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两种结果洪涛都不想要,他觉得应该还有第三条路,没必要非玩零和游戏,让政府和人民双赢多好,后者说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变革。
  以洪涛的认识,政治也是一桩买卖,复杂得多的买卖。既然是做买卖,必须按照做买卖的规律办事儿,要考虑成本和收益。
  俗话讲开源节流,减少税收就是减少农民的支出,现在看来显然不太现实。那么不钻牛角尖,换个思路想一想,能不能在增加收入上有办法呢。
  假如一亩地能产出更多粮食,农民手里剩的钱就会多一些,单位土地可以养活的人口也相对多,生活就能好过点。
  这么做确实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过分剥削的问题,但它有可能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只要税收别跟着马上提高就成。
  随着农民的认知水平提高,政府剥削的难度就会加大。驭民五术里不是说了嘛,要先壹民,也就是说愚民,让百姓都只有一种思想就好摆布了。假如农民有了闲工夫和闲钱去学习,壹民的难度就相对增大。
  通过这几辈子的总结,洪涛得出一个经验,凡事儿别琢磨如何完全杜绝或者改变,最好一步步增加或者减少,用量变引起质变,这样的可行性相对高。
  因为有些事的想法和结果往往是相悖的,初衷好并不一定结果就好,先从不起眼的小事儿做起最稳妥,即便做错了也不会对整体造成大伤害。一边做一边思考衡量,逐步接近问题关键,最终才有可能彻底解决。


第660章 骚气冲天
  其实洪涛也是偷懒,他想不出别的办法,又怕死,干脆就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俗话讲这叫用熟不用生。
  化肥,对于古代而言硫酸铵和硝酸铵钙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一定程度对抗自然灾害。就算无法马上大规模生产这两种化肥,只要把土尿素和土钾肥推广普及,也有很明显的作用。
  这两种土化肥真没啥技术含量,原材料非常好找且常见、廉价,唯一的难点就是如何宣传和让农民接受。
  “官人可是有了解决之法?”周一日很了解自己夫君的习惯,他是个谋而后动的人,没有办法的事儿根本不会去继续考察。
  “修缮河堤能保护百姓的家园不受洪水侵扰,但解决不了他们的吃喝,该挨饿还得挨饿,该受冻还得受冻。本官打算治水、办学、兴农三管齐下,就拿咱们的佃户做试验,先在扬子镇推广,待有了成绩再向附近州县普及。假如这种方法可行,在全国多个州县同时搞出几个、十几个扬子镇,不出十年即可见到显著效果!”
  大概的思路洪涛已经有了,修河、办学和农业发展并不冲突,要是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三管齐下,还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收入、更多保护、更多拥护者和仿效者。
  什么教育方式也比不上实打实的亲身经历,只要能让农民受益,不管自己想搞水利工程还是想办学他们都会趋之若鹜。而这些举措的起始点,就在自己的新家,扬子镇!
  “三管齐下!可是……”周一日是真跟不上夫君的想法,光弄学堂就已经很吃力了,现在居然要连同修河、农业一起弄,这两样好像比办学堂更麻烦。
  “没有可是,赶紧睡觉,明天还要早起!”不管别人能不能理解,反正洪涛是越想越兴奋,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看到太阳的升起。
  两淮修河制置使王诜抵达扬州,既没去拜会知州也没去见当地的帅司、仓司、宪司、漕司,而是一头扎进了扬子镇再也不冒头了。
  对于王诜这种违反官场规则的做派,扬州官员全都很有思想准备。自打听说凉王要来扬州上任,大家伙儿就开了一个碰头会,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能不惹到这位杀神,尽量保住小命!
