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逐鹿传-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衍看过这封言辞恳切的求情信之后,将这封信拿给韦贤妃、刑秉懿等人看,并对韦贤妃说道:“你生了一个好儿子,当真是能伸能屈,不失为是一时人杰。”
韦贤妃看完赵构亲笔所写的求情信、听完李衍对赵构的赞美之言后,沉默不语!
一旁的刑秉懿等人亦是如此。
虽然韦贤妃、刑秉懿等人皆是深宫之中的女人,不太谙世事,但她们也明白,李衍这次伐宋,是动了真格的,并不是赵构写一封求情信说一些软话或是她们为赵构、为南宋求求情,李衍就会收兵的。
再者说,今时已不同于往日,别说韦贤妃、田春罗、姜醉媚,就连刑秉懿,都已为李衍生下了一子,而且她们的家人中都有人在大中朝为官,像刑秉懿家就有近十人在大中朝为官,刑家的好几个女人是李衍的妃嫔,换而言之,她们已经跟李衍牢牢的绑在了一起成了李衍名副其实的妃嫔,这种情况下,她们哪还能为前夫、为前夫的小朝廷进言,甚至可以说她们避嫌都还来不及。
最后,只有韦贤妃“噗通”一声跪在了李衍身前,然后重重的给李衍磕了三个响头,道:“求官家将来留构儿一命!”
李衍听罢,将韦贤妃扶起,道:“爱妃放心,朕不会要他的命的,将他捉回来了之后,朕会为他改名为李构,然后好好养着他,朕会让他好好看看,他与朕之间的差距,不只是他,将来朕还会将赵佶、赵桓、耶律延禧全都救回来,还会将完颜吴乞买捉回来,让他们看着,朕是怎么成为千古一帝的!”
听李衍这么说,韦贤妃也就放心了。
在韦贤妃心中,赵构是无论如何也斗不过李衍的,早晚会被李衍所击败,到那时,只要李衍能留赵构一命就行。
李摸了摸韦贤妃给自己生的儿子也就是李谓的脑袋,说道:“谓儿,你想不想见你哥哥?”
李谓奶声奶气地说道:“想!谓儿好想快点见到哥哥!”
李衍听言,“哈哈”一笑,道:“好,父皇一定尽快帮你实现这个愿望!”
……
在岳飞在东线发起进攻的同时,吴玠在西线也发起了进攻。
吴玠命令张宪和王彦分别兵出陕州和同州。
张宪和王彦于是各率五万大军进入关中平原,以长安为据点,进攻环庆。
张宪以杨从义为先锋,王彦以李彦琪(李彦仙之弟)为先锋官,二人分别攻打邠州和宜禄。
宋军在曲端的指挥下,也摆开阵势,在邠州、宜禄一线与中军接战。
双方在彭原店打响了第一战。
彭原店这个地方的地形对宋军十分有利。
宋军占据了高原必胜之地,乘高而阵,居高临下,中军则必须要仰攻宋军。
战斗一打响,杨从义就率领中军以死相斗。
一场硬仗下来,尽管杨从义最后甚至亲自带兵冲锋,可仍是败给了占据绝对地利之势的宋军。
可以说,中军在西线,是出师不利。
张宪得知此事了之后,派郭进率领一万大军增援杨从义,并给杨从义和郭进下了死令:必须攻克彭原店。
恰在这时,曲端不知因何原因而突然传令退军,并带着其部人马立即从宜禄后退。
杨从义探知此事了之后,跟郭进一商量,然后由郭进迂回宜禄包围宋军前线部队。
结果,宋军前线部队遭到了中军迂回包抄,部队伤亡很大,前线主将杨晟战死,残部溃围而走。
曲端此举遭到了不少宋将的声讨。
张浚原打算在军事上倚靠曲端,但曲端的恶劣表现却使张浚感到寒心,进而张浚对惯喜以下犯上、恃才傲物的曲端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与此同时,得知中军在东线也发起进攻了的张浚,又突发异想,拟在陕西组织一次大会战,以牵制中军,使其东线不能全力南侵危胁南宋小朝廷。
张浚不切实际、急躁锐迸的设想遭到了普遍的反对。
叙州通判王赏向张浚献上《养威》、《持重》二策,规劝张浚不要轻举妄动。
张浚付之一笑,不加采纳。
张浚召开军事会议,征求诸将对会战的意见。
曲端道:“平原之地,有利于敌军冲锋,不利于我军展开攻势,并且,中国修养已久,锐气正盛,我军很难与之争锋,我军应训兵秣马,保住现有疆土,然后以蜀中为基慢慢壮大,十年之后,方可谈论会战之事。”
