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皇戚-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毕竟,除了少部分各家家仆私兵外,大部分兵卒之所以跟着袁绍等人行此事,除了因为他们本身是大将军何进提拔,要为何进报恩以外,更大的依仗是他们拥有何进外甥,皇长子刘辩。
  刘辩虽然不是皇帝刘宏的嫡子,但只要雒阳守军拥立得当,也是有登基为帝的机会的,现在连刘辩都被人擒拿,这场闹剧自然有人想退出,而人都是盲目的,一旦有人看清了形势,自然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作出反应。
  黄昏时分,当伏泉来到朱雀门前时,开门迎接的中常侍蹇硕、宋皇后、董太后等人喜极而泣,伏泉一一安慰过后众人,便去拜见已经死去的皇帝刘宏。
  拜见完后,伏泉也没有第一时间宣布刘宏驾崩的消息发丧,而是第一时间,令黄忠带人,一一收编雒阳经过内乱后的投降守军,将他们暂时打散重组,以防再有波澜。
  同时,令中常侍吕强,持皇帝诏书,再令严颜持节,取虎符,率领蹇硕麾下五百凉州兵,入南北军,将各军从新打散整编,除可靠将领外,其余将领,暂不领兵,由那五百凉州兵暂为各部将领,然后携军入城。
  伏泉这么做,自然是要趁此时机,巩固其暂时在雒阳的势力,防止有人反复。而将原本的雒阳守军和南北军打散重组,可以使得他们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让他们互相猜疑,投鼠忌器,最大的可能减小再出意外的几率。
  严颜领命开心不已,暗道他赌得对了,本来他准备集结数千骑兵,伺机杀入雒阳城内救驾的,结果袁绍等人竟然封闭四门,使得他只能带骑兵在城外转悠,但又不敢过于靠近,暴露他的实力。
  而且,严颜也没有伏泉对于皇家礼仪的熟悉程度,等到得到消息,袁绍带着皇帝去太庙时,自然迟了不少。之后严颜率人赶往太庙的路上,正好碰到旧主伏泉所率精骑,当下就加入伏泉所部,告知当时雒阳城内外情况。
  正是因为严颜有震慑北军五营的前番故事,伏泉才毫不犹豫的又点了他去传旨收编,当然,这同样也是严颜自己想要的,他之所以震慑北军五营,还想带人犯险攻雒阳,不就是为了立功吗?
  现在伏泉让严颜去整编北军五营,倘若一切没有意外,等到刘崇即位,他这个在从龙之中收编军权的大将,必然大功一件,以前可望而不可求的封侯之事,自然也是近在眼前,可以说严颜接到这命令,真是高兴不已。
  不过,做完这些,伏泉也是依旧没有发丧宣布皇帝驾崩,他只是命令各军谨守雒阳,保证雒阳百姓安稳。同时,封闭雒阳四门和宫门,以谋逆大不敬罪,逮捕雒阳城中,与袁绍、袁术等人一起谋逆的党人各家族主要成员。
  这些参与谋逆的家族私兵早被袁绍他们拿出来拥立刘辩了,如今到了伏泉讨债的时候,根本无力反抗。
  一时间,雒阳城内,牵连这场谋逆的豪族高门之户,多有兵卒入门抓人,当然,为了保持暂时的安稳,伏泉没有实行什么抄家灭族的戏码,那不可能也不现实,他要的是天下,而不只是这雒阳城,如果要这雒阳城,他完全可以入城就打开杀戮,学历史上的董卓一样,和党人闹掰后,明白了自己被党人当猴耍,直接气氛之下制造了无数血案,甚至杀了袁绍、袁术的叔父袁隗全家,这才有袁家兄弟毁家纾难,被全天下同情,掀起了诸侯讨董的序幕。
  虽然现在袁绍、袁术被抓,但是难保不会出现另一个张绍、王绍的党人出现,到时候联络天下之间的地方豪族来个十八路诸侯讨伏,那不是够呛?
