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皇戚-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荀攸之所以到现在才被荀彧介绍,却是是因他的辈分小,矮了荀彧等人一辈。因此,即使他是荀氏年轻一代名气最著者,也得遵守尊卑。不过,虽然荀攸辈分小,但是他的年龄却是比荀彧长了足足六岁之多,可是纵然如此,他还是改变不了排名靠后,这就是规矩,古代不可逾越的尊卑规矩。
  看着面前明显年纪稍大的荀攸,伏泉也是仔细端详着这位未来曹操的主要“谋主”,在荀彧介绍下,伏泉也知道这荀攸从小有奇谋绝智。
  荀攸从小身世坎坷,他的父亲荀彝,虽然曾任州从事之职,家族背景不小,只是在荀攸很小时候便失去父母。而荀攸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不过,他也才荀攸十三岁的时候去世,可谓是身世坎坷。
  过去荀昙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叔父荀衢说:“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荀衢趁着晚上睡觉的时候趁机盘问,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
  伏泉闻之,心中也是对他刮目相看,连忙与其交谈一二,结果,交谈之下,发现荀攸果真如史书所言,性格木讷,拙于言行。
  只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随军十八载,献策无有失手,官渡一战大放异彩,为救白马之围,先是献声东击西之计,诱使袁绍分兵,斩大将颜良;后遇追兵,建议以辎重诱敌,果断出击,再诛大将文丑。其后又施数谋,为曹操定鼎北方做出了同僚难及的贡献。
  据说许攸一生为曹操献计十二奇策,死前托付钟繇整理,可惜钟太傅未能完成,半数失传,但仅凭史书留下的记载,就足以见到这个木讷之人的绝佳智谋。


第五百四十七章 皇甫中郎有何意
  是夜,皇甫嵩的临时官署里,济济一堂,大汉平定豫州黄巾蛾贼的主力汉军文武将帅,皆汇集于此,商讨如何平定西华县城外,彭脱所集结汝南、陈国二地的二十余万黄巾蛾贼。
  也就在此时,伏泉却是望到了那“慈明无双”的荀爽,其人正在大堂一处,又荀氏宗族一干年轻人陪伴,倒是显眼异常,其人看着年约五十左右,两鬓斑白。
  不过,主动上前交谈一番,其人与伏泉所想的和他伯父伏完那样,克己守礼,古板固执的大儒倒是有些不同。荀爽的言谈举止虽然严格恪守礼仪,但不让人觉得刻意,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他声音清柔,言谈温和,这番模样倒是和许劭对他的“慈明外朗”的评价无异,只是伏泉却觉得他说话之间却是透着一股小心谨慎。
  想来荀爽这样,大概是这些年里一直隐瞒身份,不敢轻易示人,在外逃遁的缘故。据说其是党锢解除后,冒着被黄巾蛾贼侵犯的危险,思乡心切回家的。
  好在荀爽一路还算安全,虽说路上遇到几股黄巾蛾贼,但是其逃亡返家,身无多少财物,而且又自报身份,黄巾蛾贼闻其乃豫州逃亡大儒,皆不敢侵犯,礼送其离开。伏泉听闻于此,暗道大概皇甫嵩也是知道这些消息,才会特招荀爽前来相助吧,不过这样也好,倒是让自己提前结识了荀彧等人,否则,再让他等到平定黄巾大乱的战事去登门拜访,估计也不知道还要花费他多久。
  随着一阵皮靴踏地的声音传来,皇甫嵩、朱儁二人带领自己麾下兵将前来,众人见此,纷纷噤声,归于本位。
  伏泉自己也快步跟到皇甫嵩身旁,与朱儁一起,在皇甫嵩左右。虽说他和皇甫嵩不同归属,相反他的地位还应该高他许多,但是此番朝廷指定的平定黄巾大乱的主将是皇甫嵩,这也由不得伏泉遵守汉军军中的尊卑铁律。
  堂内众人一番见礼,随后皇甫嵩、朱儁、伏泉三名朝廷指定的平乱大将,按照主次,坐到堂上,开始了此番军事会议的探讨。
  “蛾贼渠帅彭脱合汝南、陈国二地二十余万众,军势甚大,西华城内汉军多久不习战,若欲胜之,甚难矣!”大堂之上,朱儁率先说出如今情势事情,并且摇头叹道:“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话语落下,骑都尉曹操便出声喝道:“纵蛾贼百万,吾等唯死战尔,有何惧哉!”
