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午后)-第5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方平低声说道:“陛下,这未写清楚。”
赵曙又写上颍王二字,再书大大王三字。张方平嘴角抽动了一下,看了看韩琦与欧阳修,最终退下草制。将制书写好拿来,再请赵曙确认,赵曙额首,忽然间泪如雨下。
或者在这时,他终于后悔了,也终于识破韩琦忠诚的真面目。
赵顼死活地拒让,赵曙却闭上眼睛。
然而韩琦与文彦博退下后,居然在说俏皮话。文彦博说道:“看到皇上颜色否?人生至此,虽父子亦不能无动也。”
韩琦傲傲地答道:“国事当如此,可奈何?”
俩人相视暗暗一笑,同时屋内传出赵顼与高滔滔低低的哭泣声。
第八百一十一章 老师,救朕
赵曙没有熬过多少时间,大过年的,前面群臣刚上尊号册于大庆殿,赵曙就驾崩了。郑朗的出现,导致赵祯寿命延长半年,却让赵曙早死。但这背后却发生一幕幕许多人不知道的故事。
特别是赵曙突然流泪了,为什么而哭。
当然,韩琦也不能说一点儿功劳也没有,尽管宫变产生的可能性极小,也不能代表着没有,因为有韩琦,至少保证两朝皇帝顺利交接过渡。然而还是做得太急。
先是急吼吼地将笔交给赵曙写下皇太子的名字。
为了国家,情有可愿。
接着在过年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宫中传来消息说赵曙晏驾,百官进入福宁殿发哀,宣制官宣遗制。曾公亮忽然捣了捣韩琦的胳膊肘儿,努嘴示意。原来赵曙躺在病床上手指在动弹。
按照医学角度来说,原先是休克,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死亡。
但这时代医学条件落后,也不能怪太医马虎。
现在赵曙是算从休克中醒了过来,是继续在昏迷之中,或者醒了过来,因病重无论法说动弹,不得而知。但手指在动弹,肯定是醒了过来,未真正死去。
韩琦鄙了赵曙一眼,说道:“先帝复生,乃太上皇。”
然后对宣制官说道:“快读。”
读完赵顼就是皇上,赵曙那怕醒过来,都不能更改。
宣制官继续读赵顼继位的制书。
大约听到皇位失去,赵曙一口气咽住,制书读完,手指也停止动弹。
能说韩琦有私心,想再度拥有扶立之功,也能说韩琦是顾着大局。究竟如何,谁也难以得知韩琦真实的想法。
赵顼上位,韩琦出了很大力气。
也要看赵顼怎么想,他若认为自己是长子嫡子,曹太后老实,两个弟弟没有长大成人,对自己听话,母亲对自己十分器重,未必会领这份情。更可怕的皇太子草制后,赵曙还活了一段时间,诸臣逼他立皇太子,居然让他哭了,但大家不会一直留在他的寝宫,虽不能说话,他神志还是很清楚的,有没有用纸笔对赵顼高滔滔母子交待过什么?
若是赵顼与赵曙一样,是一个大逆不道,忤逆不孝的孩子,急吼吼地想当皇上,那么对韩琦还会继续垂青。
赵顼为帝。
将司马光召见皇宫。
问一件事,澶渊之盟时,宋朝输了面子,那怎么办,于是从称呼上讨一点便宜,宋朝为兄,辽国为弟,赵祯上位,辽兴宗上位,赵祯还是兄,问题不大。耶律洪基上位,赵曙上位,赵曙还是兄。然而赵曙死了,现在到了赵顼,不能再称兄。契丹贺元旦使到来,也未想到宋朝皇帝英年早逝,但死了,这一系列问题也就暴露出来。
枢密院召礼官询问如何称呼契丹国书,想要称重侄,称彼为太母,太党寺李柬之与宋敏求则说自称侄孙,彼称叔祖母。
赵顼心中有些不服。
征问司马光,司马光道:“西北方平,谅祚野心勃勃……”
“朕明白了。”赵顼无奈道,又问:“郑公安好乎?”
“郑公与几个先生在修儒学史,另外闻听朝廷财政紧张,带着一些学子与工匠研发钢铁,一旦成功,将又会为朝廷增一平安监也。本来是想献给先帝的,没成想先帝驾崩。”司马光说着感慨万千。
郑朗是何居心,他能猜出二三的,但能不能说?