  因此伏泉也只是将涉嫌谋逆的首犯等人被送入北寺狱待审,并未有更大的动作,同时也明林禁止麾下兵马,趁此机会,在雒阳的豪门大户里劫掠财物,夺人妻女,历史上董卓不是因为凉州兵在雒阳军纪没有控制,这才导致其不仅士人讨厌他,甚至百姓也对其痛恨,吸取了教训的伏泉绝对不会这样。
  同时,伏泉知道何进在世时,已经比历史提前招外兵入京,当下又将蹇硕麾下的西园兵,全部派出,分两路,由李傕、张济分别统领,一路四千余人前往虎牢关,一路三千余人控制孟津关,令二人掌控关隘,严令若有外兵带兵入京,非得诏,不得入港关。
  之后伏泉又写信,给他的其他旧部各种命令,诸般事情准备完毕,剩下便等东风。
  时间就这样过了五日,当得到伏泉消息,舍弃后勤诸般辎重,甚至甲胄都不带,只携带十日粮草和兵器,轻装而行,从京兆尹到司隶急行军而来的剩余一万七千余步卒,在凉州骁将杨定、胡轸等人的带领下,终于赶到雒阳城外。
  这一下,伏泉终于舒了一口气,毕竟,当这批兵到雒阳后,大局已定,司隶内外,再无忧。
  随后,皇帝刘宏驾崩的消息,从宫中传出后,便以旋风般的速度,横扫雒阳城内各个角落,接着扩散向城外,同时传播的是先帝立下遗诏,诏令立皇太子刘崇为帝。
  五月,戊午,对于大汉京师雒阳的百姓而言,这两个月是极为不寻常的时候,因为他们经历了一番兄弟相继即位的闹剧。
  前番刚刚在雒阳城里让他们恭迎即位的皇长子刘辩,一下成了伪君,而押着伪君刘辩和逆臣袁绍入雒阳的骠骑将军、凉州牧伏泉所拥立的皇太子刘崇,也要在今日登基了。
  只不过,和刘辩不同,刘崇即位是在大汉立国以来,代代相传的皇宫里继位的,却不是和刘辩一样,仅仅在雒阳城里筑台即位,连皇宫都没进去,有些名不副实。
  钟鼓齐鸣,宣唱声中,伏泉同临时替换的新任三公一道,率领百官进入崇德殿内,齐齐山呼万岁,各归各位。
  年仅十岁的皇太子刘崇,坐在龙椅之上,似模似样,颇有威仪。可是因其年幼,即使因为常年被宋皇后教导,有不少上位者威严,但明显还是无法主政的,所以尊其母宋皇后为太后,垂帘听政,并尊刘宏生母董太后为太黄太后。
  同时,大赦天下,改元光熹,是为光熹元年,封皇弟刘协为勃海王,而其庶长兄刘辩,虽有谋逆之事,但毕竟因其有被胁迫之意,又为刘崇唯一两个兄弟之一,并且有先帝刘宏留下的手足情深的遗言,未下杀手。
  最终,按照桓帝即位后,其弟勃海王刘悝被人弹劾意图谋反,桓帝只是将他贬为廮陶王,而只有一个廮陶县的封邑的方法对待,封刘辩为祝其王,不过他却只有祝其县一个县的封邑。
  作为先帝遗子,为了表示新君敬重长兄,明为优养,但实则为监视,毕竟祝其县位于东海郡最东北方,靠近伏泉老家琅琊县,毗邻琅琊国,甚至就连伏泉的封地阳都县也和他相差不远。如此只要暗中在三处加派兵马,甚至选一干臣掌控富庶之徐州,再有人想要利用刘辩作文章,也得要下死一番功夫才行,更何况,刘辩尚未成年,最近几年内,伏泉只要以先帝长子未成年,皇帝刘崇不忍兄长远离,将他好吃好喝的软禁在雒阳,根本不会有其他事情。
  其实,本来伏泉是想直接把刘辩这个身份特殊的威胁,送到自己经营的不错的凉州的,不过后来被宋后阻止,毕竟凉州苦寒,真要送一个被胁迫谋逆的皇长子去那里为王,传了出去必然有人说新君刻薄寡恩,不念兄弟之情,宋后为了自己孩子的名声,忌惮日后出事,只能要求伏泉选中原富庶之地作为刘辩封国。
  之后,便是重立三公,雒阳谋逆时,袁绍以三公司徒丁宫、司空刘弘,太尉刘虞诏书,拥立天子,显然,虽然已经明确司徒丁宫、司空刘弘参与谋逆,而太尉刘焉,远在北方,没有证据证明他参与谋逆,但是为了防止万一,伏泉与宋太后商议后,还是决定连刘焉的太尉也罢免了,毕竟,三公重职,即使不安排自己人,也不能安排自己的政敌。
  经过商议,司徒之位给了伏完,司空之位给了马日磾,二者都为皇亲国戚,皆有率兵护驾之功,伏完不必提了,带兵突破宫廷重围,于深宫护驾。
  至于马日磾,虽然马氏与逆贼袁氏有姻亲关系,但在关键时刻,马日磾命家仆勤王护驾,不与袁氏合谋,已然证明马氏的选择,再加上伏泉和马日磾关系,自然要给本就当过太尉而被的马日磾,再一次担任三公的机会。不过因为其今年刚刚担任太尉之位,如果立即复位,那明显不现实,所以只给了司空位置。
  至于太尉之位,在这场新君即位的分赃大会里,伏泉选择了一个众人都没有想到的人,那就是如今尚赋闲在家的蔡邕。
