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楚歌,战国时楚地的土风歌谣,带有鲜明的楚地文化色彩,以秦末汉初最为盛行。前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在起义初期,打出反抗暴秦的旗号所征召的部队也基本上都来自于楚地,自然他们麾下兵卒所歌所咏多为“楚歌”,这也导致了直到秦亡,楚汉争霸,“楚歌”因缘际会成为了当时官方歌曲的主流,从而让天下传唱盛行。其中,项羽的绝命之作《垓下歌》和刘邦的还乡之作《大风歌》都更是楚歌的代表作之一,可见“楚歌”在秦末汉初的重要地位。
舒县地界战国时便属楚地,自然对于先祖辈所留下的楚歌十分熟悉,虽然随着两汉文化不断发展,楚歌在各地渐渐被汉代乐府诗歌取代,传唱程度明显不如乐府诗歌,但在古楚地,却是依然不减其之重要性,因先辈遗产,当地百姓平日里更多的传唱的是楚歌。
现在,伏泉让麾下兵卒传唱楚歌,当然是想模仿当年淮阴侯韩信在垓下之战时,对于项羽所采用的四面楚歌之计,因为对比今时今日的黄穰叛军的情况,与当年项羽所率的楚军境遇是何其相似。
同样是缺粮,同样是不知大军之后该如何进退,不同的则有两点,一则是垓下之战时汉军多而楚军少,而现在却是叛军多而汉军少;另一则是项羽还有江东老巢作为后路,而黄穰,却是连一块容身之地也无,只有率领麾下兵卒如流民军一样四处逃窜而已。
当然,现在这些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黄穰麾下的大军,多数并非黄穰心腹,不是坚定的反汉者们,早就因为叛军连番战败,以及军队缺粮而对这场希望渺茫的叛汉“起义”感到悲观了。这注定他们现在不可能再全心全意为黄穰卖命,更多的是想着如何保全自己,回家好好过日子,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也希望归降大汉,继续做大汉的底层百姓过活,实在是这场战争的残酷让他们厌倦和害怕了。
每个人都是如此,在兴奋的决定开始之后,面对重重的压力,不自然的会想去退缩,即使是反抗欺压他们的政权也是如此。
不过,大多数人纵然心中有这想法,却因为担心被他反抗的政权而不敢投降,但是现在,随着这首楚歌里面的透露出的,对于犯事者既往不咎的信息,自然让那些心有二心的叛军彻底意动。
在他们看来既然汉军敢这么唱出来,那么一定是得到皇帝批准了,既然如此,那么自己还有什么怕的,与其跟着黄穰有饿死的危险,不如现在就翻脸,说不得还能保住他们一条小命。
东方的天边终于映出一片白光,预示着新的一天依旧是个好天气,可是,在叛军大营里,此刻却是涌现一股悲凉的气息,与那传唱的楚歌一样,令叛军兵卒如同身受,惆怅不已。
歌声遍遍传来,刺破了黄穰的耳朵,直到过了好久他才醒悟,只是他却毫无办法,除非他有本事将自己麾下兵卒的耳朵堵起来,不然根本没有办法阻止他麾下的兵卒听这“楚歌”。
虽然黄穰自诩为英雄人物,但是也有自知之明,当年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都因为在楚军绝境之下,被韩信这一简单之极的计策给彻底打败,只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的《垓下歌》名句,然后带亲信铁骑远遁,最终于乌江自刎。
项羽如此,他黄穰又能如何比肩?黄穰可不认为他是和项羽一个级别,毕竟项羽能用八千子弟兵最终灭秦,而他黄穰坐拥十余万众,连一个小小的舒县都没攻破,让他情何以堪?
最终,没有丝毫犹豫,黄穰直接下令撤退,随着楚歌阵阵,他根本再没有丝毫破舒县县城的希望了,这时候不撤,难道真的等他的军队自己土崩瓦解吗?