“郑公乃是忠臣也。”赵顼看了一看左右,压低声音说道:“父皇弥留之际,对我与母后一再嘱咐,国家真正可托付之人乃是郑公。只可惜这几年郑公几位娘娘一一过世,不能为父皇效劳。”
司马光听了心中一阵狂喜。
依然不动声色,平静地说道:“郑公青年时常与我通信,其实那时也很惫懒,不敢挑大梁,说我只对仁宗尽心就好了。后来修儒学,修儒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如今,论德操才能,陛下,非是臣替郑公夸赞,举世无双。此也乃我大宋之幸,陛下之幸。”
“我之幸?”
“郑公青年时虽颇有政绩建树,终是年轻,想法不是那么完美,智慧也没有圆融,如今却是最佳的辰光,正好为陛下所用,岂非是陛下之幸也。”
“朕宁肯不为我所用,也希望父皇能活在人间。”赵顼说着垂泪。
司马光心中十分欣慰,讲良心就好办,就怕象赵曙那样不讲良心,软硬不吃,无辄了。
他低声说道:“陛下,两月之内,必须要安静。”
不能急,虽皇权顺利过渡到你手中,还有一些不安宁的因素,想要用某一个人,还要过两个月,天下人全部承认你是皇上,才能诏书任用。现在是皇上,依然要妥协!
赵顼敬重地拱手施礼。
严格说,他们是一门师兄弟,司马光还是他的师兄。
立下诏以韩琦为山陵使,自嘉祐元年为枢密使,三年为首相,韩琦连续担任十一年宰相,九年首相,两度山陵使,若论风光,整个宋朝前期也没有几人能及之。
有人上书请赵顼将郑朗召回。不过赵曙刚死,“举国发哀”,上书的人不多,也不报。
韩琦知道郑朗必召回中书,这个问题不大,还有几个月时间安排,关健要看新皇上怎么想了。
下面暗潮涌动。
先是张方平进奏,国家没钱了,不能再象赵祯死的时候大肆对群臣将士赏赐。
韩维则进言,按照故事,大行皇帝当有遗留物公赐臣下(也就是老皇上死了,将内藏库的财物拿出来对臣下赏赐),但如今国家财政不比仁宗晚年,三司欠负严重,估计内藏库空空如也。无论山陵或者赏赐,当以节约为本。
赵顼早就听到财政困难。
其实他也不解,宋朝重视内治,无论太祖或者太宗与真宗仁宗时,财政紧张过,但也未象父亲在世那么紧张。就是赵祯朝紧张,也是西北打了整整三四年的恶仗,前两年西北也在作战,可哪里象庆历那时,几万几十万人的大型战役,往往还持续了好几月。这个钱用到什么地方去。
看到韩维奏折后,将三司使韩绛召进皇宫,进行询问。
韩绛是那一方的人,大家心知肚明。但没有立即拿出账册,而是与赵顼进行了一番对答,进行小小的试探,得摸清楚皇上的心意。郑朗对新皇上不错,刻意在下面带了一年有余的时间,并且亲自指教他接待乡绅官吏,磨练,增加实践经验。
但韩琦有扶佐之功,官员们上书请朝廷召郑朗回来,又不报,因此韩绛弄不清楚赵顼心意。
赵顼终是嫩了,一番捉猫猫式的谈话之后,赵顼郁闷地说:“朕知道中书有失,难道三司没有过错吗?”