  本来,按照伏泉的想法,这太尉之位给伏完最好,但是联想到他已经是骠骑将军,再让伏完担任中央朝廷掌管军事最高的长官的太尉的话,很难说会不会引起其他人的不安。比如宋太后,毕竟,虽说宋后和伏氏关系很好,但如果伏氏接连有人掌控朝廷重兵,很难说这位太后会不会生出其他什么心思,终究在权利的统治里,内部关系最容易破裂。
  因此,为了不让人起疑,伏泉最终选择了一个众人都可以接受,也可以明确告诉宋太后或者全天下,他没有成为下一个王莽的决心。
  而且,蔡邕作为闻名天下的大儒,一生入仕未有大起,想到历史上他也是在这时候崛起,伏泉觉得自己应该补偿他一下。当然,内心里,他却是想着蔡邕的大女儿,想来自己给蔡邕这份大礼,日后如果要纳蔡琰为妾,蔡邕应该不会拒绝吧。
  三公之后,剩下的封赏自然是伏泉,而后才是其他文武百官,伏泉如今已是万户侯,食阳都县,今又有勤王护驾,扫除奸逆之功,故下旨分出琅琊国临沂、东安、东莞三县,给伏泉食邑,合四县。
  单论食邑赏罚,伏泉所得,堪比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达到本朝以来人臣之极致。之后,再赐入朝不趋,敛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又赏金钱、奴婢、采帛、车马、衣服、甲第,堪比霍光。
  只是,即使如此,朝中伏氏所属文武犹有不甘,其中犹以新入京的凉州诸将最为激烈,请上授予伏泉大将军之位。
  此事早就在宋太后和朝中宋氏势力的意料之中,允之,并欲当朝经小皇帝之口下旨,不过却为伏泉推辞,上再赐再辞,如斯者三,伏泉依然毫不犹豫的拒绝。
  这一下,百官及宋后皆是怔住,就是不知情况的小皇帝刘崇,看着母后的样子,也感觉出了事情。
  朝中现存文武,这才意识到伏泉并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的不打算出任大将军一职,凉州武将都是感到疑惑不解。而后司徒伏完出列,以伏泉少年,不宜封赏过重为由,揭过此时,众人这才明白,伏泉似乎安于骠骑将军之位。
  随后,伏泉并不理会交头接耳的百官,拿出功臣名录,代麾下文武还有这场分赃盛宴里,及时站队的人请功,其中,甚至连远在凉州、并州的贾诩、关羽等人都有封赏,甚至伏泉的老家徐州,都有不少根本没参与这件事的人,亦在此列。
  不过,这些根本不算什么,主要掌权的宋太后,自然不会不允,虽然宋太后知道伏泉此举是培植朝廷羽翼,有结党营私之嫌,但如今形势,正是需要多培养这些人,对抗谋逆之后,分布各地,势力依旧庞大的党人集团。
  故而,一口气,经小皇帝之口,朝廷授予十数位将军,数十名中郎将,封侯者亦数十人,朝中九卿以下百官更是不少,其中多有凉州、益州、徐州系身影。


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谥号为果
  崇德殿内,一场关于新君即位后,从龙功臣的分赃朝会,渐渐至终了,剩下的便是为先帝刘宏立谥,并且选择合适日子,下葬刘宏,和去太庙告慰大汉列祖列宗。
  散朝以后,在朝中的凉州系旧将杨定、胡轸等人纷纷前来问询伏泉为何不担任大将军之事,不过都被伏泉一句“大将军之职不如骠骑将军”给回绝,而后留下一脸迷茫的众人面面相觑,却还是不明白伏泉为何如此选择。
  对于这些随自己进京的将领,伏泉也不指望他们有人能明白自己拒授大将军职位的额意图,他们都是边郡粗人出身,本身便是靠着军事经验带兵的,政治经验太少,指望他们看得懂伏泉布的局自然很难。
  不过,一直都明白东汉时期大将军这个外戚常用的位置,会给自己带来多大风险的伏泉,可是根本不会想去担任大将军,这个位置以来就是个火坑,轻易不要接受。
  毕竟,大将军之职,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内外猜忌,是宫中府中的众矢之的,观东汉以来,能得善终者基本没几人,伏泉才不会把自己放上去烤了。况且,以他今日之地位,就算没有统率天下兵马的大将军之名,但实则在刘崇登基以后,已经是与大将军无异了,哪怕日后小皇帝想要夺权另立大将军,自己都有办法将那人架空,又何苦要这东汉的不详之职呢?
