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2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数刻之后,刘宏面色稍安,想起赵忠也是宫中老人,不会这么不知礼数,这才忍住怒气道:“尔有何事?”
赵忠闻言,如蒙大赦道:“回禀陛下,北疆急报,故中山相渔阳张纯,与同郡故泰山太守张举及乌桓大人丘力居等连盟,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众至十馀万,屯肥如。如今,张举贼子大逆不道,妄称天子,贼子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移收州郡,昭告天下,云举当代汉,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
“啪!”
此话说完,当下便令刘宏大惊,拍案怒道:“张举、张纯贼子,大逆不道,其心可诛,其心可诛……丘力居胡虏狗辈,当杀!当杀……”
随着一阵阵愤怒的大吼传遍西邸,无论是张让、赵忠,还是西邸内的其他寺人宫女,全部跪下,低头不敢直视皇帝刘宏。
很快,他们又听到刘宏说道:“‘非吾族类,其心必异’,今日方知为何段纪明、伏流川举屠刀于异胡,杀!此等反复胡狗,当杀!”
语气里,刘宏的声音稍有缓和,埋头在地的张让,听到此言,顿有所感,知道刘宏怒气已消。移动了一下跪着的腿部,张让悄悄用余光瞥了眼刘宏,见到刘宏脸色安好,这才心中大定。
之后,张让起身缓缓道:“陛下,北疆乱事,当务之急,应选派良将,抽调精兵剿之。不然,任由张举、张纯叛军十万之众,为祸北疆,则后果难料!”
作为皇帝的亲信,张让虽然想调伏泉离开凉州,但是面对危害大汉北疆的又一次叛乱,而且又是称帝建国的大乱,深知和大汉皇室唇亡齿寒的他,这时候他自然知道该如何取舍。
“嗯!”刘宏点头认同道:“让父所言有理,传令百官,速速召开朝会,商讨讨贼事宜。”
“诺!”张让得令,连忙回应,而后转身离去,去宫外派人通知百官公卿明日召集朝会,讨论讨贼事宜。
眼见张让走后,刘宏面色冷冷的看了一眼西邸诸人,随后不顾身份的大吼道:“滚!都给滚!滚……”
在场的西邸众人,不敢得罪此刻暴怒中的皇帝,皆是低头离去,留下刘宏一人,独自呆在西邸生气。
次日朝会,大汉朝廷在太平道举事以后,又一次召开了平乱的朝会,而且这一次不一样,和太平道的张角等逆贼不同,张举、张纯等人直接称帝建国,宣示代汉,这无疑在挑衅大汉的威信。
而刘宏初次听到张举、张纯叛乱大怒的原因,也正是于此,对他而言,得位之时,本就充满了政变,因此对于威胁其政权的,无论是党人士人,还是太平道这些,都是毫不犹豫的该禁锢毁灭,就禁锢毁灭,绝不给他们多余的机会。
若不是现在党人等在剿灭太平道出力甚多,而且势力短时间内,已经到了中枢不能治的情况,刘宏说不得就在考虑想办法来一次“第三次党锢之祸”了。
朝会讨论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调兵遣将征讨张纯、张举等贼,一番紧密讨论,当下就令冀州牧皇甫嵩、和现在因为剿灭太平道之功,担任护乌桓校尉的公孙瓒,两面夹击张纯、张举等贼。
当然,二地兵马,对付号称十万之众的张纯、张举,还是有些不足,毕竟,虽然皇甫嵩麾下尚有不少劲旅的,但是在太行山内的黑山军张飞燕所部,还是令朝廷诸公放不下心,生怕他们会利用这次机会复叛,所以又从其他地方调兵。
首当其先,便是刚刚在青州剿灭泰山贼十分有效的降贼中郎将伏德所部,他们的战果已经说明这是一支可战之师。