只是,很明显,在汉军唱出楚歌以后,黄穰在下令撤退已经迟了,因为已经有不少叛军兵卒做好出逃准备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摘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第三百八十七章 人心惶惶汉军至
汉皇有德兮,降军不杀,哀告归寄兮,放汝翱翔。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不止是山丘之上的汉军齐声高喊,少数早就心有二心或者根本不想再反叛,只想回到家乡和亲人团圆相聚,安康生活,宁愿被官府剥削,也不想再遭受这每日都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兵卒们,口中也在轻声附和或者心中无声呢喃着那首汉军临时准备好的劝降楚歌。
一种诡异的气氛悄然在大营里飘散,每个人的脸上都似乎藏着几分异样,不说别人,此刻叛军首领黄穰便是看身边每个人都有一股怀疑的目光,样子神经兮兮的。
没办法,汉军这一招“四面楚歌”,不只是让叛军有人想逃跑投诚那么简单,还让大营里的各个人之间都充满了猜疑之心,真是明谋的攻心毒计,黄穰即使知道中了汉军的计策,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叛军一处营帐里,刚刚在自己渠帅命令下的一名汉兵洪七,正谨慎的张眼望向四处,小声的与自己同队伍里的一名同乡交谈。
“大石,汉军说了投诚不计前嫌,今吾二人不如带家眷降之,如何?”洪七紧张说道,虽然面前这人与他乃是同乡发小,知根知底,但是谁能知道这同乡到底心意如何,如果这同乡依旧要死硬叛汉,那么对于洪七来说,直接和这同乡说投诚汉军,岂不是和自投罗网差不多吗?
“七兄,正有此意,只是那沙蛮子看得甚紧,吾等若有异动,其必发现,到时非但吾二人性命不保,亦连累家眷,需慎重行事也。”
“正是,到时择机便逃,再不撤吾等性命必休也。”
“善!”
简短的对话一下子就确认了两人准备联手逃离的事情,他们口中所说的沙蛮子,却是他们这一部的渠帅。那渠帅姓沙,看外人给他起的外号便知,这沙蛮子自然是起义的江夏蛮人,因武力不俗,被选为他们这一部数百人的渠帅。
两人都知道,这沙蛮子因为非汉人的缘故,是绝对不会投降汉朝的,毕竟叛军这一次反抗汉朝,能弄出这么大的声势,都和他的江夏蛮人族人出力甚多有关。而他们江夏蛮人,本身就有祖先叛汉的前科在,再加上他们可不想继续被被汉人狗官继续剥削,所以要说他们是坚定不移的不会投降的,终究他们有着先例在先,投降的话,多数也是难逃一死,汉朝是绝对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容忍这些异族人的反叛的。
因此为了行动的安全性,这两人选择将事情隐瞒,只等到时机一至,他们便各自带着亲属逃离此地,各奔东西,两人是再也不想在打仗了,只想回到家乡故土,在接受汉朝的赦免之后,好好的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这一幕其实不仅发生在洪七二人身边,此刻在汉军大营各处地方,也都有着无数窃窃私语声。这些声音里多数都和洪七二人讨论的一样,许多叛军兵卒在听完汉军所唱的楚歌后,都是不再想打仗,而是想回家了。毕竟今时不同往日,现在谁也不想和那个最近屡战屡败的黄穰有太多接触,因为大家都清楚,跟着无粮的黄穰继续前进,最终的结果也是死路一条,他们可能不是战死,便是饿死而已。
东方天空此刻已然发白,叛军各部兵卒在用完他们的米汤后,便在各部渠帅的指挥下,带着他们的家眷赶路,名义上黄穰对大家说的是去其他郡县抢粮,而他们心里却是十分清楚,黄穰不过是营中无粮,再也耗不下去了而已。
长长的队伍毫无章法的出了被烧了不少的叛军营寨,兵卒们还好,都是刚刚喝了米汤,因里面米粟较多从而保证勉强不饿,所以行军还算正常。可那些跟在叛军大队后面的各部家眷,却是因为米汤里只有汤,根本看不到几粒米粟,是饿的发慌,走路也是困难之极,腹中空空之下,导致行军很慢。
他们拖得叛军主帅黄穰是焦急不已,因为按照他们这样的速度,恐怕当大军南下,在黄穰还没选择好去那里劫掠时,军中几已经无粮了。不过,对此黄穰却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毕竟难道要他舍弃这些老弱妇孺吗?
想想看,这些老弱妇孺可是黄穰手下叛军大部兵卒的家眷,黄穰相信如果他现在甩开这些老弱妇孺,恐怕在那些攻心的楚歌的影响下,叛军大营里会直接暴乱,彻底和黄穰决裂,这对黄穰而言是根本不能发生的事情,所以即使那些老弱妇孺再慢,黄穰还是要忍受。
至于给那些妇孺和兵卒一样的伙食,黄穰却是绝对不会给的,因为真要如此,恐怕再过一两日叛军就要全军断粮了。就是他刚才让兵卒食用的米汤,也都是严格计算了,保证自己的兵卒能有体力行军而已,其他的则就算了,粮食本来就不多还能想其他的吗?
