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翔(木林)-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外社仓法的落实,也使农户在今年的青黄不接时能够平稳渡过,在社仓借粮,承但的利息要远远小于向富户豪强借粮,也使农户的付担小了许多。而免役法的实行,使一些家境较好农户在农忙时交钱免役,没有耽误农时,而一些家境较差的农尸在农闲时主动应征服役,还可以挣些钱财补贴家用。

而朝廷也可以从社仓法、免役法中获取一些利益。再加上今年气候良好,风调雨顺,现在已经快到秋收,各地田地里的庄稼都生长得十分茂盛,几乎可以肯定,今年能获得大丰收了。而朝廷的税赋眼看着也会有大幅赠加。

新法实施初步显示的出来的效果使赵忱信心大增,也使陈俊卿、韩彦直、刘珙这些对新法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也都放心了不少。而其他官员中尽管还有少数顽固不化的人依然极力反对新法,但声音已经明显小多了。同时赵忱也下决心,继续大力推行新法在两淮、两浙、两江六地的实施。

而眼看着新法逐渐取得了效果,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少,梁克家和洪适两人却大为着急,如果新法能够继续施行下来,并且继续取得效果,那么朝廷下一步就一定是厉兵秣马,准备北伐,主战大臣一定会受到重用,而主和的势力也将越来越边缘化。

两人其实都并不是奸妄之人,而且还有相当的施政能力,只是为了争取权力,也不得不施展一些手段。上一次濮议之争其实就是两人暗中鼓捣出来的,但并没有取得两人理想的结果,于是两人思来想去,终于又想出来一个办法,就是推荐朱熹入朝。

因为梁克家和洪适知道,陈亮原是杨炎的幕僚,他对赵忱影响很大,而赵忱对陈亮的经世济用、王霸事功思想非常感兴趣。这次变法,其实也包含了很多王霸事功思想的元素在里面。而朱熹尽管也主张恢复,但在行为上,却没有什么太俱体的办法,不过是一些以仁治国,诚心正意、外王内圣一类的套话,远没有赵忱那么锐意进取。

由其是朱熹力主的性命义理之学,与陈亮的王霸功利之学跟本就是两个极端。因此如果能够把朱熹引入朝中,首先可以在思想上与新法产生对立,那怕是能够引起一番争吵,也可以转移皇帝和朝臣的注意力,从而也可以干扰新法的正常实施,使新法停止下来。

而且朱熹也是天下知名的学者,继承两程的性命义理之学,有一帮学生和信徒,在士大夫之间也有很高的声望。朝中的大臣,如陈俊卿、刘珙等人对他都颇有好感。陈俊卿的孙子还是朱熹的学生。因此梁克家和洪适向朝廷推荐朱熹,也被视作为朝廷荐举贤材,也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

赵忱自然知道朱熹的名字,也知道当年他与杨炎结怨的事情,到也有些犹豫不定。不过杨炎对此到并不再意,因为毕竟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了,而且现在严蕊也被自己娶回家里了,实在没有必要还再这么计较下去。因此也向赵忱表示不必考虑自己的态度,请赵忱自行决定。

赵忱听了杨炎的态度,这才有些放心。但他经过了上一次濮议之争以后,进一步増涨了政治权谋的经验,知道这绝非是一次普通的推荐,背后一定另有原因。他对朱熹的学说多少也了解一些,自然知道和陈亮的思想截然相反,一但启用,必然又会引发争吵。但朱熹毕竟是天下知名的学者,如果不用,只怕会落一个不重贤良的名声,因此赵屺对于是否启用朱熹还拿不定主意。

后来赵忱去询问陈亮,对启用朱熹的看法。那知陈亮对朱熹却十分推崇,对赵忱道:“朱熹才学广博,胜臣十倍,陛下若能启用朱熹为侍讲,实在是朝廷之幸。”

赵忱道:“听说卿与朱熹所学,为风马牛不相及,卿又何以如此推崇朱熹呢?”

陈亮正色道:“学术之见,仍聊备一家而容与修正,纵人各有论,不可强求,陛下即为人君,自应当胸襟开阔,包容万端,切勿以学术之别,排除异端而塞贤良之路。”

赵忱点点头,忽然问道:“以卿之见,朱熹会支持新法吗?”