接着,考虑到叛贼所部有不少乌桓骑兵,北方地势开阔,这些骑兵危害很大,可是此时幽、冀二州,因为连番抽兵,骑兵不足,所以必须还要准备骑兵。
而并州因为也要防范张纯、张举还有黑山军,加上前番为了支援凉州,也抽调了骑兵,所以骑兵如此算来,也稍显不足,故而朝廷又下令继续从南匈奴抽调胡骑讨贼。
如此这般,在兵力上,大汉的优势也就完美了,不过,对于心中尚有其他心事的刘宏而言,这还不够。
在朝会的末尾,刘宏又出乎意料的下令,以如今凉州战事汉军把握优势为由,下令伏泉将原本支援凉州的骑兵派出北疆,并且要他从凉州铁骑中,抽调人马,补充受损兵卒,将原本支援的一万铁骑,原封不动的送入参加北疆讨贼战事。
这道旨意,其实初时是颇为令满朝公卿百官不解而震惊的,毕竟凉州战事未结,即使现在汉军掌握很大的优势,但也不能如此肆意妄为。如果现在就要抽调边军主力入中原平乱,这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就是相当于自减实力,主动资敌的行为,终究若是因为凉州汉军缺少骑兵和叛军对战的话,说不得会给叛军再次崛起的机会。
本来,此事就有不少人想要反对,临阵分兵,说来也是兵家忌讳。只是,当他们都想到刚刚传来的张玄被劫一事后,都忍住了冲动,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般调兵对于凉州的危害的,但考虑到现在凉州刺史伏泉手握重兵,而朝廷又没有绝对证据证明他有谋反嫌疑,似乎只有这样,慢慢削减他的实力,才能达到皇帝心中就算伏泉会反,也危害不了大汉社稷的目的。
因此,这种按理来说应该遭受群臣反驳的昏庸之见,竟然出奇的无人反对,就是伏泉伯父伏完,对此也是出奇的冷眼,一点儿没有为凉州军可能会为此势弱,甚至有可能会败北而求皇帝收回成命的意思。
终究,即使伏泉因此败北,但也总比他手握重兵,从而被皇帝猜忌强,而皇帝这般一点一点割肉的行为,又未尝不是对伏泉的考验呢?
第六百二十五章 抢先决战
张纯乃是渔阳大族出身,曾为中山郡太守,之所以曾经的汉室忠臣,会突然反叛,其实也和伏泉有关的,当然这事情虽然和伏泉相关,但是他自己都不知道。
这事情的起因,就是伏泉向朝廷求援,掉精锐骑兵入援凉州,对战叛军,平定叛乱。
当时,朝廷从并、幽二州汉军中,一起调了四千汉骑,再加上南匈奴、屠各、乌桓等胡族的六千胡骑,驰援凉州。而张纯听到这消息,便自请为将,只是,却被朝廷选派兵马的官吏拒绝了,至于原因自然是他们不想多事。
对于张纯能力,这些官吏也不太了解,自然不敢胡乱答应张纯请求,否则,若是张纯能力不行,坏了平乱大事,他们这些举荐人不也要跟着遭殃?
不过,如果是像公孙瓒、徐荣、刘备、张飞这些,在前番剿灭太平道黄巾蛾贼中,立过大功的幽州将领自请将兵,那些官吏还是很愿意答应的,终究证明自己的将领和没证明过自己的,有着两种待遇。
正是因为如此,被朝廷官吏拒绝,张纯心怀忿然,愤懑不已。而后又有乌桓不少部落大人,不满大汉朝廷连番征调乌桓胡骑作乱,这一下子就让心中怨恨的张纯找到了报复的路子。
于是张纯私下里与前泰山太守张举约见道:“今乌桓既畔,皆愿为乱,凉州贼起,朝廷调兵西援,北疆无兵,又雒阳人妻生子两头,此汉祚衰尽,天下有两主之征也。子若与吾共率乌桓之众以起兵,庶几可定大业。”
这段话里,张纯用了雒阳出现的婴儿有两个头的怪事,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婴儿就是概率极低的连体婴儿这样的怪胎。这种事情在后世有着科学的方法解读,但在如今因为谶纬之言,令得整个大汉百姓都非常迷信的时代来说,相信天命的他们对于这种奇异的事情,都认为是不祥之兆,是上天有警示的预告。