只是,若是单纯行军,靠着严格计算粮食,叛军倒是应该可以一路无碍的离去。可是,这一次一来本就军心不安,仅仅走了数十里路,黄穰便接到各部报讯,陆续有兵卒带家眷离去,少数人成功脱逃,多数都被抓住,都来询问黄穰如何处置。
对此,黄穰权衡一番,本想选择暂时看押那些兵卒家眷,如今情势不利己,若是一味打压,最终情势必定是加快他军队崩溃的脚步,不过,却因为他手下心腹的告诫而彻底打消。
“渠帅,不可,军法不清,切不可仁慈行事。”
“可军中无粮,若用重典,全军必乱也。”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不用重典,必后患无穷,今日杀之,其若反,除之便可,正好省缺将军心头麻烦。”
当黄穰还在犹豫自己该如何抉择之时,他心腹的这句话,彻底坚定了他的信心。的确,无乱黄穰手中粮草充不充足的话,他都要毫不犹豫的直接砍了那些逃跑的兵卒,因为他手中没有粮食已经是全军的一个公开的秘密了,这也根本不需要验证,就从黄穰给麾下兵卒吃的米汤就可以看出来了。
现在,如果黄穰斩杀那些逃兵,可能会适得其反,逼迫其他有二心的叛军直接反抗,毕竟,对于其他的叛军兵卒而言,留在叛军队伍里,迟早也有可能因为抢不到粮食而饿死,而不留这里,选择逃跑的话,也有机会带家眷逃跑。反正,留与不留,逃与不逃,都有死得可能性,与其一直忍受饥饿而死,那么不如现在就反了,能活着是自己的运气大,活不了那就只能认栽,终究他们不想做一个饿死鬼而已。
不过,那心腹说得另一点,也是正中黄穰下怀,与其担心斩杀逃兵,逼的麾下兵卒有二心反叛,不如现在就直接将那些有二心的兵卒一网打尽,以绝后患。毕竟,终究现在对于黄穰而言,目前最重要的第一事情是粮食问题,其次才是兵卒逃跑问题。
说到底,黄穰现在增加粮食从而使军队断粮延迟的办法也就是开源节流而已,而所谓开源,自然就是往米粟里多加水,煮成米汤,使人不至于饿死,而节流的话,那便就是减少吃饭的嘴而已,如何减少?当然是让一些人,在不扰乱军队根本的情况下,彻底消失了。
至于如何不扰乱军队根本,那自然不是放了那些逃兵,允许他们离开,毕竟这样的话,很有肯能让其他兵卒跟着逃,彻底断了军心,所以,他只有选择在合适的理由下,将一些兵卒合理的除去,即使会付出代价也不惜。
毕竟,与其因为担心粮食不够,从而导致兵卒离心,不如现在在斩杀那些逃兵后,再观察其他有二心的兵卒,一旦抓获,就地处决,纵然有大规模的兵乱又如何?反正黄穰可以保证自己的心腹穰军会听命行事便好,这样一来根本就不需要担心其他,虽然这样会让麾下兵卒锐减,但只要保证粮食足以在自己手里维持,穰军的忠心不变的话,那些杂牌,就任由他们去吧。
阳光浅浅的照耀在平原之上,排成长龙似的叛军队伍,此刻都在看着他们队伍左右两侧那数十骑手中拿着的首级。那些是逃跑的兵卒和他们的家眷的首级,在被叛军的斥候搜捕到后,直接斩首,并且传授全军示众。
叛军里面的大部分兵卒都知道这是黄穰在震慑他们,告诫他们千万不要有其他想法,否则他们的下场就和这些逃跑的兵卒一样。然而,按理来说严明军纪,对一只军队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可是此刻在黄穰的军中却是十分不利的。
事情正如黄穰原先所想的那样,在明白逃跑也是死,留在军队里每天吃米汤也会饿死时,大多数本来因为忍受不了贪官污吏欺压从而反叛的叛军兵卒,最终也像他们当初选择反抗汉朝一样,选择了反抗黄穰。
反正,如今汉军已经通过歌曲告诉他们,一切既往不咎,即使他们没有认证过这件事情,但是有许多人就是如此,在有了希望之后,根本不会考虑事情的真实性,就会为了可能根本不存在的未来,而选择一条可能根本没有未来的出路。
在无粮、战败、未来无希望等诸多困难因素下,不少叛军终于在一些早就有二心的汉人渠帅的“同死,不如反了”的高呼下,彻底发生了内乱。而这一幕,也正是黄穰权衡之下愿意看到的一幕,他现在急需要消灭一些心有二心的人,从而减少军中口粮的支出。
空旷的原野之上,只见令人惊讶的一幕就此发生,曾经纵横江夏、庐江二郡,打的官军根本抬不起头来的黄穰叛军,就在这原野上自相残杀起来。
叛军军阵里交战的双方十分明显,一方是以黄穰心腹穰军为主的精锐部队,另一方则是在装备人数都不如前者的叛军杂牌部队,事情的结果也不需多想。原本会发生内乱的一幕早被黄穰想到,自然提前命令穰军兵卒做好准备了,再加上穰军的伙食、兵甲装备也都比杂牌部队好上不少,那些叛军的杂牌部队还能有什么下场?