唐重随后道:“高山峻谷,有利于我军布阵设防。敌军虽然骁勇,有重甲铁骑,但却不能在山地冲锋。我们依托嵯峨之险,扼守关辅之地,纵然敌军重兵来犯,要想争夺此土,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唐重所说的“关辅”,就是关中平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百里秦川”,它东濒滚滚黄河,南依巍巍秦岭,北有梁山、黄龙山、尧山、嵯峨山、九嵕山、岐山、千山、陇山等组成的北山山系。
唐重所说的“嵯峨”,并非专指嵯峨山,而是泛指北山山系。
宋军骑兵不如中军,在狭长的关中平原作战,确实难以与中军铁骑抗衡。
但是,只要扼守北山,宋军就完全可以居高临下地控制关中平原。
中军几次攻陷长安都不敢久留,就是因为担心宋军由北山南下随时随地截断中军后路或分割包围中军的缘故。
因此,唐重“依托嵯峨之险,扼守关辅之地”的意见是极有见地的。
然而,川陕宣抚处置使司的大部分文官幕僚却认为,曲端的意见过于迂缓,而唐重的意见又过于怯懦。
唐重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在近期与中军会战。
张浚不由急了眼,厉声喝断唐重的话,说:“我难道不知道这些?我是看到现在东南局势危急,才不得不举行会战的!”
最后,军事会议不欢而散。
会后,张浚找来唐重,重申自己举行会战的意图,说:“中军现在进犯江南,假如发生了意外之事,那我们就将成为大宋的罪人,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应该传檄举兵,牵制中原地区的中军,使其不敢南下。”
唐重不敢强拧张浚的意见,但他知道张浚在离开临安之时,赵构曾叮嘱过张浚:“西部士马凋弊,看形势非五年之后不可大举。”
于是,唐重抬出赵构来劝阻张浚,说:“相公不记得临行时天子的话了吗?西部军队非五年训练不可。”
可张浚仍固执己见,反驳说:“凡事不可拘泥,万一中军攻到临安,变生不测,咱们大宋该怎么办?那时,唯有统一的西部才是大宋的复兴之地!”
唐重听言,无言以对。
而由于曲端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坚决反对举行会战,张浚便逼迫曲端交出了兵权,将曲端留在川陕宣抚处置使司任参谋。
过了一些日子,有人向张浚进谗言,说曲端的坏话,勾起了张浚的疑心。
于是,张浚清算曲端在彭原店之战中不出兵接应前军的罪责,将曲端贬官,安置阶州闲居。
不久,张浚再贬曲端为海州团练副使,安置万州闲居。
与此同时,张浚对泾原军的高级军官进行整肃,将泾原军抓在了他自己的手中。
在陕西举行大会战的事最后便由张浚一人定了下来。
……
第七百九十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赵构逃到临安后的这两年多时间里,尤其是中宋签署了《大统和议》之后的这一年半时间里,可以说是赵构此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之前在东京汴梁城里的时候,赵构虽然贵为康王,但因为他母亲韦贤妃不受赵佶所喜欢,他每日都必须得夹着尾巴过日,可以说是谨小慎微,自然没有快乐可言。
后来,金人打过来了,赵构侥幸出逃,可又颠沛流离,朝不保夕。
如今,不少人都在污蔑赵构,说他“衔命出和,已作潜身之计;提兵入卫,反为护己之资。”
也就是说赵构,是算好了金人杀过来汴梁城必定会被攻破,然后找机会逃出汴梁城的,之后聚天下之兵,不救他的父兄,反而用那数十万兵马保护他自己。
这当然是对赵构的污蔑。
当时才十九岁的赵构,如果有能预料金人杀过来汴梁城必破的惊人预见能力,南宋如今也不至于落到了这般田地。
再说赵构聚天下之兵,不救他的父兄,反而用那数十万兵马保护他自己。
当初,赵构手上是有十几万兵马,可那些兵马与金军相比实力太过悬殊了,关键是,很多都不听他指派,这让他怎么提军去勤王?