  这位从湟州经略安抚使一路飙升到大宋唯一异姓王的驸马都尉,每迈上一个台阶都必须踩着同僚的尸体。
  从渭桥镇杀到湟州、从湟州杀到甘凉路、从甘凉路杀到大名府,一次比一次杀的狠,差点连辽国皇帝都给宰了,想必来扬州也不会突然改变习惯。
  最终大家一致认为万全之策就是不招惹他,实在躲不过去就告病,还有甚者如漕司和仓司两位大人,第二天就匆匆离开扬州,把衙门搬到了楚州。
  因为他们原本就在楚州,刚到扬州不到一年,听说凉王要来,新衙门也不打算待了,三十六计走为上,惹不起还躲不起嘛。
  剩下的官员提心吊胆的忍了快一旬,愣是没见凉王在城里出现,这让没地方跑的各位大人很是惴惴不安。琢磨来琢磨去,干脆派了一名州衙的押官去扬子镇制置使衙门一探究竟。
  这位押官为人比较直,在州衙里本来就不怎么招人待见,又不是知州的嫡系,假如让制置使砍了不光没损失,还等于给知州解决了一块心病。
  押官没被砍,但带回来一个令人费解的消息。凉王屁事儿没有,正在扬子镇劝农桑呢,劝得还特别深入,连小妾都给劝了进去,穿着短打扮光着脚在田地里转来转去,身边还跟着一群农户。
  修河制置使劝农?这好像有点越权了,不过各位大人半个字也没说。劝农好啊,只要凉王不折腾爱劝啥劝啥。
  押官没胡说,洪涛确实带着周一日和紫菊下田了,但不是劝农,更不是巡视农桑,而是带着一大群农户教他们如何自制和使用土化肥。
  农户们有这么听话,让学就学?肯定没有,但洪地主有歪招儿,不想学、学不会的农户地租涨三成,学会了的农户地租减半!
  石膏、人尿、牲畜骨头、石磨、土坯、石头、木柴或泥炭,这就是制造尿素石膏和骨粉钾肥的全部原料和工具,没有一样稀罕物,甚至多一半都是废物。
  不对,确实有一样工具比较金贵,农户们出不起,只能由制置使衙门先行垫付,铁锅!
  先用土坯和石头垒个简易小窑煅烧石膏和骨头,石磨用来粉碎石膏和骨头,铁锅则是加热人尿的工具。
  农户们压根也不信这位新来的朝廷高官会种地,啥尿素不尿素的更没听说过,撒到地里能让庄稼丰产纯属无稽之谈。
  但他们不敢不听,这片土地全是人家的,涨三成地租基本就等于劳作一年颗粒无收,一家人还不全饿死。
  跟着凉王瞎折腾,不管粮食多收少收地租都能减半,这笔账大家还是能算出来的。至于说凉王为啥要教大家种地,有钱人的心思穷人们咋知道呢。
  “多准备木桶和瓦罐,去城内军营里收,用钱买或者用罐头换,让村民自己去用船拉回来!”
  干力气活儿佃户们不怕,可是人尿没地方弄去,光靠村子里人自产自销显然不够用。咋办呢?洪涛又想起在金明池的做法,军营里人员最密集,也最好收集。
  这事儿不难,交给朱八斤去联络。他肯定和当地驻军、衙役有联系,混黑的不安抚好这些强力部门就等于没混好。
  成本嘛,确实要付出一点小钱,但这不是常态,只要到了秋天证明自己的办法好用,农户自己就会想办法收集。
  这个办法很快还会流传出去,平日里没人要的尿液立马就得身价不菲,弄个扬州尿贵也不是不可能。其实洪涛根本不担心原料问题,尿素石膏和骨粉是没办法的办法,聊胜于无。
  最晚到秋天,高俅的化肥厂就会有小批量硫酸铵产出。那玩意可比土化肥劲儿大多了,有了它怎么也得让粮食产量提高三成,土化肥的需求量自然就会下降。
  史上最骚的村子!