  三日后,太常宋奇奏请,六月初为合适日子,可下葬刘宏,并且于六月中旬举行仪式,往太庙祭祀大汉诸位皇帝。
  宋奇不适合为将,又因为是皇后亲兄的缘故,在取得宋太后的同意后,伏泉便给了他九卿之首的太常位置,这样既能不令宋家人怀疑的收拢宋奇手上的越骑营兵权,也能给牢牢多保持住一个三公九卿的位置,对于伏泉而言,何乐而不为呢?他可不信,有人会对太后的亲兄担任太常产生质疑!
  待宋奇奏请后,宋太后和小皇帝当即点头应许,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为先帝刘宏立谥了。
  朝会上,原本就并不属于宋氏、伏氏一派的保皇党的公卿百官,闻讯后,各自的脸色不断变化,显然心情复杂难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少人都是希望刘宏早早归天,因为刘宏所为对于大部分士人而言,实在是太荒唐、太昏庸了,不让古之昏君,其中犹以继桓帝之后的第二次党锢最甚。
  伏泉私下里,通过雒阳城内的消息渠道得到的信息知道,在朝堂中未受袁绍谋逆波及的士人,似乎早有预谋要为刘宏上谥号为“灵”。
  何为“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德之精明曰灵。
  “灵”这个字一看便知,是放任本性、不见贤思齐、没有政绩的代称,完全是个恶谥,而他们选择的是“乱而不损曰灵”,若不与其他皇帝比较,这么用也对,但是一比较,明显有失偏颇。
  与号称汉国历代君王生前公开挨骂最多,被骂得也最狠的先帝威宗孝桓皇帝刘志的谥号,“桓”字相比,他们为刘宏上的“灵”字,两者之间,却是天差地别。
  桓者,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事实也正是如此,汉桓帝刘志一生重用寒门和名不见经传的小族,压制袁杨等基本上一世便出一公的门阀,使得袁杨等著姓终其一生,也没有族人在其任上登上三公之位。而刘志又兼有平息西疆羌人叛乱,使得汉羌百年战争在其手上承平十数年,并且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与欧洲建交,种种功绩,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即使党锢之祸是刘志发起,并且又推行三互法等为官正常,彻底压制住了党人士人大族在政治势力的垄断,但外朝士人势力的公卿百官纵然恨死其人,却因为刘志的政治手段,也没给刘志上恶谥。
  只是,刘宏不同,且不说刘宏在任时候出现了太平道大乱,使得大汉江山差点因此分崩,就说其在任期间,所引发的第二次党锢,对于党人的打击尤其巨大,这也就不得不让那些没有随袁绍谋逆的党人势力,还有不属于党人的外朝士人深恨其人。
  毕竟,刘志纵然开启了党锢,但是手段高明的他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而且他也明白,大汉朝廷要想安稳,还是需要这些党人士人的帮助,因此党锢之时,刘宏对于党人的压制迫害始终控制在一个度。最终,在削弱了党人势力达到一个可以缓和的点后,又借着与党人穿一条裤子的窦武,和被抓住小辫子的宦官王甫等人的求情由头,解除了党锢。
  之后,刘志又重用党人之中家族并非袁杨这些高门巨姓的领袖,比如李膺、陈蕃这些名望大,但家族并且一流门阀的党人,如此一个大棒,一个甜枣,使得党人这些家伙,即使对于刘志兴起的党锢不满,但还是忍住,并且最终捏着鼻子给他一个“桓”字的谥号。
  不过,到了刘宏这里,情况完全不同,且不说刘宏上任,自窦武、陈蕃死后,渐渐掌权的刘宏并未减小党锢的迫害,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将宦官的权利不断扩大,使得宦官对付他们的政敌党人,在政治上的迫害无以复加,毁家灭族者不计其数。若非是一场太平道乱事,恐怕他们被牵连的都是各地世族巨姓的数万党人,依旧终生都不得为官,这种仇恨,怎么可能会让那些党人因为刘宏死了而化解,所以自然要给他一个大大的恶谥了。
