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句话里出现了好几处硬伤。
  “回禀陛下,臣也想马上就把全国官员都换掉,可是苦于手中无人,总不能随便找个工匠或者新军就去当地方官。治理地方不仅需要信心和想法,还得有实打实的本事。爹爹曾经说过,一个德道高尚的庸官,很可能比一个道德低下的能臣危害更大。先拿甘凉路做个试点,一方面可以向官员们展示改革的成效,一方面也能为爹爹争取时间,选拔、培养更多合格的基层管理者。到时候还可以让经验不足的他们先去甘凉路实习几个月,不要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庸官。”
  别看王二入京不到三个月,在有些做派上比赵佣这个正牌皇帝还标准呢,进退有据、礼法讲究,适应和学习能力极强。当然了,真要按照官员的礼法来要求她差得还是很远。
  “这要等到何年才可以看到效果?”赵佣确实有点像神宗皇帝,表面上看着很沉稳,其实内心是个急性子。说干什么就想马上成功,多一天都不想等。
  “陛下着的哪门子急,只要坚持下去,大宋这点地盘用不了五六年就全成特区了,到时候朝廷里这些碍眼的家伙不想辞官也得辞官。其实妨碍陛下的不是朝臣,而是辽国。爹爹说等他把禁军训练好,就让大姐率领北伐,先把辽国占了,然后继续向东到大海尽头,再向北到终年冰封的北极,全都纳入大宋版图。到时候陛下就是全天下的皇帝了,那些地方也得安排官员管理,想一想就头疼。”
  王十二可没有王二的城府,和皇帝说话还撇着嘴指手画脚,一幅你不懂、你还嫩的德性,丝毫看不出太多的敬畏。
  “哦,极东极北之地!朕也听老师讲过,快来说说那边是何景色,骑快马的话要走几日?”
  好在赵佣也不是个合格的皇帝,还没习惯人人敬畏的感觉,对王十二的大不敬毫无反应,倒是对那些地名比较热衷。当下从书案下面抽出一大卷地图铺开,招呼王十二和王二过去指点。
  “陛下该用膳了……”眼见三个人从御书案聊到了地毯上,一边的内官有点看不下去了,小声的提醒时间。


第832章 初见成效
  “休得啰嗦!吃个饭干嘛还特意跑到膳堂去,派人端过来就是。对了,你和御膳房说一声别再弄那些寡淡无味的饭菜来糊弄朕,若是不会做就去问新军厨师。蠢材,弄个饭都弄不好,去去去!”
  赵佣听见了,但没动地方,他正拿着笔在白令海峡上描绘呢。据说海峡对岸还有一大片土地,要是当地有树木就能弄一座船厂,就地建造大海船渡海。
  光到极东大海已经满足不了他的畅想了,王十二说的很对,自己得做全天下的皇帝,海峡那边的应该也的算。
  内官脸都绿了,皇帝的御膳让军营的厨子做,这是啥规矩啊!可他不敢分辨,自打新皇帝继位,内宫的变化比朝堂还大。
  朝堂里好歹有宰相们制约,皇帝没法想干嘛干嘛,可是皇宫事物外臣能干预的不多。这原本应该是皇后、皇太后的职责。
  可皇帝还未娶亲,嫡亲向太后又不像高太后那般强势,生母朱太妃更是杂事不问,后宫的事物也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然后顿大刀阔斧的改革,可把一干内官、宫女、前皇皇后、嫔妃们吓得不善。
  第一刀就是取消了很多内廷造办作坊,连带着年纪太小、年纪太大的内官和宫女一起全部发放不等的钱物,给放出宫去了。
  临走前还每个发了一张名刺,上面标注了几家商社和工坊的名号。告之内官和宫女们,要是出去没活路就拿着名刺去这些地方寻。别的不敢保证,只要不懒不偷不赌,找个能活人且不太累的差事还是能保证的。
  实在没啥手艺的也不怕,不是还有皇庄呢。去等着吧,据说不久之后皇庄也要和当地百姓组建合作社,都是苦出身,种地总会吧!