陈亮听了,也不仅沉默了下来,事实上现在实行的新法还只是一部份,远没有展开。以后还有针对官制、军制、经济等一系列变革,以他对朱熹的了解,自然很清楚,朱熹是一定不会支持新法的。

赵忱叹了一口气,道:“朕并非是以学术之别,而排除异端。然而新法施行半年有余,初见成效,朕正欲大力推行,因此不希望这个时候又另生支节。所以才如此犹豫不决。”

陈亮也承认赵忱的但心也不无道理,因此也一时无语。赵忱见了,也知道陈亮再说不出什么来,道:“卿之言朕己知道,卿且去吧,容朕再三思而行。”

陈亮见赵忱这么说了,也只好告退。

第六百七十五章 钟山书院

陈亮走后的当夜,赵忱又将杨炎和赵倩如召入皇宫,商议是否该启用朱熹。两人听了赵忱和陈亮的对话,以及赵忱的但心之后,杨炎一时也想不出好办法来。

赵倩如却笑道:“这个好解决啊!”

赵忱一怔,道:“姐姐,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赵倩如微微一笑,道:“天下的学者也并非只有朱熹一人,像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张栩等人,名声都不在朱熹之下,而且主张各不相同。我看官家不仿可以把他们全都召进京城来。”

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张栩等人赵忱都听说过,确实都是当代知名的学者,吕祖谦是陈亮最好的朋友,而张栻是前宰相张浚之子,户部尚书张枃的弟弟。但把他们都召进京城来作什么?赵忱也不禁有些好笑,道:“如果把他们都召来建康,朕又怎么用得了那么多侍讲呢?”

赵倩如笑道:“不是要官家任命他们为侍讲啊。官家可以仿效当年齐国设立稷下学宫。在建康设立学院,请来天下博学之士,无论是谁,即使是陈先生、或是其他大臣,都可以讲道立说,开学授徒,甚至是议论政事。而官家不偏不倚,一概平等对侍。一来可以向天下表示官家求贤之心,召显大宋学术盛隆;二来也可以从中吸取各家所长,吸收人材,但凡有利于朝廷的主张,都可以采用;三来各家学派优劣盛哀,自有公认,存者当存、去者当去;四来也可以让他们各学派之间互相争辩,反到无暇顾及其他,到头来他们争他们的学术,我们行我们的新法,各不相干,岂不更好吗?”

赵忱听了,又笑了起来,拍着桌子道:“对,姐姐说的真是个好办法。”

杨炎听了,也觉得好笑,其实赵倩如的办法说出来之后就很简单了,梁克家和洪适是希望能够树立朱熹,在思想领域来和陈亮对立。而赵倩如却索性把水搅浑,把各家学派都集中在一起,谁也不会服谁,成了一团混战,因此永远也形不成统一的思想,到时候反而会造成力量分化。

不过兴教助学、育人授道是历代最为推崇的做法,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因此当赵忱把这个想法告诉陈亮之后,陈亮也大为兴奋,跪伏于地连称:陛下此举,仍是大宋之幸,天下学子大幸也。

大宋的学术一向鼎盛,早在熙宁年间就有新学、洛学、蜀学等学派。而南渡近五十余年,学术也日益繁盛,产生了朱熹的理学、吕祖谦的婺学,陈亮的功利、二陆的心学、张栩湖湘学等等学派,如果真能将所有学派都集中在建康府来,到也确实是学术的一大盛世。

因此大臣对皇帝的这一项提议基本没人反对。陈俊卿等人本来还但心皇帝过于重视武力,而忽略了文治,但现在看来,至少也能够做到文武并重,也安心了许多。同时也对赵忱下旨,让出征大理的军队整装入城,显示军威也不作反对。

赵忱也借这个机会,又在建康城中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毕再遇和曹勋都晋升一级。然后又下旨赐婚,让曹勋和张文珠、高震和韩照静在京城完婚。并加封张文珠为卫郡县,韩照静为邾郡君。这两对夫妻其实订婚的时间也不短了,因为一直战事不断,才耽误到现在。现在终于能够完婚,赵忱、杨炎、赵月如、赵倩如也为他们感到高兴。

曹勋和高震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杨炎的左右手,为大宋复国也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年纪虽然不大,但现在都是正五品的官职。而张文珠和韩照静都是名将之后,现在是惊燕军的统制,可以代替两位公主指挥全军,都不是普通人物。因此这两对夫妻的婚礼,虽然比不上杨炎和赵月如大婚时的盛况,但也热闹非常。建康城中也着时又欢庆了好几天。