  自打村头架起一串大锅之后,炼尿的火焰就白天黑夜的烧着,那股子味道啊,比金明池时还重。并不是锅太多,而是此时南方湿气大,风力又小,气味根本吹不散,久久徘徊在扬子镇上空。
  这么大气味儿,附近的村民和盐商肯定不会闻不到,很快就有人前来询问。当听说马保长带着村民熬尿当肥料之后,基本都是讥讽几句穷疯了。
  也有比较横的,比如南边的盐商,农户们弄什么他管不着,但整天这么一股子恶心味道真不能忍。派人来问过一次之后,再来就是呼啦啦几十口子,不由分说就要砸了土灶和铁锅。
  砸肯定是不可能的,没了滑轮弩的特种兵也是特种兵,蝎子弩都不用,拿着哨棒就把盐商的家丁打得满地乱爬,也就是洪涛事先吩咐过不要惹事,否则胳膊腿全得废了。
  这家盐商是本地人,土生土长还有钱有势,哪儿吃过这个亏啊,修河制置使是个什么玩意,打不过那就走官面,转头就进城递上了状子,要告制置使为祸乡里、纵奴伤人。
  结果完全出乎盐商预料之外,知州大人半点面子也没给,更没提好处的事儿,当堂就先打了自己二十大板,然后不由分说捆起来派人送到了制置使衙门,如何定罪由制置使说了算。
  这次洪涛没闭门不见,也没喊打喊杀,客客气气的亲自出来接待了押官和盐商,不光没落井下石,还每人送了两箱罐头,满嘴都是抱歉和包涵,顺势土化肥的功效也讲了讲。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味道会长时间持续,但为了朝廷大计和百姓生计,懂事的就忍着,不懂事嘛,黑道白道全接着。
  知州都不敢管,盐商也就怂了,满口道谢,第二天还送上了一车回礼,老管家跪在制置使门口,不收就不起来。
  打这儿之后,不管扬子镇如何骚气冲天,再也没人敢来过问半声。知州大人还嫌礼数不到家,干脆也不用村民进城用罐头换人尿了,命令城内的军营每天把尿收集好,不许有杂质,用干净的瓦罐装上,黄昏之前必须送到扬子镇码头,少送一天就军法伺候。
  至于说王诜要那么多人尿何用,知州根本就不打算过问,假如用人尿就能把这位杀神哄高兴了,他可以去附近州县帮着收集,要多少有多少!
  但百姓们知道此事之后没知州那么看得开,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人猜测说凉王会法术,要从人尿里提炼黄金;有人说凉王通神,炼的不是黄金是长生不老药!
  更孙子的干脆说凉王好色,还有鼻子有眼儿,说是凉王在身边豢养了很多姿色不错的小女童,且蕃汉不分,甚至还带到了军中。
  但凉王身体不太灵,为了夜夜金枪不倒只能依靠虎狼之药。用人尿熬药的偏方还是凉王从契丹贵族俘虏口中得知,乃辽国皇帝宫廷秘方。


第661章 都回来了
  洪涛最不怕的就是流言,尤其这种人身攻击类的流言,别人爱说啥说啥,他依旧每天到河边巡视土化肥的熬制工作。
  实在太难闻了就用几层细纱加上香料做成口罩戴着,其实香料混上尿骚味儿更难闻,时间长了细纱上都有残留,总感觉是戴着一块尿布。
  “官人,府里吹起了集合号?”这天他刚指导完煅烧石膏的火候,西边突然传来一阵铜号声。听得周一日有些纳闷,这里又不是军营上哪儿集合去?
  “这群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备马抬刀,看本王把她们一一斩于马下!”
  正看着一排铁锅傻乐的洪涛反应更大,裤腿都没放下来,捋胳膊挽袖子的就往拴马的地方走,顺手还抄起一把锄头,很有点出阵斗将的意思。
  “有官人在她们也学不好!”看到夫君的表现周一日也明白了,肯定是儿童团的孩子们回来了,除了她们确实没人敢开这种玩笑。
  可是谁造就了孩子们这种性格呢,俗话讲有其父必有其子。看看拿锄头这位的德性也就明白了,上梁不正下梁歪。
  “官人等等奴家!周姐姐快走,估计是王二回来了,肯定带回不少稀罕物件,去晚了全要被莲姐姐拿走藏起来!”
  紫菊不去想这么多问题,她想的是礼物。这次夫君把散在外面的孩子和工匠头子都召了回来,肯定不会空手的。
  紫菊蒙对了,回来的确实是王二,但集合号不是瞎吹逗着玩的,而是船员在列队接受长公主的检阅。除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王十之外,所有孩子和工匠都到齐了。
  “这是温家船厂出的?”回来的不光有人还有两艘训练舰,但不是在大名府造的那两艘,洪涛一看桅杆和船体就知道是新下水的,恐怕还是第一次出航。
  “那是自然,除了温家谁还能造爹爹的新海船。这都是十妹安排的,免得再让大家车马劳顿往回赶,路上也不安全,干脆顺路全了带回来。这座宅子不错吧?十妹居功甚伟,只是她还有些公务没处理完,可能要晚几天到。”
  作为大姐的王大没吱声,王二抢先张了嘴,特意强调王十没来是有原因的,还要替妹妹在父亲面前表表功。
  “嗯,忙是好事儿……他们都是温家的水手?”洪涛没去关注王十的归期,倒是对后面一排年轻人挺感兴趣。
  “哈,爹爹真是贵人多忘事!他们都是新军,孩儿去济州岛接十三妹,宸娘倒是会慷别人之慨,借花献佛把他们派上船来孝敬爹爹的。要是真孝顺的话干嘛不自己回来,守着屁大点的破岛当女王有什么可美的!”
