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逐鹿传-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潘巧儿,亦或是田春罗、姜醉媚、张才人、刘才人?她们啊,全都已经变心了,不可能再为已经失了势的构儿出力了,唯有你,才能同本宫去救构儿,同本宫去保护构儿,让构儿可以好好的活着。所以,本宫希望你好好活着,留着有用之躯,跟本宫一块救出构儿,然后保护构儿。这也不枉费,你爱构儿一回。”
吴夫人听言,眼泪“唰”的一下子涌了出来……
过了好一会,吴夫人才重重一拜,道:“小婢全都听娘娘的……”
……
与吴夫人这么快就找到精神支柱不同,赵旉死了以后,潘太后伤心的死去活来,哭了整整三天,然后潘太后的神情就变得有些恍惚,显得有些不太正常。
加上,潘太后掌政了之后,因为嫉妒心的缘故,对赵构的其她妃嫔都很苛刻,以至于,赵构在南宋的妃嫔,没有人愿意跟潘太后亲近。
再加上,韦贤妃、刑秉懿等人又都听说了,是因为潘太后篡权,才导致,赵旉被吓死,赵构被捉,因此也都不喜欢潘太后。
所以,潘太后自入了李衍的后宫之后,就被孤立了起来,这也使得潘太后的精神状态更差了。
当然了,潘太后毕竟曾是赵构唯一的妃子,又曾经执掌过南宋,因此还是有几个心腹的。
也正是因为有些心腹悉心照顾潘太后,潘太后的精神才没有彻底崩溃,才还有得救。
这天,潘太后的一众心腹宫女聚到了一起商量如何才能让潘太后振作起精神来?
潘太后是失势了,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因为曾是南宋的太后,曾是南宋最后一任皇帝正安帝的母亲,潘太后一入李衍的后宫,就被李衍封为妃子。
这在后宫,哪怕是在李衍的后宫,都是一个很高的起点,是绝大多数后宫女人奋斗一生都达不到的高度。
而且,潘太后还有两个很大的资本——年轻和漂亮。
潘太后的“太后”称号虽然显得老城,可实际上,她才二十岁。
关键是,潘太后长得很漂亮,否则,她也不能令当时正在为国家之事担心不已的赵构不顾一切收了她。
所以,只要潘太后肯振奋精神,还是能为这些跟着她的人撑起一片天地的。
这些宫女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破釜沉舟,也就是跟潘太后直说。
一众宫女壮着胆子来到日益憔悴的潘太后身前,然后一字排开。
潘太后见状,抬眼看了看一众宫女,然后问道:“你们有事?”
一个宫女听言,咬咬牙,然后说道:“娘娘,您……您就打算一辈子这样?”
潘太后看了这个宫女一眼,道:“你想说甚么?”
宫女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您不能这么一直颓废下去了,您才二十岁,正是风华之时,还有大把大把的人生!”
潘太后听言,慢慢垂下了头,同时说道:“我旉儿死了,南宋亡了,我已经沦为阶下之囚,我还能做甚么?”
一个宫女纠正潘太后道:“您不是阶下囚,您是大中皇帝的妃子!”
潘太后不为所动道:“那又如何?”
一个宫女说道:“您还可以锦衣玉食,还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潘太后摇摇头,道:“锦衣玉食,荣华富贵,那是你们的追求,不是我的追求。”
一个宫女问道:“那娘娘您的追求是甚么?”
潘太后自言自语道:“是啊,我的追求是甚么?是甚么?我旉儿已经死了,我还有甚么追求……呜呜呜……”
一个宫女实在是忍不了了,道:“陛下虽然驾崩了,可娘娘您还在,您也还年轻,再生一个就好了!”
潘太后听言,哭声戛然而止,然后喃喃说道:“再生一个?”