当然了,在那之后的一切抉择都是赵构自己做的,包括见死不求他的父兄、他的族人,包括眼睁睁的看着他的母亲和妃嫔以及他们赵家的所有女人沦为李衍的玩物。
在那段颠沛流离的时期,赵构亲眼目睹了田园的荒芜、百姓的涂炭,可以说是看惯了人世间的疾苦。
好不容易到了锦绣江南,已经突破了伦理道德约束的赵构,自然是要好好休息休息的。
赵构任命汪伯彦和黄潜善两人为宰相,让这对臭味相投的奸臣主持朝政,他还得意洋洋地说:“伯彦和潜善做左右相,朕从此无忧矣。”
赵构感叹自己漂泊了这么多年,心想现在终于可以安顿下来享受一下了,于是就在临安过起了安逸的生活。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不成想,这才一年多,中军就打过江来!
赵构不想跟中军打仗,所以,他忍辱负重求李衍让中军班师回朝。
可李衍的心竟然是铁石做的,毫不理会他们之间的伯侄甚至是父子亲情,竟毫无退兵之意!
被逼无奈,赵构也只能让前线军队全力抵御中军的入侵。
与此同时,赵构开始做下一步的打算。
首先,问责,必须问责!
赵构这个皇帝是没有错的。
有错的是大臣,是大臣误了赵构这个皇帝。
是大臣们跟赵构说“中军不会打过来”,赵构才没有准备,宋军才被中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那这具体责任人是谁?
汪伯彦和黄潜善这两个宰相绝对是难辞其咎的,要不是他们两个没有能力、没有眼界的宰相天天在他赵构耳边说“中主已经失去了锐志,已经开始堕落,大宋安全了”,他赵构能不对中军进行防备?
所以,汪伯彦和黄潜善是罪魁祸首,必须惩处。
不过——
话又说回来,汪伯彦和黄潜善毕竟有功于社稷,又陪他赵构玩了这么久,他怎么都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
最终,综合考虑过后,赵构贬汪伯彦职居永州,贬黄潜善至梅州。
问完了责之后,赵构同南宋的文武大臣一块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
就像赵构给李衍写的信中所说得一般,“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也就是,在李衍不发慈悲之下,他们要么坚守,要么就只能跑。
赵构无愧于他的“赵跑跑”之名,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跑。
而且,赵构已经想好了跑去哪里。
那里就是西部地区,赵构准备借此机会迁都至兴元府。
说跑,赵构就准备动身,他可不想像他父兄一样被堵在家里抓了个正着。
很快,赵构就让自己的妃嫔们收拾好行囊,他准备带着她们“巡幸”兴元府。
可就在赵构即将动身之际,西部突然传回来消息说:中军在西部也动手了,而且,中军在西部动用了至少二十万大军,攻势比东部还要猛烈,目前,长安已经被中军攻克,而中军兵锋所指,正是赵构要去“巡幸”的兴元府。
这不禁让赵构停下即将飞奔的脚步——他很怕,他前脚一到兴元府,后脚中军就打过来!
更何况,赵构派去西部的人秘密送回来消息说:虽然张浚到了西部之后,那里军阀割据的情况有所好转,可那里的局势还是十分混乱。
而且,吴玠到了西部地区以后,用其以前在西军中的人脉大力策反宋军将领,并且大量收揽西部地区的义军,虽然张浚没有上报,但赵构其实已经知道了,截止到目前为止,就有,宋将王择仁、贺师范、张中孚等人率领两万多人马转投了中军,孟迪、张勉、张渐等义军也被吴玠收编。
这样的西部地区,赵构敢去吗?
所以,思前想后了之后,赵构决定暂不去西部地区。
可除了西部地区,赵构又实在是没甚么地方能去。
正像当初张浚跟赵构所说的一样,大中海军天下第一,所以海里甚至是沿海地区都是不安全的,而东南腹部地区又有李成、钟相等义军在活动。
试问,他赵构又能逃去哪里?