而张纯也正是利用这一点,用新生的婴儿有两个头颅,寓意天有二主,进而再用在雒阳出生,用歪论衍生出如今天下将有两个天子的意思。
张举和这个时代的百姓一样,同样非常信天命,听张纯这么一说,立马就信了,并且还傻乎乎的以为天命就应在他的神身上,于是立马就答应和张纯结盟联合,准备叛汉自立……
此两人皆曾为二千石郡守大员,家族也是北疆渔阳的大族,同时又对乌桓非常熟悉,二人很快便和丘力居等乌桓部落联盟,约定起事。
随着计划已定,张举着人勾连丘力居,一并起事,发兵攻蓟下,燔烧城郭,虏掠百姓。叛乱太过于突然,众官吏一时不察,被害者不在少数。蒙难者计有护羌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因此事大,大有祸及北疆,再复前番太平道举事的叛乱规模,同时直接称天子建国,令得天下为之震动。
伏泉在凉州知道这消息时,也已经是朝廷下旨,快马传信,让他准备骑兵,调去驰援北疆之后了。
说实话,对于张纯、张举叛乱,伏泉一方面愤怒的同时,也是十分庆幸。愤怒自然是因为二人在国家尚对付异族之间,在国内插刀子,庆幸正因为是他们的起兵,才能让伏泉不需要担心因为张玄之事,他会有什么意外发生。
皇帝刘宏的心思,为官多年的伏泉还是能猜得出一些,无非是慢慢削减自己的实力,直到凉州叛乱平定后,将自己削弱到不会威胁到他统治大汉天下的地步。
当然,这样看似对伏泉不利,毕竟他手下的兵马会不断被皇帝牵制,但有一点,如果能就此打消刘宏的疑虑,让他不会对伏泉失去信任,将伏泉的凉州刺史拿走的话,被刘宏慢慢割肉,伏泉还是十分庆幸的。
毕竟,就算他麾下的凉州精兵被分去大半,但对于有着马镫马蹄铁的伏泉来说,一旦有变,以凉州马匹的数量和适合做骑兵的合格青壮来说,他可以轻易之间,组建起一支令得凉州甚至整个大汉天下都颤抖的骑军。这样的话,与分兵相比,伏泉也就是少了凉州境内的半数兵马而已,他也不需要担心被人陷害,将这好不容易得到的凉州之地拱手让人了。
只是,话虽如此,凉州的一万骑兵也不是这么轻易就能送出的,毕竟,现在尚在临羌县盘踞的近四万人的叛军,伏泉不用尽全力对付,根本战胜不了。
而且,这几日里,据一些主动投诚的汉人豪族的交代,叛军已经内讧,汉人叛军领袖韩遂,竟然主动舍弃凉州,要带人去西域。
韩遂的退缩引起了羌人的不满,他们为此分裂,羌人在连番大败后,又将部族青壮征集,准备固守临羌。而韩遂,现在则是一心在武威准备西进的准备,彻底不打算在凉州盘踞了,正是因为如此,那些不愿意和韩遂去西域,也不愿意给羌人效命的一部分凉州豪族,最终悄悄的前来允吾县向汉军投诚,也正是因此,伏泉才知道这消息。
伏泉当然知道叛军分裂,韩遂去西域,对凉州局势意味着什么,这就代表了他所面对的敌人会缩小大半,正是他和一部分叛军决战的时候。
抉择一番,伏泉还是选择先打势力最强的羌人,至于韩遂那里,他的兵马不多,只需要留下部分兵马戒备其军便好。
无论是韩遂到底是真的去西域,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图谋,他现在的兵力,还真不需要伏泉有太多的忌惮。就算韩遂想在汉军和羌人决战之后,派兵进攻凉州,从而坐收渔翁之利,但对于兵力上已经有优势的伏泉而言,他除非还能变出几万兵马来,否则,韩遂也掀不起太大的浪了,一句话,大势在汉,他已经失去“势”了。
当然,伏泉没有先去攻打势力相对弱小的韩遂,其实也是别有目的的,这目的自然是他听主动投诚的汉人叛军说出,韩遂打算进兵西域,靠着西域的富庶养兵,再图他策。
正是因为韩遂要做伏泉一直想做的收复西域的战略,伏泉才不会先对他动手,毕竟,若是真能让这韩遂带兵打西域,这不就是变向的帮他完成那些心愿吗?