  此话一出,堂内气氛却是一震,像是开出了话题一样,各部文武都相互思索,讨论对策,不过敢出言皇甫嵩、朱儁二人,自己所想对策者,实在寥寥,而其对策被堂内文武和皇甫嵩、朱儁、伏泉三人所采纳的也是一个也没有。
  看着堂内一众人等,都皱眉苦思,看似讨论,却毫无对策的样子,伏泉不由摇头,此刻大汉如今“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形势已然明了,这些久未习战的汉军将领,军事素质还是差了些,怪不得后来被董卓这一支关西凉州军给完败了。
  当然,看到曹操在大堂内振声大喝,一脸坚毅决然之色,伏泉眼中也不由出现一丝诧异,心道无论后来曹操经历了什么,变成了什么样子,但现在,他依旧是那个想在墓碑上刻下“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志向青年而已。他一心想为大汉建功立业,可是没想到,历史却给他开了好大一个玩笑,最后让他成了魏之开国雄主,人生际遇,殊是离奇。
  堂内诸将皆未有合适对策,皇甫嵩见此,出声打断众人道:“今伏平寇来援,正当其时,吾有一计,破贼易耳!”
  众人闻声皆闭嘴,带着疑惑目光,望向堂上的皇甫嵩,暗道其有何计策。
  皇甫嵩望着众人目光,却并未多说,只命令诸将今夜整顿兵马,安排兵卒休息,待三更随其出兵。众人虽不解其意,但皇甫嵩身为主将,又知兵事,自不会无理取闹,只能听令,待此番讨论结束,去安排各自兵马。
  临走之时,皇甫嵩叫住伏泉,嘱托道:“流川初来,人马皆乏,便令出战,嵩甚愧之,然今日天时已至,望流川倾力助之!”
  伏泉听后诧异,按皇甫嵩这话,今夜自己会是重要因素,随即问道:“不知中郎何意?”
  “时机未至,不可泄矣,出战之时,流川自会知晓。”
  看着皇甫嵩老神在在的装逼,伏泉真想撂摊子走人,不过还是忍住,与其打了招呼,便随后离开。而大堂之内的其他文武,也相继离去,顷刻之间,便只剩皇甫嵩、朱儁与二人所带的亲兵等人。
  “中郎!伏流川远来至此,吾等便令其出兵,其可应乎?”朱儁望着伏泉离开的背影,不无担心的向皇甫嵩问道,毕竟,前番长社城外,伏泉可就是带着怨气,让他们到了不少时候的炮灰,才出兵的,见识到伏泉的强横脾气,实在不由不让朱儁担心伏泉这次会不会被突然勒令出兵,而撂摊子。
  “吾军精骑,皆在其手,如今军情紧急,其若敢不从,休怪吾军法无情!”皇甫嵩也看着伏泉背影冷冷回应,然后语锋一转道:“况且其于颍川久呆,纵远来西华,然其军亦有气力,如何不应?”