韩绛懂了,回到三司将账册拿过来。很多账本,几个小吏合力才搬了进来。
韩绛先递出总账本,赵祯打开查看。
嘉祐七年时,出纳很正常的,略有节余,其实已不多了,河工多是银行产生的积余与借贷维持。嘉祐八年,赵祯死的时候,支已远大于出。到了治平元年,钱是五千九百万缗,支出不足四千万缗。节余。绢帛是一千六百多万匹,支出是八百多万匹。节余。粮是两千多万石,支出是三千多万石,欠付。草是近三千万束,支出平。(史上钱是3682万缗钱,出3317万缗。绢是874万匹,出是723万匹。粮是2694万石,出是3047万石。这是指三司出纳,纳还有内藏库的,即便三司还有其他一些收入。这个纳的数字大约占据宋朝国家总收入的六到七成。出也不止,还有更大的支出在后面,非常出!)。
若看这笔账单还是不错的,至少能维持了财政平衡。
实际不是,后面还有一笔巨大的烂账。赵顼烦躁地继续往下看。悬殊最大的乃是治平二年。
各项收入在严重缩水,包括钱,治平二年钱的收益仅是五千五百万缗。这个钱包括金银铜,其中银收入占到两千四百万两,银子来源有些散,一部分乃是出自民间私藏的,一部分乃是出自国内各大银矿,一部分乃是海外带过来的,这部分渐渐成了主体,有平安监的银矿,有与倭国大肆贸易带回来的金银,还有其他诸国的金银。但因为政务渐渐糜烂,支出达到一千四百多万两,还是节余。若如此,赵顼都不急了。
还有,一个新名词,非常出。这个非常出支出达到一千两百多万两(史上银收益是16138400两,经常性支出12343100两,非常出11521200两)。但银子只是其中一部分,宋朝还没有奢侈到象清朝完全用银子做货币的地步,收入包括金银铜铁锡铅水银等等,还有粮帛草,以及各种各样的土特产,有点儿乱,这也是货币不足的产物。
那么这一年总收入几何呢?近一亿三千五百万,究竟多少贯,真的不好算,这是各项钱物的总计,也算不错的,最少有一亿一千万贯吧,想一想明朝很长时间一年总收入只有几百万两银子,两相比较几乎是天壤之别。
可莫要急,正常支出是一亿三千万,盈余,后面还有,非常出支出一亿一千五百万。(史上是一亿一千六百万多一点,正常支出是一亿两千三百余万,非常出是一亿一千五百余万)。
看着厚厚如山的账册,赵顼傻了眼。也就是仅治平二年就亏空了一亿五百万!这日子还有办法过么?
治平三年的,赵顼不看了,再看下去,会吐血的。
抚着胸口问道:“韩卿,何谓非常出?”
“陛下,也就是不合理的开支,比如中书的非制度挪用,还有先帝与宫中的一些非常挪用,臣曾向先帝上书,言及此事。”
“那么去年收支会好一点?”赵顼说完想再翻。
“也不算好,只能说是比治平二年略微好一点,但因为群臣与两府宰相以生冲突,政令不畅,各行其事,再加上旱情与西北兵事的额外用度,尽管臣约束了非常出支出,然常出支出却增加了六千万。”
“你就说国家一共亏空了多少?”
“臣也不知,但三司与内藏库亏空不会少于两亿五千万,多可能会有三亿,可因为各地官员借款,有的官员又有一些浪费,实际有可能会更多。”
“这么多亏空全是借款来的?”
“也不是,借款是一部分,还有以前仁宗留下的一些积余,例如仓粮;内藏库一些钱帛,但自去年起,财政越加困难,于是各地官员只好向百姓加重苛薄,有的往往将未来五六年的税都征了过去。这还不是严重的,若不纠正,今年先帝驾崩,费用更大,也就是今年明年后年还会继续亏空下去……”
说到这里,韩绛不敢说下去。
现在已亏掉了一个河工。但这个压力仍在百姓承受范围之内。若继续再象这样亏空下去,国家非得出大事。
赵祯头痛欲裂,对韩绛说道:“你下去吧。”
韩琦率群臣进宫议山陵。
一边奏报一边看着赵祯的脸色,赵祯查三司与内藏库的出纳,引起群臣纷纷议论。这让韩琦很担心,实际若没有赵曙与郑朗,韩琦反而希望赵曙早死早投胎。
没有赵曙胡作非为,自己可以安心处理政务,在郑朗未进中书之前,将政局稳定下来。又有顾命王佐之功,就不会下放了。
赵顼神色还是很平静,对诸相说道:“国家多难,四年之中,连遭大丧,公私困竭,宜令王陶减节冗费。”
山陵使是韩琦,只负责总督工,到巩县具体督工的是王陶。
韩琦劝阻。
赵顼说道:“仁宗之丧,先帝远嫌,不敢裁减,今则无嫌也。”
我是先帝的亲儿子,难道还要避嫌吗?
