三公九卿未言杀袁赦,想必也是因袁氏之故,而袁家家资颇多,刘宏喜财,能保袁赦肯定出钱甚多,而且刘宏需要宦官对付外朝,若是因此事极大削弱宦官,使得外朝势大,危及皇权,于他不利,是以他才下令赦免袁赦。
十二月初,天气寒意逼人,太学学舍中,贾诩负手来回踱着步子,口中吟唱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此句出自《诗经·国风·豳风》,意思是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贾君在乎?”
门外传来呼唤,未几,便见一苍头小仆跑来,贾诩识得此人,便道:“汝此来有何事乎?”
苍头行礼道:“我家郎君让吾送此信来交予贾君。”
言罢,苍头显然得了吩咐,将信放在学舍案几上,不打招呼便出门而去,生怕贾诩不收此信。
贾诩还未有所察觉,那苍头已没了踪影,不由苦笑,这伏流川又有何事?自从那次太学一见,此人果如其言,时常与自己约见,他本是低调之人,在知道其外戚身份,经常婉拒,未想这人却使出无赖手段,几次于太学中堵住自己后便强拉前去聚会,是以久而久之与其竟然熟悉起来。
拿起案几上信纸,打开一看,贾诩哑然失笑,盖因上面只有五字,“百味坊,速来。”思来想后他还是决定应约,反正已经和伏泉关系洗也洗不清了,现在有不错的饭局傻子才不去呢?更何况百味坊的舞伎姿色上等,舞姿亦是绝佳,为何不去?
百味坊里,伏泉正与一及冠青年畅饮,刘悝一家离京回封国后,他便一直于太学读书,打听太学名人,择选良人结交,因其怒杀曹节之弟曹破石,倒也让原本刻意疏远他的太学生们对他印象有所改观,闲时入宫觐见皇帝,期间也被皇后宋氏叫去见过几次。
此刻他身边青年名曰王朗,面目俊秀,身材修长,典型的一个偏偏郎君。其少时便拜师杨赐,乃是伏泉同乡,初来太学入学不久,是他近日结识的好友。
没错,王朗便是演义里的魏之开国三公,被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污为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撞马而死的老贼无能之辈。
当然伏泉并不认同,与王朗相谈,才知其人品行不凡,学识渊博,特别是经学一道,他感觉王朗比自己那书呆子伯父伏完还要厉害许多。想想看堂堂一代之伟人,竟因一部连篇厚黑,虚改历史的小说,为后世天下笑,何其冤枉,何其无辜。
两人聊得兴起,突然聊到王朗本名,伏泉奇道:“王兄本名竟叫王严?”
“然也。”
“为何改乎?”
“不可说也。”
任伏泉如何询问,这心结识的狡猾好友就是不说,让他恨的牙痒不已,但又无法发作,只能拿起酒杯痛饮一杯,以解闷气。
小楼的门被打开,未久便见一身白衣的贾诩走来,说道:“流川下次约吾,若是再这般临时喊吾,诩以后必不来也。”
伏泉还击道:“若是提前,汝定会找借口托词,不如随叫随到反而好也。”
“汝……”贾诩语塞,他的确是这意思,不过其看到王朗,立即转移话题道:“流川今番约了他人,何不引见?”
“诚所愿也”,随即伏泉起身对王朗道:“王兄,此乃贾文和,其人大智若妖,有惊天动地之才,余是废了好大一番力气才与其结识。”贾诩听后脸色难看,他本性低调,怎会让人如此宣传自己,无奈这些时日交往,已经习惯伏泉这般形容自己,因此只能干笑不已。
王朗随即道:“东海王景兴,见过贾君。”言罢,则细细打量贾诩,似乎想要知道伏泉为何如此评价他,只是看其样貌,似乎只有眼神有种妖智外,并无特别之处。
“武威贾文和见过王君。”言语懒散,似乎不以为意。
伏泉适时道:“文和可知,景兴师从帝师杨公,于经学一道乃吾徐州青年士子之冠冕。”
贾诩眼神一震,狭长眼眸不易察觉的打量了王朗一眼,然后似笑非笑的看着伏泉,把伏泉看得发麻,感觉自己早被其看透一样。
三人落座,伏泉喊来舞伎助兴,酒宴越加热闹纷呈,皆有大醉方休之势。
期间,三人随意畅聊,好不热闹,突然王朗说道:“朝廷不宁,灾祸甚多,边境不安,今许贼妖言蛊惑百姓,割据造反,妄自称大,真乃国家不幸。”
伏泉二人皆是一愣,心知其所言乃是江东叛乱。自羌乱平息后,天灾不算,除了鲜卑檀石槐时不时的会寇边以外,大汉算是难得的安稳了几年,但十日前,会稽人许昭在句章起兵,自称大将军,同时立他的父亲许生为越王,已经攻破城邑数座,又煽动附近诸县,聚众有好几万人,江东为之震动。
消息传到雒阳,皇帝刘宏紧急召开了朝会。百官议政,以江东叛乱之事为主,结果当然便是出兵平叛。人选也有了,诏令迁吴郡太守臧旻,拜扬州刺史,统帅州郡兵马平叛。
贾诩道:“景兴切勿伤感,江东乱事小患也,朝廷必可收复。”
“希如是也,若能早日除贼,解百姓之苦,吾便知足也。”王朗语气真挚,不似作伪,看来心中真为百姓着想。
“早日?恐难也,诩料此乱一年半载难以平定。”
“为何?”