  对于这个安排,朝堂里虽然也有议论,但大多是褒奖。皇帝主动缩减皇家用度,这可是大好事儿。历朝历代的臣子们没少提,但效果都不太大。
  虽然前面几位皇帝都不是啥喜欢奢靡的主儿,但偌大的皇宫和一大堆内官宫女,每年耗费的钱粮依旧不少。现在有了皇帝带头节俭,以后看谁还敢浪费。
  另外朝臣们对新皇帝的气度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说起来驾崩的赵颢是抢了新皇帝的皇位,但新皇帝登基之后半个字也没再提,对待庞皇后和皇子更是仁义。
  特意下旨允许其母子住在原来的宫殿,以前该是什么待遇现在依旧是什么待遇,谁敢见风使舵、人走茶凉,谁就别再皇宫里待了,一起去皇庄等着种地吧。
  所以说不管新皇帝在执政上是否有偏颇,大部分朝臣还是觉得这位皇帝可亲。一位讲情义、重仁义的皇帝,再坏还能坏到哪儿去?
  当然了,也有人心里认为这是在装样子,到底是不是真重仁义、讲情义、有人情味儿,还得慢慢看,先不忙下结论。
  二月初,朝廷正是颁布了法令,允许川陕四路和福建路执行特区之法,同时还宣布在甘凉路试行小省制,把甘凉路分成了两块。
  湟州城、马尾城所辖区域为湟州省,治所湟州;凉州、甘州、肃州所辖区域为凉州省,治所凉州。两省以乌鞘岭关隘为界。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把乌鞘岭关隘划归湟州省管辖。
  有了省,就得有省一级的地方官。朝廷规定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高官,只能有一名,由省内各州府代表会自行推举,上报朝廷备案。
  高官辅之,同样由当地代表会自行推举,但名额不限,愿意选几个就选几个。只要省里养得起,弄一百个朝廷也不干预。
  没错,随着小省制和地方官选举制出台,自然而然就牵扯到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配。自此之后,湟州省和凉州省的一切财政全部自理,朝廷不再担负任何费用,包括官员的俸禄。
  高官和高官有权任免本省各级官职,只需到朝廷备案即可。但高官和高官不是终身制,每隔五年就要重新选举一次。为了确保过程公平,朝廷会派监察人员入驻,有权利检查选举的一切细节。
  各省只有行政权和人事权,没有军权。朝廷有权在各省驻扎军队,费用自然由朝廷出,也不归地方指挥,还会定期不定期换防。
  地方政府也不得豢养私兵,只能组建维持治安的警察队伍,且在武装程度和人数上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要是地方上出现了规模比较大的匪患,将由当地朝廷驻军协同剿灭。
  说白了吧,以后湟州省和凉州省除了要缴纳一定数量的税赋给朝廷,再遵守特区律法,基本就不用朝廷操心了。爱干嘛干嘛,爱怎么过就怎么过。
  富了自己偷着乐、穷了自己哇哇哭。即便发生天灾,朝廷也只能借款借粮,没有必须赈济的责任。要是真穷的过不下去了,那当地百姓就只能抛家舍业向周边各省迁徙。
  当省的人口下降到一定数量之后,朝廷有权宣布废除这个省的规划,重新派驻朝廷官员管理,一切权利重新收归朝廷。但是当人口恢复到一定数量之后,必须还要恢复省的规划。
  这个法令看上去挺美,但其中还有不小的漏洞。比如说朝廷如何监察当地选举的合法性,监察之后又如何判定其是否违规,认定之后又该如何处理等等。这些漏洞不弥补,整套制度就很难长久运营下去。
  那有这么多致命漏洞的法令,是怎么通过促进社审核,又让皇帝批准的呢?说起来吧,这些漏洞不是没发现,而是暂时无法弥补,只能先走一步说一步。
  要想把类似的漏洞全补上,就得有全国性质的议事机构、司法机构配合。目前聊这个还有点早,也不会获得朝臣们的认同,除了吵架之外毫无结果。
  按照洪涛的意思,先把湟州省和凉州省治理好,给其它州府做出表率,顺便再把特区新法进一步完善细节。然后在五年之内把这套经过初步弥补、初步试行成功的制度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只要大宋国土上有多一半地区执行了这套制度,就可以开始进行中央政府的改制了。到时候谁再说什么都没用,自己这边有充足的数据和支持者。再有人睁着眼不承认,那就只能劳烦新军和王十出手,直接把这些人赶下台。