反正已经说了,那个宫女索性就全都说了。
她又道:“娘娘您休怪小婢多嘴,小婢听刘才人的侍女侍画说,可能是因为上皇的压力太大,以至于上皇的身体早就垮了,所以,娘娘为上皇生下了陛下以后,上皇就再无所出,也不敢再纳妃嫔,甚至就连陪伴了上皇多年的吴夫人都没碰过,而大中皇帝陛下不同,小婢听说,大中皇帝陛下非常强壮,每夜都要临幸数十女,才睡,儿女近六百个,娘娘若是想想办法,将大中皇帝陛下请到咱们院子,保不齐娘娘就能再生下一位皇子。”
这个宫女说这话,其实是有些私心的。
李衍每夜都要睡至少十个八十女人才睡,因此,只要李衍来到她们这里,她也将有机会被李衍临幸,进而有可能改变她伺候人的命运,这才是她真正期待的。
潘太后明白这些宫女的小心思,可哀大莫过于心死,所以,潘太后也懒得挑明这些事,只是道:“再生一个,也不是我的旉儿……呜呜呜……”
一众宫女又劝了潘太后一会,可潘太后根本就听不进去。
一众宫女很是无奈,只能又退了出去。
出了潘太后所在的屋子,一个宫女回头看了看颓废不已的潘太后,然后回过头问其她人:“这回怎么办?”
另一个宫女道:“还能怎么办,听天由命吧。”
一个宫女道:“你就甘心在这冷宫中当一辈子侍女?”
那个宫女很是无奈地说道:“不甘心,又能如何?咱们只是一群最低等的宫女!”
一个宫女道:“事在人为,我就不信,咱们一点机会都没有!”
听了这个宫女之言,有人问道:“月姊姐,你有甚么办法没有?”
那个叫“月姊”的宫女,说道:“听说新官家喜欢靠丝扑累,我想咱们可以从这方面想想办法。”
一个宫女问道:“甚么叫‘靠丝扑累’?”
月姊给她讲解道:“就是新官家喜欢女子穿她们以前的官服,然后跟女子……跟女子那个……”
月姊还是一个黄花大闺女,不好意思深聊这个尴尬的话题,所以,一含含糊糊的解释完,她就赶紧转移话题道:“你们都知道,娘娘穿龙袍的样子非常漂亮,兴许就能吸引新官家的注意力,所以,咱们想办法让娘娘穿上那龙袍,再想办法让新官家见到娘娘,此事没准就能成。”
一个宫女有些担心道:“穿龙袍不是逾越吗?咱们不会因此而获罪吧?”
另一个宫女附和这个宫女道:“不行,不行,此事绝对不行!此事,弄不好,是要杀头的!再说,咱们去哪弄龙袍去?”
月姊道:“新官家就喜欢这个调调,宫里谁不知道,怎么能算是逾越呢,再说,娘娘的龙袍是红色的,新官家的龙袍是黄颜色的,大宋已经亡了,红色的蟒袍已经不能代表皇权了,因此娘娘的龙袍充其量也就跟戏服差不多,至于去哪里弄龙袍嘛,我既然敢提议此事,自然是有办法的,嗯……就实话跟你们说了吧,我偷偷带了一套娘娘的龙袍进宫,原本是想给娘娘留个念想的。”
南宋皇家讲究五行承运的学说,宋朝是火德,火对应的颜色为赤色,因此南宋朝皇帝的龙袍一般用红色。
而在李衍的印象当中,龙袍就应该是黄颜色的,因此,李衍下令侯健以黄颜色为基本色调给自己设计龙袍。
所以说,李衍的龙袍和潘太后的龙袍是不一样的。
听月姊这么一说,其她宫女有些被说服了。
一个宫女一咬牙,道:“我可不想在这冷宫中待一辈子,更不想看娘娘这么一直下去,所以我愿意试试!”
另一个宫女也道:“我也不想在这冷宫中待一辈子,也不想看娘娘这么一直下去,所以我也愿意试试!”
处于冷宫中的女子,是非常非常非常可怜的,所以,绝大多数宫廷中的女人,宁愿去死,都不愿意被打入冷宫。
再加上,一旦将李衍请到她们的院中,她们都有机会成为这个世界最伟大男人的女人,摆脱目前的尴尬处境。
所以,慢慢的,这些宫女就全都达成了一致。
可就在这时,一个宫女却提出:“可……怎么才能让娘娘穿上龙袍,又怎么才能让新官家见到娘娘呢?”