  这番话一出,朱儁恍然点头,不再多问,心中暗道怪不得皇甫嵩在伏泉今日入城后,就如此火急火燎的按照先前他制定的计策,命令伏泉出兵,原来是早就看出伏泉之所以呆在颍川良久,是已经休养不少时候了。
  官署之外,荀氏宗族一行人,步行回自己住处,他们来时所带的马匹,都被皇甫嵩以军中缺马为由征调走了,导致他们即使有车,却也无马可催动驱使。
  初时,荀氏宗族年轻人都因此对皇甫嵩有所怨言,不过在荀爽的压制下,只能交出马匹。后来了解到整个城内的马匹,无论贫富之家,都被皇甫嵩强制征调后,若无交出,便以从贼论处,他们也是再无怨言。
  其实,这也怪不得皇甫嵩,在长社之时,伏泉将二人军中所有马匹都带走了,整个军中,也只有一些高级将领,尚有马代步,其他人只能步行了。而皇甫嵩出身西北,自然知道骑兵对于军队是何等重要,特别是对付那些黄巾蛾贼,更是利器之一,为了再凑一支数量可观的骑军,这一路上,皇甫嵩可是每到一地,除了大肆征募兵卒外,就是征集马匹,然后以自己麾下的凉州步卒转为骑兵。
  凉州人出身边地,也多善马,即使是步卒,但只要挑选一番,也会找到不错的骑兵兵员。很快,皇甫嵩就凑了一支千余人的骑兵队伍,不过,虽然兵员素质不错,但是这马匹的质量却有些良莠不齐了。
  虽然汉代善养马骡,自前汉武帝以后,天下马匹都不是后世宋明那般奇缺,就是豫州一地,也能搜刮出数千匹代步马骡。但终究水土有别,无论是比体格、比力量、比度、比耐力,中原都远逊于边地马匹。
  这也是皇甫嵩明明有了计策,却一直没敢用自己那临时拼凑的骑兵作战的原因,实在是骑兵马匹不行,不能胜任作战需求。也因此,这些天,皇甫嵩除了带兵守城以外,就是坐等伏泉将他带走的汉军主力骑兵带回,因为那些汉军精骑,可是此战能胜的两个重要因素之一。
  却说荀氏一行人步行回家,一路之上,有族人探讨皇甫嵩将行何策,然左思右想,皆是不得其法,直到有人见到荀彧、荀攸叔侄,皆是一脸智珠在握的神情,便出声问询。
  不过,荀攸本就拙于言行,并未说话,而荀彧也知提前泄露皇甫嵩之密不好,同样没有说话。荀氏族人见此,只能追问,而叔侄二人也是坚持不说,直到那边荀爽也被勾起好奇,知晓荀彧、荀攸二人能力的他,出言相问,二人见荀爽问话,对视一眼,终碍于尊卑,只能道出心中所想。
  当然,这话只有荀彧在说,至于荀攸,却是呆于一旁,并未言语。
  只听,荀彧看向自己一众族人道:“诸君可记得皇甫中郎此数日,勒令全城搜集火油等物乎?”
  一行人中有人回道:“记得,皇甫中郎有言,军中火油已无,需搜集守城。”
  荀彧点头,然后反问道:“然军中火油早已用完,这几日皆未使用,为何突然搜集?”
  “兴许为军中此时急需!”
  “然尔等这两日可见守军用火油乎?”
  “这……”
  荀彧这一番问询,令得众人有些手足无措,的确,荀彧不说,他们还没注意到皇甫嵩以军中缺乏火油守城,下令全城搜集火油等易燃物,却根本不用那些火油的事情,这实在有些自相矛盾了。
  很快,有人问道:“文若既知,直说便可!”
  “此事易知尔,皇甫中郎欲夜袭,以火攻蛾贼!”荀彧正声回道:“彭脱所部蛾贼,依草结营,乃兵家大忌,此时已至夏暑,若以火攻,则贼必溃也!”
  众人一惊,随即恍然,不过又有人道:“既如此,这几日,皆有大风吹作,为何皇甫中郎拖至今日?”
  “无它,缺精骑尔!精骑一至,为防天有不测,无风可依,自当从速夜袭贼营。”
  “精骑在何地?”
  “伏平寇处也!”