其实这一段时间以来,婚事也一直不断,前不久,水军统制李公佐就已经和归降大宋的孟兰君,还有凌翔和黄明霞、齐大柱和纪小娟都前后完婚。另外如原来杨炎的部将张师颜、刘复武、魏郊、魏昌等人也纷纷举行婚礼或是即将完婚。因为杨炎部下的将领大部份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以前是因为战事紧急,婚姻自然都顾不上别的,现在终于太平了,于是都忙着各自的婚姻大事。而女方大多都是惊燕军的将领,这也是杨炎部将的一优势条件,因为他们与惊燕军接触的时候最多。

赵忱一面下旨,在钟山脚下,选圵修筑书院,一面又下诏,请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张栻、朱憙等人来建康。令发出之后,果然整个大宋都为之震动,学者都纷纷称赞皇帝的这一举动。被邀请到的学者几乎都欣然应诏而来到建康。

这些人到是未必都愿意出来做官,但那一个不希望自已的学说能够被朝廷接纳,而传遍天下呢?建康是现在大宋的国都,如果能够在建康开课授徒,对于宣传自己的学说,甚至是用自己的学说走影响朝廷,都是大有益处的。更何况,这一次朝廷几乎将大宋所有知名学者全都邀请到了,如果自已不去,而被别人抢了先手,岂不是吃了大亏吗?因此毎人都带着自己的弟子,陆续赶到建康。

因为钟山书院刚刚开始修建,因此赶到的人都暂时先安排在馆驿中居住。赵忱派出陈亮接侍,而随着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张栻、朱憙等人陆续赶到建康,每个人都带来不少弟子,馆驿显然已经容不下了,赵忱只好在建康拨出一所大宅院,供他们暂时居住。其中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张栩、朱憙、陈亮六人的待遇最亮,张栩、陈亮本来就是朝廷的官员,对其他四人也都受于正五品中侍大夫的官阶,享有同级的奉禄,而且各自有专用的讲学场所。

等人都到齐了之后,赵忱在皇宫中召见众人,并说明建立钟山书院的用意,保证只要不触犯朝廷忌讳,是不会干涉书院的任何事务,而且自已不会偏向任何一家学派的态度。同时书院的教学项目,课程安排、各项制度也都由六人商议决定,然后呈交朝廷审阅。也使应诏而来的学者安心了不少,他们最但心的就是怕朝廷会干涉自己的学术主张和教学,因此纷纷赞扬皇帝圣明。

虽然钟山书院并未正试开张,但有了场所之后,众人也都已经开始招徒讲课,并且彼此之间也为宣扬自己的学说,展开了争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里,朱熹就和两陆连继展开了两次讨论,前来傍听,观看的人数计千计。连建康附近的读书人都蜂拥而至,盛况空前。

而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梁克家和洪适这时却有苦说不出,因为事情的发展早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了。

不过也拜这次学术盛况所赐,众臣的吸引力暂时都被扯开。杨炎的耳目也清静了不少。职方司的机构组织已经基本完成,各项工作也陆续开展,金国的各种消息也陆续传回大宋。但现在主要的俱体事务都由周信和赖文政等人付责,只是按期向杨炎报告就可以了。

而现在杨炎另有重任在身,那就是赵忱要他拿出一个军制变革的方案出来。因为从北方传回的消息看,金国也在采取各科措秩,逐渐恢复国力。甴于在南侵时,金国本土没有受到什么破坏,所以在最初的两氵年里,金国的国力增涨一定会快于大宋。因此为了防止金国再度南侵,军制变革也迫在眉捷。现在不仅是杨炎,就连曹勋、高震、毕再遇都在建康,而且还有杨沂中这位老将也在。正好可以一起商议,拿出一个初步的方案来。

因此杨炎这些天来一直闭门不出,潜心思考。当然也少不了陪伴娇妻,逗弄女儿。其他妻妾也都趁着这个机会,尽心尽力伺候杨炎,都希望能够为杨家怀上一男半女。因此每天家中都其乐融融。

自从上一次和赵月如、赵倩如来了一次一龙二凤之后。虽然当时赵月如声明,以后绝不许再有。但这种事情有了第一次就不愁第二次。过不了几天,经过杨炎软磨硬泡,半带强迫,加上两人也是怀孕心切,终于半推半就,又让杨炎达到了三人同床,大被而眠的愿望。

赵月如和赵倩如本就情如姐妹,加上也都深爱杨炎。几次和杨炎同宿之后,到也慢慢习惯,羞溉渐去,索性也就放开心怀,尽享闺房之乐。只是盼望能够早些怀孕。

这一天晚上吃过了晚饭,杨炎正在书房和赵月如、赵倩如讨论军制变革的问题。忽然杨全匆匆忙忙进来,道:“相公,夫人,现在陈丞相在外面求见。”