“贼众虽皆乃乌合之众,但吾闻许贼蛊惑人心多年,其必有忠心敢死之人,加之从贼者多为无地失地流民,多为卖妻儿子女,甚至自身,官军前来,有活路乎?无,既无,其唯死战耳。贼人若死守坚城,官军能速克乎?”
王朗大呼:“这……别无他法乎?”
“倒也非无速平之法。”
“何法?”
“此法易耳,使民有地,从贼者若知有活路,不需拼命,必竞相离贼也。”
第四十三章 培养外戚
何以使民有地?
王朗未闻,贾诩也未说,包括伏泉自己也自动略过这话题,盖因这就是个难解的问题。土地多在豪门世家手里,朝堂三公九卿多数出身于世家大族,就连贾诩、王朗也是当地大族出身,豪族一员,土地就在他们手里,能让他们吐出来吗?而连伏泉自己在琅琊也有庄园数座,良田无数,如何使民有地?
贾诩极善兵法韬略,两人听其分析战事后,便不再讨论此事。再论又如何?世上有几人真能做到圣人境界,把自己的东西全部无偿送给别人?更何况土地乃是世家利益根本,岂能轻易让出?
一场大醉,直到几人全部昏睡在地,被屋内婢女送出小楼,最后皆由伏氏家仆送回。
熟悉的床榻上,伏泉辗转反侧,轻吟道:“水、水……”盖因饮酒过多,口干舌燥,同时身上一股难耐之火燃烧,几欲喷薄。
夭儿赶忙端了水来,伏泉牛饮般一饮而尽,突然闻到一股少女的体香,无法自拔,凭着前世的惯性思维,随手扔了耳杯,就扑向了夭儿。
“少主,别……”夭儿软声告饶,还未说完便听一股闷雷般的呼噜响起,抬眼望去,伏泉竟然在他怀里睡着了,刚想将他扶正在床榻上,才发现怀里的小郎君正紧紧抓着自己的衣襟处不放。
若是适才少主未睡,强行脱了自己衣服,吾该如何?自己是主母选给少主的贴身婢女,侍寝的话按道理是必须的。
“呸”了一声,夭儿脸红止住自己的胡思乱想,暗道少主尚幼怎能任他胡来。眼看无法松开少主的手,只能将他拖回床榻上,让伏泉枕着她的怀里细细安睡。
伏泉做了一个好梦,梦到自己又如前世一般,与客户敏酊大醉,然后招呼了陪酒小姐出去解压。在梦中,自己雄威大震,解锁百般姿势,一泄如注换得一身轻松,很快便自然醒了,醒来后才发现自己躺在夭儿怀里。
哑然失笑,原来自己做了梦,不过很快伏泉就发现不对劲了,盖因自己下身有些湿乎乎的,他知道自己绝对不是尿床,那么只有一个解释——自己梦遗了。
翌日清晨,当夭儿拿着衣衫出去清洗时,伏泉明显感觉这小婢脸色羞红。看来她也知道那是什么,不过伏泉脸皮极厚,对此视而不见,早上更是命令她单独清洗,让这俊俏小婢无可奈何,少主有令,她能如何反对?
还未等伏泉畅快感受调戏婢女的乐趣,苍头来报,府外有小黄门传旨,陛下让他去宫里一趟。
刘宏?他有何事?
带着疑惑,伏泉招呼了家仆去了宫里。到了宫中,才知今日皇帝破天荒的去了长秋宫里。
长秋,长,是长久的意思;秋,是万物刚成熟的景色,合起来有永远美好吉祥的蕴意,历来皇后居于此,后来便逐渐成为皇后的代名词。
众所周知,刘宏即位时,皇后非他所选,加之皇后生性贤良,传闻不是刘宏喜欢的类型女子,是以很少去皇后宫中,夫妻形同陌路,而宋氏也不强求,两人之间形成一种没有协议的默契。
依旧是张让领路,进了长秋宫中,其似乎自从袁赦收敛,王甫、曹节死后,据传与赵忠两人很受皇帝喜爱,大有让二人成为下一个王甫、曹节之势,伏泉暗道果然历史不可改,刘宏不可能让宦官真的削弱,其妥协赦免袁赦,又让张让、赵忠上位,不就是为了中朝势力不会因为那次事情而削弱,从而无力对抗外朝吗?