  ……
  随着荀彧一番解释,众人终是明白了皇甫嵩的想法,的确,如果真如荀彧所说,那么汉军的确需要精骑,而皇甫嵩军中的那千余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显然都不够去冲破黄巾蛾贼大营,从而放火的。
  从古至今,用骑兵以少胜多的战例是不少,但多是集中在己方骑兵精锐的情况下,而所谓精锐,自然是从马匹到兵员素质,和作战装备都精良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原本皇甫嵩麾下的那一千余骑,是达不到这标准的。
  这也是皇甫嵩在伏泉麾下兵马进城,就连忙安排作战的原因,实在是这几天连续起风,皇甫嵩可不敢保证,休息几日后,还能有这样的好天气,只能立即召集诸将,下令作战。
  至于刚才讨论对策时,皇甫嵩等人让城内诸将商谈对策,除了是为了迷惑众人,担心消息走漏外,也是希望看看有没有人会想到更好的计策。不过,很显然,那些文武将领所提计策,没有令二人满意的,可能是他们的智谋只有如此,也有可能,有智谋者,都没有说话的机会,展露才华。
  其实,火攻之计,皇甫嵩早有准备,这是某日夜里,他巡视西华县城,见到城外黄巾蛾贼营地而偶然想到的计策。
  时乃夏日,烈日炎炎,那些黄巾蛾贼皆怕酷暑,所以都选择西华县城外,阴凉潮湿之地,扎营歇息。这些地方,多是野草丛生之地,而黄巾蛾贼本就多为流民,除太平道忠实信徒外,向来不守军纪,无有法度,更不知兵家大忌,依草结营。
  当然,这里面,除了那些流民以外,就是渠帅彭脱,也不知依草结营的危害。虽然他为防止汉军火攻,小心谨慎的命令麾下兵卒,将西华县城外的树木,砍伐一空,命人全部拿去制造攻城器械去了,但是对于那城外漫山遍野的野草,却是未多加注意,没有令人除去,从而留下了祸根,让皇甫嵩寻得良机。
  不过,恐怕就是彭脱严令,估计也不可能把那些野草除去,终究这些黄巾蛾贼,和纪律严明,受到严格训练的正规军队有所差距。
  却说官署之外,荀氏族人在听荀彧讲解,明白了皇甫嵩所思,而在另一边,伏泉也是在戏志才、徐福二人的讲解下,明白了皇甫嵩的用意。
  闻讯之后,相对于自己身边,一众摩拳擦掌,准备夜袭黄巾蛾贼营地,建功立业的将领,伏泉脸色却是有所古怪,暗道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自己断了原本皇甫嵩在长社的火攻大功,却让他在西华在复制一遍他历史上该有的功劳吗?


第五百四十八章 关云长可排第几
  夜晚,风高月黑,星月潜行,连续几日肆掠的狂风,依旧大作,引得西华县城城墙上的汉军旌旗不断飘扬。
  三更时分,西华县城东门内,匆匆集结的汉军将士,在饱食酒肉后,于东门内待命。
  皇甫嵩刚对面前集结的汉军说明今晚夜袭策略,随后看了眼城头上的汉军旌旗,不由大喜,道:“天助吾也!大破贼军便在今日!”于是命汉军军士各束草一把,由伏泉麾下汉军精骑和城内新募骑兵为前锋,出城袭贼。
  西华县城东门缓缓打开,无数汉军快速出城,一路直奔黄巾蛾贼军营。此刻,黄巾蛾贼军营内,营火渐熄,刁斗无声,无数白日苦战的黄巾蛾贼都已进入梦乡,唯有一些彭脱安排的精锐的蛾贼兵卒在营内外巡逻。
  一路之上,汉军并未掩饰行踪,黄巾蛾贼太多,斥候四撒,任汉军有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毫无声息的潜伏进贼营。倒不如趁着汉军骑兵众多,以骑兵的冲刺之力,快速消灭沿路来犯之敌,冲入贼营放火,再趁着敌营混乱之际,和后到的汉军主力齐工贼营。