不过一些规矩还是免不了的,从可怜巴巴的内藏库拿出一些财物赏赐宗室近臣,又说道:“仁宗御天下四十余年,宫中富饶,故遗留特厚。先帝御天下才四年,固不可比仁宗,然亦不可无也。”
司马光说得十分清楚,这两月内还是要以稳定过渡为主,不赏不行的,但减少了三分之一。不能说父亲做得不好,再打脸,不能打父亲的脸,只能说赵祯执掌天下时间长,父亲掌天下时间太短,内藏库这才没钱的。
这一盖连韩琦的过错也盖了。
韩琦长吁了一口气。
最怕的就是财政,赵祯既然这样说了,还能说什么,率先道:“臣遵旨。”
可是赵顼每天晚上都在做恶梦,庙堂上在准备山陵,赵顼又连给王陶下了两旨,朕深惟山陵所费浩大,方今府库空竭,民力凋敝,正当扶危拯溺之际,而国家四岁两遭巨祸,志虽切於简省,又虑有司不能遵奉从约之旨,今遣卿往河南府计置,凡事须节省,有切时先务者,亦宜奏闻。
朕前欲遣卿往河南府计置节省山陵浮费,庶遵遗旨。反覆思之,山陵所用皆总於三司、少府监,欲令与卿同议节减,已谕辅臣降敕。而朕又以卿在东宫,推诚辅朕,方即政之初,正赖卿与朕戮力图治,故不遽遣也。
两旨前往巩县。
赵顼依然坐在宫中发呆。
随着郑朗一年多时间,他学到许多东西。有的当时想不到,不明白,有的忘记了,但很多继续记在脑海里,甚至一些知识还让他用笔墨记下日记,有的还与母亲相互通信。
后来成长起来,又闻国家财政败坏,又将以前的笔记拿出来翻阅。
至少在经济上,赵顼远远胜过史上的同时间的赵顼。不要亏空一亿了,看看庆历年间,仅因为一年多支出五六千万,逼得到处农民起义造反。当然,性质还是不同的,这些年仁宗的大治,为民间带来可怕的财富,又是“借”,真正横征暴敛的少。
但这个借也有限度的。
虽民间积累了可怕财富,但这个财富又分为固定财富与可支出财富,有的是庄园作坊房舍,真正手中流动的财产不多。现在还能“借”,但能“借”几何?
想到这里,他对身边太监说道:“将邓保吉传来。”
一会邓保吉带上来,赵顼问道:“你去过郑州两回传旨,可听郑公议论过国家经济?”
“陛下,臣听过,郑公说过国家财政败坏。”
“岂止是败坏!”赵顼闷哼一声,又抚胸口,气得胸口都要痛起来。
“是,是,郑公说无妨,即便国家亏空几千万,两三年就能将它完全弥补。”
“几千万?”赵顼苦笑,在宫中踱来踱去。不是说三亿就要了他的命,关健这个继续在亏空,才是致命的。若是郑朗未讲解过,也许急,他还能耐下心去。郑朗又做过讲解,讲了许多利益方面的知识。
这个多出来的支出牵连到多少利益,若将这些支出裁减下去,会引起多大的乱子?况且又从哪里裁减?
问题大条了,想到这里,他说道:“邓卿,朕命你秘密去一趟郑州,替朕传一道秘旨。”
“喏。”
赵顼拿出笔墨纸砚,秘旨上只写了四个大字:老师,救朕。
不要说赵顼,这是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古代,唐朝平均一年国家总财政才两千万左右,而现在一年亏空近一亿,换谁都会急得要上吊!
第八百一十二章 秋后
邓保吉不知道究里,看到四字后,说道:“陛下,谁要谋反?”
“不是谋反,是国家亏空了有三亿,三亿哪,仅四年时间。”赵顼说完,烦恼地抱着脑袋,痛不欲生。
“三亿啊。”邓保吉也傻了眼,又说:“怎么亏的?”
这个答案才是让赵顼最郁闷的地方,不能说,不仅是两府的错,他父亲也有错,并且过错还十分严重。这好比一户人家,老子有钱,儿子享福,老子没钱,欠下一屁股,做儿子的只能乖乖的偿还,能说老子什么?
邓保吉还在挠头,他想不通,三亿哪,这是多庞大的数字,大半天后,道:“陛下不对哪,前几年国家每年还能盈余四千多万缗……”
这里外一合,那就是一年生生亏了一亿多。
“不要再说了。”赵顼喝道。
邓保吉退下,立即起身去郑州,明白了,真是如此,皇上不喊救命才怪。
郑朗看到四个大字,抬头问道:“邓内侍,是否因为财政?”
“还是郑公聪明。”邓保吉道,聪明人就是聪明人,自己看到皇上写这四个字,还以为有人想加害皇上呢。
“财政如何?”
“郑公,我也不知道,只听皇上说国家亏了三亿。”邓保吉陪着万分小心地说,国家亏空这么大,更要倚靠眼前这个名臣。不敢不尊敬的。
“三亿?”
“可能还会更多?”