只见得战场两方在相持了一阵之后,便出现了一边倒的局势,准备充分的穰军迅速的便将叛军杂牌不对的攻势击退,然后将那些匆忙反叛的杂牌部队就地分割,利用他们原本在军队里面互不统属的一点,分次进攻。
短短的数刻功夫,便有数支几百人的杂牌部队,从渠帅到麾下兵卒,凡是反叛的,都被穰军彻底击杀,而这杀戮,还未停止……远处被人保护的黄穰,静静看着自己麾下自相残杀的闹剧,虽然心中不舍兵力大减,然而毕竟这是战争,现在对他而言,能安全撤退才是正理,而要安全撤退的话,就必须有粮食,并且部队不会因此扰乱,所以这些杂牌部队的死不可避免。
至于兵力,在黄穰看来,也就是一时心疼而已,待他们找到合适地方,有了粮食,到时候再到处拉壮丁便可,反正既然此次他已经没了攻陷舒县的希望,那就只能当流民军了。而既然是流民军,自然是抢劫各种可用东西,将那些底层百姓强逼入军队而已,到时候自己手中有粮食,自然又可以聚集起一支人数可观的军队了。反正,对与四处流窜的流民军而言,人,却是最不会缺的东西,
就在黄穰心中不断大喜之时,远处传来的一阵阵“呜、呜”号角之声传来,当场便让他大惊,如遭雷击,循声望去,只见得数百骑汉军骑士正策马汹涌而来,在他们后方,还有一支数千人的汉军兵卒一齐杀来。
汉军竟然又杀来了,他们不是为了扰敌才劫营的,怎么还会再来?当然,现在不是黄穰想这事情的时候,让他大惊的是汉军来的不是时候,因为此刻他的军队依旧在自相残杀之中,若是汉军袭击,他们根本没有好的办法防御……
第三百八十八章 荆扬大乱解
朔风萧萧,大地一片苍莽,即使是盛夏,此刻也因为那汉军铁骑的冲锋而让叛军阵营,一片寒颤,当然,那些已经准备反叛叛军的兵卒,却不是在此列。
一片叶子从空中飘落,落在叛军首领黄穰的脸上,带来一抹凄凉,只是现在容不得他多想,举起手中长刀,大声呼喝道:“敌袭,快结阵!”
“汉军来了!快结阵!”
“杀!兄弟们,汉军说了投降便赦免吾等,今日便拿下那黄穰以谢汉军。”
“先杀了逆贼,再灭暴汉!”
……
无数的声音在叛军阵营里叫喊,原本一边倒的叛军自己的肃清计划,彻底被汉军的铁骑打破,场面混乱无比……
在叛军阵营远方,旷野尽头,那里有两条条淡淡的黑线在蠕动。随着时间的移动,地平线上那两条条淡淡的黑线变得更粗了,绵长嘹亮的号角声在前方响起,悠远得令人心中不安的跳动,接着最近的那条黑线越来越粗,直到汉骑迫近,大地震颤,终于只有数百骑的汉军杀入此刻依旧阵型杂乱的叛军阵营。
“杀!”