最后,赵构只能寄希望于前线部队,希望他们能抵挡得住中军。
不过——
赵构可不会像他哥哥赵桓一样,甚么都不准备,只是傻傻的等着敌人杀过来围城,然后自己被捉走。
赵构有可能是听说过耶律延禧跑了四五年金军动用了数十万大军都没能捉住他的光辉事迹,因此也照方抓药,命人准备了数千匹好马,将他自己的那点家当全都放在马背上,除了马匹以外,赵构又命人准备了数十艘大船,准备等将来危急的时候舟马并骑。
赵构甚至都已经想好了,只等中军打到太湖,他就开跑。
赵构不思抵抗,只想着跑,难道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当然不怕。
要是怕的话,赵构也不能这么干了。
再者说,赵构跟耶律延禧一样,也有他自己的一套说辞。
赵构说,死守都城、死守社稷这样的事情,应该是诸侯干的,而不是天子干的。
赵构认为,过去春秋战国时候的诸侯国小,有外敌来侵,那些诸侯因为没地方跑,所以就只能死守城池,他现在贵为大宋天子,江山广阔,可以到别的地方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所以绝对不能干那种死守社稷的傻事。
赵构还给他自己找了个论据,说当初李纲劝我的父兄死守东京汴梁,结果靖康之役中,我的父兄同时被捕,如果当时逃出来,那不就没事了嘛。
赵构由此得出结论,自己绝对不能干抵抗的傻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然而——
只可惜,赵构千算万算,还是露算了一件事!
……
第七百九十一章 苗刘兵变
……
对汪伯彦和黄潜善失去了信任,罢免了汪伯彦和黄潜善的官职之后,赵构任命朱胜非为宰相接替汪伯彦,而王渊则正式从黄潜善手上接过武职一事,当了名副其实的枢相。
朱胜非就不多说了,谈不上多有才能,但也能算得上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宰相——他比赵鼎、李纲自然是要差上一些的,但怎么也要强过汪伯彦无数倍。
王渊在北宋的时候就是一员高级武将,在跟西夏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赵构做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时候,王渊很早就率部来投,因为从龙有功,所以赵构非常信任王渊。
关键是,王渊跟赵构所宠信的康履等宦官的关系特别好,康履等宦官天天在赵构耳边说王渊的好话。
这就导致,赵构对王渊的宠幸已经达到了一个无人能极的地步。
而王渊本人,其实也是一员比较有能力的将领。
当初,赵构南下之前,杭州地区群盗蜂起。
赵构以王渊为制置使平杭州一带盗匪。
王渊提兵征剿,所向披靡,大获全胜。
综上种种,赵构才将大宋的兵权交给王渊。
不过——
王渊此时人并没有在临安,而是在镇江抵御中军入侵。
赵构原想,以王渊的悍勇,应该能抵挡得住中军,然后他就又可以跟李衍坐下来好好谈谈如何罢兵议和了。
可残酷的现实却是,岳飞挥军南下,王渊所率领的十万大军一战即溃。
而王渊也不愧为赵构的宠臣,知道中军不能力敌,他立即南逃。
要说,你王渊逃也就逃吧。
可王渊这人有一个非常大的毛病,那就是他特别贪财。
在连年征战的过程当中,王渊看到那么多武将,或者为国死难,者投降了中国,或者被乱兵所杀,都是朝不保夕。
所以,王渊觉得广积钱财,为子孙置点产业,才是最重要的。
实际上,在宋朝的军事统帅当中,贪财的不只王渊,应该说宋朝的武将普遍都有这个毛病。
只不过,王渊这个人比较过分,他的财宝是走到哪带到哪,可以说跟他是寸步不离。
而深得赵构宠信的王渊,这两年着实是积累了一笔让任何人都眼热不已的财富。
为了将这些财富全都带在身边,王渊竟然动用十几艘大船,先把自己的财物运过长江,而弃手下将士于不顾,这致使数万士兵无船渡江,滞留江岸任由中军宰割,几千匹宝贵的战马也失陷敌营,成为中军的战利品。
对于本就处于劣势的宋军来说,这种损失,十分惨重。
更为让人气愤的是,人们都耳语相传,说那些战船上的财宝都是王渊在平定陈通时,滥杀民众搜刮而来的。
然而——
王渊丢了很重要的镇江,又犯下了这么大的错误,本应该受到严厉处罚,但因为王渊受赵构宠爱,又有康履等宦官为王渊开脱,最后赵构竟只是免去了王渊的枢密使之职,改任同签书枢密院事,而没有作其它严厉的处分,王渊仍然担任御营都统制,指挥跟着赵构的御林军。
这激起了许多军官的不满,他们纷纷道:“一个贪生怕死、懦弱无能之人凭什么统领我们,我们也是从龙护驾有功的人,为什么他王渊得到了升赏,我们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而赵构所宠信的康履等宦官,不仅为王渊开脱,他们也作威作福,强占民宅,侮辱军士。
扈从统制苗傅愤恨不平的说:“皇上颠沛流离至此,那些人居然还敢如此!”