  本来,伏泉以为有了自己这一世改变的历史,恐怕能令党人对于刘宏的谥号有所收敛,不过在得到消息后,他才明白,这是没法改变的。纵然那些没有参与袁绍谋逆的党人,最终首鼠两端,并且选择了拥立刘宏所立的刘崇,但是这也改变不了他们心中的恨,否则,断然不会刘宏死后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提前准备这谥号之争了。
  在伏泉想来,党人士人立谥号是保持公平公正的纯属扯淡,刘宏纵然生活奢靡,某些地方却是赶的上昏君的程度,甚至发生了太平道举事的大乱,但就因此使用恶谥,那是绝对不公平的。
  想想看,前汉武帝刘彻,一生在功绩上确实是雄才大略,武功勋勋,但是在生活和治民上,糟点可就多了。
  不说他除了战争以外,在自己建造宫室享乐程度上面,和许多昏君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文景之治”留下的钱财,在其执政前期,就消耗大半了,后面打匈奴完全是各种想办法杀大户筹钱。
  就说武帝后期,全国哀声遍野,起义也是不断,若非是刘彻一纸罪己诏,使得天下百姓念及其祖父有道明君太宗孝文皇帝的轻徭薄赋的恩情,各地起义皆主动招安,恐怕汉武帝后期大汉就得崩了。
  毕竟,在汉匈战争中,直接因战争减员者其实并没有多少,史书记载的战争,恐怕一共也就有十来万左右的人丁死亡,就算算上民夫,至多数十万人而已。但是在汉武帝后期的人丁统计上面,汉武帝鼎盛时期与汉武帝后期,大汉帝国减丁一半,原本兴旺的村庄十室九空,这其中除了战争,自然便是武帝穷兵黩武,只顾享乐,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无穷无尽的徭役,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不重视生产,导致人口锐减。
  若非是其在在轮台颁下的《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使得百姓归附,再加上在武帝时期所涌现的诸多贤臣的帮助,恐怕刘彻自己就要玩脱了,若是那时候真的出现王朝代汉,也不知道士人们该怎么给战胜匈奴的亡国之君定谥号呢?
  想来恐怕不会是“武”了,何为“武”?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当然,若是没有那封罪己诏,说不得前汉早就被折腾完了。
  当然,刘宏自然不能和刘彻相比,毕竟刘彻战胜大汉世仇匈奴之功,无人可及,不过在伏泉看来,若是用汉成帝刘骜和刘宏比,那是最为恰当了。
  毕竟,刘宏和刘骜二人,都是年少谨慎,有才著称,年长贪乐的人,而以私生活上的荒唐淫乱来说,刘骜比之刘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成帝刘骜即位起,就花了大量金钱,建造霄游宫、飞行殿和云雷宫供自己淫乐,而在刘骜的后宫荒乱史里,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和刘骜的事情可是一直都令后人谩骂。
  当然,这也不是说刘骜做皇帝不行,毕竟,刘骜在任,也是和刘宏一样,这一直在外戚、宦官、士人之中制衡,不过很不幸的事情是刘骜玩脱了,使得王氏外戚独大,最终又经过汉哀帝刘欣的帮助,为王莽篡位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刘骜在任,为大汉灭亡埋下了不少伏笔,但就是如此,还是给了他一个“成”的好谥号,就连庙号也给了统宗,实在是令人可笑。
  何为“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