关羽、黄忠、严颜各率本部骑兵杀入敌阵,随着他们的长刀挥舞,很快便有不少慌乱的叛军兵卒,来不及或者根本无法列阵,就成了汉军的刀下亡魂,彻底的断绝了他们原本要推翻大汉的愿望。
汉军突击的时机可谓是把握的刚刚好,正好就在叛军自相残杀内讧到了敌我根本难以分开的时候,叛军想要一下子就列阵迎敌根本就不可能。随着汉军杀入,原本自我纠缠厮杀的叛军,立刻便被汉军不由分说斩杀。
当然,对于叛军里面的老弱妇孺,以及那些见到汉军来了,就跪地高呼投降的叛军兵卒,汉军是没有进行任何攻击的。在注意到叛军发生内讧,甚至已经到了自相残杀的时候时,一路尾随,按照伏泉命令,择机击破的汉军,根本没有任何犹豫,两千余步骑直攻叛军阵型,趁他病,要他命,不趁着叛军内讧、人人自危的时候袭击,更待何时?
关羽高举长刀,策马狂奔,左突右冲,身后一百余骑如影随形紧紧跟随在他身后。他们从叛军阵营中间,直插进去,而叛军左右两翼,则是黄忠、严颜二人各带本部一百余骑冲刺,他们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用穿插进攻的办法,将叛军分成数段,令得此刻因为内讧而根本来不及阵营的叛军更加混乱,最后在叛军大部兵卒赶来后,分割解决这些叛军。
南方少马,导致南方的普通百姓,极少有见到大量马匹的机会,许多未结阵的叛军兵卒,似乎根本不知成群的马儿冲刺,会有什么样的巨大威力,都手持手上的各式兵器,不畏死和马匹上的汉军决战。当然他们无一例外,随着汉军铁骑借助马匹冲刺的力量,劈砍双刀,大笑接纳了他们的首级,而他们也因为自己的狂妄和托大彻底葬送了性命。
汉军的骑阵仿佛来自地狱的幽涛,如三把锋利的匕首,挟裹着刺破一切的威势,如天崩地裂,如惊涛拍岸,向着杂乱无章,拥挤的叛军阵型汹涌攻来。
周围的叛军兵卒有如回放机般在眼前往后倒退,五百余突击冲刺的汉军铁骑心中,似乎数百匹健马同时叩击大地所发出的轰鸣声,耳边周围有无数凄厉的喊杀声,眼前只有鲜血飞舞,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汉军的攻势下战栗、颤抖,环眼宇宙乾坤,天地唯吾强汉铁军!
烈烈豪情在他们的胸膛里熊熊燃烧,灼热了他们的双眸,他们只有五百余人又如何,他们是汉军,是大汉的支柱,有着当年前汉名将陈汤所说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传统,面前的数万混乱、根本就没有多少反抗余力的叛军,在他们眼前就是土鸡瓦狗一般,不值一提。
若是连这些阵型混乱,相互之间内讧,根本组织不了多少反抗实力的叛军他们也击不败的话,那么他们这些汉军也就别说自己是大汉的兵了。
“杀!”
严颜大吼一声,手中长刀狠狠斩落,带起一个叛军兵卒脖间一道飞血后,同时一拨马头,斜斜地驶向了叛军的侧方而去,因为他看到在他所控制右翼范围内,叛军的边角一处,正有数百兵卒聚集,而在那数百兵卒后方,有一杆他熟悉的“黄”字大旗。他确定那必定是叛军首领黄穰的旗帜,上一次让逃了,这一次,严颜说什么也不会放了这家伙,因为这家伙是他的功绩所在,只有拿下黄穰人头,他才能立下首功,他严颜才有更好的前程。
“杀!”
百余汉军健儿轰然回应严颜大汉,声如炸雷,数百只铁蹄虽少,但气势在这叛军阵营里恢弘无比,如滚滚铁流瞬时越过了严颜继续往前冲刺,最前面的一排骑兵将直指虚空的长矛压了下来,数十支锋利的长矛刺碎了冷冽的朔风,形成一片令人窒息的死亡森林。后几排骑兵随严颜一起将手中的长刀刀高举过顶,锋利的冷辉令天空的灰暗都为之消退,前方不是叛军被灭,就是汉军自己玉碎,不斩贼首,誓不求生。
……
黄穰此时声嘶力竭的大喊,命令身边的传令兵赶快命令各部兵马聚集阵型迎战叛军,然而收效甚微,或者说根本没有任何效果。此刻杂乱的局势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