  到那时才可以着手完善整套制度,并对其中的漏洞加以弥补,再向全国铺开,不留一丝一毫空白。
  此后所有人就全在同一部法律、同一种执行力度、同一个规则之下打拼了,谁有本事谁就多获取资源,谁没本事谁就少获取资源。
  至于说福利保障之类的问题,洪涛还没去考虑。那是另一个问题,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一天还是问号。
  就算活到了,顶多也就是给执政者提个醒,具体规则得由他们去制定。自己就别去指手画脚了,干涉多了容易招人讨厌。
  可是没有完善的制度制约,这五年之内不会出什么大篓子吗?比如说有人采用各种手段影响选举过程。
  这样一来,依旧是有权有势的人获利,这种人多了还会挖空心思的破坏、改变不利于他们的制度,折腾了半天不是白折腾了。
  在这个问题上洪涛倒是不太担心,因为第一批省级官员真不是一票一票选出来的,而是由朝廷任命的。
  在人选问题上也不用担心朝廷里有人掺沙子,他们真没那个本事玩特区法律,那套东西和他们的理念相差太远,勉强去了也玩不转。
  还别打着混日子的心思去,只要有犯规现象发生,就逃不过当地促进社组织的监控,届时除了被弹劾下台之外没有任何出路。


第833章 冲冠一怒……添麻烦
  这还不是猜想,而是现实。川陕四路和福州路路途遥远,还没得到当地官员的反馈,暂且缓议。湟州省和凉州省的高官人选在朝堂讨论了好几次,谁也不敢接手。
  最终逼得皇帝没办法了,不得已才任命了刘松和富姬为两省高官,并特许他们俩自行选择高官人选,再交由朝廷审批。
  女人当一省之首!这让满朝文武又不太乐意了,可是皇帝一句话就把他们问住了:
  让你们去你们都不去,朕初登大宝不太清楚各位的本领,只了解这两个合适人选。你们还不乐意,难不成得去向女真人借不成!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了。什么发皇榜全天下招贤纳士的话最好别提,说出来又得被骂得狗血喷头。
  甘凉路是啥德性朝野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除了王厚仗着和凉王情谊深,能在那个破地方站住脚之外,谁去了不出半年保准辞官不做,有些人甚至还把小命丢了。
  没辙啊,当地民风太过彪悍,还有那么多蕃人和胡人,三句话说不对付就抽刀相向,管你是不是朝廷命官。捅死就捅死了,扭头往深山大漠里一钻,只要当地人不配合,去几万大军也没地方找。
  问题是当地人真不配合,问多了问烦了他们也掏刀子捅。这种地方哪儿有贤士肯去啊,说话都听不懂,多贤的人去了也得凉凉。
  另外还有一个事儿,就是辽国。皇帝干嘛非说去和女真借人呢,因为辽国,不对,现在人家叫大金国了。
  契丹人不知道是咋搞的,愣是把祖宗基业给丢了,被一群女真人抢了过去。年初的时候建立了大金国,还向朝廷派来了使节。
  皇帝倒是亲自接见了使节,但结果很不好。还没等使节念完国书,皇帝就问人家准备啥时候把辽人抢走的幽云十六州全部归还大宋。
  使节倒是个挺有急智的汉人,他说此事还要回去请示大金国皇帝,不是他这等身份能决定的。
  人家说的也没毛病,但赵佣不乐意了,直接把大金国使节赶了出去,扔下一句话:什么时候幽云十六州还给大宋了,什么时候再拿着国书前来!
  得,大宋不承认大金国的合法性,大金国自然就急了,叫嚣着要用战马和铁骨朵让宋人见识见识金国的实力,爱承认不承认,人家要马踏开封城!
  还真不是随便说说,使节离开后不到两个月,幽州路就传来了敌情告警。说是有小股金国骑兵不断向边关靠近,时不时还和禁军的马队发生小规模战斗,双方互有胜负。
  为此幽州路禁军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不再敢派出巡逻队深入山北一侧,全都集结到了寨堡防线以南,预防敌人大举来犯。
  “唉,还是年轻啊,和人家使节叫嚣个啥,嘴上承认了又何妨。国家与国家之间哪儿有信义可言,今天好得穿一条裤子,明天天不亮就能杀得尸横遍野,何必搞这种意气之争呢。他倒是嘴痛快了,难受的还是为父这把老骨头!”