  儿童团里每个人对宸娘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一提起这个名字,厚道点的干脆不说话,不怎么厚道的必须怎么解恨怎么说。
  “帅司大人好!”果然,一排水手见到洪涛走过来,马上齐刷刷的右手抚胸敬了个新军军礼。
  “哎呀,稀客稀客,在岛上可还适应?辛苦大家了,看看晒的,都快成黑人啦。不会吧,这位小哥怎么连汗水都是黑的,难道说太阳把心肠也晒黑了?快快来人把他拿下,如此黑心肠的人不能留,剁了喂狗!”
  说实话,洪涛觉得很对不起这些新军士兵,不管是否自愿,从繁华的大宋跑到荒岛上度过余生,都是自己这个主帅无能的结果。
  但对其中一个人不是这么想的,伸手在他脸上抹了抹,马上就招呼特种兵过来抓人,说话都是恶狠狠的。
  “这次又是谁走漏了风声?大姐,你就不能自然点吗,干嘛似笑非笑的,故意坏了我的好事!”
  特种兵们真是听话,一拥而上就要抓人。但这个水手的动作更快,揪下帽子往地上一摔,插着腰大声谴责。听声音根本就是个女的,只是头发很短,脸上手上还摸得黑乎乎的。
  这一路上王十就没闲着,光琢磨如何打马虎眼骗过爹爹,然后再突然出现的戏码。从上到下全要听她的指派,背台词一般演绎了好几天,结果刚一照面就露馅了,还要把屎盆子扣在别人头上。
  “对,抓她剁碎了喂狗,免得见谁咬谁!爹爹不用理睬这个疯丫头,让她自己闹去吧!”王大很不屑的转头看了一眼,挽着洪涛的胳膊就往府门里走。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午饭就由她们俩准备。本官想吃鱼脍,味道弄不好就去村里熬尿素,那边正缺人手呢。”每次回家都和自己玩这一手,洪涛都有点腻歪了。
  这次王十的破绽出在了化妆上,她的脸是够黑,但黑的不够亮。常年在海上生活的人该是什么肤色自己都快看吐了,不用仔细观察,远远一撇就知道有问题。
  另外王二掩饰的也有点过,不等自己问就把王十摘了出去,此地无银三百两嘛。想玩好啊,让你们玩个够。从小这两孩子的厨艺课就不及格,现在王二已经成了人妇,正好看看这门手艺练得咋样。
  还真别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女儿走了一年多也得刮目相看。王二还真把厨艺课给补上了,鱼脍切得薄厚合适、半根鱼刺都没有。
  和她相比王十就差多了,刀功惨不忍睹,但态度还算端正,比以前也确实有进步,至少没把鱼片切成鱼丁,勉强及格。
  其实就算厨艺再差点也不会剩下,这次回来的还有二十多名工匠,或者叫大匠,全是个个工坊里技术最好的。
  接到王十的密信之后,这些人没一个推辞的,立刻停止了手头的工作,毫不犹豫的奔赴指定港口集合,义无反顾的重新回到了驸马身边,连为什么都不问。
  用黄怀安的话讲,在别人手下做工没有半点乐趣可言,更学不到丁点手艺。他们全让洪涛把胃口吊高了,和这个时代开始有些不合拍。
  这些工匠大多是熟面孔,有从金明池开始就跟着自己走南闯北的老人,也有在渭桥镇和甘凉路加入的中年一代,甚至还有几个战俘出身的。
  他们以前大多从事比较危险的酸碱生产行业,但只要是有心人就行行出状元。虽然还比不上高俅他们几个有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但架不住熟能生巧,在具体生产环节上反倒更拿手。
  不过也有坏消息,彭大和秦虎已经死了,老死或者病死的。好在走得不怎么痛苦,精神上更愉悦。
  假如不遇上洪涛,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自己家能凭借手艺成为富人,不光在城里有房有业、在乡下还置办了不少田亩。儿孙就算啥也不干,只要别败家依旧可以不愁吃喝。
  不过他们临死前交待了,让孩子们不要忘恩负义,想把家业继续传下去,就必须跟着驸马干,最好能把手艺全学会,这才是吃饭的仪仗。
  这不,秦虎的两个儿子和彭大的女婿都来了,准备接过父辈的班,继续把手艺学精。而学手艺只能跟着驸马学,别人……至今为止还没见过谁的手艺有驸马强,听说的都没有。
  “老黄啊,本官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几年不见你可老多了。”工匠里面有个面白无须的文静中年人最特别,他原本是朝廷内官,在甘凉路发明过黄氏锯台和四锭纺车。
  大名府疏散的时候自愿放弃正六品官职,被王十安排到苏州开了一家专门修理织机的小作坊。而他本人则被算进了化肥厂爆炸的死亡名单,现在的新户籍叫安忠平。


第662章 短枪
  洪涛一直没有忘记黄怀安黄中贵,他是位机械方面的天才,从元丰七年就在凉州机械工坊里和王大头一起潜心钻研机床,并且参与了后装枪的研发工作。
  苏州的织机修理作坊不过是个幌子,和举家迁往杭州经营金银作的王大头一样,表面上是家不起眼的小作坊,私底下完全由山川督查院提供资金、保障安全,继续进行着机床和枪械研究。
  “王爷言重了,怀安本是废人,在八作司里浑浑噩噩不知生死。自从跟了大人才知道世间还有如此精妙的机械制造一途,有幸不辱使命。王爷请看,您说的火枪和子弹可是此物?”