杨炎怔了一怔,忙道:“我亲自去迎接。”

第六百七十六章 立后(一)

杨炎一面起身向外走着,一面还想,陈俊卿突然来找自己,有什么事吗?杨炎和陈俊卿平日里并没有什么来往,自然也不会有多少深交。而且他也知道,陈俊卿对自己的态度始终有所保留,不过好在一直都能够秉公而断,在抗金大局上,也比较支持自己,比起那些无中生有,刻意中伤的官员要好得多。因此他也对陈俊卿的人品和公证十分敬佩。

想着想着,杨炎已经来到了门囗,见了陈俊卿,立刻迎上前,一躬到地,道:“丞相一向可好,光临府中,真使在下陋宅蓬荜生辉啊!”

陈俊卿点点头,也还了一礼,道:“不敢当,杨驸马可好,老夫来得冒昧,还望恕罪。”

杨炎忙道:“丞相说那里话,这里不是讲话的地方,还请丞相到厅中落座奉茶。”

说着,请陈俊卿来到厅中落座,早有从人奉上茶来。陈俊卿接过茶杯,喝了一口,然后又放下茶杯。杨炎这才又道:“不知丞相今日到我府中,有何见教?”

陈俊卿点点头,道:“不瞒驸马说,老夫确实有件大事,来找驸马商议,不过……”他左右看了看,又道:“不知道两位公主此刻是否也在府上,如果也在,还请来一见,老夫想当面一并说出。失礼之处,还请驸马见谅。”

杨炎更加莫名其妙,不知陈俊卿这是有什么事情。到别人府中求见主人的妻子,自然是很失礼。不过陈俊卿己是年过七旬,是杨炎的祖父一辈,又是当朝宰相,这么做必有道理。因此杨炎虽然心有疑虑,但还是把赵月如和赵倩如叫了出来。

两人出来之后,陈俊卿先给公主见礼告罪,重新落座之后,道:“公主、驸马俱在,老夫就直话直说了吧。皇上已经成年,然而久未立后,犹如屋中无梁,岂可中道而废人伦。只是我等皆是大臣,不便深劝。但公主和驸马都是皇上的至亲,为江山社稷计,请劝皇上早日完婚立后,以安天下人心。”

皇帝的婚姻往往都带有很大的政治因素,尽管大宋立国之后,对外戚控制得一向十分严格,但能于皇帝联姻,依然有极大的政治利益,由其是赵忱现在还是单身皇帝,嫁给赵忱的女子很可能就被立为皇后,对特别是一些豪族大户,也是提高自己家族政治地位的一个途径。因此以有几个大族都已经开始上下活动,行走门路,希望能把自己家族的女儿送入宫中去,隐隐己有竞争之势。

而对于陈俊卿这些朝中的大臣来说,希望皇上早日完婚,不仅是为了确立皇后,安定人心,而且还是为了能够早日生下皇子,使皇室血脉能够延续。尽管赵忱现在还非常年轻,很可能会在皇位上坐许多年,但现在不仅没有皇子,连兄弟也没有一个,一但有个闪失,连个继位的人都找不到。因此为防止意外发生,还是尽快有皇嗣为好,那怕是暂时不定太子之位,但至少也有几位合法的继承人。

其实在此之前,陈俊卿等几位执政大臣已经多次上书提醒赵忱,尽快完婚,确立皇后。但赵忱对此总是不作答复,有一次被陈俊卿当面提醒,也只说了一句:“此乃朕的家事,朕自有主张,卿不必多言。”因此陈俊卿也没有办法,也不便再深劝下云,大臣们又商议了好几次,觉得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最后只好托陈俊卿来找杨炎和赵月如、赵倩如,请他们出面,劝劝皇上。

杨炎听完之后,也觉得能够理解大臣们的心理,同时赵忱也确实到了该完婚的年纪。不过杨炎和赵月如都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赵倩如,因为虽然都是皇亲,但只有赵倩如才是赵忱的同胞姐姐,所以现在对这个问题,只有她才最有资格发言。

赵倩如沉吟了一会,才道:“丞相所说的事情,本宫也知道,请丞相放心,过几天本宫就会进宫去面见太后,转达丞相的意思。”

陈俊卿道:“如此甚好,如此就有劳公主了。”

赵倩如笑道:“都是为了大宋江山社稷,相公们也是一番忠心好意。不过请问丞相,对于皇后的人选,中书的几位相公们是否有确实的人呢?”