……
自从入了赵构的后宫,张才人和刘才人就不对付。
没想到,共同经历了,赵构被潘太后、苗傅、刘正彦废了,南宋灭亡,她们被捉送进李衍的后宫等事之后,两人竟然冰释前嫌,成了很好的姐妹。
此刻,张才人和刘才人也坐在一起商量着怎么才能得到李衍的宠爱,从上万后宫女人中脱颖而出。
张才人叹了口气,道:“家里人一直在催我,哎,他们也不想想,我难道不想得到新官家的宠爱嘛,可我原来就是一个才人身份,来到这以后,还是才人,这么低的身份,新官家是我想见就能见到的嘛!”
刘才人也道:“我这里的情况也差不多,我哥哥想当官,都快想疯了,隔三岔五就给我写信,让我帮他求官,我父亲则想把我妹妹也送进宫里来帮我,拜托,他们也不想想,这种事,是我现在能做到的嘛?”
张才人道:“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怎么见到新官家,否则一切都免谈。”
刘才人倾城艳名盛于天下,因此她对自己的相貌很有信心,相信,只要李衍能见到她,就一定能喜欢上她,“可问题是,怎么才能见到新官家呢?”
……
第八百一十章 帝国诞生
……
对于戎马半生了的李衍和所向披靡的中军而言,宋军实在算不上是李衍和中军交战过的最强对手,甚至连前三都排不进去。
可这段时间却实实在在是李衍最提心吊胆的一段时间。
这是为何?
实是这段时间太过重要了。
是。
李衍早在三年前就已经登基当上皇帝了,甚至在更久以前就可以自立。
可在此之前,李衍其实只占了汉人固有疆土的一小块区域,根本就算不上真正大一统的帝王。
而如果大中将南宋的土地全都吞并了,加上李衍这些年相继攻占的燕云、高丽、日本、台湾、半个中南半岛、罗侏国等地,那李衍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一统帝国的帝王,大中才勉强能的与汉唐两朝相比。
而且,在此之前,大中的地盘是分割开的,只有吞并了南宋,大中的地盘才能形成统一的版图。
另外,只有拥有了富饶的南方地区、有最优质兵源的陕西地区、盛产粮食的蜀地做后盾,李衍所建立的大中帝国才算是真正拥有引擎,才可以应对任何风雨。
大统三年秋,岳飞所率领的平南军将南宋所拥有的东南地区大部分都攻占了,令其并入大中的版图。
不过——
也并不是南宋在东南地区的全都疆土都被大中吞并了——李成义军和钟相义军也借此机会吞并了不少疆土,完成了进一步的壮大。
目前,李成、钟相这两伙义军占据了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门、安乡和南屯等地区,拥有十一州、一百二十二个县(其实就是后世的大半个湖南,加上小部分湖北,再加上一部分江西),李成义军壮大到了近十五六万,钟相义军壮大到了二十六七万,两伙义军的总兵马数加到一起超过四十万,以洞庭湖为中心盘踞,形成了两股顽固势力,并且这两股顽固势力还有合并之势。
而这两伙义军,其实就是岳飞和平南军的下一步战略目标。
不过——
虽说李成和钟相在东南地区的中心建立了两个国中之国。
可李衍却对李成和钟相这两伙义军一点都不担心。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但却很少有起义成功的。
像,秦朝有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有黄巾起义,唐朝有黄巢起义,宋朝有方腊起义,明朝有李自成起义,清朝有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等等。
一场农民起义最终是否成功,首先与它对手的实力强弱关系重大。
具体表现来说,就是这个王朝是否被广大士人和全国百姓所厌恶?
如果一个朝代被广大士人和全国百姓所厌恶,那么这个朝代才有可能被最Low的农民起义给破坏甚至是推翻,否则绝无这个可能。
那为什么农民起义的成功率这么低?