郑朗凝眉,他知道不可能几千万的,但这个数字也出忽他的意料之外。沉思了好一会儿,当然,不是为财政着急,去年宋朝财政危机已经波及到普通百姓。
赵祯死的时候,万人空巷,为之哭泣。赵曙死的时候,老百姓在京城继续放鞭炮,过春节,喜气洋洋。就差一点提着鞭炮在皇城前放了。
这是表面的现象。
内部也在伤害宋朝经济,能被“借”的富户以二三四等户为主,也就是手中有一些钱但无权无势的中产阶级。也不能说宋朝做得不好,中国几乎大部分时间内都在伤害着中产阶级,贫困百姓即便压,也压不出什么钱来。因此到了二三等户时,便开始想方设法敛财,钱越多势越大,反过来能对自己进行有效的保护。或者榜下捉婿,捉来一个好女婿。
但这些非常出支出到什么地方去了?一部分是浪费,主要通过各个渠道还于各个权贵手中。
这会使宋朝经济离他构想中的健康经济越来越远,贫富分化更加悬殊。
史上赵顼与王安司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郑朗不大清楚,毕竟许多非常出支出乃是被皇宫与赵曙亲自挪用了。这笔账永远是不可能公开的。并且一部分“借款”大约也不会还了。
但宋朝最不可信的就是神宗朝的历史,反反复复地篡改,不但篡改,还公开地篡改,以致哲宗上台后,看到宋神宗实录怒斥黄庭坚与范祖禹,二人答道传闻而。哲宗又斥:文字已尽见,史臣敢如此诞慢不恭?你们修实录,不看已有的文字,为了贬斥俺老子与王安石,居然只听传闻与臆测修史,是否做得太过火?
因为韩琦与欧阳修皆是反变法派,许多失误之处,为后来士大夫隐去。
认真的查史书,还是能找出一点的,例如仅治平二年就亏空了近一亿两千万,赵顼与王安石逼得变法敛财,韩琦罗里罗嗦,王安石一怒之下,将他写的奏折一一陈列出来驳斥。
气的。
欧阳修下去了,不甘心,在下面搞事,小报告打个不停,可是赵祯一直没有理他。
因此这段历史很模糊。
借鉴的意义不大。
与史上相比,此次因为自己推动,发作得快,规模更大,但时间短,对民间有伤害,还没有造成极其恶劣的伤害。一切能来得及,想到这里,看着邓保吉说道:“已经是新君即政了。”
“郑公,我明白的。财政败坏,主要就是中书有失。”邓保吉谄媚地说道。这是一个表态,俺与韩琦不是一路子的人。
郑朗还是盯着八个大字,说道:“我写一份密奏,你将它带回皇宫,除了皇上外,不能让任何一人知晓。”
“郑公,放心吧。”
郑朗开始救赵顼的命,但先写另外一件事,让赵顼会见并重用外戚李遵勖的孙子李端愿,最好让他看守好宫内外禁军。
邓保吉惊讶地说:“还真有人想对陛下不利啊?”
“非也。”郑朗道,邓保吉问,正好让他带话,毕竟就是密奏也要存档的,奏折上不好写,道:“唐朝有几十万天下无敌的甲兵,明皇仅率几百家奴便一举将韦庶人、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拿下。因为甲兵在内,宫闱事发突然,鞭长莫及也。我朝若有人想谋反,却不容易,西府有权调兵,手中却无兵,三衙手中有兵,却无调兵之权。即便西府与三衙意见一致,还要两制诏书通过。然此一时彼一时,制度这几年多破坏了,几位朝堂重要言臣仅是一封草书,就敢罢免。非常之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郑朗倒也不怕邓保吉学习张演(杨亿的妻弟,寇准准备立赵祯为皇太子,正是此人酒醉泄露),这个黑洞放大出来,随便那一个太监也不敢站在韩琦那一边。
“郑公,我明白了。”邓保吉郑重地说。
理论上宋朝的冗琐制度,已经让大臣无法谋反,但也不大好说的,韩琦与文彦博暗中沆瀣一气,又皆在西北领兵多年,三衙许多将领皆出自二人帐下,原先还有一个两制草诏,现在连两制都不需要同意,中书就敢强行下诏,若韩琦不诡,什么事都能发生。
韩琦与欧阳修也不至于堕落到这种地步,仅仅是想留恋权位罢了,不过防一防,比不防要好。史上没有郑朗危胁,现在有了郑朗危胁,天知道韩琦会不会犯糊涂心思?
李端愿对赵曙十分忠心,但与韩琦关系不是很好,甚至因为韩琦不同意他进入西府,略有些仇恨。用此人在这时拱卫皇宫,乃是最佳人选。
先将赵顼的安全弄好,才写正事。
与赵顼一样,急得揉脑袋,问题严重性超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