陈俊卿略一迟疑,神色有些古怪,道:“到员有的。”说着,从袖口中取出一张纸笺,递给赵倩如,道:“公主请过目。”

赵倩如接了过来,打开一看,脸色也微微变了变,然后将纸笺递给杨炎,道:“你看看吧。”

杨炎接来观看,见上面写着四个女子的姓名,身世,年岁。她们是全州防御史韩启圣的女儿韩秀娥,十六岁;知合门事、国子祭酒谢运安的女儿谢缊,十七岁;吉州刺使杨次山的妹妹杨桂枝,十七岁;翰林学士承旨,吏部待郎吕大焕的女儿吕秀雅,十六岁。

杨炎看完之后,也不禁张大了嘴,久久合不上。

韩启圣是历庆年间名臣韩琦的后人,在韩琦之后,韩家还出过不少名臣,如徽宗时期的宰相韩宗彦,并且常与皇室联姻,可以算是大宋的第一世家。虽然南渡以后,韩家没有什么显赫的人物入朝为官,但毕竟是显赫百年的大族,比那些二三十年的家族底子还是要气派得多,皇室对他们家族也另眼相看,廾分敬重。谢运安是孝宗皇帝谢皇后的内弟,谢皇后是随孝宗一起殉国而亡,因此也颇受朝廷上下尊重,因此谢家也渐成大族。杨次山虽然也差了一些,但也是功臣之后,祖父是为抗金殉国而死,算是门庭不俗。

这三家一无例外,都是大族,但又没有什么实权,官职也都是虚街,到也符合皇后出身的标准,到没什么,至于最后一个吕大焕虽是吏部待郎,但因为不是执政大臣,而且假如选中了他的女儿,还可以立刻改换官职,到也没什么。只是这吕大焕可不是别人,是杨炎的姑父,他的夫人杨朝瑛就是杨沂中的女儿,杨炎的姑姑。而吕秀雅就是杨炎的表妹。

杨家的第三代中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杨炎的堂妹,也是杨昌鹏的胞妹杨婉,早己出嫁了。剩下的就是这吕秀雅,因为年纪尚小,还在闺中。

杨炎的父亲早亡,回到杨家之后,只剩孤儿寡母,与叔伯亲属之间,来往不多,一年难得见姑姑几面。而成年之后,又常年在外征战,更是见不着了。他这一辈的兄弟姊妹中,只和杨昌鹏关糸最好,连带着经常才见到杨婉。但两人之间也没多少话语,到是流苏常年在家,又和杨婉年纪相近,姑嫂之间有些交情。而对于吕秀雅,小时候到见过几面,但两人年纪差得不少,后来杨炎除了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表妹之外,再也没有一点印像了。

只到杨炎和赵倩如,赵月如完婚,吕大焕携妻女来祝贺时,才又见过几面,但也没说上几句话,依稀记得是一个腼腆秀气的小姑娘,到像个大家闺秀。只是不知怎么,这一次竟然也被选为赵忱皇后的候选人。杨炎看了也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原来虽然有不少官员因为杨炎是武将出身,又是皇亲,因此对他刻意不满,动辄弹亥,但同样也有官员见杨炎权势大,又深受皇恩,于是有心巴结。因此再大臣们在商定皇后备选名单的时候,有好事者不知那里打听到杨炎还有这么一个表妺,正好与皇帝年岁相当,于是也提了出来,让杨炎和皇帝再来个亲上加亲,而一但这份名单确定,即使不被立为皇后,也很有可能会被选为皇帝的嫔妃。陈俊卿等人虽然不满意这么做,但毕竟现在要求杨炎办事,也不好反对,所以也只能就这么也报上来了。

赵倩如又折起纸笺,递给陈俊卿,笑道:“丞相,这名单我也会如实报给皇上、太后,不过在此之前,请把吕大姑娘的名字划去吧。”

陈俊卿也有点尴尬,拱手道:“一切都由太后与公主作主吧。”然后起身告辞。

送走陈俊卿之后,他们夫妻三人又回到书房里议讨这件事情。

赵月如道:“说起来,官家年纪也不小了,也该完婚立后才对。”忽然又对赵倩如道:“倩如,你这样把吕表妹的名字划去好吗?爷爷会不会不高兴?”

赵倩如还没答话,杨炎己苦笑道:“应该划去,如果把表妹再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