  听到皇帝把大金国使节骂了一顿又赶了出来的消息时,洪涛正拿着一根小竹棍满校场打人玩呢。禁军的训练过程非常慢,队列什么的倒还好说,可是在作战技术和武器使用上就太麻烦了。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火枪兵,首先得不怕火枪。但在禁军官兵里,多一半士兵光熟悉枪支就得小一个月,还不敢保证端的稳、不闭眼、不哆嗦。
  很多禁军士兵视火枪为怪物,有鬼神之力,凡人接触多了会遭天谴、损阳寿,从心眼里就抵触。一旦有了这种心态,他们能少摸就少摸,能不开枪就不开枪,训练进度自然就慢。
  好几月了,第一批合格的禁军火枪兵只有八百多人,其中不乏勉强合格的。要是把这些人也刨除,还得少一半。
  面对思想上的顽疾洪涛是真没什么好办法,士兵们不是故意捣乱,只是出于从小对世界认知的自然反应,那玩意很难快速改变,急也没用。
  另外合格的禁军火枪兵在洪涛眼里也是不合格的,还得继续回炉至少一年。因为他们大多不识字或只识字不懂数术,根本看不懂枪支使用手册和规章制度,更无法根据需要灵活计算射击距离。
  至于说作战训练间歇拆卸枪械自行保养、替换零部件、上油维护之类的进阶课程,洪涛干脆就给免了,讲了也是白讲。
  他也看出来了,这么训练不是出路,也达不到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以老带新,把经过初步训练的禁军混编入新军中去,让他们和新军士兵同吃同住同训练,通过耳濡目染和群体效应加快思想转变速度。
  最好能上战场去经历几次真正的火枪兵战斗洗礼,人一到了生死边缘很多执念就能放下,很多界限也会被突破,比平时训练半年还好用。
  可是他没想到自己的想法让上天听见了,然后假手皇帝赵佣给实现了。问题是他还没准备好北伐作战,除了兵源紧张之外,国内局面正在最微妙的时期,无法全力出征。
  此时出兵金国根本达不到一击致命,只能向对方展示一下大宋的强大,以此换取几年和平。但这么做的副作用很大,有可能会增加以后作战的难度。
  金国高层目前还不太清楚火枪兵的作战方式,如果等自己准备完毕,就能凭借这个优势一鼓作气扫平整个辽东加上漠北,根本不给对方熟悉、研究、学习、模仿的机会。等他们搞明白了,基本也就无力抵抗了。
  现在可好,自己先得带着火枪兵去给敌人演示一下如何作战,然后眼睁睁看着对方去研究、熟悉这种新式作战理念。
  等人家琢磨好了,找到了应对办法,自己再想一鼓作气横扫碾压基本没可能,为此付出的战争代价要成倍的提高。
  这一切完全因为皇帝的一时冲动,可洪涛还没法公开责怪。赵佣再认同自己的理念也是皇帝,从小被灌输了不少皇权天授的思想。
  而且他也不是小孩子了,肯定不喜欢大臣的指责,哪怕是对的。什么从善如流、虚心纳谏都是美好的愿望。任谁坐到那个位子上都会越来越自负、越来越容不得逆耳之言,除非他手中没有绝对的权利。
  现在只能祈祷赵佣的变化别太快,尽可能让自己有机会把皇权一步步的剥离,这样才能不伤和气的达到目的。


第834章 解决麻烦(一)
  “早打晚打都要打,大姐在开封走不开,这次由女儿领兵吧!”