而苗傅手下的张逵,也激怒军士:“若能杀死王渊及那群宦官,则大家都可以过好日子,朝廷又怎么会加罪于我们呢?”
偏偏,赵构完全不理会军士们的想法,还又下诏:“新除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免进呈书押本院公事。”即允许王渊掌管枢密院事务时可不必呈书报奏皇帝。
自负其家族功劳很大的苗傅,再也忍不了了,进而跳出来说道:“汝辈使天下颠沛至此,犹敢尔耶!”
威州刺史刘正彦虽是王渊所提拔的,可也不满王渊征召他的士兵,加上两人都不满王渊和宦官的作威作福,便在军中散播不满的情绪。
由于赵构处事不公,任人唯亲,有功不赏,不过不罚,苗傅和刘正彦散播的情绪,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
苗傅与其幕僚王世修及王钧甫、张逵、马柔吉率领的“赤心军”议定,先杀了王渊,再除去宦官。
于是苗傅告知王渊临安县境有盗贼,希望王渊同意他出动部队去剿灭这些盗贼,免得他们策应即将到来的中军。
这时,康履的侍从得到密报,有一张疑似欲兵变造反的文书,上头有“统制官田押,统制官金押”的签名字眼——“田”就是“苗”,“金”就是“刘”的代号。
康履赶紧密报赵构。
赵构得知此事之后,大惊,要康履赶紧去找朱胜非来,并让康履通知王渊。
康履表示,苗傅等人近来聚集在天竺寺附近,现在终于知道了他们的企图,并告知王渊:苗、刘所谓“郊外有贼”是要借口让士兵出外。
于是王渊准备埋伏五百精兵在天竺寺外,尽捉苗傅和刘正彦等人。
可王渊千算万算,并没有算到,苗傅和刘正彦会提前动手。
苗傅和刘正彦命令王世修在城北桥下埋伏兵士,等王渊退朝,一拥而上将其拖下马,然后宣称他交结宦官谋反,刘正彦亲手将其杀死。
随后,苗傅和刘正彦带人包围了康履的住处,大肆捕杀宦官。
将看到的宦官宰杀一空了之后,叛军挂著王渊的首级,率军进围皇宫,兵临城下。
这时,赵构也渐渐得到叛乱的消息。
可守卫宫门的宋军统制吴湛,和叛军私通,引导苗傅的手下进城,高喊“苗傅不负国,只为天下除害”。
杭州知州康允之,带着百官,请宋赵构到城楼上安定军民,否则无法制止叛乱。
赵构登上城楼,凭栏问苗傅带兵造反的原因。
苗傅见了赵构,仍然山呼下拜,随即厉声指责赵构说道:“陛下信任宦官,结交宦官就可以获得高位,汪伯彦、黄潜善昏庸误国尚未流放,王渊遇敌时不能有效抵抗,却因结交康履而得到枢密使的高位,我等立功不少,却只在偏远的郡县担任团练,现我等已诛杀了王渊,并捕杀了在外的宦官,请陛下再诛杀康履、蓝圭、曾择以谢三军。”
赵构答说:“若宦官有过错可将他们流放海岛,请将军们赶快回营。”
可叛军不依,非要赵构诛杀康履等宦官。
赵构无奈,只好用竹篮将康履垂吊下城交给叛军。
康履一下城,马上就遭到了叛军腰斩。
这时,苗傅和刘正彦也反应过来了,或者也可以说他们的幕僚告诉他们:“此事不能善了了,必须得逼陛下禅位,否则,咱们没办法收场。”
苗傅和刘正彦等人因此质问赵构:“陛下的帝位来路不正,以后如果二帝归来,将何以自处?”
苗傅和刘正彦等人又说:“因为陛下无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