而且,自己不打韩遂,让韩遂主动和西域的那些胡人消耗,也能让他知道现在西域方面的实力,随着西域与大汉断绝了太久,大汉对于现在的西域局势和那里的军队战力,也是已经知之甚少了,若是能够让韩遂带着叛军去试探一波,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因此,伏泉一面上报朝廷,以战事进展正酣,将尽快准备骑兵入援北疆,拖延朝廷一番时;另一面,那就是整编兵马,直接向临羌县进攻,他要和临羌县的叛军决一死战,将他们彻底打垮,这样凉州之地,就算送出一万骑兵,也没人能对他构成威胁了。
不过,如此为之,也相当于变相资敌,毕竟这是放纵韩遂去西域,如果真让他控制西域的话,说不得还真有可能让他成为西域之主,掌控富庶的西域也不一定。
考虑一番后,伏泉还是决定原来的计划,当下打羌人最自己最有利,谁还管其他,再说,韩遂能不能打下西域也不一定,若是他拿下了那也更好,大不了直接招安他不就行了,反正历史上这家伙到底也是一个盘踞一方的军阀,难对付之极。
大计已定,剩下就是准备,汉军本就是一路推进到允吾县的,而且战前也准备了很长时间,后勤供应自然不缺,剩下的只是各地兵力调动问题。
故而,在准备数日后,伏泉将原本关羽所部的骑兵,归入帐下,在从各地抽调兵马后,点齐马步大军四万,从允吾县直接杀奔临羌县,而在武威郡逗留的韩遂,则是让黄忠率领麾下精骑以及马腾调派凉州其他兵马,监视戒备其众而已。
中平三年,夏,西北天气酷暑难耐,汉军再发动了允吾之战后,又一次奔赴临羌,与临羌县的近四万以羌人骑兵为主的叛军,在临羌县以东,广茂的平坦土地,进行着凉州平叛战事里,最大规模的决战。
烈日当空,无论是汉军还是叛军,皆披坚执锐,即使他们的身上已经流满了汗珠,此刻都不敢有一丝戒备,因为他知道,也许下一刻,便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见到那天上的太阳。
对面,汉军列阵以待,他们衣甲鲜明,军阵纪律森严,叛军骑兵只觉阵列森森,杀机盈野,一股腾腾杀气扑面而来,这种气势比他们以往所见的凉州汉军还要恐怖,一看便是精兵中的精兵。
“今日方知韩文约为何如此忌惮伏流川,此獠不仅功于计谋,麾下步骑军阵,亦骁勇劲旅,真大患也!”
叛军中军,无戈好剑望着对面的汉军,眼神忌惮道,他一直以为伏泉之所以能够屡屡战胜他们,多数都是其喜欢玩弄计策,现在看来,伏泉更会行军布阵,这种人无论是在哪里,都必将是兵家大敌。
一旁的无戈太剑突然插嘴道:“兄长,黄忠此獠未至。”
“嗯?”无戈好剑突然欣喜道:“当真?”
“确定无疑!”无戈太剑十分肯定道,当然,内心中,他没有说似乎汉军的骑兵和黄忠的那支骑兵在装备上有些不一样,但具体不一样在那里,他还没有想出来,实在是那日被黄忠打败,让他亡胆不已,至今都没想明白。
“哈哈哈!”无戈好剑大笑道:“伏流川妄称名将,此番大战,黄忠麾下精骑却不调来,自取死路尔!来人,吹号,进攻!”
对于无戈好剑而言,在从无戈太剑口中知道,汉军有一只三千余骑射近百步的精锐铁骑时,当时对他而言是崩溃的,因为如果汉军有这样一只骑兵在,无疑会和现在本就处于劣势的叛军,带来更多的麻烦。
幸好,伏泉不知道是吃错什么药了,连这支精锐骑兵都没带,无疑给无戈好剑降低了很多难度。当然,如果无戈好剑知道,伏泉之所以没率领黄忠那支骑兵,完全是不想让马镫马蹄铁的事情过早暴露,那他就不会这么想了。
甚至于,伏泉为了保密,直接让黄忠率兵监视韩遂的举动时也是严令黄忠,没有出现特殊情况,其本部兵马都要把马镫下了,终究给马掌加个铁鞋子,就算被叛军知道,也不过是减少马匹损失而已,但是如果能让骑兵在马上如履平地的双边马镫被叛军发现的话,那可就真的是灾难了。毕竟,这会让本就在马上长大的胡人,战力瞬间爆表,不可不防,特别是如果传到其他匈奴、屠各等胡人的耳朵里时,那就更加可怕,后果难料。
当下,随着悠远绵长的牛角号声响彻长空,近四万骑叛军骑兵,正如蚂蚁般从密林里汹涌而出,在广茂的空地上排列成密集的骑阵,像野兽般咆哮起来,向着汉军发起了排山倒海的冲锋。
他们都明白,这一战不仅仅是叛军能否再次鼎足制霸凉州的一战,更是他们自己和亲人部族的延续之战,汉军若胜,依照汉军主将伏屠夫的灭族政策,他们的部族恐怕自此之后,将会永远的消失于凉州大地了。
眼见叛军骑兵汹涌而来,伏泉不疾不徐下令全军列阵以待,汉军再次用他们熟悉的拒马阵型,以弓弩射杀羌人,配合两翼游动的骑兵对战。
心里面,伏泉还是对于羌人充满了蔑视,都多少年了,这些羌骑都不知道改变自己的骑兵战法,只会一股脑的冲锋,妄图用骑兵的冲刺力,来突破汉军密集的防线,真是可笑。
若是汉军的军阵,真这么容易突破的话,那他们早就把段颎打败了,还会有今天?