  王三可没有洪涛的感慨,说不定心里还对皇帝挺感激。如果没人四处惹事捅篓子,她就得窝在扬州大营整天和一群笨得不能再笨的禁军士兵磨嘴皮子。
  “你大姐是军事委员会主任,领兵出征的事儿为父说了可不算,得由委员会集体决定。不过你可以先准备着,把兵源和后勤规划好,再去信和你大姐诉诉苦,为父也强调一下开封城的重要性,说不定她就撒嘴了呢。”
  洪涛心里本就是打算让王三领军,王大对开封更熟悉,脑子也比王三灵活,相比之下更适合参与朝堂政治。王三才是纯粹的军人,脑子里只有命令、任务和军人的荣誉,根本不会多想其它东西。
  但这事儿不能由自己决定,得让她们习惯凡事商量着办的规矩,还得学会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多牟取利益。别以为皿煮制度就不讲究合纵连横,有时候更需要深谙权术。
  “多谢爹爹提点,孩儿这就去江南岸,趁着大姐缺席先把七弟联合过来,还有十八妹,这样就有三票了!”王三不是笨,只是不善于玩这种手段。但形势逼人,不玩就没出路,为了领兵出征必须改变。
  真想通了她也贼着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七和王十八。别看这两个人不声不响的就知道傻干,但架不住人缘好还一直跟在养父身边。通过他们俩就还能说服更多委员,最终获得比王大多的票数。
  除了让王三马上调集兵力、准备后勤之外,洪涛自己也没闲着,带上八嘎四名护卫,马上上船动身前往开封府。
  打仗只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要是能通过谈判把事情解决,他还是乐意要文斗不要武斗。既然金国还没真的出兵南下,就还有谈判的可能性。
  一边调兵北上、一边寻找谈判解决的途径才是治国之道,外交、军备、内政,三条腿缺一不可,谁短一截,这个国家都不稳。
  但谈判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目前皇帝、朝廷还都在,想达成国与国之间的正式谈判必须要走官方渠道,也就是说得获得朝廷授权、皇帝同意。
  这件事儿光靠书信往来没法说清楚,更不能让皇帝和朝臣们跑到扬州开会商讨。虽然很不乐意回到开封那个牢笼一般的城市中去,洪涛捏着鼻子还是得去。
  当然了,这次回开封不再需要替身,也不用担心太多安全问题。有王大和王十在开封城驻扎,还有开封府尹王十二,就算赵佣想害自己也难以办到。
  摄政王入京!这个消息早一步通过扬州官府传到了朝廷。有些人闻听之后惴惴不安、有些人知道之后立马就告病不朝、还有干脆辞官不做的,动静甚至比新军入城还大。
  依旧是护国寺码头,依旧还是训练舰,和几个月前相比,迎接摄政王的排场比迎接凉王大多了。
  码头正当中火红色的伞盖下面端坐着大宋皇帝,两边分列着文武百官,一水儿的紫色朝服,四品官以下都没资格来。
  赵佣身着黑边绛色袍服,方心曲领,腰束金玉大带,挂左右佩绶,足蹬白袜黑舄,头戴二十四梁卷云冠,神态庄严肃穆,不怒自威……
  编不下去了,说实话,除了赵佣脑袋上的卷云冠足有一尺多高,让洪涛不由得想起戴高帽的典故之外,压根也没感觉到什么逼人的气势。
  气势这东西和穿啥有点关系,但不是主要。它是一个人自信、才能、阅历、履历、声望的外在表现。没有这些东西,哪怕穿上皇帝的冕服也像个唱戏的,具备这些东西,稍微捯饬捯饬就能气势逼人。
  赵佣的自信心还成,才能方面有些勉强、人生阅历不太足、履历和声望尚且及格。洪涛是自信满满、才能突出、阅历比肩神佛、声望哗哗外泄。
  虽然只有一身紫色朝服,玉带、方心曲领、绶带都没有,身材也不魁梧,但往跳板上一站,下面的人愣是觉得有股凉意从脚心直窜脊背,定力差的马上就得一哆嗦。
  “臣王诜……臣王诜……拜见我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袖子有点长了,先恕臣失礼……刺啦……”但接下来的动作让外露的霸气瞬间崩塌,就连远远站着看热闹的百姓都忍不住要哄笑。
  洪涛已经有很多年不怎么穿朝服了,平日里都是新军的作训服。前几个月倒是穿了一次冕服,那玩意袖口比较厚,一抖搂手就能伸出来。可是今天朝服里面穿了件夏天的纱袍,还是两层,布料又轻又软,抖搂了好几次左手愣是没抖搂出来。
  作揖施礼动作简单,可讲究也不少。要求左手搭在右手上面,不能反,反了是给死人祭拜,向活人这么施礼会挨揍的。
  除了手的上下次序之外,还要求双手外露不能包裹,戴手套更不成。裹着纱袍袖子给皇帝施礼,赶上赵颢活着就是大不敬,急的洪涛干脆一用力把纱袍袖口撕开,这才算把礼施完。
  要不是皇帝在场,众朝臣必须耻笑一下王诜的笨拙,还摄政王呢,连个袍服都穿不利落,张嘴闭嘴就万万岁,既妄称宋人,又是个迎上奉承之辈!
  “摄政王不必多礼,随朕同乘……姑丈有所不知,御辇看似宽大平稳,实则极不舒服……”其实带头笑的就是皇帝,他不光笑,还拉着摄政王咬耳朵,边说边向御辇走去,看得众朝臣又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