  黄怀安丝毫不觉得丢了官有什么可惋惜的,他是个太监,内官当到头了也就是个裴英的角色,很是无趣。
  但机械设计让他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在甘凉路大家都称自己为黄大匠,谁也没在意过内官的身份,还用自己的姓氏命名了锯台。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他大半辈子里都没体验过的,且深深的享受其中。
  “好家伙,这玩意抡圆了能当锤子用!”黄怀安从怀里小心翼翼的掏出一个防水布包,左一层右一层的打开,里面是把手枪。
  它和现代手枪的模样相去甚远,六棱型的枪管有大拇指粗,被三股白铜死死箍在桃木枪身上,枪柄和枪身一体,自然向后弯曲形成优美的弧度。
  很显然,这把枪应该没有王大头的参与,上面的缺少各种铜活儿装饰,更没有精美复杂的雕刻,只是把金属部件和木制枪身打磨得油光锃亮,又在枪柄套上了羊皮防滑。
  这种制造工艺放到王大头眼中就是半成品,连简陋都不配称,根本不能拿出手。
  另一个特点就是重,入手的感觉和拿着实心铁块差不多,长度也很合适,真能当锤子用,就是重心比较靠中间,无法发挥锤击的全部力度。
  “重四斤七两四钱,内径四分,弹径三分九厘,大人试试看……”
  呕心沥血了两年多好不容易做出来的成品,结果就落得个当锤子用的评语。黄怀安非常不甘心,又从怀里掏出个扁平细长的铜匣,用拇指一推,挤出来一根和手指长短粗细差不多的圆棍。
  “嚯,还有定装纸壳米尼弹啦!这是……弹匣?哈哈哈哈哈……”圆棍是啥洪涛特别眼熟,和自己给黄怀安画的图一模一样,没啥新鲜的。但这个小铜匣有点意思,它的模样和后世的弹匣完全一致,只是尺寸大了不少。
  估计黄怀安想破脑袋也无法理解如何能让弹匣里的子弹一颗接一颗的发射出去,但图上明明画了不用又不合适,干脆就给整成了携带纸壳弹的容器。
  殊不知洪涛画的那些枪械图纸都不成套,有些是滑膛枪的、有些是燧发枪的、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后世半自动和自动枪械上的,千万不能放在一起看。
  “老黄啊,不得不说你的手艺是越来越精细了,如此看来车床和镗床也都弄成功啦?”
  看到黄怀安一脸窘状,洪涛收起笑容,开始仔细观察手中这把手枪。不对,应该叫短枪,它少说也有一尺多长,小手指都能捅到枪管里去,离手枪的概念相去甚远。
  后装遂发!装弹的机构挺巧妙,利用枪机护套当做枪栓的联动装置,枪栓不是与枪管平行的,而是垂直的,很像楔形炮栓。
  向下板动护套,枪栓会垂直下落露出枪膛,把定装纸壳弹塞进去之后上提护套,枪栓也随之上行封闭枪膛。更巧妙的是枪栓上提时还会把纸壳弹后部切开,露出里面的发射药和枪栓中部的点火孔对齐。
  遂发装置位于枪身侧面,结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