  却说汉军在各部将领的带领下,引军出城,首当其冲的便是关羽、黄忠等人所率的伏泉所部骑兵,和鞠义、皇甫郦所率的皇甫嵩新旧兵卒组建的凉州骑兵,之后,便是汉军各部步军兵将,依次出城。
  黄巾蛾贼本事围城,故而其军扎营之地,离西华县城并不远,汉军骑兵一路狂奔,胯下马儿撒开蹄子直行,他们手上的火把,都被那马儿的速度所带起的劲风摇曳不已,像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要熄灭一样。
  一路之上,不时遇到数十近百黄巾蛾贼的巡逻兵卒,可是都不能阻止精锐的汉军骑兵分毫,不是因为人少,被汉军骑兵屠杀,就是直接被汉军铁骑冲开阵型,甩开马后不顾,最终被随后赶来的汉军步卒消灭。
  数刻功夫,汉军骑兵便已至黄巾蛾贼大营,此刻已有不少贼兵被营寨之外的动静或被惊醒,或被通知起身应战。机警和早就得到通知的人直到不对,纷纷出营,准备寻找兵器迎战,而反应慢和没被通知到的人,还在睁着朦朦胧胧的睡眼询问事情经过,有不少人还裸露着上身,尚未穿戴衣服甲胄。
  当然,汉军可不顾黄巾蛾贼这些,前军的汉军铁骑,望着黄巾蛾贼大营那明显不甚坚固的寨门,猛烈抽动马鞭,胯下的马儿受痛之下,汹涌的朝着寨门撞去。
  “嘭”的一声巨响,那寨门毫无意外的应声倒塌,随后凶狠的汉军骑兵,一手持刀,一手持火把,仅凭自己熟练的马术,用大腿控马,一边接着腰力,斩杀来阻击的黄巾蛾贼,一边又四处在黄巾蛾贼的帐篷、粮草等地,纵火大呼“汉军势大,彭脱已逃,速降”的谣言,一时间,黄巾贼营举火如星,喊声大震。
  远处,西华县城东门城头上,皇甫嵩带着伏泉、朱儁二人,观战城外。见到汉军骑兵攻入黄巾蛾贼大营,蛾贼营中起火,当即命人于城墙之上,点燃火把,互为呼应。
  一时之间,西华县城城内城外,漫山遍野,皆是火光,似乎将那黑寂天空烧绝,大有一股焚天烧地之势。
  直到此时,那些还在酣睡的黄巾蛾贼,这才感觉到不对,被营地内的炙热火光和兵卒呼喊惊醒后,不由大惊,出帐一看,营中火光连天,风助火势,火借风力,把前营烧得一片通红。
  无数黄巾蛾贼或连忙寻来甲胄兵卒穿戴,或寻找主将集结,或几人一组,拦截入营之汉军。不过,他们的想法是好的,可是汉军骑兵放火之后,便在各部将领的命令之下,四处冲击砍杀,
  汉军可不是吃素的,无论是伏泉麾下的百战精骑,还是皇甫嵩的凉州骑兵,都是深谙骑兵交战之辈。或许皇甫嵩麾下那一千余新晋招募的骑兵,他们胯下的战马质量不好,但是论起驾驭这些战马的骑兵,这些骑兵的个人军事素养,可都是不低的。在凉州边境和无数侵犯叛乱汉家疆土的控马胡族对抗的他们,无论是步战还是骑战,他们所展现的军事素养,都不是黄巾蛾贼这些很多都是流民临时组建的暴动分子可以比拟的。
  只见,黄巾蛾贼营地喊杀声不断,汉军骑兵纵横驰骤,在贼营外围,逢着落单蛾贼,便是见人就杀。遇到集结多的蛾贼,那就数部骑兵合一,在各部将领的带领下策马突入其阵,凿穿贼阵后,就是一阵猛冲猛杀,绝不叫这些营地外黄巾蛾贼有容易建立反抗的机会,一旦有大部黄巾蛾贼集结,立马就将这些苗头砍杀熄灭。
  当然,因为汉军骑兵对比那二十余万的黄巾蛾贼数量稀少,在战前皇甫嵩制定的战略中,就没有要求他们突破中军,只是让他们清理外围的蛾贼,等汉军步军主力杀到,两军合师,直杀黄巾蛾贼中军大营。
  黄巾蛾贼中军大帐,彭脱望着营地情况,之间火焰张天,麾下兵卒惊慌,马不及鞍,人不及甲,不少人四散奔走,当即怒道:“不意汉贼火攻,实可恼也!”