不过,想想也是,现在这些羌人甚至其他游牧民族,连马镫马蹄铁都没有掌握,又如何指望他们去想出其他的战法,毕竟现在的他们控制马匹也是十分吃力了。
万马齐喑,马蹄动天,数刻之间,叛军的骑兵便撞上了汉军的军阵之中,决战伊始……
第六百二十六章 此非善人所为也
十七年前,当时的段颎就率军在凉州这片血腥之地,举起屠刀,于射虎谷内,斩杀羌人渠帅以下一万九千余人,彻底平定了第三次羌乱,让持续百年的汉羌大战,暂时安稳了十余年。
今日,当伏泉率领大汉马步四万大军,再次在凉州对以羌人为主的叛军举起屠刀时,这场战事就已经注定。
大汉自前汉武帝将匈奴人打败以后,就从未在和异族对战中,虽有不少败绩,但还从未输掉战争的结果,而这场关乎凉州局势的大战,同样如此。
当汉军抵抗过了最初的叛军冲锋,用弓弩消耗了叛军的锐气,并且带走了数千叛军的生命后,关羽、孙坚、李傕、张济、徐晃、严颜、甘宁、张绣、胡封等骁勇之将,率领两侧汉军铁骑,直扑叛军中军时,战局就已经结束了。
只能说天亡叛军,若是在其他军队,关羽、孙坚这类猛将,有一个基本就能让一支军队爆发,更何况是李傕、张济这些沙场奇兵宿将。可是现在,汉军军队里有一堆这种将领,再配合战力非等闲可比的汉家兵卒,叛军能抵抗得住,那就是奇迹了。
对于战事,伏泉其实是早有所料的,只是,唯一令他有些诧异的是这一战的首功,竟然不是其人,而是他没有想到过的甘宁。究其原因,却是因为甘宁竟然在乱战之中,冲入敌军阵营,将叛军主将无戈好剑斩于马下。
这倒是令人措手不及,毕竟年纪轻轻的甘宁,现在可是和正值巅峰的关羽、孙坚抢人头啊,更何况还有李傕、张济、徐晃、严颜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他们之中哪一个人,按理来说都该比甘宁希望大才是,可是最终斩下无戈好剑首级的人却是甘宁,真是出乎意料。
此战,汉军大败叛军,斩叛军主将无戈太剑以下两万五千余人,其余皆溃败而逃,自身仅死伤三千有余,其中多为步卒列阵,承受叛军冲锋时,被叛军骑兵攻破阵型所亡。
三日后,临羌县县署,原本被叛军攻占的汉家故土里,再一次换回了汉家风格的装饰,那些在羌人控制时,所增添的胡族装扮物,尽皆被汉军拿下。
县署大堂里,伏泉正聆听麾下文吏报告,他们在将大败无戈好剑时的有功人员的战功,考核后,一一报给伏泉,由他决定功劳排名,随后送至京师。
“汉升此战虽未参战,然其先前已大败无戈太剑,削减叛军实力,后又驻兵武威,监视韩贼,所立功劳亦不小,故将其功劳列入前十即可。”
听完汇报,伏泉向着堂下一众文吏命令道,关于各将功劳排名,其实他们排的很严谨,不过伏泉觉得若是黄忠因为为了保护马镫、马蹄铁的秘密,错过这次大战立功的机会,那反而就不好了,所以强制给黄忠塞了功劳。
毕竟,按理来说,这一战之后,伏泉麾下诸将基本会有不少人升任中郎将,而像关羽这些老人,又随伏泉建立过平定太平道的大功的,肯定也要积功至杂号将军,甚至于封列候。若是黄忠因为此战没有主要参与,而不能和关羽并列的话,那不只是黄忠丢脸,说不得伏泉这个上官也要被人非议,落一个识人不明的污点。
故而,保险起见,为了不出意外,伏泉也只有把功劳改一下来,终究黄忠所为也的确是为这场战斗,提供了不少的胜算。
“诺!”堂下众人皆是皱眉,虽觉伏泉强给黄忠加功,有些不妥,但还是齐声同意,左右他们还是要给黄忠报功的,既然伏泉非要把几件事做成一个功劳,那他们自然反对不了。
“踏踏踏……”
堂外传来沉稳有力的脚步声,众人闻声望去,却见正是他们刚才谈论的主要人物黄忠,只见身着一身战甲的他稳稳走入大堂,而后向伏泉行礼道:“末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