很多人,将其总结为农民的局限性。
例如,农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甚至大字不识一个,没有先进文化的武装;
例如,农民起义的领袖,一旦稍有成功,就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自己作死;
例如,没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小富即安;
例如,农民起义通常是官逼民反,没有长远目标;
等等……
按照大众说法,无非就是一些,经验不行啊,知识不行啊,只想着有饭吃活下去,等有饭吃了就不思进取,骄纵奢淫什么什么的。
其实,说白了,农民起义,大多数都是由于财富分配不公平,才爆发的,所以,在取得胜利了之后,自然就贪图享乐,骄傲自满,争夺权利,到最后由于没有成功的守护住胜利果实,农民起义自然就失败了。
另外,在绝大部分农民起义的过程当中,起义军的补给方式只有掠夺,作战方式就是流窜,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名气更大、实力更强的部队所收编,因为跟着他们更可能有肉吃,并且吃得长远,根本就没有一套完善的发展战略。
而纵观历史,农民起义成功的,也就刘邦、朱元璋外加上李衍了。
刘邦能起义成功,其实首先要感谢张良,是张良站在了国家的层面上替刘邦出谋划策,才提升了刘邦的格局。
朱元璋能起义成功,要感谢朱升,是朱升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全局性战略方针。
至于李衍能起义成功,则要感谢中国人数千年的积累。
而不论是李成,还是钟相,他们所率领的起义军,全都是典型的农民起义,根本就无法跟刘邦、朱元璋、李衍相比。
先说李成。
李成最早是宋王朝的试弓手,累次迁升至淮南招捉使,后来聚众为盗,钞掠江南,借着中宋大战,一点一点壮大起来的。
而李成这伙义军之所以能从众多义军中脱颖而出,并大量收编其他义军,是因为李成勇猛强悍,而且号令甚严,临阵身先诸将,士卒未食不先食,有病者亲视之,不持雨具,虽沾湿自如也。
换而言之,李成之所以能成事,靠得是他个人的魅力。
可是,李成的行事风格,虽有些名将之风,却没有帝王之风——他的格局太小,自出道以来,一直都是在到处抢地盘,根本就没有培养文官人才经营自己的地盘,只知道抢抢抢,然后到处流窜。
这样的一伙人,怎么可能斗得过越来越强大的大中帝国?
再来说钟相。
钟相在起义之初,确实提出了“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样的政治纲领。
可势力壮大了以后,钟相和其核心部下杨幺等人,渐渐背叛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宗旨,衣食住行无不穷奢极欲,甚至连睡觉的床都要金玉镶嵌,而其部下士卒和治下百姓却困苦潦倒。
钟相他们这种作法,又如何能长久?
所以,当李衍得知岳飞将南宋东南部的绝大部分疆土都攻打下来了只剩李成和钟相所占的部分地区还没有归属大中以后,已经在已得疆土上安排好了能官干吏的李衍,就暂时将目光从东南地区收回来,然后将目光又投到了川陕地区。
其实——
形势即使是到了南宋彻底失去陕西、蜀地的大门被中军打开,宋军还是可以有一些回旋的余地的,毕竟,蜀地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又粮草丰富,关键是,宋军虽然遭逢大败,但其实还有十几万兵力。
可就在这时,张浚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张浚不考虑他自己的过失,而将战败的责任全都推诿给了都统制刘锡和最先溃逃的赵哲,然后先将前者贬为海州团练使,安置在合州闲居,又将后者斩首问罪。
最关键的是,张浚还将他们好不容易才收集起来的溃兵军团给解散了,让他们分守各地。
这无疑是一个昏招。
要知道,此时,北山系虽然被中军攻破了,但宋军现在其实还可以集中兵力扼守六盘山,保有六盘山以西的广大地区。
如果宋军这么做,那他们的战略纵深不会变得如此狭窄,也因此还能有点翻盘的机会。
可张浚没有这么选择。
但话又得说回来,张浚这么选择,也有他的理由——此番大败,让宋军的粮草尽失,没有了粮草支撑,张浚除了解散军团,其实也没有其它太好的办法。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南宋灭亡的消息传来,伴随这个消息一块来到的,还有赵构和潘太后联名下的投降命令。
与此同时,吴玠也亲率大军杀入蜀地。
一面是南宋灭亡了的事实。
另一面是漫山遍野的凶悍中军将士大举杀过来。
再加上,还有赵构和潘太后给的投降借口。
最重要的是,李衍所建立的大中政权,是汉人政权,不残暴,无苛政,相反还很得民心,总之,大中并没有甚么难以接受的。
所以,中军所过之处,大批大批的宋军将士选择走出关隘投降。
这就导致,中军一入蜀地,就势如破竹。
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军就打到了兴州。
丢了陕西以后,张浚就逃到了四川,在兴州将川陕宣抚处置使司的牌子重新张挂起来,随后张浚做出了扼守蜀口力保四川的决定,并深入部队,到处哀死问伤,作自我检讨,选拔优秀军官担任要职,想要以此来稳定部队,给南宋留一口气。
不成想,这才短短几个月时间,吴玠就打到了兴州。
张浚想继续往西逃,逃去阆州,然后继续抵抗。
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
川陕宣抚处置使司退到了兴州之后,张浚想起了被贬责的曲端,十分内疚!