宫内传来一阵男女欢笑声,伏泉见到刘宏正与一宫装妇人笑谈,只是二人话语明显有些生硬,让伏泉感觉到后世那些貌合神离的出轨夫妻的情况,看来传言非虚,这对夫妻关系并不好。
伏泉上前道:“檀奴见过姨父姨母。”已经进出皇宫多次,伏泉知道自己说小名,喊姑父,反而会让刘宏高兴。
果然,刘宏听到声音,爽声笑道:“朕早言道,汝若来不必如此行礼,快坐。”说完示意张让带他入席。
这时宋氏道:“陛下说笑耳,檀奴生性知礼守礼,怎会听陛下之言。”她年近双十,皮肤白皙,长得不算天姿国色,但也算上人之姿,毕竟皇后挑选再看家世门第,也要有样貌才行。
“是极!倒是朕孟浪了。”
几人如平常人家亲戚一般谈话,未几,便听一阵婴儿喧闹之声,伏泉望去原是皇后屏风后有一小巧婴儿,正在啼哭。他知道,那是刘宏与宫女年前所生一女,后宫女难产,因宋氏喜爱此女,便收养于长秋宫里。
“小鸾儿,莫哭,莫哭,阿父在此。”小鸾儿,便是这位才出世未久的公主小名,本名刘葭,鸾乃凤凰神鸟的诸种异名,《说文解字》中记载其为赤神灵之精也,鸾乃瑞鸟,可见刘宏对女儿的期望和喜爱。
刘宏第一时间走得抱着婴儿哄其不哭的宫女身边,接过婴儿,如慈父一般逗弄女儿,不过这丫头显然不领情,对于这位父皇依旧咬牙切齿。看刘宏样子,显然是爱煞了此女,盖因刘宏前面所生子女多为早夭,未能存活,或许这也是刘宏经常让伏泉入宫的主要原因,毕竟是其外侄,也能体验长辈之瘾。
别看刘宏尚未及冠,但他生的孩子已然不少,不过不知是何原因皆未存活。想想也是,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年皇帝,初尝男女之事哪能自拔,宫里美女又多,当然是夜夜笙歌,旦旦而伐,不加节制,孩子多也属正常,想来这也是他后来早亡的主要原因。
“陛下,小鸾儿尚小,怎会知陛下之意?”
“是极!”安抚了小公主,看其又安然入睡,刘宏这才问道:“汝伯父知兵乎?”
伏完?知兵?这是何意?
“回姑父,吾伯父自幼研习家传经学,于兵事无甚兴趣。”
“应是如此,江东传了消息,臧旻初战不顺,贼事甚大,恐一时难克,吾欲调禁军平叛,却无良将耳。”
原来如此,只是为何说无良将?选了伏完?朝中知兵之人何其多,不说其他司隶校尉段颎便是名将,其仅凭数万归附羌胡杂骑便能平定为乱百年的汉羌之战,选其平叛不是上上之选?
突然,伏泉眼神一亮,刘宏此言是要培养外戚势力,这对他来说却是个好机会。
伏泉正声道:“姨父莫急,江东之乱必平也。”
第四十四章 宋酆与蔡邕
宽大的长秋宫里,伏泉声音响亮,连续有几声回声传来,令人瞩目。
刘宏诧异,问道:“汝乃何意?江东贼乱事大,许贼割据自立,稍有差池,危及社稷,朕怎能不急?”
伏泉道:“姨父勿急,且听小侄细言。许昭本是会稽一妖贼耳,于句章起兵,妄自尊大,割据自立。纵然攻城掠地无数,鼓动愚民赴死,聚众数万,但终究乃乌合之众,多为宗教迷惑。加之本无大义,民心向背,人心不一,卒乃弱旅,兵甲不锐,有此五条,待朝廷大军一到,必亡矣。是以,陛下不需急也,若急,只需遣一名望重臣,带一旅精兵助战便可。”还好昨日刚听贾诩分析此事,此时只需稍加整理,组织语言,便能在刘宏面前表现出一个知兵的天赋出来,如此能表现自己,伏泉何乐而不为呢?
“真是小看汝了,诗赋奇佳便罢了,未想竟于兵事一道有此见解,倒不似不其侯一族。”
“只是小侄平时多喜读兵书耳,适才胡言倒让姨父见笑了。”伏泉知他意思,的确,自己祖辈皆是大儒,纵任武职,亦未成名于兵事一道,自己盗用贾诩之言,肯定会让人惊讶。
刘宏道:“汝如此聪慧,朕哪能取笑。”话语刚落,便又听刘宏喊道:“张让?”
“奴婢在。”张让适时道。
“令尚书台拟旨,诏:陟不其侯、中散大夫完任越骑校尉,令其于越骑营选精兵千人,交不其乡侯、执金吾酆。择选吉日,令酆驰援江东,督阵剿贼平乱事宜。”陟,便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