  可是,面对营中混乱情况,彭脱也不得不采取措施,快速思索后,他当即下令,中军将士紧守中军大营。同时不断集合崩溃兵卒,在中军大帐处,依托营寨地势,建立狭小的防御阵型,从而抵抗汉军骑兵的冲击,不过,若是有人冲击中军大帐,不分敌我皆杀之。
  彭脱深知,当务之急,却是尽快组织起一定数量的反抗实力,以求自卫,汉军这番袭营,决不可能是简单的骑兵偷袭火攻而已,肯定还有更大的后招。
  本来,今天夜里,彭脱考虑完明日围城的战略部署后,便在帐内小酣片刻,后来被营地外喊声惊醒,在兵卒告知下,知道汉军袭营,便令人为其披甲整装,又令大营军队集结,准备迎战汉军袭营。
  可是,黄巾蛾贼军纪散乱,操练不足的弱势就此体现,直到汉军骑兵将大营搅得天翻地覆后,真正集结到彭脱身边的,除了他最信任的那数千太平道信徒外,也就只有几百黄巾蛾贼,其他人,不是死于汉军骑兵刀下,就是还在营地外围,面对汉军的屠刀躲闪抵抗。
  然而,他们的抵抗用处不大,没有机动性和冲刺力的他们,面对汉军骑兵,只能是呆在原地,被左突右杀的汉军骑兵,一点一点的消磨殆尽。
  更为可怕的是,因为大火和汉军骑兵的突然快速袭营,大多数的黄巾蛾贼都处在一片混乱之中,真可谓是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甚至有不少战斗经验不多的黄巾蛾贼。见此情景,当即崩溃,不再应战,脱营而逃。
  就这样又过了数刻,出城以后,一路疾行而来的汉军步军,终是赶到了黄巾蛾贼大营。他们见了黄巾蛾贼大营情景,当然不需,各部将领将各率本部兵卒,和骑兵一齐鼓噪杀进贼营营地深处。
  中军大帐处,此刻已慢慢集结了数万的黄巾蛾贼,正慌乱未定间,忽闻金鼓动地而来,定睛一看,数万汉军步卒在数千铁骑的冲锋带领下,汹涌往中帐而来,大部分人不由颤抖。
  汉军的骑兵实力,这里和汝南、陈国汉军大战过黄巾蛾贼自然是知道的,而且面前这些汉军骑兵,可不是一般骑兵,而是刚刚扫平波才渠帅的汉军骑兵,想波才渠帅如此天资惊艳之辈,都被汉军灭了,这也由不得那些黄巾蛾贼对汹涌冲刺而来的汉军骑兵产生惊恐了。
  甫一接触,黄巾蛾贼就被汉军铁骑冲破,贼军不敌大惧,多数哭嚎着往后就跑,慌乱中自相践踏死伤者不计其数。彭脱见到后逃败军,大惊,连忙命令兵卒砍杀,绝不能让他们冲垮自己中军。
  奈何冲撞而来的败军太多了,而中军营中面对这些哭喊哀叫的自家兄弟又于心不忍,结果手上稍慢了一点,大营便被撞开,败军如潮水般涌入。
  好在彭脱也早有准备,于中间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