但是,张浚又不愿承认当初贬责曲端是错误的,而是采取间接肯定曲端功劳的办法,宣布:“以富平之役,泾原军出力最多;既退却之后,先自聚集;皆前帅曲端训练有方。”
张浚定下的这个调子,为的是既不伤他自己的面子又能重新任用曲端。
起初,张浚打算任命曲端为左武大夫,兴州居住,以便随时任用。
可是后来,因为曲端以前太过刚愎自用,得罪了太多的人,这就导致,不少人在看出来了张浚复用曲端之意后,纷纷跟张浚说曲端的坏话,阻止曲端东山再起,有人更是跟张浚说:“曲端再起,必然对张公不利。”吓得张浚打消了启用曲端的念头。
见曲端如此不得人心,树敌森多,确实难以维系川陕宣抚处置使司的内部团结,张浚便准备,不撤销对曲端的处分,不起用曲端,但也不再惩罚曲端。
这对张浚来说,原本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对曲端来说,也不失为是一个较好的结局。
可曲端一案随着其社会影响的扩大,已愈来愈复杂了——一方面,四川士人拼命的为曲端喊冤,都说当初如果由曲端挂帅,不至于输了富平一战,也不会使川陕线的形势变得如此之差;而另一方面,忌惮曲端复起的势力,又逼着张浚非严惩曲端不可;再加上,中军入侵的脚步越来越近,其内部需要统一。
于是,张浚决定对曲端痛下杀手!
张浚召集幕僚讨论这个问题。
在会上,吴瑜起初并未吭声,但到后来,他见张浚迟迟下不了决心给曲端定罪,便在自己手心上写下“曲端谋反”四个宇,出示张浚,迫使张浚下令以谋反罪逮捕了曲端。
而曲端曾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不向关中图事业,却来江上泛扁舟”一句,分明是指责赵构不思进取,实属大逆不道。
于是,曲端便被张浚关进了恭州监狱。
张浚还特意命与曲端有仇的武将康随任夔州提点刑狱,专门审理曲端一案,并授意康随在狱中害死曲端,以消除后患。
康随根据张浚等人的意思,先派狱官设法亲近曲端,骗取了曲端的信任。
其后,狱官又欺骗曲端,让曲端亲笔写了病状,谎称可以此为由,为曲端申请出狱。
康随拿到病状后,随即用酷刑屈打曲端,想将曲端害死在狱中,然后以病状为凭证,谎称曲端在狱中因病身亡。
康随对曲端极为残忍——康随命令监狱官吏把曲端捆绑起来,堵住他的嘴,用火烧烤曲端,曲端想要水,康随却给曲端烈酒,如果曲端忍不住喝了那烈酒,就会七窍流血而死。
可就在曲端忍不住准备喝下那烈酒之时,原曲端的心腹赵彬,趁着中军打到了兴州到处都是乱糟糟的,带人攻入恭州监狱,救出来了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曲端。
遭逢如此大变,曲端对南宋失望透顶,更恨张浚等人谋害他之仇,于是召集部曲打回兴州,在半路上捉了正在往西逃的张浚以及他的幕僚。
曲端命人将张浚等人悉数砍了脑袋,然后带着张浚等人的脑袋投了吴玠。
这理顺便说一句,康随和用火烤曲端的监狱官吏,全都被赵彬以同样的方式给杀死了。
自那以后,蜀地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中军所占,只有一小部分地区,还在一些被宋王朝洗了脑的人的带领下顽强抵抗。
不过——
这些抵抗势力,东一块,西一块的,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指挥,又没有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